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突破缅北的鹰》节选 孟关之一 [打印本页]

作者: 萨苏    时间: 2012-2-10 00:55
标题: 《突破缅北的鹰》节选 孟关之一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2-10 00:57 编辑 " |) \) s3 @6 T) g# M0 ]( Z
3 F3 O5 B8 \! _, ~  C

" z' {. Y* ?3 M. F6 f( L+ y《突破缅北的鹰》原名《军心似箭》,是老萨所写的一部纪实战史,主要试图通过中,日,美三国资料的对照和对当事人的采访,描述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部队从1943年开始的入缅归国之战。这次战役历时一年有余,战场跨越从印度次大陆到滇西高原的千里林莽,最终以中国军队打通中印公路,凯旋故国而告终。在这场血战中,孙立人,廖耀湘等指挥的新一军,新六军等部队浴血奋战,基本全歼了日军号称“丛林之王”的精锐第十八师团,重创第二,第五十三,第四十九,第五十六四个师团及独立混成第二十四旅团,威震异域。
: N% [3 h* w/ W1 a0 B2 W: _1 k3 \# p* |* X9 w
此书已有文汇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近期将与读者见面。现将其中部分章节发表于此,以飨有兴趣的朋友。5 {6 r6 W2 f3 y$ e1 }- U' b

6 N' i! `' t% `5 O# A8 v, O我选定的第一个章节是《孟关》这是该书的第八章和第九章,当孙立人和廖耀湘的两个师从印度翻越野人山,开始反攻缅北的时候,孟关是日军第十八师团的师团前线指挥所所在地。也是胡康河谷中日军扼守的第一道雄关。1944年1月,驻印军取得于邦大捷,日军在胡康河谷谷口的拉加苏,李家寨,打洛,腰班卡各处要点相继失守。2月,经过休整的中国军队杀入胡康河谷,两军在孟关城下展开了第一场大规模会战 --
5 u- F0 i+ J+ v
2 p" L8 N( h# d孟关之一血战晓高地' L( m8 H! t+ v6 V

! Q" E* Q2 Z6 g- }( ]* b: H3 B+ @( W6 k  @( s; M
2月下旬,中国军队开始向胡康河谷腹地发动攻击,第一个目标就是孟关。
8 j; \# x! _6 F5 H& ^  n
" {2 B! s0 [$ w , f) K, n+ A5 Q6 e( Q
反攻号角吹响,流落异域的中国人要回家了' V: [5 h/ l7 n" m) m1 e2 }
5 f! Q5 h1 I1 N0 z0 X

! g1 X1 g+ ~8 W' J' [0 w孟关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一军全面投入攻击,新编第38师从左翼,新编第22师从右翼,向日军展开攻势。打头阵的依然是新38师搜索营。
7 y3 r0 K( B$ e5 \6 {
" {% H- X- w; F# l& D但是最初的战斗中,兵精将勇的搜索营却打得并不顺利,一交手就阵亡一个连长。随后,担任主攻的新22师也遭到较大损失。
6 A' [9 {& m: p, }6 n
4 Y2 S& }. m/ G7 W% m( J$ q孟关是日军在胡康谷地西段的防御中心,经过补充的第18师团在这里集中主力,利用即设工事严阵以待,双方的战斗打得特别血腥惨烈,几乎每个阵地的易手都要经过反复的争夺。
4 e3 e  Q4 w& Z; Y7 ?2 K3 C( r2 `
日军步兵第56联队第三大队第6中队中队长村田平中尉,在回忆中记录了当时的一次战斗:“2月23日下午2时,接到大队部传达来的命令,内容为:第4中队守御的‘晓’高地阵地被中国新军(即新一军为代表的远征军)攻占,令第6中队速将其夺回。接到命令后,因中国军炮火炽烈,我即决心发动夜袭,安排部下进行准备。我们等待夜暗来临,随即率领两个小队向敌军阵地悄然前进。所谓两个小队,这时不过四十余人。敌军发现了我军的夜袭企图,猛烈的迫击炮弹顿时铺天盖地地砸了下来。敌军的手榴弹也朝我军飞来,但由于没想到我军前进得如此接近,手榴弹多半落在了我军后方。
+ V: U. e' z' S) _7 K/ ]1 X: e: X

: z0 `: P# E- s2 g大龙河于邦渡口,攻打孟关的远征军部队正在渡河( V2 Q; A. ^8 ~& v! w5 C4 _3 }( k
/ f0 L* l; G: l" g# U  q
4 U' e) k( X" j6 i2 ^* `% ^
胡康河谷的战场$ k  x6 C8 r2 C0 T$ E
9 O, f" Z' y; d
“这时,我开始大声唱起军歌,各个分队开始应合。这是我们中队夜袭作战中的成例,用这种办法可以最快地在夜暗中明白各自为战的各个分队的位置。这样做也有缺点,虽然我最快地了解到各分队突袭的准备是否成熟,但也暴露了目标。当时,我正单膝下跪,观察敌方的火力点,一发迫击炮炮弹忽然在我右后方爆炸。炮弹的碎片击中我的后脑,使我翻滚仰天栽倒,当即失去知觉。
8 y: L9 C* F  ~" k% B
5 c3 k4 x5 Z9 K( r# d+ m3 @" E“看到这一场景,长崎小队长大声叫起来,‘中队长阁下阵亡了!为中队长复仇,我们冲啊!’
% d2 {! N# G) L+ C$ ~7 A$ B. C
5 F: X9 ?  c( E2 N5 n0 L* A/ J7 f# n, F“在这一声号令下,中队的所有成员一起发起了冲锋,但小队长也因为暴露目标,脸部被敌军的手榴弹炸中倒下了。这时,敌军的一挺捷克式机枪对我军猛烈开火,第一分队长小林军曹投出一枚反坦克手雷,火光一闪中,可以看到那挺机枪连枪带射手都被掀飞。
% w! A3 R0 U/ K. C, U: e8 X/ X4 @7 s: v
“这一夜的敌军,与以往在中国战场遇到的很是不同,他们顽强地用自动火器和手榴弹与我军突入部队死战,中队的很多成员接连被击倒。尽管如此,我军越过战友的尸体仍然抢占了阵地。冲在前面的小林军曹,就在一挺敌机枪的正前方触手可及处被击中,下腹部中弹,他带伤伸手掀起了枪架。而此时大约十名中国兵从机枪后面跳出来,双方的肉搏战开始了.小林军曹与一名中国兵抱成一团,两人滚入战壕,随着一声手榴弹的爆炸同归于尽。
+ K0 q! g$ ^$ X& O& t9 P/ P# M) P  Z9 i# H; z
“在小林军曹身后的几名士兵冲进了敌阵地,夺取了阵地一角,敌军终于退却了。一鼓作气,剩余的士兵向反斜面的后方阵地扑去,亦将其夺取,但是没有受伤的士兵,也仅仅剩下了区区四名。这四名士兵尚不忘向空中射出一枚蓝色信号弹,报告大队夺回阵地的消息。”
6 h/ |4 ]/ ^' p# Q' [7 Z5 R& E/ l: h! I4 s
战斗结束后,村田的勤务兵赶到战场,试图把中队长的尸体拖回去,不小心将其腹部撞在石头上,听到他呻吟,才发现中队长村田仍有气息。村田被送到战地医院,到8月才重返战场。* m/ ?1 i# X2 H5 \( a

' k1 _5 t2 S  z* m+ f% j* T% u对于这段描述中,远征军依然在使用捷克式机枪,我感到有些疑惑。捷克式机枪,即ZB-26轻机枪,曾大量装备中国军队,性能极佳,是抗战中日军评价中国军队的三大杀器之一。因为这种机枪故障率低,射击准确,日军缴获到捷克式机枪也往往拿来使用,认为远胜自己的歪把子轻机枪。但是,远征军驻印部队全部装备已经美式化,使用的多为美制布伦式轻机枪,而不是捷克式轻机枪。3 D2 L2 N0 H3 d: [4 N# W

! f3 E" o% a2 Z: D* m* X, V$ l+ U但是,战场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抗美援朝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已经全部苏式化,依然有一些基层指挥员顽固地使用德式大镜面驳壳枪,这也是有历史记录的。考虑到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作战时,新22师曾广泛装备捷克式机枪,也许有一些退入印度的新22师老兵仍在使用这种自己用惯的武器。而中国军队守卫阵地时广泛使用的“自动武器和手榴弹”,应该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近战兵器组合——“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不过,美式装备的新编第一军肉搏战能力不强,冲锋枪即使上了刺刀恐怕也不是三八大盖的对手,所以打成近战后暂时放弃阵地或为一种比较正确的战术。事实上根据村田记载,第二天远征军就在优势炮火掩护下再次夺回“晓”高地。为了解决肉搏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孙立人后来下令前线官兵每人带一口砍刀,既可以开路,又可以肉搏。
) H8 y1 P% C& g3 b
$ ~0 X6 E4 N0 ^1 P, v$ n - @) t; ~) g  f4 A$ B2 q; ]
军第18师团从新加坡开赴缅甸时上层指挥官的合影,第一排从左到右为第56步兵联队联队长藤村大佐,第55步兵联队联队长木庭大佐,第23旅团旅团长垞美少将,第18师团师团长牟田口廉也中将,第18师团参谋长武田大佐,第18炮兵联队长高须大佐
+ V1 ~" r2 e0 l, k& w" K' x* o9 Z
2 G% l! i' b* Q+ y2 _: P晓高地之战中,可以看到孟关之战外围战斗的惨烈。这一战,双方都打出了以死相拼的气势。0 x' Z. t8 M9 [: Q) u. K; r4 q

' e: {& N6 D  Q0 x& g2009年8月,在北京遇到《松山1944战地笔记》的作者余戈,他给我展示了一条日军当时使用的“千人针”。千人针是日军官兵的随身之物和精神寄托。
' X  G7 N! T& J8 Y8 ~4 ]6 Y; o( Z3 j9 E: b: @2 f6 M  m5 O3 N
这条护身符类的东西十分精致,上面有一千名日本女子用丝线绣出的一头老虎。余戈的这份千人针是中国军队的战利品,上面一些黑色的斑点,应该是血迹。
. B  p1 R3 x' B6 v- a+ S/ h$ ~- S/ z/ z6 m8 u4 N- {  D
血点细小,倒未必是战场的痕迹。7 L, [/ M! R7 j$ t* ~, @
' M+ i+ X9 _8 s& r3 |
第18师团出征的时候,日本街头到处是该师团官兵的亲属,拿着各式各样的千人针,请求过路的女子缝上一针,直到凑齐一千个人的祝福为止。据说日军出征前夕,有的日本妇女,出门一趟会把手指磨破,以至于一些“千人针”上血迹斑斑。
1 x) b; _. U- ^% o8 x' {
- I  Z# b7 ~, N- F9 t5 A流血的不只是日本的女性。' y2 A4 s( }$ u" F5 W: Z: Z
& k% \+ s9 F! X  j2 S6 x. R
美国飞虎队飞行员斯科特上校回忆,常德会战中,中国陆军第57师弹尽粮绝仍冒死奋战,坚守常德孤城。守将余程万将军在电报中痛求空军空投弹药。由于常德守军被围阵地已经十分狭小,用降落伞空投多半会落在日军阵地上,中国空军名将高又新想出了编织纺锤形的竹篓,内装弹药进行精确空投的办法。有弹性的竹篓使弹药不会在落地时损坏,而竹篓不会随风飘移,依靠中美飞行员优异的飞行技术,又可以准确地投掷在守军的防卫点上。" Z/ H' B2 K) ^! u( c* j1 ~

. {2 Z1 a7 K- i( y在衡阳机场指挥空投的斯科特上校看到一幕令他难以忘怀的景象——每当一架飞机落地,中国地勤人员就会“发疯一样”地推着装满了子弹的竹篓迎上去,用最快的速度为飞机完成加油和挂装,于是飞机又飞向常德。斯科特注意到这些竹篓上凝结着斑斑的血迹,令他十分惊异。5 ~; u0 R' b; t' s$ H) h

9 \6 E" O% w0 [" |# ^3 s" }# U为前线编织竹篓的是当地女子中学的学生们,锋利的竹片把她们柔嫩的双手割得鲜血淋漓,而她们依然彻夜不停地编织着下一个竹篓,以至于每一架飞机降落的时候,新的满载着弹药的竹篓都已经在等待着他们送到前线。; J, G- U- O. ?+ d8 A; C+ i+ q
( t* I, o- k/ R3 J
斯科特看到的,就是这些中国女孩子们在竹篓上留下的血迹。
5 o* o8 F+ Q- A0 F& j' i
4 l5 O2 m& W- i, l+ e. j6 Q飞行员们回忆,弹药投下后常德守军把帽子抛上半空,欢声雷动。这一战,史称“八千虎贲死守常德”。
# l% s" z' {/ E& S  }
& J- Q: r" Q$ M1 N9 p虎,是中日文化共同的符号,代表着勇猛和坚毅。而日军千人针上的猛虎图案还有一个含义——“虎行千里必还家”。日军的亲属们期待他们的亲人能够平安度过战场,回到家中。
" x2 n6 K) e7 f9 A# o. B0 M4 b
8 e* ]' N+ u& n( \: t4 \对于在缅甸的第18师团大部分官兵来说,这只是个不能实现的目标,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都被送进了靖国神社。
1 T& t: f; ^2 Y6 Y. z1 y3 ~, S# J" E4 C0 x1 H! A" T
根据日军记载,在缅甸战场和中国军队战斗最为激烈的两个主力师团——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都遭到了堪称灭顶的损失。包括补充兵员,第18师团投入战斗的日军共计31444人,战死20394人;第56师团参战兵员两万余人,战死17000人。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第33军总部,第2师团、第49师团、第53师团、独混第24旅团各部,他们也都曾和中国远征军展开过激烈的战斗。
4 F1 I8 G3 h% m% |' ]6 Y4 H5 Q/ J* c
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远征军可谓靖国神社的超级供货商。* J4 T4 [& y' k4 |

. m; R/ I' H0 S# D 8 t7 |7 ~& t7 X) l2 U
两个中国远征军士兵,由照片旁所附的英文注解看来,左边的应是1942年先到达印度由孙立人将军指挥的新三十八师士兵,而右边应是由廖耀湘江军指挥勉强穿越野人山,刚刚到达还没来得及换装的第五军新编二十二师士兵。这两个师构成了远征军驻印兵团的骨干
/ ]; @! M  a+ i4 \* w4 w# }# D( x+ B
3 I9 m( c4 r. b" c$ Y+ ^: m
不过,孟关确实堪称虎穴,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的指挥部,就设在这个缅甸小镇上,意图在这里死死挡住中国军队回家的脚步。( H3 E( G/ ~! _: A& W1 Q) |+ E
9 F7 Q+ @% ^+ U" {4 P3 H) p
[待续]
作者: 农民家的狗    时间: 2012-2-10 11:27
“竹篓上凝结着斑斑的血迹”) o/ z$ l3 C; A9 U3 a
生死存亡的责任,也落在女子中学生的手指上
作者: ccqi    时间: 2012-2-10 11:52
村田平中尉在失去知觉后怎么还能对战斗场面细节把握的这么清楚?  即便是时候听说的 我觉得不应该用第一人称一直说到底  否则很难说得通
作者: 西楼客    时间: 2012-2-10 12:09
越是看到普通民众的浴血奋战,越是痛恨上层的腐败和堕落,多少希望和理想被生生扼杀了
作者: 魔术师    时间: 2012-2-10 20:51
老萨又挖坑了,真好!
" ]" ?; ~. F" O, B& u6 |
! f/ s! w3 I. U/ J" B预备——跳!) m2 v8 c4 ?! B' R$ g4 N/ d

作者: 飞翔的煎蛋面    时间: 2012-2-11 12:56
又一巨坑,做个记号,明年来看
作者: 偶然    时间: 2012-2-15 22:19
“竹篓空投”
0 d* h- O5 Q! f! g3 r! \$ V这不就是机遇号降落火星最后一程的方式么?得向美国收专利费啊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2-2-16 00:22
飞翔的煎蛋面 发表于 2012-2-10 23:56 # z* ^+ W9 m% L) f
又一巨坑,做个记号,明年来看
6 ^+ e7 }+ E; [+ m: ]  ^& V
这个坑眼见规模要超过月球环形山。。。 慢慢等啰。。。
作者: 萨苏    时间: 2012-2-21 10:03
标题: 缅北战场活埋日本兵之谜 -- 《突破缅北的鹰》节选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2-21 10:06 编辑 ) D6 \+ h/ n. s9 \7 U% a- H: Q/ I

; w# K+ ?( Q3 H今天得知《突破缅北的鹰》一书已开始在当当上架,1 h1 m# K' B& s, p
链接为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604687,特此通知一下+ e' }& P) G8 T( o. |, h
. @, ^9 g- o0 O  A+ r7 e

7 W" L8 `$ \3 N0 G2 t
! {$ R+ t  D( R" a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在缅北战场,身穿毛背心,钢盔扣在下巴上,是孙立人将军独特的形象
7 e' H* O1 `& L! W5 w) C3 I. d$ j; [, [) B0 g  ]. v) s
作家李骜在《孙立人研究》一书的前言中提到,在远征军作战的过程中,有一个“孙立人活埋日本战俘”的传说。网上有对这段传说的描述:“1942年10月24日,新编第38师第112团开始攻击前进,29日即占领新平洋。当被俘的日军被带到师长孙立人将军的面前时,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假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正法。今后都这样办。’命令被迅速执行。日军第18师团曾在中国战场上犯下累累罪行,这些俘虏手上沾满中国人的鲜血,当然在劫难逃。6 ?9 i/ H- v; o% n( O8 e$ H! Z
& H4 H3 s( A' W+ m
“结果,缅甸会战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军官,统统被孙将军以活埋的方式杀掉。唯一生还的倭寇,是一个叫山田进一的下士。因为经过审讯,孙将军得知他是台湾人。
$ Y2 m' N( _8 o/ @$ ^2 x; x1 _  V% z/ q3 \
“活埋1200名倭寇的事件是二次大战中比较大的杀降事件,此事被美国报纸披露,震惊了世界,美国方面大为恼火,认为这将使日军此后更加顽强的抵抗。然而,其结果却是倭寇一旦闻得新一军的威名,皆望风逃窜。1945年春,新一军兵不血刃占领仰光,缅甸全境光复!孙立人将军名震全球,成为二战中与张自忠将军齐名,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将领。”
. C$ v6 M7 B/ q9 ~2 }* X( H" X' j% N: g9 c& @/ h7 L

0 \/ f! r& ?9 |- r$ G/ ]缅北日军第18师团所部留下的照片
. B8 c2 Z. v' X) ~
  T# s0 @7 P+ j1 u7 {/ H4 U这段描述虽然听来惊人,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却是漏洞百出,比如新一军并未收复仰光。这座缅甸的首都属于下缅甸,按照作战序列属于英军的作战区域。而现存的影像资料也记录了大量远征军在缅甸俘虏的日军战俘,显然并没有被活埋。此外,在当地俘虏的日军也没有1200名之多。这些都说明这段描述的不靠谱……
0 P! H& }5 o" p, M
5 a. q0 H" [; v) v" j9 x( Q8 S% |1 I大规模杀俘在远征军作战中看来属于谣传,毫无历史根据。但是,新38师、新22师官兵很多都曾经打过淞沪抗战,对日军恨之入骨,也很清楚日军在中国的暴行,因此个别曾经到过中国的日军老兵被活埋,却也不是没有可能。我熟识的一位记者提到,当他向远征军老兵谈起“孙立人活埋日本战俘”的传说时,对方先是大摇其头,表示从未听说孙立人下过这样的命令。不过,活埋日军战俘的事情嘛……“李鸿干过!”
8 C( K& \% g2 r( W6 ]! \7 C$ S2 |: {0 y8 m" }; A( r" F* Y
语出惊人,但可能因事涉严重,这位老兵此后不肯再多说,我那位记者朋友虽然百般追问,也不曾得到确切的回答。因为没有找到权威文献证明此事,所以,这只能作为一种传言了。- y4 Z9 _" d# `' ]+ X, e3 V
2 M4 G3 B4 A1 j* I
% H) _% P! @* g& C: L3 @/ M9 e
活埋缅北日军的另一个嫌疑人 - 李鸿
( m3 D& N0 [; z5 ^/ L6 F/ o" V这虽然查无实据,却很像李鸿的风格。7 r/ G* c1 H9 T

* ~5 ?$ \  V$ O& w( ^- p和廖耀湘一样,李鸿也是一个“湖南骡子”,同时,他也是国民党抗日将领中读警校出身的将军之一。他1904年出生于湖南岳阳,据说 其先祖乃唐代名将李泌。1925年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却没有去当警察,而是继续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科学习,后成为孙立人最得意的部将之一。推测他在 中央军校教导团期间结识了孙立人,从此李鸿的军事生涯深深地打上了孙的烙印,被视为孙的铁杆嫡系。用“荣也因孙立人,辱也因孙立人”形容颇为贴切。
, X4 A! j) _& c5 ~+ G
  x$ k6 D9 p+ w# t1932年,随孙立人参加过“一•二八”抗战后,李鸿得到孙的推荐,调任税警总团第4团第二营担任连长,后到江西参加过对红军作战,也参加过“西安事变”时对东北军的作战准备。
7 h# v. I/ X8 n! T/ D7 I8 |* o5 I+ Q2 e' ?
1937年淞沪抗战打响,李鸿随税警总团参加战斗。激战中,孙立人被敌军炮弹击伤,负伤13处,是李鸿命令一个机枪连长将孙背回抢救的。: [% I2 f: ^# C
5 J2 c% X4 Q$ E+ K: l
入缅作战时,李鸿担任新38师第114团团长,随孙立人转战缅北,率军退入印度。退入印度后第114团最先进驻,整理修建改造英军在兰姆伽留下的营区,后 来有人将李鸿誉为“兰姆伽训练营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大反攻开始后,他率部攻入缅甸,先后参加了新平洋、胡康、密支那等战斗。在攻占密支那后,中国远征军 驻印军扩编,李鸿接替孙立人担任了新38师师长。! n& l. ^. c. I. {; C/ Y* O. Z

# j6 e  E) N, x; x
0 k6 m0 u+ U, m" ~- f史迪威,李鸿等中美将领在观看缴获的日军旗帜- h) G* g0 ^( ]. x  L5 P

$ q/ K% `& x0 }$ x' m$ u不过,抗战结束之后,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将军后来的命运坎坷,却也是远征军将领们的一个典型。% C: L: z5 X* F
$ F) x8 r, y+ g+ N0 x
新一军自缅甸回国后,蒋介石任命李鸿为新编第7军军长,后该部队在长春弹尽援绝,在友邻部队先后起义的情况下,向解放军投诚。李鸿在此役中没有参与长春起义而被俘虏。成为俘虏后,李鸿选择了仍然追随国民党的道路,解放军方面也未加特别责难,而是将其释放。当时有人认为蒋介石在战败后作风日益辛辣,劝他不要来台湾,更不要继续投效蒋介石,以免受害。但他坚决要追随孙立人,听说孙在台湾,便冒险辗转来到台湾。
2 }( ], S3 {8 L& g/ w% f4 m8 z# T4 J9 d+ z/ e$ `; y' ~
一开始情况似乎还好,蒋介石在他抵达台湾时,曾在官邸召见,当面对他颇多嘉许,并一度允诺要派他担任即将成立的成功军军长,或陆军官校校长,重新进入军界。不料事隔不到一年,李鸿就被逮捕并被施以酷刑逼供。
: f8 O; f% \" m6 v- |" L
4 W* b) p5 M3 r9 w( P5 g和李鸿同时被捕的,还有陈鸣人等八位新38师远征缅甸作战有功的高级军官。特务抓了他们后,经过漫长的四年时间,不杀、不放、不审、也不判,直到1955年,“孙立人兵变”事件后才把这批人移送军法机关进行侦查;接着又拖了18年,到1968年才侦查终结,以叛乱罪嫌提起公诉。他们的罪名是在长春贪生怕死,放弃部队,而且台湾的军事检察官还指控他们在被释放后,与投共将领秘密联络,并接受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的指示来台,“争取国军高级将领孙立人及掌握兵力,以备策应匪军犯台”。最终李鸿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来减刑为有期徒刑25年。
" U# g! d" b% k* ^' `
2 V  D0 Z% ~' ]9 V后来有人推测,所谓怀疑他们是“共谍”倒是次要的,剪除孙立人的羽翼,避免其拥兵自重,对蒋经国的“继位”形成威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尽管他们在战场上曾为国民党政权做过很多贡献,但却在内部斗争中稀里糊涂地成了叛逆的嫌疑。李鸿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审判结果,直到1975年蒋介石去世,他获得释放,台湾当局才发给他判决书,他才了解自己被判刑的罪名是“阴谋颠覆,策反孙立人将军”。李鸿的夫人马贞一也同案被捕,坐牢达七年之久。李鸿夫妇在狱中生有一子,名为李狱生。3 O) N$ U, @/ n  V8 K" h, X0 c  L
" w9 w9 z2 N; m( T
李鸿出狱后贫病交迫,一代抗日名将在1988年病逝。李鸿死后似乎才忽然引发社会重视,各界致赠的挽联甚多,其中,孙立人的挽联最受瞩目,他的挽联这样写道:“六十年亲似兄弟,喜训善战。本望长才大展,精练雄师。奈竖子预定阴谋,削我股肱,构陷诏狱”;“常胜军纵横南北,能守能攻。那期上将平庸,牺牲劲旅。愿总统未遭蒙蔽,还君清白,洗尽沉冤。”
# C7 u9 w6 H& y3 g4 \, @1 h: n; N- q1 g+ V/ W, ^) z3 ^6 F. _0 f  I
所谓“竖子预定阴谋”,背后指的是谁,昭然若揭。不过,“愿总统未遭蒙蔽”,就等同于明代大臣们给木讷天子的奏章中“愿君为尧舜”的无聊话了。# \# [4 W9 w( s) l: h/ C! K
7 g: b; [4 A8 Q0 N  S

7 T5 x" s4 E6 a# j进攻缅甸八莫日军的中国远征军炮兵第三野炮营部队,李鸿是远征军攻打八莫的主要指挥官2 m3 G5 `* e( ~
) Z) v% ^3 x$ j; M
在缅甸战场上,活埋日本兵的或许只是一个传说。真正值得记忆的是远征军的英勇奋战。李鸿的作战风格凶悍快捷,只是由于长期在孙立人麾下,其作战能力被孙立人的光芒所遮掩。这次八莫战役,是他得以大展拳脚的一个极好空间。8 d/ y( p0 D! x* h
  b$ f3 N7 }$ q. m
攻占八莫之后,那里的两条路被分别命名为“孙立人路”和“李鸿路”。这两个名字,和“史迪威公路”并为抗战史话中西南战场不朽的传奇。8 f0 A& U/ m* s( i: m
0 H- _* H/ a. m0 A) P' q
[完]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2-2-21 11:07
关于日军回忆录里提到的捷克式机枪,应该是对布伦式机枪的误认,因为布伦式机枪本身就是捷克ZB33的仿制品,外形很相似。
作者: 禅人    时间: 2012-2-21 13:30
萨苏 发表于 2012-2-21 10:03 ) Z0 l+ x, m' h  F
今天得知《突破缅北的鹰》一书已开始在当当上架,
" r* n& F  Z4 f( L+ \  a链接为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 ...

$ @  T3 m8 }/ C* W1 ~孙立人杀俘那段,可能出自邓贤早年的作品。
作者: 萨苏    时间: 2012-2-22 00:35
标题: 丛林战中的日军狙击手 -- 《突破缅北的鹰》节选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2-22 00:38 编辑 , \/ c* f0 c9 {; b- b$ Z" F2 m( N# A; Z

+ Q3 g% e  m4 I在缅北战场,面对全副美械的中国军队,日军虽然在火力上无法压倒远征军,但在丛林中到处部署着精锐的狙击手,这些狙击手准确的火力强烈阻碍着中国军队任何突击和联络的努力。日军的狙击手通常都是将自己绑在离地十几米的树叶丛中,看到中国官兵在下面走动,就会开枪射击。最初的战斗中,中国官兵往往被击中还根本不知道敌人是从哪里开的枪。
; w6 H# f4 D2 i6 k* ?, V9 e$ Y+ |) G  S! ?; S' y- g, N& @
& ]; A/ a- |/ w% R6 O- w
戴着英式钢盔在丛林中前进的中国远征军战士,日军狙击手是他们的大敌
; L7 R$ t% T7 k
$ ^" i; {: P& P4 h2 E: d日军使用的三八式步枪膛线缠距小,子弹弹头长,是当时世界各国装备步枪中远距离射击精度最高的。
1 y9 h9 y. s1 n8 D$ L1 M: {9 ?
; E! b' c2 S! }3 t5 g由于国民党部队中军官行动时经常前呼后拥,日军狙击手因此专打远征军的下层指挥官。在新平洋作战期间,第112团的尉官中,死在日军狙击手枪下的就包括连长赵振华、江晓垣,排长刘治等。按照远征军老兵的回忆,日军狙击兵枪法极好,专打我军军官的头部,令人毛骨悚然。
. W5 H* q, H* O- _6 g- a
  u7 O( {1 r' O! \; G5 b0 _# ^
8 Y0 z+ a2 Q& Y+ l* m一名在孟关中弹的中国伤员
5 S9 C: V0 }0 G4 L8 a3 ^' j! ^在日军狙击手的眼中,最重要的目标莫过于孙立人将军。孙克刚回忆远征军反攻时,日军对孙立人恨之入骨,多次派出狙击手试图射杀他,却很不成功,狙击手反而被俘,被交给钟正平审讯。钟正平是从第18师团反正过来的“日本”军官,时任新一军上尉翻译官。新38师少校参谋殷叔明回忆,钟是在新一军反攻时渡南高江后,于一次设伏中被俘 的日军士官。因当时日军经常派出小部队发动夜袭,切割电话线和狙击中国军队官兵,新一军也针锋相对派出兵力打日军侦察兵的埋伏。钟看到新一军的官兵后全无反抗,神色坦然。经过邓健中参谋审问才知道他是台湾人,被日军强征入伍训练,日本名字叫作中村。由于第18师团损失惨重,他和 部分日军调来缅甸补充。知道当面是中国军队后,钟一直寻找机会就俘投奔祖国。他并提供了大量日军重要军事情报,对远征军很有帮助,显然是预先有所准备。
! P# j% E/ D% o9 T) ^* N) ]. f2 G0 q* g" M9 W  o) T, u& ?
要说狙击,孙立人可算是一个好目标。孙身材高大,军姿极为严整。老部下说,孙因为在弗吉尼亚军校的严格训练,站立的时候两个肩胛骨总是几乎靠拢,所以永远 看来威风凛凛。他也很重视着装,衣领上的军衔标志是一件艺术品,由两块纯金箔片组成,上面打磨出两颗突出的金星。因此他的形象在军中十分醒目。8 f- G8 `: O2 w5 o

3 l& s8 z8 r: C( l3 z但是日本狙击兵这次一直找不到他,很是困惑,于是被审问时问钟正平:“你看见过孙立人将军没有?是不是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白头发(孙有少白头),穿黄马靴的?”
9 G2 S0 F( v6 F1 m' o
, s7 h/ L# H* f) l钟马上明白过来,回答说:“不错,不过现在他的形象变化很大。”5 v" i: i6 @: ]! f
, K" Q$ L  e0 z$ `, v
孙立人的确变化很大,他当时发誓打不下孟关不剃须,所以此时他在军中的形象是美髯公,拿着老照片的日军当然找不到他。
/ q1 K, `9 ~# V" \
/ h7 L0 W# D0 h* l7 s" V
) K- a3 f$ {, x6 X7 W出国作战前孙立人的标准相片
, c1 v0 t$ d  p1 N" m
/ [5 P- S* u' W
( y; e; y' T$ b2 i" {# G- f0 \! P% r孟关战场上胡须满面的孙立人' D* Y3 @6 J5 L5 J" i

/ U  N! H+ c& Z+ [8 y: K日军误以为钟也是日本人,于是问他为何不刺杀孙将军,钟反问:“人家待我好,我为什么要加害于他呢?”日军俘虏无言以对。
/ {. c- t, G* v; h. F% a3 E6 R( k: `4 A! R% ]7 A
钟正平此后一直协助审理日本俘虏。由于他精通日语又熟悉日军情况,日军在他面前都不敢讲假话。为此孙立人提升他为上尉译员,一直跟随新一军到广东、东北,始终担任日语翻译,最后随孙立人回了台湾。- m  P- X$ S; s* x6 s9 A

3 U+ s* n& M4 |远征军将士对这些日军狙击手深恶痛绝,一旦发现,常用炮火将其栖身的大树连根拔起,吊在树上无法躲避的日军狙击手便落地活活摔死。; z/ x6 f5 A, A4 j9 A2 o  I9 `' |6 [
/ Q! o9 y& s8 I, h2 a5 n& l

6 h4 Q; @2 p. x# a$ W( ~* Q. Y一旦被中国兵发现,日军狙击手就要承受泼水一样的子弹
( B9 s9 o; Q7 g6 F7 g! V这些日军狙击兵十分顽强,有些在主力被打散后依然留在中国军队背后游击。1944年底,从兰姆伽出发到战场实习的青年军军官,曾在拉加苏附近丛林中发现一 名日军狙击兵并将其俘虏。其时,此人并未进行任何反抗,包围他的时候,中国兵们发现这名日军骨瘦如柴,身患严重的疟疾,已经无力行动,只有眼睑还能颤动, 表明他仍然活着,但这个日本兵当时竟然保持着据枪准备射击的姿势,枪中的子弹已经上膛。此时,距拉加苏之战结束,已经足有十个月了!
- A" r( p* N( I* c! |. {' i4 T4 r, b7 v# P
有趣的是远征军的老兵说,在缅北最勇敢的不是中国的侦察兵,也不是日军的狙击手,而是跟在远征军后面的印度兵!
% W: G% t6 h2 ~, `
: W+ ]3 [! q2 r3 G5 _6 h进军缅北的中国远征军,武器供应的确非常充足。这多少养成了一些官兵大手大脚的习惯。在胡康河谷之战中,曾有远征军把负伤战友的武器带回,无处可以上缴只能扔掉的事情。在战斗中美军后勤非常出色,根本不在乎用多少炮弹,损坏几支枪,就是丢辆卡车也不当回事儿。倒是对日本兵扔下的东西,哪怕一听罐头也会花重金买来当纪念品。结果,中国兵发现,每次打败日军,跟在后面负责巩固战线的英属印度兵就会冒着踩地雷的风险疯狂向前,令刚才还在嘲笑他们只会趴在地上等待的中国兵目瞪口呆。他们迅速进入刚被攻占的日军阵地,把里面从牙缸到刺刀一类乱七八糟的东西横扫一空。转眼印度兵们就会将这些“破烂儿”高价倒卖给后面的美国工兵,要是能弄到一个日军钢盔,那几乎可以发一笔横财。
/ T# Q- U! N  ?' f) @* ~& A& I7 G: O  Q3 Z. t0 z3 N$ y
. c" ~$ z8 K! J- n8 A" ~
喜欢战利品的美国人没想到会造就出最无畏的印度军人来
9 o/ m9 }( I* ?3 U2 t% z. b; _) Y) N7 j
远征军的中国士兵们大长见识之后,很快学会了这种倒卖的业务,甚至发明了用印度门帘布伪造日军膏药旗的手艺,估计今天那些美国兵后裔收藏的祖辈征战纪念品,还有不少是当年中国兵制造的赝品吧。4 H% v4 n! ~0 W7 a3 `3 G+ Y( O

0 Z2 v& F2 v; H( h5 t你们胆子大,架不住我们会山寨 :)$ S% r5 N7 f/ e$ a- `
1 q( w& f4 x3 J# ~% ?8 D
[完]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2-2-22 02:20
你们胆子大,架不住我们会山寨 :)
- Z2 M2 {8 i. @1 {, z: J2 c
忒不地道了啊。。。 连友军都坑。。。
作者: 奉孝    时间: 2012-2-23 05:55
萨苏 发表于 2012-2-22 00:35
- U- r9 s2 x% S( ]5 s: m1 t- [在缅北战场,面对全副美械的中国军队,日军虽然在火力上无法压倒远征军,但在丛林中到处部署着精锐的狙击手 ...

2 S3 d  G# ?. c; e6 r. c我国山寨之风源远流长啊。
6 I6 d: |" n6 n& d8 F7 l; u+ l6 w8 H6 S5 s1 {+ K$ y
从隋末就开始了吧
作者: 萨苏    时间: 2012-2-23 22:41
标题: 兵临曼德勒 – 廖耀湘最遗憾的一战 《突破缅北的鹰》节选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2-23 22:45 编辑 # i0 o" M; n$ _+ y, N

* s; o, x% o/ ~7 I& t + \" q: ]" x; H9 M
远征军名将廖耀湘,1945年3月率军兵临缅甸古都曼德勒郊外的皎美,离缅甸旧王宫距离不过几十公里,却不得不止步于此,可能是这位人称“中国虎”的猛将在抗日战场上最遗憾的一战了
" W, Z1 X" o7 B" h/ U. e2 W
& C% X# Z  f& m3 l1944年10月15日,中国远征军在密支那的部队大举东进,直逼中缅边界的八莫,南坎,开始归国之战的最后阶段战役。耐人寻味的是,这次攻击作战,进攻部队摆了个分成左、中、右三纵队的奇怪队形。
8 w- I! a. _0 \: }( R; ]5 c) v- Y( n0 @
担任主攻的,是左路孙立人所部中国远征军部队新一军,从密支那沿伊洛瓦底江顺流而下,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攻击前进,目标直指八莫。中路廖耀湘的新6军则向南直插,从八莫以南的南支(Nauchye)、曼那等地直取西堡(Hsipaw,也有翻译成“细胞”、“昔卜”的),从战术上看,似乎是要肃清八莫以南的日军第2师团策应部队,掩护新一军对八莫的攻击。而在这支策应部队的南边,还放了一支莫名其妙的右纵队,这个右纵队不是中国军队,主力是英国陆军第36师。/ I2 ], U& T4 ?/ k: v/ T

2 ?* K0 X7 J4 @8 f( S1 I* a有廖耀湘的一个军掩护八莫战役的侧翼难道还不够,还要放一个英国师来掩护廖耀湘?
6 y0 p5 B+ A1 o! t% \
1 i+ v& f  j, i; A. c; D& H这个从军事角度看有些古怪的阵容不免让人遐想。其实,只要看看地图,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廖耀湘所部攻击的目标西堡,是日军在缅甸中部的军事重镇。当年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日军就是出动一个师团,通过丛林穿插,经西堡向北,攻占了远征军的后勤中心腊戍,使整个缅甸战局急转直下的。更重要的是,西堡的路标上清楚标明,此处到缅甸古都曼德勒只有124英里。战史专家晏伟权先生去缅甸考察的时候,尽管道路情况很糟糕,但租一辆日本轿车,上午从曼德勒出发,下午就可以到达西堡。6 K0 p( {$ [1 ~* {5 Y4 Y; G) d$ t

# e! I0 f6 X! _
' o0 Z4 G: D- J: ^远征军进攻西堡,乔美(皎美)等地地图,乔美左侧延伸处就是曼德勒; U' y$ v- \) N$ G/ w
实战中新六军倒没有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攻克八莫的新一军新38师配合下,两支如狼似虎的中国远征军交错前进,不但在1945年3月24日拿下了西堡,而且继续向南挺进,前锋部队第50师一直打到曼德勒郊外,攻占了号称“曼德勒门户”的皎美镇(Kyaukme)和南燕镇(Namyeng),距离缅甸古皇宫直线距离只有几十公里。这时,已经被中国远征军打怕了的日军纷纷向南或向东溃败,很多通过边界进入泰国境内,如果打疯了的中国人加一把力,曼德勒已在囊中。
; J4 t0 J) ~& K: J: p- i4 J6 Q8 c- C  L. x. `2 i" I2 J
当年,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作战,廖耀湘率部以滚筒式撤退一举成名的斯瓦逐次抵抗作战,就发生在曼德勒的南面。当年那一仗打得不错,却是败退中的战斗,随后的野人山大撤退令人痛心疾首,战功赫赫的新22师只有不到3,000人走出丛林。可以想象,睚眦必报的湖南人廖耀湘多想在曼德勒一报前仇!1 ]' a/ T' i4 K+ n8 b" T

1 _% a3 O) t7 q- ^& e. j但是,政治却不允许他向南踏出一步了。在他南翼的那个英军第36师,与其说是打日本人的,不如说是防中国人的。* K  z1 h$ r; n4 N
0 b) {# c* F  E+ \

  u- u( n& P4 b: A) s远征军进军途中留下的标语
9 [9 v+ K3 j' g8 G5 G远征军老兵回忆,尽管南面应该有英国人掩护,但攻克西堡以后,中国兵睡到半夜却发现日军越过英军战线来袭,六辆日军坦克差点儿端了远征军第149团的团部,连团长罗锡畴也受了重伤。关于罗团长负伤的经过,原第50师译员王瑞福回忆,当晚,他与罗锡畴团长在一幢破旧民房里住宿,两人并排睡在地铺上,已经睡熟。半夜突然枪声大作,睁眼一看,只见曳光弹乱飞,罗团长坐起身准备外出查看,尚未离开地铺,一颗流弹飞来正中罗团长后脑。经及时送院抢救,罗团长才保住性命。这一战幸而部队警惕性高、装备好,激战之后,日军战车不是被击毁就是落荒而逃,总算没有让它占到便宜。
  s- s; M* C% s  ?7 l0 I) w9 O4 H4 g0 s! {) `3 e, n
英国大兵们那边在干什么,就只有天知道了。/ [  L* u8 {( C  P4 F- Y7 T* q
7 p$ n8 b, ]2 ~. \) g; _
8 [& {/ m, f/ i% y) P
西堡战斗中的中国机枪手,此战共歼敌1,600余人+ w, C2 F% T* e  h1 G
添乱的英国人还有一大问题,就是很多英国兵分不清中国人和日本人,见到远征军部队时常误以为是日本人而发生误会。远征军官兵为此十分头疼,但很快想出了办法——当他们与英军相遇,会说“顶好”两个字作为暗语——这是英美军人到中国学习的最初级汉语,但日本人显然没见过这本教材。4 K- W, s- q2 B" O3 @
( L' u$ |0 [$ e7 n

( n! U% s, J1 k* w, {% E9 f进攻缅北的远征军装甲部队,在缅北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装备精良,也让日军体会了一把火海战术
/ O/ n  e' [& b  @* S日不落帝国到了1945年,太阳只在地平线上打转。) m( z# T% G+ f% }* @! Q

: @6 [1 |: C4 Q8 n* P  ]2 n% u" w' m然而,1945年的缅甸,在国际政治地图上,仍然是英国人的缅甸。# n$ M# W. h- p* d8 U5 N
+ z5 @5 Q3 a+ {5 d8 D# I3 |4 q: p/ S+ F' Y
大英帝国绝对无法接受中国继续在这个胞波之国取得辉煌的战功。如果中国在这里扩大影响,会引发缅甸人与英国无可避免的离心,使帝国在这里的殖民事业于日军打击后经受第二次的失败。
' X% c( e9 X& _% A
, E) g' A- I+ h. V随着证据日渐浮出水面,历史学家越来越接受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时候,英国人的如意算盘就是让中国人掩护其撤退,但绝不让中国人打赢。因为如果日本人打了胜仗,就算现在逃到印度,只要盟国赢了整场战争,缅甸一定还会被归还给英国。如果中国人打了胜仗,那缅甸的未来,可就不好说了。+ s! A( P7 \# _# M8 e

) X8 ^4 Y+ {( [' t而新一军和新六军从印度打回祖国的战斗,也因为英国人的粗暴干涉,被迫只能通过以密支那为中心的北缅,穿越野人山进行。而已曼德勒为中心的中缅,以仰光为中心的南面,则是英军的作战区域。
2 f' c$ d% u" c7 F" t$ K: I, i
, I# _& y4 A+ H' H) Q( n" G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英国绅士们算是把这个原则贯彻到了极致。
# [; s- C5 P1 ?( P+ B; w3 v. p1 [2 g! L% v+ E1 ^
在还没有经过抗美援朝打出威风之前,中国人即便面对自己的盟友也只好忍气吞声。只是英国人没有想到,日不落帝国的部队,在战场上却怎么也跟不上中国人的脚步,这才有了廖耀湘抢先逼近曼德勒的举动。英国人也没有想到,在战后世界性民族独立运动的风云中,大英帝国不但失去了缅甸,连“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也没能保住。殖民主义在20世纪已经逐渐日薄西山。* `2 I) S5 |0 }7 u
9 y5 i9 `/ l2 z0 Q
3 F. n0 r/ L! z, t
打通中印公路重归故国的远征军战士, `  i% s6 O" q: j
无论如何,在1945年,英国人是无法容忍中国军队在曼德勒举行一场入城式的。这条底线,蒋委员长和美国人,也并不想去触碰。于是,政治决定了军事,远征军在攻占西堡,皎美,南燕后不久,即将其城防交给了英国人。廖耀湘只能扼腕于曼德勒城下。一个星期以后,姗姗来迟的英军才占领了只有少数日军警戒的这座古城。
0 v  t" U* q$ @+ b5 b! Z) P/ L" [) ~' G8 _& O5 q
尽管没能攻入曼德勒,但这仍是远征军作战中非常值得纪念的一战。这是中国远征军在第二次入缅作战中,打得最靠南的地方。1 o9 `# g, S9 ~

7 A7 ~0 C: I; p  l/ `远征军入缅作战,历史记载纬度最南的作战也是其第一仗,发生在皮尤河汊,地点已经接近缅甸首都仰光。1942年3月19日,远征军第200师摩托化骑兵团和第598团在此伏击了日军第55师团的摩托化步兵一部,随后双方在皮尤河大桥以北的同古,爆发了长达12天的血战。( k1 C) b2 u' D) K- v' H
" ]) A5 ?, \  \7 H. q; g0 [. ]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没能走得那样远,除了曾象征性派部队到仰光之外,西堡和皎美是其作战的南界。当中国远征军撤离西堡时,他们没有想到,从此中国军队数十年再没能回到南亚次大陆如此靠南的地方。
, ?1 @9 D8 o/ j
1 d" Q9 O/ t* W9 [# ?+ K 9 f* _: J4 X( s% ^* {
新50师师长潘毓琨少将在缴获的日军战车上讲话,他就是攻占西堡的指挥官
0 y; D* `8 A  x) Q) j6 q2 w& j# O0 K: @# H) T: T/ v6 u
但这个纪录,如今应该是被打破了。2010年9月1日,印度媒体报道“中国军舰泊靠缅甸八莫港引发印度焦虑不安”。这里所说的八莫,并非远征军东征路上打下的“八莫城”(Bhamo),而是缅甸南部港口“八莫港”(Burmese)。两艘中国军舰此前曾在本地做过短暂停留。6 s# D* V5 L7 v
" Z5 f- H9 [7 Q$ `# [4 k! s
按照印度媒体的报道,新德里智囊机构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的高级专家高希(P.K. Ghosh)认为,“中国军舰在缅甸近海的活动值得密切关注”。他并表示,“这很可能是中国发出的一个信号,表明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已经拓展到印度洋领域。”
! A1 \3 B+ y2 s, E- g/ Z+ J- S5 K& I( G' l- U+ O: n9 w" l7 b0 c
唐朝中叶,大唐西域军统帅高仙芝率军与阿拉伯帝国军队会战于坦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败绩。此后不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历史学家对于坦逻斯之战,有这样一个评价:“中国人从此离开了中亚西亚,再也没有回来。”
1 ~: P# g# x6 z& `5 @$ H& G% {2 D$ ~
在缅甸之战中,中国人同样离开了近在咫尺的曼德勒,向北方退去。随着此后中国大陆进入内战阶段,当时大约也有人准备写下“中国人从此离开了南亚次大陆,再也没有回来”。然而,几十年后,中国人却轻松地重新出现在了比曼德勒远为靠南的这个港口。
" i# q+ n2 S7 B8 a' P- W. v: t( F, f! |8 D3 o% |$ }
这不是一种军事力量的重现,而是中国在世界影响不断扩大的体现。: \$ Z0 Y( |# H4 J+ k* f' D
  ~9 n* M1 d+ L$ p% q
这种影响,我想,以后还会不断的扩大的。
" f0 x, k0 g& b9 C& g4 y
. o. _5 e1 n& m0 Q[完]
作者: caec    时间: 2012-2-29 14:24
送个花。历史都在细节里
作者: 萨苏    时间: 2012-3-5 00:00
标题: 喋血孟关 -- 《突破缅北的鹰》节选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3-5 00:03 编辑
5 F7 D8 `& G7 B5 F* r' A% r3 ]- {" F6 X) E

( F8 X7 g, ^. G# F9 c$ ]2 q1 B; o胡康河谷战斗中,远征军战士在炮弹上书写“到东京”的字样9 k9 o/ U6 z- L. P8 Z

* W1 f$ g; k; Y$ q2 H+ U一九四四年二月,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部队从印度东进,以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为主力,如双鬼拍门,兵进胡康河谷。胡康河谷中,日军的第一个要塞便是第十八师团师团部所在地孟关。第十八师团是日军王牌师团之一,人称“丛林之王”,面对远征军的进军毫无惧色,师团长田中新一甚至曾上书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要求以攻为守。然而,尽管各显其能中,中国军队最初的攻击曾经受挫,但当中国远征军战车部队首次出现在战场上,战争的天平终于在缅北的丛林中倾斜向了那些喋血异域的中国军人。同时检看双方对这一战的记载,当年热带林莽中那段血战的真相便呼之欲出。! i* C0 s1 B3 l! @4 g: H

$ m" y% p$ y8 D2 v6 Q孟关之战的精彩之处,在于迂回。, z5 Y9 t" [1 T7 n

2 P- e! I  M9 Y+ v3 w当双方在孟关外围打成胶着的时候,中日将领都在绞尽脑汁思索对策。对于中国远征军来说,双方打成顶牛,也就意味着无法取得较大战果,胡康之战有陷入持久战的可能,这不是中国远征军所想要的,也不是史迪威所想要的。中国远征军希望找到一个可以给日军以致命性打击的机会。对于日军来说,中国军队每天都有进展,而且进展速度超过自己所期,也必须寻找一个机会,一举扭转战局。不愧都是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双方高级将领的目光同时投向了孟关侧面的丛林地带。7 K7 K$ T  K* D+ {; B( w
# P, g! v: C* N) ?4 C1 B7 K$ ]
2月底,日军第18师团,调动刚刚补充完毕的精锐第55联队(第一大队不含),令其穿越孟关侧面的丛林,绕到远征军进攻部队的身后,力争在炮兵的掩护下打出一记侧钩拳,瓦解远征军的攻势。
# Z/ ]' v7 @3 v5 v4 t
% |. {1 X. `: _+ L7 W: D9 Q7 w无独有偶,同样时间段,孙立人,廖耀湘调动部队,穿越孟关侧面丛林,意图绕到日军后方发动攻势。这一次,史迪威没有表示反对,相反,这位善于观察的将军还把手中仅有的美军“梅支队”投入一线作战,随同中国军队发动对日军背后的袭击。, l) W' j6 o( i& e# c

+ I1 X( i# {9 \- L% Y* z( q' ?同样富有眼光的中日两国将领没有想到,对方也在采取同样的战术。3月1日,双方的迂回部队在丛林中猝然相遇,带着同样的惊讶开始了战斗。( z( H7 z- R( ~7 V+ b! N" R: c1 @1 e9 _
2 f. ~, i: p: W6 b4 F  P

* ?: D. ]+ E5 ?, m7 t远征军普通战士% g, S/ y' D6 Y  Q: s3 J
这次遭遇战很像解放战争中的潘塘之战。
4 T4 R$ c$ r* @  V3 V7 Z2 E8 J9 y* Q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黄百韬的第7兵团被解放军团团围困在碾庄。为了救援黄百韬,杜聿明率领两个兵团东进救援,与赶来阻击的解放军展开了激战。混战中,双方同时选择了向对方背后迂回的招数,两军的夜袭部队在无名小镇潘塘遭遇。本来以为对方是小股游击部队,双方在最初都不想改变各自的原定计划,只想把这支“游击队”吓跑了事。然而,遭遇的交火很快蔓延开来,双方都发现对方毫无退却的意思,而且队伍长得不像话。7 P# R7 t; w* h

( U' z- |$ S" `! `' u# R潘塘之战就此展开。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那次两败俱伤的生死之战,背景就是这一段历史。: o2 q: T0 y' W0 X) b+ B6 R8 }+ _

" b- v/ b( d' u. i: W潘塘之战最后打成了一个胶着的局面,双方均宣布自己取胜,但是都没有达成作战目标。
2 q! v# }0 p7 ?$ J+ s/ j0 m6 ?3 p% l7 B. k
孟关之战并没有打成胶着,因为中国远征军比日军多了一张王牌。在印度兰姆伽训练的远征军战车部队终于在此战投入战斗。这次奇袭孟关的远征军部队,打先锋的就是布朗上校和赵振华上校共同指挥的远征军战车第一营。
1 ~% h* B; w) j5 A- x6 b7 h
( H6 P4 r  E5 J  h( P9 p; I3 N这是一个装备M3A3斯图亚特式坦克的中美混合战车部队,M3A3坦克可以压倒所有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现役坦克。而且远征军还派出了L3联络飞机在空中协调坦克部队的进攻,装甲推土机在地面为坦克在丛林中开路。这个阵容,可比日军阔气多了。
. Z- s* C: ?% ~, [; q" H2 n) |6 ?- R3 J* p( V! V2 F
- N$ y; x3 f$ k
缅北战斗中的中国坦克部队& O. w  b* w, Z" T& }" _

  r( J0 |( n$ F/ ]  C日军第18师团是一个山地战师团,虽然炮兵力量得到最大的加强,但只有师团部直属一支主力为九五式、九七式轻型坦克的装甲部队。这次出击的日军主力第55联队参战的第二、第三大队,完全是一支步兵部队。
' {4 ^, q. |, u3 Q, h/ @) L" l尽管如此,开始的战斗对中国军队并不有利。日军由于侦察更为出色,他们首先发现了远征军部队的行踪。震惊于中国军队兵力强大之余的日军第55联队,将炮兵和步兵摆开了一个埋伏的阵容。中国远征军的部队一头撞入了日军的伏击圈。M3A3式坦克虽然可以击败任何日军战车,但在日军装备的一式75毫米反战车炮面前并非无敌,一开战就被日军打掉两辆,均翻覆入一边的河中,乘员非死即伤。4 k$ j* z7 l0 r8 Q& X* E, }

7 _: \: {  I$ \- d4 B不过中国装甲部队的战士堪称训练有素,在混战中很快冷静下来。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次参加真实的战车作战,但是充分表现出了中国战士坚韧顽强的特点。在布朗上校的指挥下,战车第一营的部队摆开了一个标准的防御阵容,并通过电台呼唤伴随的新22师步兵向自己靠拢。战车和步兵共同构成的防御阵容,浑如一个钢铁的刺猬。6 X" i/ y, ~3 M, B
# n9 E' O; e2 d4 R! |
日军几乎毫不犹豫地发动了对这个铁刺猬的突袭,却在密集的弹雨面前吃了大亏,一千余人的第二、第三两大队几乎全军覆没,连两个大队长都送掉了性命。日本陆军依靠刺刀去拼坦克这种蛮干的做法,在此显示了恶果。0 U# b) q) d, H$ ~; h

* y; p2 Z" \+ L5 \4 U, N对于中国战车部队在缅北反攻中的首次战斗,中国方面的记录很多,有的坦克手回忆战斗打响时还以为是在演习,直到战斗结束,看到履带上沾满的日军血肉,才明白自己真的和日军打了一仗。
5 o  [+ m, z- x; W& w
- ]0 D: ^" {/ q7 H; ~) j/ L日军的记录,似以原第55联队第三大队副官井上咸大尉的回忆文章最为真实准确。他在《孟关平原的突袭——冈田大队长的战死》(发表于《丸》杂志1988年别册第10号)一文中详述了第三大队这一战的经过:
( u2 p$ K+ o! w" p- E3 |* b+ }  k& k
8 X( D4 ^$ h7 B
缅甸战场上的井上咸
! B0 \; S# y" S9 n6 w- |孟关这一面的地形,是茅草覆盖的开阔地,附近的河水已经干涸,土地质地松软,易于挖掘战壕。面对发现敌军装甲部队伴随的突击军团,大队长试图组织一次正面伏击作战。0 f! g) r  ]  L# ~; m
! R# g* T5 a% K8 K
冈田大队担任迂回作战中的右地区队,出发前曾在参谋的直接指导下进行过艰苦的步兵—炮兵协同演练,可以熟练地进行炮火掩护下的突袭。大队长选择的设伏地区在干涸的坦盖河河畔,那里简易公路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横越河川。在道路附近,可以看到满是赤锈的炮车和卡车残骸,星星点点,那是两年前,遭到日军追击的中英军败退时丢下的装备。
6 d6 s  ]: E3 Z+ k
" X: A4 }  l* e: }( |$ {9 Z连续几次被敌人追着屁股打,终于可以对敌设伏,主动出击,部队的求战情绪高涨。战斗在3月1日黄昏打响,随着敌军出现的报告,山炮部队开始猛烈开火,两翼各中队的官兵组成一条横线,跃出战壕向中国军发起冲锋,大队总部也不例外。( c, ?6 K7 L- o6 N4 D' [) S% I% r

4 C  q& q. k( k4 v) ~2 W, E/ _意料不到的是遭到袭击的中国军队毫不慌乱,就地开始用火炮还击。刚刚冲出数步,我们周围已经接连落下了多枚炮弹,其中一发正在我身边爆炸。就在我身后几步的冈田大队长,“啊”地一声大叫,仰天倒下。硝烟中,我还记得看到有一个只有一条腿的军官在疯狂地蹦跳。事后,我发现这是炮兵派来协同的联络官天野中尉。; a4 G& Q; H- g: O  _9 ?! ]& U
. i' T& ^' K7 [9 H3 c' C$ k
在和敌军短兵相接的状况下,作为副官,如果大队长被敌人抢去……我的脑子中只有这一个意识,几乎是本能地扛起满是鲜血的大队长开始向后奔跑,一跑就是几百米。冈田大队长是个大个子,那种背负的感觉今天提起来,还能感到当时肩头仿佛被烧伤一样的痛。: G3 U5 {( U* y7 |) a4 B& d6 D
; [8 f. h% _- ^) w# s
冈田大队长在后送中死亡。5 ]3 s6 z# |/ g# l! R
. o/ ~4 S1 H! G3 }$ {" |1 ]
这时,大队部遭到敌军集中射击,高级军医官大石少佐负致命伤,随即死亡。大久保辅助军医官、我、突击尖刀中队指挥官岛田中尉等均负伤,一时整个第三大队失去了指挥,没有负伤的军官几乎没有。冲出阵地的部队全靠军曹一级进行指挥,整个突袭陷入失败。
. }5 D6 K, ^. _9 L2 k2 d
9 Y. G1 ~# P; a: C0 o: M( T  a7 o  F这次突击前的夜晚,冈田大队长的勤务兵完成到东京送阵亡官兵的骨灰任务,带着家书返回部队。那天夜里,冈田大队长和新婚不久的大石军医在蜡烛下读家信的情景,我至今无法忘记。
/ P  b- f, C. S
; u6 W( L' D% L; |1 u  H% U我所负的伤幸好不重,当时我左手握着军刀向前冲锋,一块迫击炮炮弹弹片击中刀锷又反弹击中腿部,形成一个盲贯。深夜,整个战线都崩溃了,部队开始向出发阵地奔跑退却。敌军打出的炮弹密集如雨,红色和黄色的曳光弹远远看去仿佛烟花大会。
( U# g* e! x: i, K2 y% h& \- W' h9 U) R/ y2 {8 m
敌军发射的迫击炮弹,间杂使用瞬发引信和延时引信,后者可以钻进战壕内部爆炸。日军无论躲在壕沟里,还是冲出来突袭,都难以避开它的杀伤,在反击中,第二大队管尾大队长也战死了。
: x# m! H! y) z9 x; E7 U" F$ o/ n1 P  g

$ c: [; F- r" N4 m6 i( ?井上咸绘制的战斗示意图
# Q5 P  r$ r! e4 m6 |两个大队长的战死严重伤害了士气,第三大队的官兵丧失了斗志,开始纷纷自行脱离战场,继任的代理大队长木村大尉拼命收容,才将部队稳定下来。9 K6 e* ^$ h: e4 I5 o, L( G  z
1 U5 P- |! [$ R' H3 k
孟关平原的会战,尽管师团对迂回作战赋予很大希望,仍然以失败而告终。主要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想到敌军强大的装甲部队会越过丛林来发动攻势,而且其火力之强大超出预料,我军全力突袭依然无法完成任务。这一战失败以后,中国军队暂时消失了踪影,当他们再次出现时,却是在师团的后方基地瓦鲁班……
; f. x. ]8 w; h  l; S# R2 a9 H& {/ o; d& ]; m# ^
应该说,井上的文字,比较好地重现了当时的战场,也许,当年的远征军将士并不知道,在他们的这一次战斗中,就让日军付出了两名大队长阵亡的代价。一战击毙两名日军大队长,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也是个不常见的战例了。
$ z3 P6 t+ {- Q0 D. m, E5 {3 ~" o# i; W) e  j/ z
于是,日军坚守胡康河谷的第一道要塞孟关,便和他们曾经飞扬跋扈的信心一起陷落在了中国军人的脚下。
8 V  B8 H0 K; |9 Y4 q
' b* R5 W% E- i! T; m[完]
作者: 机器猫    时间: 2012-3-6 07:13
哦?坑都填好了?先回复一下再仔细看。
作者: 同文    时间: 2012-3-7 01:54
嗯,好象这个坑也平了,可以好好读了。6 m! H( J9 I& H8 @9 k1 ~$ r" L

作者: 萨苏    时间: 2012-3-16 09:27
标题: 拯救美国大兵的中国人 上 -- 《突破缅北的鹰》节选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3-16 09:29 编辑 6 L, {% ?; d4 \: B

4 p3 b4 V! R% m/ q4 J & O0 M: g# [5 b2 h0 t( K
美军拍下的一名中国远征军战士,正在演示怎样一个人使用迫击炮,经过几十年连续的战争,中国军人在战场上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
# S3 q+ S" S2 s; S3 s  k& d
! O+ {. X+ {1 r$ n1944年3月3日,缅北胡康河谷,沿胡康河谷东进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部队与日军18师团在孟关的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
8 t1 R* g2 [) c4 B! d, m5 G* |
2 _+ Z. m2 {: M5 D) N就在这一天,正在孟关城下拼死抵挡廖耀湘部猛攻的田中新一中将忽然接到一条噩耗 -- 在孟关背后的日军后方基地瓦鲁班已被迂回的美军攻占,连后撤的必由之路南尤河渡口都落入了美军手中。- u/ m) ^! R+ L3 o
+ ]9 I+ a6 e- q. W
美军?!缅北哪儿来的成建制美军?估计第18师团上下对此不靠谱的情报一定骂声一片。/ U" C* v3 m& r- g6 F! ?
1 k. [  ~: t& \% y7 H, \
这个情报是准确的,缅北还真有一支美军,而且是精锐的美军丛林战部队,这就是史迪威抽调美国各地具有山地丛林作战经验士兵组成的5307部队 -- 这支被称作“抢劫者”的部队便是今天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的前身。- u6 ^  ]: S# R) [
  v; F6 M1 ]' {5 |7 c* E
史迪威,一个孤独而倔强的美国老头,但却被很多中国士兵视为最亲切的长官
; T+ h8 M4 W$ K  \2 t7 @这支部队,从装备角度来说,比中国远征军还要精良。远征军所用机枪是已经落后的水冷式M1917式机枪,只能架在支架上打,准备时间长,需要冷却水才能使用,转移起来十分不方便;步枪则是只能单发射击的M1903式,尽管射击精度很高,火力密度却有所不足。这些武器与当时国内的装备相比好很多,但跟正宗美国现役部队的装备比起来,却还是差了一代。“梅支队”的美国兵使用的是轻便灵活的风冷式M1919重机枪,这种机枪枪管外面没有了厚厚的水冷套筒,也不再需要冷却水,大大减轻了重量,必要时可以不使用支架;他们的步枪则是久闻其名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支大规模列装的半自动步枪,一个不必经过多少训练的射手,也可以在两秒钟内打完弹夹中的八发子弹。
, ~$ S2 r+ |2 T& a2 p7 K% M6 l
( l( r  X% P7 T+ ~) L& \甚至,这支部队中还有若干日裔美军。这些“忘了祖宗是谁”的黄皮肤美国兵并没有忘记祖先的语言,因此无论是穿插中冒充日军,还是窃取日军情报,都可以事半功倍。
, P3 g* L/ T+ d8 q7 y
# n9 x  F0 k1 D6 j+ B  w在远征军的归国之战中,“梅支队”作为忠实的友军,一直伴随远征军作战,很多美军官兵为了打通这条帮助中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道路而血洒缅北。6 s0 _1 Y% g* ~2 A) z+ e3 n" I/ L- z
  i- S& w7 g6 ^9 s, [/ S) a. S/ K
但是,这支部队也有它的问题。1 j$ ]5 E/ D' A1 s! \, K
  }9 A3 A- ~  a. c: U) }" x' M
8 |: M! v$ Z+ H* t4 ~
史迪威本意是从美军各个部队中选拔熟悉丛林战的精兵,无奈各部队毕竟有自己的私心,许多美军部队送来的干脆就是本部队的“问题儿童”。这支放荡不羁的部队很快就获得了“抢劫者”的绰号。) `; [3 l* `) P1 X4 k  o
) X" M; }: ~0 p- X9 c
3 l! v) I1 t$ J& y- L" o
史迪威给“梅支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孟关敌军进行迂回,攻取瓦鲁班,切断田中新一的退路。( T4 \0 F8 Y$ V8 F
8 y8 Y/ X3 |; r1 W/ I( t
缅北战场示意图,标有5307th的,便是抢劫者部队3 g- d! V3 Z) g( h! a' E# R
* b1 {1 s% e7 w1 m4 U
美国军队的历史上,迂回曾是一种经典战术。格兰特将军就是以这一战术杀入南军后方,闹得南军背后狼烟四起,一直打到了南方“首都”里士满,为南北战争的结束立下大功。然而,二战中的美军将领似乎大多对这一战术完全没有感觉。这并不是说美军将领们头脑愚蠢,而是因为美军重装备、大军团的作战方式,更适合正面突破。既然面对面的战斗最适合美国人,如果再注重迂回穿插这种轻兵疾进的东方战术,反而有以短击长的问题。
. T( x7 e4 ]; S' t8 h9 x' g但是,迂回战术,在丛林密布的缅北战场上却是最有效率的打法。也许是受到孙立人和傅宗良几次成功迂回作战的影响,史迪威作为一名优秀的陆军将领很快就放弃成见,有模有样地组织起类似的打法来。# k0 x, f0 B8 m' b! w
" n) V) }+ e  P/ y3 N% g
“抢劫者”的迂回,并不是蛮干,而是在美军飞机准确的空中侦察和测量之后,按照最佳道路实施的,结果果然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夺取了瓦鲁班和南尤河渡口的“抢劫者”部队首战告捷,志得意满。
) n4 \: A: L) v* Q; H
; d1 h8 K  {. a/ _ / J' @8 ]5 p! }
迂回中的美军“抢劫者部队”  _$ H( c. r0 T* k4 X

1 U- E! u5 |; Z* n曾经担任日军大本营参谋本部第一部长的田中新一,是日本陆军中一员出色的悍将,他从最初的惊讶中恢复过来,立即下达了一连串清晰明确的命令。日军在他的命令下,没有急于从孟关撤出,而是一面分两路后撤,以滚筒式的撤退阻挡廖耀湘的步伐,一面集中机动兵力,主动向南尤河渡口发动攻击。这一招是美军没有想到的,胜利之后接着就是一记重锤,志得意满的“抢劫者”很快落到需要中国人救援的地步。! Q0 |8 N: ~: w4 d! w) F- s( ?" x

1 s) h  N, q4 S, ~( Q6 r尽管败而不乱,3月4日,对田中新一来说,依然是漫长的一天。这一天里,分两路后撤的日军不得不重新合二为一。7 p: _9 F0 d6 C; m& |6 w
* J$ ?. ]8 ~7 s% {1 h- |& W: M3 T
3日从孟关退出时,田中新一师团长与长久竹郎大佐率领的第56联队在一起,师团步兵团长(相当于旅团长)相田俊二少将指挥第55联队准备分进合击,左右夹攻南尤河渡口。但是,很快,第55联队日军发现前方简易公路已经被中国战车部队截断。已经胆寒的第55联队官兵不敢应战,转道投田中新一部一同撤退。傍晚,田中新一注意到,后面丛林里不时传出惊天动地的巨响,那是155毫米重炮爆炸的火光。这说明中国军队已经修复了公路,其重炮部队已经逼近日军后卫部队。& O$ O; M% X3 A. y* h

: P1 B, d# c) o$ c9 r
: D) ]" z% f% K" B4 D' A5 v在孟关正面进攻日军的中国新22师官兵
! o2 y. s% l% @6 n5 I) M孟关到瓦鲁班只有12公里,155毫米大炮从孟关可以直接威胁到进攻南尤河渡口的第18师团,使其腹背受敌。
9 a! @! Y% `/ R. M% I  Z6 B, Q最先冲到南尤河渡口的日军,是长久联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吉田武司大尉)。由于日军没有空中掩护,于是,为中美地面部队提供支援的P-51野马战斗机不断攻击和扫射撤退中的日军。这样的攻击使日军的转向变得迟缓和混乱。直到3月4日,吉田大尉才能够发动对南皮尤渡口的攻击。
- f' y& ?' I7 u6 `4 A, X/ M! f: H3 Q& R  U; X  e  [
眼看师团已落入包围圈,吉田大尉率部向南尤河渡口发动的是一次自杀式的冲锋。* F: Z( j! w2 n# I  P, P1 ~6 _
* u$ K9 k$ P; c1 t, g
不料,进展却出乎意料地顺利,让日军未曾料到的是,装备精良的美军竟然一触即溃,有一部分甚至反而被日军包围了起来!
3 \' q& j7 d& \2 [: e3 x# G, k( B9 H5 @* E" B8 e
5 E: V) Q& z8 ]
日军指挥官田中新一中将
$ Y3 F  [. k/ c. q0 h* r. R
* P2 Z4 |1 o1 L, S& t: C南皮尤渡口的美军部队,根本没有预料到日军会发动如此疯狂的攻击。守卫渡口的美军是利夫少校(Major Lew)指挥的抢劫者部队第二营,他们占领了这里,并奉命掘壕固守,与此同时第三营破坏了日军从瓦鲁班到渡口的简易公路。不过,第二营此时最重型的武器是火箭筒和轻机枪。而且,从3月3日起,不断遭到日军的袭扰性攻击,在穿插和战斗中打掉了大部分弹药。此时美军对自己能否守住阵地信心不足。事实上,前一天晚上,抢劫者部队的指挥官梅里尔准将已经给了少校授权,在无法守住阵地时向瓦鲁班撤退。5 |( R4 ?' z8 i& F8 Z8 t% X* t1 O

- ^2 f; ~! t+ U2 M/ T根据《梅里尔的抢劫者》(MERRILL’s MARAUDERS,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WASHINGTON, D.C.,1990)记录,瓦鲁班的胜利并非一般记载的那样简单。尽管3月1日部队已经穿插到位,而且发现瓦鲁班内只有日军后勤、医院等部门,但是攻击瓦鲁班的美军依然受到顽强抵抗。主要是后勤部队的日军放弃村落,据守仓库,和美军顽强交锋。与此同时,周围各据点布防的零散日军发现美军的穿插动作后,奉命不断向瓦鲁班方向集结,试图消灭穿插过来的美军。这种缺乏组织而且近似添油的打法如同飞蛾投火,并不能扭转战局。
' _+ s% X$ o* S7 }3 W
; G, u; A% V4 s5 m4 }更要命的是,在梅里尔手边,还有两个“活宝”。- O4 n  d& Q1 t, [* `

. O. ~. _& m: Q: }% g9 K/ r[待续]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2-3-16 14:59
萨苏 发表于 2012-3-16 09:27
! x" W5 @4 c( a. w* |& `& }美军拍下的一名中国远征军战士,正在演示怎样一个人使用迫击炮,经过几十年连续的战争,中国军人在战场上 ...
( I& C. H+ i9 q% Z- f% b
老萨现在填坑速度很惊人嘛。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