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画] 纪念 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0:34: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求真唯美 于 2014-2-19 10:34 编辑

     今年是 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北京画院举办了名为“人生若寄”的纪念展。我专程去看了这个展览,觉得展览办的非常好,不仅展出了齐白石先生的许多精品画作,更重要的是以《白石老人自述》为线索,介绍了齐白石先生坎坷而又伟大的一生。过去,我久闻齐白石先生大名,也见过一些画作,但对齐白石先生的人生经历了解很少,对他的画作的认识也很肤浅。看了这个展览,我对齐白石先生的一生及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感到收获很大。
     齐白石出身于湖南湘潭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8岁时才到外祖父的蒙馆里读私塾,但由于家境贫寒,半年多后他便被迫辍学,回家放牛分担家务。14岁时,齐白石就学着下田扶犁、插秧等干农活。后来父母担心他体弱多病,无法承受田间劳作,就让他改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15岁时,齐白石拜一个本家叔祖为师学习“粗木作”,后来又跟着另一个师傅学雕花木匠。在走乡串巷的工余,齐白石抓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借了一套残本的《芥子园》临摹,开始学习花鸟、人物画。25岁时齐白石才正式拜师,学习工笔花鸟草虫,以及山水画和诗文等。老师还为他取了一个单名“璜”,别号“白石山人”,以备将来题画之用,这就是“齐白石”名字的来历。从这以后,齐白石逐渐抛弃斧凿,成为一位民间画师,走上“以画养家”之路。以后,齐白石在家乡广结师友,组织诗社,一起吟诗、作画、摹刻金石。
     40岁以前,齐白石很少离开湘潭。在1902-1909年,齐白石在好友们的资助下经历五次远游。游历了陕西、河南、北京、江西、上海、江苏、广西、广州、香港等大半个中国,后来他将这五次游历称为“五出五归”。五次远游使他领略了沿途壮美的风光,还见到金农、八大山人、石涛、徐渭、孟丽堂等历代大师的真迹,从此,他的作画、写字、刻印、作诗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后来,为躲避家乡愈演愈烈的兵匪之乱,齐白石于1919年正式定居北京。当时,齐白石的画不被人识,画作的价格仅为旁人的一半。齐白石在几个朋友的鼓励下,闭门探索,大胆变法、自创风格。1922年,朋友携带齐白石的作品到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获得成功,所有作品都以高价被抢购一空。这个消息传回国内后,北京城里找齐白石买画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他不仅获得“南陈北齐”的美誉,而且一些作品也远播到国外。这时齐白石已经快60岁了,可谓是“大器晚成”。
      1927年,时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的林风眠首先请齐白石去任教。次年,徐悲鸿任更名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也亲自前往齐白石的住所聘请他担任学院教授。随着齐白石声名的扩大,一些学子也开始投师门下,学习书画篆刻,李苦禅、王雪涛、于非闇、李可染、崔子范……等一批闪耀中国现代画坛的名字都曾出自白石之门。齐白石曾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因此他的学生大多受其影响,自创新格。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蛰居北平的齐白石老人表现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铮铮气骨。他辞去北平艺专和京华美术专科学校的教授职务,为了抵制日伪大小官员不断的骚扰纠缠,他在自己的居所外装上铁栅栏,并贴出了“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告白,甚至在1943年一度停止卖画,艰苦度日。“已卜余年享太平”是白石老人晚年经常撰写的一句书法,新中国成立后,白石老人过上了自己渴望的“太平”日子,他雅俗共赏的艺术也受到新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欢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礼遇。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状。同年,齐白石获“国际和平奖”。1957年,任新成立的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不久于9月16日,因病去世。国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公祭仪式。
      齐白石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逸事,童年时期祖母对他学习画画很不以为然,认为无法养家糊口。后来看到齐白石靠卖画的收入家庭逐渐富裕起来,又高兴的说,“你倒没有亏负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齐白石先生也很感慨,写了一副“甑屋”的条幅记述这件事。童年的艰苦生活影响了齐白石的一生,他是生活很节俭,据新凤霞的回忆:有一次她与吴祖光夫妇去齐家看望,老人从怀里摸出一长串挂在胸前的钥匙,亲自打开一个中式古老的大立柜,从里面拿出一盒盒的点心给她们吃,但是他不知道,这些点心大部分已经干了、硬了,有些点心上面已经发霉长毛了,显然这些吃的东西都是他收到的礼物而他轻易不给人吃的。他平日的生活也很仔细,家务事他也自己管,甚至连大米白面都自己锁起来。还有一回白石老人带新凤霞到里屋,打开大柜门,拉开一个大抽屉,里面装满了一抽屉一扎一扎的新钞票。他说:“你要钱用就拿些去吧。”新凤霞说:“我不缺钱用。干爹,您把柜子锁上吧。”这些节俭的习惯恐怕都是与往昔的艰苦生活留下的记忆和戒备心理有关。白石老人擅长工笔虫草花鸟,据说为了防止老年眼花手抖后无法再画工笔虫草,他在多年前就在很多空白的画纸上十分细心地画上一些蟋蟀、蝴蝶、蜻蜓、小鸟等,笔触精致细腻。等到晚年时可以随手抽出一张画稿,随手补上几笔大写意的花草、山水就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也可以看出白石老人的精明。
       齐白石先生是平民画家。他早年生活在乡间,晚年寓居古都北平,但对于乡间风物梦寐魂牵。因此,他笔下的题材空前的丰富多彩,无论是花鸟鱼虾、萝卜白菜、牧童短笛,在他的笔下都生机自得,天趣盎然,充满乡情,所有这些都来自白石先生的乡土情怀与独特的文人气质相结合,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是齐白石先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6 收起 理由
sduivy + 4 谢谢分享
逆天废柴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3:54: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希望今后多交流。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4 14:29 , Processed in 0.03823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