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治宗教] 近来斯普特尼克时刻有点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2-2 08:52: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2-2 08:21 编辑

“斯普特尼克”是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字。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入轨的时候,引起美国朝野的惊惶。与1957年8月31日的第一次洲际导弹发射成功和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太空人一起,合称为“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国不能理解,为什么经济、科技都落后的苏联竟然在空间竞赛中抢了先。这之后的空间竞赛不仅是科技和国力之战,也是体制之战。

“斯普特尼克时刻”不仅代表敌对国家在某一科技上领先,而且是足够引起定体问的领先。在原装“斯普特尼克时刻”后,苏联再也没有过第二个“斯普特尼克时刻”。

不过近年来,“斯普特尼克时刻”有点多,可算“斯普特尼克季节”了。

在2021年中,中国接连发射两个“部分轨道飞行体”,在几乎绕地球飞行后,释放了高超音速再入体,成功地返回地面。这两个部分轨道飞行体和释放的高超音速飞行体的具体细节直径依然在保密中,但时任美国参联会主席马克·米利上将(被特朗普降级为中将了,估计要是条令容许,特朗普想把他一路撸到列兵)就说这是“斯普特尼克时刻”。

2023年8月底,华为宣布Mate 60。这是中国自主ICT生态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国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华为是怎么手搓出大批量7nm芯片的。当年就有Mate60不弱于iPhone 15的评价,但似乎“说服力不足”,毕竟7nm肯定“不如”苹果的3nm芯片。现在有了DeepSeek的“后例”,人们再也不敢无视“巧妙的应用设计可以打败硬堆算力”这一事实了。

成飞和沈飞差不多同时首飞六代机,又是妥妥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中国不仅在美国空军磨磨蹭蹭推不出六代机、美国海军还没有启动六代机的时候,就悄没声底推出两架六代机,还可能为美国空海军的六代机发展“定调”。美国空军自打建立以来,就没有被别人定过调,差点被米格-25定调,最后还是没有。

现在,DeepSeek的出现再次成为“斯普特尼克时刻”,这一次不仅把美国AI打乱阵脚,还把华尔街弄晕了。

总而言之,近来“斯普特尼克时刻”有点多。对美国来说,更大的坏消息是,后面可能还会接踵而来,而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但冒出来就是要命的。

中国从来不说“斯普特尼克时刻”,这是美国媒体的说法。夸张和抓眼球是媒体的天职,但这些“斯普特尼克时刻”倒真不是夸大其词。

部分轨道-高超滑翔飞行体基本上打破了美国现行的空间预警体系,更超过了可预见将来的美国反导能力上限。这其实是最接近原版“斯普特尼克时刻”的事件,还在大体同样的领域。中国核力量正在迅速壮大中,有效、可靠对相对有限的现有核力量十分重要。

但中国崛起首先是经济和科技的,这使得华为7nm特别重要。根据Canalys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华为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47%,重回前五名,主要得益于Mate 60系列的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华为以17%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第一(Counterpoint数据),Pura 70系列开售首周销量增长超70%。全年目标出货量或达6000万-7000万台,挑战苹果、vivo等头部厂商。没有公开的华为盈利数据,但根据产量持续扩大、投资继续扩大来推断,华为是赚钱的,不是赔钱赚吆喝,否则谁也赔不起。

华为7nm是谁造的?不清楚。用DUV多次曝光,如何保持产率和良率?不清楚。华为在手搓5nm甚至更先进的芯片吗?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华为7nm只是开始。这不仅对华为手机重要,对服务器、图形卡、HBM都重要。中国在高端芯片的门槛上徘徊,什么时候跨过,正好比原版“斯普特尼克”时刻后苏联洲际导弹(包括潜射)什么时候对准美国一样。

芯片防线好比国民党的长江防线。漏洞百出,但还是不得不守,否则就什么都剩不下了。但也是注定守不住的。中国现在中低端芯片大举扩张,就好比当年往长江中上游迂回一样。但长江防线最终也在下游正面突破,中国芯片突破高端也只是时间问题。国民党还有台湾可以跑,美国往哪里跑?不是说中国会打过太平洋、活捉伊万卡,但中国的技术均势(暂且不说优势吧)和成本上的极端优势使得美国制造复兴没了生路。然后呢?还有然后吗?

南北六代机则是另一个方向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军要是失去了空中优势,就不会打仗了。但南北六代的问题在于,美军失去的可能还不止空中优势,而是跳过空中均势,直接进入空中劣势了。

成飞六代和沈飞六代谁会量产?什么时候?这些都还是问题,但歼-20正在高速量产,数量上还不及F-35A,但性能上碾压。歼-35加入后,中国在五代机数量上超过美国空军应该没有悬念。这还是均势。但六代机投入使用后,均势就打破了,优势决定性地偏向中国。美军空中劣势并不是虚构的问题。

对于美军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对于DeepSeek影响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了。简单说,AI可能像二三十年前开始的计算机和数码革命一样,影响渗入到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细胞。美国AI社区也发现DeepSeek真香,香到英伟达、AMD、英特尔、亚马逊、微软都争先恐后地在自己的服务器上部署。这倒不是“偷窃”,DeepSeek本来就是开源的,欢迎部署。这可能是对DeepSeek最有力的认可。即使在原版“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国也没有“偷窃”苏联的设计,这是原则和脸面问题。

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和前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在2021年发表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AI)最终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发展很快,但在算力、算法、数据、应用方面,中国在数据和应用方面领先,美国在算力和算法方面领先。DeepSeek的成功表明,中国在算法方面也开始领先了。

实际上,在这么多“斯普特尼克时刻”中,军事上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很振奋中国的人心,因为中国挨打挨怕了,再也不想有那样的日子了;但美国其实并不太担心。太平洋真的很大,只要美国不犯“不管在哪里,只要中国人的脚踏进海水里,就是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荒唐病,中美真是打不起来。但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优势是扎扎实实危害美国霸权的。

美国霸权现在已经很不稳固了。在供应链上高度地直接或者间接依赖中国,在金融上很怕美元霸权不保,在科技上如果也失去制高点,就失去高盈利的杠杆支点了。芯片霸权和AI霸权是最后两道防线,现在也在摇摇欲坠了。肯定有人会说,民航和航发呢?中国其实已经摸到门槛,这才是美国始终不敢禁运LEAP发动机的原因,就怕逼中国临门一脚,而美国鸡飞蛋打。

最主要的还是:那么多“斯普特尼克时刻”代表着中国崛起是全方面、全层面的,与苏联只在军工和航天科技上单刀直入完全不同。冰箱彩电大沙发、高铁电车锂电池,这些都不在“斯普特尼克时刻”之内,但是煮青蛙的温水。

在原版“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国制造还占据世界半壁江山,这是肯尼迪发奋的底气,也是美国深刻的教育和科技革命的强大物质基础。“斯普特尼克时刻”的美国被摇晃了一下,马上站稳了,最终以“阿波罗登月”成功而赢得空间竞赛的胜利。

但在现在的“斯普特尼克季节”时代,美国经济空心化了,美国科技悬浮化了,美国“穷得只剩钱”了,美国也从竞赛变成专注于下绊子。

问题是,中国的是喷气式压路机,跑得快,还不怕绊子。

评分

参与人数 8爱元 +63 学识 +2 收起 理由
landlord + 12 给力
老财迷 + 8
johnsonjian + 10
唐家山 + 4
pcb + 4 喷气式压路机,活捉伊万卡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588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25-2-2 17:20:47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有个词,不用moment了,是斯普特尼克 decad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5-2-2 21:54:27 | 只看该作者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25-2-2 03:20
    所以有个词,不用moment了,是斯普特尼克 decade

    比我还厉害,我还只是season,人家直接decade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0-12-1 21:0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地板
    发表于 2025-2-2 22:02:1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一直想写一个帖子,后来耽误了然后就没心情写了。其实就是一句话,所谓百年大局之变说到底就是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开始完全超越了整个发达国家,甚至是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
    而这段时间的新闻其实就是在印证这个判断。

    由于我们在整体生产力方面的超越,使得美国期望用芯片来限制算力进而限制AI发展这种奇技淫巧般的东西来挽回,但人类历史的规律就是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不能搞小聪明,不能违反客观规律。芯片并非不看突破,而算力更没有被重复利用,而真正到应用场景方面几乎全是中国的优势。

    而在他们持续二十几年高投入却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产出的军事科技领域,美国人从军事学说到军事科技全方面落伍了。我们只是还没足够时间把我们的科技学说完全落地,他们就已经显露败相了。现在需要的是让他们不要在琢磨打核战争的事情。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唐家山 +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3-26 09:1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5#
    发表于 2025-2-3 09:15: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总有太平洋这边的人说:Our Chinese are better than their Chinese.现在不能这么说了,不这边Chinese不管怎么恶心防备,要想出活还得用。毕竟Indians can help 已经出答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588 天

    [LV.Master]无

    6#
    发表于 2025-2-4 00:33:54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25-2-2 21:54
    比我还厉害,我还只是season,人家直接decade了

    从歼20和高超开始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91 天

    [LV.10]大乘

    7#
    发表于 昨天 04:56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叫DeepSeek Moment了。

    点评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昨天 05:38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唐家山 +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13 | 只看该作者
    黄序 发表于 2025-2-10 14:56
    现在叫DeepSeek Moment了。

    这样也好,换着叫叫,否则都是斯普特尼克时刻,就“震撼疲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9#
    发表于 昨天 09:59 | 只看该作者
    晨大好。
    我倒是觉得,美国媒体频繁使用“斯普特尼克时刻”来形容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是别有用心;从高超音速武器到华为芯片,再到人工智能和六代战机。虽然这些成就确实具有标志性意义,但“斯普特尼克时刻”一词,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和零和博弈思维,很容易就将中美关系置入了简单化、对立化的视角。

    与其套用这一历史概念,不如从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寻找更贴切的类比。当前中国科技的全面跃升,更像是“新时代的‘两弹一星’时刻”和“科技领域的‘改革开放’时刻”。正如当年“两弹一星”的成功,彰显了中国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决心,也如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今,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的突破,既是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的成果,也是积极融入全球化、不断学习借鉴的结果。这些突破并非对既有秩序的简单颠覆,而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如同中国高铁的发展路径,最终实现了“后发先至”。更准确地说,许多领域正在经历“范式转移”,而中国正逐渐成为这些变革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有趣的是,当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两国人民却在社交媒体上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展开了“交流”——小红书上的“大对账”现象;这个现象被晨大戏称为“厨房辩论时刻”。与当年美苏领导人尼克松和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展览会上的著名“厨房辩论”形成了有趣的呼应。彼时,双方争论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优劣;而今,中美民众则通过分享各自的生活成本、消费习惯,间接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状态。

    “厨房辩论时刻”和所谓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前者展现的是两国普通民众之间的微观互动和文化交流,后者则凸显了两国在宏观层面的战略竞争和科技博弈。将这两个现象结合起来看,才能全面地理解当前的中美关系:既有竞争和博弈,也有交流和互动;既有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也有民众层面的生活关切。

    也许,面对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美国社会不应沉溺于“斯普特尼克时刻”的冷战叙事,而应以更开放、更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与其渲染“威胁”和“恐慌”,不如正视中国科技崛起的现实,思考如何在新的国际格局下,通过合作与竞争,共同推动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毕竟,科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造福全人类,而不是成为零和博弈的工具。

    顺便说一句,NASA最近已经发现了八年之后有2.x%概率袭击地球的几十米的小行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目标,行星防御领域的科技该如何发展?在这个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可能才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10 | 只看该作者
    xiejin77 发表于 2025-2-10 19:59
    晨大好。
    我倒是觉得,美国媒体频繁使用“斯普特尼克时刻”来形容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是别有用 ...

    冷战心态已经是现实了,回避没用。

    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加强小红书对账那样的沟通,另一方面是实质性地拉开差距。

    冲突总是在实力最接近的时候发生。对于守成一方来说,再晚就太晚了;对于崛起一方来说,好不容易到了这里,改道就太可惜了。

    但要是“会车”发生得够快,而这一短时间里双方把握方向盘够稳,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比如说,多年前有“中日必有一战”的说法,现在没人说了。就是因为实力差已经拉开了,会车时刻成功管理了。

    希望中美之间也能做到。但在没做到之前,还只是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6 10:42
  • 签到天数: 2646 天

    [LV.Master]无

    11#
    发表于 昨天 11:45 | 只看该作者
    可以算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现代再发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昨天 23:49 | 只看该作者
    不如称为“三体时刻”

    大刘早就指出“文明进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见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越强大的文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2-12 01:26 , Processed in 0.04420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