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高青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和刻版 之 青邱律诗集
热度 2 席琳 2014-12-15 08:48
2014-12-1 买了一块木刻版,是和刻本《青邱律诗集卷四》第5-6页。 说起 青邱,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可是要说起明初吴中四杰和明朝最了不起的诗人高啟高青邱,知道的就会多那么一点点。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和第三十五卷中就先后分别介绍说: 次日,( 蘧公孙)在乃祖跟前又说道:王太守枕箱内还有几本书。取出来送与乃祖看。蘧太守一一看了,都是抄本;其他也还没有紧,只内有一本,是高青邱集诗话有一百多纸,就是青邱亲笔缮写,甚是精工。蘧太守道:这本书多年藏之天子之居所,数十年来,多少才人,求见一面不能;天下并没有第二本,你今无心得了此书,真乃天幸。须是收藏好了,不可轻易被人看见。蘧公孙听了,心里想道:此书既是天下没有第二本,何不将他缮写成数套,添了我的名字,刊刻起来,做这一番大名?主意已定,竟去刻了起来,把高季迪名字写在上面,下面写:嘉兴蘧来旬先夫氏补辑。刻毕,刷印了几百部,遍送亲戚朋友;人人见了,赏玩不忍释手。 只是国初四大家,只有高青邱是被了祸的,文集人家是没有,只有京师一个人家收着。小弟走到京师,用重价买到手 。。。。 青邱文字,虽其中并无毁谤朝廷的言语,既然太祖恶其为人,且现在又是禁书,先生就不看他的著作也罢。 徐珂编撰的《 清 稗类钞》一书中介绍说: 闺秀汪允庄,少学诗于梁楚生女史。尝读沈归愚《明诗选》,心勿善也。既归陈小云,取明人诗集尽读之,留高青邱、吴梅村二家,既而又去吴留高。人问其故,则曰:“吴诗秾而无骨,不如高诗之淡而有品。”因检《明史.高启传》阅之,见明祖之杀害无辜也,大恶之。又以归愚诸选,于青邱有微词,遂欲尽飜五百年诗坛冤案,于是有《明三十家诗》之选。各有小传,遍列前人评语,而以己意论断之,斟酌尽善。 张廷玉领衔编制的《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文苑一高啟传》则说: 高启,字季迪,长洲人。博学工诗。张士诚据吴,启依外家,居吴淞江之青丘。洪武初,被荐,偕同县谢徽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复命教授诸王。三年秋,帝御阙楼,启、徽俱入对,擢启户部右侍郎,徽吏部郎中。启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徽亦固辞,乃见许。已,并赐白金放还。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及归,居青丘,授书自给。知府魏观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见,甚欢。观以改修府治,获谴。帝见启所作上梁文,因发怒,腰斩于市,年三十有九。明初,吴下多诗人,启与杨基、张羽、徐贲称四杰,以配唐王、杨、卢、骆云。 横空出世人见人爱的一代诗才史才,就这样被 不通文墨 又小肚鸡肠的 政治暴发户 朱元璋这个小和尚,不明不白给砍了脑袋。关于 让高启腰斩于市的上梁文,当代作家何丽娜写的《 心曲没有终止符 》的第一部分第一章,专门写的就是这一件事: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文学家。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 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把高启送上刑场的是一篇《郡治上梁文》。古代平常人家盖房子上大梁时,都要摆上猪头祭神,点上爆竹驱鬼,大户人家的建筑,则要请当地名士作一篇上梁文。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便请当时隐居在此地的高启来为他新建的府宅作上梁文。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却犯了朱元璋的忌讳。其一,魏观修建的知府治所恰 好在张士诚宫殿遗址,而张士诚正是朱元璋当年的死对头;其二,高启写得那篇《上梁文》上,有龙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按照朱元璋的逻辑,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而高启把知府宅所并且是旧敌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岂非大逆不道,有异图,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抓住高启的小辫子,非要置其于死地呢?据《明史-高启本传》透露: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之未发也。高启曾写过一首《题宫女图》的诗: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本是一首针对元顺帝宫闱隐私的闲散之作,但朱元璋认为高启是在借古讽今挖苦自己,有所讽刺,所以记恨在心。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授予户部侍郎之职,高启坚决推辞,退隐青丘。朱元璋对于他的不合作,颇为不满。就是说,《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启被杀的导火线,而真正的祸根其实早就已经埋下了。 高启被行刑时,是朱元璋亲自去监斩的,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朱元璋大概是要亲眼看着这位不合作、多次用诗文来 讽刺自己的文人是怎样一点一点死去的。历代屠夫皇帝的凶残程度,莫过于此。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 高启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必须付出的代价,可以说是朱元璋杀鸡儆猴的牺牲品。高启,这位当时年仅三十九岁、极有声望的诗人被腰斩处死,不是一个一般意义的刑事案件,更是一个政治事件,这是朱元璋向那些不愿顺从、不向新朝妥协的士人发出的明确、冰冷的高压警告。正是高启被腰斩这一惨剧,才切实加速了明初士风的转变和明代文人心态的巨大变化。 也自从高启之死,中国的文人,就被抽去了脊梁骨,和魏晋士人独立思考的传统。学好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出将入相,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唯一追求。所谓的文人无行,大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18 次阅读|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6:07 , Processed in 0.01778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