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印度人

相关日志

分享 瑜伽在西方
gordon 2017-5-4 11:21
瑜伽在西方 西洋人分裂的心灵打从一开始,即与瑜伽旨趣不合,因此也就无法充分的体现它。 瑜伽在他们手中,如果不是逐渐变成狭隘的宗教性事物,要不然就是变成类似记忆术、呼吸控制法或体质平衡法等形形色色的锻炼方式 完全与瑜伽讲究圆满和谐的特色搭不上边。 印度人既不会忘掉身体,也不会忘掉心灵,欧洲人则总是忘了这或忘了那。 也正因有这善忘的天赋,所以欧洲人暂时得以征服世界。 印度人则不如此,他不但了解自己的本性,而且也知道他自己究竟有几分出于自己的本性。 欧洲人刚好相反,他们拥有自然本性的科学,对自己本性的理解却出人意外的少,亦即对内在于自身里的自然之性极不了解。 对印度人而言,能体认一种可帮助他们操控内在与外在自然本性的巨大力量之法门,是一大福时,任何对心灵的解释也随之分裂,变成对立的两极。欧洲人需要回归的,并不是卢梭所说的“自然”,而是回到自己的本性。 ************************************************************************* 像永动机,这就来自于印度 当然,欧洲人是从伊斯兰 文明里转译过来的 ************************************************************************* 炼丹术、五行与四元素说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就是化学了 主要是硝酸,传到了西方 四元素说,才凑齐了 ************************************************************************* 欧洲人很笨,完全理解不了 东方人的文化 例如中国人说的气,欧洲人就理解为空气 ************************************************************************* 好机械的一类人 *************************************************************************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差距之大,一直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想到 要用 东方文化来弥补西方文化的缺憾 各种的东方智慧在西方 粉墨登场 东方文化,在西方没有对应的参照物, 直到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的出现,西方才有了 和东方文化类似的东西。
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在大发展之前,已经发展很久了(转)
gordon 2017-4-7 12:00
人们经常认为,南亚人比西方人更超脱,更少实利主义。据说,他们超脱尘俗、无私,并倾向于漠视财富和物质享受。他们对贫困处之泰然,甚至视之为美德。他们对知识和冥想深思之能力怀有特殊的敬意。他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往往是没有时间限制和不定型的,因而是无忧无虑的,甚至是宿命论的。 像这种老套说法充斥于文献之中。几乎所有关于南亚国家及其问题与政策的公开看法中都注入了这种共同性的说法。但是,最粗略的考察表明,这些所谓的文化与人的特性与现实几乎不相干——就像在西方世界一样。例如,经常认为属于印度人之特性的慈悲和忍耐与极端的不能容忍是直接矛盾的,这种极端的不能容忍是由严格社会等级和对待较低社会阶层的人冷酷无情造成的,这种冷酷无情可以在最有教养的印度人中间屡见不鲜,在印度生活的西方人无论时间长短也会很快地采取同样态度。 亚洲人倾向于和平地通过共同协商而不是诉诸法律程序来解决争端。这个广泛接受的看法受到下列事实的驳斥:在所有南亚国家,一旦有法庭可以利用就会流行诉讼。针对亚洲人特别超脱而且不追求实利的说法,必须将对狭隘实利主义倾向的普遍观察深入到所有社会各阶层之中——考虑到普遍的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紧张关系,那是不会令人惊讶的。即使在那些能够过奢侈生活的人中间,甘地也宣传并遵守表面的朴素,这当然与他个人理想一致。但是,很清楚,对简朴大众的眼装作继续的观察,例如,这种大众服装已成为一般领导者的制服,那么这比基本态度的标志更具有象征性礼仪和政治手段的意味。 为了不停留于浅尝辄止,我们必须考察决定南亚人行为的一切精神倾向。对于这个更广泛的范畴,我们将使用普遍接受的术语“态度”,意指促使行为成为现实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总和。这就是所有不能言喻的,和所有保护性及理性化预防措施背后的态度;由漫长的精神与物质历史造成的态度;与生活水平及整个制度结构有因果关系的态度. 在受教育者和知识分子中间,传统思想中固有的非理性无疑造成了对事实以及从这些事实而来的、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地区特征的直接推理较为缺乏兴趣。但是,一个更重要的一般问题是,南亚特有的态度和制度是否是由南亚的贫困及低下的生活水平造成的。例如,人民的活命思想,他们对改善的机会的无动于衷以及他们的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轻视为雇主工作,可能是起因于长期绝望的贫困。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尤其可能部分地是在贫困中停滞不前的结果。这一地区的人民并不生来就与其他地方的人民不同,而是他们生活在与发达世界十分不同的条件下,并且这在他们的肉体和思想上留下了烙印——这应该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假说。随后,宗教又成为这整个生活与工作方式的感情容器,通过宗教约束,宗教又使它对变化具有刚性和抗性。 自从过去20年间获得独立以来,南亚要求动态社会变化的力量和因素已经稳步增长。在许多文献中,一个普遍的断言是,我们正看到的是一场“期望与日俱增的革命”。即使这暂时意味着抱负与实现之间的差距扩大,从现代化理想观点来看,这也不是一件坏事,显然,那些正推动发展计划的知识分子精英并不作如是观。 但是,“期望与日俱增”这概念是相当松散的,且近似于无意义,除非受到量的限定,“革命”一词意味着态度的变化很大且进展极其迅速。关于这一点,只需加上一句前言。毫无疑问,民众之中作为革命运动与日俱增的期望的观念很大程度是虚假的合理化。它反映了西方观察家和本地知识分子的下列感情:如果他们必须生活在像这些民众那样的极度贫困之中,他们将如何反应;以及当面对这种极端不平等时他们的内疚感。尤其是,南亚大多数政治宣言中的激进论调是难以理解的,除非假定这些宣言中表明特权阶层成员希望把自己等同于民族,并且,尽管存在巨大的社会差异,还是关心更广大阶层的贫穷。这表示,如果他们自己必须生活在类似条件下,将会如何反应。但是,民众的实际感情必须通过研究那些具有最少伤感和先入之见的人的态度来确定。还没有人作过此种任何大规模的研究。我们在这里只需注意,南亚各国没有一个政权是由于人民起义而倒台的。 通过研究,我们越来越相信,引起大而迅速的变化比小而缓慢的变化常常不是更难,而是更容易。 而这个问题又与另一个问题有关:什么政策措施可认为用于实行改革。老实说,南亚各国的公开讨论中充满了这样的看法:需要社会和经济革命。对他们实际情况的研究几乎不可避免地巩固了这一观点。但是,实际上,他们采取的政策是零星的、渐进的,常常极端,而且,所有这些国家都还是“软国家”(soft state)。 注: 蒋廷黻的看法是对的,发展不是太快了,而是太慢了 。(蒋委员长 “一柱擎天”) ********************************************************************** 而且,在面对“软国家”的现实时,发达国家的学者们因外交方面的种种理由往往容易不太重视对他们的观察。特别是对经济学家来说,这种倾向又受到战后常规研究方法的支持,这种方法意味着来自那种代表反对变化的社会事实,即生活方式、态度和制度中的抽象观念。据认为,南亚各国不能掌握一个更迅速地引致变化的政策——除了依赖极权主义和统一的方法以外。依靠说服的“民主计划”就这样地被合理化,以便为避免通过改变制度进行激进改革而辩护。 这样,南亚计划者仍然处在自相矛盾的境地:在一般和不明确表态情况下, 他们坦率地、几乎是热烈地声称需要剧烈的社会和经济变革 ;同时 在制定政策时,他们最谨慎地行事以便不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 。当他们进行激进的制度改革立法时——例如,税收和有关乡村财产权的立法——他们允许法律包括各种漏洞,甚至使其不能执行。 ********************************************************************** 在南亚,在变化面前保持不变的传统价值拥有其宗教的感情基础。竞争性的现代化理想具有民族主义的感情基础,其中的一些理想需要有民族主义感情才能领会。人民必须具有民族整体的概念,并把积极的价值观念融化于这一理想,这样他们才能认识到,民族独立和国家巩固是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以及所有其他的现代化理想只有在独立和巩固的民族国家背景下才能实现。现代化理想的感情吸引力一部分来自这个预期:当开始实现现代化理想时,民族国家将变得更强大、更团结和更巩固。因此,民族主义在所有那些致力于制定旨在发展的政策的知识分子精英中被普遍认为是有益的力量。对他们来说,促进民族主义将提供打破限制和障碍的工具。 但是, 在欧洲经历了几个世纪,并且是一步一步地进行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亚洲却极度缩短 。于是,当各种事件和局势由于缺乏历史先例的次序而相互混淆时,它就变得混乱而无秩序。南亚国家的新生部分地是民族主义不断高涨的结果。即使没有很多的民主现实,它们也直接获得了现成的民主思想。南亚的实际问题是,怎样巩固和加强在民族主义猛烈攻击下殖民列强体系分崩离析而新生的国家;同时怎样使这些新的和不十分先进的国家的政府更稳定和更有效;以及怎样从一开始就在民族主义的混乱中,运用某种程度的民主做到上述这一切,并进行我们的所谓民众民主的尝试。 在欧洲,能作为一部雄伟的交响曲逐步展开,按照主旋律的顺序一个乐章接着一个乐章进行演奏,而在亚洲被命运之神断章取义而成了不和谐的音调。 注:东亚国家也是如此,政治早熟,对底层压迫太狠。 *************************************************************** 南亚新民族主义中当然不乏进步和理性观念的调子,掩盖那些噪音的喧嚣。这就是呼吁统一,谴责一切内部的、空间的、宗教的和社会的各种狭隘观念的民族主义。它赞成理性主义反对迷信观念;并且表达了使社会现代化和实现经济发展的愿望。但这不是南亚民族主义的唯一部分,在许多国家以及在许多时候,甚至不是占支配地位的一部分。因为当由宗教、语言或种族血统等联合起来的特定集团相互斗争的时候,这也是一种民族主义。 在所有南亚国家,知识分子精英中也有一些领导人和集团注意到需要在生产手段体系方面 控制民族主义感情 。这种努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还是个未知数。但是,这种努力是这些国家正在展开的这场戏剧的必要阶段,并将决定这场戏剧的结果。 *************************************************************** 其实在大发展之前已经发展很久了。 如果我们试图确定西方国家什么时期在与今天的南亚相同意义上还不发达,而在那以后,它们才开始发展,那末这个理论中就存在一个逻辑缺点。有一个问题是肯定的: 在我们所谓的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因为我们把它看成一系列事件而不是单个事件)开始的时候。这些国家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多年 ——在某些情况下是几个世纪—— 的社会与政治的发展以及早期的经济发展 。在许多方面,西方国家那时已处于比南亚今天更有利得多的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因此,在许多方面,比较的时期应确定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前的几个世纪。在另一些方面,南亚今天有些条件可与西方近代史上任何时期的条件相比。在定义西方国家“起飞”时间的工作中,假设这些国家在初始条件和发展过程方面是基本相同的——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假设。要使用西方这个“起飞”概念,并尝试找出南亚各国现在位于假定的一般发展轴线上的那一个“阶段”是对事实的歪曲。 注:其实在大发展之前已经发展很久了,就是当年日本的统制经济都搞错了,中国也跟着错。 这一点一纠正,刷刷刷就上来了。 而且法国的社会主义特别适合工业化。更不用说 ,军事化管理,铃声制 *************************************************************** 国民政府也是搞不定,发展太慢 ; 大发展是对的,学习统制经济,结果 日本 老师都是错的 等到改开以后,才发展 到底该怎么弄 经济随之大发展,一切都非常顺。 主要也是 因为量化的经济学 大发展。 还有 “日本的发展 ” 作为样板。
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其实我很喜欢印度人
热度 1 gordon 2016-3-9 15:59
其实我很喜欢印度人,原因很简单 你一想到你的搭档,智商比你低一头,你就会不那么紧张。本来搞不出来的东西,都能搞出来。 往往能让你超常发挥 ***************************************************************************** 偏见,自我膨胀,有时候是人生的动力。 你是向外的,没有那么紧张。 你说把别人的钱搞成我的钱,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 ***************************************************************************** 欺负人是快乐之本 注: 我现在有点很女人
1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能找韩国男朋友吗?
热度 73 夏翁 2015-5-28 23:30
能找韩国男朋友吗? 很早之前,就跟女儿透露过,我跟你妈都不希望你找日本人,不希望你找印度人。。。当然了,主要还是看你自己。。。现在终于弄上个韩国帅锅,说不出韩国人名,酷似佟大为年轻时候。。。唉
1704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分享 印度人做的东西真差
热度 31 樱木花道 2014-12-16 19:13
收到clarks的鞋子 印度做的 质量真是差 可惜退不了货啊!
102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我兔狡猾+厉害 图解金砖开发银行:总部上海,区域中心南非,行长印度人,主席俄罗斯人,董 ...
热度 16 jerf71 2014-7-17 01:14
虽然说是, 排排坐,分果果,见者有份。但 总比TG(+大毛)单独挖美国佬的墙角好,这个平台对人民币走向世界滴好处不言而喻。而且 总部在上海,这总 部一固定下来,就不怕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金砖银行就是类似于World Bank,, 还有一个应急储备基金安排叫做CRA的,类似于IMF。这个 CRA肯定也是落户上海。 另外总部设上海,香港的所谓 “金融家/政治家“们已经开始感到暴风雨来临了吧,争吧,吵吧,普选很重要。 另外兔子还有个亚投行要搞, 那亚投行总部设在上海也是八九不离十了吧。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picture_58/
573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印度人摇头是这样的吗?
热度 17 猫元帅 2014-5-8 21:21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c2MzQ3NTA0/v.swf
729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香港地铁:印度人殴打港怂后走出车厢——有视频有真相
热度 28 seek 2014-5-3 19:00
严重警告 :以下内容可能会令某些人感到不适或恶心,请心理年龄未满18周岁(即心智不成熟,逻辑混乱不清或者不讲道理, 用个人好恶代替事实,依靠感觉做判断,党同伐异等 )、被公蜘精蝇洗脑过的没出去见过世面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的小资小清新文科生、对现实生活不满幻想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地青、或掩耳盗铃见不得大陆好的数典忘祖打肿脸充胖子寻求对大陆人民心理优越感的、或者认港怂、殖民主义者为爹的,请自觉回避,不必再往下看, 下面陈述的事实会打破您的幻想世界,本来写 这文章也不是给您看的,也不指望能获得您的认同,请您不必硬撑着看完了然后躲在阴暗处扔鸡蛋或者跳出来洗地之类的。( 最鄙视的就是这种做作的人,明说了不是您的菜了还非得硬凑过来吃完霸王餐 然后 抹抹嘴开骂。 ) 如果您打算继续往下看,那么——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The Matrix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news.ifeng.com/a/20140503/40133221_0.shtml 【在港地铁车厢内印度人殴打香港人】在并不十分拥挤的车厢内,一名印度人突然一直拳打在香港年轻人的脸上,随后年轻人被打晕没再多说什么,而印度人则大摇大摆地走出了车厢。地铁上的香港乘客纷纷用手指着印度人叫道他打人了,不过印度人最后还是走了! 网友实拍香港地铁里印度人殴打香港人:( 点 以下任一链接即可) 地址1: http://tv.sohu.com/20140503/n399087508.shtml?xuid=f107b8d4151e402x 地址2: http://v.hinews.cn/page-212145.html —— 速来围观,有视频有真相!这是三锅洋大人打的哟!是英联邦前殖民地的洋大人打的哟!洋大人赏拳了哦! --------------------------------------------------------------------------------------------------------------------- 怎么没港怂敢拍其私处?怎么没港怂敢拦住洋大人去路?港怂就会欺负大陆来的妇女儿童游客吗? 习惯 替港怂洗地的港奴 们这次打算怎样睁着眼睛说瞎话 ? ( 如果在大陆这个阿三可能走出地铁车厢吗? 崇洋媚外 的 港怂对洋人屈膝投降诚惶诚恐对大陆居高临下狂吠不止的本性这次体现了吧? 会不会 打在港怂脸上,疼在港奴心里 ? 这次会不会 有主动跳出来给洋大人假洋鬼子洗地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转进引导转移话题到批判大陆的? ) 孔庆东说过 香港人就是印度警察拿着鞭子抽老实的 当年英国人是老爷,阿三是打手,港怂就是狗 后记: 1. 文章开头已经警告过请不适合阅读的自行回避,可还是有死乞白赖硬要来吃霸王餐然后冠冕堂皇正义凛然开骂的。 2. 看起来果然是 洋大人拳头 打在港怂脸上,疼在港奴心里 ,又不敢自己去打洋人,只好 顾左右而言他 转移话题对着路过围观的大陆游客狂吠出气倒打一耙赖到大陆人身上。 3. 某些自我标榜爱国热血好汉,对于大陆游客被港怂侮辱就 淡定从容 视而不见装作睁眼瞎只字不提 ,对于大陆网民围观洋人赏拳给港怂就如丧考妣上纲上线 跳出来 疯咬路过的群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注:孔庆东说,有些港人不是狗。港怂不包括这些港人。 见照片,人家港怂都说了自己不是中国人了, 自我标榜的爱国热血好汉就不要喊什么港怂都是中国人的屁话了,你说港怂是中国人这话先问过你的港怂爹答不答应了吗?
个人分类: 奇葩港怂|4206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祥瑞的印度人
热度 46 eshark 2014-2-23 12:49
---------------------------------------- 罗嗦的分割线 -------------------------------------------- 好久都没有吱过文章了,看着晨师兄,叶子大姐,爱菊姐一篇又一篇真是汗颜啊。 不过这个也是拜本文的主角所赐,现在想起来我都要念一句祥瑞御免!特此记录一下。 ---------------------------------------- 背景的分割线 -------------------------------------------- 作为一个理工男,我又不幸沦为了 IT 男,还是混在米帝企业里的,自然要和各种印度同学打交道。各种奇葩,大家自然都见多了,下面这位奇葩的地方,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命硬。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那就是二战时候小日本的祥瑞雪风号 ---- 不知道的同学自行学习萨大的文章。 ---------------------------------------- 祥瑞的分割线 -------------------------------------------- Long long time ago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司的创世人准确的找到现在这个 IT 行业的切入点,敏锐的在细分里做大做强,荣幸的参与了波澜壮阔的 Internet bubble 。本文的主人公( SG )也随着公司扩张的潮流,加入 IT 行业。 实事求是的说, SG 同学聪明好学,努力上进,在工程师岗位上做的兢兢业业,很有一些好点子和方法,目前我们有个产品就是他创作性的重用了另外一套产品的代码在 12 个星期里完成了主要功能并获得了客户的青睐(这个是他拜访中国的自传体介绍,具体还没有和其他架构师确认过)。 印度同学的特点,大家都知道:特别能说,会展示。如果这个同学的技术又不错,那他远比其他亚裔工程师升得快。中国和米帝的工程师在这个时候还很多会保留在技术路线上,大部分印度同学都有意识的转向了管理,我们的 SG 同学也不例外,光荣的成为了一名 manager 。他的祥瑞经历正式拉开帷幕。 我们刚加入公司的时候,虚拟化正如火如荼,正是行业的大方向。所以老大一拍版,米国把所有老产品线都扔到了中国, SG 同学的团队开始全面负责了新的虚拟化模块的开发。这个时候他的老大是一个 director , 50 多岁的米国大叔( J )和蔼可亲,但他对中国部分不是太感冒,基本就是把老产品放中国,新玩艺放米国。天有不测风云,正好中国区研发总经理( G )同学,外放任期结束,被调回美国总部任职,正好是 J 的顶头上司。彼时, SG 同学负责的那一摊正好焦头烂额,他以缺人的借口说要延期,质量也无法保证。 G 对中国团队很满意(光荣啊),就借 SG 同学说法,向 J 施压希望让中国团队参与进来。 J 和 SG 都阴奉阳违,最后可想而知弄的 G 的压力很大。结果他就乘内部调整,强迫 J 提前退休,连离职感谢信都没有给 J 发。 J 同学替 SG 背了黑锅,默默的离开了大家。祥瑞首炮打响。 J 走后,他手下的四大金刚就没有人管了 - PM , JY , CB ,和 SG ,公司显然要提拔一个新的 Leader 。 G 的意思是为了维持稳定,可能就要内部提拔一个。 PM 和 JY 的呼声很高。 PM 是 SG 的大学同学,也是一个印度人,但是他的世界观很正,一切看成绩说话,对米国,中国和阿三同学一视同仁。他手里的产品总是按时按量完成,呼声很高。 JY 是地道的米国白人,根基深厚,一时间和 PM 很有互相别苗头的意思。 CB 是个技术强人,带了一帮技术牛人正在奋战一个关键模块。 SG 同学怎么看都不像要入主大位的样子。说话间 PM 和 JY 的争斗不相上下, PM 的优势是全球化,他管理米国,中国(这个时候我们 matrix 给他)和印度三个团队正符合 G 的想法。 JY 干的时间得到米国工程师的支持最多,偏偏最关键的部分正在米国开发。一时间硝烟四起,各种明里暗里的争斗不止。大概持续了半年以后, JY 还是因为不符合 G 的全球化理念,被调去技术支持部当老大了。眼看 PM 上位在即,突然公司准备在原有的三线技术支持里加出一个四线来,一下子多了一个空山头。但是空山头只有老大( AB )没有兵,各个研发部门都不放人, PM 瞅准机会忽悠了一批人投效了新老大( AB ),成了 AB 的铁杆,连升两级。 CB 这个时候也撑不住了,他觉得有做技术又要管理太累,决定重新走回技术路线,不做管理了,结果 SG 成了唯一候选人直接汇报给 G 。 G 大大的不满,就拖着 SG 的晋升。这个回合 SG 成功的缩头功挤走了所有的竞争者。 G 因为前面的产品质量和延期问题,压力也很大。 G 的老板平调去了另外一个部门,上来的新老大( JW )带来了自己的亲信( LC )。 LC 开始只是在 G 下面负责另外一个核心部分,但是 LC 是亲信可以越过 G 向 JW 汇报。 G 很是不爽,加上 SG 一直不太听话,他老人家也找了个坑养老去了。第二个搬家的 SG 的老大。 花分两枝,各表一枝。本来 G 走之前就准备外部找一个好好的管管 SG ,面试都结束了,偏偏 G 走了,结果有多加了一轮 Review ,结果大家发现新同学( BH )特别适合另外一个坑,就平级挪走了。 SG 同学再次成为了唯一选择。 G 走后 JW 把 LC 提拔起来做了 G 的位置,这样 LC 到 SG 直接差了三级,于是 LC 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让 SG 升值了,正式成为那个 Site 的老大统管整个产品部门, CB 也要向他汇报。 随着时间的发展, LC 也认清了 SG 的真面目,技术尚可管理混乱,还把东西把的紧紧的,不让任何其他团队插手。每次状态汇报的时候, SG 那摊总是焦点,但是他总是能找到各种借口搪塞,产品里的问题累积得越来越多。终于 LC 忍无可忍( JW 把很多东西都划到 LC 那里管理),准备再招一个 manager 来专门收拾 SG 。这次一切顺利新同学,顺顺利利的通过面试开始了工作,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天有不测风雨,正当新同学要大展拳脚的时候,他突然在办公室晕倒,据说是中风,只能回家休养至今。 SG 同学再次神奇的幸存了。 LC 只能继续和 SG 一起战斗了。这个时候 LC 的老大 JW 玩了一把大的,破天荒把硬件特性和软件特性放在一个开发周期了,成了我们加入公司以来最重量级的产品。基于各种原因,这个重量级产品被延期 6 个月,当然这里少不了 SG 的贡献。 JW 也被调离了, SG 间接的贡献了一把。 新来的老大 RC 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组织结构,玩了一个新的开发模型。 LC 当然很不爽,想尽量保持团队完整,准备下手处理一下以前看不惯的人。 SG 一看风头不对,飞快的向之前 BH 同学投诚,准备带着团队一起投奔 BH 。 LC 彻底怒了,对 SG 彻底失望,她来了个一拍两散,把 SG 的团队彻底打散,分配到各个细分模块团队中去,但是 SG 还要向她汇报。好景不长,基于家庭和工作的巨大压力, LC 为了她的最小的孩子也辞职了。至此 SG 的 4 任直接的老大全部被他给克走了,全部门头一份啊。 现在他把原来的模块甩给了我们组。他自己跑去做新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的类似模块,直接向 RC 汇报,据说那个项目也是红彤彤一片, RC 的前景堪忧啊! 不久前 CB 同学也申请去了另外一个 BU 继续他的技术生涯。 --------------------------------------- 祥瑞的统计分割线 ------------------------------------------ SG 同学的气场无比强大,前后 4 任直接经理分别离职,退休,病休和调离。他老大的老大也受部分影响被调离。他同级的经理都被挤出了目前的产品线。但是回过头看看,他好像就是人畜无害的普通印度经理一枚。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声祥瑞御免!本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偶然,望知情者切勿传播!! -------------------------------------- 后记 -------------------------------------------------------------- LC 在这里是我最佩服的人,作为一个职业的女 IT 经理人。她非常的勤奋和和善,很好的平衡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她最大的孩子已经念大学了,最小还在念小学。
1422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印度人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啊
热度 41 晨枫 2013-11-21 00:26
坐飞机,上厕所,一袋子金条随手一放,下飞机也不屑去拿。大约1公斤,24根金条,据说值110万美元。小意思啦,留给清洁工吧,他们辛苦了。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25013393
969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Don’t Become a Scientist! 让中国人、印度人考博吧!
热度 2 gordon 2013-3-11 08:57
Don’t Become a Scientist! Jonathan I. Katz Professor of Physics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 @wuphys.wustl.edu 千万别成为科学家! 约拿单 I. 卡茨,物理学教授,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Are you thinking of becoming a scientist? Do you want to uncover the mysteries of nature, perform experiments or carry out calculations to learn how the world works? Forget it! Science is fun and exciting. The thrill of discovery is unique. If you are smart, ambitious and hard working you should major in science as an undergraduate. But that is as far as you should take it. After graduation, you will have to deal with the real world. That means that you should not even consider going to graduate school in science. Do something else instead: medical school, law school, computers or engineering, or something else which appeals to you. 你在打算成为科学家吗?你想揭开自然的奥秘、用做实验或计算的方式来研究整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把这个想法忘了吧! 的确,科学很有趣,也很刺激。由发现而产生的强烈快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很聪明、有野心,并且也很刻苦努力的话,你的确应该在读本科的时候选择科学。但 这就够了,到此为止。本科毕业之后,你将必须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这意味着,你不应该哪怕是考虑去读科学方面的研究生。做点其他的行当吧:医学、法律、计 算机、工程,或者其他随便什么你能想到的。 Why am I (a tenured professor of physics) trying to discourage you from following a career path which was successful for me? Because times have changed (I received my Ph.D. in 1973, and tenure in 1976). American science no longer offers a reasonable career path. If you go to graduate school in science it is in the expectation of spending your working life doing scientific research,using your ingenuity and curiosity to solve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problems. You will almost certainly be disappointed, probably when it is too late to choose another career. American universities train roughly twice as many Ph.D.s as there are jobs for them. When something, or someone, is a glut on the market, the price drops. In the case of Ph.D. scientists, the reduction in price takes the form of many years spent in “holding pattern” postdoctoral jobs. Permanent jobs don't pay much less than they used to, but instead of obtaining a real job two years after the Ph.D. (as was typical 25 years ago) most young scientists spend five, ten, or more years as postdocs. They have no prospect of permanent employment and often must obtain a new postdoctoral position and move every two years. For many more details consult the Young Scientists’ Network or read the account in the May, 2001 issue of the Washington Monthly. 为什么我,一个有终身职位的物理学教授,一个在科学事业上很成功的人,要来试图打击你们将科学作为毕生事业的勇气和信心呢?因为世道变了。我1973年拿 到我的博士学位,1976年就拿到了终身教职。美国的科学界现在已经不能提供一条合理的事业生涯的途径了。如果你去读科学的研究生,你大概一定会期望着用 你毕生的工作精力去做科学研究,用你的智慧和好奇心去解决那些重要而又有趣的问题。实话讲,你基本上一定会失望,而失望的时候,你大概已经错过了选择其他 任何职业的机会。 美国的大学制造了两倍于其工作职位数量的博士。当随便一个什么东西,或一种人,满大街随便捡的时候,他就不值钱了。对于博士科学家来说,掉价的形式是他们 不得不用许多年做一期又一期的博士后,等待着一个工作机会的到来。永久职位不会比以往给的薪水少多少,但25年前一个博士毕业后大约2年后就能找到一个真 正的工作,而现在绝大多数的年轻科学家都得当5年,10年,甚至更久的博士后。他们没什么拿到永久职位的盼头,常常必须每两年找一个新的博士后工作,然后 搬家。欲知更多详情,请咨询“青年科学家协会”或读一读华盛顿大学月报2001年5月的文章。 As examples, consider two of the leading candidates for a recent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in my department. One was 37, ten years out of graduate school (he didn’t get the job). The leading candidate, whom everyone thinks is brilliant, was 35, seven years out of graduate school. Only then was he offered his first permanent job (that’s not tenure, just the possibility of it six years later, and a step off the treadmill of looking for a new job every two years). The latest example is a 39 year old candidate for another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he has published 35 papers. In contrast, a doctor typically enters private practice at 29, a lawyer at 25 and makes partner at 31, and a computer scientist with a Ph.D. has a very good job at 27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 the few fields in which industrial demand makes it sensible to get a Ph.D.). Anyone with the intelligence, ambition and willingness to work hard to succeed in science can also succeed in any of these other professions. Typical postdoctoral salaries begin at27,000 annually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about 35,000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graduate student stipends are less than half these figures). Can you support a family on that income? It suffices for a young couple in a small apartment, though I know of one physicist whose wife left him because she was tired of repeatedly moving with little prospect of settling down. When you are in your thirties you will need more: a house in a good school district and all the other necessities of ordinary middle class life. Science is a profession, not a religious vocation, and does not justify an oath of poverty or celibacy. 就拿我们系里最牛的两个准备竞争一个讲师职位的人来作例子。一个家伙37岁,博士毕业已经10年了,一直没找到工作。另一个最牛的家伙,35岁,人人都认 为他很聪明,博士毕业7年了才找到一个“永久工作”(其实不是永久教职,只是6年后有希望获得永久教职而已,不过这已经让他稍稍远离那种每两年就要找新博 士后工作搬家的驴拉磨死循环了)。还有一个例子,一个39岁的家伙,想竞聘另一个讲师职位。他发了35篇文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典型的医生29 岁就进入了实习阶段,一个典型的律师25岁就开始实习,31岁正式进事务所,一个计算机博士科学家在27岁时已经能得到很好的工作了。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科 学是工业界需要人才的仅有的两个领域,因此这两个行当还是值得去读个博士出来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他有智慧和野心,能刻苦工作,如果他能在科学上成功的 话,他也能在其他任何行当上成功。 典型的博士后薪水是每年27000美元(生物科学)或35000美元(物理科学)。博士生的奖学金比这个一半还少。用这么点收入你能支持一个家庭吗?嗯, 够年轻的小两口住一个很小的房子。不过我认识一个物理学家,他的妻子把他踹了,因为她是在厌倦了跟他不停地搬家却一点定居的希望都看不到。当你三十多岁的 时候你就会需要更多的东西:一个大房子,附近有好的学校,以及其他中产阶级生活所必需的设施。科学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宗教的呼召,也不是一个贫穷或独 身的判决或者宣誓。 Of course, you don’t go into science to get rich. So you choose not to go to medical or law school, even though a doctor or lawyer typically earns two to three times as much as a scientist (one lucky enough to have a good senior-level job). I made that choice too. I became a scientist in order to have the freedom to work on problems which interest me. But you probably won’t get that freedom. As a postdoc you will work on someone else’s ideas, and may be treated as a technician rather than as an independent collaborator. Eventually, you will probably be squeezed out of science entirely. You can get a fine job as a computer programmer, but why not do this at 22, rather than putting up with a decade of misery in the scientific job market first? The longer you spend in science the harder you will find it to leave, and the less attractive you will be to prospective employers in other fields. Perhaps you are so talented that you can beat the postdoc trap; some university (there are hardly any industrial jobs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will be so impressed with you that you will be hired into a tenure track position two years out of graduate school. Maybe. But the general cheapening of scientificlabor means that even the most talented stay on the postdoctoral treadmill for a very long time; consider the job candidates described above. And many who appear to be very talented, with grad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match, later find that the competition of research is more difficult, or at least different, and that they must struggle with the rest. 显然,你走科学道路并不能使你发财——你没有选择去读医学或法律,而一个医生或律师典型的收入是科学家的2-3倍(这还得是那些运气忒好的正教授科学家 们)。我也做了这个选择。我成为一个科学家是为了有自由来解决那些让我感兴趣的问题。但你可能并不能得到这种自由。作为一个博士后,你只能按照别人的想法 来工作,可能被当成一个技术员来使唤,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科学家来合作。最终,你可能被彻底排挤出科学界。你可以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程序 员,但为什么不在你22岁的时候做这份好工作, 而要在科学界的人才市场上面悲悲惨惨地混上10年先?你再科学上面花的时间越多,你会发现你越难离开,而且你对其他行当的雇主而言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也许你脑瓜足够灵光,以至于你能跳出博士后的陷阱。有些大学会被你打动而在你博士毕业2年后给你一个可能的永久职位。这是可能的。但是科学劳动力市场的整 体掉价意味着最灵光的脑瓜也得被拴在博士后磨盘上当驴转上很长时间。想想上面举过的例子吧。许多看上去非常有才而且有傲人的成绩和推荐信的人,后来发现研 究上的竞争比其他一切的奋斗都要困难。 Suppose you do eventually obtain a permanent job, perhaps a tenured professorship. The struggle for a job is now replaced by a struggle for grant support,and again there is a glut of scientists. Now you spend your time writing proposals rather than doing research. Worse, because your proposals are judged by your competitors you cannot follow your curiosity, but must spend your effort and talents on anticipating and deflecting criticism rather than on solving the important scientific problems. They’re not the same thing: you cannot put your past successes in a proposal, because they are finished work, and your new ideas, however original and clever, are still unproven. It is proverbial that original ideas are the kiss of death for a proposal; because they have not yet been proved to work (after all, that is what you are proposing to do) they can be, and will be, rated poorly. Having achieved the promised land, you find that it is not what you wanted after all. What can be done? The first thing for any young person (which means anyone who does not have a permanent job in science) to do is to pursue another career. This will spare you the misery of disappointed expectations. Young Americans have generally woken up to the bad prospects and absence of a reasonable middle class career path in science and are deserting it. If you haven’t yet,then join them. Leave graduate school to people from India and China, for whom the prospects at home are even worse. I have known more people whose lives have been ruined by getting a Ph.D. in physics than by drugs. 假设你最终拿到了一个永久教职,一个终身教授职位。现在你不必为每两年一次的工作而奋斗,取而代之的是为研究经费而斗争。你会又一次地发现,这个世界上的 科学家有一大箩筐,而你自己又不值钱了。现在你焚膏继晷地写研究计划,而不是去做研究。更糟糕的是,因为你的研究计划会被你的同行竞争者来审阅,你就不能 按照你自己所好奇的东西来写。你得把你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浪费在怎么咬文嚼字地让那帮***不要挑刺上,而不是去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 情:你不能把你过去的成功写进研究计划,因为那些是已经完成的工作;而那些原创性的天才想法还没有被证明。一句谚语说,原创性的想法是研究计划中的死神之 吻(乍看有益但实则会导致毁灭的行为),因为这些想法根本就没有被证明可行(废话,被证明可行了你还写个屁的研究计划),因此它们会被认为是垃圾。因此, 当你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那“应许之地”的教授职位上,你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你原来想要的。 那么,你能做什么?对任何年轻人(即任何还没有取得科学界的永久职位的人)来说,首要任务是去找一份其他的工作,这讲是你避免失望的痛苦。美国年轻的一代 已经觉醒,看到了科学界黯淡的发展前景以及无法拥有一个合理的中产阶级生活,因此他们已经不愿意做科学家。如果你还没有觉醒的话,赶紧加入他们的行列。把 博士班留给印度人和中国人吧——他们的家乡情况更糟。在我所认识的人中,人生被读物理博士所毁的人数比***品 所毁的人还要多。 If you are in a position of leadership in science then you should try to persuade the funding agencies to train fewer Ph.D.s. The glut of scientists is entirely the consequence of funding policies (almost all graduate education is paid for by federal grants). The funding agencies are bemoaning the scarcity of young people interested in science when they themselves caused this scarcity by destroying science as a career. They could reverse this situation by matching the number trained to the demand, but they refuse to do so, or even to discuss the problem seriously (for many years the NSF propagated a dishonest prediction of a coming shortage of scientists, and most funding agencies still act as if this were true). The result is that the best young people, who s hould go into science, sensibly refuse to do so, and the graduate schools are filled with weak American students and with foreigners lured by the American student visa. 如果你身居高位,能够领导科学界,那么你应该尝试着去劝说那些发放研究经费的部门少招些博士生。大街上论吨撮的科学家完全就是他们的资助政策的后果——几 乎所有的博士生都是由联邦基金支持的)。那些基金会总在抱怨很少有年轻人对科学感兴趣,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他们毁了科学作为事业。他们本可以扭转这 种局面,只要他们少招些博士生,让博士生的人数与教职的人数大致相当就可以了,但他们不干,甚至他们根本不屑于严肃地讨论这件事(许多年来,NSF到处宣 扬他们虚假的预测,说科学家短缺,而多数基金会好像真以为是这么回事)。结果就是,最好的年轻人,本该去做科学家的,对此唯恐避之不及;而博士班里是一帮 弱弱的美国学生,还有一帮被美国学生签证所吸引来的外国人. ×××××××××××××××××××××××××××××××××××××××××××××××××××××××× 注: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同,面临着 无知 和 谋生的双重压力,比美国人在这个世界上混更加困难。 非诚勿扰的 黄 菡 老师说,她根本不是女博士,而是结婚后才上的博士,呵呵。
3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我们能嘲笑印度人是站在前辈的肩上的
热度 8 gordon 2012-11-22 11:10
我们能嘲笑印度人是站在前辈的肩上的,以前中国人和印度人差不多,也是学英国人的。 后来发现英国人教的不靠谱,还是日本人的东西靠谱。 这一切都是因为那场战争,那一年按干支纪年是中国的甲午年。 近代中国受日本影响非常深。 中国相对印度要好一些,中国是半殖民地,不是殖民地,自己独立在近代社会做过一些事情,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 印度独立以后是从零开始的。
593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印度人用的英文教材
gordon 2012-10-23 17:20
注:很多人都很好奇印度人用的是什么英文教材,其实在清末和民国,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都用的是东印度公司出的英语教材。 记得我当时学过一本初级《纳氏文法》(NESFIELD'S GRAMMAR),这部《纳氏文法》共有四册,由浅入深,第一册只有一二十页,内容是讲英语的词,共分八类,有名词、形容词、动词、助动词等;名词有多数 和单数的变化,动词有不同时态的变化,其次就是死背几十个名词和动词的规则和不规则变化及一些词汇等。我上中学,就是靠着这一点文法基础。《纳氏文法》后 三册逐渐加深,最后一册主要是讲修辞学及英国诗歌的格律。我在初中时就已经读完四册《纳氏文法》,并能运用英诗的格律,学着写一点英文格律诗。 我当时在中学上的英语课不教文法,用的是一套英国人编的课本,共分四册或六册,也是由浅入深,开始是一些简单生活用语及儿歌等,后来的二、三册则包括一些 名家的散文,故事和诗歌,记得有莎士比亚、司各特、麦考莱、兰姆、雪莱、田尼生等人的作品片段,读起来很有趣味,也不觉得有什么困难。中学毕业时,已经能 欣赏不同的英文文体,并能试写一些英文笔记和文章了。 英语和汉语不同,用的是二十六个字母的拼音文字,所以最好在初学英语时,要尽量忘掉原来熟悉的汉语系统,不要通过母语--汉语系统去学英语,不要被先入为 主的汉语系统所阻拦。 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杨宪益 这套教材是十九世纪末英国新的中产阶级地位上升,语言课在世纪之交进入学校课堂的产物,是为英国的中学量身定度的一套英语语法教材。但是,随着与之配套的 由剑桥大学设计的英式考试(UK-type examinations)在英伦三岛中学的普遍采用,English Grammar Series随之成为英国本土中学用于课堂教学普遍使用的教材。受此影响,随着十九世纪末英国海运的迅速扩张,这套教材也几乎同时成为各英国殖民地或领地 中学的通用英文文法教材。 光绪皇帝驾崩前的光绪33年11月上海群益书社正式出版了加注有中文译文的English Grammar Series——《纳氏英文法讲义》,编译者是赵灼。这套《讲义》与英文原版体例相同,共四册,时由刚刚创办复旦公学并亲任督办(校长)的马相伯先生亲自作序。 胡适、郁达夫都是用的这套教材,这也是我们国家一直用英国英语,而不用美国英语的渊源。因为从清代末期,我们用的就是英国英语。
0 个评论
分享 郁闷的阿牛哥
热度 31 蓦然回首 2012-5-28 15:04
下午亚太区同部门不同国家的同事在一起开电话会议,有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新加坡人、印度人。本来呢,每次开会都是英文的,因为大老板是荷兰人 。今天呢,正好大老板不参加。起初是印度人发言,他的英文名字叫Anurag,所以中文绰号阿牛哥 。阿牛哥英文说得像维族人说汉语一样别扭,大家都很郁闷。 有人问印度人,听说你在学汉语 ?印度人回答是的。 Okay~让我们用汉语来开会吧。 这下轮到印度人郁闷了 。起初他还用英文问了个听不懂的问题,后来会议开到一小时,阿牛哥实在忍无可忍 ,找了个借口先下线了。他一挂线,电话里大伙都笑了,心照不宣。
277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分享 突然明白了,印度人为啥爱吃咖喱饭
热度 59 tonyxu 2012-2-10 22:31
今天说到南北方大米的差别,突然明白了印度人为啥爱吃咖喱饭。 话说当年初到利兹,前半个月有比较丰厚的生活补贴,于是可劲造,大樱桃、蓝莓、以及其他时鲜水果都吃腻了,突然想起要为未来准备一点战略储备。 买了些红酒、羊排、三文鱼,更重要的是,买了两大袋大米,三哥国度出产的长长颗粒的‘香米’!心想以前还不太舍得吃泰国香米呢,这三哥的不也是香米么?物美价廉,可以吃个够了。 哪成想,第一锅出来,喜滋滋盛了一大碗,第一口就难咽下去。哪是什么香米,比吃过的最难吃的大米还难吃。 做干饭不行,做稀粥也不行。 幸亏发现得早,赶紧去荣利行买了几袋10斤(20斤?忘了)装的东北大米回来。 三哥的大米吃着难受,可也不能扔了呀。正没辙的时候,有几家三哥很及时地邀请我们去参加家宴。 也就这几次赴宴,吃了几盘子咖喱饭,我发现这玩意吃起来就是咖喱和肉味,米的口味不重要。 因此剩下的印度大米,基本都做了咖喱鸡肉饭了。 感情人家三哥早就知道自己种的大米只适合这个吃法了??
个人分类: 讲故事|2381 次阅读|3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1:09 , Processed in 0.041371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