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日本军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尾高龟藏之谜 —— 日军作战效率超苏军(转)
热度 2 gordon 2016-5-1 08:27
据我们从书本上看到的资料,所形成的印象是:日军不仅在装备强于我军,而且他们还有一种非常顽固的“武士道精神”,所以与其作战相当困难,是不是这样? 姚: 我感到,现在年轻的一代理解历史,在许多方面都是受到的是解放后的电影、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在那里面,特别喜欢描述日本军人怎么善于肉搏战,怎 么善于拼刺刀,似乎把日本人写得越厉害,就越可以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这样写,固然艺术感染力会比较强,而以我个人的体会,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顽固确实 不假,但从军事斗争角度看,这还不真正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日军非常善于“高效作战”。 “高效作战”,就是指在同样的火器发射水平下,给敌军所造成的杀伤量更大。先用另外一个例子,拿它来做比较,可能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一点。从 1945 年秋到 1946 年春,我在东北民主联军(即四野前身)总部警卫团工作时,曾与苏联军队配合作战,执行剿匪任务。那时我就亲身体会到, 苏军的火力非常之强大,他们的一个加强营,竟然可以装备 10 门山炮和野炮 , 3 至 5 挺重机枪,每个连装备 3 到 6 门迫击炮,每个班不仅有轻机枪,还配备了 2 支自动步枪,也就是我说常说的“转盘枪”。我粗略地估计一下,苏军的一个普通步兵营,在单位时间可以发射的火力,起码是当时我军一个步兵营的 10 倍以上。但是,如果以其发射同等火力给敌军所造成的伤亡看,苏军就远远达不到我军的 10 倍,所以说那时的苏军“作战能力”强而“作战效率”不高。而日军就不一样,其实日军装备是远不如苏军的,比如,他们就几乎没有什么自动步枪,也没有连属重机枪,所以 日军的火器发射速度是不高的 。但据我粗略的估计,如果苏军每发射出 100 发子弹可能会杀伤 5 名敌军的话,那么,日军的 100 发子弹就可能杀伤 10 名甚至 20 名 敌军,也就是说,当年日军的作战效率大约是苏军的一倍以上。其实,日军之所以“作战效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士兵个人训练好,射击准确;也有刚才说 的,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使其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顽强,可以给对手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其实,在内战时期, 我们红军的顽强作战意志,就给国民党部 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使其怯战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日军的战场协同配合是非常好的。 1938 年 秋,我们在安庆到合肥的公路上进行过一次伏击战,袭击日军的一个车队,本来打得还是比较顺的,但日军的救援部队非常迅速地赶到,迫使我们不得不提前结束战 斗。就协同作战这一点看,国民党军队就差得很远。最后,我们还要十分注意一点: 一支部队,一旦他能有比较高的作战效率,那么对后勤补给的依赖也要降低 。你 在阅读战例时不难发现,日军的后勤部队其实有时是比较落后的,在中国山区甚至还经常使用骡马大车,但是,我们几乎很少遇到日军后勤补给出现重大问题的情 况,这就是因为他的高效率作战,降低了对后期依赖的原因,尤其是与装备差的对手作战,就更是如此。我军从来就有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好传统。就我个人的 经历而言,无论是三年游击战争高敬亭总结“四打四不打”,还是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总结的“三点一面”、“四组一队”、“三三制”等,都是这方面的范例。 因此,经过不断地摸索,我们还是逐渐想出了一些办法,来对付日军的“高效作战”。归纳起来,最重要的可能有那么几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要寻机与日军的 小部队作战 。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最大弱点,就是他的兵力严重不足。在最初进行了一些大规模战役后,便转入常规性占领,这时,他的兵力就开始分散,往往是靠 一个中队甚至靠一个小队,去占领一座县城,这就为我军寻机与其小部队作战提供了方便。从另一个角度看,日军武器配备的特点,也与其它军队也类似, 越是小规 模的部队,其火器配备就相对不那么完备 。像一个大队(大约相当于我们一个营),一般会配备有“九二”式步兵炮,而中队(连)配备的,最多也就是六零迫击炮 了,到了小队(排)一级,一般就没有迫击炮而只有掷弹筒了,火力就差了很多。 1938 年到 1939 年 间, 我所参加的对日军作战中,多是与日军中队以下的作战单位作战,所以很少遇到过日军大口径炮对我军形成的强大火力压制的情况 。要知道,日军作战效率高的 一个重要表现,还不只是他的步兵枪法准,其火炮的射击精度也相当高, 一般完成一次试射修正诸元后,第二发就大致可以击中目标,这对我们的机枪火力点的威胁 非常大,所以要尽可能与日军小的作战单位作战,以避免其强大的炮兵对我形成过大的火力优势 。其实,这种经验不仅在我们新四军, 1938 年以后,八路军作战也开始注意缩小作战规模 ,据二野战史记载, 1939 年 1 到 3 月间,一二九师作战 100 余次,毙伤敌军 3000 余,每次也不过是 30 余人。即便是百团大战那样的战役,其实每次作战的对象,单位也并不大,与日军一个大队的战斗就不很多。 日军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装备上,甚至主要不是在装 备上,而主要在其作战效率上,这一点还体现在其火炮射击也极其准确。比如说,日本人爱用的那个掷弹筒,说起来,其实就是一个手榴弹的简易发射器,不需要做 什么射击诸元设定的,但日本兵就是能打得很准,这一点让你不能不佩服。日本人好象天生地善于“精细手艺活”,解放战争时期,给我做阑尾手术的齐齐哈尔铁路 医院的一名医生,就是一个日本人,你看过我那个刀口,只有一厘米多一点,这在现在看都不容易,要知道那可是 40 年代做的手术啊。比起日本人,国民党军队,哪怕是精锐部队,其作战效率就差得太远了。 1947 年, 我带部队打国民党“王牌军”新一军的阻击,按理说新一军善攻,火器又好,而我军是一个团对敌军两个团,应该是处于“下风”,但最后还是我胜敌败。通过这次 作战,我深深体会到, 要讲新一军的技术训练,确实要比一般国民党部队强得多,射击准确性和技战术动作,都大大好于其它“非王牌军”,但是比起日军,新一军 还是差得很远 。我们独二师四团,除排以上干部是新四军二师带来的外,战士多数是东北籍新兵,当时的单兵战术训练还不是太好,尤其是不大善于隐蔽,而我从望 远镜中观察,新一军尽管火力很密集,但对我军单兵的步、机枪的威胁并不很大,甚至连比较暴露的重要火力点都射偏了。当时就使我联想到,抗战初期我们的一个 老红军连队与日军作战时, 别看日军火力听上去不很密集,但我们那些身经百战动作灵敏的老红军战士,只要是稍不注意,就会被对方击中 。这样一比,我感到新一 军基本上还是属于那种“作战效率”不算太高的部队,所以与我军作战还是难占上风。 第二个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寻机与日军孤立无援的 部队作战。一般人都知道对敌人要实行分割围歼的常识,我们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一般都可以比较轻易地做到这一点,哪怕是对他的主力部队,也不难做到。但是 对日军就很难。前面已说过,日军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很强,而且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也很好,不管是步炮配合,还是小范围的组、班(曹)、小队的内部配合,都是 训练有素的,我参加过的与日军作战,几乎每次都可以看到:对方部队一旦遇袭击,都能迅速展开,并以最快的动作,形成单兵之间的交叉火力掩护,和步炮之间的 相互掩护。而一旦日军形成了战场配合,就基本上没有了射击死角,再要穿插分割他,难度就非常大了,有时侯甚至是做不到的。所以,对日军作战,须要以极大的 突然性对其发起袭击,进而做快速分割,以避其形成战场协同。抗战初期我带的那个连,之所以可以在第一战就抓住一个日本兵(当时是非常困难的),我想有三个 原因:一是日军早期作战比较顺利,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支以老红军为骨干的战斗力很强的主力部队(特务营是红二十八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有点麻痹大意;二就 是因为我军发起袭击非常突然,战场穿插又极其迅速;三是那个日军小队,毕竟是一个押车护卫部队,战斗力相对要差一点,所以会很快被分割为一个个的孤立单 兵,最后终于被我们的战士抓住了一个俘虏。 第三个办法:在初期的作战中,尽可能与其战斗力不强的部队作战,例如辎重部队(即后勤部队),在与这类敌军作战中,锻炼和提高战斗力,积累作战经验,再与战斗力强的部队作战,把握就大得多了。我们四支队自 1938 年开始对日军作战后,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指导原则进行的,这可能也算是高敬亭同志的聪明过人之处之以吧。实际上,八路军第一次对日军作战(即平型关大捷),就是与日军第 5 师团 21 旅团的一支辎重联队作战,这也算是当时指挥员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吧。 注:日俄战争时期,苏军和日军就是这个特点。到二战还是这个特点。 怪不得中国人,瞧不起俄罗斯了。 那反而说明苏联军队是比较正规的
322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6 10:52 , Processed in 0.01964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