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旅游] 初夏合肥访张辽(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54
  • 签到天数: 785 天

    [LV.10]大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5-5-24 11:26 编辑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








                                   《三国演义》张辽画像

    难得有机会出差到合肥,此地有一位很欣赏的人物不得不去看望一下:张辽。


    张辽(公元169-221年),字文远,山西朔州人(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期曹操一方实力最强大,麾下猛将如云,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子良将”,行军打仗最依仗就是这五位,而张辽,便是其中之首,其下四位为:乐进、于禁、张郃、徐晃。

    (注1:《三国志》: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注2:刘备集团的五虎上将是后人附会,史实上并不存在;而曹操的五子良将是因为《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单独为这五人成传,确实存在)

    唐朝时期,历经玄宗、肃宗和德宗三代,确立了武庙六十四哲,以祭祀古今名将;其中三国时期总共入选了十位,分别是:邓艾、张辽、张飞、关羽、吕蒙、陆逊、陆抗、杜预、羊祜(hu)、王濬(jun)。这个排列次序是依据最终官职,因此邓艾(最后官居太尉)得以排在张辽(前将军.晋阳侯)之前。

    籍此可以看出:上述名单在曹操当权时期,张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人。




    合肥逍遥津公园张辽像


    职场流转


    张辽最早做到郡吏;当时的并州刺史丁原欣赏他的才干,将其招入麾下;随后张辽追随丁原奉何进召去征讨宦官,后来丁原兵败被杀,张辽随众跟了董卓;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吕布联合杀掉,张辽又归属在吕布麾下...

    公元196年,吕布击败刘备,拿下了徐州地盘;史书记载为28岁(实为27岁)的张辽被任命为鲁相,开始独当一面。

    公元198年,曹操攻破下邳擒杀吕布,随后张辽和侯成率众归降曹操。


    注意这里的次序:在《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是张辽与吕布一起被擒,吕布软弱求饶被杀,张辽慷慨骂曹反倒被曹操欣赏。 毫无疑问,罗贯中这一文学艺术加工给了张辽很多的美化;真实历史上,这一忠贞事迹的主人公是高顺

    三国志记载:吕布兵败被俘后,高顺坚持不降被绞死。在此之前无论吕布如何的反复无常,高顺始终坚持忠诚度不动摇。

    “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英雄记》王粲

    高顺在吕布攻击刘备的时候是主力先锋,因此在被擒获后刘备当然不会为他说话,于是和陈宫一起被杀。



    当时张辽并没有和吕布在一起,而是在吕布被杀后,携军众一起投降曹操。  


    高顺为何被绞杀?他和吕布一起被擒,而且对吕布忠诚度很高,因此已无利用价值。张辽投诚带来了精壮士卒,且张辽素来勇猛善战,很有开发潜力。对曹操来说张辽率军归降意义十分重大,获取了一员很难得的良将;张辽也终于遇到了明主,从此开启自己璀璨的军事生涯。



    辽羽之交


    公元200年,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决定与曹操开战,派遣大将颜良袭击白马;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前往迎敌(当时关二爷兵败被擒后投降了曹操),关羽和张辽大展神威击破了袁军,杀死了颜良,并肩作战的关羽和张辽也从此私交甚笃。

    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三国志.关羽传》

    《傅子》曰: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

    此举被后世所引,南朝宋左仆射刘穆之曾说:“我蒙公恩,义无隐讳,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尚书右仆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张辽之言,关羽虽兄弟,曹公父子,岂得不言?

    张辽内心的为难可以想象:关羽是自己的好兄弟,而曹操是自己的君父。劝降关羽这件任务没完成,曹操会不会因此杀了自己的好兄弟呢?隐瞒或者撒谎其实是最差的选择,一来肯定会被揭露,二来有损好兄弟的人格形象,三来还会有愧于君父更有悖于自己的做人原则。

    不做乡愿,直言相告!坦诚才是最大的尊重!

    曹操知道张辽和关羽关系最好,才派张辽去做思想工作;关二爷如实相告,既是自己的忠贞不渝,也是对张辽这个好哥们的高度信任。 而这项劝诫任务的失败,并没有让张辽在曹操心里失宠;因为曹操深信:张辽和关羽是一样的忠义之士。

    在这个故事里,三位人物的表现都当得起“英雄”二字。




    勇将英主

    公元201年,张辽和夏侯渊去讨伐昌豨,围攻了好几个月不能成功,而粮草不继;夏侯渊提议先撤退,张辽说别急:我每次巡逻的时候发现昌豨都试图和我有眼神交流,而且都不怎么射箭扔石头,应该是他想归降。 于是张辽单人匹马入城到了昌豨家里,还亲切拜访问候了昌豨的家人;昌豨为之感动,于是出城归降。

    看到这段故事,一则感慨张辽的确是智勇双全胆识过人,二则感慨张辽的眼神真好。 冷兵器时代,射箭扔石头的杀伤距离接近百米,精确命中距离也肯定有3-40米。  这是怎么做到眼神有交流的?

    曹操听说后,私下责备张辽不顾个人安危,说这不是大将做事的正确风格。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三国志.张辽传

    曹操此言出于担心张辽的安危,也是一种很高明的激励;再看张辽的回答,简直是情商满分还要叠几重buff。此时的曹操应该是大畅老怀:倔巴头关羽肯定不会这么说话,看起来还是文远这一款更适合我...



    昌豨最早出身于“泰山寇”,隶属于臧霸的割据势力;臧霸早期与吕布结盟,吕布被杀后臧霸就率领昌豨一起归降了曹操。

    臧霸也偶有比张辽更英勇的高光表现: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臧霸从讨孙权於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进,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於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假节。---三国志.臧霸传

    注意看细节,臧霸的正确坚持以及对曹操的了解,是张辽主动汇报给曹操的。这样的同僚相处,确实是够仁义。



    由此也产生了一个疑惑:进、典、辽皆素不睦---三国志.李典传

    张辽称得上是仁义礼智信俱全,这么好的同事为何与李典等人都不和睦呢?这事儿真查了资料,但需要到后回书才能展开,咱先按下不表。

    自从归降后,臧霸一直忠心耿耿的效力于曹家,直到曹睿时期(公元230年)才去世,算是同时期武将里最长寿的之一。





    昌豨其实是个反复小人,随臧霸归降后不久就响应刘备号召反叛曹操,被迅速平定后不到半年再次反叛,待到被张辽劝降后依旧三心二意;

    题外:昌豨此人

    《说文》注:“豨豨、走皃。以其走皃名之曰豨。方言。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昌是个很古老的姓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日光和叫人起床的意思;豨就是猪,因此昌豨就是叫人起床的猪。这是玩笑话,古时候取名叫猪,其实是很勇猛的表现。

    《方言》曰:“猪,燕朝鲜之间谓之猳(jiā);关东谓之彘(zhì),或谓之豕(shǐ)。南楚谓之狶(xī),其子或谓之豚(tún),或谓豯(xī)。 吴杨之间,谓之猪子。 猪不仅名称多,品种也不少,就其奇特者而言,《山海经》曰:“猫猪,大者肉至千斤。 豪猪,状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

    扯远了,扯回来...

    五年后袁绍已经被曹操击败,但昌豨又一次反叛,这次是于禁、臧霸和夏侯渊三人来讨伐。大军一围困,昌豨又一次归降...他认为自己和于禁是旧交(为啥不提自己和臧霸关系更深厚呢?)保住性命应该没啥问题。 结果成就了于禁的高光时刻,

    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

    围而后降者不赦,于禁就这样把昌豨宰了。曹操听说后叹息道:这个昌豨投降的时候没遇到我而是遇到了于禁,这难道不是他的命么?于是更加器重于禁。

    多年后,于禁面对关羽的时候,会不会想起这一幕呢?

    张辽在劝降昌豨的时候,是否也想到了这一幕呢?




    臣松之以为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三国志.裴松之注


    裴松之认为于禁杀了昌豨是不对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杀之心,甚至认为于禁最终追谥“厉侯”(不是好谥号)就是因为这件事。


    对此俺有不同看法:昌豨的多次反叛对于曹营来说始终是个心腹大患,如果张辽早一点把他宰了,就不用于禁费事了;于禁的这次违背众议果断斩了昌豨,恰好是替曹操排忧解难。 况且早期于禁的表现很优异,一直是五子良将之首,甚至可以说是非曹氏宗族里的将领第一人。

    裴松之不喜欢于禁,无非是因为于禁最后的软弱乞降,不能坚持五子良将的人设。“厉侯”这个坏谥号是曹丕给的,是指于禁色厉胆薄,远不如庞德忠勇,但应该和昌豨一事无关。

    关羽威震华夏水淹七军擒获了于禁,东吴收复荆州后打开监狱放出被囚禁的于禁,此时曹操已死,曹丕即位;孙权想要取悦曹丕,于是礼送于禁回了曹魏;曹丕也很有趣,见到于禁很惨的样子先安慰一下,假惺惺的用遭遇多次挫折然后奋起的古人“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来鼓励于禁,还封个官,安排于禁去参拜高陵(曹操墓);趁机悄悄派人提前在屋子里画群像来戏弄于禁,生生逼死了于禁。

    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子圭嗣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三国志.于禁传   

    要说黑,曹丕比裴松之更黑。

    再设想一下:如果此时曹操还活着,会不会赦免于禁呢? 应该会。曹操的战略眼光和胸怀,比曹丕可强多了。 曹丕逼死于禁只是泄了心头私愤,不但会让其他将领心寒不已,更会让敌对阵营看了笑话,养着他能费多少周折?   曹操泉下有知,看到来参拜自己的于禁如此憔悴,会不会想到当年的“益重禁”呢?

    曹丕逼死于禁的行为,非明智之举也。



    当时张辽招降昌豨是基于当时曹军已经无力继续围困要撤军的窘迫状况,此时劝降成功称得上事半功倍,投资回报率还是很高的。劝降之后张辽带着昌豨去见曹操,意思是如何处罚还是曹操您说了算;曹操放过了昌豨,证明也认同了张辽的行为;之后没有将昌豨调离山东苏北一带,应该是曹操实在腾不出手,无奈之举。

    袁绍病死后,其子袁谭袁尚继续和曹操对抗;公元203-205年,张辽转战于华北一带,立下赫赫战功:太祖自出迎辽,引共载,以辽为荡寇将军。 张辽自然不会辜负这样的器重和信任,接下来就是他的高光时刻:

    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曹操要从邺(河北邯郸临漳县)出兵去柳城(辽宁省朝阳市)攻打袁尚,距离十分遥远(今天的公路距离是将近2000里);张辽先劝阻:这么远出兵,刘表一定会派刘备来偷袭许昌;曹操不同意,说刘表的战略思考决断很差,肯定不会这么做的。

    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三国志.先主传

    事实证明,曹操对刘表的判断是很准确的。在战略高度上,曹营武将中张辽虽然已经是首席,但仍然不能和曹操相比。

    大破乌桓

    张辽随主君出征不久,山遥水远人困马乏,直接遭遇了乌桓军。此时曹军诸将都战意不浓,劝曹操退兵;只有张辽大声疾呼,力劝曹操即可出战。曹操将自己的军旗授予张辽,张辽奋勇出击,斩杀单于蹋顿,大破乌桓军。

    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三国志里,曹操以“壮之”这样的言语夸奖激励人的次数极其罕见,印象中只有张辽有此待遇。

    想想曹丞相也是有意思:大家都不想打,你行你上啊?  张辽说那我还就真上了,也真能取得大胜。 真是条好汉!

    随后张辽被派去荆州一带驻守,出发前军营内有人作乱放火,军营里一片骚动。辽谓左右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陈而立。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

    这一段故事,充分证明了张辽遇事不惊、沉着决断的大将之风。






    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成伪降禁,禁还。成遂将其众就兰,转入。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太祖论诸将功,曰:“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增邑,假节。

    这里提到的灊山就是安徽潜山县,其中天柱山是很险峻的战场,自古以来发生过多起大战。 张辽的名言: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意思是山道很狭窄险峻,我方兵力难以展开的同时,敌人兵力也一样难以展开。一个换一个,谁怕谁?! 谁勇猛谁就能得胜!

    孤军远征地势险峻的天柱山,人地两不熟,敌人居高恃险坚守不出;张辽居然就敢于率军深入险境,仰攻敌人最后取得全胜。真是胆略过人,古今中外第一流的名将莫过如此。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武认为优秀的将领应该具备此五德,对此张辽毫无疑问是曹营中最有发言权的。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少歇一会...



    待续






    来自群组: 万水千山走遍

    评分

    参与人数 18爱元 +171 收起 理由
    宝贝小猪 + 12
    九麟居士 + 6
    松叶牡丹 + 12 伙呆了
    长叶林 + 10
    喜欢就捧捧场 + 1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演义里突出张辽臧霸,把高顺弄掉了,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18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935 天

    [LV.Master]无

    板凳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一说张辽张文远,就想起侯宝林的《歪批三国》
    .........................

    侯宝林 我去打仗,倘若皇嫂被曹兵掳去,

    郭启儒 哦?

    侯宝林 我怎么对得起大哥呢?

    郭启儒 你瞧瞧。

    侯宝林 正在无可奈何之际……

    郭启儒 嗯。

    侯宝林 来了一个朋友。

    郭启儒 谁来了?

    侯宝林 张文远。

    郭启儒 噢。

    侯宝林 刚从乌龙院那儿来。

    郭启儒 哎。

    侯宝林 他跟关公……

    郭启儒 我说您等会儿,您等会儿,谁打乌龙院来?

    侯宝林 张文远。

    郭启儒 噢,就是宋江那个徒弟呀?

    侯宝林 对。

    郭启儒 还对呢!什么呀? 那个张文远是宋朝的,这关羽是汉朝的,这不是一个朝代的事情啊!

    侯宝林 咳,你想他那个脾气还管什么朝代?!

    郭启儒 不像话,那也不能搁一块儿说呀!

    侯宝林 噢,这是我说的。

    郭启儒 可不是你说的嘛!

    侯宝林 张辽,张文远。

    郭启儒 嗯。

    侯宝林 关公约三事。

    郭启儒 土屯约三事。

    侯宝林 被困曹营。

    郭启儒 不错。

    侯宝林 后来知道大哥的下落。

    郭启儒 哎。

    侯宝林 挂印封金。

    郭启儒 嗯。

    侯宝林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郭启儒 哎。

    侯宝林 古城相会。

    郭启儒 寻兄送嫂。

    侯宝林 弟兄团圆。
    ..........................................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收起 理由
    landlord + 8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地板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十几年前,我也去过合肥;分行的一个熟悉的朋友趁着培训的空档,带着我逛了逍遥津和李鸿章府。匆匆而过,没有照片也米有啥特殊的记忆,只是记得李鸿章府外的那条步行街上,烧鸡摊子和酱肉摊子的味道让我想起了小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54
  • 签到天数: 785 天

    [LV.10]大乘

    5#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xiejin77 发表于 2025-5-25 16:28
    十几年前,我也去过合肥;分行的一个熟悉的朋友趁着培训的空档,带着我逛了逍遥津和李鸿章府。匆匆而过,没 ...

    维基百科:李鸿章杂碎(英语:chop suey)又称杂碎,是盛行于北美地区的的美式中国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1896年清末名臣李鸿章游历美国而名声大噪,进而在美国和加拿大流行,成为北美地区一道受人喜爱的华人美食。

    传闻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时,因吃不惯西餐,其私人随身厨师便将剩菜杂烩一锅,恰巧有外国客人造访,李鸿章挽留招待。外国客人品尝后称赞之余,向李鸿章询问菜名,李随口一句“杂碎”。另一传说是李鸿章要宴请美国人,李鸿章的厨师为了满足中美两国的口味,而发明了“杂碎”。此后“李鸿章杂碎”便流行开来,在当地大受欢迎,成为当地中餐馆的一道招牌菜。这些传说都是典型的烹饪神话。



    在合肥专门吃了这个,最初的设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新版本里面的主料是鲍鱼,佐以海参等名贵海鲜辅料,所以我觉得它其实是佛跳墙

    味道还是蛮不错的,但不如厦门的好吃,炖的不够久,那种醇厚的味道没怎么出来

    中堂大人看到这道菜的沿革,会不会慨叹说:若不“因时为变通”,而“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坐让洋人专利于中土,后患将何所底止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5-30 06:14 , Processed in 0.03971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