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东印度公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美国的东印度公司 (二)
热度 2 gordon 2017-3-22 12:26
一直以来,就有史学家推测,尼克松访华,就像是法国大革命。 中国的大门一打开,就无法关上了。 ****************************************************************** 但是,毕竟学者 具备的资料有限,如果一些档案不公开的话,他们也只能限于推测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最早 拥有 “雇佣军”的,成本内化 荷兰是最早,开 “国际资本的先河” 威尼斯和热那亚,两种模式的综合体 直接促使 英国重商主义的诞生 ****************************************************************** 英国的重商主义,法国的重农主义,德国的国民经济, 都跟 荷兰的国际资本有关。 包括 波罗的海 开发 甚至俄罗斯文明,都跟荷兰有关 ****************************************************************** 俄罗斯的温水海洋之梦,迫切的需要打开一条通往 “波罗的海” 的通路 为此,跟瑞典 进行了 多年的战争。
39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美国的东印度公司 (转)
热度 1 gordon 2017-3-22 12:24
作者:凌岚 本名谢凌岚,1991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1997年纽约市立大学MBA毕业,1997年起就职于纽约的对冲基金和能源产品交易公司,从事大宗商品市场分析;现居美国东北岸;写字是一生的爱好。 ******************************************************************** 不说这家公司啊,中国的近代史没办法讲。 民粹主义的某些猜测是真的 呵呵 ******************************************************************** 为什么把赛珍珠 撵走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恩怨,都得从这家公司说起 ******************************************************************** 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1915年6月12日—2017年3月20日 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3月20日去世,享年101岁。这条消息只在美国各大媒体的推特账号上推出,正式的讣告还没有出现。2002年这位老爷爷的自传 回忆录(中译本:《洛克菲勒回忆录》,中信出版社,2011)在历时20年的撰写后终于出版,对他的人生是一个正式总结。 洛克菲勒家族人才众多,从第一代老洛克菲勒开始,枭雄辈出,家族的前四代人无论是在美国的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都是影响深远。这位去世的百岁老人究竟是谁,在家族中的地位,先需要花笔墨说清楚。 戴 维·洛克菲勒是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的第三代,他的父亲是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石油大王老洛克菲勒的财富,在1913年达到10亿美元,按《福布斯》杂志的算法,相当于2016年的3920亿美元,基本是现在世界首富身价 的四倍。老洛克菲勒有四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儿子,就是俗称的小洛克菲勒。在小洛克菲勒诸多发财产业中,其中一个是“大通银行”(Chase Bank),他是此家银行的主要控股人。老洛克菲勒把财产的约10%传给了儿子,小洛克菲勒将这些财产注入大通银行(大通银行又叫洛克菲勒银行),这样 “大通银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它在过去一百年间有几十次兼并和收购,最后成为现在的大通摩根银行。 小 洛克菲勒有六个子女,其中五个是儿子,这五人就是以后著名的洛氏五兄弟。小洛克菲勒的六个子女借着上两代洛家的财富积累和政治影响力,在美国政治、经济、 外交、文化等重要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把洛氏家族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里推向顶峰。其中最小的儿子戴维·洛克菲勒,就是不日前往生的亿万富翁百岁老人,他 身前的主要身份是大通银行的董事长、银行家、外交家、艺术品收藏人,纽约MOMA(也就是“现代艺术博物馆”)最重要的赞助人。 对于中国, 戴维·洛克菲勒是新中国与美国重建外交关系、中国突破冷战的铁幕重现走向世界的推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称号是名至实归。对于他,中国是他战略中的“大通”重回远东市场、与日本银行竞争的主要全球市场。 在 戴维的回忆录里,1973年重回中国,大通与中国政府签定第一个银行协定,是与“尼克斯访华”、《中美公报》这些划时代大事件并重的里程碑。在这章前后他 详细写了“大通”因为中美断交时退出香港,把远东银行业拱手让给荷兰人、日本人时的挫败感。这种商业帝国全球扩张改变历史大事件的思维框架是洛家特色,洛 氏子孙改变世界,而不是被世界改变,这是他们一贯的信条。 跟中国近代商业传统里的“官商” 概念不同,洛氏不是胡雪岩式的红顶商人 ,他们是列宁在《国家革命》中概括的资本的扩张性和垄断性。 洛克菲勒家族不是为政府服务,相反,政府是他们的器,整 个世界为他们打工 ,世界大战因他们的瓜分争夺而起。他们是数任美国总统身后真正的决策力量。中美建交这样的世界外交史里程碑,在戴维·洛克菲勒说起来是大 通全球扩张的一步。 戴维·洛克菲勒对美国外政策影响到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美国外交智库 “美国外交协会”是他一手成立和全资赞助的,每年的活动经费全部由洛克菲勒基金支付,外交协会的办公室用的是大通银行大楼的一层;二战后的“联合国”成立 离不开戴维·洛克菲勒鼎力支持,现在曼哈顿联合国总部所用的那块地,原本属于洛氏家族,戴维·洛克菲勒把它捐出来给联合国盖办公楼;联合国的前身,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联”,也是在戴维·洛克菲勒的父亲也就是小洛克菲勒的支持下成立的。洛氏家族和商业帝国的“全球化”策略,比这个词流行早了一百年。 连克林顿总统搞的北美贸易协定(NAFTA),这个自由贸易思想的始作俑者和组织者也是戴维·洛克菲勒。 戴 维·洛克菲勒对美国政府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影响——他是中央情报局的规划元老和中情局的主要赞助人 ,前中情局局长约翰·杜勒斯跟戴维是大学同学加联姻关系, 而杜勒斯家的父辈原本是纽约华尔街的律师,是老洛克菲勒公司的律师代理,他们是世家又亲上加亲。 中情局最早的业务来源,是给美孚石油等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 做业务咨询 。中情局人员的情报汇报一是给局长,二是给戴维·洛克菲勒,这也是惯例。关于洛氏家族和中情局的关系,是另外一个漫长故事,必须另起篇幅。 如 果用英文搜戴维·洛克菲勒,前三十条基本是关于他的“阴谋论”:从纳粹兴起背后的金主、珍珠港事件、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到2001年的纽约911恐袭,阴 谋论者基本把原罪都算到他头上——他和他们家族,是美国最大的野心家和阴谋家。这些阴谋论还不是说说而已的网上谣言,比如最新一本正式出版的阴谋论书,说 他与纳粹势力关系,来自Slate杂志记者的调查,基本说法是洛克菲勒的一代和二代在欧洲的商业合伙人,都是纳粹的金主。必须承认,阴谋论很卖钱,这也是 为什么写洛氏家族的书屡出不绝。 在前面提到的几大 阴谋论里,最可信的,为史学界承认的,是 洛氏家族对日本长期的竞争态度 ,因日本在东南亚的军事和商业霸权而起。洛克菲勒涉足的大宗商品远不止是石油,铁矿、铜矿、橡胶等原材料是把他们吸引到马来 西亚发展的诱因,同时他们向亚洲市场出口原油和原油产品。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力主美国对日宣战,希望美国开辟太平洋战场,就是洛氏,他们绝对是主战派。 洛氏帝国与日本的竞争,一直延伸到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银行业,因冷战日本银行对东南亚的扩张是戴维旗下“大通银行”心病 ,所以在美国银行之先打开中国 大门,抢先跟中国做生意,是他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考虑。第一步是向中国政府要回大通在中国被冻结的资产。 集 中说说戴维·洛克菲勒与中美建交。戴维的回忆录有中文版,另外的资料来源于国内公开出版的外交家黄华的回忆录,2010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网页上发表, 现在还可以找到。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第一次打破冷战的铁幕,联合发表《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铺垫道路。 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上海公报》对于60后、70后一代人耳熟能详: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不持异议,同意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出军事力量;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基础上建立中美关系。《上海公报》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上海公报》之后开辟的具体外交举措之一,是中美外交交流渠道“纽约通道”的开辟。 1972 年的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秘密使团由当时的黄华副外长带领过家鼎、施燕华等一行人抵达纽约曼哈顿的四十三街的罗斯福酒店。彼时在酒店大堂里坐等 了一整天的大通银行副总裁皮埃尔走上前去欢迎,随即递上一皮箱,作为给中国秘密使团的下马盘缠之用,度过到达纽约后最初几天的现金之困。大通银行的副总裁坚持不收收据。这个贴心又低调的见面礼,很快给大通银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不久中国使团在纽约开设第一个银行账户,就是在大通银 行。这位副总裁,是大通银行负责联合国关系的协调人。 而将中国外交秘密使团的行踪通报给 “大通”的,当然是基辛格。为黄华此行和之后多次来到纽约交涉的人,都是当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基辛格和戴维·洛克菲勒在外交政策惺惺相惜,完全是知音。 1954年基辛格受外交协会邀请去参加一个关于核扩散会议,因此跟洛氏家族结识。之后基辛格很快成为“洛克菲勒兄弟基金”的董事会成员。 1973年8月10日他率领大通银行代表团访问中国。抵达北京后,周恩来总理于深夜11点在人民大 会堂外的台阶上等候代表团前来。会晤超过两个小时,到凌晨1点后才结束。会晤中周总理要求戴维解释那时全球的宏观经济走向,为什么美元暴跌20%?戴维是 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他从布莱顿体系的瓦解解释起。会晤中戴维对周总理的热情接待还有点忐忑, 因为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拒绝跟周总理握手的美国国 务卿杜勒斯,是戴维·洛克菲勒的表姐夫 ,洛家的女婿。此后戴维·洛克菲勒五次访华。他的第一次访华纪行,发表在1973年8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余 下的已经是历史。中国从此国门大开,历史进程不可逆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用美国原油专家约尔金(Daniel Yergin)的话:原油的历史,基本概括了人类现代历史上所有的资本移动、外交纵横和大国霸权。而在这段历史上,洛克菲勒家族一直是所有权力与金钱的聚光灯。
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大清国在没有东印度公司的日子里(转)
热度 5 gordon 2014-1-7 18:32
大清国的商人有点坐不住了,尽管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解散”,发生在遥远的异国,他们却担心这会对自己的生意、甚至对帝国的维稳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 是1831年,广州的行商伍受昌等上书广东地方政府,认为之前的中英贸易能够有序进行,就是在垄断之下“由大班管束,是以事有专责,历久相安”,如果“公班”(即东印度公司)“散局”,会出现混乱局面,建议中国政府及早联络英国国王,“仍应酌派晓事大班来粤总理贸易。”(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 史》) 其实,英国东印度公司并没有“散局”,只是其贸易垄断权已经明确了要在3年内终结,而改行自由贸易。显然,这样的改变,令习惯了与一个“组织”打交道的中国商人担心,在面对无数个英国小公司甚至个体户时,实在会麻烦多多。 这种操心,后来看似乎多余。 1834年4月22日,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被正式废除,英国政府给予所有英国臣民在好望角和麦哲伦海峡之间自由经商的权利。 闸门一开,大量英国商人———他们被称为“港脚商”(The Country Trader)———从之前的游击队一跃而成中英贸易主力军,涌入了中国。在广州的英国公司,从1833年的66家猛增到1837年的165家(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通商》)。 中 国商人们随后发现,对付失去了“组织”的英国商人,要比对付有着垄断权的东印度公司容易得多。这些英国商人各自为战,“被遗弃得像是一个没有牧人的羊 群”,原本就掌握着定价权的中国商人———这种定价权要到1870年代苏伊士运河开通及轮船取代帆船才改变———趁机涨价,中国丝、茶等大宗产品的出 口,呈现了量价齐涨的双增长。仅茶价的增幅,从25%一路上升,足足涨了55%,而中国产品的质量,却不断下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英国方面没有了垄断,但中国的行商却垄断依然。此消彼长下,英国商人们发现要向中国出口产品,实在是过于艰难了:他们在中国的垄断商面前毫无讨价还价的优 势,而且英国商品要进入内地市场,税负过重,无法盈利。与其相对比的,是中国茶叶在英国依然有着极大的“刚性需求”,甚至依然关系到英国社会的维稳大局。 如此局势下,英国商人日益处于下风。堤内损失堤外补,趋利避害的本能在自由贸易状态下,发挥到了极致:英国商人们大规模地走私鸦片,“干得非常起劲,以至不 顾天朝的拼命抵制”,这年也因此被马克思称为“在鸦片贸易史上,标志着一个时代”。而此前的东印度公司,至少在公司层面严格禁止这类行为。拥有垄断权的中 国商人,在享受着痛宰英国“羊”的快感时,大清国却日益陷入到了鸦片的包围之中。 东印度公司垄断权的消失,促使英国必须派出外交人 员,保护并管理在华的英商。贸易层面上的中英关系,自此从中国行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半官方关系”,变成了两国政府之间的正式官方关系,贸易不再仅仅是 成本与利润的权衡,而掺杂进了更为复杂的国家利益、尊严,最后酿成激烈的冲突。这倒似乎应验了东印度公司之前的担忧:自由贸易仅会增加中英两国政治上的冲 突,绝无商业上的利益。 注:公班衙 英文company及法文compagnle的音译。即“公司”。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办事处及南洋华侨对荷兰东印度公司吧城(雅加达)办事处的称呼。 ×××××××××××××××××××××××××××××××××××××××××××××××××××××××××××××××××××× 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干的事,栽赃给东印度公司,呵呵 先进而有钱就要挨打,呵呵
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7-1 11:52 , Processed in 0.02125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