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乌克兰战争] 乌克兰战争向何处去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01: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乌克兰战争已经打了6个星期了。俄军没有速战速决,乌军跟进撤退中的俄军在收复失地。另一方面,顿巴斯前线的第二阶段战斗可能对乌克兰战争甚至世界的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1 D. Q1 H. R  j7 K3 j2 s

( m4 B1 z2 K2 T. ]' E# m基辅方向的部份俄军已经退入白俄罗斯境内,乌军小心翼翼地跟进,开始时只是出动步兵,现在装甲部队也出动了。有意思的是,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这是第一次在西方新闻里出现乌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在战斗的高峰,谁也说不上来基辅乌军的装甲部队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现在出山摘桃子了。5 l3 X& G. Q7 g  w
5 k9 Y0 I2 W- _2 N7 x  R
值得关注的是,乌军的追击会停止在边境线,还是会越境追入俄罗斯境内。说到底,俄军越境攻入乌克兰境内,乌军要是在追击中越境攻入俄罗斯境内,天公地道。从乌军对别尔哥罗德的油库空袭来看,只要有机会,乌军对攻入俄罗斯境内并无禁忌。
& D, c, {: A0 K
9 }$ h3 q' B' U) Z3 c这对俄军既是挑战,也是机会。0 D. l* I( x# Z" |& `

4 |* e( N% a6 X" y4 e6 o$ K- \一般认为,从基辅方向撤走的俄军将转用于顿巴斯方向。如果乌军追击,并越境攻入俄罗斯,俄军必须留下足够兵力保卫边境。从某种意义上,乌军在内线,俄军在外线,乌军更主动,俄军的防线负担更重。不管普京在乌克兰战争中的目的是什么,要是乌军攻入俄罗斯境内,而且站住脚,普京无疑是失败了。
5 Q0 c) v5 J2 V/ N, z2 }/ h, c; P0 [3 C
但这也是俄军的机会。在乌克兰战争里,俄军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不足,原因之一是俄罗斯法律不容许义务兵出境作战。不断有报导进入乌克兰作战的俄军中有义务兵的存在,但志愿兵毕竟是主体。然而,在境内作战就没有这样的限制,实际上解放了俄军的兵力。以义务兵为主的部队属于二线部队,但境内防御作战依然够用。
/ K# t( K1 G1 k) z2 h* `: I7 [& b9 O
同时,战争进行到现在,乌军以依托城市的静止防御为主。俄军具有火力和机动的优势,但缺乏兵力,缺乏精确制导武器,又投鼠忌器,打得很吃力。原计划的点穴战落空了,谁也没有想到乌军是木头人,俄军点穴变成自娱自乐了。
) ~9 W5 J$ U: g- h
6 _% q  Q- {1 |# e7 S然而乌军一旦转入追击,就必须离开坚固工事,转入野外的运动。乌军的野战能力不好说,至少还没有在战争中展示过,但一旦转入野战,俄军的火力和机动优势又回来了,既可以打一个回马枪,又可以出动空军狂轰滥炸。在2014年的顿巴斯战争里,俄军在杰巴利切沃战役的胜利就是在野战中取得的。由于这样的原因,乌军或许不敢大举追击或者大举越境攻击。+ {% q) I& u2 u3 Q) f' G) S

% U  x& a, f! a% V另一个问题是白俄罗斯方向。部份俄军从白俄罗斯攻入乌克兰境内,但白俄罗斯本身并未参战。还有更多俄军在西段面向利沃夫方向,对乌克兰与波兰的边境形成威胁。这是乌克兰得到西方援助的主要通道。乌军如果越境攻入白俄罗斯境内,势必迫使白俄罗斯参战,而参战的白俄罗斯不仅对乌克兰是威胁,对“中立”的波兰也是威胁;但止步于边境,又好像心有不甘。现在还不好说乌克兰到底会怎么对待白俄罗斯方向。
: [& I0 X) X4 L7 m9 c4 q, V$ [  C0 ~) S/ ^0 s; F
从基辅方向“释放”的俄军很可能转入顿巴斯方向,用于第二阶段作战,歼灭东线乌军9个旅将是第二阶段的主要目的。! _$ @! Q- A' b* L) I$ [5 f+ A. n

; ~' d% U& J$ M东线乌军一字排开,从马里乌波尔一直肩并肩地排到俄罗斯边境,组成严密的防线。从2014年到现在,乌军也在这里经营了8年,阵地坚固,兵力雄厚,装备精良,物资和弹药充足。战争开始后,出于种种原因,东线乌军就地固守,没有向西撤退。这也使得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方向的进攻特别吃力,进展很有限,尤其在顿涅茨克方向。
9 V0 T, i4 b: k, [! p: p
5 K) O. J( S1 w然而防线再坚固,也只有面向敌人的一面才真正坚固。为了防止敌人从侧翼突破,侧翼也可能还比较坚固。但背面不可能太坚固。东线乌军至今没有受到太大的来自背后的威胁。克里米亚俄军处在有利位置,但力量单薄,任务太多,补给不便,控制第聂伯河南段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要对东线乌军的背面造成强大压力,实在是力有不逮。卢甘斯克到哈尔科夫方向突破不利,正是东线乌军坚强北翼的缘故。8 |& i" Y7 W( i4 E7 P
& Z# G' Z* X  U8 x4 L6 e
然而,还有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是乌军防线的南翼,直接连到亚速海岸,这里也是东线乌军的司令部所在。经过一个月的恶战,俄军已经大体打下了马里乌波尔。从这个突破口,俄军有可能卷击东线乌军防线,这就是东线的决战时刻了。. |1 A$ v2 a. l) M$ U6 S8 B5 Z* u. i

) p" G$ r9 D0 x  q; _+ L2 U俄军对东线乌军围三阙一,通往第聂伯河的西部方向还是敞开的。理论上,基辅乌军可以向顿巴斯增援,顿巴斯乌军也可向第聂伯河方向突围。在现实中,两边都没动。原因还是同一个:乌军不想在机动中露出破绽,给俄军野战歼敌的机会。但这也使得东线乌军的命运注定:再坚固的静态防御都不可能顶住兵力强大的对手的坚决进攻,现在已经不是十字军时代了。
; C5 z+ f4 p7 I5 j7 X& ~' i; [! ?6 m; r! _7 w; @2 {
东线乌军也远离西部边境,北约军援鞭长莫及。这将是坦克和重炮的战斗,乌克兰外长库列巴宣称将在这里爆发二战式的“成千坦克”的大战,“标枪”、“毒刺”等作用有限,就像步兵肉搏的时候炮兵使不上劲一样。前东欧坦克和重炮即使能进入乌克兰,也无法运到顿巴斯。“国际军团”更是没用,第一波2万人据说绝大部分已经遣返,这些“军事旅游者”(war tourists)根本不是来打仗的。东线乌军是困守的孤军。, y5 x! I% D2 e1 D( r+ P: G  x

( \' u, p9 @: e7 Y肩并肩的连环阵防线只有相邻部队之间的支援能力,更大规模的机动增援由于防线内空间窄小而不便进行。俄军在外线,机动空间大得多,有可能集中兵力先啃一块。这样的各个击破对乌军压力很大。要是乌军放弃既有阵地,冲出来反包围俄军,这就是打野战了。以动对动,可能对俄军有利,否则乌军早就怼上初期冒进的俄军了。/ L1 }2 q3 s3 q& Y
& y( S' b8 k. H0 {# l' U* ~' [- @
乌军的希望在于内外压力迫使俄军接受停战,但现在看来希望渺茫。基辅方向收缩,顿巴斯方向加强,这不是半途而废的样子。然而要是东线乌军被歼,影响深远。3 x& p4 ]# Q& A  P0 o7 Z

( f* b) ]1 ]  ]+ ]$ N东线集中了正规乌军的精锐,也集中也极端民族主义武装(如亚速营、顿巴斯营)的主力。正规乌军的精锐被歼,意味着俄罗斯要求中的乌克兰去军事化事实上实现,极端民族主义武装被歼则意味着俄罗斯要求中的乌克兰去纳粹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但这对未来的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好坏消息各半。
% ]) A; \* v" G
0 y& `. R6 P) K9 b! i损失乌军精锐当然对乌克兰是坏消息。乌军正规军师承于原苏军,不乏原属近卫军的精锐部队。这一方面继承了苏军优良传统,另一方面难免以俄罗斯为正溯,这对强调民族重塑和忠诚的乌克兰不利。乌军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战后必定重建,原有精锐打光了,更方便一张白纸,全新组建从组织到训练到传统到人事都不带苏军影响的新乌军,全面向美英靠拢。4 L/ K- c! u7 Q2 {% n; y2 u

1 S' g) F8 e" l$ I9 }损失极端民族主义武装对乌克兰也是坏消息。这些极端民族主义武装在2014年的顿巴斯战争里就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时的乌军状态更差,苏联解体的负面影响统统承受,新的忠诚尚未形成。俄军利用营战术群利用信息、机动、火力优势,把乌军冲了个稀里哗啦,是亚速营、顿巴斯营这些由狂热分子组成的非正规军硬顶住,才没有丢失整个顿巴斯。
  H+ s: ^0 j8 i% Z" m! P- ?: z- b  Y" \% G
但狂热分子也难驾驭,下克上的风险是分分钟的。顿巴斯战争后,这些非正规武装被收编入国民警卫军,但与正规军依然分属不同的指挥系统,还恃功傲物,常常不听指挥。在这次战争中,也有亚速营和正规军内讧的传闻,据说东线乌军的中将司令官被亚速营的人枪击,然后亚速营的营地遭到乌军“圆点”导弹的打击,死伤累累。
# Z2 ~/ ~. m7 ?0 I! ^/ `/ g$ s4 _# L; J- E! B& |: P1 Z
乌克兰依然需要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也不乏这样的人。战争是最好的温床,即使亚速营和顿巴斯营全军覆没,也会有后来者前赴后继。但乌克兰也需要有纪律、能约束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没有了亚速营、顿巴斯营,反而容易把新招募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从组织、条令、训练、忠诚上全面整合到正规军里,既发挥他们的能量,又便于控制。) m- K0 a4 l1 N1 _* i" S; e& U+ }
/ n$ ~1 {4 b$ b% p  @" e
俄军在顿巴斯转入稳扎稳打,乌军在西部重建,西方长期拱火,可能使得乌克兰战争长期化。即使东线乌军最后被消灭,战争也未必会结束。2 `  S% }2 o! V9 n# ^) C

9 K5 n7 t" m9 N6 d有消息说捷克已经用铁路向乌克兰运交了至少12辆T-72坦克和数量不明的BMP-1步战、火箭炮,斯洛伐克则运交了S300防空导弹,估计更多的重型装备会跟进。在不久的将来,搁置的米格-29援助案也可能重启。一旦战争长期化,一切都是可能的。
/ ]4 w% w% i0 v6 p+ C6 z2 t' H1 G0 {! G) N/ `; x  m5 K9 b
重型装备运进乌克兰依然是一个问题。俄罗斯可能用远程打击破坏铁路运输,然后会扩大到公路。一旦有重型装备运往顿巴斯的迹象,第聂伯河上的桥梁就是重点打击目标。但只要俄军地面控制不延伸到乌克兰与北约国家的边境,打击只能是断断续续的,而军援反而是连绵不断的。军援装备对增援顿巴斯没用,但对在西部重建乌军还是有用的。假以时日,乌军的重建不可避免。
  @* y/ G$ W" G3 q
6 r7 y& L' j! \: Q! ^. l5 h俄军有再次越境作战、再次消灭乌军主力的选项,但每一次都会比上一次更加艰难,代价更大。必须说,谁都低估了俄罗斯出兵的决心,但也都低估了北约支援和乌克兰与俄罗斯死磕的决心。如果俄军控制区最后限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地区,乌军在第聂伯河东岸还是有很大的立脚点,很有可能继续牛皮糖粘上来,拒不停战。如果俄军意图控制第聂伯河全线,迫使事实停战,则避不开基辅这一段。也有西部乌军重建到一定程度,在第聂伯河沿线不战不和不死不走的问题。这是难题。1 N" Q* X! A. s! o7 X6 T

! C* S9 ~' M8 a7 b- V  [# S2 C俄罗斯在军事上速战速决的意图落空了,西方在经济上速战速决的意图也落空了。西方拉上了整个西方世界,但在军事上坚决不下场;在经济制裁上,俄罗斯这边则有中印等拒绝与西方同步的中立国。双方实际都形成了“1+多”的联盟,但在不对称的“战场”上。最后很可能变成谁能耗死谁的问题。一战就是从这样兴高采烈的“容易赢”心态中逐步变成两败俱伤的绞肉机的,当前这场不对称的新型世界大战也有这个趋向。
6 _8 Y# c: R2 J' ?( y/ S
4 b1 C& r% F4 V" ^在军事上,乌克兰现有装备打光了,军事工业打光了,只要能不断得到西方的供血,就能一直战斗下去。东欧国家拥有大批老旧的华约时代装备,在短期内可以支撑乌军继续作战。在长期,逐渐转型到西方装备不是不可能的。
& c/ k7 ]8 P" y: A) }: i  T2 `4 ?" u
0 C, `- S8 P( D# _在经济上,俄罗斯有粮食,有石油、天然气、铁矿、煤矿和几乎所有想象得到的自然资源,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俄罗斯饿不死,冻不死,打不死。有中印等中立国的正常贸易,俄罗斯在经济上也可以无限期耗下去。) r2 E+ @& u( R* H

8 o8 _3 e: G- I6 O2 x% |问题在于:
# S# l: S2 t2 c5 B, k- G" a/ }7 M/ x# w1、        西方是不是长期供养得起乌克兰: A( v+ g6 a: R) W3 {+ }
2、        中印是否能长期保持与俄罗斯的正常贸易
  D8 G& N. R2 T* h) W8 m5 q# n9 p
0 l. F& E  Q# G  w+ a9 c6 [7 ]首先看中印。俄罗斯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粗钢、粮食。这些都是典型的大宗出口,单位产值或许利润不高,但挡不住量大,总收入依然可观。单有眼下的量还不够,既然说到持久战,就还需要长期稳定。粮食、粗钢的市场永远都会稳定存在。动力煤的市场在逐渐萎缩,炼焦煤的市场还会继续存在。石油的市场也会萎缩,但天然气市场的萎缩可能会慢得多。$ w! T& g' f  V- K0 b
* D( I6 F6 _- r* d6 C# Y( U# S
天然气现在主要用作燃料气。天然气的化学成份是甲烷(CH4),这是最接近氢气而在自然界可以大量开采的燃料,这也是在向能源无碳化的过渡中最重要的燃料。
+ G: E% W. h& @. }! T/ c. w) C0 e. [* I1 L6 L: V
天然气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自然界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含有少量“天然气液体”,主要成份是乙烷。乙烷分离出来后,可以裂解制成乙烯,这是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造各种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其他化工中间体。乙烷路线是最高效、最低能耗的工艺路线。* j5 U* y4 y# K4 [
8 r' O" A; L. [5 M" r. b: V* u
天然气还可以用来制氢。氢是无碳能源,可以在所有使用天然气的地方作为直接替代能源,或者只需要非常简单的改装。在风电、太阳能、水电、核电高度发达的未来,依然需要火电作为调峰电力。风电、水电看天发电,太阳能还有昼夜循环问题,核电不适合迅速、大幅度升降负荷,使用天然气或者氢的燃气轮机发电是理想的调峰电源。1 g1 `$ o! u- m) ^
& T! }" a- d6 D0 w; @7 R2 V
问题是,氢里无碳,但制氢有碳。氢有黑氢、蓝氢、绿氢之分。黑氢是现有制氢的主要工艺,从石油、天然气重整制氢,工艺过程中产生碳排。蓝氢也从石油、天然气制氢,但使用碳捕捉技术,并不排放到大气中去。绿氢直接电解水制氢,如果电力本身无碳,就没有任何碳排。* [* J9 C  H3 i0 t
( X: F' s$ N9 O; u) b
黑氢用于工业用氢还情有可原,但对无碳能源没有帮助,而且是舍近求远。绿氢最为理想,但耗电太大,而且工业规模的电解本身也有很多工艺问题。蓝氢居中。考虑到天然气里氢多碳少,这是蓝氢的理想原料,氢的得率最高,碳捕捉成本最低,很可能在无碳能源结构里依然长期占有一席之地。- r+ R0 Y6 v: z& g4 r9 g

" e3 E) H' O( X3 b( U& u- k0 R8 W5 U也就是说,俄罗斯天然气可能具有很长时间的出口市场。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在短时间里依然以欧洲为主,要一下子转向中国不容易。转向印度更困难,管道输送不仅遥远,还要翻山越岭。液化气运输更麻烦,北极航线通航时间短,绕道好望角则太远。在可预见的将来,印度天然气还是从波斯湾输入更加现实。
7 }. C6 _- Z# y9 t+ q* Y
  r' v: ]' d- l7 T. a从长远来说,俄罗斯还可以承接中国正在转移的轻工业。中国轻工业已经有部份向东南亚和南亚转移,主要是外资的面向出口的企业。但部份中资的面向俄罗斯和第三世界市场的轻工业未必不能向俄罗斯转移,既满足俄罗斯的需求,又建立完整、均衡的工业基础。俄罗斯这样的大国不能走小国偏门发展的路,还是需要均衡发展才好。现在终于解决粮食问题了,接下来应该解决轻工业和民生问题,而不是急着钻军工和高科技的牛角尖。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i9 s/ G7 o7 Z
" B. R/ K' S% T% z4 @
另一方面,欧洲也无法在近期内就与俄罗斯天然气脱钩。欧洲是能源去碳化最激进的,本身缺能源,俄罗斯天然气的缺口很难补齐。美国和中东如果有现成的产能和运能,当然乐意发现成的财,但要投入巨资的话,有限的回报期就是跨不过去的障碍。欧洲市场与中国市场不一样。中国能源还在去煤化阶段,天然气市场还在高速成长中,还将长期供不应求。但欧洲市场已经高度成熟,随着能源无碳化还在掉头向下。没有人会为一个夕阳市场投入巨资的。
* k& E+ [$ b0 g9 p  c. d; ^4 o/ M" j9 I; J) F
然而,欧洲能源无碳化还需要的巨大投资和补贴本来还有廉价俄罗斯能源的补贴,现在只有在踟蹰前行的同时,同时承受能源短缺和价格高企长期化对经济和民生的直接和间接压力。这对欧洲是沉重的打击。欧洲已经在谈论重启煤电,英国也要每年批准一座核电堆,这对高度重视能源政治正确的欧洲是极其痛苦的选择,可见绝望有多深。能源价格还是全球化的,即使本国能源不缺,欧洲能源价格也会带动北美和英国,只是幅度不一定那么高而已。
! c+ Q7 B5 r( ~$ a8 }
1 `# t" @, H. R! {# x欧洲还面临重建供应链的问题,现在已经一路上溯到采矿了。新冠和乌克兰战争像接连两棒,把欧洲从梦游中打醒了。欧洲的富庶、安逸和绿色是建立在中国人的勤奋和俄罗斯能源的廉价基础上的。要从原材料和能源源头重建供应链,欧洲在劳动力、环保成本方面要彻底重新认识真实的世界。
" k" G0 E% D3 K1 R5 c! B6 J; E! M
0 {& t. a$ i5 `2 g: b能源是通胀的主要驱动因素,欧洲疫期财政压力还没有过去,通胀压力已经激增,加上丧失俄罗斯市场和供应链的压力,经济增速骤减,德国2022年GDP增长预计只有1.4%,现在又背上了军备竞赛的压力。由于“俄罗斯威胁”重现,建军思想从后冷战的反恐维和与有限海外介入回到高烈度的国土防卫常规战争,这意味着重回昂贵的坦克、大炮、飞机、战舰、导弹、无人机,以及相应的训练、基地设施。德国坦克未必需要恢复到冷战结束时的2000多辆,但现在的200多辆肯定是不够用了。德国“台风”战斗机为了省钱而取消固定配置的翼尖电子战吊舱(DASS)这样的事也不会再有了。德国大手笔1000亿欧元一次性军费增加和以后将军费从GDP的1.4%增加到2.0%,必然挤占已经拮据的财政。美国也大幅度增加了军费开支,其他西方国家都是差不多的情况。但更加直接的压力来自乌克兰。/ J" a3 G4 F9 z* a

7 [) l3 P; m! P4 d3 o* N% I捷克等东欧国家把自己压箱底的旧货“捐赠”给乌克兰,一方面直接支援乌克兰的战事,另一方面借机置换老旧而且不符合北约要求的苏式装备。这对乌克兰是“捐赠”,但也是期望西方补偿的,羊毛最后还是要出在西方身上。斯洛伐克的S300防空导弹“捐赠”给乌克兰,就是因为得到美国用“爱国者”替换的承诺。这对统一北约东线的防务架构是有好处的,但也是很花钱的。东欧国家还要大幅度提升一般军力,这需要北约的额外赞助,他们自己是负担不起的。$ i) X! k9 i3 z3 a

* ?3 }: J+ O9 L战争一旦长期化,东欧的苏制旧货很快就会出清,北约的旧货更少,到了用西方装备替补的时候,置换成本就激增了。这还不算训练、备件的麻烦。
, P3 B9 }" l+ x5 l6 L
$ \, y2 l/ X" i现有装备的军援如“标枪”、“毒刺”、NLAW等也开始出问题。北约的库存是有限的,大量“捐献”乌克兰后,北约库存枯竭,但增补的产能成问题。据报道,洛克希德的“标枪”导弹年产能也不过6000多枚,只相当于乌克兰两个星期的消耗量。其他军品也一样。扩产并不容易,今日美国已经不是二战美国了。- G+ C( |; ]9 j  E- `% w$ o+ ~
) U, e5 G& l, K+ Y8 e% m
随着乌克兰战争的持续,北约已经在考虑在东线永久驻军,而且不是“绊马索”力量,要“全面威慑力量”。波兰已经有美军一个“斯崔克”旅,但离“全面威慑力量”还差得远。更薄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现有的三个营战斗群连“绊马索”都勉强。按照CSIS在战前对北约在乌克兰驻军的计算来推算,波兰-波罗的海三国需要至少常驻2个美军旅、1个北约旅、1个防空旅,另加1个外军教导旅提供训练和顾问,1个战斗机联队提供空中掩护,一个师级指挥所。另外还需要预置1个火力旅、1个斯崔克旅、2个重装旅的装备,供战时增援部队就地取用。CSIS估计,美国需要一次性投资约270亿美元,以后每年约110亿美元开支,北约还需要25亿美元一次性投资,以后每年月50亿美元的开支。即使现有的1个“斯崔克”旅和三个营级战斗群的开支可以折算进去,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一般基础设施比乌克兰好,依然是巨大的新增开支。这还没有算入罗马尼亚方向。! Z) s0 K1 L$ w% ~, Q
/ J# k; v; c( j3 y
更大的问题是乌克兰的经济和民生。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的失业率已经激增到43%,农业的播种受到极大影响,出口完全停止,哈尔科夫、顿巴斯、扎波罗热等工业区陷于战火之中,工业生产也无从谈起。即使乌克兰难民已有450多万离境,境内依然有至少600万难民。俄军只控制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和部份哈尔科夫、苏梅,也只对这些地区的民生负责,乌克兰依然要对大部分地区的民生负责,这责任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西方身上了。
, J& k8 h; h' t: Y3 z
3 [3 ~: F* F7 H乌克兰经济在战前就不好。2014年的橙色革命在很大程度是因为苏联解体后经济每况愈下导致的。橙色革命后,西方援助口惠而实不至,乌克兰经济一直不死不活。泽连斯基以清除腐败为名上台,但腐败如影随形,“进口政府”不接地气,也根本解决不了乌克兰的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战养战反而为乌克兰政府解套了。军事装备和民生都由西方解决,乌克兰只要出人和“出场地”就行,一切国内矛盾和发展问题都可以用战争掩饰过去。说起来,战争长期化或许对执政集团是有利的,对人民的屠戮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C. G( N0 l- M

* i! Q% x* ~& |  B$ J1 V+ a战争长期化的话,对乌克兰的经济和民生的输血对西方是沉重的负担,而且主要是欧洲的负担,毕竟乌克兰是欧洲国家。但这也是确保乌克兰继续战斗的基础。约翰逊到基辅去,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普京必须失败。”相比之下,流落欧洲的乌克兰难民融入当地的一般民生负担,反而是容易吸收的。美国只会承担军事方面的输血。然而,欧洲失血太多而退的话,美国是不会独立硬撑的。" g6 A: Q8 g! L; l) @( x

. M% J/ s8 C* Y8 W. v相比之下,俄罗斯经济饱受制裁,但受到战争的直接破坏基本没有,俄罗斯的民生没有基本生存问题,有的只是生活质量问题,这是完全不同的问题。战争消耗方面,大量冷战库存中还能用的正好拉出来,军工体系继续大量生产现有水平的装备也没有问题,暂时也没有多大的压力。
' }5 N" O! E( `2 D/ B2 E' b: w0 @" Z2 t# o
说起来,在经济层面上,西方供养乌克兰的能力未必超过俄罗斯不死不降的能力。如果西方要显著改变生活方式甚至吐血硬撑才能供养得起乌克兰的话,是否还有继续供养的意愿就难说了。
/ A0 G  \5 ^! d- Q7 o
) r2 x( e6 @; e; N. b+ @* G近年来,中欧关系渐趋微妙,始作俑者在欧洲。欧洲从来不乏文化傲慢和意识形态上对抗中国的动机。近年来,中国经济和科技深度拱入欧洲的传统舒适区,欧洲在经济上也逐渐采取对抗姿态。乌克兰战争后,欧洲可能意识到经济上承担不起与中国对抗的后果,美中贸易战的先例预示了欧洲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后果,而中国还是唯一有可能“节制”俄罗斯的力量,欧洲的对抗态度可能会缓和。$ T$ y, [2 X5 k" U

8 g; I/ r  G5 q- w6 u乌克兰战争对欧洲的影响最大、最直接,美国受到的影响稍小,但只是相对于欧洲而言。欧洲军力加强的部份原因是对美国保护的不放心,这是淡化美国影响和领导力的,但美国国家战略重回“两线大战”是不可承受之重。在欧洲最关注的俄罗斯问题上,美国不能使出全力;在美国最关心的中国问题上,欧洲力不能及。西方整体战略面临二战后从未有过的挑战,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眼下最大的问题是乌克兰战争。
; d1 B& w2 `) `/ X2 t6 N! W$ n0 x/ _/ |! K) R
乌克兰战争可能像一战,只是交战双方不是双拳齐出的总体战,而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对称战争。俄罗斯出军事上的右勾拳,西方出经济上的左勾拳,都打不倒对方,只有失血不止、战斗不息了。乌克兰的战场毕竟有限,战争耐久力的关键在于对经济上失血的耐久力。西方实力更雄厚,但负担更重、失血更快,是否能坚持到俄罗斯首先血尽而亡,还真不好说。
, j7 K4 |+ D$ Z1 W5 G4 r9 U" [' C6 v7 q- v8 H  W6 E/ m/ ~
=================
4 V7 F- W2 A( X: S' \: ~3 q6 b) ^) L, B2 D$ ]$ y
又一篇,补上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2 收起 理由
tanis + 4 精彩
MacArthur + 8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8-23 15:38 , Processed in 0.04014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