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说过,以额色尹及其侄中和卓玛木特与图尔都等人为代表,阿帕克和卓的弟弟喀喇玛特这一支系并未参与大小和卓叛乱,而是逃到吉尔吉斯人那里避难。# m' e4 H. ~% Z
, Z' B2 N$ H; g后来,中和卓代表大家来到阿克苏,拜会清军总司令兆惠,不久后额色尹又亲往喀什见了兆惠,表示坚决拥护朝廷,极力与自己的堂侄大小和卓撇清关系。兆惠虽然接受了他们的解释,后者许多人也在平乱时立有战功,但白山派贵族已彻底失去了他信任。9 T3 g& e1 ~' ] z, ]
& k, Y! l/ T7 f6 F- ^因此尽管表面上对和卓们客客气气,不过在给皇帝的密奏里,兆惠建议一定要将他们调虎离山免留后患:“恐回人等又以伊等为和卓,妄行敬信,应于到京后请旨,将伊等或留京城,或安插安西、哈密等处。”
2 |" \9 P* H) p1 {. }
1 U& z/ m! L. ~, _; H* _因此,战后乾隆下令,让残余的白山派和卓首脑统统进京朝觐,皇帝对他们亲切接见,赏赐颇丰,并且都赐予了爵位,包括:
; z \* x/ y C$ K o8 _9 ~' W* O0 n0 s5 f
额色尹本人,和卓家族始祖阿杂木长子后裔,封辅国公。
0 n/ i& Z" K7 \* p5 z
# O6 C3 ]1 k1 H9 d' }中和卓玛木特,和卓家族始祖阿杂木长子后裔,额色尹之侄,封一等台吉。6 d! P; d' f4 i- U
) \8 ]) U! b$ F* k! ?/ K
图尔都,和卓家族始祖阿杂木长子后裔,额色尹之侄,初封一等台吉,后晋辅国公。1 @+ U: x) h: }. L$ a" ~
2 j: y- D0 G: R& i; Y% U
帕尔萨,和卓家族始祖阿杂木长子后裔,额色尹兄弟,封三等台吉。- O- P: K0 E& u" f* D0 t6 o; Q
9 ?8 C. t2 o7 L阿布都喇满,与上述四人不同支,乃和卓家族始祖阿杂木次子后裔,封二等台吉。
& T9 r6 @' d5 Q$ e; M# ?3 i" \' i3 H
" | s# o$ m; x0 v; @进京容易,可回去就是另一回事了——乾隆下旨,将五位和卓全部“诏留京师”,随后又让驻疆大臣将他们的家眷统统送来北京团聚。史载乾隆对这些南疆王公颇为礼遇,每逢重大典礼都会安排他们出面,享有陪皇帝大餐的殊荣,甚至下江南时也会带上几人捧场。5 F5 m' S) j/ Y
( B8 ~4 B1 g+ s# W |, z& v
为了表示优待,清廷让他们都加入了蒙古正白旗,家眷奴仆编为一个单独佐领,由额色尹统一管理,规定“嗣后续到回 人,均入此佐领下”。皇帝下令在西长安街路南营建房屋,供这些新移民居住,俗称“回回营”,原址大概在今天国之中枢——中南海新华门的对面,后来又建了一座礼拜堂,以方便他们的宗教活动。
- E2 H" G2 H3 s9 ] v, F4 `0 i- {- v9 _4 j- }( R9 W! Y) q
一位和卓家的姑娘被乾隆选入宫中,她是额色尹的侄女、图尔都的妹妹,也是大小和卓的堂姐妹,初封和贵人,晋为容嫔及容妃,后来被演绎为著名的香妃。但其实,她入宫时已经二十七岁,不仅韶华将逝,而且还可能有过婚史,这场联姻更多出于政治因素。* \- u2 Z& S: e2 }# K
; z& e$ D! x) n2 X5 L: q
不过据说皇太后对这位异域风情浓郁的儿媳妇颇为欣赏——老太太是使唤丫头出身,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一生充满好奇心,经常带容妃跑这逛那,还一起跟着儿子南巡,再加上这位妃子出身特殊,即使出于统战需要,皇帝对她也十分照顾频繁赏赐。民间传说乾隆还曾专门为她修了一座宝月楼,正好位于今天的中南海新华门,但学者考证,容妃进宫前此楼便已建成。1 q+ z9 n: a: _7 U+ {
! R" X* f9 A" Y1 ?* R7 I) i到乾隆后期,由于皇后、皇贵妃等更高级别嫔妃多已不在,容妃资历已在后宫名列前茅,往往坐在后妃的首席或次席。清朝宫廷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曾绘过一幅人像,据说里面身穿西式盔甲的女子便是香妃,不过专家对此也有异议。
& r/ E h- |9 e2 w
% ]* @% L* k. Y民间故事里,香妃本是小和卓之妻,被兆惠擒获送给皇帝,但她一心想着报仇,最后太后赐她自尽以绝后患,死后归葬故乡,至今有香妃墓。但其实,容妃在后宫平安度过了二十八个年头,五十五岁病死,史载陪葬于乾隆的裕陵。至于喀什香妃墓,本是历代和卓的家族墓地,即著名的阿帕克和卓麻扎,里面除了陵园,还有经学院、清真寺等一系列宗教建筑,是南疆穆斯林圣地。' V8 [$ ^. c( E6 R5 _: R
0 |. \9 A+ z+ H# |1 ~# t4 P1 C5 B当年与五和卓一同进京朝觐并封爵的,还有三位不是阿杂木子孙的南疆伯克,其中最重要的是乌什与阿克苏的霍集斯,他初封公爵,后多次晋封,直至郡王品级多罗贝勒,开创了阿克苏郡王世系。与和卓家族不同,伯克们只是本人居京,其子孙仍留在当地掌权。这八位南疆王公史称“回部八爵”,此事遂叫“八爵进京”。
- Z& V! o2 s S4 e
% L+ z# u% q7 N9 J8 v2 b6 q( t+ Y除五和卓外,在北京另有一个白山派和卓。大和卓的儿子阿卜杜拉阿里逃到阿富汗与吉尔吉斯交界的巴达克山,被引渡回清朝,赏赐给乾隆小舅子傅恒为奴。阿里在北京娶妻生子,至道光已做了六十多年奴隶,由于表现不错,清廷让他也入籍到蒙古正白旗。8 y! ~) H9 y/ V/ I& n' N" Y( Y1 u" P( T: j
/ F6 f L0 x9 O1 _- J2 W6 A这六家和卓由于“圣裔”的特殊身份,凡新疆伯克商旅来京莫不前去拜访,还有大量财物馈赠,再加上按例发放的钱粮以及额外赏赐,日子过得相当滋润。暂且不表。) c; Q, \. Z2 U4 |
+ M. s) X2 C" |再说新疆,白山派从此被严加管束,骨干分子集中安置在阿帕克麻扎附近监视居住,勒令不得远离。而被大小和卓屠杀得差不多的黑山派和卓们则又一次咸鱼翻身,成为朝廷统治新疆的重要帮手,此后无论伯克还是阿訇,当局都从黑山派里挑选,有时还减免其辖区赋税徭役以示支持。黑山派尽管当权,但处在清朝官员监视下,他们对白山派虽仍可作威作福,却再也不能想杀就杀了。
" B0 L" U, }) ~* C. |. J1 S8 J
: e" c$ |% Z6 `1759年大小和卓乱平,之后六十余年,新疆基本上风平浪静。期间虽有波澜,比如1765年的乌什之乱也是血流成河,但这些变乱多由驻疆官员贪腐暴虐引发,主要是阶级矛盾而非民族宗教冲突,就连乾隆自己也承认这些奴才们吃相太难看,恼羞成怒下还宰了多名贪官祭旗,并酌情减免了当地百姓负担,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4 r4 J* W2 A7 C; q9 W& N! B) E2 a
8 f/ h0 e* d, K- v. `" p/ K) B时光荏苒,转眼到了道光刚刚继位的1820年,康乾盛世早成过眼云烟。八月底开始,朝廷陆续收到乌什、喀什、叶尔羌等地报告,说一伙入侵者突破清军哨卡,现正组织围剿。
8 X/ n. c3 C; Z3 L# v% u3 K" [$ D& O. S' a2 V
就在老皇帝的丧事中,战争不知不觉地开始了,敌人是老对头——白山派和卓,而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z6 K0 m y! r
' `& F# t5 c( g G当年收复南疆后,追杀大小和卓的清军跨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也就是古代的大宛,清时叫浩罕,居民主要是乌兹别克人。浩罕本属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建立的布哈拉汗国,后来汗室衰落,浩罕趁机独立,随后又臣服于准噶尔汗国。
( ~- f6 R! M; ?/ [( b7 X- z5 k5 [
$ w8 P0 u% C+ [9 `9 S4 X" b浩罕统治者叫额尔德尼,一位穆斯林却起了个藏传佛教色彩浓郁的名字,显然有讨好宗主之嫌。额尔德尼对清军殷勤招待,得知准噶尔汗国彻底崩溃和大小和卓败逃,“畏慕”之下决定认清朝做新老大,表示“我等得为大皇帝臣仆,永受康宁,不胜感悦”。史载“是为浩罕属中国之始”,不过这并不意味浩罕从此便是天朝领土,它只是个“藩属”,名义上称臣,事实上仍我行我素。
+ E ~3 s; E4 b% V" U
6 o9 n3 c( S1 g/ y# K4 n此后浩罕多次组团朝贡,献上骏马、猎鹰、玉器、匕首等礼物,让乾隆相当满意,不止一次赐诗表彰,水平则一如既往的烂,充满“奉檄犹惭力未宣,右旋书捧使来专。闭关难学汉光武,谒陛何期安集延”等不知所云的打油体。
( Y6 x& @4 D/ a' w- C w
! R3 [, U( g, N) L$ J8 G. P虽然低头自居小弟,但浩罕也并非对老大每求必应。1763年,浩罕侵占吉尔吉斯人领地,后者向乾隆告状,皇帝要求额尔德尼立刻退还不得滋事,并且威胁要付诸武力,但对方就是不还,而清廷除了不停地警告外什么也没做。
]8 B" j9 ?0 p$ x$ w1 q p1 Y% i: N
尤其后来,大和卓之子、北京奴隶阿卜杜拉阿里的兄弟萨木萨克逃到浩罕,由于同信仰纳合西班底耶教派(新疆的白山派),和卓家族又在乌兹别克人中有着巨大影响力,因此浩罕当局“居为奇货”,多次拒绝清朝的引渡要求,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也为后来埋下了祸根。
- k+ z, z: ~8 [1 ~
0 D7 g* K& l! }) ~' w到十九世纪初,浩罕已发展成西至咸海,东连巴尔喀什湖,北到哈萨克南部,南达吉尔吉斯和塔吉克山区的中亚第一大国,其君主抛弃伯克头衔自称可汗,对宗主清帝也不那么尊敬了——史载从1812年起,再也没有朝贡过。
; [2 @+ [/ I3 T. v( r
* b) C* W$ N! | @0 t5 _$ U5 k乌兹别克人建立的另两个汗国——布哈拉和希瓦——的汗王都是术赤子孙,地头蛇后裔的浩罕汗王没法和黄金家族比出身,只能通过宗教活动增加威望。身为当地穆斯林主流教团的一员,萨木萨克在浩罕生了仨儿子,混得如鱼得水,但仍时刻不忘反攻倒算。4 T: u0 A% G' h) Z/ ^/ m. s* s3 i
* r! g# g. {3 x# N& |
萨木萨克生前便曾骚扰过中国边境,面对清廷屡次引渡要求,浩罕汗都置若罔闻,中国遂逐渐加强了对浩罕商人的限制。由于控制着中亚与东亚贸易的黄金路线,浩罕大发其财,现在财源受阻,自然十分难受,要求重新开放边贸,这回轮到清廷置之不理,浩罕汗极为不满,和卓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 y8 |0 k! k- l3 g$ C; D0 Q. ~# ]' b' d, n3 H+ X
1820年,机会终于等到了,南疆再次发生骚乱,起因仍是屡教不改的清朝大员奸宿霸占民女,民怨沸腾而不可收,直至引发大规模暴动。后来,道光皇帝也承认:“近十余年来,历任参赞、办事大臣贪淫暴虐,伊犁将军或漫无觉察,或隐忍不报,遂酿成叛乱。”5 }; \' A3 y% q
9 }) Q3 h! K% {8 p7 K: L; }6 M; F6 R- E
受害者中也有浩罕商人的家眷,浩罕人自然愤愤难平。当时萨木萨克已死,其次子张格尔遂请求浩罕汗帮自己复辟,当年夏天,他便率亲信侵入清浩边境,头两次进犯很快被击溃,但清朝官员的一个愚蠢举动,反帮了敌人大忙。, b0 }9 ?0 `! q1 G5 |
+ \- d% A5 o4 }追击的喀什帮办大臣找不到张格尔踪迹,没法向上面交差,突然发现一些吉尔吉斯人正在山坡放牧,这厮灵机一动,遂下令砍下这些可怜牧民的脑袋,冒充敌人首级报功。幸存者逃走报信,清军随后陷入重围,被愤怒的吉尔吉斯人全歼。
: k- Q" H% ~' T7 C7 H. M
; j! K# g6 c1 @中国境内的吉尔吉斯人现在叫柯尔克孜族,清代则称布鲁特人,素以勇悍闻名,自古以来除了游牧,还经常当兵赚钱,准噶尔汗国就曾大量雇佣布鲁特人从军,后者也是卫拉特蒙古人统治新疆所倚重的二鬼子,准噶尔的炮队几乎都由他们组成。. T+ m% |9 |. |) |9 p
5 l; a4 S \3 W( Y+ F! O+ o" k- ^$ w现在,这些勇悍的骑手倒向清军的对立面,并很快引起了连锁反应,南疆许多人产生了“即使换个主子也坏不到哪儿去”的想法,蛰伏多年的白山派信徒们更是如此。因此当1826年张格尔再次入侵喀什时,环境已大不相同。 O6 a, @5 q! o
+ ]- B6 z8 w Y( S这一次他做了充分准备,将自己的和卓身份最大化利用,宣称要去阿帕克麻扎朝圣。消息传出,数万白山派信徒争先恐后赶来朝拜他,将清军团团包围,这些狂热教徒悍不畏死,高喊和卓的名字玩命冲锋,喀什外围工事多被突破。- X2 I4 g- Z- R- Z; ^
+ c$ g! o' @! v% F. H
之前,张格尔向浩罕借兵,承诺割让喀什并平分战利品,浩罕汗马达里亲率万人来援。喀什城分为回汉两部分,回城首先被攻陷,张格尔见汉城已孤立无援,又心生反悔,不打算向浩罕支付酬劳。马达里大怒,下令独自攻城,几次都被清军击退,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兵,数千浩罕兵开了小差,成为张格尔雇佣军。0 z$ c$ a5 t( g5 X7 d
6 H, w4 q9 X0 c2 F" X
1826年9月28日,在挺住了水、火等多次攻击后,坚守两个多月的喀什汉城终于陷落,这座南疆统治中心被叛军付之一炬,参赞大臣庆祥以下,数百满汉守军及城内汉商全部死难,只有四百名回民幸存。很快,英吉沙、叶尔羌、和阗等大城相继失守,新疆西南统统陷落。
+ h1 K$ Z; z9 o' o; B( _% ~( w/ w
大败震惊了沉睡的帝国,刚接班的道光皇帝颇想有些做为,从全国调集三万多大军,以宰相大学士长龄为总司令,名将陕甘总督杨遇春等人辅佐,开赴新疆平叛。! V1 N0 h" r, C t: Z3 I
$ |7 E; t8 l+ h
志得意满的张格尔很快露出原形,自命圣裔的他不再承认浩罕汗为宗主,令后者大为不满。这厮自称赛义德张格尔苏丹,不仅横征暴敛百姓,对伯克富商们也抢劫勒索,还实施伊斯兰教法组建宗教法庭,以酷刑镇压不满,“残害生灵,淫虐妇女,搜索财物,其暴虐甚于前和卓千倍万倍”,让本来对他抱有幻想的白山派信徒们大失所望。黑山派更是饱受屠戮,对清军望眼欲穿。
1 E, f. Q& w; N2 E. O
* H3 w, x5 B2 f, _在黑山派及部分白山派伯克的大力协助下,平叛进展出人意料地顺利,拥有六万之众的张格尔叛军节节败退,越来越少。1827年3月26日,清军占领喀什,4月24日占领和阗,至此南疆全部光复。但张格尔本人仍然在逃,清军总司令长龄多次追捕一无所获,被道光骂的狗血喷头,苦不堪言。
5 Q* P6 K$ p5 ]! n, H$ g4 B9 @3 k! k% Q( z
绞尽脑汁下,长龄放出风声,说大部队已经从喀什撤走,张格尔果然再次来犯,随即陷入清军和黑山派武装的重重包围。1827年12月28日,这个走投无路的和卓终于被擒。史载,报捷信使仅用二十二天,便从新疆腹地飞驰到京师,道光大喜过望,破例下旨赏赐信使花翎,让他进军机处当差。2 U; Y) b7 J" a; X
" |3 p0 G+ q3 Q" C& g次年五月,道光举行献俘大典,并且亲审张格尔。据说为了掩盖大伙儿在新疆干的那些龌龊事儿,官员们事先毒哑了囚犯,结果御驾前张格尔“口角吹沫,情形甚苦,所问之事,一不能答”,审讯变成了道光的独角戏。随后张格尔被凌迟处死,枭首示众以儆效尤。+ S/ u I" L4 M; T) K- k
+ W' Z% j5 d0 p6 w' W# ~张格尔还连累了亲叔叔,在北京当了六十多年奴隶的阿卜杜拉阿里被连坐发配云南,最后死在那里。新疆的白山派高层则纷纷逃往浩罕繁衍生息,十九世纪中叶,当地和卓后裔已有两百多人。浩罕汗国偷鸡不成蚀把米,战后清廷又把新疆的浩罕商人统统驱离,令财源被断的浩罕人怀恨在心。* t8 c& [7 k& C' ?* j; z
9 {; F4 L% O3 K在浩罕支持下,不死心的和卓们又多次进犯,包括:
0 K8 h/ r# O: l; l1 l: r8 q1 ?
2 s/ k* v, R: h% V' z) N" J1830年,张格尔的哥哥玉素甫本在布哈拉当阿訇,被浩罕人诓来做了叛军头头,他自己倒有清醒认识,一直嘟囔:“我去喀什,连个高粱馕都不值。”果然,在南疆军民联合抗击下,玉素甫举步维艰,不得不灰溜溜撤回。为了让浩罕约束和卓们,清朝随后与浩罕议和,除了重开边贸,还允许浩罕派长老常驻喀什审判本国商人,这被认为是中国后来治外法权的开端。
1 ?( e* P' A4 `# {# d6 q# Z0 a! I* t. U) ?9 \- U5 P
可惜这些让步收效甚微。到1847年,七个和卓子弟竟然率众攻占喀什回城,最后被清军在英吉沙击溃,史称“七和卓之乱”。七人之一的倭里罕(张格尔弟弟巴布顶的儿子)后来又三次入侵,尤其是1857年,当时中国西北正处在咸同回乱的腥风血雨中,清军无暇他顾,倭里罕趁机再次攻陷喀什回城,在城内大肆屠杀,砍下的人头堆成了四座高达八米的塔,史称“倭里罕之乱”。- ~& i; k& G n- p# M0 R
4 h6 { B( c. V& p# f% M1 l6 y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浩罕陷入动荡,王室争斗不休,布哈拉汗国入侵,北部更是来了危险的沙俄军队,对和卓复辟已力不从心。2 v& n" P2 l, c, \
& b% m9 A7 v# s, C8 w( |6 q0 Z: u, t1 p1865年,浩罕最后一次施以援手。当时西北回乱的战火燃遍新疆,觉得大清气数已尽的各地穆斯林领主——无论白山派还是黑山派——都心旌摇曳,纷纷割据自立。一个吉尔吉斯首领占据喀什,他不想当出头鸟,于是派人前往浩罕,想迎回一个和卓做名义上的头头。' ^7 T- g6 f* L# @' |6 N1 H, n
8 P- H- k+ v7 q: h7 G- I* [' t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在五十名浩罕骑兵的护送下回到老家。为首的军官名叫阿古柏,其族属有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等不同说法,是浩罕颇有声望的将领,镇压过哈萨克人,还和俄国人打过仗。他在军事上确有一套,很快便鸠占鹊巢,将吉尔吉斯武装收入囊中,即使穷凶极恶的杀人狂倭里罕,也在与他的火并中丧命。1865年9月,坚守已半年的喀什汉城投降,办事大臣等多名高官自尽,放下武器的满汉官军则被迫皈依穆斯林,阿古柏的声望一时无两。
. T4 d* ^% n/ c; l% z3 J% T
* F3 A' B! O4 M3 e他扶持的布素鲁克成为新成立的哲德沙尔(突厥语意为‘七城’,指喀什、叶尔羌等七座南疆大城)汗国的汗王。不过阿古柏也发现,白山派早已凋零,乱世里没人尊敬什么圣裔,和卓家就像玉素甫所说“连个高粱馕都不值”,便起了单干念头。 S% H3 @, p, t$ ^. N" d7 ~1 X) R) `
3 [' o- E. ~7 z9 o. n& W火并后布素鲁克战败,被迫去麦加朝圣。阿古柏另立玉素甫之子买买提明做傀儡,不久又将其毒死,改国号为毕杜勒特汗国即洪福汗国,自称洪福汗王。到1871年底,他已攻陷新疆大部分,伊犁以北则被沙俄抢先占据,全疆只有塔城、乌苏还有零星清军。
2 p1 s4 O3 d7 Z$ w' X& W& \7 a* m* S! N9 M0 K/ p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阿古柏主力是浩罕人,骁勇又贪婪,有“百回兵不如一安集延”之语,另外还有效忠他的白彦虎等西北回族武装,这些外来户自然不会受乡情制约,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无论白山派还是黑山派,富裕的和卓们都是乱军重点目标,基本被屠戮殆尽。- q0 a$ t2 \! ?7 c- S& v
3 M. x x/ @+ ?- s; k7 w: B2 X
与此同时,俄军加紧了对中亚的吞并,于1876年灭亡浩罕。沙俄严酷的政治高压下,纳合西班底耶教团势力土崩瓦解,和卓家的后台不复存在,阿古柏也失去了重要兵源,加之他实施残酷的教法统治,暴虐程度更是远胜从前,老百姓思苦忆甜,不由得又念起清朝的好,“杀安集延人”一时成为新疆各族共同目标。0 j2 E7 f- } O# D$ P5 M8 J
/ p, U6 c& G. A1 V3 F4 P$ i1876年4月,经过充分准备,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的左宗棠在酒泉祭旗,率领一百五十个营近八万大军奔赴已失去十二年的新疆。一年后,在西征大军的猛烈攻势下,民心丧尽的阿古柏屡战屡败,于1877年5月29日暴毙军中。他曾向奥斯曼帝国称臣,从自称伊斯兰教哈里发的土耳其苏丹处讨得“埃米尔”头衔,后来战事不利,又要求苏丹宣布将新疆并入土耳其,可怜“欧洲病夫”虽眼馋“东亚病夫”的地盘,但实在力有不逮,只得拒绝了这个天方夜谭般的提议。4 ^ T, p8 n t
! |3 s* B7 n, \. |6 U3 L
除了土耳其,阿古柏还曾得到英国支持,后者曾要求清朝停止进攻,承认阿古柏政权独立。当时的国际大背景,是英俄在中亚百年争霸,大博弈后期,中俄竟成事实上的盟友,共同抵制英国渗透帕米尔高原。尽管之前一直与阿古柏勾勾搭搭,但到1881年,吃人不吐骨头的毛熊做出了罕见让步——按照中俄条约,俄军退出伊犁。9 I! j# W9 @/ J ?/ \
; @, C3 |* C- O; ?1 B清朝至此收复全疆,英国人评价:“中国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左宗棠大将刘锦棠成为首任巡抚。吸取以往的教训,除个别地区外,清廷在新疆基本废除了通过各地封建领主实施间接统治的旧制,除了像内地一样建立府县,还大力开办学校推行汉化,即左宗棠所说“化彼殊俗,同我华风”。
4 y9 b5 {! V9 N. A o5 d/ J& e F, Y- ^" y# t0 T
阿古柏死后,叛军残部与白彦虎回军(即东干人)逃亡沙俄控制下的中亚,被安置在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俄国史料记载,他们中有个叫哈希姆.汗的和卓,这个显赫家族的最后代表在异乡苟延残喘,直至彻底消失在历史。
$ |' D" m: F" s( T; U+ q
4 X9 k/ `% x& y+ x0 |相比之下,北京和卓后裔们则过得不错。民国初期,新疆当局曾受理一起诉讼,原告自称北京香妃家后人,要求收回香妃墓清真寺,官府核实后判决分给他部分庙产,这也是和卓家族留下的最后记录。
5 @9 }/ J/ q7 V. j' ?" l2 L! m" d8 O6 R2 N+ o
白山派和黑山派教徒大都放弃原来的信仰,正统逊尼派重新成为新疆主流,剩下的人也多改宗兰巴尼派(创于莫卧儿帝国的纳合西班底耶教团分支),清末民国时期的依禅派,其实指的都是兰巴尼等新派,与那些掀起腥风血雨的和卓们并无关系。7 R. j7 V0 b; Z$ o0 i% a8 s
- `8 c3 U/ p8 x
至于和卓曾经的子民们,大概由于常戴白布绕成的头巾,在清朝俗称“缠回”或“缠族”,直到1934年,盛世才政府发布通令,才正式赋予了他们族称:1 K- X( J* ~) h; Y: b# U+ O6 a
3 }& K- |6 g- E0 [% }) K+ g“经全体出席委员决定,改为维吾尔三字。所谓维吾尔者,以狭义言之,而维持吾族之意也;以广义言之,并含有维持吾国之义。以此定为该族名称,不但毫无抵触,且顾名思义。亦可以使该族一般民众引起合群爱国之心,较之其他名称殊觉妥善。自此以往,该族即称为维吾尔族,简称为维族。”8 Q( i" X! f3 ?6 ?+ V+ r& K$ d
# o# w/ P/ l8 f7 S+ t. d O- U
【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