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语言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听老头讲语言学(转)
gordon 2015-6-21 22:43
我对语言学感兴趣,来自 工作实践,也就是干行政工作的那些生涯。,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社会口口相传,文如其人。 从行文中可以推断某一个人的思想。 这个传说,从何而起不得而知。还有什么 “从笔迹看人生” 的,等等等等,就不列举了。 这就是我那时的知识基础,很青涩是嘛,呵呵 **************************************************************************** 转冯志伟先生的 德国学者洪堡特( W. Humboldt )曾经提出“ 语言绝不是产品( Ergon ),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Energeria ) ”,语言实际上是心智不断重复的活动,它使音节得以成为思想的表达。 人类语言知识的本质就是语言知识如何构成的问题,其核心是洪堡特指出的“有限手段的无限使用”。语言知识的本质在于人类成员的心智 / 大脑( mind/brain ) 中,存在着一套语言认知系统,这样的认知系统表现为某种数量有限原则和规则体系。高度抽象的语法规则构成了语言应用所需要的语言知识,由于人们不能自觉 地意识到这些抽象的语法规则,乔姆斯基主张,这些语言知识是一些不言而喻的或者无意识的知识。 我们应当把语言知识和语言的使用能力区分开来。两个人拥有同 一语言的知识,他们在发音、词汇知识、对于句子结构的掌握等方面是一样的。但是,这两个人可能在语言使用的能力方面表现得非常不同。因此,语言知识和语言 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能力可以改进,而语言知识则保持不变。语言能力可以损伤或者消失,而人们并不至于失去语言知识。所以,语言知识是内在于心智的 特征和表现,语言能力是外在行为的表现。生成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心智知识,而不是语言的行为能力。语言知识体现为存在于心智 / 大脑中的认知系统。 语言知识的来源问题,是西方哲学中的“ 柏拉图问题 ”( Plato’s problem )的一个特例。 所谓“柏拉图问题”是: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明证和外界刺激是如此地贫乏,而我们是怎样获得如此丰富和具体明确的知识、如此复杂的信念和理智系统呢?人与世界的接触是那么短暂、狭隘、有限,为什么能知道那么多的事情呢?刺激的贫乏( poverty of stimulus )和所获得的知识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与“柏拉图问题”相应,人类语言知识的来源问题是:为什么人类儿童在较少直接语言经验的情况下,能够快速一致地学会语言?乔姆斯基认为,在人类成员的心智 / 大脑中,存在着由生物遗传而天赋决定的认知机制系统。在适当的经验引发或一定的经验环境下,这些认知系统得以正常地生长和成熟。这些认知系统叫做“心智器官”( mental organs )。决定构成人类语言知识的是心智器官中的一个系统,叫做“ 语言机能 ”( language faculty )。这个语言机能在经验环境引发下的生长和成熟,决定着人类语言知识的获得。语言机能有初始状态( initial state )和获得状态( attained state )。初始状态是人类共同的、普遍一致的;获得状态是具体的、个别的。语言机能的初始状态叫做“普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 ,简称 UG ),语言机能的获得状态叫做“具体语法”( Particular Grammar ,简称 PG )。 对普遍语法 UG 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具体语法 PG 的关系的研究和确定,是解决关于语言知识的“柏拉图问题”的关键。 乔姆斯基把语言知识的使用问题叫做“ 笛卡儿问题 ”( Cartesian problem)。 基于机械论哲学的物质概念,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 Descartes )认为,所有非生命物质世界的现象、动物的生理与行为、大部分的人类器官活动,都能够纳入物质科学( science of body )的范畴。但是,笛卡儿又指出,某些现象不能处于物质科学 的范畴之内,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人类语言,特别是“语言使用的创造性方面”,更是超出了机械论的物质概念所能够解释的范围。所以,对于语言的正常使用,是 人类与其他动物或机器的真正区别。为了寻求对于语言这一类现象的解释,笛卡儿设定了一种“第二实体”的存在,这种第二实体就是“ 思维实体 ”( thinking substance )。“思维实体”明显地不同于物质实体,它与物质实体相分离,并通过某种方式与物质实体相互作用。这一种“思维实体”就是心灵或者心智。语言知识的使用是内在于心智 / 大脑的,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是很难解决和回答的。语言使用问题对于当年的笛卡儿来说是神秘的,目前对于我们而言也同样是神秘的。乔姆斯基认为,我们应当首先解决语言知识的本质问题和语言知识的来源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于语言的使用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乔姆斯基坚持认为,语言机能内在于心智 / 大脑,对语言的研究是对心智的研究,最终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大脑结构的研究。因此,生成语法研究在学科归属上属于“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最终属于“人类生物学”( human biology )。它实际上应当叫做“ 生物语言学 ”( biolinguistics )。 生 成语法追求的目的,就是在理想化和抽象化的条件下,构建关于语言和心智的理论,它期待着与主体自然科学的统一,生成语法通过抽象的关于普遍语法、语言获得 机制、所获得的状态以及语言与其他认知系统的关系的研究,不管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都是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这就是生成语法“ 方法论的自然主义 ”( 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 )。 生成语法的这种自然主义的研究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乔姆斯基力图把对于语言、心智的研究合成对于大脑的研究统一在一个共同的理论原则之下,最后把它纳入自然科学的总体研究之中。 注: 乔姆斯基讲的一些东西和 卡尔纳普 讲的有点像,只不过一个是语言学,一个逻辑实证主义,英雄所见略同吧 卡纳不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的,他是从逻辑的角度来研究的,他是哲学家嘛 其实,语言、逻辑、思维,它们是一家,共同点很多。
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聊 “顾城” 说中国 —— 从语言学的角度
热度 1 gordon 2013-5-17 12:56
想象和具象(具体形象)是中国文化的两个特征。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诗歌?从精神层面上来说,诗歌的起源就是为了超脱对现实的束缚。 诗歌从感性现象的角度把握现实,知觉到了现实世界的外在和内在的表现,但它非但不关心现实的本质特性,反而故意无视这种特性;于是诗歌通过想象力把感性的现象联系起来,并使之成为一个艺术—观念整体的直观现象。 希腊人 在超脱“人的有限性”时提出了另一个解决思路,就是 通过抽象,认识一般性,并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 。 诗歌和散文二者都从现实出发,向某种不属于现实的东西靠拢;散文恰恰要在现实中寻求 "实际存在"(Daseyn)的源流,以及现实与 “实际存在”的联系。因此,散文通过智力活动的途径把事实与事实、概念与概念联系起来,力图用一种统一的思想体现出它们之间的客观关系。 中国人除了想象还有一个文化特征就是“具象”,就是所谓的苦干、实干,但是这种方法遇到数据量很大时,就无法解决了。所以,又有了“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
2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语言学是数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
热度 1 gordon 2012-4-25 19:51
作者介绍: 冯志伟,男,1938年4月15日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生院信息科学系研究生毕业,专攻语言学和信息科学。1978年到法国格勒诺布尔理科医科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IMAG)自动翻译中心(GETA)留 学,1981年回国,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计算中心从事机器翻译研究,1986-1988年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新信息技术与通讯系统研究部(FHG)任 客座研究员,1990-1993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任客座教授,1996年在德国康斯坦茨技术学院国际术语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心(CiTaL)任技术顾问。 现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91年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 获美国IBA金质奖章,同年被列入英国BESTEUROPE专家库。主要专著有:《数理语言学》《自动翻译》《现代汉字和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与汉语研 究》《数学与语言》《自然语言机器翻译新论》《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 爱坛的网友们很多对有人可以横跨“文哲数理工”感到惊奇,其实也没什么惊奇的,只要有人轻轻点拨,那就是“语言学是数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呵呵。 既然如此,那么媒体所说的所谓清华这些年不行,是因为文科类被划走了这样的封建时代“文武双全”的培养人才的思想就成为枯叶随水流走了。
415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3:57 , Processed in 0.02356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