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文
4 h, f9 K$ t0 ~+ f# P( _$ a! U1 S. O, p, ~& Y% u5 X& ^
邓稼先
- i* p: ` D0 U1 l7 G
9 E5 R T! E/ [. `. y(四)新中国,新生活
" t: ` N7 h4 H/ F) k2 N. V9 S. I3 A( Y/ I. V; a
邓稼先回到北京以后,见到了父母、大姐和三姐、小弟邓槜先已参加了南下工作团,到湖北从事新解放区的开辟工作,没有见到。不久,邓稼先被安排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8 年改称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所设在东皇城根。回国一年后,邓稼先加入了岳丈许德衍教授领导下的九三学社。翌年,28岁的邓稼先于1952年晋升为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
m% h2 B3 ~2 _$ Y; F3 b* V 许鹿希的父亲,许德衍教授和邓稼先的大姐夫郑华炽教授住北大教授宿舍隔壁,邓稼先的父亲身体不是很好,许鹿希总被邓家人请去为邓以蜇教授打打针,而邓稼先也经常去大姐家吃晚饭。在许鹿希母亲劳君展和邓稼先大姐邓仲先的安排下,两人的接触从邓稼先回国后就渐渐多了起来。1953 年近代物理研究所搬到了中关村;同年,许鹿希七年制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两人的工作单位比原来近了许多,两人彼此的感觉也更加亲密起来。就在这一年,29岁的邓稼先与自己的另一半结为伉俪,据许鹿希后来回忆道:“……那个时候刚刚解放,形式上的东西都打破了。就在大概有七八十平方米的一个教室里,请一些同事、朋友,大家唱唱歌,吃点儿糖,吃点儿点心,还不是点心,就是那种小饼。……那时候的人都很简单,没有披婚纱,大家在一起高兴高兴,唱唱歌,念念诗,互相之间玩玩游戏,开心一下,祝贺祝贺,就是这样,比开会要轻松的,然后互相逗逗趣这样一个仪式。大家很自由的,也还是很热闹。” 6 X7 D3 h0 n+ h- P; A
两位新人婚后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颐和园划船,北海溜冰,他们经常逛厂甸的庙会,邓稼先还会抖空竹,打弹球,左手持拍的他乒乓球水平也很不错。爱动的邓稼先和爱静的许鹿希也一起去看京剧,看芭蕾,看花展。许鹿希晚上下班要坐31路公车回家,车站离家很远,邓稼先总是骑上自行车去车站接她。婚后一年,女儿邓志典出世,两年后儿子邓志平出生,同年4月,儿女双全的邓稼先随同其他35位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期间,他同时任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协助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数理化学部学术秘书钱三强管理科研工作。
6 j( o7 f$ {7 Q( ]) T 当了父亲的邓稼先也是个孝子,经常去北大陪父亲喝酒,他们都爱喝的茅台不容易买到,就请岳丈支援一点酒票,买好了就去找他父亲。据许鹿希回忆:“……茅台是白瓷瓶子的,看不见嘛,两个人拿着摇,听里面还有多少,然后这个说还有一些,我再喝一杯,你不许喝了,那个说,那我还喝一杯,又晃,父子两个人一边聊天,一边喝。……每到那时候他父亲兴致就来了,就给他讲古时候的故事,因为屋里挂了一些古代的画,这个画是谁的,那个画是谁的,这个是谁写的字。老人家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邓稼先听得也来了兴致,他一边听着,一边咂摸着酒味,还不停地叫好。他父亲看他听得入迷,就乘机多喝,不过他们不会喝醉。”: d8 {4 j) U, V4 N/ @
9 K/ @' ~- k6 `: ~, b
* d. V& k* V0 C$ S3 o
邓稼先与父母姐妹
, d) t3 B2 |7 I& o0 X6 a; U
. o6 B) |/ Y3 R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1958年8月的一天,33岁的邓稼先回家比平时略晚了一些。晚饭后,邓稼先一反常态地早早要求上床休息,可是在床上又翻来覆去的久久不能入睡。原来这一天,他被他的老上级,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叫去了办公室,在那里,钱三强对他说:“国家要放个‘大炮仗’,叫你去做这个工作,怎么样?” 许多年以后,钱三强解释说,他们当时考虑了4点因素。第一,这项工作必须是对口的核物理专业科学家;第二,负责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名气不能太大,这样方便和苏联专家相处;第三,负责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应该有出过国的留学经历,比较了解海外情况,懂得英文和俄文;第四,政治上条件比较好,觉悟高,组织纪律性强。原来,前苏联早在1955年1月17日就致电中国政府,建议在促进利用原子能和平用途的研究方面给中国以科学、技术和工业上的帮助。1957年10月15日,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在朝鲜战争中屡受核讹诈的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研制核武器的事业。原材料的开采,基础设施的建造,相关科学技术人才的调拨和储备,都在不同的阵线上铺开。) Q* T& M4 X% u% X! R2 @2 k
当年离开故土留学时就怀着学成归国报效的信念,而此时摆在邓稼先面前的,正是向这一人生目标迈进的召唤。此时此刻,躺在床上的邓稼先,面对自己身边的希希,却一时不知如何开口。许鹿希后来回忆道:“……在我的追问下,他才说要调动工作。至于干什么,到什么地方去,如何写信与他联系,他一概都以不能说、不知道来回答我。……在一阵令我几乎不能忍受的沉默过后,邓稼先坚定地说:‘我的生命就献给了未来的工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接受了这件任务以后,从不喜欢照相的邓稼先带着妻子、四岁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受命进入原子弹研究领域,成为中国科学院众多家庭生活变化的分水岭。- x" Y; M: ?% O! H
2 n' N. U3 R6 s" s9 \
- b3 n8 k. ?* u
+ q. P; R4 z2 F( F" x3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