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经济、社会甚至儿童智力发展方面,都有马太效应的实例,在科技发展方面也是一样。但经济上的马太效应和科技发展上并不一定同步。美国经济早就超过英德,但直到二战结束,美国的科技已经落后一拍,尤其是在代表前沿的航空方面。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制造里碾压世界的不是波音飞机,甚至不是雪佛莱汽车,而是可口可乐和Hershey巧克力。5 o3 j$ B, i9 e. W& Y/ H
) n. I4 @9 b2 J/ n+ e& E
二战中美国最优秀的战斗机P-51“野马”是靠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墨林”发动机才闪光的6 V7 {' P+ e0 u8 M) R
5 I% `4 T I' b0 ?6 E
喷气发动机是英国的弗兰克·惠特尔和德国汉斯·冯·奥海恩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发明的。德国快了一步,Me-262在1944年4月首先投入战斗。英国的格洛斯特“流星”晚了几个星期,但欧洲大陆战局已定,不再急着把匆忙投产的战斗机投入战斗,所以“流星”没有投入实战。& _8 k5 U w" N c; y2 K6 S
; D0 | m+ ?& q6 q: m( s1 o
但在这之前的1940年不列颠之战期间,英国对于是不是顶得住德国很没底,已经开始把秘密研发的尖端军工技术向美国转移了,惠特尔的喷气发动机也在其中,另一个比较著名的是雷达的磁控管。- J# m% e: x) b( X4 l
2 k9 ^2 [; _; B- u: W, `8 I这对美国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美国的主要航空发动机公司都忙于战时生产,军方把项目交给通用电气公司,通用电气具有丰富的涡轮机械经验(发电的蒸汽轮机、内燃机的涡轮增压),但战时生产压力最后还是迫使通用电气在细化、优化惠特尔的原始设计并试制成功原型发动机后,把生产转交给通用汽车下属的艾里逊发动机公司。 ; }# x" n* q- E* H' F7 N; w3 n) f( a. p3 i+ R( J! Q
直到二战结束,美国的喷气战斗机还在磨叽,贝尔P-59勉强投产,但性能不达标,美国空军(那时还叫陆军航空队)根本没有把它投入战斗。战时生产结束了,民航还不成气候。这还是有钱人都还没有想走就走的时代,火车和轮船依然是主要的远程交通工具。美国航空工业在二战中形成举世无双的产能、完整的供应链、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像有劲没处使的壮小伙,干柴就等着火苗了。5 j0 p6 h. g' o' f- F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