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斯宾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斯宾塞筛选
热度 2 gordon 2015-7-5 19:18
摘自: http://www.qlwb.com.cn/2015/0703/411465.shtml 【农村适婚男女比例超4:1 彩礼动辄十几万】“一个村适婚男青年96个,女的只有23个”,有数据显示,山东省许多农村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娶媳妇难”催生高价彩礼,动辄十几万。在农村,因为孩子结婚而债台高筑的父母比比皆是,很多农村小伙儿直呼“结不起婚”。 你怎么看? *********************************************************************************** 我艹,这能怎么看? 死人抓住了活人,死人把活人干死。 *********************************************************************************** 加剧斯宾塞筛选,压制底层人口膨胀。于是进化的动力就仍然得以保持。这个坑且不说根本填不上,就算填上了也只是造成未来更大的坑。让这帮傻逼不参与无效人口复制,这比计划生育有用得多。反正也是自己选择的, *********************************************************************************** 注: 鼠灾,蝗灾这种突然性爆发的灾害属于一种极端剧烈的繁荣萧条周期进程。 生物群落的r-k策略 r-k策略就是生命体采取的两种繁殖演化策略,r策略是生育大量后代,相应的每一个后代个体所取得的资源就相对稀少,存活率低下,比如老鼠和乌贼。k策略是只繁育少量后代,但是每一个后代个体所取得的资源就相对丰富,存活率较高,比如大象和人类。 毫无疑问,从两种策略的内容上分析,我们就能断定采取r策略的生物种群必然出现更剧烈的繁荣萧条周期,而K策略则温和一些。鼠灾的成因就是基于r策略造成了波动更为剧烈的繁荣萧条周期。在资源相对丰沛的时期,老鼠的r策略必然造成大量新生幼鼠, 就老鼠的认知水平而言不可能预见到资源将变为稀缺 。因此老鼠种群水平会剧烈遇过均衡标准,于是资源很快转为明显稀缺,结果是在这个时期老鼠种群明显过剩,必将进行一轮个体淘汰。相当于在资源相对丰沛的时期生育了过多的幼鼠,而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时期又将一大批个体消灭。这样r策略动物的种群数量波动就必然十分剧烈,其创造和淘汰过程都是明显非理性的。 毫无疑问r策略放大了繁荣萧条周期的波动幅度,因此采取这种策略的动物种群数量波动是极为明显的。但是,如果考虑到类似大马哈鱼疯狂产卵但是大部分成为了捕猎者的事物,只有少量可以存活直至长大。则r策略就显得比较低效率。尤其是,鱼卵在水中被捕食者吃掉并不取决于这枚鱼卵基因的优劣,完全要看运气。因此,r策略也难以充分发挥竞争机制。k策略借由减少后代个体数量,加强幼时保护,实际上降低了优秀基因偶然遭到淘汰的概率,因此增强了竞争机制,使得采取k策略的动物筛选更加有效。从这个意义上讲,采取k策略的动物,在竞争中应该会最终胜出。 推而广之,耄帝备战苏修之时提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发动人民战争”、“鼓励多生多育”实际上是在怂恿中华民族采取明显的r策略,极端的说,耄帝为了与苏联的战争,准备至少是临时性的让中国人民变成老鼠。然而, 一旦中苏战争落空,人口的繁荣周期已经出现,然而萧条周期就只能依靠国内的残酷饥荒之类事件作为表现内容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增加了生产潜力,则中国会是何种情景? 清代的政策,已经使得集权主义体制明显的转向以和平安康吃饱穿暖为目标,然而相似的生产力水平之下,没有其他国家人口规模可以与晚清相比。同时期西方工业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大超越了清朝,然而清朝的人口规模相对而言只大不小。这说明,集权主义制度削弱了内部竞争,降低了战争等形式对于基因的筛选作用,但结果却是人口素质开始下降。当这种体制面临资源不足或者外部竞争的时候,就会出现明显的大麻烦,也就是萧条周期的开始。 不幸的是,资源不足和外部竞争在晚清同时出现了。一方面汉族人大迁徙证明了农业资源开始逐步紧缺,一方面西方蛮夷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晚清由盛及衰乃是必然了。 集权主义的特征是,容易将相对平稳的社会趋势变得更为剧烈,扩大了繁荣萧条周期的波动幅度。因此,一个采取集权主义的社会,其社会趋势对于社会任何一份子的塑造,会使得社会更倾向于r策略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集权主义与民主制度的竞争,也必然无法占据优势。相反,民主制度由于具备随时纠错机制,因此社会趋势波动相对平稳,社会就更倾向于k策略的方向。因此,从人口出生率波动的角度看,集权主义社会一定比民主社会更为剧烈。 *********************************************************************************** 社会发生了变化 以前讲日本通产省的时候,说过这个事。 不是通产省不好,而是环境发生了变化。 越底层越倾向于R策略这是必然,但当存活率变成成才率的时候,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当他们并不是生6个之能活2个的时候 ,就不是理性的生存策略了。而只是惯性。 降低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了多少年了。 注:理想看待这个问题,不过话说回来了, 这事没落你身上,落你身上,就理性不了了 。 所以,分析这种政治不正确的事,就是 “没事找抽型” 的。 我也只是在网上说说,现实里我才不说呢。
1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
热度 3 gordon 2013-9-5 10:19
注:你知道我很多书都没有读过,我读过的都是因为自身的经验,有了切身体会产生了共鸣才会去读;我没有时间浪费在别人的想法身上。 读读斯宾塞吧,亲,我是不会骗你们的。 还有别提 “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大家会呕吐的。 ××××××××××××××××××××××××××××××××××××××××××××××××× 德智体是洛克最先提出的,他的《教育漫话》(英文名,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 )是一本教育名著。 《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 1688 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青年绅士,洛克把信札加以编辑,于 1693 年公开发表,成为一本教育专著。 由于英格兰变得日益重商主义和世俗主义,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已经被许多人看为不切实际。 注:斯宾塞《教育论》和 洛克的《教育漫话》都有中文版。 稍微提醒一点的是,人应该看最近的新书,而不是看旧书。因为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迁移,不合时宜了。 也许 不看书,反而更好。个人的经验比书要重要的多 ,过去的东西或者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过是减少你的工作量罢了 。 ×××××××××××××××××××××××××××××××××××××××××××××××××××××× 我们看一下目前的事实及其从古至今的发展,就会发现,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教导儿童学会那些并非随着儿童的成长就能自发掌握的观察、感觉和行事的方式 。婴儿出生以后,我们就强迫他定时饮食、睡眠,以后又强迫他养成卫生、安静和听话的习惯,稍长再强迫他学会尊重别人、遵从习俗和礼仪,最后强迫他学会劳动,等等。如果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约束感觉不到了,那是因为这种约束逐渐变成了习惯和内在倾向。这种习惯和倾向可使约束不再起作用,但它们之所以能代替约束,则是因为它们是由约束产生的。不错, 在斯宾塞先生看来,合理的教育应该反对这种方法,而让儿童完全自由,不受管束。但是,由于这种教育理论从未被我们至今所知道的任何一个民族所采纳,所以它只能是斯宾塞个人的愿望 (desideratum),而不能成为一种与上述事实对立的事实。上述事实之所以特别有教育意义,是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作为社会存在的人。这样,我们就能从教育中大致看出这个社会存在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儿童每时每刻受到的压力,正是欲以自己的形象陶冶儿童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而父母和教师只不过是这个形象的代表和媒体。 ————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注: 这种东东极易成为 极权主义的根源 ,朋友们,小心卢梭,小心卢梭。 我又引用了涂尔干的这一段文字,第一次是我谈论自由,这一次是谈论教育。 我们是社会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幸好,皮尔士的研究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3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斯宾塞为什么被认定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热度 3 gordon 2013-6-25 19:40
斯宾塞被认定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假如你读过赫伯特·斯宾塞的著作,就会了解: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斯宾塞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都应得到保护,主张男女平等,反对以武力征服为前提的贸易和殖民活动,谴责对原住民的杀戮和虐待,当然,也反对奴隶制,这些主张,都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并无特别之处。 斯宾塞的独创之处是提出了一套社会进化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习俗、科学、制度、道德和法律规范、市场机制等等,和生物的特性与功能一样,其目前的形态都是从早先更原始更低级的形态发展而来,而这一发展是经由适应和淘汰过程而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个体特性也会做出相应的调适;显然,这与达尔文进化论十分相似,差别仅在于,他把进化论运用到了对人类社会的考察上。 无论如何,斯宾塞与后人加在他头上的那些恶名毫无关系。 更确切的证据是,斯宾塞在C.R.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发表之前7年就提出了社会进化的思想。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斯宾塞在中国大陆被认定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呢? 根据“阴谋论”的思维,一个可能的猜测是文宣部门“洗脑”的结果,但无法证实?在寻找证明的过程中,发现了更为惊人的事实,台湾一方也是这么认为的。这个假说就不能成立了。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编译论丛》有一篇 韓承樺 的研究论文《Herbert Spencer Came to China: A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 History》(斯賓塞到中國─一個翻譯史的討論)说的还算详细。清末翻译文化的两种管道:以留日学生为主的「东学式」,和以严复为首的「西学式」的翻译。前者的译介,在数量和速度上都有十分杰出的表现。但其内容却大多是先阅读日译西书,再用中文译出。这种经由「翻译再翻译」而来,较为分散、混杂。而后者虽然「产量」不如留日学生,但其内容则是「直译且来自英国原著」的。 经由日本「辗转重译」而来的斯宾塞,大致具有以下几项特点: 一、以日本译介为主要管道。由于清末知识分子急于获取大量新知,因此选择了较有效率的「东学」一途。藉此,来自日本的斯宾塞学说几乎皆经过日人删改增补,并非原来面貌。且国人能读的是经过「翻译再翻译」之文字,易有译述水准不一的问题。 综合两者,难保中国学子均能读到理想的译本。 二、混合了斯宾塞与他人的思想。这些日译书籍中,有部分为日本社会学家的专论,笔下呈现的斯宾塞思想多为杂揉各家之成果,较难让读者釐清各家思想内涵的取捨。 三、偏重斯宾塞的进化思想、系统哲学。多数日本译著与社会学论著是把重点摆在「进化」上,以及斯宾塞综合式哲学的概念。社会学思想方面虽有不少,但却属较零散的作品。而一些节译的文章更是让人难以完全领会。更别说是他在伦理学方面的思考,更为短少、零散。 儘管具有上述疑虑,但是这些日译西学,仍让许多未见其人的中国学子知道斯氏学说之大概。 不过,与来自日本的「斯学」相比,严复笔下斯宾塞的独特性就很显而易见。严复与其翻译的The Study of Sociology(《群学肄言》),以及斯宾塞相关的文字,皆是取自西方。简单地说,严译的途径是,「直接且来自英国原著」,这是他与当时其他译作最大的不同。 只是,清末中国的情势,实较不容许人们细细品味、评判这些翻译知识。当大量的杂志报刊涌现于中国社会,而人们又在急于吸收所有的西学新知,且难以判别孰优孰劣的情况下,就只能概括全收了。清末这两种翻译模式的竞争,最终结果,「东学」确实胜过了「西学」,但大部分是赢在「产量」上。若以「产质」而论,或许西学式的作法才较为妥切,因「重译」而产生的误会也更能减少一些。然而,「东学」的「胜利」却导致时人无法对斯宾塞构筑一个完整的认识图像。 由此可见,现今人们对于斯宾塞的认识与误解是其来有自。早在19世纪末,误会就已造成。然而,斯宾塞决非特例。现代社会裡尚有许多我们所「熟知」的西方科学、思想与文化概念,也许还存有诸多「未知」只是还没发现。 其实用大白话说,就是功力不到,名著翻译,除了语言外,还有思想。如果翻译人实力不到,是无力翻译的。 这个事情对于我个人来说影响是巨大的,以前对于 “为什么我们总是错过?”这个问题,我归因于外部环境稍多一点,后来才发现是自身实力不足的原因。 对于类似“麦田守望者”的牛虻式行为,也是很好笑的。 这种行为徒增他人智慧,而对己无益,“只有耕耘,没有收获”,没有比这个更愚蠢的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才是正路。 马赫说自己是周末捕手,其实不过是 “ 闲暇的时光,在那里玩了一玩 ” 。 人,最重要的是对的起自己。 你要想照耀别人,首先你这盏灯得先亮着。 注:章太炎译介斯宾塞一事,引起了严复的注意,并撰文批评章氏的翻译水平与其对斯宾塞的错误理解。最后演变成章、严二人在斯宾塞、社会学、进化论思想上的互相辩驳。 其实晚清士子并非对此问题全然不知,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便有一段很精准的评论:「壬寅癸卯间,译术之业特盛;定期出版之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 然皆所谓『梁启超式』的输入,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为以多为贵 。⋯⋯ 实独有侯官严复 ,先后译赫胥黎《天演论》⋯⋯斯宾塞尔《羣学肄言》等数种, 皆名著也,虽半属旧籍,去时势颇远;然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关係者,复其首也 。」 ×××××××××××××××××××××××××××××××××××××××××××××××××××× 跟我以前相比,我长进了一些。一些我以前不理解的话,现在多少有点理解了。 以前我受 “进步主义”的影响选择性的过滤了一些东西。 我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曾经这么跟我们说过,对于那些杂七杂八的讨论,他一直在潜水,实在忍不住了才出来冒个泡。他讲起他的求学,他的师傅。 他师傅现在收入还是那样,而他自己的收入早就远远超过了师傅。 有的人就是淡泊名利,这个没办法。(其实也不是淡泊名利,而是喜欢平稳的生活) 人各有志,这是勉强不来的。像我们这样热衷世俗生活的人,经常冒泡实在是不合适。 注:命运真是很吊诡,俺的老师大多都是“智者学派”的能人,俺却追求成为一名哲学家,并且还不想放弃世俗生活,想来真是好笑。也有点 马可·奥勒留 这位先生的风采了,斯多葛,斯多葛,呵呵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中国这篇土地上生活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 儒家思想 的影响。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I4NDQzNjI4/v.swf
2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教育
热度 4 gordon 2013-6-24 18:44
不是 George Polya 提起,我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Herbert Spencer ,教育思想非常深邃。 1.就 教育 对性格的塑造来说,强迫训练并不符合道德法则,同时也是一种徒劳。 2.正确进行 教育 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儿童,而在于家长。并不是儿童对强制的影响不敏感,而是家长的德行不足以运用这些影响。    3.父母们夸大了子女的不正当行为给他们带来的苦恼,总认为一切过错都是由于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致,而与他们自己的行为无关。 但是我们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之后,可以发现父母发出的强制性指令,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行事,而不是为了矫正错误。    4.心智和身体一样,超过一定的速度就不能吸收。如果你给它的知识过多过快,使它无法吸收,不久它就会丧失掉。这些材料如不能和心智结合在一起,就会在应付完考试后从记忆中溜掉。更糟糕的是,这个办法会使学习变得越来越讨厌。    5. 教育 者要有效地 教育 孩子,就必须做一些 教育 的准备:要进行钻研,要头脑理智,要能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要少对孩子发布命令。    6.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 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许多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进行自我 教育 。    7.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8.爱,我们人人都有,但 爱和有目的的 教育 ,则需要一些耐心和技巧,有时甚至是令人发笑的机智或多少有些令人不快的克制 。    9.长期以来的 教育 误区,就是把 教育 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 教育 和自助 教育 。    10.一家人吃饭时是争 论 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在越来越亲近。 ×××××××××××××××××××××××××××××××××××××××××××××××××××××××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思想在美国的传播 十九世纪中后期是美国工业革命的时期,这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与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美国,有这么一批科学技术的传播者,他们的活动对工业革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些人之中,爱德华·尤曼斯(Edward Livingston Youmans,1821-1887)是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是集科学家、作家、演讲者、编辑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科学英豪。 尤曼斯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的工作中,即使在漫长的失明岁月也从未放弃学习和传播科学知识,并与公众分享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他的一生与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紧密相连,他们之间相互扶持,为进化论在美国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创办的《大众科学月刊》至今已有136年的历史,其在传播科学知识,帮助公众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方面的贡献和“长盛不衰”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科学传播界的典范。 ×××××××××××××××××××××××××××××××××××××××××××××××××××××××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61年出版了《教育论》,此书原名是《智育、德育和体育》( Education:Intellectual,Moral and Physical )。这本书是由斯宾塞在1854年、1858年、1859年陆续发表的四篇教育论文集合而成的,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和《体育》。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应该放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使教育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他认为受人称赞的知识(指古典学科知识)总放在第一位,而那些增进个人福利的实际知识倒放在第二位是错误的 ,应该力求把所有的时间和人的一切能力都用来做有益的事情,即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他认为完满生活内容包括下列五项主要活动,并按它们的重要程度自然地排列为;“ 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3.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这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相类似。人类必须要满足较低级的需要后才会有心力去要求更高的需求。 斯宾塞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智育、德育和体育的理论概念,并把包括智、德、体三育的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 德智体美劳 ” 后两项真是画蛇添足,美劳就包括在“德智体”之中了,认识水平真“差火候” 。 “德智体全面发展” 出自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 注: 越来越感觉到 从英美学来的第一手知识是那么有用,中国大陆的东东真是够臭屁。 苍蝇也是肉,就这点够臭屁知识,还倒了一手、二手、三手,最后 “面目全非” ,呵呵 ,我去 苍天啊,大地啊,亲娘哎,我去,呵呵 ××××××××××××××××××××××××××××××××××××××××××××××××××××××× 毛泽东读斯宾塞的书,是由于黎锦熙的推荐。黎是他在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重的教师之一。1920年的信中说:“先生及死去了的怀中先生,都是弘通广大,最所佩服。”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与黎锦熙还多有往来,特别是解放初期,毛泽东经常一个人跑到黎锦熙家聊天, 因为和他聊天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收获。后来,因为安全的原因,毛泽东只好将黎锦熙 请到中南海做客,并与他讨论有关教育、文字改革等事。 黎锦熙的高徒、台湾著名教授梁容若先生于1983年在一篇悼念文章中对其师有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评价:“ 他没有非英才不教的架子,他以能教浅人、编浅书为能事 。他把学术看作为群众服务的本事,不看作提高自己地位、装潢门面的手段。这是他和许多老辈学人大不相同的地方。旧式的学人,秘惜他的智能,像故事里猫教老虎,总留着一手,好象占上风。黎先生教学生,像把一瓶酒倒到另一新瓶,滴沥不留,只希望青出于蓝,把自己的生命和青年的生命,连在一起。” 他执教湖南一师时,曾邀集杨怀中(杨开慧之父)、徐特立、方维夏等同人创办“宏文图书编译社”,致力于介绍欧美新书,并用白话文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及民众课本。当时他曾说:“我国已由君主制改为共和制,学校课本焉能仍被《四书》、《五经》和‘唐宋八大家’统治着?”他力主用语体文编写教材,并引进实用知识。此外,他还发起组织哲学研究小组,由留学英国的伦理教员杨怀中做指导,经常讨论一些哲学问题,学生中的毛泽东、陈昌、蔡和森亦经常来参加。
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3:03 , Processed in 0.02786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