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9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草原至尊——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简谱【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08:3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6-8-1 08:35 编辑
) z9 b, T6 S* G" {# a6 L/ Q
. P' J9 h& w3 n% T1 u' E& x  k6 {1 d
东道诸王
& w5 n* o- |) v6 Q( X3 J  t* `

1 S! Z; o6 n0 ~: X& v当年成吉思汗分封的时候,他的弟弟哈萨尔、合赤温、铁木哥斡赤斤以及别力古台的封地都在蒙古帝国东部,因此统称为“东道诸王”。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战争中,东道诸王大都支持前者,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阿里不哥是成吉思汗系诸王正式选举出的大汗,支持他似乎是理所应当,自己得不到太多好处,而忽必烈则遭到多数黄金家族直系成员反对,烧冷灶没准有大收益。  d6 L4 u, @' ?. D* X+ C
( I  e6 M: M, @6 {" d0 @5 j
果然,忽必烈胜利后对这些旁系亲戚大加封赏,哈萨尔家族得到了齐王爵位,合赤温家族受封济南王,后又相继改封为济王和吴王,斡赤斤家族受封寿王,后又封辽王,别里古台家族则是广宁王,后来又封定王,他们的统治区其实就是一个个半独立的汗国,蒙元中央基本不予干涉。
. z, V1 ^# E7 [3 L& a0 s6 q
% z0 t+ N' b7 A( K哈萨尔与合赤温都死于成吉思汗之前,而别力古台是地位相对卑微的成吉思汗异母弟,所以铁木哥斡赤斤便成了黄金家族的长老,史载窝阔台继位时,“察合台、拖雷和斡赤斤分别护持着窝阔台的右手、左手和腰部,把他扶上了合罕的大位”,就连帝国军队总司令——太师木华黎名义上也要受他节制。。
7 _9 c5 M( v0 j) M& [
4 s8 ]6 c; c' T+ v斡赤斤的领地极为广阔,从大兴安岭以西、海拉尔河以南一直到外蒙古哈拉哈河流域。而他的属民也在宗王中数一数二,按照《蒙古秘史》的记载,成吉思汗创建大蒙古国第一次分封时,身为幼子的斡赤斤与母亲诃额仑太后共同领有一万户,而汗的长子术赤也不过九千户,其他儿子就更少了,最小的拖雷只有五千户,斡赤斤的兄长哈萨尔四千户(后又裁减到一千四百户),合赤温两千户,别里古台仅一千五百户。按照《元史》记载,斡赤斤的地盘与户口,占了东道诸王将近一半之多。
3 E2 d. y7 l, J) B5 `6 ^8 K
) e! s) D8 e2 l1 e: _- @, b+ t也许是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窝阔台死后,斡赤斤试图争夺汗位但却失败,最后被黄金家族合议处死,不过他的后裔辽王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代统治中国东北,被认为是东道诸王之首。可能造反上了瘾,斡赤斤的子孙也不消停,公元1287年,他的五世孙乃颜与窝阔台汗海都勾结,联合哈萨尔宗王与合赤温宗王,公开举兵反元,这就是“乃颜之乱”。直到五年之后,这场叛乱才被忽必烈彻底镇压,叛乱的宗王们遭到清洗,但未参与的成员并没有受太大牵连。6 p4 y0 t9 W( a( s* X' k

: d2 ~; N2 w3 h+ r7 z元朝灭亡后,东道诸王仍然效忠退入草原的北元政权。但在公元1388年,北元在捕鱼儿海大败,天元皇帝逃亡途中被杀,帝位转入阿里不哥系。次年,东道诸王首领——斡赤斤的后裔辽王阿扎失里向明军投降,被封为泰宁路指挥使,斡赤斤汗国自此灭亡,此后史书上很少有关于这个王族的记载,其属民也融合到了其他蒙古部族或其他民族之中。
6 q. q& G6 |7 Q9 K4 P4 q0 F7 C$ s/ f/ F
哈萨尔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最重要的助手,但后来和哥哥关系很不好,有可能是被铁木真夫妇谋杀的。其家族封地从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直到呼伦贝尔草原和外兴安岭,他们被称为科尔沁部,这个名字来源于“豁儿臣”,本指负责守卫成吉思汗斡耳朵的弓箭手禁军,其指挥官正是哈萨尔。
& `7 [5 F. I: @0 h  D3 M
4 _& Z. X' x+ U+ Q+ b蒙元时期,哈萨尔家族世袭齐王。元朝灭亡后,又一直追随北元政权,尤其是他的八世孙阿鲁克特穆尔,被阿鲁台立为蒙古大汗,即前面说过的阿岱汗,科尔沁在他统治期间达到极盛,后来八个内蒙古部族,即科尔沁、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茂明安和乌拉特,都尊他为共同的祖先。; A4 `5 l5 a+ B2 y

* `: x; o3 e- B6 _虽然阿岱汗被瓦剌人杀死,但科尔沁并未衰落,满都鲁大汗死后,科尔沁首领乌讷博罗特还曾试图争娶其遗孀满都海王后以继承汗位,只是最后没有得逞。到达延汗统一蒙古高原,科尔沁人帮助他打赢了多场战争,受到汗廷优待,部族更加繁荣昌盛,有“二十万科尔沁”之称。但北元末期,他们与正统的察哈尔汗林丹闹翻,遭到一心想再次完成统一伟业的林丹汗军事打击,不得不寻找靠山,蒙古大汗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失去了哈萨尔后裔的支持。! E+ Z% F  `7 B5 ]" }3 J* z9 v
8 k$ v- F1 c) x8 B
科尔沁由此成为最早归附满清的蒙古部族,明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即1624年),科尔沁部首领奥巴与努尔哈赤结盟,两年后他被努尔哈赤封为土谢图汗,成为满清(后金)治下的第一个蒙古汗王。皇太极时科尔沁部被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各三个旗,都以中旗为首,再加上同源的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以及郭尔罗斯前后旗,合称“嫩江十旗”,共同组成了哲里木盟。
. J+ |% e$ r; g  i2 ?4 X* s2 i3 O
/ U- u7 ?- Y5 l% c奥巴之子、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巴达礼受封札萨克和硕土谢图亲王,奥巴之侄、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满珠习礼受封札萨克多罗巴图鲁郡王,其他各旗也都有封赏。我们还知道,该王室与满洲皇族世代联姻,为清朝贡献了多个太后、皇后及妃嫔。科尔沁本部共有四个亲王和三个郡王,是内札萨克二十四部之首,著名的僧格林沁就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王爷。5 M1 m; M, J6 X1 t; C
1 ~) N/ H6 s; {3 J
科尔沁部有多个支系,主要有:
5 r8 b$ V3 q9 y' O, {8 I$ d, o  R' ?2 l% Y, v0 C
1、嫩科尔沁部。嘉靖年间,科尔沁首领、哈萨尔后裔塔斯哈剌对抗北元察哈尔部库登汗,战败后不得不率一部分属民越过大兴安岭迁徙到嫩江流域,占据了直到松花江、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区域,他们被称为嫩科尔沁。后世与清朝皇室联姻的主要是这个部族,由于该部地位尊贵,清朝时便去掉了“嫩”字,直接称为科尔沁部,前面提到最早归附努尔哈赤的奥巴便属于这一支,他们也是后来的科尔沁本部
; X) l. Z  y; r1 u/ K$ M0 o( u4 J2 I8 y6 i4 Y. b5 s
2、阿鲁科尔沁部。塔斯哈剌的侄子昆都伦岱青率一部分属民迁到今天赤峰东北部,建立了阿鲁科尔沁部,意思是“北方弓箭手”。天聪四年(1630年),该部归附皇太极,先编为两旗,后并为一旗,首领穆彰授札萨克,封固山贝子,死后又追封札萨克多罗贝勒,世袭罔替。阿旗在清朝时隶属于昭乌达盟,由热河都统节制。. S2 }  e* g% M( ~5 k- ^8 y
# c1 w, a7 m7 k
3、四子王部。塔斯哈剌的兄弟诺延泰有四个儿子,他们迁徙到今天内蒙中部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称为四子王部。天聪四年(1630年)与阿鲁科尔沁一起归降皇太极,首领鄂木布四年后授札萨克,顺治六年(1649年)封多罗达尔汗卓哩克图郡王,世袭罔替。
) Q) Y" N4 E+ D. R1 |8 r" S0 c5 q+ }
4、茂明安部。据说是哈萨尔的嫡系子孙,至今仍保存着对哈萨尔的祭奠。它原本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茂明安部首领车根归附皇太极,1648年授札萨克,该部族有多罗贝勒和一等台吉两个爵位。17世纪上半叶,茂明安部奉命迁徙到大青山以北,成为乌兰察布盟的一部分。+ M& [* g. @9 B# P+ x3 R

& e3 w- Y9 j. H0 h$ x' Q% t5、乌拉特部。塔斯哈剌的弟弟布尔海迁徙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所建。天聪七年(1633年),布尔海曾孙鄂木布、图巴二兄弟归顺皇太极,后来参加了对明朝的多场战争,顺治时分为前、中、后三旗,有两个镇国公和一个辅国公爵位,又奉清廷命令迁徙到阴山河套一带,镇守黄河的几个重要渡口。% {9 ^: x, y  `9 d# B
/ H$ }/ S( c5 Z9 T* ^' {% W
6、郭尔罗斯部。部名很古老,后来归哈萨尔十六世孙乌巴什所有,天聪七年(1633年),首领古木和布木巴归附皇太极,后授札萨克,以松花江为界分为前后两旗,后旗在黑龙江的肇源、肇州、肇东三县,前旗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县及周边地区,有一个镇国公和一个辅国公爵位。! ], O7 D! @" |/ H7 F$ a3 Q: l

$ R# K% p$ U8 ~6 j# ]7 Q7、扎赉特部。在内蒙兴安盟嫩江以西绰尔河流域,由哈萨尔十六世孙阿敏创建,归附满清很早——天命九年(1624年)阿敏的儿子蒙衮跟着嫩科尔沁首领奥巴成为努尔哈赤的盟友,该部在顺治时设旗授札萨克,有一个固山贝子的爵位。! \, {6 p9 z! b6 r, R+ D* X

) g6 Z! O6 B3 b* s3 }8、杜尔伯特部。注意这是指东蒙古的杜尔伯特,并非卫拉特的杜尔伯特,这两个部族仅名字相同,彼此毫无关系,清史称之“同名异族”。该部在今天黑龙江大庆市的杜尔伯特县,原来叫杜尔伯特旗,是塔斯哈喇的孙子爱那嘎游牧嫩江左岸所建。爱那嘎的儿子阿都钦参与了嫩科尔沁首领奥巴与努尔哈赤的结盟,阿都钦的儿子色楞则多次协助清军攻明,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辅国公,崇德八年(1643年)晋封镇国公,顺治五年(1648年)授札萨克,晋封固山贝子。此后,杜尔伯特旗兵参加了平定三藩、雅克萨之战以及征讨准噶尔的战争,颇有军功。
; q( x, d! S. ~  s% l+ r0 a: e/ ^. u/ M9 l* u) a2 ]3 K4 r- t
9、和硕特部。据说当年,阿岱汗的弟弟乌鲁克特穆尔与兄长关系极差,最后闹起分家,他率领部分属民向西迁移,竟然加入了宿敌卫拉特人,从而形成和硕特部,时间大概在脱欢时期。乌鲁克特穆尔的子孙固始汗后来建立了统治青藏高原四分之三个世纪的和硕特汗国,这里不多赘述。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部族不同,今天的和硕特部分布极散,主要有这么几块:
! U( H0 L' i# R$ W! y, v, Q/ _8 p+ ^! g- o: ?$ c8 w, G
(1)青海、甘南的和硕特人,清代划分为二十一个旗,首领都是固始汗的子孙,称为青海蒙古和硕特部,有三个郡王的爵位,即和硕特部前头旗郡王、和硕特部西前旗郡王以及和硕特部前左翼头旗郡王,其余贝勒、贝子、台吉众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和硕特部前头旗的始祖察罕丹津,他后来晋升为亲王。
& t# z; D) }& S4 J8 Q. P( P1 |* I" W2 p) i9 Q
(2)内蒙阿拉善的和硕特人,本来在新疆游牧,首领在血统上是固始汗的子孙,但在法统上则是固始汗兄长拜巴嘎斯的后裔(弟弟把我儿子过继给了哥哥)。他们后来遭到准噶尔人的攻击,不得不逃到内蒙,被清朝安置在阿拉善,称西套蒙古,札萨克名阿拉善厄鲁特旗,有一个亲王爵位。
6 n8 p( Y" D: f# P! i. I3 Q4 D4 V( O, ]- ]- X+ Z
(3)新疆巴音郭楞州博斯腾湖旁边的和硕县以及和静县部分地区,这些和硕特人早期与土尔扈特人一起迁往伏尔加河流域,后来随渥巴锡东归,被清朝安置在这里,授札萨克,称为中路和硕特部,设一盟三旗,有一个贝子和两个一等台吉的爵位。; w  A2 a( N1 ~/ ]
7 ^6 A' B% A. R
(4)外蒙古科布多以及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也有一些和硕特后裔,前者主要是随土尔扈特人被清朝安置在那里,后者则是没有来得及东归而留下的。当年,西藏那曲还有达木八旗,是和硕特汗国驻军的子孙,不过后来已经完全藏化,融入到藏族之中。( p) j2 i; `  V4 R
% ~" W( _' l9 D( Z" ?  }
相比曾经权势显赫的东道诸王首领斡赤斤家族以及枝繁叶茂的哈萨尔家族,合赤温与别里古台这两家则相对落寞。
' a; h5 }+ r2 h' N' L4 `- y
& W2 j1 k3 M0 N8 z0 ^! [* t) e合赤温的后裔,主要是现在的翁牛特部。他当初的封地在今天内蒙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直到外蒙塔木察克一带,其子按赤台曾在蒙古灭金的重大战役——三峰山之战中表现优异,后来又在窝阔台伐宋大军中担任过一路统帅,蒙哥、忽必烈争夺汗位的过程中,合赤温家族又都站队正确,因此颇受蒙元政府优待,被封为济南王,其领地渐渐扩展到大兴安岭东部地区进入了中国东北,与斡赤斤后裔犬牙交错。
2 }7 h- M/ }- q2 l5 z6 V; E& |- l  R4 w" N( r. R
捕鱼儿海大战后,北元政权频临崩溃,东道诸王首领辽王阿扎失里率众降明,明朝随在中国东北设置了兀良哈三卫或称朵颜三卫,大兴安岭东部的合赤温汗国属民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而留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合赤温后裔们仍然效忠北元,后来他们又分裂为翁牛特、喀喇车里克和伊苏特三部。明末,合赤温后裔遭到察哈尔林丹汗的军事打击,不得不翻越大兴安岭南迁,进入西拉木伦河流域,与努尔哈赤的重要伙伴——嫩科尔沁的土谢图汗奥巴结盟。
3 ^! L* x1 ?) W
' S" t) m! a, T( h2 J天聪四年(1630年),合赤温后裔正式归附皇太极,翁牛特部首领孙杜棱受封多罗郡王,其弟栋岱青受封多罗达尔汉(死后追封多罗贝勒),分别掌管翁牛特右翼、左翼旗,因此两旗后来分别俗称为郡王旗和贝勒旗。天聪八年(1634年),伊苏特部被编入清军的蒙古八旗,崇德元年(1636年),喀喇车里克部并入翁牛特右旗,这两部从此消失。需要指出的是,乾隆年间清廷在热河附近的翁牛特右旗设置了赤峰县,导致翁牛特部的领地大大缩减。& r% ]/ G) a# f$ H5 n, u+ S

1 j. N; V- E7 d: A! ]0 f2 V. H. E别里古台是成吉思汗的异母幼弟,小时候他和自己的亲哥哥别克帖儿相善,经常与铁木真、哈萨尔哥俩打架。有一次,孩子们因争夺鱼雀动起了真火,别克帖儿竟然被铁木真兄弟给杀了,他临死时请求大哥:“你杀我可以,但请留下别里古台一命,让他日后为你效力。”这场血的教训以后,别里古台从此对铁木真死心塌地,这位大力士与神箭手哈萨尔一起成为大哥的左膀右臂,成吉思汗建国后曾夸奖:“有别里古台之力,哈撒儿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
2 O8 D8 }+ i' [9 q7 U) ~$ v
* f2 F! ^: `3 C  f3 e% b尽管功劳很大,但由于只是异母兄弟,成吉思汗第一次分封时,别里古台仅得到一千五百户,封地在克鲁伦河流域,不过后来蒙元历代大汗多次加封,属民渐渐超过了万户,被封为广宁王。据说蒙哥争夺汗位时,得到了黄金家族硕果仅存的第一代长老别里古台的支持,而后来忽必烈争位,别里古台的孙子爪都也是重要支持者,因此该王族在蒙元时一直颇受优待。( @! M& U: T3 T: Q; w( O, z

0 F4 e& G! H4 Y* R  @) z, v4 k6 z进入北元,别里古台宗王在瓦剌帝国灭亡后显赫一时,毛里孩曾先后扶持了两位傀儡大汗,但后来随着达延汗为首的黄金家族正统力量崛起,他们逐渐边缘化,成为前者的臣民。别里古台的后裔,主要在阿巴嘎部,也译为阿巴哈纳尔部。“阿巴嘎”意为成吉思汗系大汗们的“叔伯”,他们在明末本来臣服于喀尔喀蒙古即外蒙的车臣汗,但饱受欺压。/ K5 M4 Q" ~9 s. ]8 \! V6 s& g
% ?. G. w# t8 G0 d! R
崇德四年(1639年),别力古台二十世孙额齐格诺颜多尔济率部从外蒙克鲁伦河流域迁徙到内蒙,并对清朝称臣,该部分为阿巴嘎右翼旗(郡王爵位)、阿巴嘎左翼旗(郡王爵位)、阿巴哈纳尔右翼旗(贝勒爵位)、阿巴哈纳尔左翼旗(贝子爵位),在今天锡林郭勒盟到锡林浩特市一带。( z+ ^4 N( {$ ~: }: n9 M

% C" c9 W$ H3 L8 U  }- T3 s最后再从另一个方向整体梳理一下内蒙各部的源流。清朝时,除去归入蒙古八旗而不再独立成部的察哈尔和西土默特,内蒙古共分为二十四部,归属六个盟管理,具体如下:; F4 T# u: B3 a" D. S  a5 {! G
. t4 M8 p" l2 t3 j* q2 s1 e% F
1、哲里木盟; r- _- E6 ?; g+ M
(1)科尔沁部(即嫩科尔沁,哈萨尔后裔)5 s% J. g/ ?; F8 K# m: \' c* Q
(2)扎赉特部(哈萨尔后裔)! X7 v% t7 {  X  L+ c) I4 w3 f
(3)杜尔伯特部(即东杜尔伯特,哈萨尔后裔)- _0 p3 b2 F7 p; g4 O, i) s- O
(4)郭尔罗斯部(哈萨尔后裔)$ h& w  z( f# V& Y: W; V* a0 d2 q
4 c6 l' O6 O( S! i
2、昭乌达盟# p8 c. A2 \- U% m
(5)敖汉部(本为达延汗之子格哷博罗特领地,后被察哈尔大汗后裔取代)9 E1 O( e( S8 \* m
(6)奈曼部(同上)3 {* G8 y( ^: M
(7)巴林部(达延汗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后裔)5 c! {* W& k' H. Q. W
(8)扎鲁特部(达延汗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后裔)
( a* s" ^" Q2 l( M, s; ^+ @* d(9)阿鲁科尔沁部(哈萨尔后裔)
! u( B# k' ]# ~0 q( h: t3 f5 q( W(10)翁牛特部(合赤温后裔)
- c1 j5 l8 i  h# s- h3 X2 q(11)克什克腾部(达延汗之子斡齐尔博罗特后裔)
+ w! u. F: T; r(12)喀尔喀左翼部(康熙时外喀尔喀再次内迁形成,达延汗九子格哷森札札赉尔后裔)
; p0 s# m" D" N2 j* f& v* |) s: v9 n. l0 R7 _4 n
3、卓索图盟% ]; I4 X8 l  e3 ^
(13)喀喇沁部(本为俺答汗之弟昆都力哈的后裔,后来被朵颜人取代)
, f* _- u5 u% O. U(14)三旗土默特部(即东土默特,朵颜人与俺答汗后裔混居)
8 u# |4 P( f; y
1 X- ~, x, I. N2 A& m- C4、锡林郭勒盟" t# U( |$ x- u3 ~
(15)乌珠穆沁部(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后从察哈尔部分出)# k/ E( r- E2 l
(16)浩齐特部(达延汗七子阿尔博罗特领地,后被察哈尔大汗后裔取代)7 ^4 a1 n; J( A& M/ J" ?
(17)苏尼特部(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后从察哈尔部分出)4 e, A9 ^0 P2 L2 E% f
(18)阿巴噶部(别里古台后裔)
* b7 o  F- H9 g/ |& R' U: }! x* _(19)阿巴哈纳尔部(别里古台后裔)
. C5 R# Q9 [) }
7 M/ J( E: [1 L5、乌兰察布盟
0 e  v0 B2 u& n/ }( m" w(20)四子部落(哈萨尔后裔)
# S+ d$ q! d6 ^/ E+ z" w$ M1 t9 W(21)茂明安部(哈萨尔后裔)
8 {3 ]) `5 i2 j(22)乌喇特部(哈萨尔后裔)
5 x" k8 |7 `& {(23)喀尔喀右翼部(顺治时外喀尔喀再次内迁形成,达延汗九子格哷森札札赉尔后裔)4 B/ _# }& u7 {' i6 D
6 S& R" h' h) Z0 C
6、伊克昭盟
# j& r3 B0 n: w- {: F(24)鄂尔多斯部(达延汗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嫡系后裔,世袭济农), T0 V2 M, l* I  ^$ C6 W8 n0 v" O

8 D1 E  C+ z; c其中,成吉思汗系十一个(都是达延汗后裔),哈萨尔系八个,合赤温系一个,别里古台系两个,另两个不属于黄金家族。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后裔是少数,在内蒙并不占统治地位。事实上,在清朝大力支持下,以科尔沁部为首的哈萨尔后裔们的实力远强于成吉思汗后裔,因此内蒙旧时有“哈萨尔三占其二”的说法。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2 收起 理由
常挨揍 + 6 涨姿势,不过太复杂了
潜了又潜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6-8-2 08:17:50 | 只看该作者
请教京华老师,有重庆农村出来的朋友说家族是成吉思汗后裔,他们祭祖还祭祀成吉思汗。这个有没有可能是真的?普通人家,也没见张扬出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登临快哉 发表于 2016-8-2 08:17
. Z% M* v0 e% [请教京华老师,有重庆农村出来的朋友说家族是成吉思汗后裔,他们祭祖还祭祀成吉思汗。这个有没有可能是真的 ...

3 ^9 O8 Y0 [2 A1 i向家坝那边的吗?是有这个说法,据说元朝灭亡时,一些南方的蒙古驻军无法返回草原,只好在当地落户扎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6-8-3 19:59:07 | 只看该作者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6-8-2 09:35
: M9 [: n- U0 a# L# K向家坝那边的吗?是有这个说法,据说元朝灭亡时,一些南方的蒙古驻军无法返回草原,只好在当地落户扎根。 ...
; m( C$ r% r' L& `: F4 H
感谢京华老师回复。具体重庆的哪个地方没细问。不过他们家人的眼睛有的有点深邃的赶脚。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5#
    发表于 2016-8-3 23:27:07 | 只看该作者
    德王是苏尼特部右翼旗世袭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应该是达延汗的后代,那是忽必烈的后代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08:50:39 | 只看该作者
    燕庐敕 发表于 2016-8-3 23:27) q8 v5 D' ^; ]8 _! \+ b/ z2 E& T
    德王是苏尼特部右翼旗世袭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应该是达延汗的后代,那是忽必烈的后代了。 ...
    . @# y) {* F3 `& I
    对,他是嫡系(达延汗嫡长子即察哈尔汗)家族里的旁系后裔,其祖先库克齐图墨尔根台吉是家族的次子,苏尼特部与察哈尔本家的关系十分紧密,一直追随察哈尔大汗抗清,直到林丹汗死后才终于投降,封了两个旗,各有一个郡王爵位。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3:26:53 | 只看该作者
    还有最后一部分,打算写写伊朗的伊儿汗国,以及外蒙和新疆的蒙古人谱系。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8#
    发表于 2016-8-5 00:25:30 | 只看该作者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6-8-4 08:50! L" t: W* ?  e  x; r( h" ]
    对,他是嫡系(达延汗嫡长子即察哈尔汗)家族里的旁系后裔,其祖先库克齐图墨尔根台吉是家族的次子,苏尼 ...
    . X3 R% I; ]2 D) h
    可惜他的政治野心与政治能力不匹配。* T" y- `# d& ]
    0 s6 X9 }3 z/ w' u/ a* h; _
    德王的汉字写得很不错的。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7 00:03 , Processed in 0.06741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