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斯蒂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斯蒂芬孙的故事(转)
gordon 2016-1-30 11:13
和特里维西克富裕的出身不同,乔治·斯蒂芬孙的父亲是一名身份低贱、收入微薄的矿工,在华勒姆矿井管理一台蒸汽机混饭吃,正式职务是蒸汽机的司炉,也就是给锅炉加煤添水。老斯蒂芬孙家里有六个孩子,其中两个女儿、四个儿子,后来最有出息的乔治·斯蒂芬孙排行第二。两口子目不识丁,因为营养不良而身材羸弱,结婚登记签名只会拿笔画叉。在这种极端贫困的条件下,乔治的童年也谈不上幸福快乐,这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大家庭,更不可能拿出额外的学费让他接受教育,这就使得我们伟大的火车之父,一直到18岁还是一个文盲。 斯蒂芬孙错过了儿童最佳受教育的阶段,使得他后来即使拼命恶补知识,也不能达到正常的文化水平。 多年以后,当他名满天下之时,就连写一份措辞流畅、没有语法错误的信件都很困难 。当他18岁那年用自己挣来的钱走进学校,同七八岁的孩童坐在一起接收初等教育的时候,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他才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斯蒂芬孙后来掌握的那些科技知识,都是他的儿子罗伯特亲自教给他的。可见, 无论多么天才的人物,失去了最初的学习黄金阶段,后天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 ,即使能够取得一定的文化水准,花费的精力要多出几十倍。 斯蒂芬孙的文化水平不高,让他在以后研制蒸汽机车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大量没有必要的劳动。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和机械制图的知识,斯蒂芬孙的发明几乎全部是用亲身实践去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的。他通过不断失败和经验积累,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超人的付出,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我们完全肯定,斯蒂芬孙也属于机械发明中的天才人物。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他能够像特里维西克一样接受教育,就可以通过制图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而不是通过盲人摸象般的制造和拆卸零件浪费大量宝贵精力。我们也完全可以确定,接受高等教育的斯蒂芬孙,将不仅仅只是发明机车,他会像特里维西克一样,发明更多的技术产品,再凭着刻苦钻研和努力实践全部变成现实。 童年的斯蒂芬孙不但失去了进入学堂的机会,还要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除此之外,还通过各种方式挣钱补贴家用。比如,才10岁的他就去赶马车,还当过矿井上的挑拣工,直到年满14岁,他才跟随在父亲身边成为一名助理司炉。这个职务真正改变了他的命运。 由于常年和蒸汽机打交道,再加上斯蒂芬孙的学习热情远超常人,用了没有久,他就将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了解得一清二楚。只要有空闲,他就把一台报废的泵机拆成零件再重新组装。斯蒂芬孙对机械方面的热情和聪明才智,给他提供了很多机会,也让他能够从一个矿井到另一个矿井,身兼数职,并且担任了非常重要的技术职务,而收入也水涨船高。渐渐地,他的名气在整个泰恩河地区越来越大,很多矿主对他称赞有加,都认为这个小伙子有发明头脑,技术水平很高,意志相当坚强,性格非常固执,满脑子奇思妙想,还有持续不断的热情。这些矿井老板和经理人的评价是正确的,斯蒂芬孙身上这些优点,是帮助他走向成功的最有力的武器。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童年,都会被后人附会杜撰出很多励志的故事,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拆卸钟表;童年瓦特看见蒸汽顶壶盖构想了蒸汽机;少年爱迪生利用蜡烛反光提供照明,让医生做手术拯救母亲;华盛顿的小斧头、林肯的靴子、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等不一而足。当然,火车之父乔治·斯蒂芬孙也不能例外,很多励志故事书上说他花大量时间用粘土制作蒸汽泵机和其他机械模型,以此来证明天才人物从小就不同凡响。其实,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少年詹天佑身上,这些故事只是民间传言,用来激励后人。 ****************************************************************************** 从斯蒂芬孙的童年开始, 到他44岁,也就是1825年斯托克顿至达林顿商业运营铁路开通为止,他的人生也是喜忧参半的。他和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为生计四处奔波。 在他25岁的时候,比自己大12岁的妻子范妮因病去世,第一个女儿生病夭折,留下小儿子罗伯特与他相依为命。而他的父亲也突遭横祸,在修理蒸汽机的时候,因为工友突然放出蒸汽,而烧伤了眼睛,此后双目失明,全靠儿子供养。命运多舛的斯蒂芬孙就这样与命运顽强抗争着,一直到他的儿子罗伯特长大成人,父子两个才一起并肩开创自己的铁路事业。 早在斯蒂芬孙动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车之前,多年来与蒸汽动力机打交道的经验,让他对与之相关的任何技术进步和创新都极为敏感。因为生计所迫,他曾经带着一家人从华勒姆村搬到威灵顿。刚到这个地方之后,斯蒂芬孙的目光就被一种新奇的玩意给吸引住了,那就是当地煤矿工程师们别出心裁地用固定的蒸汽动力机械牵引煤车。当煤车准备翻越山头的时候,工程师们就在山顶安装一台蒸汽机,用绳子或者铁链连接车辆,将煤车拉到山顶,再通过车辆的自重滚落山坡。这种机械解决了煤车上山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采用何种方式在平地上替代马匹拉煤车的问题。而斯蒂芬孙想到了。 注:蒸汽机以前是在矿井做提升的 ****************************************************************************** 就在特里维西克把千辛万苦制造出来的蒸汽机车当玩具的时候,斯蒂芬孙也开始了蒸汽机车研究。但是, 他并不是除了特里维西克之外唯一对蒸汽机车有兴趣的人, 喜欢挑战这个领域的工程师大有人在 。在1812年,也就是特鲁维西克最后一台机车问世4年后,怀特黑文的煤矿工程师们利用纽科门蒸汽机制造出了一台机车, 但是同样笨重,压裂木轨,效率低下,很不成功。在同年,一个叫威廉·查普曼的人制造出了能够自身牵引的链式动力机,另一个叫威廉·布鲁顿的工程师制造完成 一台能够利用固定在支架上的脚轮走路的动力机,无一例外,这两种机械中都看着不中用,在实际应用中归于失败。同样在1812年,约翰·布伦金索普研制成功 一台带有齿轮的蒸汽机车,让机车驱动齿轮与轨道的齿牙咬合,号称能够避免平轮机车在平滑的轨道上倾覆。但是这种机车虽然试验成功,并投入商业运营,效果却 不好,一来造价很高,二来运行速度极慢,最终还是被淘汰了。到了1813年,华勒姆煤矿的监管人威廉·赫德利也研制成功一台平轮机车,运行在煤矿的铁轨之 上,竟然用了很多年。但是这台机车为何籍籍无名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局限于地区煤矿的小范围打转,没有在全国引起反响。 竞争如此激烈,各大煤矿主都想方设法制造蒸汽机车,占据先机。为了掌握研发对手的技术秘密,他们之间互相派遣间谍窥探打听,也闹出了不少笑话。这种混乱局面折腾了数年之久,最后连一台像样的蒸汽机车都没研制成功,接连的挫折与打击让很多人灰心丧气,他们都放弃了研究,甚至连工程界与科学界的主流声音都断言:蒸汽机车根本就没有任何前途。 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乔治·斯蒂芬孙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注:古代咱是不知道,现代科技发明都是来源于竞争。 靠闭门造车,山中的白胡子老头,反正是,我是没见过。(大多都是骗子或教主)
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未被解救的斯蒂芬——献给每一个不屈的灵魂
热度 28 看客 2013-4-15 14:36
《被解救的姜戈》里,坎迪农场的管家,老奴斯蒂芬的出场虽貌似平淡,但其实做足了铺垫。老实说,姜戈和舒尔茨在酒馆里密谋救美,姜戈说“A black slaver is lower than a head house nigger.”时,我并没期待着会见到这样一位“head house nigger”。去坎迪农场的路上,姜戈刻意展示着“black slaver”的种种时,我也没意识到即将会遇见这样一位黑人管家,以及他给影片带来的极具戏剧性的冲突。 斯蒂芬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背影,镜头从他的后上方,越过他斑白的两鬓和厚实的肩头,落在了他正在签章的一张密西西比银行的支票上。如果姜戈的那句话不足以令人对“head house nigger”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的话,那么这个镜头就是了。我从这个镜头里读出的第一个字眼是“信任”,坎迪农场主对这位黑人管家几乎毫无保留的信任。第二个字眼是“过人之能”——毫无疑问,执掌一个庞大的农庄的巨大财权,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也未必行有余力(这一点在这里还只是暗示),而一个不大可能有机会受教育的黑人,若非有过人之能,单凭忠心耿耿是不足以担起重任的。 可以想象这样一位管家该有多么的得意。整个坎迪农场在他一手把握之下,即便是对许多白人来说,做到这样一个位置也可算作人生的顶峰,而对一个年过花甲的黑奴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上天的眷顾了。不管老奴斯蒂芬过去曾有过多么坎坷离奇的经历,在电影当下的这一个时刻,我们却几乎可以看穿他的余生——伴着悠然的自得。 直到电影的下一个镜头:管家老奴斯蒂芬看见了一个骑马的黑人。 我不认为在影片余下的部分中,斯蒂芬对姜戈毫无掩饰的嘲讽、辱骂,刻意敌对是出于讨主子的欢心或别的什么刻意做作出来给人看的东西。我认为那是发自内心的发泄。斯蒂芬应该听说过自由身的黑人的存在,但我想他没有见过。即便见过,也未必有哪个自由的黑人能够出人头地,爬到他现在这个位置哪怕一半的高度。换句话说,即便是不为奴隶,也不过跟坎迪农场主的那些白人打手无甚区别,自由不自由,有那么重要么? 然而老奴斯蒂芬的得意、自信以及他毕生的价值观却在一个骑马的黑人面前跌得粉碎。 这个自由的黑人,可以骑马! 这个自由的黑人,可以佩枪! 这个自由的黑人,可以自己选择服饰! 这个自由的黑人,可以不对任何人卑躬屈膝! 一个自由的黑人,原来可以有着自己整日耳闻目睹,却不曾也不敢梦想的一切!凡此种种,这个黑人有着自己今生不曾拥有,也从未想过拥有的: 自由的尊严! 这种冲击之巨大,足以驱动一个人做出他过去难以想象的事情。做不做已不成问题,然而做什么,却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当姜戈杀死押解自己的三个LeQuint Dickey农场打手时,囚笼里一个黑人双眼烁烁发光。这双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眼睛曾对着扮作“独眼龙查理”的姜戈怒目而视。眼看着一个黑人不甘被奴役,奋而反抗,居然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心灵之震撼不下于斯蒂芬看见了骑马的姜戈。接下来他会怎么做?那是不言而喻的! 斯蒂芬的选择要简单直接得多,在他而言,也更容易: 毁了他! 接下来从晚餐到书房这一场戏,充分展现了斯蒂芬的“过人之能”——其智计之优越,远超他俊美其表、暴虐其内的主子。如果斯蒂芬出场的第一个镜头还只是暗示了这一点,那此处便毫无掩饰地揭示了出来。不过我们还有疑问,作为“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卡尔文.坎迪意识到这一点了吗?如果他承认这一点,又怎么能够接受一个黑人智力更优越这一事实呢? 答案很快就由他自己揭晓——因为黑人脑后有”奴骨“。 正如所有显而易见的事实都有不同的解读一样,这只是卡尔文一厢情愿的胡言乱语。而作为一个旁观者,银幕前的看客来不及深思这个问题,却能急切地感受到:姜戈,你真正的对手出现了! 棋逢对手。 这是一个真正能从智力上匹敌姜戈的对手。如果不是瘸了一条腿(写到这里我不禁微笑起来),如果再年轻二十岁,体力上他也未必输与姜戈。这一点在片尾他抛开拐杖,站直了身躯那一刹那得到了毫无疑问的确认。这一刹那回答了许多问题,却也令人心头涌现无数谜题。 如果仅仅是智力上的优越,还不足以动摇”白人至上“的观念的话,那么智力加体力上的优越就不能等闲视之了。为什么卡尔文说姜戈是”万里挑一“?因为卡尔文的理智允许他接受个别黑人的出色超过个别的白人,但他绝不能接受黑人整体上与白人相提并论。而具体到自己身上,他是连这”个别“也不允许出现的。”万里挑一“是个不错的借口,但这个借口也是有限度的。因而,所以,如果斯蒂芬想要展现智力上的才华,那么在别的方面就一定要有缺陷,而这个缺陷最好能看得见,摸的着,必要时还可以拿来取笑。如果斯蒂芬想要站直了,那么我想卡尔文一定不介意他作为一个”曼丁戈“去展现体力上的优越的! 哦,对了,斯蒂文站直了其实比他主子高一头呢,要想”卑躬屈膝“可是大大地不方便哪。 然而这样一个对比却令人不得不对斯蒂芬的人生经历和灵魂深处充满好奇——如此卓绝一个人物,何以未能成就另一个”姜戈“呢?难道他真的“脑后有奴骨”吗? 是了,有人会说:”因为他没有遇见他的’舒尔茨‘。” 不完全是,如果不是完全不是的话。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 谁解救了姜戈? 舒尔茨吗?好像是的,明显是的。 舒尔茨为什么要救姜戈? 因为他要找Brittle三兄弟,而姜戈认识Brittle兄弟。 可是姜戈逃离的庄园中黑奴千千万,难道只有姜戈认识Brittle兄弟?舒尔茨医生为什么单单找他呢? 因为只有姜戈有一颗不羁的心! 人必先自救,然后得救。 斯蒂芬仿佛是姜戈的另一面,有着姜戈的头脑,或许还曾有过姜戈的体魄。对比姜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驱使或者引领着斯蒂芬走向了姜戈的反面?仅仅是缺少一个机遇,得到‘舒尔茨医生’的赏识吗? 也许斯蒂芬临死前的嘶嚎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You ain't go get away with this, Django.They go n' catch your black ass.You gonna be holdin' out o'a pole just now, nigger,the bounty hunters gonna be looking for you.You can run, nigger,but they gonna find your ass!And when they do, oh I love what they gonna do to your ass.They gonna just kill you, nigger!This Candyland, nigger!You can't destroy Candyland!We been here long way, you can't beat Candyland.Can't no nigger gunfighter.get all the way from don't know where to.Django!” 这绝望的恐惧听起来是对姜戈的诅咒,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表白。当他说“We been here long way, you can't beat Candyland”时,我分明听到一个声音在窃窃私语: “如果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要改变自己。” 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应做如是回答: 只有不屈的灵魂,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个人分类: 影评|1627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6 03:22 , Processed in 0.02206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