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7 t) e% O2 {8 e. T应该说,美苏两国拥有的众多地面测控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洲际弹道导弹和航天发射的测控需要。但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发射弹道日渐复杂多样,地面测控基地灵活性不足的缺点便显露无疑。这时候,美苏两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占地球表面积70%的广袤海洋,萌生了将航天测控设备装上船,使之成为移动跟踪测控站的想法。: i- H9 s" S8 W
4 B2 L P5 w0 p" z
听起来,这办法很简单。但实际上,要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要把占地至少几平方公里的地面测控基地浓缩到一艘测量船上,并且还要有效配置,使其发挥地面测控基地的全部作用,同时还要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上创造平稳如陆的测量环境,可以想象其难度有多大。光是解决一大堆高功率电子探测设备密集配置时彼此的电磁兼容问题,就够让技术人员伤脑筋的了。更何况船舶自身所拥有的船舶定位系统、组合导航系统、气象观测与预报系统和船载测控系统之间的互相干扰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 W* u+ F8 B: J
2 D6 V# k* o. z& P测控远程导弹、航天器所需的无线电跟踪测量系统、光学跟踪测量系统、遥测系统、遥控系统,可能再加入物理现象观测系统、声纳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指挥控制中心、船位船姿测量系统、通信系统、时间统一系统、电磁辐射报警系统都是高精密设备。不仅造价昂贵,而且对使用环境要求非常高。即使在陆地选址,对于环境、气象、空气、交通等因素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要在波涛起伏、动荡剧烈、高盐高湿等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对于船体的设计提出了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说有些苛刻的要求。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尽可能增大船体自身的稳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在动态条件下对目标飞行器的测控,必须在船上增加对了船位、船摇和船体变形进行精确测量的设备。船载测控设备在捕获、跟踪目标时,要能克服船摇的影响。在数据处理时,也必须加入对船摇与船体变形数据的滤波、预报及其修正。因此,跟踪测量船集造船、机械、微电子、现代通信、计算机、光学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于一体,被称为“海上科学城”。0 b. l9 Q' r) v- ^( B
! u* Y. ~4 v+ u3 I; x
/ C# U/ o0 y: x3 J0 {背后考量 6 g' h/ d' D6 `* D- n" `" E1 S+ j4 Q* q/ u& a
从独立之日起,印度就立志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拥有“大国重器”,自然是大国身份的标志之一。因此印度在核武器、远程弹道导弹、航天方面历来都是不惜血本地投入。虽说由于技术底子薄弱却又好高骛远,几十年来印度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总是磕磕绊绊,但不容否认的是,进步虽慢,但毕竟还是在向前进。 4 p& g% m3 s/ g6 `- X3 h4 \6 G( n% E4 n" D
就以弹道导弹计划来说吧,印度的“烈火”导弹家族的最大射程,已从“烈火-1”的700千米增长到“烈火-5”的5000千米。而研发中的“烈火-6”,印方声称最大射程将会达到8000至1万千米。且不说“烈火-6”性能水平究竟如何,单就飞行试验而言,印度就面临难题。 ( t+ E' N7 Y8 I8 M. A0 B# Z! x4 Q; o- ^1 l% i
纵观印度历次“烈火”系列导弹试验,不是从东部奥里萨邦的昌迪普尔综合试验靶场发射,就是从位于孟加拉湾的惠勒岛发射。印度国土南北长约3100余千米,东西宽近3000千米。昌迪普尔和惠勒岛皆处于东北部,如果从这两处向西南方向以正常弹道发射“烈火-5”,理论上,设在印度国土最南端的陆上测控基地勉强能对其实施全程遥测。这还没有考虑到印度遥测技术的实际水准。如果要试验“烈火-6”,印度目前拥有的测控网无论如何是无法满足要求的。 " Y& T K5 \# `2 M* [ 3 a: A" [8 Z9 @) q' j0 `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要强行试验“烈火-6”,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打高弹道或低伸弹道,压缩射程。二是像朝鲜那样,能射离发射平台就是“伟大胜利”。至于中段测控、再入段修正和精度测量,通通不管了。不过前者无法获取正常弹道下的动压变化值,也由没法由此修正导弹姿态控制参数,这对提高导弹飞行可靠性和命中精度显然是不利的。后者对于爱“面子”的印度来说,是无法接受的。5 M+ F. @, R/ `
7 a% r# {8 O- O8 D4 N+ b* R: H. W( W
除去以上两招,其实理论上还存在一种“捷径”,那就是请外国代为测控。事实上,几十年来,印度凭借着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在东西方之间左右逢源,在航天发射时主要依靠“国际合作”来构建相对完整的测控网络。不过,印度的航天发射多少还披着“民用”的外衣,藉“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光环,借西方世界“扶印遏中”政策的东风,用“外包”的方式,倒也避开了不少资金和技术上的难题。但对于洲际弹道导弹来说,任何一个拥有国都不希望再有后来者了。因此,印度再想投机取巧已断无可能。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哪个大国脑筋抽疯,神差鬼使地愿意帮忙,印度能放心将导弹相关参数向对方公开吗?遥测数据掌握在别人手里,等于无秘可保,导弹的战略威慑力必将大大降低。再说了,别国反馈回来的遥测数据,印度敢全信吗?万一关键数据被做了手脚,导弹研发工作被引入岐途,个中损失就难以估量了。% s) P8 ?2 H. h0 S$ r) Q$ N
; ?: m ]9 Y! c; }8 X L' R( K所以,为了拥有“大国重器”,拥有自己的导弹跟踪测量船是必须要率先迈过去的技术门槛。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导弹跟踪测量船项目于2011年低调启动。印度斯坦造船有限公司于次年中标,获得了这个2.45亿美元的建造合同。) L1 {; f4 u$ Q) ~' L/ }0 X7 A& B
. F6 R- |8 Y. A. K根据公开报道中透露的只言片语,这艘项目代号为VC11184的导弹跟踪测量船长175.77米,宽22.7米,吃水6.45米,标准排水量14700吨。它有一个直升机甲板和机库。除船员外,计划可挂载300名技术人员。根据计划,这艘船将安装两台9000千瓦柴油机,直径4.5米可调距螺旋桨,及1个1000千瓦的船首推进器。最高航速21节,正常航速14节。' S* w6 D: N" W; L9 G- ~- t
' C u& C% b4 i) |: c r和其他类似的大型技术装备研发项目一样,印度斯坦造船有限公司与其说是建造方,不如说是个总承包商。据公开信息,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获得了该船推进系统集成的合同。如果是这样的话,推进系统与印度海军“迪帕克”级油轮中安装的几乎相同,具有相似的尺寸。其他各子系统的分包合同,也被西方各国瓜分殆尽。只有技术含量最低的船壳,才是纯粹意义上的“印度制造”。 ! U. P4 A/ t/ Y. D" V/ Y* P6 l' b* z9 c1 m0 T
尽管如此,于2014年6月30日铺设龙骨的印度导弹跟踪测量船,不出意外地让“2015年11月服役”的计划成了泡影。在公开场合,印方的解释是:暴风“圣歌”对印度斯坦造船有限公司的设备造成了极大破坏,因此工程不得不延期。但实际情况是,西方承包商以各种理由,一直在拖延船用发动机、X波段和S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以及其他一些关键设备的交付。$ C# j. C" r$ D+ t9 _.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