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海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海安(三):仰止之拜
热度 35 河蚌 2012-5-12 23:47
海安(三):仰止之拜
韩国钧,字紫石,清咸丰七年出生,光绪年间以举人入仕,五任知县,后曾任吉林民政使,民国时,先后出任布政使、省长、督军。作为一个在风雨飘摇的帝国里任职的官员,他似乎一直是命运的宠儿,代表着帝国的面子,同时以他的清名,为这个国家做着一些缝缝补补的工作。他就是这个帝国在打开潘多拉魔盒后最后剩下的那点东西——希望。 那是一个失败的年代,我们一直在输,一直在死人,一直都在失败,最后甚至连自己都已经习惯了。但有一批人,明知会输,明知会死,仍然在渴望胜利。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胜利永远遥不可及,渴望永远只是渴望,一次失败接着一次失败,一切都似乎不可挽回。当这个帝国陷入百年来最严重的外患时,曾经的帝国重臣已经垂垂老矣,他在八十岁的寿诞上写下:“青山青史都辜负,得失何须问塞翁”。 但,不管老人多么绝望,老人仍然有着他的坚持,当日寇入侵大敌当前时,八十多岁的老人,还是挺起他已经不再健壮的身躯,为了抗日统一战线而奔走,无论是国是共,抗日的就是中国人。不管是陈毅还是胡服,不管是李明扬还是韩德勤,只要他们打日本,就都可以成为他的座上宾。虽然老人已经退隐,但那不是一个可以退隐的时代,所以老人继续奔忙着。 老人受到共产党很高的评价,但显然,老人只是一个同盟者,所以,当日寇再次占领海安后,老人并没有避往他处,而只是去了乡下。不久,日寇得知了老人的下落,派兵突袭包围了老人的居所,威逼老人出任伪职,被老人严辞拒绝。我们不知道当时的情景,但我们可以想象,八十多岁的老者,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是何等的绝决,身家可以不要,子孙任尔处置,我,一个中国人,绝不与侵略者为伍。外受凌迫内怀忧愤的老人,终于没有挺到抗战胜利,他在日军的软禁中去世,死时,他对家人说:“抗日胜利之日,移家海安,始为余开吊,违此者不孝。” 老人是不幸的,因为他为之奋斗的国家,终其一生也没有摆脱积贫积弱的面貌,但老人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最后的愿望不久即得以实现,这样一个爱国者终于不用象陆游那样,不但抱憾终生,甚至在天之灵都不得安息。看到最后,我的泪水不由地涌上眼帘,还好,屋中只有我一个人,可以不用掩饰地擦去。 壮哉,紫石!!大丈夫当如是!!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953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海安(二):凭吊之行
热度 20 河蚌 2012-5-12 22:21
海安(二):凭吊之行
宸MM问,走过这么多城市,哪些城市是你最喜欢的,我说,大连、苏州、成都、泸州。 是什么打动了我,让它们与众不同,被我一下子从记忆中拽出呢,是,那种不同寻常的味道。大连是海味,苏州是精舍,成都是情调,泸州是酒香,每个城市总应该有自己的味道,让人食髓知味,即使闭着眼睛,都能品味出他们的不同。 走了无数的城市,已经越来越审美疲劳,第一次看到陆家嘴楼宇灯光布景时的震憾,第一次看到中信广场蝙蝠侠造型的惊骇,第一次看到广发银行城市堡垒时的威压,现在已经越来越难以出现,楼盖的越高,蓝天就越少,压抑的空间,看得多了,也就习惯了。在这个连县城都有机会出现万达广场的国度,其实,最让人难以忘记的,还是历史的味道,因为这是时光沉淀下独一无二的印迹,唯一模仿的方法就是积累时光。 所以,来到海安,当从网上查上,这儿有一条石板古街时,不由得心中一阵激动,哦,这才是我的菜。立即决定,第二天,一定要去看看。 不过,当俺向酒店小哥打听古街时,小哥面容有点扭曲地说:“拆了”,然后跟了一句:“可恶的开发商,任何东西都挡不住他们”,俺也很震惊,按说,这两年,各个城市都在拼命保护自己古老的东西,甚至没有古老,还要造出古老来,怎么这样一条,已经挺过了九十年代经济大发展期的古街,竟然会被拆掉。 不管怎么说,出去转一转的想法还是要继续的,毕竟还有七战七捷纪念馆可看呢。纪念馆离我住的地方不远,面积也不大,介绍的内容也没有太多的新东西,半个小时就转完了。然后,俺开始一路向北,准备去看一下传说中的石板古街,即使是不存在了,也要凭吊一下。 海安真不是很大,走了不远就过了通扬运河,运河北边是人民路,再向北就是让无数海安人引为骄傲的古街了,可惜那一片地方,已经被施工围栏围起,里面除了荒草,再没有别的东西,而再向远处看,只见着很多座高楼正在兴建。唉,果然是,再多的人文都比不过钱的力量呀。最具有讽刺意味的,还是工地围栏上的宣传画,什么“一条街,一座城”,什么“再建文化地标”,无端地想起北极那些海豹猎手,据说他们杀死小海豹剥皮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用于生产海豹毛绒玩具,拿海豹皮作为玩具的外皮。 数里的石板长街及周边建筑,只剩下韩国钧纪念馆孤零零地立在那儿,不知道,老人在天之灵,会作何想。
个人分类: 工作之余|865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海安:回忆之旅
热度 24 河蚌 2012-5-12 21:17
终于还是没有回家,决定到海安去呆两天。 泰兴到海安没有直通车,必须由姜堰中转。虽然是第一次路过,但这里的地名却都十分熟悉。中学时十分痴迷于陈毅的新四军历史,有一本书叫《挺进苏北》,看了好几篇,所以虽然苏北没有来过,但通如靖泰却牢牢的留在记忆里。40年,泰州是二李,泰兴是鬼子,扬中有挺纵,黄桥是新四军,姜堰是税警总团,现在看来只是方寸之间的一块地方,却聚集着诸多势力,如果当时有人会看天象,一定会发现这块地方将星云集。 汽车出了泰兴市区,走走停停,不断地上客,却是向东行的,走着走着,却又进到一个繁华城镇,向路边望了几眼,竟然是如雷灌耳的黄桥。虽然在现代人看来,黄桥似乎以烧饼而著名,但俺的心中,它却是与著名的“黄桥战役”联系在一起的。当年,新四军以三个纵队七千余人对抗国军韩德勤部十万人的围攻,如此无悬念的战役最终却以国军大败而结束,甚至国军的主力军军长李守维和独立旅旅长翁达都丢了性命,陈粟二人政治军事天仙配的历史由此发端。很想下来转上一下,可惜终归是人在旅途,不得随意,只能多看一眼吧。 中转站是姜堰,下了车去售票厅,到海安的车正要发车,买到票后就又冲上车,倒是不耽误一点时间。“金姜堰,银曲塘”,当年陈粟部为了打破封锁,在姜堰围歼顽军保安团何克谦(实为张少华)部,部队攻击时遇到带电铁丝网,土八路遇到新事物,牺牲了好几个人才算知道那铁线碰不得。当然,保安团的实力即使有电网加成也不堪一击。而新四军攻克姜堰后,转手将其移交给税警总团陈泰运部(实为苏鲁皖游击纵队李长江部),既避免了国共的直接对抗,同时破封锁的目的也达到了。充分显示了陈老总可以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外交天才。 车到海安,给同事打电话,同事说,告诉司机,在“七战七捷”纪念馆下,呵呵,这也幸亏是我,换个别人,这名字绝对能弄得一头雾水。军史上著名的“七战七捷”呀,粟大将以三万多部队对抗国军10余万,却在45天里七战全胜,歼敌5万余人。这算是他的第一个神仙仗,也是他脱颖而出的一仗,在此之前,他只是共军中众多军区级干部的一员,而在此之后,他便越战越勇,超越众多元老,成为中共方面军级的统帅。 一路行来,那些久远的记忆迎面扑来,书本中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场景,更让人有想融入其中的冲动。周末就在这儿了,感受一下书中的世界吧。 PS:记忆中错误的不少呀,加括号改之。
个人分类: 工作之余|1041 次阅读|3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 03:26 , Processed in 0.02194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