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宾夕法尼亚

相关日志

分享 杨振宁评世界七大名校
席琳 2017-4-3 10:03
2017-4-2 看杨振宁评世界七大名校,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伯克利、麻省理工、耶鲁、牛津。姐姐和妹妹各取其二,姐姐是麻省和耶鲁,文和理全拿,妹妹是麻省和伯克利,偏理和工。 1 哈佛大学:全面超优。除了工科几乎没有哪个学科在世界前三之外,当之无愧雄视天下。 2 斯坦福大学:比哈佛还全。不过无论文理商法医,都不及哈佛。 3 普林斯顿大学:数理科学天下第一。1930年代取代哥廷根成为世界第一科学圣地。 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其实实力之强,当世谁敢小觑!它是数理上普林思顿最大的威胁。文理上哈佛最大的对手。文理工上唯一可与斯坦福争锋者。工科亦浑不输麻省理工! 5 麻省理工学院:工科之强,甲于天下。说它是美国的清华并不确切,因为麻省理工的理科之强亦足可世界前四、五。 6 耶鲁大学:文科世界第一。人文法学犹胜哈佛一筹。数理化生于七大名校之中最差,但亦可列世界前十。 7 剑桥大学:比诸哈佛,全面不如。然其长处为其他任何名校所敬。盛名垂五百年,而今日之数理诸科,仍列于世界前六。 七大名校鼎足天下,各有千秋。然若列之于八大名校则远不及前七,而未见长于侪辈,不服者多矣。最可叹者牛津也。七校之后,有牛津、东京,加州理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杜克、芝加哥、康奈尔、约翰霍普金斯诸校,终未可有与七大比肩者。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0 个评论
分享 年度体检意义不大?
热度 16 mark 2015-1-13 13:26
纽约时报报道,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肿瘤学家伊曼纽尔(Ezekiel J. Emanuel)认为我们可以放弃年度体验从而剩下一笔钱。他的理由是从健康角度看, 年度体检基本上毫无价值 。 2012年,一群医学专家对全球生物医学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查,分析了14个随机对照试验,这些实验覆盖了逾18.2万人,跟踪年限中位数为9年, 目的是评估一般性体检的作用。所谓一般性体检是指那些在没有任何特定症状,或者不适感的情况下,去医生那里做的体检。这项调查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一般性体 检可能没有好处。无论采用哪些筛查和测试方式,关于年度体检的1963年至1999年期间的研究表明,它们并没有整体降低死亡率,也没有降低癌症或心脏疾 病等特定病因的死亡率。体检耗费了数以十亿计的美元,但具体数字难以得出,因为无法知道,额外的筛查和后续测试又花费了多少钱。
979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美国种族简史 读书笔记5: 德国移民的历史
热度 22 到处停留的叶子 2012-2-8 07:37
歇了很久,就不去编辑旧日志乐。 -------------------------------------------------------------------- 北美殖民时代的德裔(“宾夕法尼亚荷兰人”的由来和契约奴的故事) 荷兰人的确也是美国重要的早期移民之一,大家都知道纽约本来叫新阿姆斯特丹。不过这里要提到的是同样重要的一族,德意志人。 早期的德意志人那时候是以个人身份参杂在荷兰人的队伍中来美国的,定居于1620年的新阿姆斯特丹。这些德意志人基本上是农民或者工匠出身,或者是在农舍手工作坊干过活的人,有些还是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卫队成员,继承了历史悠久的德国雇佣兵传统。 17世纪后半期,威廉.宾为了他在北美的殖民地宾夕法尼亚招募移民,走访了德意志各邦。当时宾夕法尼亚的宗教比较宽松,对那些与自己所在地区的国立教会持有不同信仰的德意志人来说,格外有吸引力。这样,宾州招徕了第一批数量可观的德裔移民,主要来自莱茵河以西地区。 在1683年,13个信奉梅农教派的家族在宾州建立了日耳曼城,就是今天费城的一部分。然后其它德国教派和当时的异端,包括加尔文教派,阿米什教派等等纷纷效法梅农派,移居宾夕法尼亚。包括后来建立著名的高等学府-穆伦伯格学院的美国路德教派的组织者亨利希.穆伦伯格及其家族。 这就是宾夕法尼亚荷兰人的开始。此处荷兰人,Dutch这个词,实际上是Deutsch,发音两者差不多,美国人把后者读成了前者,而德国人自己听着也差不多,等到弄清楚原来搞错了,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么多德意志人集中在宾夕法尼亚一带,在1745年的时候,大约有45,000的德裔居住在这里。他们大多定居在当时的边境上,非常容易受到印第安人的袭击。 德意志人1709年在哈得逊河边建立纽伯格,就是新堡,然后扩展到了莫霍克河谷一带。这里也是和印第安人的边境。来这里的德意志人和更早期的有所不同,他们都是契约奴,就是说他们移民过来时签了契约,一般要做3~7年的苦工,偿还来美的路费。当时来美的白人民众大约有一半是用这个方法移民过来的。德意志人和瑞士人是这个办法的首批试验品,成功后才在苏格兰,爱尔兰和其它种族之间推广开来。定居在莫霍克河谷的德意志人,原本是英国政府的契约劳工,因为英政府垫付了一半他们的旅费和安置费。德国人比其它种族更为普遍的采用这种由英政府暂付部分费用的方法,所以能够整批整批的迁徙,有的是全家老小一锅端,有的是整个村镇一次走光。 纽约和宾州两地的早期德国移民,都来自珀拉蒂纳特,德意志西南部沿莱茵河两岸的一个区域。18世纪的南卡罗来纳州,也在贩卖来自这个地区的德国契约奴方面,干得挺欢。 通常契约劳工的情况是这样的。载运这些劳工的船,先沿着莱茵河而下,几个礼拜后抵达荷兰,然后再起锚开始横渡大西洋的航程。这些船平均要在大海上航行8到10个星期。经受了恶劣天气和疾病的考验,剩下来的人抵达美国港口,打算购买船上的劳工的买主,就登上船来查看行情。那些契约奴被从甲板上叫下来,前后走动,以便让买主们看个仔细。有的买主甚至亲自动手,上前试试他们的肌肉,聊上几句,看看他们的理解力和反应。大部分契约奴由一种名为“苦工引导者”的中间人买走,中间人将他们带到乡下各地巡回,遇到合适的机会再把这些劳工逐个转卖掉。当时,社会上并不认为这种贩卖和交易有何道义上的不妥,公开参与这种交易的有当时最高地位和名望的人士。乔治华盛顿就是其中之一。在1792年,美国新政府还高过一个计划,准备进口德意志劳工来帮助首都华盛顿的建设。 其实很多德意志人在离开家园时,本没有作契约奴的打算,但是后来发现,头一程到了荷兰,然后再搭船赴美,旅费开销不断上涨,超出了原来和船主讲定的价钱。另外有一些人有家人和朋友在美,本来期待他们能够替自己付张船票,而当这些希望落空时,也就只好卖身去当几年苦力了。 不管怎样,他们仍然持续不断的向美国迁移,而且总的来看,数量还越来越大(估计那时候天下乌鸦一半黑。。。) 根据保守估计,1740~1760这20年间,仅仅在费城码头上岸的德意志民族移民,就有6万人,其中一半到2/3是契约奴。 虽然契约奴受到许多和奴隶一样的限制和处罚,但是他们在履约期间,也的确有一些法定的权利,而且契约有终结之日。他们在获得人身自由的时候,还经常可获得一笔为数不大的现金或者土地。当然这些土地往往是在边境和印第安人做邻居。靠近那些看到祖祖辈辈属于自己的土地被他们侵占而深感不快的印第安人,并不是很愉快的事情。这样一些地区定居的白人曾遭到印第安人的杀害或者掠去为奴。 不管他们是怎么来的,也不管飘洋过海和抵达美国之后又经历何等的甜酸苦辣,早期定居的德意志人很快在美国树立了勤劳,周密,节俭的美誉。德国农民在边境垦荒造田,干得比别人更彻底,产量更高。开始他们是泥土房,而后改建为木头房,最后总是用石头建起宽大的农舍。18世纪末的时候有人在文章中写道:“一个德国人的农场,在外观上就和其它人的农场截然不同。德国人的农场牲畜圈特大,农舍简朴但是很紧凑,围栏很高,果园面积很大,土地肥美,草地翠绿,到处是丰衣足食的景象,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 大多数早期的德意志移民,对欧洲文明前沿的那些和德意志民族的贡献有关联的科学,技术或者思想智慧也是一窍不通的。他们具有的只是德意志民族之所以能够有那些成就的纪律性,彻底性和坚韧性。他们被誉为全美国最好的自己动手干的农场主。与此同时,德国技术工匠的成就也开始在美国扩展,玻璃制造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就是美国第一家造纸厂在德意志人手中诞生。 宾夕法尼亚的荷兰人(也就是德意志人),在两个重要的方面根本不像德意志人:第一他们是和平主义者,第二他们是政府的怀疑者。作为珀拉蒂纳特人,他们的祖先居住在德意志帝国兵家必争之地,三十年的战争中,生灵涂炭。他们又是逃避独裁专制和宗教迫害的难民。宾夕法尼亚的宗教自由,在当时的美国也是罕见,对虔诚而清静的教派,具有格外的吸引力,这个时期的德裔,对政府或者政治没有任何兴趣。如今人们依然可以从阿密什人那里看到这些德意志人的影子。他们与世隔绝,避开现代文明,驾着黑色的马车,不让子女去公立学校就读。 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数德裔移民扩散到其他地区,学会了讲英语,对美国文化既有吸收,也有贡献。流传到今天的影响,恐怕主要体现在烹饪上。而德裔经营的农场,在阿巴拉契亚山谷的沃野上,从南到北扩散开来。到18世纪晚期,德国移民的定居点,在当时的美国西部边疆上,组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锁链,北起纽约州上部的莫霍克谷地,向南,中间经过新泽西州西部,宾州中部,马里兰西部,再跨越弗吉尼亚的谢南多厄河谷和南北卡罗来纳的皮德蒙特丘陵地带,直到佐治亚州的萨瓦那。散见于这一带的地名,仍然能够反映当初德国人定居的历史背景。 在殖民地时代,德裔美国人在扩展自己的农作区时,经常发现和苏格兰-爱尔兰人是邻居。苏格兰爱尔兰人是精明强悍的疆民,他们是先锋,他们善于狩猎捕鱼,垦荒开田,敢于和印第安人开战。德国人和其他种族的人,就跟在后面打顺风车。总体来说,德国人在气质和举止方面,和苏格兰-爱尔兰人迥然不同。德国人整洁,安静,友善,勤劳,节俭,与印第安人也比较合得来。而苏格兰-爱尔兰人则截然相反,他们脾气暴躁,常常喝得烂醉如泥,干起活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积蓄,不注意外表形象,蓬头垢面,常常和印地安人打架。两个 民族之间还横亘着宗教的障碍。所以这两个民族在阿巴拉契山谷几百英里长的边疆地带共处了一个多世纪之后,仍然泾渭分明,很少有混血现象。 殖民地时代德意志能工巧匠有两个巨大贡献必须提一下,一个是本来德国人研发出来运载农产品的马车,科内斯托加马车。这种马车后来在美国西进运动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在西进运动之前,早在1755年,英国人与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中,就开始用它来运送军需品。后来美国独立战争中也使用过这种马车。不过最后使这种马车名声大振的,还是日后西进运动的到来。美国的西进先锋,就是赶着这种马车,穿越中部的大草原而抵达太平洋沿岸的。当年由这种马车组成的车队,越过激流,也能够排成圆形阵地,击退印第安人的袭击。 第二样就是新式来复枪,宾夕法尼亚德国人研制出来打猎用的。这种枪后来的作用确实是这些和平主义者始料未及的。和当时欧洲的步枪不同的是,德国人造的这种武器在枪管内壁刻有膛线(称为来复线)以提高射击的精度。当初有些来复枪是德国移民从欧洲带到宾州,宾州的德意志巧匠在他们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更新式的来复枪,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它的准确性。起初这种武器叫“宾夕法尼亚来复枪”,但是后来这种枪到了像丹尼尔.布恩这样百发百中的边民手中,名噪一时,于是改称为“肯塔基来复枪”。到独立战争期间,当美国人用游击战来对付英国人时,这种枪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武器。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8 15:50 , Processed in 0.02681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