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纽约市

相关日志

分享 美国的东印度公司 (转)
热度 1 gordon 2017-3-22 12:24
作者:凌岚 本名谢凌岚,1991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1997年纽约市立大学MBA毕业,1997年起就职于纽约的对冲基金和能源产品交易公司,从事大宗商品市场分析;现居美国东北岸;写字是一生的爱好。 ******************************************************************** 不说这家公司啊,中国的近代史没办法讲。 民粹主义的某些猜测是真的 呵呵 ******************************************************************** 为什么把赛珍珠 撵走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恩怨,都得从这家公司说起 ******************************************************************** 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1915年6月12日—2017年3月20日 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3月20日去世,享年101岁。这条消息只在美国各大媒体的推特账号上推出,正式的讣告还没有出现。2002年这位老爷爷的自传 回忆录(中译本:《洛克菲勒回忆录》,中信出版社,2011)在历时20年的撰写后终于出版,对他的人生是一个正式总结。 洛克菲勒家族人才众多,从第一代老洛克菲勒开始,枭雄辈出,家族的前四代人无论是在美国的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都是影响深远。这位去世的百岁老人究竟是谁,在家族中的地位,先需要花笔墨说清楚。 戴 维·洛克菲勒是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的第三代,他的父亲是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石油大王老洛克菲勒的财富,在1913年达到10亿美元,按《福布斯》杂志的算法,相当于2016年的3920亿美元,基本是现在世界首富身价 的四倍。老洛克菲勒有四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儿子,就是俗称的小洛克菲勒。在小洛克菲勒诸多发财产业中,其中一个是“大通银行”(Chase Bank),他是此家银行的主要控股人。老洛克菲勒把财产的约10%传给了儿子,小洛克菲勒将这些财产注入大通银行(大通银行又叫洛克菲勒银行),这样 “大通银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它在过去一百年间有几十次兼并和收购,最后成为现在的大通摩根银行。 小 洛克菲勒有六个子女,其中五个是儿子,这五人就是以后著名的洛氏五兄弟。小洛克菲勒的六个子女借着上两代洛家的财富积累和政治影响力,在美国政治、经济、 外交、文化等重要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把洛氏家族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里推向顶峰。其中最小的儿子戴维·洛克菲勒,就是不日前往生的亿万富翁百岁老人,他 身前的主要身份是大通银行的董事长、银行家、外交家、艺术品收藏人,纽约MOMA(也就是“现代艺术博物馆”)最重要的赞助人。 对于中国, 戴维·洛克菲勒是新中国与美国重建外交关系、中国突破冷战的铁幕重现走向世界的推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称号是名至实归。对于他,中国是他战略中的“大通”重回远东市场、与日本银行竞争的主要全球市场。 在 戴维的回忆录里,1973年重回中国,大通与中国政府签定第一个银行协定,是与“尼克斯访华”、《中美公报》这些划时代大事件并重的里程碑。在这章前后他 详细写了“大通”因为中美断交时退出香港,把远东银行业拱手让给荷兰人、日本人时的挫败感。这种商业帝国全球扩张改变历史大事件的思维框架是洛家特色,洛 氏子孙改变世界,而不是被世界改变,这是他们一贯的信条。 跟中国近代商业传统里的“官商” 概念不同,洛氏不是胡雪岩式的红顶商人 ,他们是列宁在《国家革命》中概括的资本的扩张性和垄断性。 洛克菲勒家族不是为政府服务,相反,政府是他们的器,整 个世界为他们打工 ,世界大战因他们的瓜分争夺而起。他们是数任美国总统身后真正的决策力量。中美建交这样的世界外交史里程碑,在戴维·洛克菲勒说起来是大 通全球扩张的一步。 戴维·洛克菲勒对美国外政策影响到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美国外交智库 “美国外交协会”是他一手成立和全资赞助的,每年的活动经费全部由洛克菲勒基金支付,外交协会的办公室用的是大通银行大楼的一层;二战后的“联合国”成立 离不开戴维·洛克菲勒鼎力支持,现在曼哈顿联合国总部所用的那块地,原本属于洛氏家族,戴维·洛克菲勒把它捐出来给联合国盖办公楼;联合国的前身,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联”,也是在戴维·洛克菲勒的父亲也就是小洛克菲勒的支持下成立的。洛氏家族和商业帝国的“全球化”策略,比这个词流行早了一百年。 连克林顿总统搞的北美贸易协定(NAFTA),这个自由贸易思想的始作俑者和组织者也是戴维·洛克菲勒。 戴 维·洛克菲勒对美国政府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影响——他是中央情报局的规划元老和中情局的主要赞助人 ,前中情局局长约翰·杜勒斯跟戴维是大学同学加联姻关系, 而杜勒斯家的父辈原本是纽约华尔街的律师,是老洛克菲勒公司的律师代理,他们是世家又亲上加亲。 中情局最早的业务来源,是给美孚石油等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 做业务咨询 。中情局人员的情报汇报一是给局长,二是给戴维·洛克菲勒,这也是惯例。关于洛氏家族和中情局的关系,是另外一个漫长故事,必须另起篇幅。 如 果用英文搜戴维·洛克菲勒,前三十条基本是关于他的“阴谋论”:从纳粹兴起背后的金主、珍珠港事件、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到2001年的纽约911恐袭,阴 谋论者基本把原罪都算到他头上——他和他们家族,是美国最大的野心家和阴谋家。这些阴谋论还不是说说而已的网上谣言,比如最新一本正式出版的阴谋论书,说 他与纳粹势力关系,来自Slate杂志记者的调查,基本说法是洛克菲勒的一代和二代在欧洲的商业合伙人,都是纳粹的金主。必须承认,阴谋论很卖钱,这也是 为什么写洛氏家族的书屡出不绝。 在前面提到的几大 阴谋论里,最可信的,为史学界承认的,是 洛氏家族对日本长期的竞争态度 ,因日本在东南亚的军事和商业霸权而起。洛克菲勒涉足的大宗商品远不止是石油,铁矿、铜矿、橡胶等原材料是把他们吸引到马来 西亚发展的诱因,同时他们向亚洲市场出口原油和原油产品。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力主美国对日宣战,希望美国开辟太平洋战场,就是洛氏,他们绝对是主战派。 洛氏帝国与日本的竞争,一直延伸到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银行业,因冷战日本银行对东南亚的扩张是戴维旗下“大通银行”心病 ,所以在美国银行之先打开中国 大门,抢先跟中国做生意,是他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考虑。第一步是向中国政府要回大通在中国被冻结的资产。 集 中说说戴维·洛克菲勒与中美建交。戴维的回忆录有中文版,另外的资料来源于国内公开出版的外交家黄华的回忆录,2010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网页上发表, 现在还可以找到。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第一次打破冷战的铁幕,联合发表《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铺垫道路。 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上海公报》对于60后、70后一代人耳熟能详: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不持异议,同意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出军事力量;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基础上建立中美关系。《上海公报》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上海公报》之后开辟的具体外交举措之一,是中美外交交流渠道“纽约通道”的开辟。 1972 年的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秘密使团由当时的黄华副外长带领过家鼎、施燕华等一行人抵达纽约曼哈顿的四十三街的罗斯福酒店。彼时在酒店大堂里坐等 了一整天的大通银行副总裁皮埃尔走上前去欢迎,随即递上一皮箱,作为给中国秘密使团的下马盘缠之用,度过到达纽约后最初几天的现金之困。大通银行的副总裁坚持不收收据。这个贴心又低调的见面礼,很快给大通银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不久中国使团在纽约开设第一个银行账户,就是在大通银 行。这位副总裁,是大通银行负责联合国关系的协调人。 而将中国外交秘密使团的行踪通报给 “大通”的,当然是基辛格。为黄华此行和之后多次来到纽约交涉的人,都是当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基辛格和戴维·洛克菲勒在外交政策惺惺相惜,完全是知音。 1954年基辛格受外交协会邀请去参加一个关于核扩散会议,因此跟洛氏家族结识。之后基辛格很快成为“洛克菲勒兄弟基金”的董事会成员。 1973年8月10日他率领大通银行代表团访问中国。抵达北京后,周恩来总理于深夜11点在人民大 会堂外的台阶上等候代表团前来。会晤超过两个小时,到凌晨1点后才结束。会晤中周总理要求戴维解释那时全球的宏观经济走向,为什么美元暴跌20%?戴维是 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他从布莱顿体系的瓦解解释起。会晤中戴维对周总理的热情接待还有点忐忑, 因为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拒绝跟周总理握手的美国国 务卿杜勒斯,是戴维·洛克菲勒的表姐夫 ,洛家的女婿。此后戴维·洛克菲勒五次访华。他的第一次访华纪行,发表在1973年8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余 下的已经是历史。中国从此国门大开,历史进程不可逆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用美国原油专家约尔金(Daniel Yergin)的话:原油的历史,基本概括了人类现代历史上所有的资本移动、外交纵横和大国霸权。而在这段历史上,洛克菲勒家族一直是所有权力与金钱的聚光灯。
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知道你很有野心,你一向很有野心(转)
gordon 2017-1-21 11:39
机缘巧合和各方权衡下, 纽约市的一所公立高中成为了我毕业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 我很幸运,这所学校的同事们人都很好,管理层们也非常乐于帮助新老师们,我与学校里成年人的相处很有共鸣且愉快。 可是真正开学之后,我发现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生活和想象中的实在太不一样了 。 在这里,我每天需要教 5 节课,严格来说分成了 3 种不一样的科目。 除了教中文和相关语言训练课, 我还负责一个新移民班级 —— 刚来美国的中国孩子班 —— 的语文课 。 对于每一节课, 我要做的是提前做好 48 分钟的 PPT 和包含词汇表、句型、对话练习、课堂活动的讲义,以及每天相应的作业卷 ,并在以上材料中的每一个中文字上打好拼音和英文注释。 语文课的材料相对而言简单一些,阅读和定义偏多,需要我手动输入的内容较少。 不过以上的这些材料,我每天要做 2 至 3 份不同的内容,这基本占用了我每天下班以后晚上四小时以上的时间。 中文课是有教材的,但是现阶段我们教材的可取性仅限于词汇表和主题 Topic,每天的具体课程设计都需要老师自己来。 每节课至少要包含复习、新课、小组讨论、独立作业和课堂活动等不同内容。 语文课因为国情和教学目标不同,直接从国内照搬过来并不现实,基本也是全部由我自己来设计。 ************************************************************************* 另外一项比较耗时的日常职责是 判作业和提供反馈 。 全年级有 110 多人,即使我总是把卷子背回家并在地铁上批改,通常也会花费 1 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之后还要把大家的作业成绩一一登入到教学系统,做好笔记,第二天要找未交作业或质量不过关的同学询问理由。 除了抄写生词等“机械化”的作业, 老师还需要改正他们的错误,涉及到语法和知识点时还需要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至于两周一次的大作业 Project,教师需要为每位学生的 Draft 草稿提供一段评价反馈,并在学生的终稿上再写一段总结性反馈。 拿美国学生班来说,仅这一项大作业, 我要改正上百个汉语单词错误,并写出 200 段不同的、有意义的英文评语 。 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看评语,草稿怎么错的,终稿会原封不动抄一遍。这些工作只能在放学后我的“下班”及“周末”时间完成。 ************************************************************************* 设计教室悬挂的海报也是日常教学任务中的一项。 语言类学科相对简单一些,需要罗列美观的生词句型语法点等等。 除此之外,老师也需要 隔天开研讨会,定期上交教学计划,包括全年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应急备案,以及课堂目标 / 年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与教育部标准联系的证明 ,每个学年要 准备 6 次校长观摩课堂 ,这是最重要的教师考核内容,以及教育局人士的不定期来访。 教室内部要装扮,走廊里的展板也要定期更新。 最好不仅做到整洁美观,还要通过教师提供的额外的反馈来展示学生作业的进步。 ************************************************************************* 看上去只是挂海报那样简单,可是每一张纸、每一个字都需要老师手动设计好钉在墙上,并附上相应的 任务描述、教学目标和教育局课程标准 (common core) ,一般每月更新。 ************************************************************************* 教师们定期开会、互相观摩课堂,参加学术会议 等等,教学任务之外的日常事务也颇多。 如果赶上家长会或类似全校性的活动,老师需要负责给班里孩子家长打电话预约时间、分别挑选出可以代表一百多个学生每一个人特点的那份作业/项目和你的评语,作为家长会上的成果展示。 家长会通常会开到晚上八点。 ************************************************************************* 公立学校大部分班级还会有 Special Ed (特殊教育)的学生 , 教师需要设计单独的材料,对课堂上情绪失控的学生做出适当的反应 ,与学校的辅导员老师讨论你在周末收到的多封内容与教学无关的学生邮件。 对了,理论上 每个班级,老师都要为班里至少低、中、高 3 种程度的同学们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材料 ,以达到分级教学 Differenciation 的标准。不过因为我是新老师,学校并没有在这方面对我做过多要求。 每个老师一天的上班时间是 8 节课 ,其中五节课在教学,一节课在吃饭,对我来说就是一边啃三明治一边判作业,另外两节课打印、准备材料、判作业和开会。所有备课和教学以外的任务,都是在上班时间之外完成的。 对我来说,每门课需要的备课时间是 1 - 2 小时,三门课一般是 4 - 5 小时左右。判作业 1 小时+,准备其他材料因为性质不同,大概每天占用 1 - 2 小时。 每天工作时间在 17 小时左右,天天如此。 想象一下以上所有材料全部是用英文完成, 虽然理论上英文不是障碍,但是输出的速度应该会比汉语慢至少 0.5 倍 。 ************************************************************************* 因为 美国基本没有课间,小朋友喝水和去厕所也都要在上课时间完成 。老师在讲课和维持纪律的同时,要记得谁刚刚去厕所,谁刚刚去喝水,谁先举手要求出去的,谁迟到了进来了没有给我假条。 相信我, 在你用英语对全班讲着怎么区分“没”和“不”,并手拍着桌子提示前排的同学不要讲话的时候,是 根本想不起来十分钟以前大卫、汤姆和玛丽谁先举手说要去厕所的 。更何况 伊恩和唐纳德此时正离开座位在教室里乱走 ,你需要用余光看他们是未获允许就去丢垃圾,还是紧急情况需要用厕所。 这时候以上要求去厕所的三位,会一起抗议,声称自己是最先举手的…… 还有一项令我不断怀疑自己智商的事情,是 每天都会有之前缺课的同学找老师要前一天的材料作业 。 因为五个班到最后进度完全错开,每天有 15 份不同的材料,我总是不能一下子想起来昨天这位同学的班级在缺课这一天,使用的是哪一份材料和作业。 每次让学生求助班里其他同学并在 extra copies 文件夹里面自行翻找材料,我都会为自己的记忆力感到惭愧。 对了,如果某节课的时间非常紧,或是课堂发生突发状况而我未能及时记考勤的时候, 当我无法确认这节课班里的 30 个同学哪一位迟到,哪一位没有出席,就会给每天统计考勤的校长和办公室老师造成额外负担 。 我知道这些小事情听上去很可笑,可是 确实就是这些琐碎事务,让我更加确认了自己真的没有那么 organized,并且缺乏 multi-tasking 的能力,无法胜任这份大家都觉得“简单、轻松”的工作 。 让我最终做出辞职决定的最主要原因是我的健康状况。 从十月开始,每天早上起床或者去学校的路上我会干呕,只能靠大量喝茶和含润喉片来压制。 每个白天都是精神紧张地超负荷运作,英语和中文来回转换。每个晚上都是惴惴不安地备课,在脑海里模拟着第二天的课堂。 每天工作 17 个小时令我整个身体的节奏都被打乱,眼看着一天一天面色黯淡、消瘦下去。 10 年来体重基本不变自然维持在 90 多斤的我,工作的第一个月掉了 8 斤,妥妥地回到初中 80 多斤的岁月。唯一的好处是,我觉得我的脸瘦了…… 舍友形容这几个月来我每天混混僵僵过得难民一般。 坐电梯时也会有素不相识的大叔或奶奶问我,姑娘你没事吧,怎么看上去这么累? 辞职交接期每次想到自己不负责任地中途离开, 无论是在走路还是坐地铁,眼泪总是控制不住地流出来 。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陷入抑郁。 大 学的时候因为考 GRE 和忙出国申请,不幸中招过一次无法诊断的怪病(我觉得是费德勒同款单核细胞增多症),持续低烧几周、全身淋巴肿胀但各大医院都无法确诊,最后疯狂地抽了我 23 管血来检测病因。父母和医生都说,从我的体质和健康角度着想,理论上应避免陷入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和负担过重的长期状态中。 第二个原因是这份工作的性质。与中国非常不同, 在美国公立学校做教师并不是一份那么受人尊敬的职业。美国人并不讲究“尊师重道”,无论是小孩还是家长 。我的大部分学生还好,但是有些真的是刷新了我的三观。 回答问题的时候叫我“Yes Dude”,在我严令禁止这种称呼的时候几个人哄笑。上课的时候扔笔扔水瓶捏水瓶玩一节课,互相扔纸团喊话(我觉得他们试图朝我扔过,因为我在附近的地上发现了纸团),我去没收的时候死攥着不松手说你不能针对我。 在某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因为有几个特别爱说话的学生存在,我每说一两句话都要停顿一次。每句话开始的几个单词都要重复说好几遍才能伺机完整地讲出一句话。 为了保证政治正确和不伤害儿童的脆弱心灵,如果有人说话或犯错老师是不可以点名的。 甚至不可以说类似于“第三桌现在没有在专心听讲”这样的话,因为你在针对第三桌。 我带的一节选修课,某几个学生们更是肆无忌惮地吵闹,后排的同学完全听不到我在说什么,需要我在教室里面大声喊才知道今天的课堂任务。 他们一边偶尔分出精力来接我的下茬儿,学我的口音,一边敲着桌子唱歌,直到噪音吵到对面校长室里的校长都要进来控制纪律。 我听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建议,在课堂里发过火,给家长打过电话,扣过他们的分数甚至 fail 过几个同学,一遍一遍地改教案试图让我的课更结构严谨而有趣。可是事情没有任何变化。 每次看到那些真正渴望学习的同学皱紧眉头望向我,我真的感到非常无力和荒谬。 ************************************************************************* 学生按组坐的好处是方便小组讨论,弊端是真的太容易分心和聊天了。 可能真的是我在中国的课堂中沉浸了太久,美国孩子的学习习惯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校长说每节课前都应该提醒他们拿出笔记本和铅笔,我当时还以为他们在开玩笑。 事实是,上课铃响好几分钟后,还会有很多同学书包都不打开,盯着空空的桌面,或者和同桌热火朝天地聊天,完全不在乎是否已经上课了。 老师在教室里走一圈,一个一个地提醒学生拿出笔记本和笔,开始回答黑板上 warm up 的小问题。老师走第二圈的时候发现一半的同学拿出了笔记本,表扬他们做得很好,下面请这一半同学再接再厉拿出铅笔或笔。剩下的闲聊或发呆的同学,请打开书包。 对了,这是高中。而且 这并不是开学第一周时老师们帮助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而是这几个月来的每一天 。 每节课的前几分钟,都要耗费在我一圈一圈地提醒他们打开书包拿出笔记本和笔和作业中。 当然了,对少数学生来说,直到下课他们也是不会在笔记本/讲义上写一个字的。如果是在中国的课堂,老师们估计会选择关注大部分想学的孩子,对自我放弃的孩子能提点时带上一把,实在帮不上忙就只能略过。 但是 美国这边的 “No child left behind” 政策不允许老师这么做 。对于每一个不听讲,不记笔记,不写作业和上课睡觉的学生, 老师要在每一次小组讨论/独立作业/课间三分钟的时候去身边耐心询问,提醒记笔记,关心昨天有没有睡好,是不是家庭环境太吵了?为什么不写作业? 同时带着五个班一百多个学生、第一年教书的我,很悲伤地承认,自己真的无法做到把精力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些宝贵的课堂时间,我更希望将它们利用地有意义一些。 给家长们打电话汇报学生教学情况时,我也已经习惯了背景音是此起彼伏的哭声,或是地下室嘈杂的信号音。一部分中国家长会以“做工忙”为由两句话后直接挂断我的电话。 清晨或晚上打来电话请假,问到学校联系方式以后一句感谢的话也不说。 考虑到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背景不同,我真的非常理解这些家长和学生的行为。 如果我住在一个温饱都不能满足的、家长常年上夜班不在家的环境里,我也不能保证自己在学校会乖乖地学习。 对部分公立学校一些孩子来说,只要他们人在学校里,不接触社会上的某些势力,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我也明白,让他们学一门看上去基本用不到,并且非常难的第二语言,对他们来说是多么没意义且无趣。 无论如何,不管是因为我个性太柔和管不住小孩,还是因为能力和经验有限导致我的课太没有吸引力,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这都不是一份适合我的工作。 整件事最悲哀的地方在于我花了六年零四个月的时间认识并确认这件事。 在其期间我从未想过,也从未放弃努力。所有长长短短的假期我都在教育机构打工,大部分是无偿的志愿行为。 在美国两年来,我从来没有去过加州等等旅游胜地,却 体验遍了美国所有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环境,教过从幼儿园到大学生所有年龄段的、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学生 。 我的朋友圈曾经被好朋友吐槽“怎么全是关于小孩子的”,因为我的文章和知乎问答,很多立志来美国当教师的陌生人联络我答疑解惑。 研一时,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结束后,朋友们回国的回国,旅游的旅游,只有 我依旧每天六点半起床,继续去小学 observe 观摩教学,直到一个月后小朋友们放暑假。 一切都因为我喜欢,我快乐,我得到了成就感。 可是当我真正变成一名教师的时候 —— 毫无疑问当学生们用中文和我对话时我也感到巨大的成就感 —— 我所收获的无力感占了上风。 我在这份职业上看不到未来,看不到更好的自我,每天都陷在自我怀疑、自我打击的怪圈里,度过了一段非常痛苦的时光。 以上这些抱怨性的文字,作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文字工作者,写出来我也是极其不屑的 ,只是最近受到的打击有点多,不理解和有疑问的人很多,所以非常不酷地觉得好像有义务解释一下。 从我宣布辞职到现在,认为我玻璃心吃不了苦不懂坚持的人还是会这么觉得,但是没办法, You are not me and you have no idea what I've been through. 我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每个创业者,甚至是第一年工作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你就是缺点耐心。”以前的教授这样劝我。 可是如果明知方向是错的,这样的努力和消耗有意义吗?深夜赶稿子、写文案,这些都是我喜欢,并且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日复一日地陷在并不擅长的教学准备中,真的是适合我的选择吗? 三年后我会变成一个有一点经验的中文老师,每天教着一样的内容,和一百多个学生斗智斗勇。十年后我会变成一个非常有经验的中文老师,教着十年来一样的内容,依旧和一百多个学生斗智斗勇。 我知道这句话说出来晚了点,听起来甚至愚蠢透了, 我也后悔我没有早意识到这件事情,可是,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 。无论是现在的,还是一眼望得到头的未来,都不是我想要的样子啊。 父母、朋友甚至业内人士曾经一遍一遍地跟我说,做事“混”一点,It‘s just a job, 且不说即使我已经如此努力,最终展示出来的成果并未达到教师的标准线,如果“混”起来我恐怕根本撑不起每节课的 48 分钟……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想年纪轻轻最有精力有理想的时候,就混日子混工作啊,This is not who I am. 大家总说发火了就可以镇住不懂事的小孩子,一直以来我也都在尽力训练自己生气的样子,但是事实上,小朋友们都没有把生气的我当回事,而我也真的受不了了。 我不愿意为一份工作变成我根本不是的人 (这并不是说我不愿意变得职业和“圆滑”), 动不动就上演发怒的戏码对于我的个人性格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一点积极的意义 。 我是一个温和的人,我也确实因为这样的性格吃了一点亏,或者你说我温和到根本没有性格也好,但 I'm not going to let a job take this away from me.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 一份良性的,或者说适合的工作应该是有意义的,令人进取的,有发展空间的,充满成就感的 。 从物质上讲,还有所谓的“钱多事少离家近”等等标准。于我而言,公立教师这个工作,到现在只满足了“同事和工作环境友善”这一条而已。 所谓 教师有两个多月的带薪暑假,暑假期间纽约公寓租金 + 回国的机票基本就把工资花完了 。我应该会短暂旅游一下就接 Summer School 的活儿补贴家用吧,毕竟薪水太低了。以及还要提前准备下一学年的课。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是非感异常强烈,认真负责、心理负担极重的人。 这次辞职是我到目前为止做过最不负责任,最招人嫌弃的事情。 在学年中间离开学生和学校,害得新老师临危受命,无形中得罪了面试时的推荐人和为我介绍工作的教授们。 离开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都非常不舍,英文班的学生们一拨一拨地堵在办公室门口找我拥抱道别,不肯离开,带给我三大包礼物和信。中国孩子的班级因为提前知道了我要走的消息,最后一节课为我写了藏头诗投影在黑板上,集体唱了《夜空中最闪亮的星》,哭了一大半人。 我也哭了很多次,从心底里觉得对不起这些真心想学习并且懂得珍惜和感恩的孩子。 之所以说这份工作是“铁饭碗”,是因为 教师由工会保护的,除非教师自己离职和发生教学事故,一般不可以随意开除 。作为一个合法身份在半年内过期的外国人,这个决定有一定的可能导致我因为找不到新的工作而无法继续生活在美国。 美国同事们觉得我疯了。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灰溜溜逃开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消失。 我并不想做一个逃避者,也没有胆量背负着这样的包袱前行。 但是当我意识到这份职业完全不适合我的时候,我相信停下来也是一种前进。 未来的路还长,走走看吧。
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 22:02 , Processed in 0.02489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