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边厢说道没良心炮,想起了一篇老帖子。在西西河贴过,这里还没有,贴过来吧。
4 D% F* T" N- B( {* F6 w, k5 Z8 m& }1 R; u# R2 K$ C! a! a0 T
=======================
% U$ d5 L3 j4 C- Z+ {; u7 |9 q5 g* |% p, B) o) y. x5 V/ c8 ?" M
炮兵是战场之王。拿破仑是炮兵出身,在奥斯特里茨,拿破仑用大炮把冰湖轰开,淹死敌军无数,取得了又一个以弱胜强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交战国大量使用野炮和机枪,传统的步兵集团冲锋和暴露在开阔地的排枪防御战术使暴露的步兵伤亡惨重,迅速被挖壕、筑垒据守的战术所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打成双方都转入防御的拉锯战。传统的野炮弹道低伸,炮弹多为杀伤弹类型,双方很快对深挖洞、不出头的固守防御的对方无可奈何,曲射炮开始大行其道,包括榴弹炮(弹丸和药包分装,药包可以按射程要求调解装药量)和迫击炮(单个的整装炮弹)。曲射炮可以吊射,炮弹可以射入壕沟内、高墙后、山体或建筑的反斜面,也容易击中低矮但顶部面积较大的坚固工事。曲射炮的射程相对较近,初速较低,后座较小,所以炮的口径容许大一些。为了对付日益坚固的工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大口径重炮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出现,并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攻城臼炮(siege gun),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大伯莎”炮。
/ E2 {! R' P5 t' ^0 d$ x
w0 s9 M4 y% D. w
E. }. |0 Y/ S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380毫米大炮正在向凡尔登开炮
1 h& p" B; f* a# }1 K) z4 F( e% B+ Q7 e2 v" F6 d$ q" p& G
3 N0 g2 l# Z/ b. V2 e# }' t德国炮兵正在把一门210毫米重迫击炮拉进阵地,轮子上的活板起到类似履带的作用,减小对地面的压力,增加通过性! J( _$ ^* ]) ?- z
. m$ q* H* `. ~' B2 X- W) n# F- L& C: O" W* N' X
本来郁郁葱葱的法兰德斯平原,被炮火梳理过后的景象
; o! n. X- i# g+ [- O' D2 x8 [
' }9 Z2 J: \! r/ E( m5 X* {2 `' ?6 G9 m0 b/ l) L/ u
安特卫普附近Fort Sainte Catherine Wavre遭到德国超级重炮轰击后的废墟# z0 T8 X" ]( z; l
# H- R0 E4 V. ~3 r X
! z9 B a# U$ V* a
Namur要塞贝炮击后的废墟: c. [( t" f( m4 f
0 x% \9 p5 I/ ^+ x5 V5 a
: D9 O8 J0 }& M! ^2 t" m3 k( j* U日俄战争中日本重炮在向阿瑟港(现旅顺)轰击, z" W# r" E% {. c
% A# d3 t1 \, N3 F, U: G
“大伯莎”的诞生起源于著名的施利芬计划,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要求德军穿过中立的比利时,从侧后攻击法国,迅速攻克法国。这在日后成为德军进攻法国的基本战术。但这要求德军迅速攻克在比利时的列日(Liege)和那姆(Namur)的坚固筑垒设防地段,于是就需要专用于摧毁坚固堡垒的超级重炮。日俄战争中日军久攻旅顺要塞不下的教训,也证明了这种专用于摧毁坚固的要塞的超级重炮的重要性。克虏伯根据多年研制重炮的经验,研制出420毫米的Gamma重炮,但这门重炮太过笨重,必须拆开才能用火车运输,在阵地前重新组装,耗时费力,容易贻误战机。德军要求克虏伯研制一个便于通过公路机动的版本,这就是“大伯莎”了。“大伯莎”是克虏伯公司于1914年研制的420毫米榴弹炮,一共制造了4门。“大伯莎”是以古斯塔夫·克虏伯的妻子伯莎命名的,这肯定不是古斯塔夫的主意,除非古斯塔夫不要命了,因为Dicke Bertha的原意是巨胖的伯莎,不过习惯上英文名字是Big Bertha而不是Fat Bertha。这位来自鲁尔河畔埃森的德国MM也确实不大婀娜,重达43吨,需要200人花6个星期才能在阵地前组装完毕,也有说法需要多达1000人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是“大伯莎”的弹头重820公斤,射程15公里(也有说法只有9.3公里),再坚固的工事也经不住这么一下。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共军的152毫米炮弹头才20多公斤重,已经把久经战阵、见识过B-52重磅炸弹轰炸的越军官兵震得魂飞魄散。820公斤的炮弹落到要塞附近时,比利时士兵的震撼和惊恐是容易想象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最后一刻,两门“大伯莎”终于交付德军,马上就被用在列日和那姆的攻垒作战,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此巨大威力的炮弹,直接命中敌人的堡垒的威力自不待言,即使落到附近,沉重的弹头借助下落的动能,钻入地下深处爆炸,引起的地震摇撼了坚固堡垒的根基,对军心的巨大震撼更不用说了。但是“大伯莎”的辉煌时间不长,在血淋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血淋淋的战斗凡尔登战斗中,4门“大伯莎”一起上,还是没有改变德军功亏一篑的下场。凡尔登战斗结束后,德军撤下了所有“大伯莎”不再使用,因为协约国军队已经大大增加的火炮射程使“大伯莎”的使用变得很危险。不过“大伯莎”的原型Gamma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披战袍,在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中重显身手,但这是后话了。这里要说明的是,这类笨重而射程并不太远的超级重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行其道,是因为拉锯战的特殊情况。双方陷入胶着,战线很少移动,而反炮兵战术和装备都不发达,所以这些“胖大妈”们可以横行。一旦战争进入机动战阶段,这些超级重炮就很快过时了。: n4 B; h1 P" o( ^" i6 B5 N
; A( F6 M% W; K) R6 @
s4 T) S* `0 _% Q# S9 H4 y; \
420毫米的“大伯莎”超级重炮' s' V/ l7 z1 z: U
- L5 Z& K9 b0 L+ @9 f
! u, G, @: N4 a0 o( j! l“大伯莎”在转运中
/ H `9 q% V" n9 t8 @1 ~ {4 A5 j0 ?3 q% T) {, E
% A" N; B5 W: t/ B# R1 x
真正的伯莎,也没有那么恶劣5 F+ S4 O& d4 S- m+ K/ _
$ J; E1 K: w* ^4 h
4 V z0 a; o; R
古斯塔夫、伯莎和孩子们,看上去很祥和的一家子,但谁能想到,这一家子以制造最变态的杀人工具而著称呢?: D& I+ G6 U" g! |* E! a D2 U L
# j( ~/ D0 B; T# z
和“大伯莎”齐名的是奥匈帝国的斯柯达305毫米超级榴弹炮,这是著名的位于捷克皮尔森(Pilsen)的斯柯达军工厂在1910年推出的杰作。虽然重达26吨,斯柯达重炮是按可以在公路上机动而设计的,只需要12个人40分钟就可以完成起发射准备。弹头重420公斤重,射程13公里,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比利时列日和那姆的攻城战中,和“大伯莎”一起,连续摧毁12个外围坚固工事,引起各国对这种超级重炮的极大重视。9 C! L4 r; _! Y+ F' w
7 V/ F- v2 T) O5 `
& R- ~8 n2 c7 F1 G8 U$ F斯柯达305毫米超级重炮。每一个帝国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兵工厂。就像克虏伯对德国一样,位于捷克皮尔森的斯柯达是奥匈帝国最重要的兵工厂" @8 J$ Q$ p6 y+ L
" q. J/ V% W7 a' J- _
+ T- Z7 E7 }$ B3 V' X$ |
行进中斯柯达305毫米超级重炮
3 ?* h& O, @7 \1 s/ i# [+ N; T O% O7 r( w8 E
. a" Q% r) Q, j- A/ }
奥匈的306毫米超级重炮在加利西亚的战斗中
* p) t8 V9 V' @4 ]' [) K7 m' }' i; [1 s i. a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超级重炮非“巴黎大炮”莫属。“巴黎大炮”是由克虏伯380毫米舰炮发展来的。尽管 “大伯莎”经常和“长麦克斯”(Long Max,也是一种由大口径舰炮转用的要塞炮)和“巴黎大炮”混淆起来,尤其是法国文献,常常直指“巴黎大炮”为“大伯莎”,其实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这三种超级重炮都是克虏伯研制的,“巴黎大炮”由“长麦克斯”发展而来,但“巴黎大炮”和“大伯莎”没有相同之处。“巴黎大炮”的真实性能现在已经没人清楚。在协约国军队反攻时,“巴黎大炮”被撤退的德军炸毁,所有资料也被销毁,除了一个座圈部件被美军缴获,没有任何部分残存下来。事实上,关于“巴黎大炮”的很多数据都是猜测,包括其性能和总共发射的次数。8 ^6 ~; t* x" R8 L) b k; N+ R
8 ?3 t* e: K, ^; m( P; W, E }# T5 ^/ f R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著名的“巴黎大炮”,射程达到130公里
# D+ B; B/ y' d( F ^
; |$ `' l! q2 g7 L
( O. G. z4 L! S- q0 E+ k* q“巴黎大炮”在克鲁伯工厂里,注意炮管上的加强装置,炮管太长了,不采用一点特殊的办法会在自重下下垂! u3 P* M( U2 u# ^" f( ^
; f1 x/ P8 ?: w' m1 W
( n- E/ L" H8 c" e9 Y; d) ]: P“巴黎大炮”在发射
1 y$ Q2 E3 C3 x! o; G+ { @$ G; m" u) J- v+ ~6 t
克虏伯的大炮非常有名,北洋水师“定远”、“镇远”的主炮就是克虏伯大炮,厦门胡里山炮台的海防炮也是克虏伯制造。克虏伯在研究远程舰炮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如果炮弹的弹道延伸到空气稀薄的外大气层,空气阻力将大大减小,射程可以比大气层里的弹道更远。这极大地激发了克虏伯工程师们的想象力,开始着手把380毫米舰炮加装一层210毫米的衬里,极大地加长炮管(196倍口径!),以把炮弹送入近地空间,达到极大的射程。这就是“巴黎大炮”的起源。
5 c8 F: q9 ~4 b; ?4 L% f$ E0 Q, w, F2 Y7 m/ G" `3 X5 d' Y8 I
“巴黎大炮”的口径为210毫米,弹头重94公斤。这在今天是非常大的口径和弹头重,但在超级重炮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不算很了不起。“巴黎大炮”最牛的地方是其超远的射程,达到闻所未闻的130公里!弹头在空中要飞行172秒,最高可以达到40公里,这已经差不多是亚轨道的近地空间水平了!“巴黎大炮”重256吨,由于其舰炮“出身”,由80名海军炮手操纵,由一名海军少将指挥。“巴黎大炮”一共制造了7门,但配用的铁路底盘只有两个,所以不是所有“巴黎大炮”都能同时上阵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大射程,“巴黎大炮”的膛压非常高。于是口径虽然是210毫米,但炮弹对炮管的磨损惊人,每一发炮弹都要把炮管磨掉一圈,所以炮弹是编号的,后一发比前一发的口径略大一点,以补偿膛线的磨损。这一定要按着顺序来,否则可能出现炮弹卡在炮管里的事。等一轮65发炮弹按顺序发射完了,膛线也磨得差不多了,这时要送回克虏伯,重新镗膛线,并把口径扩大到240毫米,再接着用。两轮用完了,炮管寿命也就差不多了。
2 g" \ s% E2 y+ d v1 Q+ G4 ^+ ~2 w/ p
“巴黎大炮”的射程之远,以至于精确瞄准的时候,要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巴黎大炮”的部署地点是在巴黎东北的Coucy森林里,地球自转使落点比瞄准点远393米,也会侧向偏离1343米。不过对于这样的精度斤斤计较其实意义不大,“巴黎大炮”的精度不好,只能概略地保证打到巴黎,瞄准埃菲尔铁塔打到蒙马特尔高地,那还是算命中的,没有人对命中精度寄予太高的期望,本来就是吓唬老百姓的东西。“巴黎大炮”的首次使用时1918年3月21日清晨7点18分,在不长的生涯里,共发射320-367发炮弹,造成256人死亡,620人受伤。9 L8 V: E6 F9 |3 j+ D n9 M
5 @. f& r& @0 t$ Y
“巴黎大炮”没有能够改变德国在战场的颓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战败告终。即使在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下,克虏伯仍然没有放弃对超级重炮的研制,希特勒在30年代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希特勒对奇迹武器的变态的狂热使超级重炮重获新生。+ \" A# a- c) U+ ^ c, G
4 s3 D4 h( `% U超级重炮低劣的机动性和发射速率,甚至在拉锯战时期已经引起战地指挥官的不满。“巴黎大炮”虽然通过铁路机动,但在发射前要在地面建造方木或钢质底座,所以不能算真正的列车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解决机动性问题,各国已经开始将重炮安装在特制的铁路底盘上,通过铁路来实现战略和战术机动。铁路底盘的承载能力容许超级重炮可以完整地机动,不需要耗时费力的拆装就可以迅速投入战斗。特别重型的列车炮仍然需要一定的拆装,但比非列车炮还是要快捷多了。相对宽大的铁路底盘还容许装上重型的装弹机构,加快发射速度。然而,这些超级重炮的旋转瞄准和后坐问题没有解决,必须建造环形铁路,依靠列车的前进和后退来改变瞄准方向;每次击发后,必须容许火炮沿轨道后坐相当距离,用刹车制止,给重新瞄准带来很多麻烦。两次大战期间的改进重点转移到可以旋转的发射平台以方便瞄准,和减少后坐。解决旋转瞄准的方法是“弗格森”转动炮台,就是建造环形轨道,使铁路底盘的前后两个轮车组可以分别搭在环形轨道的相对侧,把轮车组转90度,横向沿环形轨道运动,实现360度瞄准。反后坐的事比较麻烦,需要复杂的液气反后坐装置,甚至在发射前用液压千斤顶把大炮抬高,以争取一点后坐距离。
% }6 k! z V4 v* e( W# b
( o P' s# X1 Q9 W
" d8 F& c/ D: d) P作为列车炮的发源地,美国也有自己的列车炮,这是14英寸列车炮,时间是一战刚结束的时候6 A4 J% w- Q; P, w" D' |
) m7 J: ~+ W4 w3 h1 e c7 v4 g7 c
# k4 k% ^5 M& p( L, jK12,“巴黎大炮”的直接后裔,只试验性地研制了两门,没有正式装备
r( {8 x8 x1 m/ |& e$ P/ ~' F$ F# `8 e7 G* J' \
列车炮最早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出现,成功地在北军进攻Richmond的战斗中首次使用,后来各个列强纷纷装备,美国的产量最大,但是还是德国的列车炮最出名。德国将“巴黎大炮”的基本设计复活、更新,设计了K12列车炮,但K12只试验性地研制了两门。列车炮中最最出名的,还是要数“多拉”大炮。
; k& c7 c$ u U T/ ]9 j" M" w1 d; y; H" [5 c I, u' l" H
“多拉”大炮是以总设计师米勒博士的妻子命名的,大概这是德国炮兵传统的延续,不知道有关主管是光棍的话怎么办。“多拉”大炮的正式名称是“重型古斯塔夫”,当然就是以古斯塔夫·克虏伯命名的。也有说法“重型古斯塔夫”是一号大炮的名字,而“多拉”是二号大炮的名字。古斯塔夫·克虏伯原名Gustav von Bohlen und Halbach,父亲老古斯塔夫(感情那年头时兴父子同名)是外交官,小古斯塔夫以后也成为外交官,曾在华盛顿、北京和梵蒂冈供职。1906年弗雷德里克·克虏伯去世时,16岁的伯莎嫁给古斯塔夫。当时的传统不容许如此巨大的产业由小女子来继承,家族的产业必须招一个女婿来继承。在婚礼上,德皇凯撒宣布,古斯塔夫从此用克虏伯的名字,于是招女婿入赘的手续就齐全了。古斯塔夫在1909年接过克虏伯集团的管理,将克虏伯打造成为德国军火工业的半壁江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古斯塔夫由于年纪高迈,躲过了纽伦堡审判,但他在德国人里面的口碑也不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主要军火公司之一的维克斯公司按德军在英军炮击中的伤亡人数向克虏伯支付使用克虏伯引信技术的大笔专利费,被德国人斥之为赚德国人的“血钱”。古斯塔夫·克虏伯于1950年在奥地利去世。古斯塔夫的儿子阿尔弗莱德·克虏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恶劣的工作和生存条件下,在克虏伯工厂里大量使用犹太人、战俘和被占领区的廉价甚至无偿劳工,对造成苦力大量死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纽伦堡审判也放过了他,因为美英急切需要他帮助恢复西德的军工生产,以对付冷战的新局面,但这是题外话了。7 T+ H( F+ \+ ^/ G" A" K: n
: X! m, Y( X& N* W. y
, G! B% u t8 d古斯塔夫·克虏伯,一看就是一个德国脸 ?* C! U2 J+ N+ u
- i; u- N7 x" w) ^3 H( y( Y
2 F9 O' i7 c l: U0 k& U7 u9 P. e古斯塔夫受到希特勒的接见
& v+ B- I7 K# M9 Q6 e5 W
$ [$ S7 ~4 I* |8 e“多拉”大炮是希特勒的主意,这当然和他对奇迹武器的热衷有关,但也和他计划中的对法国作战有关。法国将马其诺防线吹嘘为铜墙铁壁,不是一点没有道理。部分堡垒的钢筋混凝土顶盖厚达三米,可以承受两发420毫米炮弹或一发1000公斤炸弹的直接命中。希特勒需要一个超级武器来粉碎马其诺防线,于是在36年亲自指令克虏伯研制史无前例的超级巨炮。0 o8 I1 z/ O$ m$ Q8 T H
m n$ }1 j) q5 d+ Q! J q1 k
! U& i; B4 t2 H+ k0 ^大名鼎鼎的马其诺防线
9 n6 \1 o y0 r
2 K& M) ]# F; M+ q/ B+ n+ o1 {2 } H7 y1 G* D2 Z4 B$ W
马其诺防线不光有地面上的工事,还有地下的通道和仓库: W% W, J0 R) H" n( s' H7 c* H0 ]
0 q3 N6 F" Q& A. N& B+ B! e% P5 ]4 x8 \% I" n o) ~
马其诺防线号称铜墙铁壁,但被敌人绕到背后就没辙了& ]" _' b/ p9 j# P! z
, P% f+ l; S/ y5 Y克虏伯在700、800、1000毫米中,最后选择了800毫米口径。原定40年交付使用,但“多拉”大炮实在是太大太重了,增加了无数技术困难。在克服了巨大的技术困难和无数工期推迟后,克虏伯终于在1941年夏制成第一门“多拉”大炮,但是要到42年春才作第一次试射。在42年3月希特勒视察时,“多拉”大炮惊人的尺度和威力使希特勒深为满意。第二门“多拉”大炮与43年完工。但是“多拉”大炮千呼万唤始出来时,德军早已穿越比利时和法国边境的阿登山区,摧枯拉朽地从侧后攻入了法国,马奇诺防线这时在丛生的杂草中静静地生锈,“多拉”大炮突然没有了用武之地。本来德国希望发动“凤凰”作战,进攻直布罗陀,控制地中海出入口,计划要求用“多拉”大炮轰击英军在直布罗陀的要塞,但西班牙的佛朗哥拒绝搅纳粹这趟浑水,只好作罢。于是希特勒命令将“多拉”大炮调赴高加索前线,参加曼斯坦因对黑海之滨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的围攻。塞瓦斯托波尔扼守黑海舰队的老窝,屏蔽乌克兰的煤铁工业基地和粮仓,周围有一圈要塞保护,在沙俄时代就开始进行精心营造,堡垒十分坚固,莫洛托夫要塞的弹药库建在港内30米深的水下,一般的重炮根本不能奈何。曼斯坦因的第11集团军的7个德国师和两个罗马尼亚师对塞瓦斯托波尔久攻不下,其间也调用过其他超级重炮,但在“多拉”大炮上场后,8发炮弹,就把顽强抵抗的海防炮要塞打哑了。“多拉”大炮在塞瓦斯托波尔轰了4天,其间击中了莫洛托夫要塞的水下弹药库,引发巨大的爆炸。“多拉”大炮的最后5发炮弹落到了高尔基要塞。“多拉”大炮的巨大破坏作用对曼斯坦因粉碎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起到很大的作用。红军在失去重火力支援和堡垒被轰破后,小股力量仍然在废墟和地道之间顽强抵抗。曼斯坦因在主要抵抗被粉碎后,还花了很长时间,才把红军的抵抗清楚掉,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5 x& B. i6 S& M6 x' Q5 \2 B" s+ I# E( f
/ T! F, a: O( z3 [
著名的“多拉”大炮9 \9 _8 A( t/ n: m' i
3 x5 F7 O- i3 u2 G# A5 @
' ]: m q7 x) A2 d真正的钢铁时代的恐龙,1350吨重,3-6个星期设立发射阵地
+ q6 z" d( E5 f. D3 D% M
, M! Q0 K$ i5 p8 p. n. b
_/ |2 M, j( X. u( o7 v, _7 u目标塞瓦斯托波尔,开炮!
- ^9 Q5 V- Z9 c* h) Z" N. _9 q: f& S, b$ U* J7 [ }# y
$ m1 } ^2 @% Q8 u/ @“多拉”打炮的炮弹落在高尔基要塞,引起巨大的爆炸# h" x+ E( m7 ]* g- q7 N4 n
) C( B4 x# `. h# m) ~
0 h/ y! k6 K& c4 ]1 ~把“多拉”大炮在发射阵地上组装起来,需要先把门吊建起来,然后才谈得上把大炮的炮管吊装起来5 P" C- \6 \' K5 i: B
0 |7 q; ^3 J! ^* j; R8 m
$ x& H) j4 |# ]! a, \
“多拉”大炮太过沉重,不可能旋转瞄准,所以只能专门造两条环形铁路,沿着环路移动来瞄准, w- h B* n3 }
+ B, |$ f& B6 `4 X
, g9 z1 a' J, R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里的“多拉”炮弹3 F# c5 g* z0 L7 _8 `# e ~0 X
* N/ U- i6 o1 W; r6 I
" U& F$ e; {% O$ l! F" C如此变态的大炮,装弹也自然变态,7吨重的弹头,需要专门的机械协助,光靠腰圆膀粗的纳粹狂热分子是不够的: j; H7 p4 k0 S3 v
% d9 P; l ?- Z# T+ R$ R$ b
“多拉”大炮在当时属于战略武器,口径800毫米,炮管长40.6被口径(32.48米)。炮弹有两种:7100公斤的混凝土穿甲弹和4800公斤的榴弹。混凝土穿甲弹射程38公里,弹头长6.79米,采用延时引信,可以穿透1米厚的均质钢装甲,或7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或30米厚的土层。榴弹射程47公里,弹头长8.26米。发射药包中1.85-2吨,最大射速3发/小时,持续射击时,发射间隙是19-45分钟,炮管寿命100发。系统全重1350吨,必须拆卸开来才能通过铁路运输。到达发射现场后,由1000名工兵加1500名民工,费时3-6个星期,修建发射用的双线环形轨道,双线是因为“多拉”大炮太大太重,必须跨在两条铁路轨道上才行。可见,“多拉”大炮的使用需要精心筹划,长时间准备,不能召之即来的。火炮需要350人操纵,另加技术保障、警卫、防空、前线观察等,一名少将指挥,一名上校负责具体事宜,使用和调派要有参谋总长签发的命令。每次发射后,火控人员要测量风速、湿度、药温等,为下一次发射作调整。不过和“巴黎大炮”一样,“多拉”大炮的很多数据的出处可疑,不少以讹传讹的东西,只是时至今日,谁也无法考证真相了。
% E, U3 L0 i- I5 K# q0 n1 c. q1 Y
+ |* I8 d4 I3 B: Z在塞瓦斯托波尔一显身手之后,“多拉”大炮曾被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但还没有来得及投入使用,红军已经反攻了,这一反攻,就一路打到柏林,“多拉”大炮再也没有使用过。第二门“多拉”大炮被调到列宁格勒前线时也是一样,没有来得及使用就撤退了。不过有说法说“多拉2号”在镇压华沙起义时派上用场,用于轰击华沙市区,摧毁起义者依托城市建筑构造的工事,并消灭躲进地道的起义者。这个说法的可信度有点问题,在前线红军的强大压力下,德军在匆忙之中不见得有时间调动和组装起“多拉”大炮,华沙起义者只有轻武装和临时工事,也并无必要使用“多拉”大炮。不断撤退的德军最后还是把“多拉”大炮加以摧毁,现在残存的只有一些资料照片和几发炮弹了。. z O" \4 }5 w; }2 t
) A9 J6 m% x$ l" D1 V
“多拉”大炮的名气虽然大,但最成功的德国列车炮还是K5。德国炮手们对K5的喜爱可以从它的外号看出来,K5被称为“苗条的伯莎”(英文Slim Bertha或德文Schlanke Bertha),尽管这时真的伯莎肯定不比30年前苗条。“大伯莎”的外号也是德国炮手们叫出来的,但到底是赞许还是贬损就难说了。这一对夫妻档,老公出名,老婆干活,倒也有趣。K5是德国列车炮的主力,283毫米口径,76倍口径,弹头重255公斤,射程59-62公里,射速8-15发/小时,炮管寿命245-550发,系统总重281吨。34年开始研制,36年开始试射,到40年已经有8门K5服役,到45年战败为止,共生产了25门。其间根据试验结果和军方要求,采用过多种膛线设计,包括深膛线、浅膛线、阴膛线(在炮管内壁上刻槽)等,甚至滑膛炮。由于K5出色的性能,克虏伯对它不断改进。克虏伯在42年为K5开发了火箭增程弹,弹重248公斤,火箭发动机燃烧时间17秒,将炮弹推入空气阻力较小的同温层,射程提高到86.5公里,但装药减少,弹道散布增大,精度和威力显著下降。此后,克虏伯取消膛线,将口径扩大到310毫米的滑膛炮,并采用长箭形尾翼稳定的增程炮弹,弹重120公斤,出口初速达到1524米/秒,射程达到160公里,超过了著名的“巴黎大炮”。克虏伯还打算用两辆特别改装的“虎王”坦克的底盘取代原先的铁路底盘的轮车组,只需要有限的拆卸,就可以将K5通过公路机动。但这些计划都因为战事恶化而搁置,但增程炮弹在战斗中曾经试验性地发射过。/ A# w" s K2 ?
: }/ v2 r, v" Y5 |! u& F, wK5在德军的各个战场都有不错的表现。列宁格勒前线有两门K5参加战斗,斯大林格勒战斗前期也有它的身影。在大西洋防线,K5曾经隔海峡轰击多佛地区的英军目标,英国没有合适的武器与之对射。在非洲军团退守突尼斯期间,德军曾打算部署一门K5到北非,结果中途改变主意,这门K5后来留在意大利,在安齐奥抗登陆战中投入使用。说到安齐奥,这是K5最成功的战例。德军将两门K5(“利奥波德”和“罗伯特”)部署在铺有铁路的隧洞里,不时出洞,向滩头的登陆美军轰击,给美军造成极大的困扰,又没有有效的办法还击。陆军的重炮和海军的舰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压不住这两门K5,空军也无可奈何。但是风水转了,士气高昂的美军非但没有被K5的巨大威力吓倒,反而给它们起名叫“安齐奥的安妮”,据说和30年代好莱坞著名童星秀兰·(Shirley Temple)邓波儿扮演的孤儿安妮有关,谁知道呢。就像很多战斗一样,先进的德国技术没有能够改变战局,战斗还是以德军的失败告终,美军最终在安齐奥海滩站住了脚,开始向罗马进军。仓促撤退的德军匆忙将两门K5毁坏,但是破坏得不彻底。美军以“利奥波德”为基础,把两门炮的残余拼成一门完整的K5,运到美国作研究和测试,现在收藏于阿伯丁陆军武器试验场的博物馆。K5巨大的尺寸、匀称的比例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使它成为今日古典兵器模型制作者的最爱,英国、日本几个公司有成套的模型出售,价格不菲。
6 g: Q2 S+ ^0 x& s# L9 Y; }- F6 ^- T9 s
& {" w! x0 K! H# z' O4 L2 W
具有讨人喜欢的“安齐奥的安妮”之美称的德国K5“利奥波德”大炮,在美军登陆意大利安齐奥海滩的时候,给登陆部队造成极大的困扰,是德国超级大炮成功应用的罕见的一例。战争结束时被德军摧毁,但美军用不同的同级大炮的部件,将其修复,现收藏于阿伯丁
5 w; G* X% {- G6 P3 {* @& n& _% W5 X% d1 q* X, K
% S4 o! H$ O1 k, B这是“安齐奥的安妮”不讨人喜欢的时候7 s( u+ q( a% d
/ z; c- w. ~% B2 v5 M8 {2 Z+ b0 N% h. k( g0 K2 N1 p
有意思的是,280毫米似乎是克虏伯很喜欢的口径,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也是280毫米,不会到底有时代差异,远没有K5威猛
; s& a8 n" p& C0 ]% E: x: d" x( ]# p
- g. b, _# @' ^
l另一门K54 G/ Y& a( `0 Q& p( Y
0 l8 g t2 _% t# `
希特勒热衷于“奇迹武器”,V-1飞航式导弹和V-2弹道导弹早已人尽皆知,可是还有一个V-3超级大炮,用于从法国的加莱地区轰击伦敦。V-3在建造期间,就遭到皇家空军“哈利法克斯”轰炸机的不断轰炸。这时节,德国也在各个战线对潮水一般拥来的盟军进攻应接不暇,不久就放弃了V-3计划。德国的壮丽的荒唐到此结束。
) `# y4 p# t9 n0 [
2 a6 d5 j# b! D. P除了巨无霸的列车炮外,德国也研制了一些战场上更实用的超大口径炮,其中“卡尔”比较出名。“卡尔”也是为突破马其诺防线设计的,也称“托儿”(Thor,北欧神话里的雷神)。开始时口径为600毫米,后期口径缩小到540毫米,以增加射程。“卡尔”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火炮,用履带移动。但是说它是自行火炮,那是有点夸张的。“卡尔”的移动速度不超过5公里/小时,而且不能移动太远的距离,机械磨损吃不消。真正的机动还是要拆开来,要靠火车运输。“卡尔”的射程只有4200米(缩口径到540毫米时,射程增加到6200米),600毫米口径时,弹头重2170公斤,可以穿透2.5-3.5米钢筋混凝土的防护。也有“轻弹”,1250公斤。“卡尔”需30人操纵,系统全重124吨,部署时需要109人的保障分队支援,射速6发/小时。“卡尔”在塞瓦斯托波尔和镇压华沙起义时都出动了,但和“多拉”大炮一样,错过了最需要它的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战斗。
* x1 _* K& _0 S+ F( i* d1 Q8 [' e- T8 |
u+ b/ W8 x/ ]. B+ C
“卡尔”大炮说是自行式,其实也就勉强能挪挪步子6 s+ M8 R$ `( i: Z
L1 g3 J5 \5 O/ ~4 E: [ E
/ p) k( f( ?8 D v% g/ S
这钢铁恐龙不是艺术家的想象,真的存在过的
% w1 H; G6 H! M# l, |
N: h% j" \1 l( o8 n1 Y$ s8 w* I但真正有潜力的超口径大炮还是“突击虎”Sturmtiger。血腥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暴露了德军对巷战的准备不足,即缺乏有效的战术和组织,也缺乏有效的装备,面对依托废墟和下水道顽强抵抗的苏联红军,德军只有死缠烂打,拼消耗,没有迅速解决战斗的有效办法。在此经验基础上,德军开始研制超大口径的突击炮,其中的佼佼者是 “突击虎”。“突击虎”将海军的380毫米火箭反潜深弹装上“虎”坦克底盘,弹重345公斤,射程5650米,在巷战中具有可怕的威力。短粗的炮管其实就是火箭深弹发射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火炮。炮口具有利用文丘里原理的抽烟装置,将发射时的硝烟抽去。“突击虎”没有可以转动的炮塔,只是在底盘上加装一个装甲“小屋”,正面装甲厚150毫米,侧面80-85毫米,具有相当的战地生存能力。全车总重65吨,车组7人,包括驾驶员、炮手、车长各一名,另有4名装弹手,车内有吊车,以帮助搬运沉重的弹药。“突击虎”生不逢时,44年投产时,德军已经在所有战线上全面退缩,进攻具有坚固设防的城市已经是盟军的事情,而和德军无缘了。相比之下,尽可能多地生产“虎”式坦克,对前线德军的作用要大得多。所以“突击虎”一共只生产了10辆,也都是仓促投入战场,任由前线指挥官胡乱使用,还没有发挥真正的威力,就折戟沉沙了。" ]: ~; j& ~! [
6 Q' J" ]8 F1 I' f8 t K, G9 \0 I" p
突击虎,将380毫米的火箭深弹装上虎式坦克的底盘,可惜生不逢时,本来可以在斯大林格勒一显身手的
' {7 G" v& C, f: e; a! Q+ I/ z. G* {1 I
6 T, }! M) F9 b# }& S: u3 l% v美军士兵正在检视缴获的突击虎" c, G9 }: m! [1 G3 `3 K. d
" L$ v! X, k2 r6 T7 |. e以克虏伯公司为代表的德国军火工业无疑拥有先进的技术,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军工上的奇迹,至今仍然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但是从战争实际需要来说,除了十分有限的特定目标外,“多拉”大炮这样的超级重炮缺乏在战场上的灵活性,不能适应现代机动作战的需要。耗费如此人力、物力,达到的效果却根本不成比例,实在是对有限珍贵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德国把用于超级重炮的资源用于“虎”式坦克、88毫米高炮、170毫米K18大炮、III号突击炮、“野蜂”150毫米自行榴弹炮甚至不起眼的半履带式运输车上,对德军闪击战的战场火力压制和机动突击能力将起大得多的作用。相比之下,苏联红军的火炮最大口径不超过203毫米,但其数量之巨大,使用之灵活,使苏联炮兵而不是德国炮兵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真正的战场之王。
2 [/ D; S& a4 I6 I* M5 M
' U1 V) ?# x7 Z4 H! _- j" u. I. o
8 T% } A f, y' ?9 w8 E5 B% o威风凛凛的虎式坦克,这是在突尼斯被美军缴获的) l7 ~) _ ^ K, G6 o/ `
1 w1 X% ~1 Y' b5 [- s1 I" a
1 r6 b, L/ J% f. l' o今天能开得动的虎式坦克不多了,英国Bovington坦克博物馆这辆虎式坦克还被借用到电影Fury里,成为明星1 A( O/ q; n' X9 A* {% o" |& s; H' B: N
% k( m. U, [5 j+ R" T: W* \+ ^% V+ f5 K2 I
著名的88毫米高炮
7 C" S" G& g8 o, N7 c% v- o1 t" K( ?/ \+ J
& S$ e& X1 O6 z88毫米高炮在北非把英军坦克打得鬼哭狼嚎# A+ d+ U% D* n3 q# r( J
& @- R+ W# y7 q, ^/ [
) N0 y# z) N' Z' D3 h" i, P和克虏伯齐名的莱茵金属公司的170毫米K18大炮,在战场上深受德军欢迎
% J: e# p& G/ U# H" i
9 G1 w7 J6 U L6 D" r K
5 H7 v4 r! K2 s; c; W. j" TIII号突击炮,这个系列可算是二战中德军最成功的突击炮之一,这是后期型号,加装了装甲% z6 V( K4 O% T n
; U* e) ^+ s, l7 {$ P5 ?% l$ |' }( P
150毫米的“野蜂”自行榴弹炮,开创了有装甲防护的自行火炮的先河,有力地支援了德军装甲部队的闪击战
' z$ @; _' n" \0 A* x5 {& \
& p6 r% M7 Q1 _除了超级重炮,德国的“奇迹武器”有很多,如V-2弹道导弹、Me-262 喷气式战斗机、无线电遥控滑翔炸弹等,至今仍然为武器迷们津津乐道。相比之下,苏联武器简单实用,但数量巨大。美国武器也有这个特点,M4“谢尔曼”坦克、P-51“野马”战斗机,都是铺天盖地的。但是,战后的美国人好像继承了德国人沉迷于“奇迹武器”的这一嗜好,总惦记着用少数几件奇迹武器打遍天下。相对来说,英国人对“奇迹武器”到没有那么热衷。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 H' W8 F) E" M# f8 [
1 f1 w. a/ D$ ?# Z" A8 [ T现在看来,超级重炮有两种类型,一是具有超大的弹头威力,用于粉碎最坚固的堡垒;二是具有超远射程,用于打击一般炮火根本不可能打到的战略目标。德国在这两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但是,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恐龙一样,超级重炮在本质上是过时的技术,没有生命力的。不管是为了增大弹头威力,还是为了获得超远的射程,火箭技术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超级重炮的口径再大,炮管再长,炮弹获得推进能量只有在炮管内这段时间。现代火箭发动机可以多次点火,可以多级推进,火箭发动机的尺寸限制也远远比火炮小,这是火炮不可能比拟的。火炮在理论上有大量发射时比火箭便宜的优点,容易达到较高的射速,但这是对“正常”口径以下的火炮而言的。除了火箭外,超重航空炸弹可以容易地增大投掷重量,美国的“炸弹之母”已经达到9500公斤,在印度支那战争期间曾经用过C-130投掷的燃料空气弹更是近20吨重,这是火炮不大可能做到的。在过去,发展超级重炮或许有一定的意义,但今天在沉湎于超级重炮的“酷”之中,就迂了。
6 E2 N$ } V' o4 {* v" b- a% B+ B
# t/ I }" y0 O( j1 `% B' c& M8 q但还真有这样的“迂”人。加拿大的杰拉德·布尔博士是弹道学方面的奇才,一直深受德国超级大炮的影响,梦想用现代超级大炮将有效载荷发射入地球轨道。60年代时,美国陆军和加拿大军方对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资助他在蒙特利尔的麦基尔大学(白求恩的母校)搞“高空研究计划”(High Altitude Research Program,HARP)。布尔很快研制成不同尺寸的超级大炮,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巴巴多斯的试验基地用127毫米炮把弹头打上70公里的高空,然后用175毫米炮把弹头打上100公里的高空。此后在亚利桑纳将两根403毫米舰炮的炮管对接起来,把炮弹打上180公里的高空。但在导弹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美国陆军和加拿大军方很快对这个思路失去了兴趣。布尔没有了资助,只得转向常规火炮的研制来筹集资金,设计出了划时代的155毫米45倍口径榴弹炮,采用加长的炮管和加大的药室,达到30公里以上的射程。在空中支援制胜论的影响下,美国陆军对布尔的设计不感兴趣,布尔只得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化缘,最后在南非、奥地利、比利时和中国找到了识货的,结果出现了第一次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的M198 155毫米榴弹炮射程和威力都不及伊拉克的南非G5 155毫米炮的尴尬。布尔的心思还是在超级大炮上,萨达姆刚好对炮轰以色列感兴趣。萨达姆的飞毛腿导弹可以打到以色列,但以萨达姆的性格,觉得不够浪漫,不够大气。布尔的兴趣不在轰击以色列,但只要有人出资试验他的超级大炮,魔鬼的活他也干。结果在“巴比伦大炮”研制成功前夕,以色列终于忍无可忍,派摩萨德把布尔暗杀掉了。
8 `# ]1 t0 i. d# r w4 b4 p+ A4 ^, m7 L. P5 A- A
6 L; O7 y% z4 I2 K% o% B
超级大炮的现代传承:60年代的406毫米HARP大炮,这是布尔博士的杰作,意图用大炮将卫星打入低地轨道
8 h. K" `: h. v, v" @: h4 i( C5 P: X4 K' V
" {6 A( f$ ~# E3 X1 H
HARP大炮最终被取消,所有资料和设备全部销毁,布尔博士本人因为和萨达姆的超级大炮计划联得太紧,被以色列特工暗杀了; U% q' Q+ ~% G# Y: p6 J5 ~: j
- u' H8 U+ A1 T4 J7 l
7 L; A5 R2 e& H, Q布尔博士最后的杰作:巴比伦大炮,差不多就要完工了,不过没有想通,这东西怎么瞄准?莫不成只能向固定的方向开炮?还是用可动弹翼改变飞行方向?8 C3 v/ k, @% Y3 a5 U
, N o! z; i% w# S0 `, T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 ... fford_Roy_Baker.jpg3 r8 y3 b7 F1 v0 ^" t+ n5 ?
这就是杰拉德·布尔博士(左一)
9 k$ m4 t* H* O1 J& U7 v" W) r4 z& [3 E2 S2 r) c
0 |3 _7 n* E1 h" I$ }4 c* S. A
据说这是在巴巴多斯的HARP大炮的残骸,但也有说法所有HARP有关的系统已经全部销毁; y! A2 z. T( C9 ^( d/ i" g- x" m: H
/ m$ c0 N y( k/ ?+ B4 o
9 @; Z$ t1 B" s( q布尔设计的45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具有出色的弹道性能,弹头重量比北约标准155毫米弹差不多增加一倍,射程增加约50%,这是第一种布尔设计155毫米大炮:奥地利的GHN-45,首批用户是泰国的海军陆战队
4 s& e2 u# [) T. d# P
! q3 }3 I! r) K' ~+ z2 ~2 E
' E( T5 H* W/ O! R这是布尔在中国留下的骨血:北方工业的155毫米榴弹炮. r( X5 d" y1 z: I1 \
# U% ?4 }* B& ~
超级大炮作为现代军事装备已经是过时的概念了,火箭和导弹已经不可逆转地取代了超级大炮在远程和大威力兵器上的地位。但是事情不是绝对的,现代火箭增程炮弹就是结合火炮和火箭技术的优点的典范。美国已经在研制射程达到150公里的127毫米火箭增程炮弹,意图使海军舰炮拥有相当大的对海岸纵深目标的打击能力。超级大炮进了博物馆,但火炮之树依然常青。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