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新四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三三制(三) ———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 甲种师
gordon 2017-5-26 07:37
甲种师采取三旅三团三营四连制 这个编制,其实来自于英军的灵感。 抗日战争时候,英国军事顾问团 搞了一个实验的编制。 三三制,打歼灭战,攻击力不强。 ******************************************************************** 1917年6月,美国向德国宣战后,开始将军队送往法国,陆军总参谋部战争学院处(War College Division)开始重新审视步兵师的结构问题。当时欧陆的主要交战国均已开始将“四方师”(square division)改编为“三角师”(triangular division)。同时英法等国也建议美军对师的编制进行修改,他们认为美军步兵师缺乏火力,相较于战斗部队而言指挥单位显得过小,不利于指挥作战。当然,英法两国有自己的小算盘,就是想把“协约国化”的美军变成接受其指挥的附庸军,但美国政府当然不肯,饶是如此,美军也开始检视自己的师级编制。 通过对西线战场的研究,陆军总参谋部认为法军现有的13000人的步兵师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并且容易在前线灵活换防以保持作战的连续性。此时设想中的1917年制美军师是 三旅九团27营制 ,臃肿的简直可怕。总参战争学院处参照法国的方块师设计了一种17700人的野战师编制,编成两旅四团12个营,同时加强了火力配置。微观编制上,步兵连人数从153人增加到204人,团级机枪从4挺增加到36挺。团包括团部、供应连和3个步兵营。每个营编有1个机枪连和3个步兵连。 由于步兵规模缩减,支援炮兵的比例相应上升 。 与上面17700人制野战师编制同时推进的,还有一种25000人的步兵师方案:师下辖2个旅,每个旅下辖2个步兵团和1个三连制机枪营;1个野战炮兵旅,炮兵旅含1个155毫米榴弹炮团,2个75毫米野战炮团和1个壕堑迫击炮连;1个工兵团;1个信号营和师直属队,师直属队包括师司令部分队、宪兵、弹药、供给、救护、野战医院和工兵供给单位。 远征军司令官潘兴将军明显更青睐后者,他认为为了增强自持力,在堑壕战中加强防御能力,美军步兵师需要更多的人力, 如果能够增强自持力和火力,适当牺牲机动性和灵活性是可以接受的 。他力主恢复三旅九团27营的“1917年制步兵师”,但欧陆战局形势紧迫,至1918年1月5日美国第一阶段动员完成时“1917年制步兵师”并未付诸实施,赴欧部队以1918年1月26日发布的两旅四团制“远征军新步兵师编制”为准。 潘兴原本想在欧陆再行调整,但德军于3月21日发动的“皇帝会战”几乎击垮协约国战线, 无奈只能先让美军投入战斗 。1918年9月26日马兹-阿尔冈战役爆发,仅一个月时间美军就损失12万人,1918年制 方块师在进攻中暴露出严重问题 ,潘兴空前庞大的“27营制”步兵师计划也成了南柯一梦。 两旅四团的“1918年制步兵师”在指挥控制时也存在“方块师”所共有的结构臃肿、调度不灵等问题。 ******************************************************************** 1918年9月,马兹一阿尔冈战役(Meuse-Argonne Offensive)对美军方块师编制进行了检验。因为方块师的设计重火力和自持力,轻机动性和灵活性,在实战中表现极差,由于缺乏电话线以及步兵部队不断运动,步兵和炮兵之间的通信始终不畅通,火力的优势没有得到良好发挥,糟糕的机动性让步兵进攻节奏迟缓,成为德国炮兵和重机枪绝好的靶子。此外,法国的交通网流量有限,交通拥堵等现象使前线数量庞大士兵们缺乏食品、弹药和各类物资,伤员难以后送,补给姗姗来迟,方块师的自持力也受到严重削弱。总之缺乏合理的师指挥系统和勤务部队,使1918年制步兵师始终处于协调混乱、指挥不灵的状态,笨重的方块师被证明落后于时代。
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三三制(二) ———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
gordon 2017-5-26 07:01
在军事建设上,皖南事变以来,本军七个师一律采取三三制,现已感觉不妥,故决分为甲、乙、丙三种师的编制。甲种师采取三旅三团三营四连制,乙种师采取废旅制,丙种师如七师则废旅并且团亦废营。又如一、六两师师部合并。该两师原为一个部队分开的,且地域接近。又各师或兼军区或不兼,某些军区之下设分区或不设,总以避免叠床架屋、头重脚轻为目的。 ——— 陈毅《华中精兵简政的一些情况》 ***************************************************************************** 乙、丙编制,好理解,就是最典型的三三制嘛 简化旅一级编制(旅往往是没有一线直属队的)可以使得下级单位(团)更有效地获得师直属火力的支援。 ***************************************************************************** 丙种师如七师则废旅并且团亦废营 它这个丙种师,可能是错的。 师废旅好理解,团废营? 营是个军令单位,团是个军政单位。实际上不是废营,而是废团。 师营制,军政跑到师里面去了。(师没有旅,没有团,直接指挥到营嘛) 那这个丙种师不就是一个团嘛,就是多了一个独立后勤。 ***************************************************************************** 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行军的时候,可以独立解决后勤。 营团是一个战术单位,军政、后勤 全放师里边去了。
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日军的山地作战(转)
gordon 2016-5-1 07:40
日军正规作战部队,战斗力确实是很强的,国民党军队没有 10 倍以上兵力,很难围而歼灭之。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力虽然比国民党军队强得多,但由于装备不良,所以作战投入的兵力比例也很高。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打的关家垴之战,日军冈崎大队也不过 600 余人,而我军以三八五旅主力,加上决死纵队一个旅,至少也该是敌军兵力的 10 倍以上了,此役击毙日军 400 余,而我军的伤亡明显大于敌军。 对于关家垴战斗,有人评论说作战拖延时间过长。仔细对比着看了四支队《战史》,发现你们当时与日军作战,多数都是在 2 个小时左右时间内解决问题。我要说的对付日军“高效作战” 的第四“招”:力求短时间结束战斗。当年我们与日军作战,一般都必须在三个小时内解决问题, 超过这个时限之后,不是打成双方的胶着战,使我军弹药供给困 难,无力续战,就是敌援军很快到来而改变战场形势,也使我军无法再战 。这里再说一件有点意思的往事。抗战初期,中央从延安给我们四支队派了一些干部,包括 程启文、张体学、赵启民、成钧、杜国平等等,他们与日军作战比我们早一些,所以部队就请他们介绍对日军作战经验。客观公正地讲,当时这些同志确实谈了不少 对我们很有用的经验教训,但是,可能是出于“鼓劲打气”的善良愿望吧,有的同志说起话来就有点言过其实, 比如说有人就这样告诉我们:“日本官兵都穿大皮 靴,跑不动山路,我们一上山,他们就没有办法了。”那时候,我们这批年纪二十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也都比较幼稚,听了这话还就当了真 。例如在某次作战时,我 们就根据这一“经验”,特地选择了背靠山地的地形。当时我军的干部战士,多是经历过三年游击战争的老同志(四支队多数干部战士是红二十八军出身),山地作 战经验丰富,心想这样该可以作战进退有据了吧。结果,当战斗进行到我军快要达成作战目标时,敌人的援兵就赶到了,因为有延安来的那些同志的“经验”,所以 我们当时也不慌张,开始主动撤离战场,沉着、迅速地向山地转移。然而,当敌援兵对我实施追击时,我们才发现, 日军官兵虽然都确实穿着皮靴,但跑起山路来, 一点也不比我们慢,结果造成了我军一些不必要的伤亡 。后来我们才知道,山地作战能力,是日军训练的基本科目之一。日本兵穿皮鞋是为了防止腿脚受伤,但由于 他们经常穿皮鞋训练,所以着皮鞋爬山一点也不笨。回到营地后,对给我们上课的其他同志不好多说什么,我们就地对过去比较熟悉的张体学发脾气了,说:“你这 个‘小葫芦’(张与我一起在廖荣坤的“老红二十八军”当勤务兵时,绰号叫“小葫芦”)啊,说日本人爬山不行,简直是胡说八道,真把我们害苦了!”弄得张满 脸尴尬。由此事,我们对日军作战的机动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和与日军作战的一个最大不 同,就是每战都可以有很丰厚的缴获,这对于改善我军装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日军作战极度顽强,不仅作战规模比较小,而且在其被歼前,火器往往破坏得很 厉害,所以每战缴获很少。这也就使得我们后来不得不发展自己的兵工厂。这就形成了抗战时期一个特点:武器装备改善不能大量地靠缴获,还需要建立自己的兵工 系统。说起来,我军的兵工系统,主要还是抗战期间为解决缴获不足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八路军抗战八年:活捉汉奸 44 万 只俘获日军 1000 余。 由于是全皮制作,为增强坚固耐用,和提高附着力,一般会在靴底增加26到39颗数目不等的铁钉,这个就要参照制造厂家的不同而定了.战争的不同时期,靴子的材料有所不同,初期是用上等牛皮制作,中期用马皮,后期有用猪皮和鲨鱼皮的,钉子也逐渐在后期战争资源匮乏后消失. 图片这双皮鞋是马皮的 ******************************************************************************** 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它的底部通常用 32~38颗钢制防滑钉 和马蹄铁后掌,走起路来“踢踏踢踏”响,所以我们管它叫“日寇的铁蹄”。由于昭五军靴做工考究,成 本高,装备部队时除第一双由部队配发,以后士兵自行购买, 当时售价是2元20钱 ,属于比较昂贵的军中品。 当时一个伍长的月工资是6元20钱,而普通士兵如 一等兵,二等兵月薪水也就5元多,买两双标准配备的鞋就没啦 。除了昭五军靴外,士兵平时还穿一种胶鞋,那就是大脚趾分开式样的“忍者鞋”日语叫Tabi. 1943年后日军开始大量装备橡胶底的昭五军鞋,相对价格便宜些,当时日本国内的商店里早期精致的昭五式外流军品是非常受欢迎的 日军的特有的足袋分趾胶鞋 位于中英街执勤的中国军人穿了一双醒目的力士鞋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军队本身是没有胶鞋的。其主要因素在于与胶鞋息息相关的橡胶工业是当时的人民军队并不具备的, 长时间以来主要靠草鞋和布鞋 来度过这些荣光岁月。在战斗中有时候也会缴获到日军特有的分趾胶鞋——足袋 来装备自己使用,虽然可能会很不习惯这种将大拇趾与其余四趾分开的日本分趾式设计,但与简陋的草鞋或布鞋相比它起码要耐穿的许多。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部队也装备了自己生产的胶鞋,但数量也不是很多。除了这两种军用制品以外在 民间流行的“力士鞋” 在内战期间也被国共双方使用过。早年国内的胶鞋工业曾具有一定的规模,可惜在抗战期间被大面积破坏导致质量和产量大面积下滑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上有所恢复,但即便如此军用胶鞋依然不是装备的主流,绝大多数的官兵脚上穿的仍然以布鞋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胶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军用胶鞋也正式开始逐渐纳入制式化轨道并且同时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争。此时解放军的胶鞋样式在这个时候被固定了下来,分为高腰和低腰两种,外形上很明显参考了当年所流行的力士胶鞋。但这种始祖级军用胶鞋的正式名称至今依然有所争论,最早的时候在官方文献记载中的正式名称的确为“布面胶鞋”,但自从下发到部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军内外都称呼其为解放鞋,也许大家很自然的认为解放军穿的胶鞋当然就叫解放鞋了,最后久而久之竟然连官方文献后来也跟着改口叫解放鞋了,可想其影响力之大,甚至今所有的军用胶鞋都被人为的扩大到解放鞋的范畴之内了。 此时的 解放鞋虽然已经普及到了每一名官兵的脚上但依然不能算作廉价品 ,当年每名官兵几乎每年只能换发一双解放鞋,而且还可能会因为库存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换发,所以解放鞋与当时的军用挎包、水壶一样成为那个特殊时期的抢手货,在民间也颇受欢迎。 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解放鞋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并开始在外形和细节上悄悄的发生了变化。早期的解放鞋鞋面颜色均为土黄色,并配黑色或褐色橡胶鞋头贴面和包边。大约到了70年代以后鞋面开始逐渐演变为草绿色,并且随着橡胶工艺的提升橡胶鞋头贴面和包边也跟着变成了草绿色,并且加强了胶面的厚度和附着能力。此时在这基础上同时还演变出了舰艇用的防油胶鞋与防刺版解放鞋,前者主要用于舰艇上的重油污环境使用,后者的出现则主要受到当年美军在越南战争期间所装备的丛林防刺作战靴影响而设计的,当然两者所面对的主要敌人都是越南人锋利的竹签。主要区别在于美军的靴底用的是防刺钢板,“解放鞋”则用的是一种特制的纤维板,在与普通的解放鞋相比外形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加厚了鞋底,于此同时所带来的好处就是在穿着上也稍微舒服了一些 一直到了90年代初期随着国内开始向市场经济的调整,一些老牌军工厂出现了一批以“强人”、“皇家”、“神行太保”、“巡洋舰”等品牌面向民用市场为主的现代军靴类产品在当年非常火爆。虽然并不能称之为制式但当时确实有不少部队自行采购了相当数量的产品用于演习或实战场合,也算是象征性的装备上了真正意义的作战靴。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为与驻港部队所配套的97式作战靴终于作为第一款大规模配发制式产品列装了每一名驻港部队的官兵。虽然也是出于政治和形象方面的因素,但毕竟也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除此之外一些内陆部队也有少量配发。在这一时期经济上的制约导致了作战靴的采购和列入制式化异常缓慢,其结果与50年前刚建国那会一样改善的并不多, 大部分官兵的脚上依然是以各种胶鞋为主 ,作战靴仅仅只有少部分官兵才可享受到的待遇, 并且还要格外爱惜使用,因为其换发周期长达4年,也就说这4年内一旦磨损较为严重就几乎没得换只能自己修修补补了 ,这也导致很多配有作战靴的部队一般只在较为正式的演习或实战行动场合使用,平日依然以穿胶鞋为主。 现在若从全方位的功能角度上来说随着部队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再加上其担负的使命和任务也日趋复杂多变,作战靴已经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军用胶鞋了。虽然胶鞋有着轻便和价格便宜的优势,但其并不适合多环境下的使用。从外军的使用角度来看,美国、法国、越南和朝鲜等国均有装备或装备过胶鞋的历史。其中越南和朝鲜因为经济上的因素制约着短时间内还无法大量换发作战靴,美国和法国都曾于上个世纪中期配发过高筒的帆布胶鞋用于热带丛林环境下的作战。这种高筒帆布鞋面的胶鞋基本构造其实与中国传统的解放鞋类似,只是其鞋腰非常之高,接近一般作战靴的水准,甚至称其为帆布胶靴都不为过。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除了拥有一般胶鞋的轻便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在热带丛林中可以更好的把裤腿扎进鞋筒里从而避免各种蚊虫的叮咬,起到保护小腿的作用。 反观中国的各种胶鞋虽然也有高腰版本但其高度很有限,而且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种所谓的高腰版本胶鞋在国内主要供寒冷的地区和季节用来防寒而不是用来保护小腿。 大部分官兵都穿的是露着脚踝的低腰版本胶鞋,在训练和战斗中关于脚踝受伤的报道则不计其数。 在中越边境冲突的作战中似乎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很多官兵开始使用了 高腰解放鞋并搭配布条绑腿的这种方法从而保护脚踝和小腿 ,虽然看起来很复古但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没有具备足够高的鞋腰的解放胶鞋来满足这些需求。虽然这看起来不算是个太大的问题,毕竟在原高腰胶鞋的基础上稍微加高下鞋腰并不会提高多少成本,况且当时国内对外军贸出口时已经生产过这种类似西方国家的“胶靴”,但国内的部队最终无缘此类胶鞋,时至今日生产的各种胶鞋还是按照传统的路线以低腰为主,鞋就是鞋,靴就是靴,绝不结合在一起。 我国军民,特别汉族,习惯穿鞋,不习惯穿靴。 困扰广大官兵双脚的不是别的,正是这个民族传统习惯问题,就好比苏军/俄军至今底依对各种长筒马靴情有独钟是一个道理。 也许这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不同造成了民族穿衣习惯不同所最终导致的问题结果吧。
2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10:55 , Processed in 0.02301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