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出关:权力、知识与道统的另类解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2-10 12:5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w8 P& v0 ^5 z; ?* s# x, u6 q' \鲁迅先生的小说《出关》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篇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实则蕴含着对权力、知识和道统的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
    # b7 U& I$ c: E
    1 ^/ o1 ?; R3 S0 G" l  l. h- c一、 导论:重读《出关》,解构历史与权力2 i4 y3 A0 P, r3 ~9 i# p0 f
    《出关》创作于1935年12月,正值中国内忧外患的年代。国内军阀割据,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新旧思想激烈碰撞,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思想文化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各种思潮涌现,交锋碰撞。鲁迅先生始终站在批判的立场上,以其犀利的笔锋,对传统文化、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力图唤醒民众,推动社会变革。《出关》正是创作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它以历史故事为寓言,影射现实,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深刻的焦虑和担忧,以及对未来走向的迷茫和探索。
      ~% H$ |  G4 j
    ' V$ W$ J! q# S$ V6 }; R% P, A小说并非对老子出关这一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历史叙事的解构与重塑。鲁迅先生并非历史学家,他是一位文学家,一位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历史与虚构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赋予了人物、情节和场景丰富的象征意义。老子、孔子不再仅仅是历史人物,而是成为了特定文化符号的象征,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流派和价值观念。老子象征着道家思想,代表着对自然、无为、和谐的追求;孔子象征着儒家思想,代表着对伦理、秩序、社会责任的强调。函谷关也不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成为了权力、秩序和文化冲突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界,也象征着新旧思想的交锋地带。饽饽这种日常食物,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代表着物质利益和世俗欲望,与老子的“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象征性元素的运用,使小说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叙事,获得了更深层次的解读空间,也更具艺术感染力。
    # ~& Y" e. k! L0 G* `2 L' k2 U) X/ }+ t: @, a7 a, W4 K
    福柯的权力理论为我们理解《出关》提供了新的视角。福柯认为,权力并非简单的压迫与被压迫,而是弥散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微观权力”。在《出关》中,权力并非仅仅体现在关尹喜等官员身上,也体现在对知识的控制和利用上。关尹喜以“卫生”为名,将老子“挟持”到函谷关,并要求他讲学著书,这正是权力运作的一种体现。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一步阐释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知识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权力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拥有知识的人,就拥有了文化资本,也就拥有了更大的权力。老子所代表的“道”,本应是超脱于权力之上的,但在《出关》中,“道”却成为了权力运作的对象,被商品化、被庸俗化,最终沦为权力争夺的工具。这正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他看到了知识在权力面前的脆弱性,以及权力对知识的操控和利用。% ^7 N6 s+ l" `# m% {
      {9 r7 i/ R' s2 O
    二、 老子与孔子:知识权威的建构与解构. Q; R+ A9 I9 ~; \- G. M" w
    传统文化中,老子是智慧的化身,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形象往往被神化,被描绘成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圣人。他的思想被尊为圭臬,被无数人顶礼膜拜。然而,在《出关》中,鲁迅先生却对这一传统形象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塑。小说中的老子显得迟钝、木讷、被动,甚至有些世俗。“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这与传统中仙风道骨的老子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甚至对弟子庚桑楚表现出不耐烦,也惦记着弟子送来的腊鹅,这些细节都增添了其世俗化的一面。这种颠覆性的描写并非是对老子的不敬,而是鲁迅先生有意为之,旨在打破对传统圣贤的盲目崇拜,展现其人性化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鲁迅先生试图告诉我们,圣人并非神,他们也是人,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J( @' q  e7 y( W6 h8 E/ B
    " _5 R7 y1 B" W
    7 T& X/ {% \0 _* i: U" u- _( j
    与老子形象的颠覆相对应,小说中的孔子则显得精明、世故、功利,注重实用。他急于将自己的学说推行于世,渴望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重用,却屡屡碰壁,这反映出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名垂青史,这与传统印象中淡泊名利的孔子形象有所不同。他两次拜访老子,看似谦恭求教,实则更像是试探和利用。他试图从老子那里获取智慧,但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与老子的交往,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望。鲁迅先生对孔子形象的重塑,并非是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而是批判儒家思想在后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僵化和教条化,以及部分知识分子依附权力、追求功利的行为。他并非反对儒家思想本身,而是反对那些打着儒家旗号,却行蝇营狗苟之事的伪君子。$ `# `  r8 m, \' T& ]; f

      M1 J* X0 @8 P1 _1 I%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是两种不同知识体系的碰撞。老子代表着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返璞归真;孔子代表着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权威的建构与解构过程。老子作为传统道家代表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孔子则试图以新的解释框架来获取文化解释权。这正体现了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核心思想:知识分子在文化霸权的争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对知识的解释和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出关》中,老子和孔子都试图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影响更多的人,但他们的方式和目的却截然不同。6 K: X$ `, u% \0 Z* F5 t

      [0 k4 K, ]0 l, L7 F( b4 p6 B  Z三、 函谷关:权力运作的微观世界
    & v6 s8 l$ A/ p- D函谷关作为古代重要的关隘,在《出关》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从地理位置上看,函谷关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象征着边界、关卡、内外之分。它区分了中原和蛮夷,也区分了文明和野蛮。它也象征着权力中心,是控制、审查、规训的场所。任何想要通过函谷关的人,都必须接受检查和盘问,这体现了权力的威慑力和控制力。更重要的是,函谷关象征着文化冲突,传统与现代、道家与儒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在这里交汇碰撞。老子出关,象征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也象征着道家思想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 F3 s* f- N6 ]. E& g6 b
    2 K* @, |# K$ B4 j5 e0 I% `  i* |; Q
    关尹喜作为函谷关的关官,是权力运作的执行者。他精明、世故,善于利用手中的权力。他深谙权力运作的逻辑,知道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他以“卫生”为名义对老子进行控制,“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这句看似冠冕堂皇的话语,实则掩盖了权力运作的本质。他并非真的关心老子的卫生,而是想借此机会将老子留在函谷关,为他讲学著书。他以“讲学”为名义榨取老子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可交易的商品,从中牟取利益。这反映了权力运作的逻辑:以各种名义对知识进行控制和利用,为己所用。鲁迅先生以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描写,对这种权力运作机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b1 U8 t' M% q- \+ I1 T  L  J* P* p
    ; y. [% k. j+ W* H, x
    老子被迫为关尹喜等人讲学并撰写讲义,“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这体现了知识转化为商品的过程。老子并非真心想讲学,他只是为了尽快出关,才不得不应付差事。饽饽作为犒劳和酬谢的物品,象征着物质利益、世俗欲望对知识的侵蚀。知识本应是纯粹的、神圣的,但在权力和利益的驱使下,知识也变得庸俗化、商品化。权力与知识并非总是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共生关系。权力需要知识来 legitimize 自己,为自己的统治找到合理的依据;知识也需要权力来获得传播和影响力。在《出关》中,这种共生关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老子需要关尹喜的权力才能出关,而关尹喜则需要老子的知识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 T1 y" X. b) ~" H' b. U
    3 \* d7 I0 X8 r. n7 j; _: T四、 道统的流变与断裂:从“道可道”到“饽饽”7 }4 g$ k, \- e2 `, E6 L6 q
    老子所讲的“道”,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然、无为、和谐,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概念。“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然而,在《出关》中,“道”的哲学内涵却被曲解、被误读、被简化为教条。“道可道,非常道”,这本是老子对“道”的阐释,说明“道”的玄妙和不可言说,但在《出关》中,却被关尹喜等人断章取义,成为了被利用和被消费的对象。他们并不理解“道”的真正含义,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这反映了知识的庸俗化:深刻的哲学思想被简化为实用主义的工具,失去了其本来的精神价值。
    & a) F0 H3 ?* D- ]( E( u" |% m( ]2 o
    饽饽作为一种食物,在《出关》中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代表着物质利益和世俗欲望。饽饽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食物,它象征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在小说中,“饽饽”与“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冲突。人们对“饽饽”的追逐,反映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和精神世界的空虚。人们更加关注物质利益,而忽略了精神追求,这正是鲁迅先生所批判的社会现象。/ E2 ?, }9 ^- z; S5 w$ h

    ' A/ a' f: F5 I2 \/ L$ P/ Z老子出关的象征意义在于传统道统的式微和新的文化秩序的尚未建立。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象征着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新的文化方向的迷茫。老子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的出关象征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希望在批判的基础上重建新的文化价值体系。他认为,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才能去伪存真,最终建立文化自信,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文化道路。
    8 j0 e( I( \) K3 `0 H  `9 Q8 |4 W7 ~5 Y/ U) d2 D
    五、 叙事策略与象征语言:鲁迅的文化反思
    ; Z. c& c- ]6 o/ r. r0 ~. J4 q2 F鲁迅先生在《出关》中娴熟地运用了各种叙事策略和象征语言,使小说的主题更加突出,也更具艺术感染力。反讽是《出关》中常用的叙事手法。例如,关尹喜对老子的“热情款待”,实则是对他的控制和利用;账房和书记对老子讲义的评价,看似客观,实则充满了讽刺意味。“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 这句话表面上是夸奖老子的字写得好,实际上是在嘲讽老子写的东西毫无价值,只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这种反讽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批判性更加尖锐,也更具艺术张力。) _3 A( L' A0 R6 J+ C( K
    $ F+ }; W3 s7 \# ^( _# g2 s
    象征和隐喻是《出关》中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呆木头”象征着麻木、被动、缺乏活力;“青牛”象征着传统文化、道家思想;“饽饽”象征着物质利益、世俗欲望。此外,腊鹅、盐、胡麻等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等待读者去解读和品味。腊鹅象征着物质享受,盐和胡麻象征着生活的必需品,这些都与“道”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对比。这些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 J' O# d: k- }' \- n& O. o2 o- s3 t& L3 E- u) J0 z( G
    《出关》的语言简洁、犀利、富有讽刺意味。方言和俗语的运用,增强了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例如,账房的上海话“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和书记的苏州话“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语言的精妙运用,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这些方言的运用,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1 ~' }1 O* T& s; L* S* Y
    4 m0 F& B' K$ ~3 [: d! s六、 结论:《出关》的当代意义: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社会责任
    2 k0 t* Q* S3 z4 J4 W《出关》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知识分子角色的拷问,以及对权力与知识关系的警示,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去伪存真,重建文化自信。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应该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理解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功能,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 o+ i) H" E, S1 Z' [% D
    & r5 ~7 P+ F4 W$ D/ e$ _9 ^& k
    ' P+ B4 H7 x8 F; E, U( t2 H6 d8 [知识分子应该关注现实,批判社会,引导民众,保持独立思考,坚守良知,不为利益所动。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他们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敢于直面社会问题,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出关》中,老子和孔子都代表着不同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对“道”的理解和追求也各不相同。孔子积极入世,试图通过自己的学说来改变社会;老子则选择出世,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不同态度和选择。8 P- x1 o% V1 d

    ( z5 h$ n$ _: Z7 n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权力对知识的操控和利用,构建权力与知识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是复杂的,权力可以利用知识,知识也可以制约权力。只有当权力和知识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状态时,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在《出关》中,关尹喜利用权力来控制老子,并试图将老子的知识转化为权力运作的工具。这反映了权力对知识的操控和利用。; S8 K3 G* ]7 H) H# Q+ [
    ) U9 D3 ~* I( F5 F
    《出关》并非只是对历史的反思,它也关照着现实,启迪着未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读《出关》,仍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好地承担我们肩负的使命。小说中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场景,正象征着新旧时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新陈代谢。统治阶级的基础变化,必然带来对于服务于自己的寄生阶层的调整;“出关”也就影射了旧知识分子的出路。在旧社会,知识分子往往依附于统治阶级,为其服务,他们的命运也与统治阶级的命运息息相关。! a. E% t! }+ m4 ~" c! A: h
    / ^. J, A; Q- h( U+ l/ \
    鲁迅先生创作《出关》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旧的社会秩序正在崩溃,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知识分子的命运也面临着新的选择。一部分知识分子仍然 clinging to 旧的思想和观念,不愿接受新的社会变革;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自己的力量。, y% H' c$ J% G7 [' ?
    8 c8 A1 o: Y$ {
    《出关》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知识分子应该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依附于任何权力,始终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是一致的。在新社会,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是为人民大众服务,而不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他们应该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人民的心声,歌颂人民的奋斗,鼓舞人民的斗志。
    ) n! \% @! e: R, E" ~2 p
    % z# j0 F4 W: g% W- F" a% e延安文艺座谈会是新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也为新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鲁迅先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延安文艺座谈会,但他的思想和创作实践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是相通的。他始终坚持为人民大众写作,用自己的笔批判社会黑暗,唤醒民众觉醒。
    4 K9 {: H2 l% [, g! B
    3 J% O# h/ D0 N《出关》的结尾,老子最终还是离开了函谷关,走向了未知的远方。这象征着知识分子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和追求。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48 学识 +2 收起 理由
    mezhan + 10
    龙血树 + 10 涨姿势
    蓦然回首 + 10
    老票 + 18 + 2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6 10:42
  • 签到天数: 2646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25-2-11 10:4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龙血树 于 2025-2-11 12:54 编辑
      P6 `5 _+ L: J/ V6 _8 q
    ' c* N; Z% D- Q, b- w佩服,学习了。鲁迅文章须如君般精读。. G0 W0 C; Q4 p  I
    ( v- H) X* |( N' u5 {
    关于“木头”的解读,“呆木头”原有典故。“呆若木鸡”出自庄子,道家正统。原意是当斗鸡被训练到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时候,就大成了。词人周邦彦也是道家,因被人说如“木鸡”而得意。然而成语却曲解了这个意思,大众多是只能理解曲解的含义。
    - P1 d+ Z! [. {7 B7 ~* S8 X$ n- O- }9 @% v" X. v) C
    鲁迅必然熟知庄子,更熟知呆若木鸡成语,所以这“呆木头”的刻画就更内涵丰富了。
    9 I- g: k2 ?$ p3 N$ k! U9 f% @- z+ g  f, t% ?: x4 L* F: Q  Q8 {+ n
    此外,说是出关,出了以后去哪里呢?虽然鲁迅先生本意应是批评“不作为”。但丢掉作者本意去看则别有趣味。关外是不是陕北延安?红一方面军在文章发表之时已至陕北,鲁迅对此知否?也做过图书馆员的伟人与伟大文学家与出关的老子,不约而同都关注了这同一片黄帝与(老子出关后的)始皇帝深耕的土地,历史在此聚焦重叠。
    % @! O7 {: b7 {, f+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3:13:45 | 只看该作者
    龙血树 发表于 2025-2-11 10:49
    6 M( Q4 R$ F2 z# f) m( c, B佩服,学习了。鲁迅文章须如君般精读。
    % G5 W( }; V* A" W# o5 c3 L2 P/ g2 Q) K' V3 J% B1 j' p" z* B8 j
    关于“木头”的解读,“呆木头”原有典故。“呆若木鸡”出自庄子, ...
    + A, E1 [/ E7 a. T4 N  {
    谢龙老师的指点,这个思路很有新意。我来改改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2-21 20:20 , Processed in 0.04162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