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迷雾十四爷——远征西藏的大将军王【上】 [打印本页]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8-11-26 10:55
标题: 迷雾十四爷——远征西藏的大将军王【上】

' F4 M/ y  z3 b' W) M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新疆的准噶尔汗国突袭拉萨,统治西藏七十余年的和硕特汗国灭亡。和硕特的宗主清帝国出师讨伐,一支七千人的远征军迅速组建并开赴西藏,但令皇帝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在藏北的喀喇乌苏全军覆没,多名一二品大员死于非命。' b; s% z- J4 V( m
2 r6 x( b; V, \" t7 x5 y
康熙大怒,随即下令总动员,决定倾整个帝国之力收复西藏。与之前数千人规模的偏师不同,根据清初的惯例,为了指挥这样大规模的战争,清军主将通常都由宗室皇族出任压阵,有时甚至就是皇帝亲自挂帅,比如康熙就曾两次亲征准噶尔大汗噶尔丹。( v& h/ _( t- O3 }( c1 Q/ j

) I( U  i' X& X5 L' d5 [2 X* O9 t& ^最合适的清军主帅,自然是康熙本人。可是,老皇帝已经六十六岁,正走进生命中最后的三年,且被繁重的朝政和那些不省心的儿子折腾的疲惫不堪,无论身体还是精力都难以承受率师远征的重任。' J% H* h% W; G
# p4 x! P  P6 d$ @
皇帝的几个兄弟,包括他唯一成年的哥哥福全亲王在内,此时都早已经去世,如果按照与皇帝血缘亲疏的标准来看,新任清军主帅就只能从康熙的下一辈中选择了。  Q+ s4 |$ G0 I% v' z9 y% t
4 R/ ~. O' e% G. e4 N& _; C: z( q! X
考虑再三,老皇帝终于决定了人选——他的第十四个儿子胤祯,时年三十岁。雍正登基后,胤祯避讳改名“允禵”,这也是史书上有两个名字的缘故。
! V' D( U2 h( ?
* s0 z% i$ R7 q' A: g从史料记载来看,十四阿哥很可能是位性情中人,或者说,起码在统兵出征前,他并没表现出一个阴谋家的足够素质。
4 n4 E- o1 B- y9 F  b, U2 f. }  x* H0 s4 C* Q* b( H0 ~
1708年,朝野众望所归的“八贤王”胤禩卷入立储之争,暴怒的康熙下令将其立即逮捕并交付审判,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只有十四阿哥站出来鸣不平,声明胤禩绝无此意,宣称自己愿替八哥作保,惹得老皇帝当场发作,“出所佩刀欲诛胤祯”,只是在众多王公大臣的劝解下才恨恨罢手,但仍然下令打了他几十板子,而胤禩也因此幸运地躲过一劫。
, E2 z; w2 M/ d/ t
/ s1 D5 B& y) u! S尽管当时康熙十分恼火,但也许正因为这种有情有义敢说敢做的性格,桀骜不驯的十四阿哥才在父亲心中留下了表里如一的印象,因此当需要一个可靠子侄来替自己出征的时候,皇帝就想到了他,也许父亲确实清楚儿子的能力,就像胤祯所说的那样:“臣之本事才能,从小即为父皇捻知”。! M* J$ {/ z& @, D: p

9 Y. o9 _. E. j$ S3 Z但我们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即心力交瘁的老父亲把这个很能折腾也确实很有能力的儿子派到外面,好让自己能难得地轻松几天。要知道,勇武的老十四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政治倾向,不仅与老皇帝讨厌的老八来往密切,而且在朝中公然拉帮结派,让老皇帝操碎了心。
, W/ @( I. @$ g7 K+ G+ o& Y) q; S9 a$ ~7 K: w: e0 c8 {6 f9 [8 D3 w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十月,朝廷终于正式向天下宣布,委任十四阿哥胤祯为抚远大将军,领兵出征西藏。虽然是代表皇帝,但显然出于某些考虑,胤祯的爵位并没提升,仍为固山贝子(位列亲王、郡王和贝勒之下),只是皇帝特批他有使用王爷行头的权力。从此,十四阿哥便以“大将军王”这个颇有些不伦不类的称呼,号令全军。
' N( W8 q& |$ E4 S& L2 c
9 {  z) N4 b9 I! H& R& D同年十二月,抚远大将军胤祯启程向青海进发,送行仪式极其隆重,时人记载道,王公贵族及二品以上大臣“俱蟒服,齐集午门外”。大将军王跪着接受皇帝的圣旨和大印,谢恩后正式出发,“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 D2 ]" B9 m) R
+ |- I# P) k7 {7 ]/ G& K1 G' E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已经专门向青海的蒙古和硕特诸王公们传下了旨意,要求对方务必配合行动,大将军王来了,如朕亲临,你们务必老实听话:; }5 j* \0 q& J9 G
5 S+ w8 l7 \3 W( G; `$ S7 ~+ d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1 n* D# [/ @- ?0 b

) I. k! q* G# Q# q% k0 l抵达青海后,大将军王立即召集蒙古王公们训话,语气十分严厉,大致意思是,你们这些人都给我老实点儿,一个个好好干活,否则可就不客气了:8 \/ I. S- p  s
) x" [0 m% p9 M+ y; k" h. }
“尔等应谨遵皇父此旨,共相和睦,务以尔祖父等所遗礼法为要,各将军马、口粮、器械备办齐整,嗣后当竭力奋勉,方可嘉奖。再尔等受皇父厚恩多年,无分内外,予皆视同兄弟,惟此次受任以来,不敢存有私见,良者我必奏明皇父;如有恶劣不遵法者,我亦无计,当以法律治之。”
; K8 D8 S9 ~; {0 M2 A- D0 {8 D% [6 `( V- w4 [
亮完大棒,该给胡萝卜了,胤祯并没有空着手来,他为蒙古人带来了皇帝派发的大礼包。十四阿哥宣布,只要他们帮助清军驱逐准噶尔,皇帝无意改变和硕特蒙古统治西藏时期的政治状况,也就是说,西藏的汗王仍可从他们中产生。) i3 c2 S3 o  `" [

) E* d: h* ?0 i3 S" U5 w2 P这可是个天大的好事啊,和硕特贵族们自然欢欣鼓舞,恨不能立刻带军打过去,马上赶跑准噶尔人好继承亲戚的遗产。" D3 p' }$ H9 I; u( J

6 j1 Z# k' m' V1 n: e! I3 \# J$ o大将军王之下的第二号人物,是另外一位宗室皇族——领有平逆将军名号的延信,他是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的孙子。战争中,延信一直担任清军前敌总指挥,即使战后,他也与当年的战友胤祯以及年羹尧走的很近,很可能对那段特殊时期许多不能为外人道的秘辛都有所知晓。也许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他在雍正六年突获大罪入狱,尽管延信最后保住了性命,但也因此导致史料中对他的记载非常之少。
, U, w, k/ E* |# g# }0 j9 i9 _" s  E1 t6 s
不过在有限的资料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出这位皇族将军并不是一个简单人物,比如在这场战乱平定后,朝廷曾专门颁下诏书嘉奖延信,对他的表现大加赞赏:“平逆将军延信领满洲、蒙古、绿旗各军,经自古未辟之道,烟瘴恶溪,人迹罕见。身临绝域,歼夷丑类,勇略可嘉。”而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延信是进藏大军的实际指挥者,隐藏在胤祯阴影中的幕后英雄。. z2 a0 J6 R& {/ M

* q0 _- R; D" W  R* p6 |8 `# H按照朝廷宣传的口径,大将军王麾下的将士高达三十万之多,这个数肯定水分很大,但即使实际人数只有五分之一,也已经是侵藏准噶尔军的十倍以上了,清军对胜利可谓势在必得。4 @/ }- w1 y5 z( ~! ^4 ^) H
. S2 H" m5 g. p
另一方面,手握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如果心里还没什么想法的话,大将军王恐怕也不是从一次次血雨腥风的皇位争夺战中茁壮成长起来的爱新觉罗子孙了。
' j" |/ `. w9 m' T. k' m, W( T. W7 P0 o
来到青海后,胤祯十分注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对于前线的军人们来说,还有什么比慰问阵亡弟兄们的军嫂和遗孤更能让自己感动呢,因此大将军王马上组织了隆重的追悼会,纪念在喀喇乌苏战死的数千英灵。# j3 X$ V' \' T; i; A6 p
9 ~; W8 R* Y# b  y- \6 l( C
根据胤祯后来写给父亲的奏章,追悼会上的场面十分感人,孤儿寡母哭成一片,大家对帝国政府的关心和爱护深表欣慰,并对为人民群众带来皇帝温暖、带头战斗在抗击准噶尔第一线的大将军王“感激涕零”,纷纷表示,有了王疼国爱,纵做鬼,也幸福!
9 Z% ?! j; d( W4 U# T# z$ }* ]% d9 \8 A* H/ ~# O6 p, B
至于人民内部矛盾,大将军王也注意认真调解疏导,避免造成矛盾激化扩大。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一二把手,罗布藏丹津和察罕丹津俩王爷一直不和,尽管这种不和很有可能就是清廷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刻意造成,但现在大敌当前,还是暂时一致对外才行,于是胤祯奉旨命调停。按照大将军王事后给皇帝上的奏章,他可以说苦口婆心。* Q0 I( w8 [; u& N1 _

# S1 l- h% P9 H! z% Z5 q) S胤祯首先动之以情,你们彼此是自家兄弟,在皇帝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大家一起安安生生过日子,有官当有财发,多好啊。然后晓以厉害,如果你们再这么闹下去,等到准噶尔人打过来,那一切都全完了,你们亲戚拉藏汗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I# `  h  a) J4 g' o7 i

9 v9 t1 d  q5 F% Y既然兄弟俩都是藏传佛教徒,大将军王自然也不会忘记激发他们的神圣使命感:“今皇父为尔等推广黄教,以安众生,封呼毕勒罕为达赖喇嘛,同以全力护送赴西藏坐床,正尔等共同一体一志感戴皇父重恩,奋勉效力之时,嗣后着将猜忌之意,均尽解释,共同一心一意,力行推广教务。”
  F0 O9 \4 w. @& Y8 B0 z  G% L
5 A; S# R$ R3 u0 X1 v十四阿哥随即拍胸脯许愿,如果你们俩和睦相处,我老爸那里肯定好处大大滴:“恭敬长辈,怜爱幼辈,凡兄弟之间遇事尽可涵容,以宽厚行事,以和睦为心,推广黄教,必能常蒙皇父重恩。”5 f0 }0 {: `( e5 B, q- k, ]  {

/ D+ N# q5 I0 n; z$ G7 m" J8 V当然到了最后,胤祯也没忘记敲打他俩一下,如果你们不听话,可就别怪我了,到时候可有你们好受的:“倘不遵教谕,仍前不睦,互起争端,我必指名参奏,科以重罪。”
3 n" t8 P& i3 @& I2 d, J# [) C) y. P! j1 |$ Z3 m2 f- T) Q
按照大将军王的说法,恩威并施之下,罗布藏丹津和察罕丹津对自己心悦诚服,他们发誓“互相和好,共为一心一意”。不仅如此,青海蒙古首领们还共同用蒙文写了个保证书,上奏给清廷留存为证。
, u( c! m8 j5 p* u4 N( g7 i$ K* A+ L4 C5 \7 G
胤禛登基以后,一直给他这位一奶同胞的亲弟弟上眼药,搜罗出许多真真假假的黑材料。其中一条写道,大将军王出征之时,曾悄悄对自己九哥说:“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须时常给我信息。”雍正无疑想说,在这个节骨眼上,你老十四对老九说出这样的话,究竟是何居心?难道想诅咒父皇早死吗?还是你们几个内外勾结意图不轨?
. [0 ]9 \5 X" r3 V6 H
7 L' O6 ^2 z+ m: g2 \另一份黑材料则写道,率大军抵达青海后,老十四和八爷党仍然经常通信,往来频率高得几乎没有断过,而信里究竟都写了什么,却从来没别人知道,即所谓“机计莫测”。这种中国传统的春秋笔法,无疑比直接控告更让对方有苦难言,也更能惹得读者浮想联翩。' o9 P$ D* S$ G3 e4 ^, u4 n' n
! S3 H! V' T+ ?% O) E: t
此时,距离青海千万里之遥的京师朝堂之上,经过老皇帝的多次修理,八王党暂时偃旗息鼓;被后世目为卓越学者的三阿哥胤祉,正带领一大批同样卓越的学者在熙春园大搞文化事业,《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头杰作便由他们手中推出;四阿哥胤禛仍在装模作样地吃斋念佛,仿佛对谁当皇帝根本不放在心上,而被认为是其死党的十三阿哥胤祥,此前不知为何突然触怒了父亲,正待罪在家没有差事;其他几个阿哥或势力单薄或年龄幼小或确实老实巴交,根本不可能继承皇位。因此尽管身在距离朝堂千万里之遥的前线,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王却是皇子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b2 i9 i$ Q% b! U5 d; k
$ E; w/ D, m+ X. ?' A7 t2 X9 E3 y8 `9 @
至于最关键因素也就是老皇帝本人的态度,一直模糊不清,很可能这位一世英明的君主直到死仍对由谁继位难以决断,更或许,他根本就没想到自己会突然猝死——电视剧里不是说了,“我还想再活五百年”吗!
' W0 F5 H# c& A5 {8 V  h1 n) t; P6 `/ a6 f
但是,老皇帝对自己这个十四儿子的疼爱,却是货真价实的,清宫档案中保留了这场历时三年的战争中父子二人的大量通信,总数达几百封之多,差不多平均两三天就通一封信,从中也许我们可以窥豹一斑。, [: C. e1 l, H* N  J5 ~
7 {1 K, \: @; u
这些信件中,除了大量如前面所写的那种公务往来的奏章外,还有许多是纯粹的家书,也有一些是公私兼有。比如在其中的一封信中,父亲在前半部分特意告诉儿子,别因为家事耽误工作,婚嫁喜事老爸都替你办好了——这是指胤祯长子弘春结婚一事,康熙特批这个孙子按照亲王世子的规格办理,可谓相当体贴。而在该信的后一半中,老爸再次提醒儿子别忘了聚拢人心的重要性,“惟人心甚要,此昼夜存心。”6 m. F$ w0 ~; V' y+ _$ e0 X/ |3 ]
0 E$ c( u' b9 c& j6 g2 {
在另一封信中,康熙悄悄告诉儿子:
2 f1 P2 V, t& U+ p$ |3 J8 ^! e7 c! U" [, y: @. P
“除了牙齿不成以外,我的头发胡子都已经变黑了(莫非返老还童?),你可别告诉外人啊。老皇帝那副孩子般的得意之情,似乎溢于言表。
  {2 A) B/ k  r( x8 `
% H$ E! I; A% e4 G3 Q% }另一方面,十四阿哥也一直关心着老父亲的健康,在一封内容公私兼有的奏章中,他写道:
! ?# Y8 c2 {6 [" h
5 s* q' ^8 |/ V( d“虽然常听说老爸容光焕发,身体倍儿棒,现在能亲眼看到您的信,高兴的不得了,我激动得吃嘛嘛香,睡觉也比以前好多了。您老放心,我一定谨遵您的交汇,保养好身体,为祖国努力工作五十年!”+ A' ]0 n5 q; g% m

* T5 a# _5 f3 b2 k$ l( V* \驻扎青海西宁后,胤祯不停地将所见所闻告诉父亲,事无巨细,信中甚至提到“还有一种剪蓉花亦美丽,臣于此处见之,思念如何供皇父览阅,花虽难携至,若携种子种植,必能长出也,故臣将花种现均收藏。”2 w) s8 Q) W( |2 X

  N' `2 p7 b7 T任何一个家长,听到成年后的子女能够耐下心来对自己说这种琐事,大概都会觉得温馨吧。
! j: K* y* J* n* q9 t! _' m* O) n( ^; V4 Q) F0 \% W( r+ a
而康熙对胤祯的身体也十分在意,当得知这位大将军王在青海举行狩猎活动,他很担心儿子,于是特意叮嘱道:7 P$ g5 I$ Q( {7 u5 P8 x9 r

6 u2 X8 a' E# i& }1 ^  Q: j  f: D“闻得地方甚恶劣,多草丛,易跌倒。再雄兽力大残暴,追人不止,心中注意,以防人马受伤。”
& K: i: p! b7 Y  o* n" i% m* H, X( }4 i& N' y( r5 h
常言道“皇家无亲情”,但从这些奏章和信件中,我们却仍能感到一丝丝浓浓的关爱从字里行间不断溢出。而十四阿哥的表现恐怕也不能全归入虚情假意或矫揉造作,从其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对父亲、母亲以及子女的感情确实都十分强烈,我们不妨再看看下面这首名为《悼亡女》的短诗,这是胤祯在他的一个女儿夭折后所作:
7 d1 x  t( e) R0 K$ B4 h
; Z  i# Z- N- m" t! R  V6 A“嗟尔生来一岁零,忽闻疾殁泪盈盈。  w6 i/ W# |2 F! e- W( |5 k; Z9 a

: Y  c- q$ `( Y( O7 o* A灵魂莫苦归时早,百岁还同一岁生。”0 t; w" p) x. h* o0 ?9 g* e

9 O: K+ W& |( u+ S$ D! s# ?尽管文采并不很出色,但诗中所流露出对小女儿的那种情真意切,以及一个父亲刻骨铭心的悲伤,却是很难伪造的。% c$ v8 }; C' F' W3 _9 t4 ]" R
( N- x  e$ H9 Z3 u

: i0 \+ ?# F8 V. Q
——微信公众号“京华小屋”,欢迎关注——

6 t. o" l( s4 `; |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11-26 12:21
哈哈,写法越来越公众号体啦!
2 ~9 k: E2 j! X1 T* N) ^
% S; g: j- q$ N. X
作者: dozhou    时间: 2018-11-26 13:18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8-11-26 14:12
燕庐敕 发表于 2018-11-26 12:21; U, g# g" a5 m! B8 t
哈哈,写法越来越公众号体啦!
/ Q) _+ x7 G# n1 ]
可以认为是夸吗......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11-26 14:28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8-11-26 14:12
2 Q7 G9 G% R% j( b可以认为是夸吗......

2 w, C# P6 |  c原来写在坛子里的文字,比较学术。+ n5 ^& {9 G$ B6 i3 F; V
' I# Z' D) i. T- S& H
写公众号,就是这样的问题才吸引眼球,
+ g- p; Z5 D4 t$ @/ q3 ~, t/ A' b
9 U1 h  a7 Y1 a( U
作者: liuqing098    时间: 2018-11-26 19:26
终于等到了,不是在周末发出来的。好看就是太短了
作者: Delrio    时间: 2018-11-26 20:56
默默等着填伐元昊的坑
作者: 看客    时间: 2018-11-26 21:01

作者: 关中农民    时间: 2018-11-26 23:08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8-12-6 10:08
标题: 迷雾十四爷——远征西藏的大将军王【中】

  Z2 g! n5 n) u1 f1 Y' A康德不是说过吗:“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有必要假定上帝的存在。”尽管不可能知道在自己死后才出生的康德是何方神圣,但康熙的行为却证明,他显然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理解并实践这句名言。" D* Z% x/ ^) @6 ^  h

# L& h/ C/ T& c& x- _) u7 ?皇帝决心将藏人心中的上帝——达赖喇嘛所能发挥的价值最大化,为此,他精心制订了一系列措施来尽可能彰显这位神王的号召力,而这些措施事后证明都相当行之有效。7 K: v. A; _. {" T* @3 `" q1 H: }% o
" A! c  D  X: Q
当时的七世达赖喇嘛是个叫噶桑嘉措的孩子,其前世便是鼎鼎大名的仓央嘉措。
  B5 ~7 m3 G9 T+ a# |1 L: _4 @& y& V" m3 K  F) z" K; ]' e
姑且按照传统说法,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这位在西藏政治斗争中被剥夺了统治权的上师,年仅23岁的生命终结在青海湖流放途中,客死异乡,据说是被政敌——统治西藏的和硕特汗王拉藏杀害。当最后时刻来临,执行死亡任务的刽子手问仓央嘉措是否有什么遗言留下,他于是吟诵了一首生命的绝唱:  v1 k" g, a& _7 b+ D2 u2 }1 X

( \' v% u4 B6 T4 ?' f! {" x“求汝云间鹤,借翼一高翔。飞行不在远,一度到理塘。”0 P5 z/ _& H& k4 _, w4 x' r0 f
5 _1 O/ O( V" K2 Q* S6 C/ w) i
后来,藏地僧侣们正是根据他这首绝命诗中的指示,终于在理塘境内找到了其转世灵童,他就是噶桑嘉措。
$ V0 Y9 ~/ @1 Y- ~. ^8 v* x2 M
; L7 F3 b( I) O5 U/ X为防止拉藏汗的迫害,噶桑嘉措从幼年起就随父亲离开家乡理塘——现在属于四川的理塘当时在和硕特汗国范围内——开始到处东躲西藏,父子两人此后主要在四川青海交界的德格等地生活。' z( E9 j+ g) r8 n

4 h3 \9 @5 ?) R& T据说,做为一个头脑精明野心勃勃的男人,小达赖的父亲所到之处,无不尽力渲染少年噶桑嘉措的神奇事迹,向世人宣布他的儿子就是仓央嘉措无可争议的转世灵童。事实证明,这场宣传战搞的相当成功,人们渐渐都相信了他的话。
, r- Q4 p% q! `- f* k' l' b3 ^1 T7 h; w5 @
到青海后,小达赖父子立即被一些敌视拉藏汗的和硕特蒙古王公奉为上宾。以罗布藏丹津和察罕丹津为首的一干青海首领,甚至特意于公元1715年晋京为噶桑嘉措请封,并斥责拉藏汗立的新达赖是假货。
0 ~" ^2 ]  @% a$ c' j+ j9 n; w2 s6 u. ^8 ~, _$ }- X& O; D& v
拉藏汗得知后,立即向青海派出了刺客,而他的亲戚们则针锋相对,把噶桑嘉措严密保护起来,同时暗中调兵遣将,打算以护送真正达赖喇嘛复位的名义,发动直指拉藏汗的圣战。最后在清军的武力干涉下,这场预谋中的和硕特内战不得不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t& o! [7 n- X  f! r
% o+ ?  D9 v, e9 ]1 i$ d9 g" |
尽管为了表示对拉藏汗的坚定支持,康熙皇帝已经册封了其新立的所谓真正的六世达赖喇嘛,但这位一代英主心里其实一清二楚,事后他并没有为难噶桑嘉措父子,反而命人将他们迎到青海西宁附近的塔尔寺加以供养保护并赏赐颇丰,事后证明,皇帝未雨绸缪之举真的是非常必要。+ U, v/ c1 H, G6 C

4 w1 h& \/ V$ m" |0 P! ^5 \8 n; }噶桑嘉措八岁时,准噶尔汗人突袭拉萨,他们打着复兴黄教的旗号,宣布要为不幸的仓央嘉措复仇,并谎称得到了真正的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的支持,很快杀死了不得人心的拉藏汗并废除了他所立的那位六世达赖,但由于清军事先的周密保护,事先潜入青海的准噶尔小股部队根本无法接近噶桑嘉措,劫持真正的达赖喇嘛的阴谋破产了。
$ B2 {; I) {* R0 g) U. u" O2 I( h4 }
现在,这个孩子终于要派上大用场了。因此一到青海,大将军王便代表康熙向和硕特王公们宣布:“西藏是信仰达赖和班禅的宗教圣地,这是你们的祖父固始汗规定的,可是准噶尔杀害拉藏汗,霸占西藏,民不聊生。你们以前说过,理塘的灵童是真正的达赖喇嘛转世,希望能扶立他上位,以广传佛法。我认同你们的看法,现在派遣大军护送他去西藏继位,你们也应该带领自己的部队一起去,以尽心尽力。”
: P) ~. w% i2 S' ]; k4 r! g1 g  Y( H& p7 e
大将军王的意思,一是呼吁青海和硕特蒙古人为自己的亲戚拉藏汗复仇,二是宣布朝廷已经承认噶桑嘉措的转世灵童身份,三是号召蒙古王公们随清军一起护送达赖喇嘛返藏,而最后这点尤为重要,它直接将清帝国与准噶尔之间的世俗战争,转变为整个黄教社会都必须尽义务参加的圣战。
2 K, @2 s/ \* b3 z) A& b
  k( y( I  j0 @3 f. l+ b0 N公元1719年春天,大将军王带三个儿子,专程来到青海塔尔寺,拜会了居住在这里的小达赖,胤祯事后在给父亲的奏章中写道:' [: `& h* ~& q. Q, Q: k: S

7 N8 O( N* L1 g6 Q; ?$ x“儿臣亲自领着弘曙、弘智、弘曦,去了塔尔寺。小灵童在离寺五里便搭起凉棚,派全庙喇嘛过来,他们排在路两边敲锣打鼓,唢呐喇叭齐鸣,举着遮阳伞迎接。儿臣一拜完佛,便去了灵童的住处,灵童亲自出门迎接,叩请圣安,献上哈达。随后大家相互问好,他谦恭地牵着我手,进入房间。”% E6 C1 ^- y7 T5 f$ g
+ ~# k( K+ k1 I7 N% K
这是说,小达赖对代表皇帝而来的十四阿哥相当恭敬,招待的礼数相当周到,不过,也许是心里没谱,也许是自重身份,达赖方面大概仍在待价而沽,他并没有向胤祯下跪,双方基本上执平礼相见。
! E& `" V+ f# t: F  g1 e6 P" j; m/ B  c& p9 k. |
大将军王继续向皇帝汇报:
$ D  e% k7 s6 ^( r3 {  w3 x( G3 O) J0 x
6 _8 r2 y8 f8 A7 d( {“儿臣对小灵童说:过来的时候,父皇就让我来拜会你。我虽然不懂灵童转世是咋回事,更不知道哪个达赖灵童是真的,但既然大家都承认你是达赖灵童了,我就要向你行礼。小灵童则说:大将军王啊,您是文殊菩萨大皇帝的儿子,自然也是菩萨。我还是个孩子,怎么敢受您的致礼,您赶快上座。儿臣说:你身披袈裟顶礼佛祖,我遵照圣旨,也务必以礼相待。小灵童又说,大将军王是我的主子,我本不应受您的礼,既然大圣主有圣旨,我站着说就得了。”
: w$ H* ~* t3 S4 w* t# f2 @* F
, t, D+ x: ?4 V  ?就是说,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大将军王并没有立即肯定噶桑嘉措的达赖身份是天下独此一份儿,而是说既然大家都认为你是正品行货,那我就先过来瞧瞧。小达赖则不仅放低身段,还让十四阿哥惊喜地发现自己原来也是菩萨。一番互捧之后,大家彼此又谦让了一番,既然双方都是神仙,那接下来就好谈多了。) ?$ d) M$ d" ]: E
! r7 ]. F+ ~/ l: s' b8 @+ Q7 j
“儿臣带领三个儿子向他礼拜,献上哈达,小灵童合掌躬身接受,并在自己的座位旁给我单设了一个座位。双方开始寒暄,路好走不好走呀,风土气候习惯了吗,等等。”都是客套话,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如此这般。2 O) ^2 x! o! Y
4 n- z8 P8 Y5 Q6 I; I  N
终于接触主题了,大将军王试探噶桑嘉措的想法,我父皇为弘扬黄教,庇护众生安居乐业,特地任命我当大将军送你回西藏,你看这事儿该怎么办才好?确实有求于人的小达赖终于亮了底牌,他干脆承认,俺就一半大孩子,啥都不知道,一切全凭您安排,您打哪儿我指哪儿,您说往东我决不向西,这个表态显然让胤祯相当满意,他大概就此做了决定,承认对方的唯一合法地位。  X4 [' \$ T2 o: q5 {

! @3 M2 u0 k" {/ s0 g1 F  P3 F双方谈了好长时间。为了以后有了熟人好办事,临别前,噶桑嘉措搬出一系列干货,“献释迦牟尼利玛佛一尊、阿玉希利玛佛一尊,及舍利、额尔德尼利鲁、念珠、马一百匹,驼十峰,献三位阿哥释迦牟尼利玛佛各一尊、舍利、额尔德尼利鲁,马各十匹”,殷切盼望十四阿哥笑纳。但胤祯为避嫌疑,仅以为父皇长寿添福为由,象征性地收取少许,第二天又回了份礼。这份奏章至此结束。) E$ [0 T1 p. ^% k* m( q7 U
9 Q8 F( Q8 f" F* w: F4 y  m' D
对儿子写的这封信,老皇帝很快做了批示:“知道了,自西方来叩请此呼毕勒罕之众甚多,勿忘勤奋打昕消息以奏闻。惟恐有欠询问。”显然,这个新灵童深孚众望,而康熙也极其重视他,让胤祯多加注意,生怕有什么闪失。
/ N. g: ^* d! o/ ^1 U
3 x0 i2 W+ V# I  r4 C4 f/ H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四月二十日,黄道大吉,大将军王为噶桑嘉措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小达赖的父亲索南达杰、罗布藏丹津为首的青海蒙古王公以及塔尔寺的喇嘛们汇聚一堂,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好不热闹。胤祯在两天后写给父亲的信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景:8 I+ \/ s, z/ c6 S/ m2 N4 `) [% Y

( g, o) b/ o0 w* j* Q8 f% s“册封的队伍到达塔尔寺,灵童已在大门口跪迎,我宣读了册封达赖喇嘛的圣旨,灵童在我右侧,和硕特王公们、达赖喇嘛的父亲以及各大喇嘛青海王台吉等一起跪听圣旨,宣读完后我举起圣旨,灵童恭敬地接旨。”
; M! c6 J' v5 m! k' t% _
$ D  K* a# M5 b' @- w# A如果这段记述可靠的话,达赖喇嘛显然对与皇帝颁发的“册宝”也就是达赖委任证,是主动下了跪的。支持者认为,对于达赖这个姿势所代表的臣服含义,显然不用做过多解释;但反对者大概也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出自己的理由,因为到了正式宣读委任证书内容的时候,达赖重新站了起来。2 r$ Q6 t) l6 N! P8 g, K

9 \' x/ i4 F1 X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胤祯的说法,之后在接受赏赐的时候,新达赖又重新跪了下来。小达赖向大将军王表达自己的感激涕零之情,他声称要带领所有喇嘛,不分昼夜为满洲大皇帝的健康诵经祈祷,否则就“何以言报”,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份藏文奏章。
  R* V& I0 i7 w, e* k
- x# S# X, Q# K* @) k# w随后,小达赖的父亲也表示“小人终身不能答报,惟祝大皇帝万万岁,在佛前无昼夜祈祷”,罗布藏丹津等青海蒙古地方实力派则纷纷表示“大皇帝悯恤固什汗子孙,接收爱慕之意,册封达赖喇嘛,厚恩实不敢当,我们不胜喜乐。此次出兵,惟有不惜身命,奋勉以答天恩,呈请具奏蒙文一件。”
9 ^7 T; G- M/ x9 s
" |( i, ^2 [$ ^9 n" u3 l) R就是说,和硕特首脑们已经认同了为达赖喇嘛进行圣战的观点,他们承诺将舍生忘死,并专门写了份蒙文奏章以表决心。
0 ?! ?, e' L8 H( l$ s, D( U: K9 j6 l3 N2 E$ k
很快,正式获得朝廷认证的噶桑嘉措就向各地藏区颁布了自己的宗教谕令,在这份旨意中,新任达赖喇嘛谴责准噶尔人“背逆无道,混乱佛教”,为了配合神圣的文殊菩萨大皇帝“收复藏地,兴盛黄教”的宗旨,他要求“大军所到之处,凡土伯特人众,皆应一致顺从,妥为辅助,仍旧安居,断勿有所骚动”。; P7 a# L- \" r+ V2 Z8 O- T
( e. Y' q# [4 {: P) ]: w0 B! \
至此,不仅在军事方面,康熙皇帝在宗教方面的部署也终于严丝合缝,他成功地将天下所有黄教徒的剑锋,都引向了窃据西藏的准噶尔人,这就意味着向黄教世界宣布,咱们为达赖喇嘛进行的圣战,已经正式开始!6 E% P7 A% e' K" k. \

" i" G; O# \, {7 D0 a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正月,抚远大将军胤祯率师移驻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统一协调各处人马钱粮,加紧完成对准噶尔开战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作者: yoshiro    时间: 2018-12-6 11:02
好看,等待下集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