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4 09:5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6-15 21:27:46
|
只看该作者
寻找光明的使者 -- 容闳故事外一篇 下
在祈祷词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 在满是黑暗的地方,我要播下光明的种子。
8 l2 ]5 ?; | J! @3 J$ K+ x7 a( t1 w& h J$ k4 R: K5 o5 q' z( p) A
2 ^ \9 o# w0 q0 B" Q$ }0 s% U9 J几乎所有天使的画像上,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难道人们不知道,有的天使从来就不曾见过光明?% E3 d- B b' X- j
1 Z8 [1 K/ M6 g, y# P) x
若有机会为阿格尼丝塑像,我想我会选择一个燃烧的天使--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哪怕仅仅一角。
' v1 z; Z' g+ h! ?% V' q
8 g1 A: n Y% \4 q盲人工业学校?
% \3 B) T1 P- J8 E/ n" d
/ C. W; @0 g- ?; Q3 D是的,确切地说是一个盲人学习技能的工厂。阿格尼丝并没有忘记自己回中国的初衷。在到达宁波的沿途,她已经收容了三名盲女童,到达阿尔德赛女士的学校后,便以这三个盲姑娘为自己的第一批学生,开始教授她们使用盲文。阿尔德赛记述阿格尼丝还经常走两个小时的路,去教一个住在乡下的失明女子学习盲文。传教士傅步兰( George B. Fryer) 如是记录:“1840 年教士某得瞽女六人,遣二人至美国,四人至英,受适当之教育,其至英国者,有一人返国,充宁波瞽人院院长。”这说的就是阿格尼丝,只是,所谓的瞽人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救济机构。这个小小的队伍不断扩大,在阿尔德赛女士的支持下,一个专为盲人建立的“工业学校”被开办了起来。% q9 G2 M! l3 S; g+ b8 \
# {, l0 d4 E! n% r) R阿格尼丝给在英国友人的一封信保留了下来,她写道:“我非常渴望给你写信,并让你知道上帝给我打开了怎样一扇门,使我在自己的国家能如此有用。阿尔德赛女士在这里建了一个使用盲人的工厂,并用自己的钱给他们发工资。盲人们每天早上九点来,晚上九点离去。他们在这里编制席子,草鞋,袜子,以及花样不同的项链。现在,我们已经有十一个工人了。我每天早上九点都去那里,教他们读书和传播上帝的福音……在下午,我在教室里教授四名女孩子。”(I have been longing to write and let you know of the sphere of usefulness God has opened for me in mine own country. Miss Aldersey has a working institution in which she employs the blind at her own expense; they come every day from nine to five. They make mats, straw shoes, stockings, and a kind of string. We have at present eleven workers in the Institution. I go every morning at nine. I teach them reading, and speak of the only living and true God…… In the afternoon, I teach four girls in the house.)% V4 N' X, [& m4 R& z( n# l
u6 I. a/ W- O" M' A. |
看起来,虽然宁波的日子繁忙紧张,阿格尼丝却干得充满快乐。在几年以后,已经年迈的阿尔德赛女士决定返回故乡,并放心地将在宁波的盲人教育工作留给了阿格尼丝。不幸的是她未能回到家乡,就于1860年病逝途中。; u3 l/ H% }0 F! v- U$ w
* F1 k' _9 y& v
作为一名修女,“马利姑娘”阿尔德赛在宁波的日子自然以传教为本职工作。但是,从她留下的笔记来看,似乎阿尔德赛经常处在教育孩子和传播教义的矛盾中,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父母通常在看到孩子有可能入教的时候会把她们带走,而阿尔德赛为此也多次让步 – 她认为这些女孩子多学习一些东西,无疑有益于她们的未来人生。我们无从知道她的心中,是把自己看作教士更多,还是教师更多,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马利姑娘”终生未婚,她把几十年的时光留在了中国,并大大地推进了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6 i7 @$ H$ c# \: u9 Z! L
2 _/ |" q$ K, u8 _8 o2 d
失去了这样一位呵护的长者,相信很多人对阿格尼丝的工作不太看好。她的消息越发稀少了,直到1861年美国传教士蓝绥德(William Russell)再次访问宁波的时候,才在信中提到阿格尼丝仍在那里执教,还促成了相当的发展。她不但坚持运作着盲人工业学校,还利用自己的音乐天才教那些盲童们唱歌,于是,宁波的教堂里多了一个异乎寻常的歌唱班。
# @7 m$ n, i) B3 R$ g' b) O: M* q6 f
4 d; _: g& r( u$ p$ o$ w. e中国早期盲人工厂
/ r0 B2 e+ ~; c* S尽管蓝绥德等人曾慷慨资助,但大多数维持费用,是阿格尼丝带着盲人们用自己的产品获得的。
) f: \: a" o3 z2 h- C
2 _! o1 v$ G8 V6 {+ ^. v, E( o伦敦的一家杂志对此进行了报道,但好景不长,1862年,太平军在宁波周围的战斗将蓝绥德等人驱逐出去,阿格尼丝也不得不随之离去。她被记载后来到了上海,并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在那里开办了又一所盲人学校。 @* Q( u% ]! [3 v, L/ Y
. W5 {# i# i0 \: r, a
以后,关于阿格尼丝的信息断断续续。只有在其他传教士的信中,描述她一直在为底层的人服务。1921年,哈佛大学的学报中引用了一段当时的信件,提到这位失明的中国女子子阿上海的生活,说她一直住在穷人居住的地方,依靠给有钱阶层的人教授钢琴和英语为生,并努力服务于穷人,无论是盲人还是明眼人。$ c( E$ r( s# Q
% ?. q4 N% ?; M t3 _没有人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推测是1871年,因为这一年,根据阿格尼丝的遗嘱,她留下的财产被捐赠出来,在上海建立了一所专门治疗眼疾的医院。这所医院的中文名字叫做体仁医院,西文名字被称作居茨拉夫医院,以纪念它的创立者阿格尼丝.居茨拉夫 – 一个只有外国名字的中国女子。- U% J/ u# e) O- d
" [; S& N7 l9 R% q
体仁医院在1882年并入刚刚成立的同仁医院,是今天同仁医院的前身之一。8 f; Y. s3 Y5 ?- D3 X
0 [" ~4 K/ P$ A# s* @英国历史学者米尔斯于考察十九世纪盲人教育先驱时曾这样描述阿格尼丝 --
& p' L Q; i3 W; W# U( WAs a role model Agnes was unique - a blind young woman living independently and mostly paying her way by using the skills her education had provided.
5 S+ g$ C, _5 c+ l. l4 n7 s5 [3 z3 w
Worked hard, lived sparingly, and saved money, and at her death her property was left to found a hospital called by her name."
3 Y M @/ @' V+ f; W! b7 R# t5 t# g+ n; M# \; u
阿格尼丝是一个独特的道德楷模 – 一个盲眼的年轻女子,依靠自己从教育中获得的技能独立地生活并走出了她自己的路。
3 N' n, ^# s5 A3 D4 Z3 b7 S( r
( f( f0 Y5 l) F努力地工作,朴实地生活,存了钱,并在她离世的时候留下这笔钱去建立一座用她名字命名的医院。2 I& w6 A) y4 {
2 I$ F M ^% c8 y从乞讨的盲女到留学异国,又几乎仅仅带着两只手回到了自己的国家,靠自己的努力以接近二十年的时光帮助那些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们。最后,这个一生没有见过光明的女子,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一座为人带来光明的医院。在异国,没有人记忆这个孤独的中国盲女,更不会有人为她封圣,在中国,她帮助的都是贫穷无依的人,故此没有人为她写下回忆录或召开纪念大会。阿格尼丝无声地来,悄然地去,如果不是萨好事地翻动故纸,也许我们将永远不知道世界上曾经拥有这样一位看不到光明的天使。# J9 T' J. s9 F; {3 o9 U
) m z. i D( {5 j) b3 ^我不知道是否述说清了阿格尼丝给我的感动,直到看见下面的一行字 –5 z9 n9 Y# K- n2 W
" c2 p+ L g6 ?$ H“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b4 R. j+ {) z5 y+ W& c% |3 S* c! y* \ E! J. d p4 {% w
顾城以一种非常七十年代的悲剧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他的这两句诗,我想应该永存。如果时空错位,这更像是写给阿格尼丝的。
" ]7 P$ g6 L8 r: j/ |. a9 q2 }- ^' ]8 x
[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