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7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滕王阁序》——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绮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1:57: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iejin77 于 2017-8-22 16:12 编辑
    , O2 h! H9 ^$ p: I: g' }& c$ U) t, S$ @
    《滕王阁序》——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绮丽
    : d& }' D9 z: b) ]. j6 t1 H7 e+ o7 W# Y4 H8 _9 Z- a) ~) E6 z* X

    % w6 O' ?7 ]% x1 y少年的时候,翻父亲的藏书看。偶尔翻出来的一本中国历代文选。当时喜欢的是明清部分的几篇白话小说和小品文;但是父亲却告诉我这本书的精髓在唐宋以前。这个意趣是我渐近中年才意会了的。少年心性,读起古人的文字来难免买椟还珠、缘木求鱼。而当年在这部历代文选中最先背下来的就是岳阳楼记和这篇滕王阁序。后来还记得初中的语文课上,老师第一次讲到滕王阁序的时候问起来有没有人会背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少年人的心性难免有一鸣惊人的不纯目的;但是背诵多篇古文的效果却是我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无数次的体会到了古人文章的妙趣和意旨。
    7 G) `. z6 @# f0 ], V; u 7 [$ _. h: [, _$ Y4 b; I$ \* ]" b% K' U+ ~
    还是先从二十四诗品说起吧。' Q  _. v% @. z& Y: s" Z0 O
    绮丽
    # U( d  U( R1 L# @- s2 r; X1 n1 I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 W1 ]/ Y3 @* f+ f/ h& T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 V' h* D0 s' d3 A, O: |/ n% y* _" N5 b; B
    这四十八个字意象明确的一套描写。其实绮丽这个词的本意似乎应该是绮靡华丽,但是二十四诗品中的这个描写却很难和绮靡华丽挂上钩。其实前四句就已经将这里所说的绮丽的意思诠释的非常清晰: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只有真正的骨子里带着雍容富贵气度的人物才会轻视黄金,而”浓尽必枯,淡者屡深“的道理更是装X届必备的杀器。所以这里说的主旨,真正的绮丽并不是绮靡、奢华和艳丽。而是于不经意之间漏出来的东西。后面四句,一番典型的情景描写,朦胧雾后之水,葱郁深林之杏,舒朗明月之堂,葱茏碧荫之桥。这些常人看起来似乎并无绮丽之处,但是却都是绮丽之境。而能准确的欣赏这些景致的人,自然也就是最后四句所述的,可以在群友毕集,觥筹交错之时自在弹琴,很好的抒发自己襟怀的世家子弟了。所以说,这绮丽的四十八个字似乎才是古之文人真正的富贵观。' j7 L, Q4 u& M9 v8 |# B) S
    话题转回来,以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篇来匹配二十四诗品之中的绮丽似乎也是这样的道理。滕王阁建于赣江之侧,登楼者往往俯仰天地,逸兴遄飞。而真正能够将这股气势完美的体现出来的,也正是这篇以雍容气度。绮丽才情为底的滕王阁序吧。
    + V  ]/ v) O3 ~; v
    ( R! |1 s* E2 E, H: D% ?& U$ f2 O后面还是老规矩,滕王阁序的全文。大家也莫嫌繁琐,此文一气呵成,文思壮丽。读之口唇生香,心旷神怡。每次重述,都不免暗暗复诵一遍。( c& G( N! y. }0 D6 Z/ ?( z( M

    ( Q6 i( P6 Y/ J滕王阁序5 P! E: P2 N: }  p0 g
    唐 王勃$ W2 U* @9 {$ W

    . j( u6 ~9 q! b5 p% H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 r+ v3 S; }* X! L. u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 Q" m' N1 i# T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i2 _8 r8 m/ c9 J& W: v1 V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3 v# Z0 {/ V3 Y9 F- r' y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2 e7 K3 m5 ]/ I; G7 _6 o* N" Z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0 g0 c0 u7 Y  f8 U+ Z4 ?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 ~: E# G& M/ Q: p  ^3 F7 ?) O- H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 ^. x( D+ O8 N7 P$ m) I+ M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 W, b& X$ |' w& ~" d" [' Q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2 t' ^  x2 `4 Y% m% s: g+ i/ `% p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h1 u2 x# g! E: k* J+ `
    8 p( E  G. r9 R' A* s' s2000年的时候曾经有过一部还不错的华语电影《王勃之死》,老实说,作为一个描写古代诗人的华语作品,这部电影很是不错,虽然演绎成分颇多。但是王勃的书生气质与诗人气度还是非常的到位,最关键的是那种有怀抱却无处施展的狷介文人味道,实在是十足十的演绎。滕王阁序的来历也是如此,一个被轻视而薄有文名的路人,抢去了原来该是阎都督女婿的风头。但是又能抢的这么洒脱,抢的千古流芳。王勃少而有才,然而恃才傲物。而他的这个恃才傲物又和开元天宝年间的李太白不同。生前并无帝王赏识。也没有君前做清平调的可能。当然和李太白比起来,王勃的诗风和文风也更稳重。这篇滕王阁序就是典型的体现。尽管才气充盈,典范雍容;但却没有李太白的那种横空出世,飘逸无伦的谪仙气派。不过也正因如此,此文成了多少怀才不遇的书生引以为况的同情之语。当然,算起来拍起马屁的时候,王勃的“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还是比谪仙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矜持的有气节多了。% M5 H0 }8 p. P- ]7 ]/ r

    ) K9 f' |! H/ @* V. m9 ^/ H8 V王勃的出身,可以说是“ 六世冠冕”、“家富坟籍”。大的门阀上算是太原王氏的旁支。他的祖父王通是大隋著名的文士,也是后来被李家二郎恨得咬牙切齿的魏征的老师。所以说这样的家族出一个——“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其后“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这样的神童也是顺理成章可以解释的事情。但是这样的神童一旦成年而并没有泯然众人,颇有才情抱负;而现实环境是,唐初时节,对于旧朝的这些豪门正在重点打击。当时为相的李义府就游说唐高宗下诏,旧朝的七姓十家的豪门不得内部通婚和潜相勾联。王勃也因此而失去了世家子弟特有的荐举路线。没有记错的话,初唐四杰里,杨炯也是制举出身,但是他是童子科。很难想象十岁的小孩子如果没有过硬的举荐人是如何待制崇文馆的。骆宾王出身蹭蹬,幼丧父,但也是神童名声傍上了道王李元庆而入仕。而卢照邻虽然也是七姓十家中的范阳卢氏出身,但是也傍上了邓王李元裕后走入仕途。只有王勃的上进之路是疯狂的投文各位大佬,试图博取进身;而最后还是应了幽素科制举后,得到了朝散郎的微末小官。唐代的制举很乱,幽素科并不是正规的明经、进士。其中含义似乎是简拔幽隐隐士的特殊考试。所以应制后也不过只能授一个从七品上的朝散郎。这个显然不是王勃所甘心的。而之后王勃也试图傍上沛王李贤做侍读。沛王李贤就是后来史书有名的章怀太子。如果顺利的话,王勃这步棋意味着未来的将相之路。但是因为一时手贱替李贤写了斗鸡的檄文,被高宗李治认为是离间兄弟关系,而迅速的贬出王府……后来又在虢州参军的任上涉嫌杀害自己的逃奴而丢官并差点丢命——如果不是遇上了大赦的话。最后在27岁的青春岁月中远赴交州看望父亲的归途中溺水惊惧而死。! b; u1 L0 {! c" I
    整体上看来,王勃的仕途可以说是坎坷不堪。有大才而处处蹉跎,凌壮志却每每沉沦。这样的经历打造了一种雍容典范的沉郁气度。他有一首著名的五律(不是海内存知己那首):
    1 \; N9 U$ p# _5 p# V4 [别薛华7 f* i! L& o4 \$ p+ |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w3 B  J) I, _% G0 A0 g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 k& ], p; T6 r# ?1 G1 Y: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7 q, k1 J8 Q+ y$ [0 K7 z. S7 k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 K6 B1 J1 M) Z& @; m1 Q8 G/ E/ S/ R9 P
    沉郁顿挫,却又雍容含蓄。几乎可以说是未来的杜诗渊薮。所以杜甫自况的那句“文章憎命达”还是颇有道理的。' Y4 V  E' J* F+ ]! d
    1 ~* [9 [6 q2 S
    话题再回到滕王阁序。此文的背景是都督阎伯舆重修滕王阁,为自己的女婿做寿。阎伯舆其人史书并无多少资料,但是似乎也是做过翰林的人物。而此种文人行风雅之事却也有着自己的底线,就算是为了力捧女婿但是也不得不为王勃的惊人才具所折服。描写这方面场景的文字颇多,大家自行百度即可。后面我却打算以个人的品味再品读一遍这篇千古奇文。
    , K1 a2 J- r/ s, T- }. A第一段开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这一段把南昌形胜,赣江风土以四六骈文渲染而出;又以天上地下,古往今来的高维度视角,狠狠夸赞了一下那个美丽的英雄城。这一段几乎成了千年以来的南昌名片。
    " V0 J/ D0 u  Y; \! r3 l1 ?" B接下来的:“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又用相类似的手段即人即情即景的盛赞了与会的众人和盛会。人情世故上实在是皮笊篱捞饺子——滴水不漏。同时又能做到词章华丽,辞藻优美。实在是官样文章的典范。
    % J/ S( u: R6 a6 s
    ; |0 |% x9 A" e再下来一段"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是一段非常明显的游人视角的景色描写,同样的辞色华丽。而且四六骈体的对句用的非常自然,文气流动,顾盼自得。当季的时令是重阳,而潦水尽而寒潭清一句更是写尽天下的秋风水色。
    6 v. u4 C  q* U/ r) Y再后面一段的文字:“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就是一个俯视角度的景色全景描写了。我经常怀疑古人有开天眼的能耐。这般的文字描述,就仿佛现在用无人机巡航俯拍的全景一般。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才子文士是如何做到的。这一段之中有个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年我在懵懂之下来到了赣江之畔的英雄城读大学。大一的那个秋天,第一次在赣江之畔的时候看到夕阳,心中震荡回响的就是这一句。秋水长天、落霞孤鹜伴着一个少年心胸里的声音和淡淡的思乡之情。也许这就是千古文章只在寸心的魅力吧。$ r* B9 J( H9 X+ \3 y" s" p+ p

    / b; O/ T  i4 E7 U8 }/ V' |$ ?落霞与孤鹜齐飞
    , J9 V5 e3 B% M$ D6 m
    % L' d& M; n2 n# n秋水共长天一色* K* f$ Y" U* U9 e0 D1 t; H6 X0 K

    ' U9 [7 b, I) ^8 L# M) Q景色描写完结,就该开始文士才子的个人表演了。下一段文章:"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情绪饱满的抒发了王勃自己的一个“爽”字。然后便“四美具,二难并”。每次读到四美具,我总是想起宝黛读书的场景。黛玉漏出来的那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园。其实是四美最好的注脚。
    ) ^  G# m0 y5 |2 w0 M0 S2 l* ]+ b2 ^& a% V* P7 B+ P& |0 P
    再下来就真的是个人表演了:“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一段感景而伤情,极乐而转沉郁。实在是文人自我孤独与自我放逐的写照。试想一下,一次台阁雅集,众人纷纷乐乐,熙熙攘攘;却挡不住身在其中的王大才子天生的寂寞与不遇。哪怕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也难挡我兴尽悲来时“独坐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矜持而孤独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也是之前仕途蹭蹬,怀才而无望的因果吧。, D/ _8 t. R7 c: Z3 ^. c
    接下来的一段就是大片的内心独白:“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四个史书有载的倒霉蛋;冯唐、李广、梁鸿、贾谊。四人四句,骈四俪六,说的声声悲切。然后是”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好大一段的牢骚也发的典范儒雅,让人读之齿颊留香。但是内容却是悲郁至极的愁闷之情。而能当着一群雅集的文人发出这一大段牢骚,估计诗人心中也是无限的畅快。小的时候背书,这一段最难背,典故繁多又颇为拗口,但是人到中年, 这些典故却在自己的七律之中频频出现。也许这也是成熟的标志吧。
    ) s- l7 O% n5 C$ B可是光发牢骚不行,这是人家阎都督女婿的生日场子,还得圆回来不是。所以就有下面一段:“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交代一下自己兴尽悲来的来龙去脉,在谢家宝树、孟氏芳邻的捧一捧都督女婿和一干雅集的众人。最后还要感慨一下没有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和杨得意那样的伯乐,这文人的哀怨也确实是十足十的。
    1 F0 |. G9 \0 [. r“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这一段就是标准的谦词恭维。雍容气度兜起了之前的怀才不遇和悲愤沉郁。颇有些小孩子哭完过来行礼时还颊边带泪的感觉。但是之前的三段,从豫章形胜,秋风水色再到天人合一的角度俯瞰众生的文字实在是太过出色,已经成功的覆盖了之后的牢骚。
      v1 z: |! e1 g. W( A' X当然一篇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是格局,春江花月夜是如此,滕王阁序也是如此。能在一群文人雅集之中,兴尽悲来慨叹的家伙不少。但是能够在慨叹的同时又能够以上帝视角俯瞰天地间的文字,恐怕也得算这王勃一号人物了吧。
    3 }6 j/ ?! H* e: M! r; o多说几句,最后的这首七言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七古。第一韵脚是仄音,第二还出韵。但是意境上来说,这首七古的味道也是第一流的。/ G' `  P: @/ p% w/ n2 p3 l+ S! {5 Z
    ! m2 f1 v( a; b: f1 ?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10 收起 理由
    龙血树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然后203 + 2 谢谢分享
    Dracula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0-6 05:27
  • 签到天数: 2654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17-8-22 23:43:06 | 只看该作者
    去世太早。天妒英才。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1-6-5 00:39
  • 签到天数: 901 天

    [LV.10]大乘

    板凳
    发表于 2017-8-23 00:12:00 | 只看该作者
    美文!挑个小问题:那篇书法开头写的“南昌故郡”而不是“豫章故郡”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08:06:14 | 只看该作者
    司马梦求 发表于 2017-8-23 00:126 M- B1 V- a1 [6 A2 T- F
    美文!挑个小问题:那篇书法开头写的“南昌故郡”而不是“豫章故郡”

    , l) C) U# t- x( Y# y$ h3 p3 O呵呵,南昌故郡是传统的文字。豫章故郡据说是后来根据日本皇室藏书订正的。还有有争议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中的孤鹜和孤雾。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7-8-23 08:09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5#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08:34:39 | 只看该作者
    龙血树 发表于 2017-8-22 23:43
    ) r0 s1 J/ Y3 f去世太早。天妒英才。
    + w3 D) o$ T) r, H8 C
    这其中似乎有些蛛丝马迹,可惜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8 V: E% A: c" ~5 l' V' Q- i
    " @5 Z! K' Z) T- X4 I0 J
    沛王李贤真正成为章怀太子其实是上元二年675年,第二任太子李弘猝死。8 o, b( V3 l( J! Y. Z
    而武则天真正开始摄政没记错的话也应该是上元二年。高宗李治眩晕之症发作甚多,开始委政于武后。
    ' B" R% ^2 n, [: a3 |) s9 \; m% P沛王李贤也就是章怀太子载史册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文化,重大成就是召集众多的名士注书,史称章怀注。而章怀注中最出名的应该是后汉书。
    3 S5 \0 e) X" m. ~) [- n2 K再梳理一下,王勃年少成名,十岁便可写出十卷本的《汉书指瑕》。如果李贤想要注汉书,王勃应该是第一个被邀请的人,更何况王勃又做过李贤的侍读。
    5 t& e0 Q9 }- v2 y; h而王勃溺水惊惧而死是在676年,也就是仪凤元年。这一年,高宗李治非常满意李贤监国,尤其是对于古书的注解工作。而摄政的武后与章怀太子关系紧张,皇帝对于太子的欣赏是万万不能继续下去的……' x, a: K( Y2 X9 h5 X
    ) [5 P8 @" [/ H' O, Q5 R
    再说王勃是在归途中溺水惊惧而死,如果说是溺水死似乎也正常,溺水惊悸而死就比较奇葩了。落水都没死,然后被落水的情景吓死。似乎可以推测,惊惧的并不是落水,而是另有其事……/ C; W/ \0 B1 {6 [
    ( F4 P( H) m* @1 T
    所以说,很多史实单看并不出奇,集合在一起看就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的脉络。呵呵,我并不生产历史,只是史料的搬运工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龙血树 + 4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0-6 05:27
  • 签到天数: 2654 天

    [LV.Master]无

    6#
    发表于 2017-8-23 09:14: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龙血树 于 2017-8-23 09:21 编辑
    & E8 b$ a- L* U; h0 E2 f
    xiejin77 发表于 2017-8-23 08:340 D/ K. m8 g' V& `6 |
    这其中似乎有些蛛丝马迹,可惜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 o/ O+ b7 t9 M

    & l% Y" z- R8 R沛王李贤真正成为章怀太子其实是上元二年675年,第 ...

    . U5 J5 N$ R' s! r4 P+ K7 _$ [! z! J  M5 o7 o  @
    事涉皇家,怎么死都正常# D# l: O5 A) x* e$ x/ k- V% M
    3 h6 w, `1 t4 ~# a: \
    古代还是没有多么安全, 鲍照,卢仝等都是死于王府或乱军。到了大宋,有个苏门的大胖子张耒,三个儿子都死于匪乱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3-16 11:35
  • 签到天数: 17 天

    [LV.4]金丹

    7#
    发表于 2017-8-23 10:01:58 | 只看该作者
    滕王阁序太华丽了,初读时就像是刘姥姥观景,眼睛都不够用了。只能是天才的作品。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8#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10:50:50 | 只看该作者
    龙血树 发表于 2017-8-23 09:14
    8 C6 B5 B1 H# H1 `) n& u事涉皇家,怎么死都正常
    0 K2 Y" G& ]5 b) g) Y/ e0 {2 Q) j8 r" S3 d
    古代还是没有多么安全, 鲍照,卢仝等都是死于王府或乱军。到了大宋,有 ...
    4 h% S/ L9 |( t% j; a, l
    呵呵,龙师似乎也有一些考证的例子,可否一观?* e% w/ [6 G7 b6 K8 J
    - }/ w! t; D) w. M# W0 @
    还有就是补充一下,章怀太子的那首黄台瓜辞,后来被二月河写到雍正王朝里的。9 H! i! B) S- x
    $ t% |6 c7 k6 |& ]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5 E! e' r/ D% v5 N6 K
    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
    ! _& i! i1 B( h& [! l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9 E2 j# w+ s/ o' `

    . G( ~6 j( u& @+ W6 E& ]所以说皇家血脉也是凄楚可怜的,“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流落帝王家”。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9#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10:55:03 | 只看该作者
    子奉不语 发表于 2017-8-23 10:017 i7 C' Y4 T' K" j
    滕王阁序太华丽了,初读时就像是刘姥姥观景,眼睛都不够用了。只能是天才的作品。 ...

    + W2 w/ f5 D. [+ r7 |( b% ^# c子奉兄好久不见,问安问安。; _" \9 f! Q' D2 P" G

    8 I3 X1 |- Q( `  `- G我初读滕王阁,恐怕还不是刘姥姥,而是她的孙子板儿。啥都没看,就知道吃掉(背下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0-6 05:27
  • 签到天数: 2654 天

    [LV.Master]无

    10#
    发表于 2017-8-23 11:3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龙血树 于 2017-8-23 12:05 编辑 + }7 g0 |8 M# n" a. O/ S, |
    xiejin77 发表于 2017-8-23 10:509 f( I$ \3 X( v5 T
    呵呵,龙师似乎也有一些考证的例子,可否一观?. {) J8 y. j9 l% R7 x

    * U: z# U* M# T* w  @还有就是补充一下,章怀太子的那首黄台瓜辞,后来被二月 ...
    / W7 {" S0 a' N. E5 J; f- T- m+ ~1 ~
    ; d( B. S) _; K/ l
    没有看李唐家细节。我最近翻看魏晋时代, 不得好死的著名文人甚多, 比如嵇康、刘琨。还很震撼地看到,相对和平的大宋时代, 竟而著名的苏门学士张耒张文潜,三个儿子都进士,都先后死于匪乱。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0-19 21:00 , Processed in 0.03675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