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事热点] 特朗普的“星际之门”通向哪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2-1 10:5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月21日,特朗普和OpenAI的奥尔特曼、软银的孙正义、甲骨文的艾莉森一起,宣布美国要投资5000亿美元,打造“星际之门”。这将是算力和AI的基础建设,为美国的持续领先打基础。

特朗普是个大嘴,所以人称“懂王”。但他的千言万语实际上可以汇集到一句话:MAGA。MAGA的关键在于重建美国工业,为美国公众提供大量的低门槛、高收入的工作。

他不是第一个要重建美国制造业的总统。奥巴马只是说说而已,特朗普1.0也差不多;拜登通过《芯片法案》,试图打造由芯片拉动的美国制造业;特朗普2.0似乎要通过“星际之门”走向再工业化。

在某种程度上,拜登和特朗普都是要通过基础建设,拉动美国的再工业化。拜登从硬件入手,特朗普从软件入手。

基础建设拉动工业化是有先例的。在30年代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新政的很大部分内容就是基础建设。不过那更多的是以工代赈,拉动工业化并不是主要的,因为美国已经高度工业化了。艾森豪威尔时代大造州际公路也是一样。

现在不同了,美国真是需要再工业化了。而且有中国的先例,基础建设是有可能有效拉动工业化、再工业化的。

但是凡事总是有个但是,中国做到的,美国未必能复刻。

中国通过铁公基建设,把大量的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与发达地区相连,为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汇集创造有利条件。发达地区则通过海运与世界市场相连,为价廉物美的产品外销创造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主要还是在赶上中等发达水平,尽管在部分领域已经进入直道超车甚至领先水平。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劳动力密集产业始终是主力。换句话说,就业以低门槛、低收入为主,尽管收入水平依然高于农作。

发展的轮子开始滚动后,铁路、公路、电力、通信基础建设进一步发威,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进一步发展,生产和生活升级也有了能源和信息保障,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开始形成,中国经济正在向技术和资本密集产业转型。

在中国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基础工业和设施建设的作用功不可没。没有冠绝世界的钢铁和水泥,冠绝世界的铁路、公路、港口、造船就无从谈起;没有发达的通信和网络建设,电商、社交媒体就无从谈起;没有充沛的电力,高铁、电动汽车甚至人工智能也无从谈起。

但美国毕竟是发达国家,铁公基也好,电力通信也好,存在大量的改善空间,但不是从无到有。拜登也好,特朗普也好,都需要更加短平快的再工业化路线。

从芯片开始,是因为大量生产的高性能芯片有望自上而下地重建低成本、高性能的美国数字生态。问题有几个方面:

1、        高端芯片(5nm以下)利润高,相对容易在美国的商业生态里存活。但数字产品还需要大量中低端芯片,薄利的中低端芯片制造难以在美国通过盈利关,不解决则还是不能获得“芯片自由”。
2、        新建的美国产能要达到足够高的良率和足够低的成本,更要产生足够多的美国就业。现在台积电工厂需要以台籍员工为基干,这只解决在美国制造芯片的问题,不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但美籍员工需要解决从教育到社会的深层问题,这就不是《芯片法案》能解决的。
3、        芯片工业的就业容量较低,亚利桑那台积电只有2000员工(目标5000员工),整个台积电统统搬到美国,也只解决7万多员工的就业,加上英伟达也不过10万。戴尔的人多达12万,但只有45%是研发和制造,大头是营销和行政。美国需要解决的是汽车工业那样的大量吸收就业(直接就业约100万,零配件再加50-60万)的产业,那样体量的大工业不可能都是高端芯片拉动的。
4、        美国的去工业化是自下而上的。从高端芯片开始的自上而下路线依然脱离地气,供应链悬浮的问题还是存在,使得进一步的再工业化缺乏可持续性。再工业化需要的是植树造林,但《芯片法案》只解决红花的问题。

芯片工厂本身需要大量投资,不仅拉动建设、就业,也拉动地方经济。但如果长期不能形成盈利的产能,就会变成投资黑洞。几个“芯片法案”工厂都工期拖延了,明星工厂亚利桑那台积电一期工程(5/4nm)原定2024年投产,先计划2025年投产,二期工程(3nm)计划2026年投产,但在“计划”没有落地之前,都只是计划。

特朗普的“星际之门”其实差不多,只是从芯片改成AI了。和拜登一样,特朗普直奔高端。与拜登不同的是,特朗普直接往华尔街的“AI之火”上浇了一大桶油,所以这不是政府投资,而是政府牵头(或者说华尔街卖特朗普的面子)、业界投资,最终可达5000亿美元,尽管实际落实(也不是真的落实,只是有明确来路)的只有1000亿美元,其余4000亿美元“将在未来四年里逐步落实”,最终可望创造10万个工作岗位。

“星际之门”的投资规模比《芯片法案》还大。《芯片法案》有527亿美元的半导体制造投资和2000亿美元的研发投资,“星际之门”要求最终达到5000亿美元,重点是打造AI的基础设施,将建设几十个大算力中心,装备几百万个先进图形卡,还将建设绿色电力,供应这些电老虎。

如果说《芯片法案》的投资还有可能在相对短期里见到效果,比如变成图形卡、服务器的产能,并供给外国组装线用于生产高端手机(美国自己组装手机是不想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高端人工智能的能收费的应用就范围小得多了。AI辅助编码是可能产生产值的,AI辅助文字工作(包括翻译、文本产生、舆情分析等)产值就有限了,吟诗作画吹牛打屁更是不能产生有意义的产值。

在可预见的将来,“较强人工智能”(AGI或者ASI)很炫,能圈钱,但不易变现。DeepSeek的“低成本冲击”已经把华尔街震得七荤八素,更多以“类DeepSeek”的开源架构为原理基础但缩小规模的实用小模型才是AI产业的主力,比如自主驾驶、辅助家政、会计和报表自动化、舆情分析自动化及其变形(如安全事故分析、员工满意度分析)等。

实际上,OpenAI已经在转向“人工智能代理”赛道,实际上就是家政小助手,会帮助主人自动约时间看医生、自动处理月底账单等。这也是实用小模型。还不知道这是集中的平台服务,还是当作产品出售的私用小模型。

但在就业方面,AI对于MAGA就帮助甚微了。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硅谷联合投资年度报告、加利福尼亚公共政策研究所的数据,硅谷科技行业从业人员的族裔比例:

-        亚裔约50-60%;
o        印度裔占其中约50%,主要从事工程和管理;
o        华裔占比约30-35%,主要从事研发和技术;
-        白人占30-35%,主要集中在高管、市场和非技术部门;
-        拉丁裔和非裔不到10%,只是在DEI的驱动下缓慢上升

更加要命的是,2010-23年间,白人比例从48%降低到35%,亚裔从33%上升到42%;亚裔中60%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印度裔通过“印度CEO和小领导效应”迅速增加占比,华裔则更多依赖学术和技术优秀,两者都是H1B的主要受惠者,但白人向其他州迁徙趋势明显。

也就是说,MAGA最需要增加高收入就业的白人族群并非AI发展的主要受惠者,而且美国AI就业人数在理论上达到200多万人,但其中只有1/3是狭义的AI技术岗位,如前所述,高收入的技术岗位中亚裔比例很高(硅谷不是美国AI的全部,但西雅图、波士顿、纽约的情况差不多),而AI就业中的其余2/3主要是各种支援岗位和使用AI工具的行业岗位,包括行业数据分析师、AI产品经理等,收入水平只能说比下有余、比上不足。

美国AI的可持续发展依然受到去制造业的制约。AI是锦上添花的,锦还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AI并不能无中生有造出一个制造业复兴来,但离开制造业复兴,美国的蓝领中产阶级重建依然没法实现,而这才是MAGA的关键。

白宫负责政策的副幕僚长斯蒂芬·米勒撰文,指出美国应该用加大向国防工业的投资,一方面满足迫切的国防需求,另一方面拉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这是比拜登的芯片拉动和特朗普的AI拉动更加不靠谱的思路,亏他还是白宫的政策顾问。

国防开支和军备建设是净消耗,这是理论和历史反复证明的。要是用国防拉动也行的话,苏联早就碾压美国了。相反,中国成为美国挥之不去的pacing threat,正是得益于只占GDP 1.2%军费开支。

说来说去,“星际之门”通向哪里?好像哪里都不通向,至少不通向MAGA之路。MAGA之路依然在美国脚下,但这是爬雪山过草地的路,没有近路,而美国人只想抄近路。怎么办?凉拌。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30 学识 +2 收起 理由
wbxy436 + 10
pcb + 4
老票 + 16 + 2 伙呆了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2-13 05:11 , Processed in 0.03280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