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8-24 20:09 编辑
+ E0 E" u+ a+ q2 F' e8 Q
7 E5 d+ j4 m6 n9 x; Z4 `0 B6 o说起来,人形机器人可能还是日本先搞起来的,但停留在高级电子玩具的层次。美国也在搞,马斯克的Optimus机器人搞得声势很大。但中国才是制高点。中国不仅科研机构在搞,企业界也在搞,还搞起各种机器人表演、机器人运动会、机器人足球赛。1 M) Z& Z/ @1 I" _+ z3 b! v
1 [7 o \3 n% D% E. o4 p; i# p & Z$ g6 S) i- I1 D N- M7 w
' I$ X7 o7 p/ |' v! S, p T0 L7 A: h' \! g4 [( a. t$ I% B
* `% A' x( C* U4 k$ V1 Q9 T人们在信奉之余,不免疑问:除了逗个乐子还把操作员累出工伤、撞翻友商操作员的机器人赛跑,还是乌龙、滑跪频频的足球赛,以及开场第一秒就有机器人倒地不起的舞蹈表演,人形机器人能干点有用的吗?人们对人形机器人在家政、养老、抚幼和服务方面有很高期望,但宇树科技的王兴兴明确表示,还需要一段时间。他不仅是公司老总,更是技术头牌,他的话应该信。但在下工厂、进家庭之前,机器人“逗乐子”是有用的起步,包括展会讲解、公共场合问路问询等。 Y/ _0 R( O- e R' e
; n6 ]. T. f" Z2 o4 Y1 ?如今,没有人怀疑航空科技的经济价值。在60年代研发波音747遇到技术和销路困难的时候,波音公司几乎生存不下去,西雅图街头树立巨幅广告牌:“最后一个离开(西雅图)的人,请关电灯”,不仅说明了人们的绝望心情,更说明航空工业对西雅图的经济命脉级影响。; b- E5 ^. m$ i9 n: W( {) D
8 `& w2 L+ e! s. ]在今天,波音身陷囹圄,但依然是美国制造业的翘楚。英伟达的市值高得多,但制造大多在海外,尤其是台湾。美国制造业“五杰”中只有通用动力不在和航空航天直接相关,洛克希德、雷西恩、波音、诺斯罗普都与航空航天相关。0 V" O7 \, H( [0 D+ f
: U" f. h" P, N0 r' @; J4 |! o
但是在历史上,航空技术并不以功利的目的而发明,主要是为了“好玩”。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飞机最“正经”的用途是邮政,在交通不便但飞行可达的地方送信,比如海岛和北方金矿,但最多的用途恰好是飞行表演和带人上天兜风。威廉·波音就是看到格兰·马丁的飞行表演后,萌生自己造飞机的念头的。
% r6 ? N( R7 f4 j
4 _3 P9 N2 O8 r5 f' m1 `# F8 c8 I' @! E100年后,威廉·波音与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司只有名字上的关系了,30年代反垄断法案后,波音集团被拆解,波音名下只保留造飞机的公司,联合航空公司(现美联航)、联合技术公司(曾经拥有普拉特·惠特尼和西科斯基)都分出去,威廉·波音卖掉所有股份,养马去了。格兰·马丁的公司如今也则成为你洛克希德-马丁的一部分,通常简称为洛克希德,马丁的名字都快遗忘了。5 s" h( j/ s! [8 r
7 L* u' P' ^, |" c9 h9 ?
另一方面,飞机在一战中就投入战斗,但在总体上还是可有可无的状态,各国军界并没有想明白作战飞机有什么用。战后大量飞行员和战时飞机无事可做,飞行表演成为新兴生意。barnstorming成为新词,原意是两头大门敞开是特技飞机直穿而过的特技,后来泛指特技飞行表演。飞机是新鲜玩意儿,人们爱看,飞行员在飞行表演中带人上天兜风,赚点外快,这是20年代航空产业的现状。很多飞行员都从飞行表演起家,比如人类第一个飞行横跨大西洋的查尔斯·林白。
- s7 t& h$ Y' ]" E# w p) m1 H+ Q( ?9 e: v( s5 T* h) Q& x( J
6 b O! V' o* K+ V
5 u0 Q) D. z8 U4 Y; c% h9 ^# U5 S
尽管有一战中投入战斗的经历,20年代的飞机主要用来表演和杂耍, b* w, V% ^# y# L
6 e3 _& V1 C3 P, ^9 w q在这样的“飞机杂耍”中,航空技术进一步发展。星形发动机(气缸呈辐射形排列)把活塞式发动机的空间效率发挥到极点,波纹板金属结构在减重中增强,各种机械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实际上,最早的空中加油也是在飞行杂耍中实现的。
% S b3 P! q, {1 y% j3 k$ C5 R P
在这样的航空技术发展中,二战时代引来了军用航空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战后民用航空也发展起来,此后一骑绝尘,航空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缺的部分。2 f$ s/ x! u H4 h9 @# E3 a
0 ^: i* t2 ~# w! n( v0 v人形机器人也会一样,需要一段自拉自唱、自养自身的时代才能渐入佳境,但这会比航空技术快得多。无他,现代技术迭代快得多,应用场景也在等着人形机器人下场。
/ H" V2 ] D4 A- ~6 |9 `' l3 \& |: H
家用环境不用多说,人们已经迫不及待了;商用环境也指日可待,机器人服务员、收银员都没有难度。但工业环境似乎缺乏重视,但这才可能是首先出现的突破口。
8 }8 r: f# O1 |. B# Z- c
9 E: x/ D: B% K大部分工业环境其实都是围绕着人设计的。设备之间需要人行通道,照明、通风、检修等都是按照人的要求设计的,用人形机器人替代最为合适。人心机器人还能做大人类难以做到的动作,臂力、腿力更强,适用范围更大,大有可为。完全替代工人既不容易也无必要,但一个工人带着一个或者几个人形机器人帮手,作用就大了。搬动沉重的设备和器材,精确按照扭力要求上紧螺丝,在有毒、带电等危险场合先进去确保现场安全,等等,都是很现实的使用场景。人形机器人胸前可以是大屏显示,自带或者遥控传送过来的检修手册、设备说明等也会非常有用。
# z5 I) k# T: h, e, o& r! f" ?5 x& E# z" @# ~
人形机器人也不必拘泥于人形,该站立的时候就站立,该爬行的时候就爬行,双腿带林外两条辅助腿或者两个辅助轮也挺好,谁说必须像人类一样双腿双手?0 f6 B8 A2 R0 d- `# u, U
c, _6 j$ y5 i重要的是,在这些机器人赛跑和踢球中,机器人不再摔跤,不再撞人,眼明手快,永不怠倦,最终成为工业4.0的好帮手。中国在这条赛道上领先,意义远远超过给人们带来点乐子,或者陪人们聊天解闷。
$ L+ s, v( k2 ?" R; s% l; F- y- g8 N8 w8 F, V2 g
高盛2025年1月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的全球年度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用于消费和工业应用的出货量将接近140万台。高盛还估计,到2023年,不包括研发成本在内,制造人形机器人的材料成本已降至每台15万美元左右。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公司CEO胡德波同样表示:“人形机器人成本降低的空间很大。中国擅长快速迭代和生产。”公开资料显示,开普勒探索机器人公司成立于2023年,目前正研发第五款工人机器人,准备在工厂试用。胡德波预计每台售价将低于3万美元。3 F/ I% O5 w$ g7 z
! H7 y% ^5 M$ {: o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4月15日在北京开幕。会上发布《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约27.6亿元;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世界总量的32.7%,占比位居全球首位;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随着成本下探与生态完善,产业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3 V- V( y# ?, L+ ~7 p3 l1 E% Q
: I5 d6 i7 z& F: ^2 s汽车业成为工业人形机器人的主要推手。何小鹏认为,机器人技术与AI汽车约有70%的相似度,汽车也将进化为无人驾驶汽车,越来越像机器人。因而,汽车公司必然转型为“机器人汽车公司”或“机器人与汽车深度耦合的公司”。- h& x* x" x' a; V) e: Y5 K
# s2 N0 ^; d! b& S1 R. H
人形机器人要是不在中国爆发,那真是没有天理了。
J+ Y0 D* T: a E: a e
1 T+ \' M) w" \4 h需求存在,没有问题。技术也存在,中国现在正好AI、传感器、芯片、机电都到位了,具有世界最强供应链和人才队伍。投资都存在,不光是国资,民资也在找缺口。不怕没钱,就怕没有增长点。
9 L: ^5 T- O, g6 v# ~& U% K: H3 @* N+ Q
人形机器人可能成为少见的同时面向工业、商用、家用的新经济增长点,而且可持续,值得关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