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研修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ZT谋略          柴宇球
热度 1 坚持到底 2014-10-21 08:51
这是本人好不容易拿到的绝对内部资料,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对一些敏感内容进行删剪后,经有关方面同意后发布到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 本片将带你进入神秘的国防大学学术报告厅,去听一堂我国最高级别的高级军官研修班之谋略课程。主讲人柴宇球将军在风趣幽默中阐述了 关于知谋、识谋、用谋, 给人以启迪智慧。是军事爱好者、谋略爱好者以及爱好中华璀璨文化朋友们的上好学习和收藏资料。 ―――暴风骤雨 声明:这里面有个用河南人开的小玩笑,希望河南人不要介意啊,绝对不是地域歧视,是善意的,因为我也是河南人。 柴宇球 一智能解万年愚 ■ 现场答问 问 : 学习提高谋略水平的途径是什么? 答:知识是生成智慧的基础,知多则识多,识多则智多,智多则谋多。不善于学习,没有知识,眉头一皱,不是计上心来,只能愁上心来;不是急中生智,而是急中生汗。所以善于学习、会学习,这是很重要的。 但学习仍有三个层次:读书破万卷,这是下等,靠的是苦学、多学,容易陷入僵化和 “ 书橱 ” 的境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张良得《太公兵法》而成王者师,读一本书明百条理,一通百通是中等,但仍不是最高明的;最高明的学习方法是能做到学一得万,一通万通,甚至无师自通。在这点上我们可以看看毛主席。在蒋介石阵营里,有多少吃过洋面包的人水平都赶不上毛泽东。差在哪里?就是思维水平的差距和悟性的高低。 学谋略就要学毛泽东这样谋略大师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一得万,一通万通。 ■ 演讲者小传 柴宇球: 1952 年出生,江苏沭阳人,少将军衔,现任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谋略”学科构建者,中国军事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编著有《谋略》丛书(《谋略论》、《谋略库》、《谋略家》)、《毛泽东大智谋》、《军事领导学》等,并分别获得全国图书评选多项奖,发表的数百篇学术论文和军事随笔多次获军区以上单位一等奖,特等奖。 他编写的《谋略》丛书因其体系完整,思想深邃,自成一家而被美、英、法、韩等众多国家智囊机构争相翻译并列为永久收藏的著作,在国际同行眼中《谋略论》有着和《孙子兵法》一样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地位。 ■ 隽语录 在文化知识的海洋中,最璀璨的是智慧。智慧是知识的结晶,是知识中最精华的部分。在这精华的智慧之中,谋略又是王冠上的明珠。 甘罗 12 岁为相,姜子牙 80 岁拜相,说明成为张良、诸葛亮不在你年龄大还是年龄小,关键是你的谋略高明不高明。 知识是生成智慧的基础,知多则识多,识多则智多,智多则谋多。不善于学习,没有知识,眉头一皱,不是计上心来,只能愁上心来;不是急中生智,而是急中生汗。 ■ 编者手记 《孙子兵法》中说 “ 上兵伐谋 ”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军事斗争中的上策,莫过于在知道敌人有计谋的时候,及时以智谋挫败它。由此看来,早在 2000 多年前,孙武这个兵家始祖对谋略已经相当重视了。从历史的角度上看,谋略可谓 “ 一策而转危局,一语而退千军,一计而平骚乱,数言而定国基。 ” 无论是血气方刚的青年还是年过半百的长者,都想做张良,诸葛亮。怎样才能 “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 ?柴宇球将军的这篇演讲从 “ 知谋、识谋、用谋 ” 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世界上有两类财富,一类是物质财富,一类是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人们所能看到的,如地面的建筑,万里长城、故宫建筑群,这些财富相当多地被生产生活消耗掉了,战争毁坏掉了。另一类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最大量最多的是文化、知识。在文化知识的海洋中,最璀璨的是智慧。智慧是知识的结晶,是知识中最精华的部分。在这精华的智慧之中,谋略又是王冠上的明珠。知识、智慧和谋略构成了人类精神产品的三个台阶。我们说,所有的学者、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家、军事家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是谋略。所以今天就和大家交流谋略,谈些学习研究谋略的个人体会。 今天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这是西方的提法,我看还没有说到位。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没说到底,读多少书也不一定能变成财富,知识不到智慧这个层面,就不能转化成财富。就这个意义上说,智慧比知识讲得更深刻,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商场如战场,竞争分外激烈,光有好的产品如果没有谋略把它卖出去,还是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说知识经济、知识军事时代严格说是一个智谋经济时代、智谋军事时代。要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学谋略用谋略,提高谋略水平是我们学者、高级军事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今天交流主要讲六个字,知谋、识谋、用谋。 《尚书 · 大禹谟》记载了舜的大臣益说, “ 疑谋勿成 ” 。益是有史可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使用谋略概念,并用 “ 谋 ” 这个词语来表达谋略的人。 ■ 知渊源知记载方能知谋略 要学习谋略,研究谋略,就要知道谋略。要理解谋略,我跟大家说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知渊源。要知道这个问题,就要往前看。在以色列的山洞里,发现了 6 万年前人类舌头的骨骼。说明那个时候人类就能够讲话,有了语言就能交流、思考。但大家不要认为语言、思考就是人类的专利,人类也是生物的一部分,只不过更高级一点罢了。在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之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生存要发展,都要适应大自然的环境。所以我们研究发现,低等生物它要生存下来,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洋葱和胡萝卜是好朋友,它们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相互的害虫;葡萄和紫罗兰种在一起,葡萄的味更甜香味更浓;大豆与蓖麻生长在一起,蓖麻散发的气味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远远逃避。这是植物之间相生的,但许多植物间也表现出鲜明的 “ 水火不容 ” ,卷心菜和芥菜相处后 “ 两败俱伤 ” ,水仙和铃兰长在一起会 “ 同归于尽 ” ,白花草木樨与小麦、玉米、向日葵等种在一起,会使这些作物颗粒无收,黄瓜和番茄、荞麦和玉米、高粱和芝麻都是冤家对头。这样的例子很多,现代科学家测试植物之间有感应的电极,也证明了这一情况。这说明什么?说它是观察它没眼睛、是思维它没有大脑。这只是低等生物的刺激反应。 而到了高级生物的时候,就有了感觉和心理,甚至有了思维。尤其是动物里面,弱肉强食是普遍的规律。我们看大千世界的动物都是怎么生存的?怎么捕食的?都是非常非常有趣的。响尾蛇爱吃蛤蚧,可是蛤蚧很难捕捉。但是响尾蛇发现蛤蚧爱吃一些蚂蚁,而这些蚂蚁爱吃草,于是响尾蛇就预先钻进沙土里,露出尖尖的尾巴伪装成小草,引诱爱吃小草的蚂蚁,进而乘机捕捉吃蚂蚁的蛤蚧。这样的动物它去捕食,靠的是什么,是在物竞天择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本能。根据动物的本能技巧,人们学会了很多谋略。 “ 金蝉脱壳 ” 、 “ 狡兔三窟 ” 以及 “ 狐假虎威 ” 等等就是,而且形象生动,易懂易记。人们每每想到它,都能启迪智慧,洞开人类谋略思维天地。 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本能谋略向单向谋略发展。单向谋略很重要,人们在没有战争之前就要生存,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特别是与野兽去斗。要观察大自然中间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并想出点子来对付,比如说蛇要打七寸,羊要顺手来牵,要敲山震虎。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比死鱼就要高得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渔船却总能带着活鱼回到港内。直到这艘船的老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秘密:老船长每次都悄悄地将一条鲶鱼放入装有沙丁鱼的舱内。鲶鱼吃水浅,在陌生的环境里又无同类鱼做伴,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而大量的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 “ 异己分子 ” ,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水活了,鱼自然就不会死,于是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被带回港。按照这个原理,一个企业里总要搞几个 “ 异己分子 ” ,以提醒职员注意表现不好就要被淘汰。总之,人们在对待动物的时候,是想了很多点子的,这些点子就是谋略,并将其引申到人类的谋略实践当中。 谋略进入到了一定阶段,特别是人类发展到群体。在人与人的争斗上,除了个体的斗争又出现了群体的斗争,所以部落里边需要领袖来领导,但部落的领袖怎么来的?只有长者、智者、贤者、勇者才能成为部落的领袖,部落的领袖也是竞争而来的,不是顺承而来的,这其中就要用到谋略了。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首先是需要经过谋略才能形成原始社会部落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而且他要用点子把自己部落的人都团结起来并分工,有的从事生产,有的负责军事,这些都是谋略。所以说人类的谋略是实践的结果,是思维的结晶。 第二点是知记载。文字的产生和运用,是人类实践进入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谋略的产生乃至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并非都是与文字的产生和运用同步。有些谋略方法的产生,可能先于文字,大量的谋略方法应当产生于文字形成之后。就普遍意义上讲,人类的谋略实践,必然早于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因为与实践相比较的滞后性,是文字记载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字的产生为谋略的记载提供了可能。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汇编的古书 ——— 《尚书》中,就记载了谋略概念和谋略词语的产生。《尚书 · 大禹谟》记载了舜的大臣益说, “ 疑谋勿成 ” ,就是说 “ 可疑的谋略不要去做 ” 。益是有史可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使用谋略概念,并用 “ 谋 ” 这个词语来表达谋略的人。舜在历史上的活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22 世纪末至公元前 21 世纪初,说明谋略的记载比甲骨文还要早。 史书上对 “ 谋 ” 首次有记载的解释,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 谋,虑难曰谋,从言某声。 ”“ 难 ” ,就是繁难的问题,繁难的矛盾。 “ 虑难 ” ,就是思虑解决繁难矛盾的方法,解决很好办事的就不是谋略。《说文解字》: “ 略,经略土地也,从田各声。 ” 可见, “ 略 ” 的本义是 “ 经略土地,划定疆界。 ” 这是有史可查的对谋略最早的解释。 战略是对于全局的谋划,但谋略则指计谋策略,既可用于战略层次,运用于宏图大略,也可用于战役、战术层次,甚至只是处理个人事务的雕虫小技。 ■ 要识谋应先破除三误区 第二个讲识谋,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谋略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把谋略等同于阴谋诡计。在秦汉的时候,阴谋和谋略是一个意思,那时的阴谋不具有贬褒的意思。阴,不过是放在暗处,形容一种思考状态。而且谋略同世界万物一样所具备的阴阳之分,其实有多重含义,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既有怀抱个人狭小目的的阴谋诡计,也有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但阳谋始终占据着谋略的主要部分。在百舸争流的诸子百家时代,老子、庄子、孔子、孙子、韩非子、苏秦、张仪等等这些思想家、军事家、纵横家,各路谋略家群星争辉,为了各个诸侯国的生存、发展和壮大,为了个人的仕途和声望,纷纷献计献策,一时间高谋迭出,奇计横生,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兴旺和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但他们的谋略却并非现代人所理解的阴谋诡计所能完全概括的。 第二个误区是把谋略等同于军事谋略,认为战争是谋略的策源地。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此前那些原始的部落,长者、贤者、智者、勇者要统治他的部下,就已经在用谋略了。谋略起源于人类的生存,战争产生的军事谋略只是人类谋略的一部分。而且在后来人与人的争斗中,又有了包括军事谋略在内的各行各业的谋略。考虑解决繁难的问题和矛盾就叫谋略,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存在疑难问题的不仅是军事领域,还包括政治、外交、经济、统御、说辩、处世等不同的领域,可以说各行各业都有谋略,这叫职业谋略学。 第三个方面的误区是把谋略等同于战略。战略是研究大问题的方略,而谋略是全观的。战略是对于全局的谋划,但谋略则指计谋策略,既可用于战略层次,运用于宏图大略,也可用于战役、战术层次,甚至只是处理个人事务的雕虫小技。二者的区别不止是范围,谋略是人类思维的技巧,是艺术的东西,而战略有特指的时空范围,有些内容不是艺术性的东西,就不是谋略。另外,谋略和运筹也是区别的,筹有谋的意思但不等于谋。运筹学是以数字计算作为中心内容的,进行量化分析的,算得清清楚楚,丁是丁,卯是卯。而谋略的艺术性很强,不能说精密奇妙的谋略是使用运筹学算出来的。 如果在运用谋略时不讲究治国以正,用兵以奇,经商以信,交友以诚这些原则,就变成了那种 “ 厚黑学 ” 盛行,走入谋略运用的误区。 ■ 用谋略要治国以正全局至上 讲第三个问题,用谋。从谋略的历史看,谋略的作用可谓 “ 一策而转危局,一语而退千军,一计而平骚乱,数言而定国基。 ” 谋略,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更是一个崇尚谋略、讲究 “ 用智 ” 的民族。无论是在军事、政治斗争等异常激烈动荡不安的年代,还是在国治邦安的和平建设时期,谋略在历史上一直盛行不衰,其流行之广、地位之高、在历史上所起作用之大,可以说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正是因为谋略具有这样突出的作用,所以无论是血气方刚的青年还是年过半百的长者,都想做张良,诸葛亮。甘罗 12 岁为相,姜子牙 80 岁拜相,说明成为张良、诸葛亮不在你年龄大还是年龄小,关键是你的谋略高明不高明。重要的不是会背前人的谋略,而是学习前人创造谋略运用谋略的方法,掌握谋略运用的原则和规律。 用谋,有几条最基本的原则,首先是重大贱小。人们自古崇尚宏图大略,鄙视雕虫小技,崇尚治国安邦之道,鄙视自私自利之徒。二是尊阳卑阴,主张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反对两面三刀,口是心非。三是扶正祛邪,匡扶正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之一。主张抵制邪恶,止恶扬善。四是顺时应势。谋略者要顺应潮流趋势,顺应民心天理,逆历史和社会的潮流均会被人们所遗弃。五是先谋后事, “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 “ 上兵伐谋,以计为首 ” 。除去这几条原则,还有一些具体的但是也被人们尊崇的原则,如治国以正。我们自古以来都讲以政治国,治理国家要堂堂正正的,如果治理国家靠阴谋诡计,那么这个国家就乱套了。阴谋诡计不能治国,否则出刁民、出战争,社会就不稳定。用兵以奇。凡是和敌人动点子,就要出奇谋,不能跟宋襄公似的搞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经商以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要想发达一定要重信用,骗一下坑一下,虽然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没过几天法律就会找你。凡是商做大的,都是儒商、信商。交友以诚。对朋友要不要用谋略,要,但要以诚为前提。翻翻历史看看,那些雕虫小技横行的人,交不到朋友,交朋友就坦诚相待。 以上这些都是平时用谋所必备的原则。如果在运用谋略时不讲究治国以正,用兵以奇,经商以信,交友以诚这些原则,就变成了那种 “ 厚黑学 ” 盛行,走入谋略运用的误区。 用谋的第二点是把握规律。应该说谋略是高深莫测的,如果不是高深莫测的,千百年来那么多的谋略大家还没有出一本关于谋略规律方面的书。有的人认为谋略没有规律,是千变万化的,我认为是有的,千变万化本身就是谋略的规律。但我虽然在《谋略论》里对谋略规律做了一些研究,但仍然感到力不能及。 谋略有高深莫测的一面,同时也有固定的一面,它有千变万化的一面,也有一定之规。比如说战略家在用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全局至上律。任何一个高明的谋略家,必须把全局的利益放在首位,比方说战略服从政略,战役和战术服从战略。如果没有全局意识,没有战略意识,那么他就不可能谋划好任何一个局部的谋略。 “ 善谋者谋于势,不善谋者谋子。 ” 毛主席说,如果没有全局在胸,是不可能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全局意识、全局观念,一切从全局出发,把全局放在谋略至上的位置,才能谋好任何一个局部。战略上如此,战役战术上也如此。我们要求基层指挥员要有战略头脑,为什么?如果他没有战略头脑,在基层指挥员来看是个局部问题,但是它实际可能是一个战役或战略问题。比方说邱少云,打个滚就可以扑灭身上的火,那么就可能暴露了目标,暴露了目标可能就影响了这一次的战斗,这一次战斗影响了可能就影响了这一次战役。所以说一场战役甚至一场战争的失败,可能是一个马掌钉子起了作用并非危言耸听,一个马掌钉子掉了马掌就脱落了,没有马掌了马就跑不快,山路走不了。如果马的主人是个普通士兵关系不大,但如果正好是一个统帅,是个将军,或者执行重要任务的人就影响很大,就可能导致战役失败、战略失败。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虽然要关注全局,但是一场战争毕竟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组成的,所以我们在运用谋略的时候,不但要有战略层次上的谋略,也必须有战役战术层次上的谋略。这实际上就是谋略的综合制胜律。军事行动看起来是军队在打仗,但军队打仗在前面的本来就是少数,今天有人说打仗打后勤。一个人在打仗,后面要有五六个人在送装备、送给养。越南战场上美军使用了所谓的 “ 仁慈地雷 ” ,不把你炸死,给你炸伤,一个士兵断了一条腿变成了伤员,就要有六七个人把他抬下来。所以不仅仅要算前面作战的力量,还要算保障的力量。实际上任何军事谋略,都是政治、外交、经济甚至于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谋略的基本规律此外还有 “ 三相三互 ” 。首先是 “ 奇正相生 ” ,战不过攻守,法不过奇正。打仗想了那么多办法,不过就是攻防。谋略用了那么多,不过就是奇正相生。第二个是 “ 利害相衡 ” ,谋略思考得那么多实际上就是权衡利害、趋利避害的过程。就是决策者从总体上权衡利害,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此外还有 “ 刚柔相济 ” ,是来软的还是来硬的,是唱红脸还是唱黑脸。还有 “ 长短互补 ” ,时间上长远的深谋远虑与短期的急中生智相互补充,手段上的长短互补,即长处与短处要有机配合。 “ 优劣互换 ” ,谋略是主动与被动,优势与劣势的一种互换。用谋略还要讲 “ 攻防互助 ” ,谋略中没有纯粹的攻也没有纯粹的防,都是攻防互助,相得益彰。 今天就讲 “ 知谋、识谋、用谋 ” 这六个字,作为抛砖引玉,谢谢大家! 地 点:国防大学学术报告厅 演讲人:柴宇球,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少将副院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   
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哈佛大学国学管理研修班
热度 8 老平 2012-6-14 08:45
哈佛大学国学管理研修班
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办了一个为期六周的国学管理研修班,开课那天由一位中国老头主讲。老头端坐在讲台上,环视讲堂几圈,然后开腔: “刚才校长跟我说,在座各位都是大公司的主管,都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美国商界的佼佼者。这很好,这也是我愿意从中国前来讲课的原因,因为我讲授的内容是管理之道,只有懂得管理之术的人才有可能听懂管理之道。” 台下出现了骚动,老头环视讲堂一圈,讲堂回复安静。老头说:“什么是道?道是无形的。什么是术?术是有形的。中国文化的奥秘就在于以无形胜有形,因此你们应该向中国人学习,学习管理之道。” 台下又出现骚动,老头再次环视讲堂,然后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在正式讲课之前,请允许我做一个小调查。你们都是高级主管,请问你们有没有与下属发生过冲突?曾经被下属当面骂过的请举手。”台下有人犹豫地举起了手。 “当工间休息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你走进咖啡厅,四处都是人,但过了一会以后,就只剩下你自己一个。有这种情况的请举手。”台下有人迅速举手。 “当生日到来的时候,尽管你没有告诉过公司的任何人,却会收到很多礼物。当你提出一个看法以后,不管这个看法是否符合实情,大家都表示欣赏赞同。有这种情况的请举手。”台下举起了一堆手。 “当上班的时候,不论你走到哪里,都没有人跟你打招呼,大家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就好像你不存在似的。有这种情况的请举手。”等了半天,台下没有人举手。 老头说:“上面说的就是管理的四种境界,从前到后逐步高级,其中最后一种就是管理之道。管理之道就是不有意去管,公司仍然可以依理运作。掌握管理之道的人,下属知道他存在,但又看不见他存在。” 这时候台下有人举手说:“我掌握了管理之道。”老头问:“你是哪个公司的?”对方回答:“美国隐身技术有限公司。”(老平 2010-11-26) 附《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个人分类: 随笔见闻|8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3:45 , Processed in 0.02230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