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军在库尔斯克打了一场漂亮的偷袭战,俄军被打了一个冷不防。在众目睽睽之下,俄军反击打得很磨叽,这有两个原因:1、俄军没办法不磨叽,2、俄军不怕磨叽。! v5 u" d- U' ^5 c( `
% O" q+ B x: c: h7 V/ m俄军没办法不磨叽的原因不复杂。直到8月6日乌军越过边境、攻入库尔斯克地区之前,俄罗斯最高军政当局根本不认为有这个可能,因此这一地区的俄军缺乏战场建设,缺乏战争准备,缺乏战斗兵力。 B! e: h! O$ A, E& p" I2 t
7 x& p6 o- Q* _3 N5 M$ M" u, A
在2022年夏秋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乌军掩杀到边境才戛然而止。快两年后,库尔斯克俄军依然处在“三缺乏”状态,这是不可原谅的。
/ K/ _$ H+ t2 t1 q4 w6 o
. O# j& e: Y( Z0 Z' ]乌克兰战争打了两年半了。在战争初期,部分俄军就从这里出击,攻入乌克兰,当然后来在“基辅大溃退”中撤回俄罗斯境内。现在乌军从这里反向攻入俄罗斯,实在是礼尚往来。俄军毫无防备是政治误判导致的军事错误,就和卫国战争初期西线红军对闪击过来的德军毫无防备一样,锅不能完全由前线指挥官来背。
5 n" l- H2 e0 u8 j) y H2 F( m8 g5 d* p, Z
现在,库尔斯克俄军在不利态势下行动迟缓,实属无奈。战备状态高、机动能力强的增援部队并未大批向这里汇聚,义务兵为主的二线部队在指挥、训练、装备、兵力上都处于劣势,面对乌军精锐,只能见招拆招,磨叽在所难免。) C( \8 b+ m. K% ^7 o
3 _7 T5 V7 I$ n& g8 b但俄军也不怕在库尔斯克打得磨叽,这里的原因就复杂了。
4 g/ k( M$ x$ ^% y: _% n' q e5 f% L
库尔斯克乌军的战役目的不明,但大体可以从军事、政治和心理三个方面分析。
6 G( D, r7 ]' I, N0 }
- @& d7 r. G& N/ K& Z( w在军事上,乌军战役目的可分三个方面:
$ A3 I$ E- J6 _0 K0 r2 V! C, g% n: Y
1. 掌握战争主动权
4 {$ t6 ?' T, z2. 迫使顿巴斯俄军回援
; Z1 F5 ?" ?2 K3 f3. 消灭俄军有生力量" B7 |$ o6 d2 Q8 P- I
+ V# ~% E5 }& x$ J+ P8 F从乌克兰战争一开始,乌军一直被动应战。必须说,在2022年2月24日的乌军和2024年8月6日的库尔斯克俄军一样准备不足,没有想到对方胆敢主动越境进攻。乌军的政治误判导致的军事错误很快得到补偿,在基辅迫使俄军知难而退,在顿巴斯迫使俄军不断硬啃,但乌军除了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有过短暂的主动,战场主动权基本上一直在俄军手里,战斗由俄军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进行,乌军始终在被动应战,这对兵力、态势上处于劣势的乌军尤其不利。) D6 T V# F. P- d9 r+ O
( }0 ?1 v% Z, ^" V0 l- r
在顿巴斯的绞杀战中,俄军充分发挥了火力优势,有条不紊地碾碎乌军防御。在巴赫穆特和阿瓦迪夫卡之后,乌军多处战线告急,红军村-斯拉维扬斯克-伊久姆一线要是再失守,顿巴斯的战争可能发生根本转机。
# e! E8 X9 b# ], ^& {5 Q9 `* R; z7 _- q; U7 b
俄军在乌克兰战争初期曾经占领过这一线,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丢失了,但俄军再次占领将不是“踩进同一条河”。1 Z$ i( F& f) Z& Z4 y: [
( }. {6 W- E+ v" _% I上一次俄军是经过艰苦战斗才攻下红军村、伊久姆的,那时顿巴斯乌军实力保存完好,基辅乌军“击溃”俄军进攻和西方强力支持更是使得乌军士气高昂,俄军反而因为“基辅大溃退”而军心受挫,因此俄军并不能将占领战略要地转化为进一步的态势优势。. N) e7 a% h5 x8 G' O3 h
P3 Y( [6 u5 G8 f4 D S
现在,乌军在两年半的血战中元气大伤。兵力资源枯竭,西方援助的力度和可持续性也开始滑坡,乌克兰军心民心处于开战以来的最低点,俄军“重回故地”有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
& h2 ^" p, W4 g! P4 @
2 V# @/ X6 A% z7 }但库尔斯克奇袭不仅使得乌克兰军心民心大振,也在理论上使得乌军在未来的战斗中掌握主动权。也就是说,乌军有可能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动果断行动,俄军只能被动应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动俄军,迫使俄军从顿巴斯前线调兵,回防库尔斯克,降低顿巴斯乌军的压力,稳定战线和军心。, h. z' j/ E! ^" Q' u. x5 k+ n; E" U
% ]8 d f" J1 T) }/ | e
但这似乎没有奏效。顿巴斯俄军非但没有回防,还在加强进攻。库尔斯克乌军反而有转入防御的势头,地区内若干重要桥梁已经被精确打击武器摧毁。这样的隔离战场的措施既有孤立俄军守军的作用,也有阻止俄军反击的作用,但不利于乌军继续深入、扩大战果。6 a( u8 B/ j1 Z0 S) o- K0 I
5 e2 R. w( W7 r6 ^1 k0 C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乌军对战果的定义是地还是人?
: k6 ]0 G# N$ T$ ^) n2 I1 J
# C, g2 v: p( l8 b到目前为止,乌军已经在库尔斯克占领略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突出部,这是可观的一块土地,但乌军并没有大量歼灭俄军有生力量。俄军有少量的边防军被击溃,甚至被抓获了一些俘虏,但都不足以伤筋动骨。
& q+ ~7 E2 o) U( U0 [
- d! ]2 @, o) ]3 y) T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即使只算乌拉尔以西的欧洲部分,依然幅员广大。要击败俄罗斯,只是占领一些土地是不够的,俄罗斯也损失得起,需要决定性地歼灭俄军有生力量。
( G/ e$ C- Z3 b- d5 U& q( G6 Z+ D$ J4 u
不管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占领了大片俄罗斯/苏联的土地,甚至歼灭了相当多的俄军/苏军有生力量,但都没有达到临界数量以上。宽广的回旋空间和雄厚的血条最终让俄罗斯/苏联恢复过来,反向碾压入侵的强敌。
6 ^* t7 G, ]. q3 \) Y5 T- e$ o$ v7 N$ o/ g
现在也一样,乌军只有大量歼灭俄军有生力量,才能决定性地改变战争。但库尔斯克乌军的成功就在于正确选择了俄军防御薄弱的环节,失败也在于未能大量歼灭俄军有生力量。事实上,俄军防御薄弱环节也意味着这里不存在大量俄军有生力量可供歼灭。只有以库尔斯克为突破口,果断实行深远穿插,大胆包围,才可能实质性地歼灭俄军有生力量。
; q) S' h/ M) f# s3 D) [' W+ p# C1 H- S
以1973年十月战争为例,埃军和以军都实现过突破,但结局完全不同,原因就在于突破后是否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 N+ a% I8 m( K' m9 }3 j& ^/ O, A4 `! f/ Q" A8 k! [# o; w9 {( j
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埃军成功地突破苏伊士运河上的“巴列夫防线”,以军西奈师在分兵防守中被击溃。埃军大部队登上运河东岸的时候,西奈半岛大门敞开,埃军有条件长驱直入,不说直捣特拉维夫,迅速逼近加沙和内格夫沙漠还是有可能的。这本身不足以歼灭以军有生力量,但战场打开了,有条件在西奈沙漠里大打进一步的机动战。
& O# M5 n* H+ E; r3 z8 _7 J2 i1 m b
但埃军既怕以军空中优势,又对坦克战没有信心,所以一过运河,立刻转入就地防御,意图用夺回的桥头堡作为未来谈判、政治解决的筹码。# f% L- P! S2 M3 V( {) S
3 n. l: r' L8 S9 c" X8 v2 M/ t
整个西奈半岛确实在后来通过谈判和政治解决归还埃及了,但这与埃军桥头堡没关系。实际上,如果不是联合国的强制停火决议,渡河埃军魂断桥头堡已经板上钉钉了。以军反向渡河后,运河南段东岸的埃军第三军团被包围,陷入绝境,运河北段的埃军第二军团被包围也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不赶紧撤回运河西岸的话。& `1 _ j' b9 K/ {+ `0 O1 c
% z- t+ a3 Y; M! n/ R. j# q+ B相反,以军反向突破的目的很明确:包围并歼灭运河东岸埃军,这里有埃军最精锐的有生力量,然后威胁开罗,必要的话,在沙漠里通过机动战彻底歼灭残余的埃军有生力量。
2 Y. o1 K: A- q" n* d1 n# R4 L! N9 g8 B K
十月战争说明了一个问题:夺取土地但回避歼灭有生力量的突破最终可能连战利地都保不住,只有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才能可靠地赢得胜利。
) Z3 W2 M$ X% L# T; C0 H" {/ w" L; M% {
库尔斯克乌军的错误正在于夺取土地而回避歼灭俄军有生力量。丢失这点土地对俄罗斯很丢面子,但不伤筋骨。18万居民背井离乡是大事情,但相比于顿巴斯战事导致的难民数量也不是多大的事。几十、上百被俘俄军更是如此,卫国战争初期被俘的苏军还少吗?斯大林的儿子都被俘了,照样不影响红军最后打进柏林。
) d" |& c) b0 q6 B# J, p/ w/ p3 {9 p* P
在乌军突入库尔斯克之后,俄罗斯恼羞但不成怒,还是定性为“恐怖事件”,而不是外敌入侵。必须说,这可能有俄罗斯将攻入乌克兰定性为“特殊军事行动”有关,否则太难自圆其说了。但俄罗斯也确实没有过激反应,立刻全国总动员什么的。原因就在于认定库尔斯克乌军翻不出太大的浪花。2 r" E0 |! h$ h7 t$ ~
) g" w+ t6 @" g- z* u) L
低估乌军越境攻击是俄军的错误,但认定库尔斯克乌军翻不出大浪花不是。俄军不怕失地,怕失人。但库尔斯克乌军缺乏足够的兵力和后勤支援,不可能形成深远突破,包围顿巴斯俄军,造成十月战争中以军渡河那样的战果。4 _8 ~1 S' M' e; O
8 G5 O. U: [; _% T. k库尔斯克乌军是精锐,也高度机械化,但兵力规模只在1万人级,在库尔斯克大草原上都只有风吹草低才能见到牛羊,还要深入顿河下游和罗斯托夫,直接就成了大海里的水分子了。莫斯科在800公里之外,也不算多远,但更加超过库尔斯克乌军的兵力所及。
- E. O7 C% c. q7 f# n4 ?; [- U$ x' Y1 D
乌军有意义的进一步突破需要大大增加兵力和重装备。比照战争初期的俄军和战场范围,20万只是门槛级,50万才有点意思。乌军要是还有那么多的后备兵力,战争早打成另外一个样子了。
( G5 E4 c- {4 `2 K1 p- D, J, g
; T* t. n# R& c* T# p3 A; R乌军的兵力困境实际上反映了反攻突破的一个怪圈。反攻有在防线正面打退敌人进攻后的反向进攻和追击,更可以是绕开敌人进攻锋芒的迂回进攻和纵深突破,后一种反攻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也是库尔斯克反攻的属性。
& n+ k d7 U+ H3 s
6 z& C5 x- G$ z6 Q问题是,绕开敌人进攻锋芒一般在正面防御压力已经很大的时候发生。在后备兵力充足的时候,可以将防线上的精锐部队抽调出来,用于反攻,防线本身用后备兵力填补。否则就要用少量兵力固守防线,才能抽出反攻兵力了。
# n$ u- L7 j! y$ \- [$ W/ `& f! |. ~+ k* Q4 }3 |* {* q
以军在渡河反攻的时候,从运河防线上调下沙龙师和阿丹师,但这时更多的预备役师已经开上来了,在运河前线接防阵地,并无防御空隙。沙龙师和阿丹师渡河后,阿丹师向南方苏伊士城进攻,沙龙师在向北方伊斯梅尔伺机发展,但主要任务是掩护阿丹师的侧翼。阿丹师进一步前出后,阿丹的副师长卡尔曼调出,独立指挥新组建师担任侧翼掩护。同时,更多的预备役师也渡河跟进,巩固和扩大后方和侧翼阵地。所以,以军渡河不是轻装狂飙,而是一马当先、万马跟进。4 r" Y( y8 X( U( p" r5 p
7 ~$ }$ ]+ A3 t库尔斯克乌军则不同。进攻部队是乌军现存精锐中不多的机动兵力,但对大量增援不能期望。顿巴斯乌军的防御压力已经很大,不可能抽掉。乌军统帅部后备兵力枯竭,无力增援,所以库尔斯克乌军注定打不成大纵深突破战。这是俄军不怕磨叽的最大原因。
1 y0 v6 ~ E) Q3 c' B, U) d1 `, ^' u, F" _
“斯崔克”轮步战甚至“豹1”坦克可以四出流窜作乱,但遇到利用村落、树丛隐蔽袭击的俄军反坦克导弹小组就一点没脾气了,这是战争初期乌军打俄军埋伏的角色互换。: |0 V$ n# Y4 C2 u9 u+ c* h
+ W h8 _2 E4 l* T U/ d但库尔斯克乌军要转入固守都不容易。库尔斯克是大草原,苏贾只是小城市,少量居民点难成坚固据点。乌军在这里不可能得到任何亲乌民众支援,将少量村落和城镇堡垒化需要时间和建材,只是用装甲推土机挖几条战壕是不够的。
7 E* c2 Q+ ^* T L6 x" x4 [
8 v" I# ~9 a) B, W, ~+ _% B( c- S反坦克“龙牙”也不那么简单。这些东西必须非常沉重、坚固,否则被带推土铲的坦克轻易就推开了。“龙牙”制造需要时间、材料,要运往前线也需要时间和运力。俄军有扎波罗热的经验,不会坐视乌军按部就班地把这些笨重的东西大量运到库尔斯克前线。
: V% j5 P( f7 D4 J* W( R+ ^& q' l
俄军也在赫尔松-扎波罗热前线转入防守,但情况完全不一样。俄罗斯的目的就是乌东四州的土地,但利用乌克兰寸土必争的心理,把这里变成吸引乌军反复进攻,在坚固的静止防御中消耗乌军有生力量,所以还是间接达到歼灭乌军有生力量目的的。- K7 u3 |& m) U
8 _2 W5 { [( V( E: o+ U% u3 g
另一个问题:扎波罗热与顿巴斯形成犄角之势,防线短,可以互相支援。库尔斯克是突出部,防线长得多,不仅有正面防线,还有侧翼防线,防御压力更大。
+ P$ j l5 N6 V5 v5 w. Z9 K6 }9 F8 ~. h& M
在理论上,乌军也能重演在坚固的静止防御中杀伤俄军有生力量,但这不是“扎波罗热俄军行,库尔斯克乌军也行”的问题。# Q9 D- ?# p, U7 C1 ~2 y1 d& O
' r; z2 M" `8 U2 S: I4 n! q0 X俄军反攻磨叽,但迟来不是不来,这一点谁都不会心存幻想。而且来的还是义务兵部队为主的二线部队,不是顿巴斯前线的一线精锐兵力。给点时间,俄军义务兵部队的指挥、训练、装备和兵力都会跟上来。在卫国战争初期,训练有素的苏联红军部队有很多在第一波战斗中损失了,但新组建部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两三年里迅速成长为使得德军闻风丧胆的劲旅。6 W& U: X) o, ~; m' ?6 Z
% \# V6 M" `- ]: |6 ]2 Y库尔斯克俄军恰好有时间来成长,这库尔斯克突出部则是绞杀乌军有生力量的好机会。! w: X3 {+ V/ s- R* j g1 I
: p" [/ d: C4 D- W# A9 K; R
一般来说,兵贵神速,但乌克兰战争本来就性质特殊,俄军在度过最初陡峭的学习曲线后,已经在军事和经济上转入可持续的亦平亦战的轨道。在可预见的将来,俄罗斯经济内循环不会有变,外循环实际上也不会有变。即使战争今天结束,欧美之门依然紧闭,外贸依然只能与全球南方进行。所以从经济角度来看,再耗个两三年问题不大。
, ~1 C9 [/ S2 ]3 ?- P1 ~' b; j( O- U: V
在兵力方面,在马里乌波尔之战后,俄军就十分注重节约兵力,重用瓦格纳就是要避免正规军伤亡。但乌军在库尔斯克的存在使得俄军可以放手调动义务兵兵力,大大减轻合同兵的兵力压力。俄军兵力资源本来就比乌克兰充足,现在更加充足了。+ j! J& \4 ]5 I/ [+ G% e
W8 g1 x' v5 w+ F$ ]+ y事实上,俄军或许未必希望库尔斯克乌军快速撤回。乌军留在库尔斯克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主动撤回,武装游行式的军事行为艺术是乌克兰玩不起的,但长期固守库尔斯克的兵力、弹药、装备代价也是乌克兰付不起的,顿巴斯乌军已经感到与库尔斯克乌军竞争补充兵力和弹药的压力了。
; N, Z7 q" z& K& k# _ m; ~5 b" P+ s+ c
俄军对库尔斯克乌军不需要一举围歼这样的大动作,煲重炮粥、日歼十卒就不错,逼迫乌军不断向库尔斯克增兵、增调弹药,再耗个三年两年,不怕乌军流不尽鲜血。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精锐就是这样在南太平洋的大小岛屿上消耗掉的,关东军最后成了空壳子。' r% R& u4 K- t. e6 S/ M
$ h# G% y/ O6 P
乌军也下不了这个本钱,北约根本没有那么多炮弹可以供应乌军,乌军也提供不了这样的兵力。5 ~/ Y# j% @4 \5 L7 `; _, I
7 D/ Q8 J1 U$ c, ^! o
乌军可以实行机动防御,但这在本质上是在野战中的对攻,对后勤支援的要求非常高。隆美尔在北非动辄千里大跃进,最后总是因为后援不继而功亏一篑。乌克兰战争初期俄军也因为后勤跟不上而大掉链子。库尔斯克乌军不至于踩入同一个坑。
: N, l- W9 u8 J+ U c
, ]& }3 g; U" O- R) }1 X+ H7 l库尔斯克的磨叽确实使得俄罗斯的颜面丢尽。问题是,在乌克兰战争中,俄罗斯的颜面早就丢尽了,现在属于死猪不怕烫,反而专注里子。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8 c# z X! I9 D/ X$ P9 }) U
" _) H) z( }4 R& f9 ^
乌军在库尔斯克夺取一大片土地,泽连斯基称这是在增加乌克兰的“交换基金”,这可以理解为“库尔斯克换2014年线”。但在有把握增加给乌克兰放血速度的情况下,俄罗斯没有必要放弃两年多血腥战争和忍受欧美全面封锁换来的战果,克里米亚重成孤岛更是不可接受的。对于俄罗斯来说,顿巴斯和赫尔松不放弃,库尔斯克也必定收得回来,并无交换的必要。% e* y& S5 _/ f2 i5 m- f7 A( v
( G' D9 J* v* g% @% {6 d泽连斯基的“交换基金”可能也包括战俘,这一点俄罗斯倒是一直不反对,俄乌战俘交换已经进行好几轮了,再进行几轮一点不意外。& t0 t6 C O& B* j
, @8 T w6 e5 ]库尔斯克乌军威胁到苏贾的天然气分配站和库尔斯克核电站,但两者都不是有意义的目标。苏贾出来的天然气管道要通过乌克兰。如果乌克兰有意切断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在乌克兰境内下手就行,不必到苏贾费这个事。% t9 M" S" }9 W0 X7 S o1 Q h2 M
# Y6 f( G4 }( ?) K: _库尔斯克核电站是战略设施,但扎波罗热核电站还在俄军手里,拿下库尔斯克核电站不解决问题。乌克兰用扎波罗热核电站向乌克兰正常供电换取库尔斯克核电站向俄罗斯正常供电也没有意义,扎波罗热核电站本来就一直维持正常供电。% S- @8 N! Y: A4 g( W9 V' G
5 A) y* g) ?8 K! A2 j
乌军在库尔斯克的存在还有可观的心理影响。这对乌克兰的军心民心影响不用多说,对俄罗斯也有很大影响。库尔斯克地区已经有至少18万人流离失所,这些人当然对俄军的磨叽不满,更对普京的领导责任耿耿于怀。但在俄罗斯其他地区,尤其在具有不成比例重要影响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普京的威望并未因为库尔斯克而受到多大影响,俄罗斯的军心民心依然稳定。如果乌克兰想通过占领部分库尔斯克地区而动摇俄罗斯国内政治格局,这是想多了。普京要是在政治上这么脆弱,早死过几回了。1 g. ~0 k2 T- [4 U. w
4 F4 [+ D, g0 ^9 E3 }' L& k
乌军突入库尔斯克的另一心理影响在于打破了欧美武器不得用于俄罗斯境内的禁忌。这本来就是美国和欧洲的政策规定,但并无法律依据。现在美国和欧洲取消了这一规定,但也没有对这一改变多做说明。俄罗斯不是吃暗亏的货,这一改变打开了什么样的地狱之门,只有时间才能揭晓,估计欧美不会喜欢谜底。
: H9 ^! ], g) F7 J6 \! i* J, @* S' X2 [2 f9 B
与此同时,有消息说乌军正在刮箱底,增援库尔斯克。在顿巴斯伤口未愈的时候,再增库尔斯克伤口,而俄军的大磨叽正在酝酿成大杀机。
, C+ u' d6 K)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