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气功

相关日志

分享 我上过的气功课
热度 23 heinsect 2013-7-23 17:21
大一下学期,拜张大师所赐,学校的体育课多了一门气功课,不用到大太阳底下晒油, 自然是趋者如鹜。 那气功的名字好像是真如气功。走好远到一个好大的教室,两个系的学生一起上,黄老师在上面如念经般,一帮傻子在下面感应功力 。大学四年,晨练的时候看到好多人环着树练气 多年后,有个留校的同学一起聚会,说起他某日偶遇 黄老师,问:当年的气功是真的吗?老师回答:上面的任务,也就是混碗饭吃 摘的:“张宝胜,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勤杂工人,曾在叶剑英家中表演“以鼻嗅字”,被惊为天人。随即被延至国防科工委下属的507所,从事“军事研究”。张宝胜 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配有专职侍佣和司机,荣极一时。后来在何作庥等人揭露下他才现出原形。何作庥对张宝胜并无刻意刁难,只是多次要求张宝胜公开表演, 他们在边上寻破绽。张宝胜固有天机之巧,还是敌不过众人眼睛。作弊手段一一被揭穿,大师败走麦城。” 还好张大师走得早,要不然中国的宇航事业也会是他的功力保佑
个人分类: 闲聊|843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战国文物《行气玉铭》
热度 15 老平 2012-7-10 11:41
战国文物《行气玉铭》
《行气玉铭》是一个小玉柱,原为合肥李公木收藏,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据郭沫若考证,此文物系战国初期 ( 约公元前 380 年 ) 的制品。网上有一种说法,说玉柱是一九七五年长沙马王堆的出土文物,如百度百科对“行气铭”词条的解释。其实把小玉柱当成是马王堆出土文物是不对的。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个文物就曾被称为《玉刀珌》,后来 甲骨四堂之一 的罗振玉将其命名为《剑珌》,并将拓文载于《三代吉金文库》中。上世纪四十年代,闻一多在他的《神话与诗》一书中,论及古代导引行气时,将其命名为《玉珌铭》。 目前天津博物馆对这个文物的说明是:战国《青玉行气铭饰》,呈 12 面楞柱状,表面刻篆书铭文 45 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论述了呼吸和行气的全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练的最早记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 天津博物馆给出的铭文沿用了郭沫若的考证,而历史上对《行气玉铭》的研究意见并不一致,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物的命名,二是文字的考证,三是铭文的含义。 关于文物的命名,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名字外,建国后郭沫若把它命名为《行气玉佩铭》,陈邦怀命名为《行气玉铭》,天津博物馆则命名为《青玉行气铭饰》,还有人命名为《行气玉杖首》。从玉柱的形状结构来看,它是一个棱柱体,中空但未穿顶,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过抛光。由于玉柱中空且一面有小孔与之相通,因此叫“玉铭”、“铭饰”、“玉杖首”、“玉佩铭”都有一定的道理,而称之为“玉铭”则较为中性。 关于文字的考证,历来争议很多。《行气玉铭》是十二面体的小玉柱,每面刻篆文 3 字,有 36 字,加上重文 9 字,《行气玉铭》共有 45 字,其中不重复的字只有 22 个,但有争议的字却多达 10 个之多。如:“深”作“吞”, “伸”作“神”,“萌”作“明”,“退”作“复”,“几”作“兀、其”,“舂”作“木、樁”等。目前大都采用郭沫若的译法。 关于铭文的含义,一般都认为是古代练气的方法,但具体涵义却纷纭其说。有深呼吸说,有练周天说,有房中术说等。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写道:“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鉴于《行气玉铭》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气功文物,因此有必要参考一下古代练功的文献。《性命圭旨》是明代的书籍,是道家丹道派在明代进入成熟时期的代表著作。书中在“第一节口诀”里写道:“工夫至此,自然精神朗发,智慧日生,心性灵通,隐显自在。自然有一段清静阖辟之机,自然有一段飞跃活动之趣。自然有一点元阳真炁从中而出,降黄庭,入土釜,贯尾闾,穿夹脊,上冲天谷,下达曲江,流通百脉,灌溉三田,驱逐一身百窍之阴邪,涤荡五脏六腑之浊秽。” 从练功的角度来看,《性命圭旨》的这段描述与《行气玉铭》的文字颇为相近,都形象地描述了从中丹田入手的练气过程和气机运行的现象。区别在于《行气玉铭》是言简意赅,没有用隐语。 因此可以得出几点提示: 1. 早期古人重视练心、练形,到了战国已经有了练气的内容。 2. 战国时期的练气,似乎比较重视从中丹田练起。 3. 早期练功朴素,用语简洁,不作修饰;后世练功喜用隐语,但描述较为详细。 4. 《行气玉铭》描述了周天练法的第一个回合,这一点得到了现代练功人的实证,如李少波的真气运行法。(老平 2012-7-10 )
个人分类: 随笔见闻|2133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气功丛书》介绍
热度 5 老平 2012-7-7 08:29
《中国气功丛书》介绍
《中国气功丛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一套气功研究书籍。主编:张震寰,编委:王波、史平、毕晓峰、刘幼樵、黄俊杰。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代表着当时中国气功研究的水平。《丛书》前言写道: “气功是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当代全球科学与文化的潮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发展,正在形成一种互相启发、互相吸引的趋势。气功作为东方文化的结晶,在这相互交融的潮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为此,有系统、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一套具有较大权威和传播性的中国气功丛书,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宝贵遗产,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气功,以及由此激发的人体潜能,实际上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采取盲目否定的和过于迷信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坚持客观的、分析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探索研究。” “这套丛书的每一位作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它并不代表编委会的倾向。我们对每一位著者的基本要求是:考证翔实,结论可靠,言之有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这套丛书主要包括:气功科学研究;古代气功典籍的点校、注释;气功医疗临床效果与研究总结;气功史及气功文献研究;各种适于传播的优秀气功功理与功法;国外气功和超心理学的介绍和研究等内容。本丛书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编辑方针,力求摒除偏见,不以名声大小取舍,博采众长。本丛书希望在气功专家的指导下,在有关学术机构的坚持下,为我国的气功学术研究大业添砖加瓦,为后来的有志者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下面对这套丛书作一下介绍。 《中国气功的史 . 理 . 法》 1989 年 11 月出版,作者王松龄。此书分为六部分:关于气功源流的探讨、道家与气功、佛家与气功、理学家与气功、医家与气功和附录。王松龄曾任北京气功研究会顾问和功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文献委员会副主任、海淀大学气功学院教授等职。他从事古典气功的理、法研究几十年,此书是作者长期以来气功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可以做为气功史研究者、传统气功修炼者及一般气功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亦可做为高等学校气功教材的教学参考资料。 《气功、科学与现代文明》 1990 年 8 月出版,作者陶祖莱。此书分为五章:科学的实证、探索的开端、杯水观沧海、相反和相成、从“必然”到“自由”。陶祖莱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原副理事长,曾但任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他既是我国生物力学方面的专家,也是为数不多的参与了现代中国气功发展全过程的科学家之一。他是当年健身气功评审委员会的评委,也是现在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的委员。《气功、科学与现代文明》一书是作者在气功研究领域里的力作,书中对古老气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 《气功要旨》 1989 年 11 月出版,作者:庞明、润川。全书分为八章,分别为:导论、混元气论、全凭心意用功夫、德为功之母、形正气充、智能动功初阶、形神庄、关于发气治病。丛书的编者在简介中写道:“本书作者是精通中医、武术、佛教、道教的著名气功师,是从事气功研究多年的科研工作者。书中系统阐述了气功的含义、气功源流与派别、混元气理论、练功要旨,介绍了几种功法和发气治病的问题,融汇了各派气功的精华。体现出作者二、三十年来气功研究和锻炼的成就,对气功爱好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悟真篇三家注》 1989 年 3 月出版,石明辑注。《悟真篇》的作者是张伯端,张伯端是北宋隐士,世称“紫阳真人”。《悟真篇》被道教奉为“南宗祖书”,是中国气功古籍中重要的著作之一。《悟真篇》的后世注本很多,大致可分为阴阳派和清修派。此书辑录了清朝道人刘一明、董德宁、朱元育三家的注解,均属清修派注本。注文通俗易懂,易于学习。 《生物控制论与气功》 1990 年 12 月出版,作者黄秉宪。全书分为十章,分别为:生物控制论与气功、神经系统与气功、控制论的基本慨念和方法、呼吸系统与气功、循环系统与气功、体温调节与气功、免疫系统的调节与气功、内分泌系统与气功、生物反馈、控制论是研究气功的重要方法等。 黄秉宪是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研究员,是我国生物控制论的专家。他在书中论述了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生物控制论在人体调节控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并初步探讨了控制论在气功原理研究中的作用。 《气功防治心血管疾病》 1990 年 12 年出版,主编王崇行。全书分为十五章:气功的概念与发展简史、医学气功中医理论的探讨、气功防治心血管疾病机理的研究、气功防治高血压病、气功防治冠心病、气功对其它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气功对脑卒中的防治和康复作用、静功锻炼的基本方法、动功锻炼的要领和操作、保健按摩、气功锻炼的基本要领、气功锻炼中常见问题的处理、心血管疾病的辩证施功于整体保健、诱导气功、气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指导与疗效评估。王崇行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专家,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曾经担任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 《人体气觉 -----Y 法》 1989 年 5 月出版,作者姚贞香。这是一个科技人员练功出现感知功能后总结出来的气功方法,作者写道:“ Y 法是用气觉来研究气的性质和气的利用,用气觉来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书中分为三章: Y 法初步、 Y 法的进一步研究、应了解的部分中医学理论。 《特异心理学纵横谈》 1990 年 4 月出版,作者: E • L 莱因(美),编译:王雷泉等。全书主要内容分为八部分:绪言、发现特异功能、特异功能研究的进展、日常生活中的特异功能、死后的生命、特异心理学与人的本质、如何进行实验、附编。 E • L 莱因是现代实验特异心理学的创始人,此书勾勒了西方特异心理学的概况,并介绍了实验方法和检测技术。编译王雷泉在书的译后记写道:“本书作者的态度相当严谨,对特异功能研究中所涉及的神秘现象,作者的分析是中肯的,方法也是审慎的。因此,本书的评介,既可避免招致批评者们的进一步攻击,也能提醒国内的研究者不要重蹈神秘主义的泥淖。”(老平 2010-4-18 )
个人分类: 随笔见闻|815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气功的三个时期与当年的气功杂志
热度 10 老平 2012-7-6 18:02
气功的三个时期与当年的气功杂志
从历史的角度看,气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朴素气功时期(从远古至秦)、宗教气功时期(从汉初至清末)、现代气功时期(从民国初至今)。其中现代气功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民国初到建国,以武术气功为其代表;第二阶段从建国到文革,以医疗气功为其代表;第三阶段从文革后到现在,这个阶段有两个特点,一是用科技手段对气功现象(尤其是外气现象)进行了研究,二是气功大众化。 目前网上谈论的气功热是指现代气功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三小段:(1)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起源与文革后提倡解放思想和真理大讨论有关,参与者和反对者的背后都站着学术界的大牛。(2)上世纪整个90年代,主力人员是众多大师和无数爱好者,最后以FLG被取缔而告终。(3)新世纪以来,以官方体育总局的健身气功取代了各种民间气功。 下面介绍的8种曾经公开发行的气功杂志,其创刊和停刊都发生在现代气功时期的第三阶段。 (《气功》杂志创刊号) 1980年12月《气功》月刊在杭州创刊,它是中国第一家公开发行的气功期刊,早期为双月刊,后改为月刊,该刊由浙江中医杂志社编辑,早期主编陆拯。 2001年改名《养生月刊》。 (《气功与科学》杂志创刊号) 《气功与科学》杂志创刊于1982年8月,开始为双月刊,由广州气功科学研究协会主办,后改由广东气功科学研究协会主办,并于1984年改为月刊,主编黄小松。杂志于1999年12月停刊。 (《中华气功》杂志创刊号) 《中华气功》杂志于1983年创刊,开始为双月刊,1999年改为月刊,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主办。前期主编高鹤亭、副主编傅立勤。杂志在2001年改名《中华养生保健》。 (《中国气功》杂志创刊号) 《中国气功》杂志原名《北戴河气功》,在1984年9月创刊,由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主办,1986年改名为《中国气功》,早期主编为左林,杂志于2001年改名《现代养生》。 (《气功与体育》杂志创刊号) 1985年《气功与体育》杂志在西安创刊。开始为双月刊,由陕西省委统战部主办。1987年“国际气功科学联合会”成立,将该刊定为会刊,并于1994年改为月刊,主编郭周礼。杂志在1999年底停刊。 (《东方气功》杂志创刊号) 《东方气功》杂志于1986年2月创刊,由北京气功研究会主办,首任主编徐一星,副主编庞明。杂志创刊时为季刊,1988年改为双月刊。杂志于2000年底停刊。 (《世界气功》杂志创刊号) 《世界气功》杂志于1989年11月创刊,为双月刊。发行人徐献堂,主编高鹤亭,由世界气功医学会主办。杂志于1994年底停止发行。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创刊号) 《中国气功科学》杂志于1994年1月正式创刊,由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主办,首任总编为杨子江。杂志于2000年年底停刊。(老平2012-7-6)
个人分类: 随笔见闻|2144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关于当年的特异功能实验和气功外气实验
热度 18 老平 2012-7-6 10:07
关于当年的特异功能实验和气功外气实验
(1985年秋中国人体科学筹委会理事在507所) 1.关于张宝胜做的突破空间障碍实验(抖药片),实验室的实验是成功的。当年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507所)做实验时使用了高速摄影机作记录,拍摄到了药片一半在内一半在外的影像,这些资料还在。张宝胜当年做的许多正式实验是在军方背景的507所里完成的,不能与那些现场表演相提并论。现场表演有成功也有失败,现场表演是想扩大影响,但也给反对者提供了把柄。 2.最早验证外气的实验不是由冯理达和包桂文做的,而是由上海的顾涵森和林厚省做的。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顾涵森是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科技人员,林厚省是上海中医学院的大夫,实验表明林厚省发出的外气具有红外效应。而冯理达和包桂文做的实验是在八十年代初期,他们的实验以显示“意”与“气”相关而著名。 3.不论是张宝胜的特异功能实验,还是包桂文的气功外气实验,都有成功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当时参与实验的科学家认为,这类实验涉及到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与现代科学的方法论有差异,因此不能照搬已有的原则,需要逐步建立起新的实验方法学原则。这是一种困难,也是一种机遇。 4.从你上面发的帖子来看,你对当年实验情况的描述是不准确的,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可靠的。至于你是否相信特异功能和外气的存在,那是你个人的自由。但是,当你在陈述一个事件的时候,应该尽量尊重事实,不管这个事实是否符合你要选择的结论。(老平 2010/11/23)
个人分类: 随笔见闻|2057 次阅读|37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5 01:57 , Processed in 0.02653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