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晨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工程技术] SpaceX的猎鹰9真的那么先进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07: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ceX的猎鹰9垂直降落成功,网上出现SpaceX秒杀中俄的说法,猎鹰9真有那么先进吗?
2 e& W1 _. r7 j: K  a7 G1 f9 v" K9 a( k( k7 V( S

/ A; c, X+ \: }  J/ ]* p/ e& I
- M* {9 M/ p) A/ i1 _2 Q! I7 t现在试验成功的是第一级的再入回收。第一季已经废除大气层,但高度尚低,所以再入速度还不太快,但再入的结构载荷依然不小,萨达姆的飞毛腿在再入时自我解体,就是强度不够的原因。美国人对加强火箭结构驾轻就熟,但这带来重量。另外,最简单化的计算的话,不算气动减速,不用降落伞,不算上升和再入时的重量差异,只用火箭反推力的话,那多少燃料打上去,还得多少燃料减速到软着陆。加上加强的结构,加强的火箭发动机(不再一次性使用了,要多次使用),真的能做到低成本吗?
* V& D! n  \3 K0 z0 R8 F. j& f$ w  A' H2 N" ~- E
1、第一级再入的热防护不仅有重量问题,还有完好度。航天飞机的再入还要和缓一点,每次回来都要大修,猎鹰9采用什么绝招,可以避免防热层大修?! l% J8 c/ n* r- D5 m- l
2、垂直降落不仅是一个控制难题,也有使用环境问题,稍微有点风可能就不行?
/ x/ Y: l+ v: E8 f/ u3、安全问题:这只能在荒芜人烟的地方弄,如果飞行轨迹经过人烟密集地区,带着大量燃料要是失控栽下来,那就不妙了。! N6 u8 H+ O1 z5 X4 z+ _
4、如果第一级没有一点点气动控制的话,这就相当于大体弹道飞行,由于入轨参数随每次发射的卫星轨道要求而变,回收场地的选择就要每次都不一样。否则就要反过来,机动发射,使得落点在同一个地方,但这样发射难以利用地球自转。还有一个笨办法:不管什么轨道,都在大体同一个地方分离,然后上面级自己机动入轨,但这样发射燃料和载荷效率不高。7 p6 |0 \6 b7 g# i& w* o
5、用反推力减速必然要消耗大量燃料,气动滑翔着陆的效率高得多,可以给猎鹰9加一对折叠机翼吗?
2 {( d/ e2 f" E$ }7 \6、Elon Musk要第一、第二级都能回收,第二级的分离高度更高,再入速度更大,防热和大修问题更大。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33 收起 理由
MacArthur + 5 淡定
shijz + 4 谢谢分享
sduivy + 4 谢谢分享
hanhan + 6 涨姿势
苏鲁锭 + 6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08: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晚稻米 发表于 2015-12-24 18:121 i. I* d0 v" V! @# i; W" e, F
圣诞快乐!
( u- j; [( ]8 b) S* V! o: ^$ N& u
圣诞快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12: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code_abc 发表于 2015-12-24 19:16* Q  ^& l4 A- |6 @# k( O( s
我就是很好奇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因为从参数上看猎鹰9的载荷能力和同等质量的火箭差不多,甚至还稍 ...

) Y! O2 Q9 Y% F  [算上垂直降落阶段的反推力,猎鹰的火箭还是很赞的。垂直回收的目的是可以直接加注燃料再发射。降落伞回收的火箭第一级基本上之后回收废金属了,不可能加注燃料再发射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12: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城如画里 发表于 2015-12-24 19:331 M% B0 Z7 k9 g8 \
ULA的“火神”用的就是类似滑翔回收,在空中用直升机钩住。感觉上比SpaceX这个要靠得住,一不用携带额外的 ...

; _; j8 Y+ X: J( q" a0 r能说说吗,ULA是怎么滑翔的?光溜溜的火箭筒体怎么滑翔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12: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删除失败 发表于 2015-12-24 19:57
- _0 u( P0 {5 H  u对航天科技完全不懂,从各路信息来看,技术主要来自NASA,Musk借鸡下蛋。但是我个人揣测这个蛋未必真的要靠 ...

+ o, E' n4 I8 C( M; j( u美国现在只有一个ULA做运载火箭了,非常需要有一个竞争对手。ULA是波音和洛马的火箭分部合并而成的,当年国会就纠结得不得了,怕形成垄断。但波音和洛马都吓唬国会:不让我们合并,我们两家都要破产。合并后,果然价码越来越高,但同时越来越无能,现在用的是俄罗斯的RD180发动机。乌克兰之后,又硬不起来“不要了”,又怕继续依赖被普京拿捏一把,ULA自己研制又是漫天要价,有这么个SpaceX正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22: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08:37
" R# j( G: v" q1 |着陆后就这样。支架是再入后打开的。发射时候收起来。
1 F4 ]' e- W; ]  o1 ^  V3 w
这支架轻不了,但重心依然太高,对控制的要求非常高,而且恐怕会对天气条件特别敏感。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22: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城如画里 发表于 2015-12-25 01:59
5 v* `7 |* O7 ^# M2 d$ G' u4 R) l0 a- m, z呃,晨大,我又去查了下,原来的说法有点不太确切。见
2 g+ x+ ?, T- V  Q9 E1 f6 M4 e
4 q' p" ?: a# N0 n$ N
哈,那还差不多。整个第一级用直升机回收太重了。充气那玩意只能用一小会儿,然后主要靠降落伞减速。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22: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橡树村 发表于 2015-12-25 05:16
1 t9 N; V* ?* Q8 j# {. V) [' f/ ~这玩意大约还是能省钱的,但是能省多少还真不好说。
  N. F9 d" {' p! u: |. D# q# m
& }2 [. d. ]5 G( u燃料问题不大,那是最便宜的。SpaceX使用的航天煤油每 ...

" s+ X7 E# ]+ \" M+ p燃料本身要不了几个钱,但增加的重量就是增加的结构和发动机大小,这是实打实的钱啊。我还是对再入时的防热不大明白,看不出有特别的防热盾,SpaceX是怎么做到的?
; N: n9 I7 g( {& Q9 c
) C4 {3 X5 p. _* _9 n8 ]. a发动机使用次数:有说法是50-100次。其实,一次使用的容易设计,50次使用的也容易设计,成本巨高就是了,但3次使用的倒是难了,对每一次的损耗要精确控制。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22: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隧道 发表于 2015-12-25 08:22; a- I' e6 X* r
常识上,回收没必要搞得这么高大上。
/ p. W* c& `, k! r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不试试弄个大降落伞掉在沙漠里,最后用反推火箭调 ...

" ^8 P5 `1 u  n( V( A' o降落伞的实际大小是有限制的,太大就自己打架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23: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08:27: |7 M( A0 d7 y2 e3 A/ @: p% \2 {
1 航天飞机的再入没spaceX缓和吧。你看你发的轨迹图,再入前减速了不少。航天飞机返回可不是这样的。* N# @3 X: w# V
2 不 ...

; @9 l. v- L* s, S航天飞机是很小的再入角“切入”大气层的,然后在滑翔转圈子中利用大气阻力自然减速,这是已知最缓和的减速方法。! q% T7 F' N) @- q) M0 c$ A
) L: x, B2 o6 U
在轨道是减不了多少速的。第一轨道速度的绝对值太大,靠反推力减速那就费老劲了;第二在轨道上一减速,就掉轨道了,减速太多的话,再入角非常大,再入生热非常厉害,SpaceX不可能是这样的再入法。
+ W- `5 y7 r4 R0 k5 ^8 x" J, ]3 I! I9 _1 P) m  U" z* y
上层大气是整体、均匀的风,地面风是不稳定的、局部的突发风,不一样。在上下重量分布不均匀(不可能均匀,这会儿燃料用得差不多了,发动机在地下沉重的一坨)而侧面积较大的情况下,侧风一来,容易翻倒。& z: ^- w( d. T# e7 U2 q
  f  l0 `4 b% K0 Y3 Y) X
海上倒是没有安全问题了,但平台稳定性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无风,还要无浪。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00: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njyd 发表于 2015-12-25 09:50" `; u/ [" @$ Y2 j) ?/ u; Z2 T; c- |
第一级再入应该不需要防热,发射卫星的整流罩掉下来都汽有烧迹,这比第一级要高多了。 ...

( d, y( V8 W: `, I# `1 ~6 u入轨时分离的整流罩?这东西哪有落到地上的?再入时早烧毁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00: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09:52
4 }. I4 E# P1 h2 P# E' ]天气状况肯定会考虑比较稳定的气象条件。佛罗里达那里的气流其实也挺乱的了。
4 q! H5 @, j( p3 U/ |  |- }
- c7 t& }, c. k) }! V海上平台吗,开个脑洞,直 ...

: U& Z- a8 F+ J/ y/ L那还不如用渔网呢。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5-12-26 00:36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02: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njyd 发表于 2015-12-25 10:33
0 |! ~  t1 g# \有,中国还有砸到居民房子的,网上照片也不止一张。
/ \. I5 \! w1 k3 H5 @2 I) ~整流罩大概不到100公里高空气足够稀薄就抛了,西昌发 ...

4 D5 n1 K' l" N4 }9 E; u$ ]0 M1 H完整吗?可以再用吗?卫星整流罩为什么在100公里就抛了,不怕空间垃圾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02: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10:35
7 w( H: w+ C- q4 x; T& a" s) K从以前的实验录像看,也没那么热。再入后箭上摄像头貌似都有冰。

: z( X: m: Y& N5 S你没开玩笑吧?再入时温度超过2000C,你这是什么样的冰?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02: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隧道 发表于 2015-12-25 11:082 b2 f5 N0 m" f7 _
我的意思是降落伞不用白不用。反正重量和技术都是可以忽略的。
( ], i2 W* O6 g2 X$ f打不了临落地前脱离。然后再用反推力调整 ...
# ~5 K$ c9 k5 Y/ T9 v2 p/ N- x/ |
用降落伞也有问题,牵引点的受力非常大,结构加强又是重量。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22: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迪 发表于 2016-1-18 06:10) O" Z3 `7 A2 _3 y7 x1 M0 Z
我觉得不可能实现简单的像加油一样的直接回注燃料再发射的吧。光降落最后那几秒的反推火箭的高温作用,及 ...
- K" }4 p4 [) y3 W" _
如果要大修才能重复使用,猎鹰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00: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tanis 发表于 2016-1-20 10:02+ e" Y1 b0 n0 e" v- n3 h* w. P0 @
看到一种说法是,现在米国一直都靠毛子的发动机上天,NASA的脸实在没地儿放。于是和Mask一拍即合。
7 Y( P5 Y% B7 ], E
, x! [9 c8 z! d( ?* v6 [  O2,猎 ...

4 R& ^; ~5 M% e* e& f打破ULA一家垄断也是重要考虑。
+ {# p' Y' [" l5 p( o: |5 q; k& \8 M% q8 I
美国自己有技术,就是成本下不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5 08:27 , Processed in 0.05461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