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生产化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长津湖地区的化学工业
gordon 2016-11-11 02:49
日本在朝鲜北部兴南建立了化工基地,利用 长津 系列水电站电力,生产化肥及炸药。 最早东北的化工,还不是从关内来的,而是从朝鲜 ******************************************************************************* 关内的化学工业,都到 解放战争结束了。 久大、永利;南京化工厂 范旭东、侯德榜,搞的制碱工业 注:昭和 制钢所 ,日本最早是准备建在新义州 ******************************************************************************* 早年,这些东西是不往中国建的, 即使,鞍钢制铁所,也只是粗加工,省运费了。(浓缩果汁) 随着侵华战争的变化,后勤前移了。 因为已经到河北了,十河信二 在河北已经开始搞 “兴中公司” 了 ******************************************************************************* 这种工业级生产,不是普通人想象的,占领原料产地就完了 底下还有工业级生产呢 ******************************************************************************* 冲破牛顿力学 —— 物理化学 利用氮、氢为原料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曾是一个较难的课题,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投产,约经历了 150 年的时间。 1795 年有人试图在常压下进行氨合成,后来又有人在 50 个大气压下试验,结果都失败了。 19 世 纪下半叶,物理化学的巨大进展,使人们认识到由氮、氢合成氨的反应是可逆的,增加压力将使反应推向生成氨的方向:提高温度会将反应移向相反的方向,然而温 度过低又使反应速度过小;催化剂对反应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实际上就为合成氨的试验提供了理论指导。当时物理化学的权威、德国的能斯特就明确指出:氮和氢在 高压条件下是能够合成氨的,并提供了一些实验数据。法国化学家勒夏特里第一个试图进行高压合成氨的实验,但是由于氮氢混和气中混进了氧气,引起了爆炸,使 他放弃了这一危险的实验。在 物理化学 研究领域有很好基础的哈伯决心攻克这一令人生畏的难题。 哈伯首先进行一系列实验,探索合成氨的最佳物理化学条件。在实验中他所取得的某些数据与能斯特的有所不同,他并不盲从权威,而是依靠实验来检验,终于证实了 能斯特的计算是错误的。在一位来自英国的学生洛森诺的协助下,哈伯成功地设计出一套适于高压实验的装置和合成氨的工艺流程,这流程是:在炽热的焦炭上方吹入水蒸汽,可以获得几乎等体积的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和气体。其中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一步与水蒸汽反应,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气。然后将混和气体在一定压力下溶于水,二氧化碳被吸收,就制得了较纯净的氢气。同样将水蒸汽与适量的空气混和通过红热的炭,空气中的氧和碳便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被吸收 除掉,从而得到了所需要的氮气。 氮气和氢气的混和气体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氨。但什么样的高温和高压条件为最佳?以什么样的催化剂为最好?这还必须花大力气进行探索。以楔而不舍的精神,经过不断的实验和计算,哈伯终于在 1909 年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这就是在 600 ℃的高温、 200 个大气压和锇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得到产率约为 8 %的合成氨。 8 %的转化率不算高,当然会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哈伯知道合成氨反应不可能达到像硫酸生产那么高的转化率,在硫酸生产中二氧化硫氧化反应的转化率几乎接近于 100 %。怎么办?哈伯认为若能使反应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工,并从这个循环中不断地把反应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则这个工艺过程是可行的。于是他成功地设计了原料气的循环工艺。这就是合成氨的哈怕法。 走出实验室,进行工业化生产,仍将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哈伯将他设计的工艺流程申请了专利后,把它交给了德国当时最大的化工企业 —— 巴登苯胺和纯碱制造公司(现在的 BASF 巴斯夫)。这个公司原先计划采用以电弧法生产氧化氮,然后合成氨的生产方法。两相比较,公司立即取消了原先的计划,、组织了以化工专家波施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将哈伯的设计付诸实施。 首先,根据哈伯的工艺流程,他们找到了较合理的方法,生产出大量廉价的原料氮气、氢气。通过试验,他们认识到锇虽然是非常好的催化剂,但是它难于加工,因为 它与空气接触时,易转变为挥发性的四氧化物,另外这种稀有金属在世界上的储量极少。哈怕建议的第二种催化剂是铀。铀不仅很贵,而且对痕量的氧和水都很敏 感。为了寻找高效稳定的催化剂,两年问,他们进行了多达 6500 次试验,测试了 2500 种不同的配方,最后选定了含铅镁促进剂的铁催化剂。开发适用的高压设备也是工艺的关键。当时能受得住 200 个大气压的低碳钢,却害怕氢气的脱碳腐蚀。波施想了许多办法,最后决定在低碳钢的反应管子里加一层熟铁的村里,熟铁虽没有强度,却不怕氢气的腐蚀,这样总算解决了难题。 哈伯的合成氨的设想终于在 1913 年得以实现,一个日产 30 吨 的合成氨工厂建成并投产。从此合成氨成为化学工业中发展较快,十分活跃的一个部分。合成氨生产方法的创立不仅开辟了获取固定氮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一生产 工艺的实现对整个化学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合成氨的研究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反过来合成氨生产工艺的研试又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 一些英、法科学家认为哈伯没有资格获取诺 贝尔奖,原因何在?有人曾认为,假若没有合成氨工业的建立,德国就没有足够的军火储备,军方就不敢贸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了合成氨工业,就可以将氨氧 化为硝酸盐以保证火药的生产,否则仅依靠智利的硝石,火药就无法保证。当然某些科学的发明创造被用于非正义的战争,科学家是没有直接责任的。英、法科学界 对哈伯的指责更多地集中在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 注:你要是看日本资料的话,有个公司叫“法本”,也是它。( BASF 巴斯夫) 日本引进法本的,还有染料。 纺织工业 要用 ******************************************************************************* 1910年,Carl Bosch于德国巴斯夫化学公司工作时,成功把这个实验商业化,使之符合成本效益。这个实验最早期于1911年被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之前,德国要制作氨气需要从智利入口硝酸钠,但由于战争使其供应不稳定。 另一个就是 倭斯袜, 奥斯特瓦尔德,发明 “奥斯特瓦尔德过程” ,用于制造硝酸 催化剂,都是物理化学的东西,这 可不是靠试出来的。 ******************************************************************************* 君期我作玛志尼,我祝君为倭斯袜。 国事今成遍体疮,治头治脚俱所急。 我们对于国人的宣誓是: 各行其是,各司其事。】( 胡适,1922年)
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7 06:08 , Processed in 0.02075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