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7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史记] 化工英雄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6:2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不到好名字,拿这个凑合一下。6 e8 _0 }$ m7 r
5 O5 C2 J  S1 H1 b+ K& G4 z2 A0 X
只想写写范旭东先生,暂时不想写吴蕴初先生。重化工和精细化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重要性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a; P" _- {# I* X/ R: u: V3 x8 V
" }3 N& v( z' {. a
范旭东和红朝太祖有个共同点,都是从长沙起步,太祖龙腾于长沙,范旭东从长沙被逃难的哥哥范源濂带往日本,然后在日本生活学习了12年。一个不同点是太祖战壕里有一大批神一样的战友,范旭东身边也有神一样的战友,但是更多的是猪一样的战友。" n' d5 ]- i& i5 Z5 ?- W
1 w* B. y4 f; e( j
范旭东的哥哥范源濂和红朝缘分也不浅。范源濂曾经担任北大图书馆的代理馆长,也曾经参与组建南开大学。其实他当北大图书馆代理馆长的时候太祖还没去北京,周公倒算得上是他的学生。0 I$ F2 E+ {; b/ o. R! k+ f

/ g  Y  T+ o) ?' C/ d) o& Z, r范旭东一辈子只当过一次官,推荐他当官的是只比他大十岁的梁启超。这个官是财政部的,任务是分析银元的含银量。当时袁大头的含银量是89%,可是范旭东分析下来,少有能到这个含量的。在申请回炉不合格的银元被拒之后,范旭东便辞职了。5 Z8 a+ T7 _" \1 f8 x
  W+ b7 D9 j" q. @3 ~7 G; {, q
都知道范旭东和永利公司以及制碱业,其实他是从制盐业起步的。最早给他入股的一个股东叫杨度,就是那个被总理惦记的杨度。杨度厮人,一辈子狂买原始股。袁世凯称帝,他是六君子之一;相交共产党,结识李大钊;TG得天下,人家是早期地下党;在北京买房子,是帝都的房产低潮;中国重化工,人家是最早的几个股东。) Q# r$ x6 X! U" [1 E+ {

. ?% ^5 q* J: _7 R+ a食盐是无机化工的重要基础原料,但是在清末民初,想用盐做原料和异想天开差不多。这么说吧,当时盐税是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大头,那工业上用盐成本海了去了,想不赔死都难。那时候政府对于盐的依赖程度,和伪满对鸦片的依赖、蒋公对美援的依赖、今天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有的一拼。他那个时代在盐的问题上打突破口,无异于当今在影帝的体系内扒房地产的皮。5 V: [4 L, h3 s+ i/ Q

% y) [  Y9 a  z/ m+ t- i; Q( l0 x中华民国的盐务归财政部管辖,五国银行财团设盐务稽核总所监督。盐务稽核总所设总办一人,由华人担任;会办一人,由洋人担任。总办挂名,实际上掌权的是会办,谁让盐税成了中国民国向洋人借钱的抵押呢。' B1 r7 m' ^& V: U& Y; P* x

' Z# H8 T" t. d; z) k% ]# z范旭东想干盐业,做中国人自己的精盐,但是缺钱,虽然袁世凯的向五国银行财团善后大借款里面有四分之一多的名义是用来办盐务的,实际上一分钱也没有用到这上面。还要说一句,这笔借款是1913年借的,预定还款期限是1960年还清,抵押是关税和盐税。9 H& e& |, z* L

7 Y, X  `/ @8 }3 m范旭东最早的启动资金来源有张褰、梁启超和范源濂等九人。他的公司1914年7月上报获批准,11月开始募股,四个月募集资金四万一千元,完成了目标的80%。他能办这个盐场,背后的运作还是很不容易的,他哥哥当时是教育总长,他老师梁启超是司法总长,张褰更是实业救国的社会名流,董事长是当时的盐务署顾问景学铃。
  W' o' c! T4 C3 x" \5 @7 T" M. m; b$ Y' f% m4 n, ~' o3 Y
这个后台能把他扶上马,却无法送一程。因为很快梁启超就开始反袁,范源濂也辞职了。盐很快就生产出来了,质量很好,商标用了“海王星”。然后这些人一下台,关节不通,盐没法卖了,因为盐是专卖的,在某一地区由国家批准某一盐商,发给执照类似的一个东西。没有这个执照,卖盐就是卖私盐,十斤就可以杀头了。(程咬金够杀几回头的?黄巢属于有组织贩卖私盐,斩立决。)范旭东这两条全占。
! E# E  u) I, b: U. ~' H+ O$ z# e" m. T$ @' C# j
他找公司的董事长景学铃问路,景学铃告诉他,只有袁世凯才能解决他的问题。但那时候找袁世凯解决问题,不比今天找蟹帝批个条子容易。在仅有的这条路上,还是景学铃给他介绍了一个能引路的人,就是杨度。
7 a2 b  U% l  [8 J4 j- r3 N3 d% b7 ?# C3 p. E9 M1 y1 S( T
有关系就是不一样。杨度带着范旭东,范旭东带着一小瓶精盐,去见了袁世凯。几句话的事,范旭东和他的久大公司拿到了长江流域四个省的销售权。作为回报,杨度成了久大公司的股东。
2 ?# i( X% h3 G! e2 W: V& R4 w6 W' Y! k
击败了第一批猪一样的队友,下面范旭东就要面对一批神一样的对手了。不是说他的对手能力有多强,只是他的对手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9 f3 a1 G0 j- c5 |6 Q2 _/ e, n
( c3 ^: C5 a: Q$ W$ Z: P袁世凯一句话批给了他销售权,但是还要考虑他的盐运到那里,会严重伤害当地盐商的利益,而这些盐商背后,是从中获利的大量地方政府官员。
1 }# W  g8 M7 `! K+ a2 W; B5 S, N& B6 S
范旭东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哥哥范源濂是湖南实权人物谭延闿的恩人之一。作为给范源濂的回报,谭延闿一路找到了当地的关键人物,给范旭东在湖南湖北开了绿灯。
! Z& N, J1 K; _8 \1 B1 L8 k* y: t3 I7 y; O
在江西,赣北镇守使知道范旭东是教育总长(第二次)范源濂的弟弟,派自己的弟弟负责查禁久大公司在九江一带的盐。实际上是给范源濂一个面子,名为查禁,实则当保护伞。当地的盐商是恨得牙根痒痒,但是天平两头分量根本不一样。一边是地方富商,一边是地方实权人物加上中央的大官。
7 `! \" [! M+ K- T3 x! @% w4 t- L' [6 W
不光是后台,运气也要好。当时是军阀混战,再好的后台也难防来个二百五先给你砸个稀烂或者搅局。比如吴佩孚,就曾经派人来他这里敲诈,无奈范旭东运气很好。他还没来得及砸场子,就被冯玉祥和张作霖给赶走了。9 p9 |$ E6 O; ^9 c
9 Q) l- R  b& I2 `  y& r- e
之后是李景林,李景林更直接,干脆把范旭东给绑走了,要20万军饷,不给钱就要命。范旭东更光棍,老子舍命不舍财,你看着办。万幸这事被黎元洪知道了,虽然是下了台的总统,说话还是能派上些用场的。再就是虽然范旭东不舍财,久大公司可以舍财。钱没了是一回事,范旭东没了,久大公司立马垮台。- n- m* A7 j2 a- [3 ?* [% A' v

8 d: a3 ~4 m/ z- V0 ^- t% Z) R+ i: s另一个神一样的对手是洋人,毕竟当时中国的盐业是控制在洋人手里的。他们的做法比军阀们文明多了,也致命多了,他们限制了久大的产量,封闭了盐场,英国海军则控制了塘沽港口,禁止久大公司食盐的的出港,比多年后美国人检查“银河号”彪悍多了。1 v, @; Y7 g/ G$ ]; r2 E# m
: Z3 g% D# t. f
这时候的久大,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精盐制造企业,并在青岛对日本大量出口,和创业之初相比,资产增值近百倍。4 U1 b0 Y7 }1 I" E8 W
# j* E! v- E2 M' a% O
1929年,久大开始做酱油;& S5 k. `4 {: |/ B
, ^- ~/ y& `. D1 f; e2 g
1931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酱油的倾销;2 e# ^1 l/ S/ X0 u" l5 j4 i0 q# q' Q

6 X, _  ?! p: H! G同年,918事变爆发;" ~8 ?/ H. L! W$ j/ c
* P( D( {* g0 @$ d; E! S6 U
1936年,久大迁往上海。& s( F% s- T0 v  ~& x

/ {5 H; q) f0 I; [盐业是范旭东财富的源泉,但是如果只有这些,我想我是不愿意写一写他的,就像我不愿意写面粉大王、纺织大王、猪鬃大王等这些大王一样,他们要么借力于中国是原产地,要么借力于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要么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
  P4 k7 B/ ?: b& H( H* |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8 学识 +2 收起 理由
万里风中虎 + 3 精彩
空气精灵 + 2 加油
橡树村 + 3 + 2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4-30 09:37
  • 签到天数: 532 天

    [LV.9]渡劫

    沙发
    发表于 2012-3-5 21:54:2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马甲新作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7-7 20:03
  • 签到天数: 525 天

    [LV.9]渡劫

    板凳
    发表于 2012-3-5 22:04:52 | 只看该作者
    搬个板凳听马甲细细道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2-16 14:50
  • 签到天数: 818 天

    [LV.10]大乘

    地板
    发表于 2012-3-6 05:45:29 | 只看该作者
    隔行如隔山,还真没听说过这人。

    点评

    高中化学书里面有侯德榜,不记得有没有老范。  发表于 2012-3-9 23:51
    河里发过:中国化工艰难的腾飞(一):发轫  发表于 2012-3-9 04:23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8-2-25 20:16
  • 签到天数: 128 天

    [LV.7]分神

    5#
    发表于 2012-3-6 13:20: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马甲,学习化工英雄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15 15:01
  • 签到天数: 266 天

    [LV.8]合体

    6#
    发表于 2012-3-6 13:27:05 | 只看该作者
    南京浦口那边有范旭东的雕像呵呵,化工界的鼻祖或者先驱阿!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5:53:5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化工艰难的腾飞(二):群英' _/ S' B. E0 l
    ; c( B! G+ H8 \2 P
    而范旭东,他从事的是制造业,是现代工业基石之一的重化工,是他为首的一批人,把最贵时候一盎司黄金一磅的纯碱给做成了白菜价,是他和侯先生那一批拼命苦干创出了世界上最先进“联合制碱法”。* R9 A# S% ~! I. s
    ( |) K' W+ x/ s9 q7 G
    做出中国的纯碱,除了侯先生和范先生,还值得记住的人有陈调甫(化学工程师)、王小徐(机械、电气工程师)、吴次伯(第一批出资人、他没坚持下来)、张褰(还是他)、李烛尘(管理高手)、李国钦(在美联络人)。起初陈调甫主持,王小徐负责机械,吴次伯出资,资金不够了又去找张褰。陈调甫没有范旭东的背景和后台,为了能见到张褰一面,他把家传的苏东坡的帖子拓本送给了张褰,不过好像张褰没收。
    ( U+ [% H  Q3 F. C# \( U7 w
    ) ?7 K& s% r! p& V; i张褰把他们介绍给了范旭东。因为张褰知道,范旭东也想做纯碱,但是想买技术时在苏尔维公司受到了近乎羞辱的待遇。Solvay Chemical Inc 这公司很强悍的,到现在依然活力四射。后来范旭东还去另一家公司考察,当然也是他制碱方面最强劲的对手,卜内门,说起ICI,化学化工领域那可是如雷贯耳。事先联络好了,但是卜内门那边联络的人不接待,而且只准去看锅炉房,后来范旭东一报还一报,原样还给了卜内门。% }, v5 s7 I) y# }% R# j

    $ Y  |* T- i' V8 }) A! u0 {& \卜内门现在被塔塔收购了,而塔塔的制碱技术是比着侯德榜的书自学不成材,又把侯德榜请去现场指导多次才发展起来的。塔塔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纯碱制造商。
    & M, Y- G' B1 L
    * v& W: P9 _5 K/ X6 }3 c范旭东和侯德榜的结识那是相当的有戏剧性。范旭东和陈调甫商定,让陈调甫去美国进修。陈调甫托李国钦在美国买图纸,被骗了。在他发觉自己被骗之前,李国钦帮他找了几个中国学生协助那个骗他的美国人画图纸,,其中就有侯德榜。侯德榜就这么知道了范旭东其人其事,然后侯德榜就回国了。
    % c" B) @9 m2 T6 B; v  B) I0 \0 A( S# o4 g
    他们几个人的分工大抵是这个样子的。0 Y6 j0 x! j/ o5 g; |

    : P: H1 L) I5 b- U范旭东是董事长,主要解决资金、原料、市场方面的难题。
    4 Q; v' b* c1 ?9 P( k' R
    : N3 g  h8 z6 S8 p# ^, n' R* f- r/ S资金方面,一方面是久大的盈利,一方面是募股。
    * T% J' ?' Q, [' N# c; E. I# o- `  \9 q0 u% O
    原料方面,英国人掌控着中国的盐业。工业用盐如果也按照食用盐那样征税的话,等于赔死。为此他必须去争取工业用盐免税。  i. O1 q; @* w  F

    / C5 S( z& U% p) K% B/ _2 u$ n2 U市场方面,英国的卜内门公司牢牢控制着中国的市场。英国人直接说他的想法超前了三十年。% c; H% W2 }6 \( g7 o* A1 a
      Y! S( s8 M. R1 @# |6 l' ~2 D
    永利做大了,卜内门要参股进而收购,硬顶住这个压力的,还是他。( m7 R  g& z* Y

    " c2 {. ?. F2 o+ M) M- K7 h和卜内门的商业谍报战,在他的安排下,永利大获全胜。, h+ @& L; o$ I# n$ p7 f- C

    6 |4 @$ `- ~4 E# B避实击虚,通过日本市场搞定中国市场,这高超的营销战术他是主谋。/ C' @9 d  D# \) [" H; R# O9 ?+ Q: d
    5 H- Z0 z% M4 I0 R9 K  g1 o
    股东们十年不得一分红利,闹事,别人能出这个头吗?
    " S' q. B, |% i& K  {) P6 i% h" K3 R) Y2 i0 o) [
    好了,范旭东工作的难度我想大家已经了解了。打个比方说,就是从中石油买原油,自己炼油,产品的经销权还在中石油旗下的加油站那里。用这种方式,去和中石油平起平坐,再取而代之。
    # H! S  b0 j2 U. Y7 z9 }( s8 l8 h! U! y" ?
    ……………………………………………………………………………
    9 X  R6 h& X" u- y2 S, [' T% f: P4 {5 K  a
    陈调甫管的是比较多,可以说是第一任CEO。8 l/ U$ K9 r: [% @& s
    ) t: R7 M0 }7 o1 P/ F
    人力资源方面他为永利找到了侯德榜,后来还有刘允锺、刘树杞、吴承洛、李得庸等十几人;
    # x4 u- O) h# k  N. r. f; i1 M  v0 h4 M2 I, r' x( d
    技术方面他建立了第一套制碱的小试装置,让股东们相信了中国人有这个能力;
    : _& m3 F, @2 G" _
    ) c8 u# |, o7 f3 C* N2 A; Y( q设备方面他在美国为永利买图纸、买机械,买设备,一分钱掰成好几瓣花,比如他曾经把美国人不要的一台刨床用二十分之一的价格按照废钢铁买了回来;
    5 k) c( o- d# Y& H, J  O' J0 d3 ^2 V  z2 @# g8 H( ]! }$ Q8 m% Y
    基建方面,他主持建造了当时难以想象的两栋十层楼高的厂房;
    8 u* _8 T. z! q/ Y& _  x5 v6 z
    ' u1 D4 V" Z3 X# N( ^' M公关方面,需要和租界、军阀方面打交道,他必须出马;! a* ~( [3 m9 p7 B' K8 r6 e0 {# _
    3 T5 q& V6 a2 J( T  Y0 O4 i* p% e
    生产方面,建厂初期,他长时间在第一线折腾,指导工作;1928年精力转向油漆;1956年,快70岁的的还出山参与碱厂的扩大工作;. z4 g+ m; V: B5 i
    & n- M* W9 A6 Y6 Q0 N! Z, Z
    资料方面,他解放前天津仅有的三套《CA》,他手里有一套。
    & Z  O" @) i4 Z: r: }9 ?5 a1 `2 l8 U1 R0 u* U
    着重说一句,陈调甫是永利这些创始人中,吃洋人的瘪最多的一位,比范旭东还多。这个不多说了,全是泪。
    % }3 i- P: y/ N+ `( j. k1 ^, g: D* ^( g: Q
    其中有:去找美国专家请教被奚落而出;找人买图纸,被骗;找到正确的人,价格上被敲竹杠;和美国厂长联系好参观,到门口被拒之门外,且被侮辱,便于大雪中在工厂外步行三圈。2 o, A2 J2 b  O! I
    $ v3 N- u& R& l; O" z3 s" N! ^$ d
    ……………………………………………………………………………
    " G1 i9 k$ s4 ^
    / \1 s3 T8 z; _李烛尘,他和侯德榜轮流担任永利的厂长。相比较而言,侯德榜更多是总工,李烛尘更多是管理。
    ( I% g7 Z' g' _/ a7 E9 l( I. d  C) M' O* t
    八卦之一,李烛尘的二女儿叫李莲英;八卦之二,李烛尘要按凯申公的标准算,属于共谍一枚。
    ! ]. E' E; o) ]1 j0 S5 f' z
    ( I; T9 G- H4 t7 B) s. Q$ ~8 G李烛尘和林伯渠是同学,和徐特立关系也不错,当然和范旭东更是好友。4 o$ H* b5 F8 U. ^

    7 _7 W5 t" B0 r& i8 R! E  k/ \前面提到范旭东被军阀李景林绑票,范旭东舍命不舍财。后来给李景林送去八万块,并请动黎元洪出山说和的就是李烛尘。
    ; I. Z7 Y; F7 ?2 M1 s1 M
    # G" }# c+ X% p% }4 O" A2 ~此外他他建立了严格的领料审批制度;然后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坚持盖仓库;各种规章制度也是他一步步建立的,工人的待遇和福利也是他一手主持的。
    . b6 L; m& f( c) a
    3 L( p. ~; ^8 A* N' H/ u李烛尘主要抓管理,可不意味他不懂技术。永利工厂出的第一批纯碱是黑白色的,发现原因和最初提出解决方案的其中一人就是他。
    , Q4 q7 S7 Z( H6 {
    + K" z  o* @  M$ c……………………………………………………………………………6 H/ k* o8 X* V8 R

    2 w2 C# G0 f4 L: s# P& ]6 E另一个人不是侯德榜,侯德榜是总工,他的责任是判断这些原因和方案是否正确,并签字负责。我们这里说了另一个人,是个美国人,GiImer.. T. Lee,暂且称之lee工,他的职责应该算副总工程师,虽然请他的时候只是做技术指导。
    , P/ b6 u2 M, {; G! Z& a$ |$ v4 [- x3 K7 }0 Q% |0 m8 N* R
    lee工是范旭东高薪聘请来的,但是从他在永利期间的表现来看,他并没有简单的把永利当成一个雇主,他把永利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来干的,一共给永利提出了7项重大革新,还给永利设计了很多设备
    5 o/ U- G  A1 q3 _& g
    7 L" O2 q; N, m/ V6 o7 A黑白混杂的纯碱之后,是著名的红碱的问题,是他和李烛尘一点点拆管道发现原因的;) V+ O! W5 G" ?+ Q* l
    9 L6 b0 Q" L. H$ r# n( c
    干燥釜被烧坏,是他和侯德榜一起去美国考察了最新的设备。考虑到侯德榜等中国人是不可能进得去那些美国工厂的,所以我暗自揣测了一下lee工的工作。
    $ a# C6 s: z  U; q3 F, m! J, Q7 M! V7 J9 C2 u' E' G
    买设备,也是lee工参与的。
    + z% h0 g; J0 X
    . Q, q) j1 e+ E9 y9 b; D+ V大量工艺参数的改进,也是在他的负责下进行的,据此永利的产量大大超出了图纸的限制。9 T1 `; W& x& E. F9 p3 F+ ]0 }
      o8 L4 h) {! t) a; s3 F
    永利的纯碱在费城拿到金奖之后,lee工被侯德榜送了一个中文名字:李佐华$ A1 B  y* o- M( o5 q: ]
    % v1 W" ?# o& [8 q
    ……………………………………………………………………………
    $ a" D" W! U0 N9 i2 Z# S
    & e+ P- p) ~: ~# f在永利的设备方面,出力最多的是李国钦,这位得算永利海外采购部负责人兼美国信息部门负责人。
    * M' [; ~) f7 P
    - c; N% P) m, b2 F真空泵、锅炉、发电机、空压机都是李国钦在美国代购回国的,国际市场上的信息也是他代为打探。中国的货币在国际上信用并不好,李国钦其中的付出很大。
    7 F0 J  q0 d6 Z; u* M/ H& K) ^) C9 M& Q6 q- @4 ~$ m
    李国钦是个富商,不差永利这点钱,他干的是中国的钨和锑在美国的销售代理。钨是做穿甲弹的重要材料,锑是唯一热缩冷张的材料,军火上能干啥大家自己猜,这两样还就中国多。打了第一次次世界大战,他有多富有大家就可以推测了。他帮永利,完全是因为爱国,范旭东虽然有钱,和他比还是差了不少。3 o5 B) b: l8 o& m( N+ _
    6 a0 b9 C: J. `+ S3 c- a# a
    他还把自己在天津分公司的经理钱啸秋给了范旭东。后来范旭东去和卜内门谈判,英语很差的范旭东左右护法便是从芝加哥大学毕业、长于经营的余啸秋和哥伦比亚的博士、制碱专家侯德榜。" f* a$ X% |+ r1 t

    + h3 s4 G  Z7 g0 |  w) m& H" K' W……………………………………………………………………………5 ?) R! W: Z3 |% [; |2 M* h

    5 R+ S! S5 l) q2 |3 p) V  {. [王小徐,当年他的工厂给永利做了大量的国产设备。% d5 m! m5 s0 k: @3 _. K3 p
    8 i& n" o7 q5 Q. l
    1919年陈调甫从美国买回来图纸,把设备铸造出来用了王小徐两年的时间;- k. J; q$ o; e3 i8 I

    ! \$ @8 C2 e& x, O6 F7 a几吨的设备掉河里了,几十人跳河里找,硬是用人力给捞了上来,然后用人力运到工厂。) J5 |" m! ~6 g4 e
      J, i1 |0 d( }1 B
    王小徐不是学铸造的,他是一位电力工程师,英文德文都很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居士。
    $ N4 R; P- R, m; q* v! l! x0 W/ g( e" T
    ………………………………………………………………………………
    + G# t; E7 b# R& p
    " H" K' n; J1 a! j6 E2 q最后介绍一个人,他可能到死都不知道永利这回事,但是永利的确因为他的牺牲活了下来。' e) V. o+ Q* [% `! D8 m1 f

    + h8 A9 U% e1 _5 ]( K/ b: O这个人是烈士顾正红,五卅惨案正是由他的牺牲而起。
    , n6 G( j# o  x; Q+ A8 x7 `+ J! q3 m  w6 `) d& h+ r
    制碱需要用盐,中国政府批给了他三十年的免税期,但是盐务控制在英国人手里,英国人不批,范旭东多方争取,巧舌如簧,再加上明里暗里的代价,换来了一年的免税期。一年免税期满,英国人想通过对原料征税扼杀永利。就在这时,五卅惨案发生。控制盐务的英国人不想太得罪中国人,或者说不想因吃相太难看导致后来没得吃,给永利的免税期延长到了五年。五年足够永利长大了。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11-10 10:20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5:55:1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化工艰难的腾飞(三):商战! ]+ P  x3 Q1 z& X" Y& |+ k; }
    , g) B* L: @6 Q$ v$ M( u& _- l7 W
    1913年我国进口洋碱为488255担,其中英国洋碱占了87.81%;1915年我国进口洋碱为481148担,其中英国洋碱占了89.78%。( E( u) {# R( i) ?8 l" W! L

    : [; u. f2 l4 p! s3 w中国制碱最重要的原料食盐控制在英国人手里。( ~6 F# i' O! q: Q) A
    4 i  ^& k; d9 a
    以上是范旭东等人打算制碱的时候面临的情况;* z. `* G8 [0 c- X
    ( @" n6 n, w3 e$ _( q8 D
    1936年年产纯碱30000多吨,市场占有份额达到了60%
    8 p- z9 k& ~9 s! o8 T# A* k( T8 W; q- ~6 f
    以上是他们的奋斗成果。2 Y7 T5 y/ P* t6 M- E( I/ b2 Q
    - f$ D9 t9 y! w2 F9 {  v
    商战的一方是范旭东为首的永利,另一方方是神一样的对手卜内门和猪一样的队友孔祥熙等人。* `% |4 `" \4 n  _# w' O' c
    7 {" F4 g" V( Y' }1 [
    起点是卜内门当时在中国的纯碱市场,那是绝对的统治地位,范旭东他们,连纯碱都没有。,而且原料的供应也同样掌握在英国人手里,盐税大概是成本的几十倍。& y9 C+ P0 k1 q3 I' i( A( N9 F

    : r- ^# c" |% J" c2 t5 o先说说队友吧,这个比较简单。孔祥熙、宋子文都曾长期想注资永利等其他范旭东门下的企业,也曾经想放弃把这一行业给英国人。范旭东多次软软的顶了回去,这个不需细表。倒是有几位有骨气的中国官员需要表一表# U, {' R. i: m

    9 C% k- N& n2 C" Z5 Q: O4 `1 C虽然当时的民国政府卖国一方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中没有一心为国的中国人。别的不说,就现在的外交部,也不是全是洋奴软骨头;中宣部,里面也有共谍在卧底,要不然《士兵突击》这种好片子怎么可能处得来。" a3 T- A7 V/ a% v6 H* Y! |6 u

    & v$ E1 u' d: e# F首先是曾经的财政总长陈锦涛。汇丰银行曾经找过他,如果纯碱能够让英国人专营,他们就可以贷款。陈锦涛前脚送走他,后脚就去找范旭东。最后为范旭东争取到塘沽百里之内不得再设碱厂,特许免税用盐三十年(英国人不批),股东仅限中国国籍人士(这一点很重要)。# [- e& |& U0 C# t4 v
    & s" s& v% _$ ?& F; I  @; @  j
    其次是孔祥熙手下的邹秉文等三人。邹秉文是农学家,茅以升、杨杏佛等人同学。在筹建硫酸铵厂的时候一样是顶住了英国人的压力。现在有位河友和这个厂子有关系。
    5 [0 X9 y) U  r8 G: P
    $ s. B) T2 B! X0 Z, X7 I# R这里还要提一句陈公博,虽然这厮是个大汉奸,但是没把硫酸铵产业直接卖给英国。不过他掌握实业部权力的时间很短,想卖国也要有那个能力才行。& u0 N) }- T7 T* ^
      z) ^$ i4 t. L8 S. t4 V
    这这里需要多说两句注释一下。硫酸铵不是好化肥,但是不好的化肥也是化肥,没这个粮食产量就不行。而且硫酸铵厂背后是合成氨、硫酸、硝酸工厂,军事工业的意味很深。可惜的是,这个厂建成之日,就是被炸毁之时。悲剧的是,这么重要的工业,是范旭东自己贷款搞的。
    3 _" b) X1 L* m# r# l! R. F: E' x$ ]6 V5 p% H. J" I6 ^, U
    好吧,我们还是回到纯碱上。. A5 `# o6 Q0 c. A/ \8 v3 ]* |% U

    % l7 z9 i0 b( D7 j首先是原料谈判,英国人最后准许永利的工业用盐免税一年,条件是所生产的纯碱售价必须高于卜内门。当然大家都知道,协议这种东西,只不过是用来撕毁的。0 Y" c0 N6 P9 `2 o! s
    3 j' J& C( F& U3 y! ]3 z# @  Y
    然后是卜内门要趁着永利刚做出不合格的红色纯碱而且干燥釜还给烧坏了的时候要收购,其时永利财政极为困难,花费超过注册资本八倍,超过股东注资一倍半,裁员一半,就靠着范旭东的盐业公司吊着一口气,设备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去哪儿买。就在这时卜内门来收购,被范旭东用股东必须为中国人顶了回去。$ V$ }# X7 \. F. ^

    / B0 {, o' v9 A* I, w- I7 I+ l第三是卜内门降价倾销。范旭东的做法是你降我也降,协议还不是撕着玩的,赔钱也降。卜内门为了倾销,就往中国调运了大量产品,使劲赔钱倾销,就等着把永利的血流干。范旭东虚晃一枪,利用三菱和三井之间的矛盾攻下了日本市场,而卜内门因为产能不足,机构僵化(中国区管不了日本市场)只能被动应战,最后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_$ t9 l! r6 d9 v  q9 q
    ( D$ k4 i* H/ K9 c) {
    (这次漂亮的商战,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化工界的抗美援朝。虽然最后的协定上来看,英国人还是占了便宜的。可是要知道,范旭东他们是从绝境翻盘的,抗美援朝我们是从鸭绿江打到三八线的。)
    ) c5 `8 I! W. ]7 z& C* l# ~
    1 i  M& C( E( c4 J第四是硫酸铵,当年硫酸铵卜内门在中国一年只销售十几万吨,收入是两千万银元。这利润率TMD卖的不是化肥,简直是白面。这次卜内门拉上了在中国硫酸铵销量第二的另一家德国公司一块下手。范旭东去了美国,找了美国氮气公司援手。这个时候的范旭东已经世界闻名,而总工程师侯德榜的名气则因为彻底破解了苏尔维法的秘密并且公之于世而大得更多,所以美国人很愿意和他们合作。
    - L7 S. B  l/ d$ S1 h+ l$ I
    3 J8 s0 d1 Y8 w! U4 C第五,和美国人熟归熟,谈生意侯德榜下手可不是一般的狠。美国人要设计费十九万美元,侯德榜给他砍下去差不多一半,成交价十万零两千。至于说和这家谈设备,从那家买图纸,顺便再捎带着要点用不着的技术,侯先生那可是刀刀见肉。而趁德国人经济危机落井下石买他们的技术,侯先生也不留情。
    + R( T! a- B4 b2 l5 i- X& W& }0 [; o4 @0 K% |/ x& R
    第六,机制灵活。侯德榜在美国买了很多的设备、技术之类的,合同却不是他签的,范旭东早就和李国钦商定,签合同让李国钦签。合同出了问题,不会牵扯到侯德榜
    7 X# U( [9 x  }6 g
    / T& a5 l0 v! h4 _: X' X; c第五,商业谍战。商战从来都不缺乏这项内容。就在卜内门和永利使劲赔本压缩对方市场的时候,卜内门收买了一个中国人让他打入永利。这人收了卜内门的钱,扭头就到范旭东那里把英国人给卖了。(他的做法是多么的让带路党和汉奸们心寒啊!)然后范旭东也给他一份报酬,让他传给卜内门,永利已经奄奄一息,只求能保住天津市场,然后英国人就信了他。趁着卜内门疏忽,永利的红三角纯碱一举打入日本市场,确立的永利的江湖地位。
    : b" _6 [6 M( Z; z: T$ ?6 L+ E, F6 z$ ?
    第六,黄海化工社。黄海化工社是解放前给中国化工培养人才的,负责主持的是哈佛的博士孙学悟。他是范旭东三顾豪宅从外国人掌握下的开滦煤矿化学总工的位置上低薪挖过来的,图的是干一番事业。% I4 u( y/ ?4 Q7 D4 ]5 e
    1 R; Q2 |$ M2 {& @: _
    第七,抗战。抗战之初,他的左右手侯德榜、李烛尘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天津。在南京的侯德榜悲痛欲绝,耗尽心血刚刚建成的工厂就被日本人给炸了,宁可死在工厂,是范旭东把他硬拉走的,,当然也同时带走了永利所有的员工。在天津的李烛尘冷静得多,和日本鬼子左右周旋还不忘临逃跑前把永利的设备给毁了,然后把图纸带走。要是这两个人换个位置,恐怕中国化工要少一块柱石。) o) k7 D" j, g* {1 Y' C  V

    $ R; S+ m* v6 Y& B9 O第八,再斗盐商。抗战期间,永利撤到四川。但是四川的盐商们却不让永利开张,因为永利的盐一卖,他们就等于放弃市场。最后范旭东以所制精盐不在四川销售为代价,换到了食盐的生产权。
    0 v. d  v7 a  H& ]4 V) A" J4 Z/ ?  V5 `1 }# N5 U! b( U$ [
    盐商的压力加上四川是井盐,成本高,导致纯碱生产难以为继。这一次绝境,为中国带来了联合制碱法。0 \1 |+ U8 w- C; b' n- V

    / @; g' r' v: v4 ~4 t/ W下一部分:摘星。
    + r! U# j( s2 E& r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5:56:1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化工艰难的腾飞(四):摘星
    2 q1 c3 s" ?& H1 t3 X8 b* D
    ( P3 L( C9 G" ]) B侯德榜的故事非常多,很多都能吸引眼球。比如有洋钉、洋火、洋油洋车子,但是洋碱这个词可没怎么用。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从哪儿开始。因为,这些小故事一个一个可不太好穿起来。7 p; L1 e8 K" e% u. p, [% _1 t
    5 s3 i4 k/ w4 W/ B5 d% S9 Y! [' R) i
    从他的十门功课一千分开始吧。这个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受到了教育,估计现在不知化学为何物的人,也知道这一点,实在是不好达到这个高度。包括他自己,也就这么一次。
    # q+ x! K4 e7 D! J& }) B3 K
    % w6 p+ n: I: L+ w这个故事发生在1911年 ,也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那时候,他在清华学堂,是他刚入清华学堂的第一年(也是最后一年,因为入学成绩特优,他只需要在清华学一年就可以去美国留学)。入学之前,他在符离集(出烧鸡的地方)铁路上工作了三年,1910年考上的清华,1911年去的。没办法,他家穷,侯家世代务农,他爷爷出于为未来的期望,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富清华、穷北大”那时候清华学堂的人还是比较看不起这个比较穷而且大一点的插班生的,别人可是在这个英文授课的学校里学了好多年了(清华学堂学制十年,第十年正常毕业就可以直接留学美国)。在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再没有看不起他了。就在这次考试上,他拿了十个满分。1913年,他去了MIT学化学。  ^. j6 X- _+ P9 N  a
    & @& g/ J! U  F# y  {! w: j5 @, ]
    河里在讨论皮革,其实最早的化学家颇有学制革出身的。刘楚青便是,侯德榜也学过制革,原因很简单,看到中国的原料就这么白白溜走,别人拿走钱就这么简单,心有不甘。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就是制革,而不是制碱。4 }' [1 \# S+ O
    7 R+ J' v" Q' |  D) i
    侯德榜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对那段日子他从未忘过。幼年家贫不能上学,就在私塾外面听。他天资甚高,学堂里面还没记住,他在外面过耳不忘,被教书先生视为奇才,原意免费收他这个学生。同样的故事还有一个人,是邢其毅的父亲刑端。我是在查邢其毅这个贵阳人和蔡智诚这个老乡的关系中了解到这段轶事的。邢其毅和蔡智诚没什么关系。因为刑端家贫且务农出身、属于寒门士子,二十一岁即中进士离开了贵州入翰林院(最后一批)并再没有回去过,这时候邢其毅最多刚出生。回到侯德榜上来,他彻底突破了苏尔维法的秘密之后,用英文写了《制碱工业》这本书,书的封面上,就是一个在南方稻田里,留着长辫子,脚蹬水车,手捧书本的英俊少年。这本书把苏尔维法从原理到工艺再到设备以及参数的设置写了个底掉,从此中国人,把原来一盎司黄金一磅的纯碱做成了白菜价。% {1 {6 c: y# N1 o7 _3 Q

    & f8 t0 E7 ~1 [# c" v) N+ w$ {$ v+ x如果这是山寨货,那么我希望中国这样的山寨货越多越好。6 H. ?; K( V8 |& y6 ^7 N
    ( F% d7 x' w% u7 M5 U* p4 }! v9 W  H
    干化学和化工实际上是两个方向,化学要考虑的这个东西能不能做出来,化工要考虑的就多多了。比如能不能做大、做大了安不安全、成本合适不、哪条路线最合适、外交也要懂、经济也要懂、机械也要懂、建筑也要懂、烦也要烦死了。; [$ S/ O/ O. \; k2 @

      t$ o/ L5 }- C4 }说道侯德榜,那不可能不说“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怎么来的呢?和我们的很多技术一样,被别人卡脖子逼出来的。
    0 D) c, P! V( |9 h
    # c9 l9 p. u. g- l最早的纯碱,是英国人的苏尔维法在中国卖,因为只有一家,他可以随意定价。前面说了,最高的时候一盎司黄金一磅纯碱。这简直就是把纯碱当银子卖。1924年永利开车,把纯碱做成了普通原料。当时第一次开车,出来的纯碱竟然是红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基本失败了。不过学化学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从一闪而过的现象去探求本质。他意识到红色必定来源于设备中的铁,而中国人的原料纯度太高了,不像英国人用的那么差FF。于是他就在原料里面添加了一点点杂质(大家猜猜是什么?),雪白的纯碱便出来了。后来,他把这个秘密给了印度阿三,就是那个非常NB的塔塔集团。这个故事后面讲。他还去过南非,大家逼问一下橡树村,看看有没有故事。3 }! p1 J: d, {" x& F/ Q1 }( V

    8 b) q" o% J0 c/ X$ K# V# M" }苏尔维法对食盐的用量很大,产生的氯化钙又很多,氯化钙还没什么用处。开始的时候永利在南京,靠着长江和浙江的盐场,而且盐场用的多是范旭东(永利老板)的技术,这个缺点不明显。抗战以后,到了西南,就不行了。这里是井盐,比海盐贵多了,产量也跟不上要求。这时候德国人搞出了察安法,效率要高得多。于是当时范旭东派侯德榜带了一个团去德国商讨引进察安法的事情。没想到德国人连门都不想让他们进,并且提出生产的纯碱不能在“满洲国”销售。不让进门还没什么,这个销售要求太欺负人了。代表团立刻离开德国,去了美国,手里只有两份专利说明书。侯氏制碱法的发明,就这样侯德榜在美国研究,手下人在香港做实验,另外的人在上海(租界)搞中试,靠着战争时期的通信,一点一点数百次的失败换来的。: e- a1 `9 f% C7 f2 J

    : {# }" x) S. ]% A说到这里,我们真是很幸运的,侯氏制碱法的中试是在1940年完成于上海租界,如果再晚一点,真不知道会再晚多少年。5 g, n- D6 B% F0 @

    & L$ I% N/ ^) Z% f! d8 q* k5 t+ E侯德榜对中国化工的贡献,不仅仅是一个制碱法,他几乎搭起了整个三酸两碱的底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他作为中国人聪明和勤劳的一方面。
    . V# r2 g8 i- q' b$ \6 z
    ) e4 m% P* K) C# X/ e侯德榜组织了一个精干的技术班子赴美国考察采购和学习。在此期间,他们购到了制酸设备,以中国人特有的忍耐力,通过软磨硬泡的办法,学到了制酸的关键技术。还在购买硫酸设备时,“顺便”在该厂索要到与制酸无关的硫酸铵生产工艺图。然后掉过头,从另一厂家以废钢的价格买下一套硫酸铵生产设备FF。这一点,美国人的评价比较权威“他们太精明了”。设备运回中国,安装又没有大型设备,买设备只用一次显然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侯德榜带人自己设计了一套。后来四个厂,硫酸、硝酸、硫酸铵、合成氨全部一次开车成功。
    0 T/ V) }! ?0 W0 V$ c) L8 Q' S7 w: `6 x; w0 o" s5 @
    不幸的是,不久,日本人就来了。
    & ^' ~! Q& W/ S/ n; Q# ]3 V  m9 g# P8 f% R2 o+ e
    日本人被打回去了,造成的破坏却一时半会恢复不了。首先要国民政府出面讨要被抢走的工厂设备,KMT嫌麻烦、拖着不办。侯德榜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造舆论;交涉好了,运回设备的时候,美国人要把日本人换上的零件卸下来,侯德榜说“强盗抢走的是一辆好汽车,还回来至少是能开的汽车,不能把强盗用坏而更换的零件再卸走呀”;争回来了,美国人要在日本口岸交割,侯德榜不同意,强盗抢走的东西要还就要还到家里来;对日本赔偿的工厂,要求“这些赔偿来的东西是八年抗战的成果,我们不能宽大到这种地步,留给他们作为报复的资本。即使是破铜烂铁,只要回到了中国,就是我们的收获”
    / T+ P) N: t, x* f
    2 B+ n* ?; e0 S9 Y, n说说侯德榜去印度的故事。以前有个笑话,说阿三要是买了中国的技术,五大常任理事国就齐活了。其实说这个笑话的时候,华为已经进去了。在这之前呢,就是侯德榜的制碱技术了。塔塔的老头也真不容易,拿着侯德榜的书,硬是请了侯德榜去他们那里五次。没有第六次的原因是第五次回国的时候建国,侯德榜太忙了。) a2 j( D8 I: I, A
    ! ]5 u$ V8 X: }. N; `
    第一次是1945年,塔塔家的老塔塔在40年代初建了米打谱(没打谱?)碱厂,想请英国鬼子帮他设计,但是英国人民正忙着打仗,顾不上他,他们就找了一位盐场的工程师,比着侯德榜的《制碱工业》开始干活了。1942年《制碱工业》第二版问世,他们的工程师也去世了,碱厂还没建起来,于是就找到了侯德榜。侯德榜觉得这是个好事情,对于打破英国人的垄断是有利的(这之前他已经去过南非和巴西了),于是应邀前往。* X& a' ]# {+ W6 z) s$ J1 T4 G

    2 h9 _) k/ `5 n$ V3 L  M1945年5月,他从美国回国路上去了塔塔,呆了18天,回答了280多个问题,调了几个参数,印度人的产量上升了50%。" j& `+ _% q) M: o

    9 ~& E, q9 E6 Q- z5 n- [+ b- B第二年,印度人终于大量生产出了红色的纯碱。就在这时,侯德榜第二次到印度。这次帮他们改了设计,并给他们留下了整改意见。之后,老塔塔决定聘侯德榜当最高顾问。
    5 d) S$ c0 _" E4 m" I$ w( u1 F1 z+ n: x
    第三年,侯德榜再回来的时候,印度人把产量提高到了50吨/天,老塔塔决定聘侯德榜为总工,年薪10万美元。这数字现在看着不高,当时可是杜邦总工的待遇了。侯德榜告诉他,自己是永利的总经理,人是中国人,事业也在中国。我们不会让你们受垄断之苦,但不能留在这里。% @: D3 w5 v9 _1 m# e

    - n6 p0 ^9 u! h* U, o第四次去印度,他带了几位工程师去,他回国后,有这几位负责整改工作。这一次,日产提高到了80吨。! i+ K0 H  P5 ^) W  c0 z$ w3 O
    ) C2 K: o: e" O5 v, g; ?( H
    第五次就是1949年5月了,他呆了一个月,日产提高到了125吨,已经接近永利二十年代的产量了。尼赫鲁后来访华,还提起这件事情。就在这一次,回国的时候,要经过南朝鲜。侯德榜坚决不下船,虽然无论台湾还是南朝鲜都开出了很高的价码,船在港口一周,他在船上呆了7天7夜。& H7 X% d; C4 Q! s- o! f3 n/ {

    - ^* P2 K! {7 ~0 y$ t/ ^/ W建国以后他做的主要事情有三方面:中国化工事业的设计、规划;小氮肥厂的推广;《制碱工业》的第三版(这回终于用中文写了)。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11-10 10:20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7-7 20:03
  • 签到天数: 525 天

    [LV.9]渡劫

    10#
    发表于 2012-3-18 22:32:2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现在的条件好了,可那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却越来越难看到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9-28 02:27 , Processed in 0.04423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