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14|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教沙龙] 关于工程科研和工业实践的脱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08:2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4 D1 i$ ]5 P7 Z. X
科研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说了几十年了。但这个问题不好一概而论,基础理论科研和实际相结合比较困难,也不能因为没有近期应用就应该放弃。基础理论科研不是需求拉动的,而是钱袋子推动的。永远有足够多的课题值得研究,永远有足够大的潜在价值不能舍弃,但这东西只有国家推动,国家要是在饥寒交迫之中,就没有这个钱和精力,就无法推动。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用在基础理论科研上恰到好处。
2 e# e6 u: D) L0 @+ i5 D
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主要集中的工程科研上。这个问题不仅中国有,全世界都有。一方面大学里集中了大批优秀的学者,他们对理论前沿和科研工具熟谙,不仅热衷于推进学术前沿,也热切希望研究成果得到应用。工程科研成果在工业实践中得到应用,不仅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更有现实的银子滚滚而来。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情,那为什么那么难呢?
/ S& d1 }- V- T* @! ]% |
难点在于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出发点不一样。学术界的重点在于推进学术前沿,出文章,出学生;工业界的重点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很多时候,这两者并不重合。这其实是很大的悲剧。

2 X6 N0 P- a  B* N
尽管科学和技术常常被混为一谈,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不是等同的。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同的焦点。工程技术的焦点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至于这个问题是涉及理论前沿还是只需要捅破一层纸,这不是关键。甚至可以说,在不完美但是简单、迅捷的办法(西方常称quick and dirty方法)和完美但繁琐的方法之间,前者几乎肯定占上风。这是由工程实践的本性决定的。再优美的科学方法也是从理想化假定出发的,在分析、设计的时候可以简化到理想条件,但到最后实现的时候,还是必须面对完整的现实世界,面对所有的非理想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只有对非理想因素和不确定因素不敏感的解决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不完美但是简单、迅捷的办法有天然的内在模糊性,糊涂人办糊涂事,不被枝节问题所牵制,在实践中反而有效,这是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本质区别,但是经常被忽略。

! y/ R' c3 i; ^8 k$ p) ?. v- t$ t
科学研究的焦点则在于发现科学规律、确立科学事实。由于现实世界实在太复杂,科学研究中将具体问题细分、简化、理想化,然后才谈得上深入研究。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问题常常得到进一步细分、简化和理想化。其结果是科学的门类越来越细,视界越来越窄,有时候就见树不见林了。

# P' f8 g3 F" r* C) o! `6 K
在工业革命之前,工程师和科学家是两条道上跑的车。科学家蜗居在象牙之塔里,工程师在沉浸在奇计淫巧的世界里。工程师更像医生,专注于凭经验和祖传秘方望闻诊切和对症下药,病理、药理只是闲暇时候捣鼓的玩意。但是牛顿力学、微积分、现代化学证明了现代科学不仅可以解释世界,还可以解释祖传秘方,甚至预测新方子。从此,用科学方法研究工程问题、指导工程实践成为工程师的必修课。几百年来,科学的门类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工程教育和工程科研也跟着一头扎进去,从工程师变为工程科学家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知识前沿就像一个皮球,研究深度越深,皮球直径越大,皮球的表面积也越大,也就是说未知的东西越多。所以工程科研本身就可以是一个闭合循环,自我创造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工业实践也是一个皮球,但这两个皮球并不重合,也不是简单的一个套一个,而是在有些地方工程科研的皮球套在外层,有些地方工业实践的皮球套在外层。

8 I# E; P" S) t7 H. J
因此,工程科研和工业实践脱节有两个层面。第一:在工业实践前沿超前于工程科研的部分,工程科研失职了,脱离实际了,这本来是工程科研的主要职能。第二:在工业实践前沿落后于工程科研前沿的部分,工程科研业也失职了,没有有效地转化成工业实践。

: z6 x9 ]% q  ^  g
工程科研落后于工业实践的例子很多。一个例子是串列聚乙烯反应器。聚乙烯反应产生的聚合物有一个分子重量分布,在单一反应器里,这个分布是大体固定的,相应决定了聚乙烯的强度和加工性。一般来说,强度越高,加工性越糟。采用两个串列的反应器之后,最后产物可以有驼峰一样的“双模”分布,通过对两个反应器的不同搭配,可以对聚乙烯性质进行“剪裁”,达到强度和加工性之间鱼与熊掌兼得。比如说,可以在高强度聚乙烯里增加一点低分子量的成分,后者好像润滑剂一样,改善加工性;也可以在低密度聚乙烯里增加一点高分子量的成分,改善透光性。然而,这种“简单加法”曾经在学术界看来是不上台面的,没有理论高度,所以得不到重视,直到工业界走在了前面,学术界才如梦初醒。既然可以串列,为什么不能并列呢?为什么不能从两个不同的反应器的到产物后在简单混合呢?还有很多问题。
0 M% R% a& T1 P1 n7 }0 W( y
另一个例子是带约束的多变量控制问题。自从60年代矩阵理论引入控制界,多变量控制就不再是一个跨不过去的关口。但传统控制理论需要有一个过程数学模型才谈得上控制系统设计,状态方程也好,传递函数也好,在实际上都不容易得到。Charlie Cutler提出动态矩阵控制(DMC),用FIR(截断脉冲响应?)模型建立动态矩阵,实际上就是对逐个单输入多输出阶跃响应采样。这在学术界看来已经是大逆不道,用近似模型而不是精确模型。但Cutler的惊人之举在于把这个“半吊子先进模型控制”和线性规划“打包出售”,用前者处理多变量问题,用后者处理约束控制问题。这样的做法在理论上没有任何收敛性证明,因此无法预测稳定性或其他性质,但在实际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尝试、经验和小心相结合,没有出现稳定性问题。DMC之后还出现了其他大同小异的方法,HoneywellRMPCT则把数学规划推广到“动态漏斗”,用作参数整定的工具。Pavilion Technology则把静态的神经元网络和动态的线性模型预估控制结合起来,闯进非线性控制的领域,约束最优也从线性规划进步到二次型规划。理论界对于这种“大象闯进瓷器店”的做法一筹莫展,李雅普诺夫也好,波波夫也好,H无穷也好,李群也好,都无法解释、预测、证明这些在现实中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这有点像中世纪了,神学家们可以数清楚针尖上可以站多少个天使,但无法指导工匠们在造桥时用多大的石料可以造多大的跨度,工匠们只有依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积累“葵花宝典”。

. L, h% d+ m) i0 x
另一方面,工业实践前沿在有些领域实实在在地落后于工程科研前沿。往复式压缩机是气相过程中常用的设备,说白了,这就是打气筒。这东西增压比高,机械简单,但是输出压力有本质脉动。下游过程要控制压力,很难绕过这个本质脉动,一般就是用低通滤波。但往复式压缩机的频率不是很高,需要用很强的低通滤波才能达到足够的平滑,副产品就是带来很大的相位滞后。下游过程需要改变工艺参数时,压力设定值改变,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响应速度,低通滤波太厉害了,响应很迟缓,也不是个事儿。用PID整定来解决,要么反应迟缓,要么控制阀随着往复式压缩机“翩翩起舞”,增加阀杆、阀座磨损,很不好办。但是滤波理论里早就有带阻滤波这档子事,针对往复式压缩机的频率,正好阻隔掉这一个频率段(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还有“附带杀伤”),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对于绝大多数干化工过程控制的人来说,频域方法是见了就头大的事情,还要来什么频谱分析、滤波器设计,这简直是强人所难了。

6 S5 b2 i9 T' `" g6 P5 `
化工过程控制从单回路控制发展到多回路控制发展到非线性控制,现在已经超出传统控制的范畴,开始进入操作规程自动化的阶段了,像自动开车、自动停车、自动转产。虽然这东西在理论上还没有合适的方法表述,在实施上计算机界已经有成熟的东西了。如果不是Windows这样的巨无霸系统的话,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写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一个大作业而已。但这东西和操作规程自动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多任务进程管理、系统资源管理、人机对话管理、中断管理、事故恢复,这些东西在操作规程自动化里都可以找到对应。但现在工业上只有自己动手,用半吊子知识在低层次上摸索,全然无法利用计算机世界里已经成熟的方法和设施。这也是另一个类型的脱节。

: R; B, M  H0 D. A7 L, @' \
还有一个是所谓data mining。国内叫数据挖掘,其实叫数据掘金比较好。工业界使用DCS已经有几十年了,大家都积累了海量数据,但都有很大的问题:如何利用这数据发现规律、寻找解决问题?这是工艺工程师的看家本事,touble shooting、挖潜、制定工艺条件,都靠它。但工艺工程师一般都是用Excel把数据列表画曲线,然后对照着看,希望找出因果关联。这个做法第一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变量里知道找什么变量对照,这本身就是大学问,有很多经验在里面;第二有时变量太多,几十、上百条曲线放在一起根本没法看。统计上有PCA/PLS方法,把众多相关变量的主元找出来,然后对大大降阶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但工业界的人第一对数学恐惧,第二对这些没有物理意义的主元也不知道怎么办,所以PCAPLS的培训班办了一期又一期,软件包出了一个又一个,到后来还是只有少数敢吃螃蟹的人真正采用,别的人照样到时候用Excel。另外一个工具是平行坐标系,把直角坐标系里的点变成平行坐标系里的折线。粗看不大直观,但这个平行坐标系可以容易地把几十、上百个变量标绘出来,并对各个变量来回query,比如转化率在80-85%之间的时候,别的变量都在什么范围?如果有一个一致的范围,这就是相关,下一步就可以定量地找关系;如果什么数值都差不多同样可能,那就是没有关系,就不要再在这里浪费时间了。但和PCAPLS一样,这样并没有多少高科技但需要一点另类思维的方法在工业上的应用还是有限,无法突破人们的畏惧。

& q" g8 F5 ^" p0 j/ [+ X+ M4 t* n. Q
工业实践领先于工程科研的脱节是传统意义上的脱节,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但更令人遗憾的则是工业实践落后于工程科研的脱节,现成的工具和知识在那里,但对工业界可望而不可即。很多“高级”知识在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触及不到,但对于学术界来说,这些东西早已是成熟的东西了,太小儿科。作为研究项目不合适的话,还可以作为工业界培训项目,但实际上,除了少数敢于吃螃蟹的人,大多数工业界的人在培训之后,依然畏之如虎,这些“高级工具”常常不是只要点击和拉菜单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捣鼓。

: ~7 C7 Q0 z; g: j
现在有一些工程咨询公司,起到桥梁和填补作用,但工业界的难题常常需要时间理解,需要时间和第一线的人建立信任,这就不是这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工程咨询公司的强项了。

6 O# j8 b2 T! P* `
还有一个情况比较模糊,可以算作工业实践领先于工程科研的情况,但又在理论上没有太大的难度或者深度。比如说,传统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是线性的,即使非线性,也大多是和过程状态有关,而不是和输出有关。但实际上有这样一类情况,控制输出和当前值有关。比如说,聚合反应需要控制转化率,对于某一类产品,催化剂浓度在ppm级;对于另一类产品,催化剂浓度就要高达上千ppm级;但不管什么产品,转化率都要控制在75-90%之间。如果使用线性控制律的话,参数整定确定之后,不管当前催化剂是在ppm级还是上千ppm级,实际转化率高于设定值1%的话,输出(ppm)变化是相同的,那就不可能在不同产品之间达到有效控制,很难避免对ppm级增益过大、对上千ppm级增益不足的问题。但是把整个PID控制问题放到对数空间,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换句话说,传统的PID增量式是加减法(additive)的,把它变成乘除法(multiplicative)的话,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化的情况就是,实际转化率高于设定值1%的话,输出在现有基础上降低5%,而不是直接降低固定量的ppm。这样的东西在学术上没有什么价值,肯定在大杂志上不上台面,教科书里也难有一席之地,也升不了职称,但在工业上解决实际问题,还有那么点普遍意义。
; E. F! t. A2 k# ?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工业界的着眼点在于解决问题,减少损耗,创造产值。解决的方法是否有普遍意义不重要,甚至可以说,有普遍意义的话,工业界会尽量阻止竞争对手得益于这样的方法。学术界的着眼点在于推进知识的前沿,激发新的思考,或者世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出文章。解决工业问题是锦上添花,这样的花是需要大显特显的。两者着眼点的不同导致了两者的脱节。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在鼓励学校创收的年代,这个问题其实是得到了一定的解决的。大学里的人最紧要的是到工业界的大海里捕鱼捉蟹,学术价值不太重要。但正规化后,这条路又堵死了。

8 K" b4 ?; g" ?$ c; k8 t6 I
工业实践好比餐饮生意的吃客,菜有派系,派系内还有“上台面”、“不上台面”之分,很多时候饭店以“正宗xx派系”作为招牌,自然都是“上台面”的菜肴主打。但对于吃客来说,正宗与否、上台面与否常常不重要,好吃才是最重要的,鲍鱼和糍饭糕在同一个桌面上有什么关系?好吃就行。大学好比饭店大厨,菜系正宗固然重要,但要是忘记了吃客的口味,生意就做不大了。
) U$ _" _5 I2 s2 O
本来是想对应穿越兄的问题,结果七拉八扯越写越多,自己把自己都绕糊涂了。看客就和吃客一样,喜欢了挑两样菜尝尝,不喜欢的……拉进铁手府里用墙围起来改造,直到喜欢为止,嘻嘻。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捐资 +2 学识 +1 收起 理由
海天 + 5 + 2 + 1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11-7-4 11:5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晨枫 的帖子
    + M8 ]2 ]7 {. y1 a- B* Q
    & ^7 p  {& C* b# h  N( d这么好的帖子,这样深思熟虑见解的反而没有人回复?$ K/ r- F* L* s8 ?: e# h9 P5 g
    ! u" ]: u1 |& v+ C
    我发现很多时候作者自己得意的别人没感觉,自己随便写着玩的别人倒是很热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1-7-6 16:2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燕庐敕 的帖子
    & z- F; y- ]0 `8 k+ \: Y# O7 a' D1 C- v5 u
    因为像俺这样搞实际工程的太少了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1-10-20 07:16:51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晨大,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模型不清晰或者无法建立的情况下,
    ( C# |6 i3 I0 s; A" u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建立控制量和被控制量之间的统计模型,或许是一个现实可行的路子。
    3 S. `8 I! U- D9 x" ^5 i请教晨大,同样的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比如说PID,6 h# d% B3 u- N5 X6 W4 i* }4 J
    1 参考以往的数据建立的统计模型,然后进行预测分析,给出一组或者多组参数调试。
    ! A6 S0 a$ e- t: `8 a5 Z8 O2 根据现场情况,按照流程进行试验设计,现场调整,再分析试验数据,最后给出调试结果。6 P# w* o& g. {# W0 T
    这两种方法,哪一种用得比较多。3 ?5 G# `' N9 U1 k' f- K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9:45:31 | 只看该作者
    江湖萝卜 发表于 2011-10-19 17:16
    " j8 [( ~& F* H$ S8 O! }' u0 V多谢晨大,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模型不清晰或者无法建立的情况下,
    9 T& ^6 S7 n: _/ D+ D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建立控制量和被 ...
    % C% _4 f" q( i9 B( x, h8 _7 I, q
    你太客气。用历史数据建立模型,有两个问题:
    # h6 ^4 r% U* w& a8 u; K  O1、如果是闭环数据,也就是说,用闭环的控制器输出到过程测量值建立模型,有可辨识性问题。在理论上就不可能解决无偏估计的问题。
    & ^. B9 w  H# m6 b5 T2、过程必须是高度雷同的。
    * k* V. c6 `( U7 \  o7 w
    - D' I, R3 a6 [# ]) M$ O在做控制系统整定的时候,如果是新工厂,但是按照现有工厂照抄增建的,用原过程的控制参数作为起点,通常不会出大错;如果工艺条件或者设备参数大改,只有从头开始。/ a# O# \& X1 w4 `+ ~# n# ^0 [
    # e& G% e( e+ g+ g( W+ t
    我对“以往数据建立模型”不大信任,除非30年一贯制的地方,否则需要大量的伺候。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1-6 00:2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6#
    发表于 2011-10-20 10:19:50 | 只看该作者
    直到工业界走在了前面,学术界才如梦初醒。既然可以串列,为什么不能并列呢?为什么不能从两个不同的反应器的到产物后在简单混合呢?
    - V. {# R+ M4 Y8 Z) P+ q( A' g' c! |2 Y
    -------------------------------------! x# h8 ]8 B; c

    : H( @! J7 f4 A) R回晨大,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脑袋里已经有一定的想法, 需要实际试探下这个思路能不能走得通, 但是:0 n5 f/ |. \2 [! t) I
    7 b$ P9 K$ F; ?4 B3 m

    % K! ^/ E3 m3 D, u$ q+ j9 Q( }0 f& r3 }4 o7 g

    * n. D9 x: Q% E2 d1 t0 l....
    ' X* q. I# q" W. o5 v. L6 q- jboss听了一半就否了, 只留了一句: 即使最终可行, 盈利周期也太长了, 你们还是抓紧时间改***吧.
    ' e# @+ E0 r6 O: k4 y" D! m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6-16 23:34
  • 签到天数: 1277 天

    [LV.10]大乘

    7#
    发表于 2011-10-22 01:54:57 | 只看该作者
    燕庐敕 发表于 2011-7-3 22:58 $ e* `& `2 U/ D
    回复 晨枫 的帖子
    , H  S+ S; [& d  L5 S
    1 m/ }1 Q/ b5 |* S% W- b这么好的帖子,这样深思熟虑见解的反而没有人回复?
    6 U/ G1 I, L& C5 F
    这个基本无解。
  • TA的每日心情

    2019-2-21 00:29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金丹

    8#
    发表于 2011-10-22 07:3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穿越 于 2011-10-21 23:02 编辑
    & }( ?6 H  c3 R3 Q; [& i3 O7 ?, \6 G8 A; u( k: I3 k7 y- L. T
    最近被一公司老总严重动摇军心,又开始想我们这些做基础科研的该如何真正做点实事了。做基础的不是没有钱途,但是的确像晨大说的那样,很多工业界的实际问题我们觉得太浅,不能发paper,所以不让学生们去做。在我们这个领域,科学是领先于工程的。很多在科学上是成熟的技术,告诉公司的时候好像他们都没听说过 3 r6 ?2 L) L6 r& P# R* C
    / V6 e5 `7 R" z: X  @
    不过俺们要混下去,首先得发paper。所以等俺写完这个月的paper再上来吐泡泡。
    ) P. u- c) r$ O" j# d) f/ v: }0 F# a4 Y+ ~( H# I( e
    和老燕一样,俺也觉得这篇可以想的地方很多,但是想来想去想不清楚,头疼。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11:51:41 | 只看该作者
    穿越 发表于 2011-10-21 17:35
    & ^) j) i3 Q9 b4 M最近被一公司老总严重动摇军心,又开始想我们这些做基础科研的该如何真正做点实事了。做基础的不是没有钱途 ...
    . _! j2 A% N9 W
    你肯定是在写paper而不是在以写paper为名泡女生吗?写吧写吧,写完了赶紧吐泡泡。

    点评

    话说俺们系有个教授选学生那才叫一流,没一个不是美女,简直就是美女集中营,所以俺特愿意跟他一起开组会。 俺资历太浅,只能选才不选貌。  发表于 2011-10-23 08:49
    嗯,真不错……是脸蛋不错,还是脑瓜不错?这是一个问题!  发表于 2011-10-23 08:06
    真不是,俺已经被女生们烦死了,告诉她们说下一个博士生一定要是男生,得到一致拥护。可是昨天一合作者又推荐来他手下的一女生,还真不错。。  发表于 2011-10-23 07:3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10#
    发表于 2011-10-22 12:2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乡间小径 于 2011-10-22 12:26 编辑 1 s$ W+ [; F3 }& y
    5 F1 X0 H9 K" }+ N
    两个问题请教晨兄。
    : x. a- k0 {# K7 g* C8 j1.高低分子量聚乙烯混合是一个很好的点子。但两个反应器相对比较复杂。能不能采用一个反应器,分两个不同的时间点加入Ziegler–Natta 催化剂。这样,可以同时得到混合均匀的有两种不同平均聚合度的聚乙烯,不用考虑转化率是否一致的问题了。不知在工艺上是否可行?
    & c: C7 r! @& R. |' P2.后面的聚合反应控制转化率,没太看明白。你说的转化率控制是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压力来控制的吧,但能不能简单地用淬灭催化剂来控制,避免使用复杂的控制?俺这些理论、公式多了脑袋也大。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12:33:20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1 22:24 + R, e# E. e* Q& y3 R
    两个问题请教晨兄。
    % l6 o1 f6 k: G+ c/ p) D9 M1.高低分子量聚乙烯混合是一个很好的点子。但两个反应器相对比较复杂。能不能采用一个 ...

    $ W; `- X8 T$ b1、这要看用CSTR还是PFR。如果是CSTR,不存在两个时间点的问题,反正均匀混合了;如果是PFR,有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但催化剂一般还有剩余寿命,光靠不同时间点恐怕难控制bimodal的分子量分布。
    - g3 T  O5 I8 x! a2、用淬灭(deactivation)来控制当然是可以的,但催化剂是比较贵的东西,一般要求尽量用尽,而用deactivation来控制转化率,通常转化率较低,催化剂还有足够寿命,才谈得上用deactivation来控制。这样做经济性不好,没有见到使用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12#
    发表于 2011-10-22 13:51: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乡间小径 于 2011-10-22 14:11 编辑
    2 r+ a* @1 u: X# U( X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2 12:33
    6 W, E. d/ q1 w. u( o" j6 o1、这要看用CSTR还是PFR。如果是CSTR,不存在两个时间点的问题,反正均匀混合了;如果是PFR,有两个不同 ...
    ! a5 u/ p) I+ r
    ( P0 H/ r5 k1 E; q/ k4 @
    我说的是CSTR。CSTR虽然是混合均匀了,但不同时间加入的催化剂的链长不一样。反应时间长,烷基铝复合物上的链聚合单体数比较多,而新加进去的烷基铝链比较短。这样理论上应该可以实现两种不同的链长。& S. w3 {  p; @- O
    这只是从反应机理上分析。实际工艺上可能是另一回事,看来俺得找本高分子工艺或者乙烯聚合的书来看看了。
    / f/ s4 [  r8 n+ T工程科研和工业实践相结合我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可以在研究中找到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直接的益处。俺最感兴趣的是工艺化学,是化学和工艺、工程的有机结合,也很有意思。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5-9 09:14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13#
    发表于 2011-10-22 13:52:36 | 只看该作者
    晨大知识面真广阔啊
    % B: K, D$ P* G# G+ l  B$ m从上学的时候俺就有个疑惑,学这些怎么对应到实际上。工作这么多年回头看,还是很多没有对上。6 }% U& i8 W( A8 G( ]* H/ w
    对那个data mining很感兴趣,能不能解剖个麻雀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1:47:19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1 23:51 2 [- b# {" n3 K$ q* B% O' W
    我说的是CSTR。CSTR虽然是混合均匀了,但不同时间加入的催化剂的链长不一样。反应时间长,烷基铝复合物上 ...

    $ ^5 [0 C5 e: _  s! m6 Z你是在说batch process吧?连续的CSTR,怎么定义时间点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1:55:27 | 只看该作者
    绿葱头 发表于 2011-10-21 23:52 $ B6 I" J- u, v
    晨大知识面真广阔啊
    : ^9 y  w  S/ k, }, M从上学的时候俺就有个疑惑,学这些怎么对应到实际上。工作这么多年回头看,还是 ...

    & f( [. A/ R( ]. S' C6 l8 l2 L呃,这个说起来比较困难,要有那一套软件,还要截图,家里上网哪有这个?找到一个PDF,看看或许有帮助?- ^# h$ }0 y( ?$ S
    http://www.actc-control.com/down ... 710/rbrooks_2up.pdf: M; }7 T/ B% p- e
    http://www.nysas.org/Geometric_Process_Control.pdf. n& d) A! v9 ~! b7 z
    " l: T) C5 ?% C! i) @: }3 l
    基本上是一个坐标转换问题,先把尝过的多维空间中的直角坐标系的点转换成平行坐标系的折线,那后面的文章就好做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08:07:10 | 只看该作者
    绿葱头 发表于 2011-10-21 23:52 8 d$ R- k" ?  d2 ?, g) Y
    晨大知识面真广阔啊6 W' L: c; u% O0 k1 P( Q* w
    从上学的时候俺就有个疑惑,学这些怎么对应到实际上。工作这么多年回头看,还是 ...

    . Y$ S' ^4 }1 ?+ V呃,这个不是知识面广,是饭碗啊。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17#
    发表于 2011-10-23 10:4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乡间小径 于 2011-10-23 10:53 编辑 * e5 O) q) A9 Z7 C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2 21:47 " l5 n6 u' l4 D+ ~5 D0 l3 S
    你是在说batch process吧?连续的CSTR,怎么定义时间点呢?
    % C/ G" I' a9 t* u5 a% t8 y7 T

    ; w7 a1 L- x9 {4 R; S) ]  L- [1 v3 zoops,是我搞错了,我一直想的是batch process。连续的CSTR的确不能定义时间点。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12:46:17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2 20:40
    # V+ T3 M9 W2 H6 {3 X& N1 I7 Zoops,是我搞错了,我一直想的是batch process。连续的CSTR的确不能定义时间点。谢谢! ...
    9 j5 h( Z& B/ a* \$ U
    聚乙烯是大宗产品,用batch在工业上大生产那亏本亏大啦。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 00: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19#
    发表于 2011-10-26 04:20:18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0-23 12:46
    ; f% W7 |2 V+ |9 `1 O聚乙烯是大宗产品,用batch在工业上大生产那亏本亏大啦。

    ! ~/ s- b! T, \! A! a俺脑子短路了。 还有个问题,这乙烯转化率是怎么测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05:29:08 | 只看该作者
    乡间小径 发表于 2011-10-25 14:20
    ' {, Y1 t( q8 Z" f+ I; b2 t6 }俺脑子短路了。 还有个问题,这乙烯转化率是怎么测的?
    ; s0 L  I, m, k4 Y  _  W
    哇,挑难的问题问哈!工业上有三个办法:
    , m' B1 b" q0 j( A1、用GC分析efluent的乙烯浓度,反算转化率,但这要看过程,高压、液相很容易“糊”住采样管,而且GC的采样南国周期太长,所以绝少成功的例子。5 T% B  H) Y/ \4 ?9 R
    2、用NIR,可以实时测efluent里的乙烯浓度,然后反算转化率。, U" e' X, @* [1 w" U# x/ E7 H
    3、用热平衡推算,放热反应的温升和乙烯转化可以用热平衡反算转化率。这个用得最多,但也最容易受各种影响干扰,比如反应器壁的散热。1 v6 C. N0 t/ V9 L+ I  `/ x) V3 m
    , I+ H; E% V8 F& O
    实验室里就方便了:用铅桶称重量!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31 21:04 , Processed in 0.05125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