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谈谈中国的人口问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2-5-3 11:25: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存在太多的误解。如果中国人口能自然增长一点,不要太快,谁都不会反对。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多一点人口养得起。但现实是中国人口下降趋势不可阻挡,怎么看待?

一些人对人口的偏执是很误导的。他们热衷于谈论人工智能化、自动化对未来社会的冲击,但这些都是使得快递、滴滴司机、保安、零售岗位消失的,对数量型就业是极大冲击。而且冲击不是50年后的事,而是10年、20年后的事。最需要担心的不是人口下降,而是大批简单劳动力的失业问题。这不是几十万人的问题,而是几百、上千万人。这些人的技能转型和就业转型才是当务之急。

改变就业的不是强AI,而是简单得多的自动化,绝大部分现在已经实用化,或者在门槛上。简单的例子:文秘曾经是很大的就业行业,现在还有多少秘书在速记、归档、安排日程?因为办公自动化把这些都做掉了。现在文秘经常把过去副总代管的对口税务、工商、政府、公关做掉了,实际上把副总及属下的文秘的工作一手带掉了,也是减员增效的。

电商是把街头零售搬到网上了,而且效率更高,这实际上是压低街头零售就业的。现在迹象还不明显,但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滴滴司机挤掉“正规”出租司机的工作一样。自主驾驶将挤掉大部分卡车司机、滴滴(和“正规”出租)司机的工作,自动和远程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将取代大量保安、门卫的工作。

养老院将是自动化的重地,室内清洁、送饭会首先自动化。养老院工作也不是人力的无底洞,60-70岁的照看70-80岁的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只有90+才需要年轻力壮的人照顾,而且是得到家务自动化的补充的。

经常有人把日本拿出来,作为老龄化恶果的例子,并证明老龄化问题并没有因为自动化而缓解。日本的老龄化从80年代就开始了。80年代与现在的白菜化的自动化的距离很遥远。日本的问题在于老龄化先于自动化到来了。

几十年科技进步不是增加或者减少就业岗位,而是就业岗位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技术就业极大增加,非技术就业则减少了。这个趋势还在加速。这才是中国人口问题的关键:不是人口的多少,而是高质量、面向未来的人口多少。

现在的问题正是简单劳动力为主的人口结构的巨大问题。西方(包括美欧和日本)在这个转型中做得不好,原因很复杂;中国有条件做得更好,原因在于家庭重视教育。但中国不是自动就能做得更好,现在依然有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在从事非技术行业,这没有什么,工作总是要有人干的,问题在于他们对于未来毫无准备,在未来到来的时候,会手足无措。这才是问题。技术不只是干芯片、人工智能、全电汽车、隐身飞机,干电商也是需要技术的,需要对网上平台、市场分析、物流管理的技术手段精熟,跑外卖、干保安是学不到这些技术的,以后怎么办?

经常有人指出,人口是创新的基础,是市场驱动的基础,是规模工业的基础。凡事都有个度,还有个强度(intensity)。创新力强大是基于高质量的人口基数大,不是人口大。市场也是一样,有人均消费能力的因素。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中国的创新能力肯定不到美国的四倍,中国消费市场也肯定不到美国的四倍。

还有人认为,美国不能支持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因为“只有”4亿人口,中国有完整的工业基础,是因为人口超过10亿,这是不对的。中国如今发展到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是因为人口超过10亿。中国人口在1981年超过10亿,那时的工业体系完整程度肯定不及美国,那以后的20年里的工业体系完整程度都不及美国。美国工业体系是从完整走向萎缩的,原因不是人口,而是资本在逐利需要下驱动的去工业化。

人口降低对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是不是有影响,也是一个争论点。这里的问题是人口占比,而不是绝对人口。中国人口长期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只是近些年降低到五分之一了。但中国的影响从来没有现在这么大过,说明人口与影响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影响是相关的问题。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人口过亿的民族文化消亡的,如果中国人口降低到8亿,也肯定不存在文化消亡的问题。文化传承靠的是内涵,不是人口数量。尼日利亚人口2亿,超过美国的一半,文化影响肯定不到美国的一半。

人口降低对中国国家安全是不是有影响,这是另一个争论点。同样,中国人口从世界的四分之一降低到五分之一,但中国的国家安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稳固,中国任人宰割的时代人口占比可不低。国家安全更不是单纯人口就能决定的。

有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劳动强度。中国还有太多的996,消除了996,将增加劳动力的需求。996首先是非法的,要禁止,而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996也是打疲劳战,不管是读书、工作,谁都知道疲劳战是越打越疲劳、低效的。取消996是否会增加劳动力需求?可能会增加一点,但大部分可能会被降低疲劳抵消掉?这个不好说,还要想想。

中国的生育率达到新低,但生育愿望会随着人口下降和生活压力下降而回升。这是人口下降后就业压力和生存竞争减少的自然结果,人工成本更高,家庭相对抚养“投资收益比”提高,生育愿望会提高的。

谁都不会有意“操作”使得中国人口下降,人口断崖式下降更是任何政府都会尽全力避免的。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老龄化必然加剧,要做的不是阻止这样的必然趋势,而是清醒认识,做好准备,降低冲击。

很多人把中国现在的人口现状归罪于计划生育政策,其实这是简单化了,生活水平提高、就业内卷的因素不会比计划生育小。计划生育是从70年代开始的,正是毛泽东、周恩来时代制定的政策,只是那时的推行和执行没有后来那么极端。

“少生优生”是中国做到人口控制、优化人口结构的开始,减轻人口负担是后来经济起飞的基础,这一点被很多人忽略了。中国在80-90年代从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时,正好与“人口红利”重合,但在这之前,中国一直承受沉重的人口压力。60-70年代的上山下乡有很多政治上的原因,但也有城乡就业压力的因素,高中毕业后,城市无法吸收那么多人,不下乡的话,只有毕业后“待分配”,一般至少1-2年,有时更长,用拖延来缓解就业压力。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的人们很难理解那时的就业压力。

马太效应指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历史上不乏弱者变强的例子,中国就是现代最突出的例子。关键在跨过临界点,从越干越没奔头转到怎么干都有奔头。人口既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负担。只有当经济增长高于人口增长的时候,人口才是财富,否则就成负担了。中国通过计划生育和血汗工厂,强力使得经济增长超过人口增长,这才跨过了临界点。

血汗工厂不仅提供了第一桶金,也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吸收了大量劳动力。高增长拉动高就业,高就业保障高增长,这对社会稳定和形成最初的可持续发展是极端重要的,否则社会一动荡起来,什么发展都免谈。

但血汗工厂不是久留之地,中国要转型了,在“霸占”价值链的中段的同时,向顶端延伸,转向新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这里需要的不是人口总数,而是需要高质量人口的极大增加,只有人口质量分布改善,才能与产业质量分布和就业质量分布互动改善。

看看世界上很多人口急剧膨胀的国家,尼日利亚、埃及、印尼、印度,都受到人口负担的重压。他们还在马太效应的临界点下挣扎。

我对中国的人口问题不悲观。中国人口马上或者已经要被印度超过了,这又如何?即使下降到8亿又如何?只要能稳定在8亿,我不认为是多大的问题。当然,8亿只是随口一个数字。到底“需要”多少人口,这是需要科学研究的,但不是简单化地“守住xx亿底线”,好像守住可耕地底线一样。

关键在人口素质。看中国家庭对教育的劲头,我对未来中国人口的教育水平很乐观。家庭期望也迫使未来人口的上进心强烈。中国家庭现在的问题是过度教育,内卷厉害,这个问题也会随着人口下降、就业压力下降而下降,但教育程度我根本不担心。纯体力的简单劳动力才是值得担心的,年轻轻的干保安、快递,20年后干什么?30年以后?80-90岁还很遥远呢。

老龄化是个容易误导的话题。现在把60岁以上的都称作老人了。但随着劳动智力化,65-70岁的人们还是有很强的工作能力的。以后或许全时、半时相结合,相当一部分60-70岁的人群是可以自食其力的,尤其是不依赖体力的智力、管理、筹划方面工作,不需要社会供养。

人老了,体力下降,到某一时段,需要人照顾,这是自然规律。但对这个某一时段有误解。不是60岁以上的老人大部分需要照顾,而是年龄分布里最顶端的10-15年。大部分人在这之前并不需要照顾。

有人认为,老龄化带来储蓄率降低,这是与中国现实不符的。中国的老年群体可能是储蓄率最高的,年轻人反而因为各种生活压力而储蓄率不高。城市里的现实是还有很多啃老的年轻人,而不是反过来。

老龄群体的消费能力也不弱。火爆的夕阳红旅游、同学聚会、相机和大炮镜头这样“中国大爷的最后倔强”就是例子。至少在老龄化的前段没有这个问题。

老龄化导致政策和社会向老年人倾斜,这是天经地义的。人多,话语权就大,加上他们已经对社会做过贡献了,很多现在还在做贡献,凭什么话语权要随年龄而削减?老年人会为了在社会和政策上为了自己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不管是哪一个年龄段,自私自利的人总是有的,但把老年人集体打入不够后代利益的自私自利之辈,这不公平,也不符合现实。

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也使得退休人士有足够的积蓄,不需要社会供养。即使现在,大量城市老人自己的退休工资是否足够不好说,但房子是很大的财产。“留给孩子”当然不错,但如果是现在孩子供养,将来房产留给孩子,这算不上孩子的负担,只是有一个时间差的置换而已。老人卖掉房产、住养老院未必不是另一个思路。老人的社会供养的问题并没有炒作的那么大。农村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2/3了,城市化程度还在提高。至于农村,年轻人离乡后,现在的老人就没人照顾,这个问题也不是多生养就能解决的,最终需要养老社会化,不仅在城市,也在农村。

再强调一次:把60岁以上一概打入老龄化和抚养对象是不对的。大部分真正的老龄化问题在70岁以后才出现,甚至75-80岁以后。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学业越来越长,18岁成家立业的成为少数,28岁或许才是实际的成家立业的中位年龄。这意味着对年龄分布及相关问题的考虑都要把整个整体右移的分布曲线联系起来看。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34 收起 理由
testjhy + 10
可梦之 + 8
pcb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常挨揍 + 12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3 天前
  • 签到天数: 2029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22-5-4 16:01: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挨揍 于 2022-5-4 16:16 编辑

    合适的人口数量可以试着从进口粮食数量反推。
    最大头每年1亿吨大豆差不多就是4.56亿亩(按米国转基因大豆219公斤亩产算),是18亿亩红线的1/4了。
    各省耕地面积图(第三列百万公顷应为“百公顷”)

    点评

    涨姿势: 5.0 给力: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22-5-5 05:16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22-5-4 21:57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22-5-4 20:06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5 12:02 , Processed in 0.04236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