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李光耀

相关日志

分享 ZT -- 郑永年:李光耀和后殖民地时代世界政治
热度 11 jerf71 2015-4-18 01:32
2015年04月07日 人们怀念李光耀先生及其所建立和建设的新加坡,但往往忽视了其在后殖民地时代世界历史上的意义。当人们把李光耀和新加坡放到后殖民地时代世界政治变迁的大历史中去考察的时候,其非凡的意义才显现出来。李光耀所建立的新加坡模式,不仅关乎李光耀本人,也不仅仅关乎新加坡本身,而是关乎不同社会所需要追求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选择和创新。 作为一个以海外华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新加坡可以说是近代政治思想和李光耀有机结合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移民不断来到东南亚,形成了不同的华人“离散群体”。不过,华人一直抱有“落叶归根”的思想,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在此扎根。这和西方移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6世纪之后,西方诸国不断建立海外殖民地,在当地建立了诸多国家。在当时的华人移民中间,很少有人会有“建国”的思想。近代以来,一些华人群体在东南亚居住下来。从18世纪始,英国殖民者开始来到东南亚。到19世纪,他们建立了海峡殖民地。在英国统治下,一些华人尤其是商业团体开始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华人社团。他们一方面和中国打交道,一方面和西方打交道,了解世界上存在的不同政治秩序和商业模式。也是在西方影响下,这个时期,一些华人社团接受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即不同的民族是可以形成和建设自己的国家的。 李光耀便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他熟知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在反殖民地之后,他立志打造一个包括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的多民族的国家。不过,独立之后,马来人要建立以自己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因此李光耀在马国的政治努力并没有获得成功。新加坡被马来亚“驱逐”,被迫成为独立国家,李光耀便在新加坡确立了一个小型的、以华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人们仍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李光耀,海峡殖民地当中,能否会产生一个以华人为主的新国家?是否有其他政治人物,有能力把不同的华人离散群体,和马来人、印度人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国家?没有李光耀,这里的华人是否仍然像在其他国家的华人那样,停留在“唐人街”(Chinatown)的状态?不管如何,迄今为止,海外华人仍然处于离散状态,只有新加坡成为了独立的成功国家。 立国是一回事情,国家建设则完全是另外一件事情。但正如李光耀知道如何建立一个独立国家,他也深知如何建设一个国家。今天李光耀为世人所尊重,就是因为他所建设的新加坡模式。如果没有新加坡的成功,很难想象人们会像今天那样尊重他。在后殖民地时代,在众多独立的新国家中,新加坡几乎是一个“异类”。西方殖民主义结束之后,新独立的国家所面临的选择并不很多。当时有几个模式可供选择,包括西方模式、苏联模式和传统社会模式等。在今天看来,所有这些模式都少有成功的案例。很多社会仍然处于传统状态,而意在引入激进变化的苏联模式,即计划经济加集权政治,也已经不在。西方模式比较复杂。领导反殖民地运动的,往往是在西方接受教育的政治精英。这些精英往往做两个相反的选择,要不完全反西方,要不全盘接受西方。一些精英在其国家独立之后,秉持反西方路线,试图进行彻底的去殖民地化;另一些则简单地把西方模式移植到自己的国家。无论是反西方还是简单移植西方模式,都没有很成功的案例。 “自主创新”模式 李光耀所领导的新加坡则是“自主创新”模式,有机地整合了东西方最优的制度和实践,形成了自身独一无二的制度体系。李光耀“自主创新”的巨大能力,来自其深懂历史和世界事务。他不仅知晓历史上不同帝国政治秩序的优劣,更知晓他那个时代世界上各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优劣。他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工具箱”),使得他能够把他相信是最优的制度和实践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的制度实践。 总体来说,新加坡属于东亚模式的一部分。人们可以把东亚模式总结为:先经济、再社会、后政治;先发展、再分配、后民主。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在明治维新和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日本首先进行了国家制度建设,包括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开始起飞之后,日本花费了大约20多年的时间,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同时,因为政府财力的增加,政府开始大量进行社会投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加速。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保障了日本长时期的经济发展,而在社会制度保障下的庞大中产阶级,构成了日本社会稳定的基础。 日本之后,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亚洲“四小龙”,也基本上走上了类似的道路。从国家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的关系看,东亚模式的成功,主要是他们选择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不同的“第三条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东亚政府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在西方,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建设,都经历了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经济发展主要是由市场驱动,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很大,主要是规制经济活动的角色。在社会建设上,只有等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人阶级运动、西方整体制度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政府才开始涉足社会领域。但在东亚尤其是“四小龙”,情况有很大的不用。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了学界所说的“发展型政府”(developmental states)。同时,政府也主动采取有效政策,进行社会制度建设,培植中产阶级,避免了类似西方早期具有暴力特征的工人阶级运动。 和前苏联与东欧共产主义不同,东亚政府不仅容许市场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还创造制度条件,促进市场的发育和成长。苏联东欧模式就是政府和社会的结合,消灭资产阶级和市场机制,代之以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东亚社会拒绝这条当时非常激进的选择,走上了利用市场机制加政府干预的道路。在这方面,新加坡尤其典型,发展出一个庞大的政府产业(政府关联企业和政府投资企业),这和其他东亚经济体不同。但是,在充分利用市场这方面,并没有重大的区别。新加坡的政府产业完全和苏联东欧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不同。在新加坡,企业是企业,企业的运作必须符合市场规则,政府不会保护自己的企业免受市场的竞争。 不过,促成日本和东亚成功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不同于西方和其它地区的政治制度,即一种和民主选举相结合的贤能制度(meritocracy)。表面上看,日本的民主化发生在经济起飞之前,但民主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占领,并且是一党独大的权威主义式选举民主。自民党“一党独大”的体制与其说是民主,倒不如说是贤能制度。在“四小龙”,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都发生在民主化之前。“四小龙”首先是建立权威主义政权,然后实现高速经济发展。等社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政府再进行社会制度建设。社会制度建设和中产阶级的存在,又为和平的政治开放和民主化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中产阶级在其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开始有政治参与的要求,这是民主化的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制度和中产阶级的存在,又保障了民主化进程的和平性质,即人民都能理性地参与政治过程。如果和欧洲国家早期民主过程中大规模的暴力行为(尤其是工人阶级运动)相比,东亚社会的民主化显得非常理性、有序、和平。 贤能制度最为典型 在“四小龙”中间,李光耀所建立的贤能制度最为典型。这自然和李光耀对这个制度的信仰有关联。西方民主既不能保障最优秀的政治人才当选,也不能避免无能无德的人当选。李光耀认为,最优的人才应当从事政治,尤其对新加坡这样一个毫无资源的国家来说。但同时,他又接受了“人性恶”的事实,即最优秀的人也会腐败。要避免腐败,就要有制度来制约。在这方面,李光耀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地的法治和定期选举,也进行了制度创新,包括设立反贪机构、透明、高薪养廉等制度。 即使是从英国殖民地继承下来的制度,李光耀也对它们进行了再创造。新加坡的“集选区制度”是个典型的例子。在多民族国家,不同族群经常被政治人物利用,选举往往导致种族之间的纷争。在新加坡,华族占据绝大多数,要让少数族群进入国会,似乎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容许他们组织自己族群的政党,二是容许同一族群的成员居住在一起形成选区。但这两种办法都必然会导向种族政治。新加坡实际上既不存在建立在族群基础之上的政党,也不容许形成族群选区。李光耀的创新在于设立集选区,借此保证少数族群的代表,在国会有足够的比例。 在社会制度方面也是如此。今天,李光耀的新加坡模式经常被批评牺牲了很多社会利益,付出了代价。不过,在任何社会,国家建设必然要付出社会代价。例如,西方的国家建设在早期,也牺牲很多少数族群和社会群体的利益,只不过是当时人们没有那么强的权利意识罢了。比较西方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新加坡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可以(量化地)说是最小的。例如住房,政府在早期拆迁了大量的传统房屋,但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便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局面。又如社会保障制度,李光耀努力避免西方福利制度所带来的弊端,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可以称之为“保护社会”的制度。在劳动制度方面,新加坡一方面不容许西方那样随意罢工的实践,但同时力求在“亲商”和“亲民”之间的平衡,充分利用工会的作用,保障劳工的利益。这种政策使得新加坡劳工阶层,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中都能渡过难关,和政府、资本合作,重返正常状态。 李光耀所做的制度创新不胜枚举。他没有意识形态,没有“主义”,这使得他不仅是一个理性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政治企业家。实事求是的精神,促成了他能够看得到世界上各种最优制度和实践,并通过创新转化成为新加坡的制度。今天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尊敬李光耀,并且学习新加坡模式,是因为人们在新加坡看到的不是意识形态和抽象的主义,而是各种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实践工具。尽管李光耀所建立的新加坡模式并非完美无缺,这个模式也处于变动之中,但可以相信,李光耀所具有的这种政治企业家精神,不仅是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所需要的,更是今天各国解决各种政治经济危机所需要的。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8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ZT-- 新移民谈建国总理: 我们悲伤 我们感激
热度 3 jerf71 2015-4-7 01:55
这2-3个星期,坡县最大的事就是李光耀的逝世了,转载一些评论。亮点是 美国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 简称“罗”) 2015年03月30日 昨天,大家泪眼相送,送走了新加坡的一代传奇——建国总理李光耀。尽管许多新移民不是土生土长,李光耀在他们的心中地位同样至高。 本期《新汇点》请四名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新移民,谈谈他们印象中的李光耀,向这位建国元勋致敬。他们是:美国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简称“罗”)、新加坡日本人协会秘书长池上(简称“池”)、公平贸易代理商梁展霞(简称“梁”),以及风和投资管理总裁胡猛(简称“胡”)。 1)你是在何时知道或认识建国总理李光耀?那是个怎样的情形?他给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罗:大概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他就深植于我的意识内。我当时打算在“新泛电事件”期间来这里投资,却惊讶地发现,这个国家竟能拥有如此高的储蓄率。我知道,高储蓄能吸引更多人投资,进而推动高增长,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我后来才明白,因为有李光耀和他的团队,这个国家的管治非常良好。 池:我在20多年前移居新加坡,也是在大约那个时候第一次知道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他给我的印象由始至终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治领袖之一”。 梁:小时候在香港念书时,我就已经听过这响当当的名字,长大后多了解他的一些事迹后,就有多一些的敬意。 胡:我和其他来自中国的新移民,都是在知道新加坡这三个字的同时,就知道了李光耀这三个字。先生几乎就是新加坡的代名词。 2)你与他有过怎样的渊源?如果你曾与他有过直接的接触,可否分享当时的情景?如果没有,这些年来,他在你心目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罗:我和他私下曾有过几次会面,其中一次,我那会说华语的女儿乐乐(罗杰斯先生的长女,小名“Happy”)也在场。当时乐乐把她考到满分的华文考卷拿给李光耀看,两人还用华语交谈。他在世界大局和经济方面的知识非常渊博。当他得知我们计划长住新加坡,并决定在此度过余生时,感到有点意外,因为许多外国人只选择当个过客。我们讨论了很多事情,包括教育。多数时候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唯一的小例外是,他觉得没有人能够预见严重的经济崩溃会在何时来临。总而言之,他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 池:遗憾的是,我一直未能有机会见到李先生本人。他通过新加坡面向全球,向其他世界领导人展现了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梁:我跟我先生说,在我18年的新加坡岁月中,没能有机会现场听他讲话,直接感受他的“能量”是我的遗憾。我对李先生的认识主要是从他撰写的书和讲话,还有他的生活事迹得来,较少是凭他人对他的评语或分析,而我对他的敬佩可以说是每了解多一些就增加一些,李先生不但是一代领袖的佼佼者,他根本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做人的典范。 胡:我们来新加坡后,朋友中有的有幸与他同桌用餐,有的参加过与他的对话,多数与他从未谋面,但几乎我的每一个新移民朋友都拜读过他的著作。在新移民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见先生的精辟观点。 3)你当初为何决定移居新加坡,并长期留在本地发展?你怎么看待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和制度? 罗:我们最初会来这里是因为我知道新加坡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重要的是,我们的女儿可以像当地人一样学会说华语,并了解亚洲。我们知道新加坡拥有一流的教育体制,其他领域也同样完善,当然还有国家的高效率。我们在这里已度过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持反对意见的人其实错了。我们现在知道新加坡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是理想的生活地点。移民政策是其中一个基石,让新加坡在过去40多年来成为最成功的国家。 池:当初决定移居新加坡,是因为过去的移民政策让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国人无须经过繁琐的移民程序。李先生所坚持的移民政策(而不是当前的移民政策),在我看来,帮助许多外国人在新加坡寻求更好的生活。 梁:当初来新加坡定居是因工作关系,之前已对这个地方有很好的印象,所以当遇到机会时便很快作出决定。我相信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大方向还是对的,宜精不宜粗,宁寡不众,最重要是移民都要对新身份有充分的认识,我很享受入籍前每个未来新公民必须参加的“新加坡公民之旅”(Singapore Citizenship Journey),这个半日游能让参加的人或多或少增加对国家的归属感。 胡:众多的中国精英正是在李先生魅力的感召下来到新加坡。未来他们也可能是推动新加坡与中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力量。想当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法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第一批去中国投资的正是1949年前去香港台湾的中华精英,未来类似的重担可能落在李先生从中国吸引来的这些精英身上。 4)新加坡没有了建国总理李光耀后,你认为新加坡的未来会怎样? 罗:啊,这可能是我下一本书的题材!李光耀自己经常告诫新加坡,如果采取不当的执政方式,国家将衰。但愿我们都从他那里学到重要的道理。 池:我毫不怀疑,他的继任者肯定能够继续保持新加坡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梁:这恐怕是一个连政治学者或专家也回答不了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代人面对的挑战与上一代面对的很不一样,但我们目前有一个很能干的管治团队,而且我相信只要管治新加坡的领袖和社会的成员继续用李先生所讲的“这不是打牌消遣的玩意,这是关乎你和我的生死存亡”的认真和进取态度去面对未来,前景还是乐观的。与其花时间猜度或预言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不如着眼目前,每个人问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在过去一个多星期,我曾去新加坡中央医院为弥留的李资政祈愿,到总统府外写下道别的话语,去了国会大厦向巨人鞠躬,也去过几个社区悼念处感受和观看大家写的分享文字。我在想,悼念是需要的,因为哀痛是需要平复的,但除了这些,是否还可以积极一些。如果每个新加坡人都以李先生的名义做一件“好”或“善”的事情(不一定要让他人知道),做一件可能你平常未必想到或有动力去做但应该做的事情,那会是多么有意义!哪怕只是去跟平常不会讲话的邻居交谈一下,或戒除一个坏习惯,或当一次义工,或捐一次款,或发展一个新兴趣,或讲一声“对不起”,甚至种一棵植物等,相信也会是李先生很乐意看到的,因为他一生的生活哲学就是要掌管自己的命运,要做对的事情,而且要做就要尽力把它做到最好。试想象,一百万人就有一百万个好事情发生,那会释放多少正能量!一个社会无论是用什么制度管治,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尊重和信爱,这也不会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今天如是,将来也是。 胡:李先生走了,我们悲伤,我们感激。我们因他的魅力、他的政绩来到新加坡,但我们坚信,即使他离开了,新加坡仍将保持繁荣稳定,因为他留给新加坡的不仅仅是我们表面看到的安全干净富足,更是新加坡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严谨的治理结构。这才是李先生最重要的遗产,这些遗产可以保证新加坡再繁荣一百年。 5)得知李光耀辞世的消息后,你和你的朋友当下感受如何? 罗:当我们看到这个消息时,我认识的人都深受打击。他的辞世最令我伤心,因为世界少有几个像他这样的人,在未来相信也难再见到像他这样的人。没有人像他那样,可以成就一个如此成功的国家。 池:李光耀的逝世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失落感,这其中却又包含一丝期许,因为我期待看到新一代延续他在新加坡留下的精神遗产,尤其是当见到新加坡的政治制度的接班过程如此顺利。 梁:大家当然都同样伤心,毕竟这里就是我们的家,而且看到过去一个星期,这么多人站出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哀悼。听到那么多动人的故事,没有一个人不动容,令你感觉这个国家是充满希望的。 胡:“虽早有所闻李光耀病危,近来每天持续关注总理公署发布病情通报,但今天听到李光耀最终离世消息,心情仍然沉重,作为先前并未对新加坡做什么贡献,而今全家移民新加坡,并享受他一手缔造的繁荣、稳定新加坡的新移民,我心存感激。不知道是否应该回新加坡与新加坡民众一道送先生最后一程?”这是一位正在国外公干的新移民在第一时间发给我的微信。因为来新加坡略早几年,身边聚集了很多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对新加坡的感激,对李光耀先生的感激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640 次阅读|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18:25 , Processed in 0.02794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