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y老师想看,正好我之前在写可达、必达和隐达的时候,查过些类似的资料,现在从云笔记中翻出来整理整理,希望indy老师能喜欢@indy 。《北平无战事》曾可达原型?揭秘真实历史中的“政工大佬”王昇(上)- T) _% M( M; z$ a
在中华民国迁台后的威权统治年代,陆军二级上将王昇(原名王荐锴,字化行)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权倾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关键人物。他的一生与蒋经国的政治生涯紧密相连,从赣南的初识,到台湾庞大政工体系的建立与掌控,王昇始终被视为蒋经国最信任的心腹之一,赢得了“政工教父”之美誉。他不仅是国民党维系统治、巩固军队思想控制的核心执行者,其个人的权力起落,更与台湾政治的风云变幻、党内权力结构的重塑、李登辉的崛起乃至后来的民主化进程,产生了千丝万缕且充满历史吊诡的联系。 1 g8 l" c) u% }
赣南结缘,复兴岗起家2 K+ R0 ?2 t' `; |6 J6 @) q# t& H
王昇,1915年(亦有1917年之说)出生于江西省龙南县一个普通家庭。他早年并非军旅科班出身,小学毕业后曾学裁缝,后经营石印印刷店。据称,少年时期在家乡目睹中共活动的经历,坚定了他从军报国的决心。1937年抗战爆发,他投笔从戎,加入江西保安团任文书,并在此期间改名王昇。 王昇人生的重大转折,发生在约1939年与时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的蒋经国相遇。蒋经国对其青眼有加,推荐他进入“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三团”(后改组为中央军校第三分校)接受训练,毕业时被列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第十六期政训总队。此后,王昇又进入蒋经国在赣州创办的“三青团青干班”第一期受训,与蒋经国的秘密情人章亚若(蒋孝严、蒋孝慈生母)成为同学。毕业后,他便成为蒋经国在赣南主政时期的核心幕僚与得力助手,历任多个基层职务。这段早期建立的深厚渊源与信任,为王昇日后在蒋经国权力体系内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年底,国民党政权兵败大陆之际,王昇依靠蒋经国特批的一张机票,得以从重庆仓皇飞往台湾。抵台后,随着蒋经国于1950年3月出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王昇的政治生涯也驶入了快车道。他受命参与创办位于北投复兴岗的政工干部学校(后发展为政治作战学校/学院),这所学校成为蒋经国培植个人势力、掌控军队思想、确保军人国家认同与领袖忠诚度的核心机构,其影响力远超军事范畴,渗透至教育、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王昇在此校历任训导处长、教育长,并于1955年升任校长。他不仅负责学校管理,更重要的是贯彻蒋经国的意志,将复兴岗打造成培养“思想纯正、作风强硬”的政工干部的摇篮,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政战制度,通过政治教育、监察、保防等手段,强化对军队乃至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与组织渗透。1960年,他调升总政治部副主任,晋升中将执行官。 {. v$ ]4 w+ {/ I s
王昇的崛起之路清晰地显示,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功将领,其价值更多体现在作为蒋经国推行政工体系、巩固威权统治的核心工具上。政战系统是蒋经国维系党国体制、确保军警特体系忠诚、并将影响力渗透到社会各层面的关键支柱,而王昇正是这一庞大体系最主要的构建者和早期掌舵人之一。1975年,强人蒋介石去世,蒋经国正式全面接班掌权,王昇也随之升任改组后的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总政战部)上将主任,达到了其军旅和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高峰。他甚至曾率领“奎山军官团”前往南越,协助吴庭艳政权建立当地的政战制度,足见其在政战领域的权威地位与蒋经国对其能力的信任。 权力扩张与中坜事件的余波
" k2 k! l8 H* n9 ]$ Q5 J蒋介石的逝世(1975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为国民党内部权力格局的调整拉开了序幕。蒋经国虽然顺利接班,但仍需巩固权力,并应对日益复杂的内外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长期负责“思想”和“组织”工作的王昇,其地位愈发重要。
! J7 O: ?$ ^6 z) \4 V1977年爆发的“中坜事件”成为王昇权力再次跃升的关键节点。当年11月19日,在桃园县长选举中,因怀疑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欧宪瑜方面在投票过程中作弊,导致支持党外候选人许信良(虽为国民党党员,但获党外支持)的民众爆發大規模抗議,並最終演變為警民衝突,憤怒的民眾焚燒了中壢警察分局。事件中更有青年学生江文国和市民张治平中弹身亡。 - Y0 L# j2 |! c
中坜事件是战后台湾首次因选举舞弊引发的大规模群众性暴力抗议,震动全岛,不仅暴露了威权统治下选举制度的弊端和民众积压已久的不满,也显示了“党外”力量的增长和社会活力的暗流涌动。事件直接导致许信良在重新计票后高票当选。对国民党内部而言,这场风波引发了权力地震。由于许信良曾被视为国民党组织工作会(组工会)主任李焕所提拔,事件的爆发及其结果,导致李焕引咎辞职。李焕的下台,恰恰为王昇及其所代表的政战系统强硬派创造了机会。王昇的权力在此事件后显著扩张,当时政坛甚至流传着“李换(焕)王升(昇)”的说法,意指李焕被替换,王昇的地位得到提升。中坜事件标志着国民党内部权力平衡向以王昇为代表的政战系统强硬派倾斜,蒋经国在震惊之余,似乎决定更多地倚重这一被认为更“可靠”、更“强硬”的力量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党外挑战和社会潜在的动荡。 / A; u" U; H. y; ?/ {
值得注意的是,王昇权力上升的这个时期(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正值东亚地区威权政体面临转型压力的关键时刻。将目光投向邻近的韩国,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短暂的“首尔之春”后,军事强人全斗焕通过“双十二政变”夺取实权。1980年5月,韩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光州事件”。当时,光州市民为反对全斗焕的军事独裁和戒严令,发起了大规模的民主示威活动,但遭到军政府的残酷武力镇压,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对比来看,中坜事件与光州事件虽然在规模、性质和惨烈程度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坜是地方性选举冲突,光州是全国性民主运动遭军事镇压),但两者都发生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即威权体制面对内部民主化诉求和社会压力时,统治集团内部强硬派(军方/安全系统)的反应。在台湾,中坜事件后,蒋经国选择强化了王昇等政战系统的权力,试图通过更严密的控制来应对挑战;而在韩国,全斗焕则直接动用军队进行了血腥镇压,巩固了其军事独裁。虽然路径不同,但都反映了威权体制在转型压力下的紧张与挣扎,以及强硬派力量在特定历史节点可能扮演的关键角色。王昇权力的上升,可以视为台湾威权体制在特定时期应对内外压力的一种内部调整,其选择是强化控制而非立刻走向大规模镇压或快速开放。 权力之巅的“刘少康办公室”5 C7 j' j) q V1 }4 }
进入1980年代,台湾面临的内外挑战更为严峻:1979年中美建交、台美“断交”,使台湾在国际上陷入空前孤立;中共方面加强了“和平统一”的攻势,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展开强大的统战工作;岛内方面,尽管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对党外运动造成了沉重打击,逮捕了众多领导人物,但追求民主的呼声并未止息,反而更趋壮大,社会力蠢蠢欲动。在这样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的背景下,蒋经国感到有必要建立一个超越常规体制、能快速反应、强力协调的跨部门指挥机构。 3 K- \# [8 k* t9 {/ N9 D4 s+ _& ?9 U! D
大约在1980年,一个代号为“刘少康办公室”的秘密机构应运而生(其前身或关联组织可能包括旨在反制中共统战的“固国小组”和短暂存在的“王复国办公室”)。蒋经国亲自下令成立,并任命他最为信任的政战大将王昇负责主持。办公室名称取自中国历史上夏朝少康中兴和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的典故,寓意着在危难之际力图复兴、巩固党国统治的决心。 6 [( A/ q" v- I3 z& t4 w! H
“刘少康办公室”被赋予了极大的、非制度化的权力,其核心任务是作为党、政、军、特联合作战的反统战指挥中心,“展开全面的对敌斗争”。具体职能包括:研究并制定反制中共统战的策略,加强对岛内的政治控制与思想引导(包括舆论、文化、教育等领域),以及打击日益抬头的“台独”主张与活动 (“粉碎台独阴谋”)。该办公室汇集了来自国安局、外交部、新闻局、国民党文工会乃至警备总部、调查局等几乎所有关键强力部门的人员,形成了一个跨越体制界限、直接听命于蒋经国的权力中枢。办公室内部设立了基地研究委员会、大陆研究委员会、海外研究委员会等分支,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情报研判、策略拟定与行动协调。 $ Q2 D" S% v( s* j C
王昇作为办公室的主任(或称主持人),掌握着实际的运作权。由于其直属蒋经国,层级极高,该办公室能够直接召集各部会高官开会、下达指令、协调行动,其影响力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越了国民党中常会和行政院的正常运作,因而被外界既敬畏又讥讽地称为“太上中常会”或“太上行政院”。王昇本人也因此权倾朝野,达到了个人权势的绝对顶峰,成为当时台湾政坛仅次于蒋经国的实权人物。据时任参谋总长郝柏村的日记载,王昇透过其掌握的系统与相关基金会,可动用的资源可能高达新台币200亿以上,其实力可见一斑。办公室还推行了一些具体项目,例如旨在争取海外知识分子和异议人士的“团结专案”。 7 `+ ^" ]( G! F! h' s2 N0 C
然而,这种权力的过度集中和运作的不透明性,以及王昇本人及其团队强硬、甚至被认为是“跋扈”的作风,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国民党内部其他派系及官僚体系的强烈不满与警惕。王昇及其办公室被指责“擅权”,越界干预其他部门事务,破坏了既有的权力平衡和运作规则,树敌众多。 未完待续: \( ]7 {+ x0 I# b/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