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书呆子和大工匠之二——80%的损耗 [打印本页]
作者: zealangel 时间: 2011-11-8 22:32
标题: 书呆子和大工匠之二——80%的损耗
本帖最后由 zealangel 于 2011-11-8 22:32 编辑
! {: c1 I% H+ }8 E+ S9 V- g
( z/ r4 _0 d8 d# ]# m第一篇贴出之后看反应大家还能接受,那就再继续献丑了。
做钢结构制作的,材料损耗是不能光看定额来控制的,对于有些钢板,进货时不考虑定宽,有可能进来的钢板堆着一摞就是没有一张可以用,比如,来的图纸吊车梁高度为2.2m,扣去上下翼缘板厚度30mm*2,实际吊车梁腹板宽度就是2140mm,如果进货都是2100mm宽的板子,这批板子就完全不能符合吊车梁制作使用了,就是进多少废多少。这些,在施工员实习,上岗培训时都应进行讲解,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都是靠老师傅想到哪教到哪和施工员自己摸索的。
现在冶金建设工程很多都是设计院总包,还有就是总价包干,对冶建企业伤害很大,本来这个行业就处于恶性竞争状态,更何况我公司还是始作俑者。在某个工程同设计院工程量计算中,设计院认为我们钢结构在材料使用上虚增多报,于是在后面一个工程准备阶段,他们请了一个信得过的事务所来计算后并进行备料。在材料送到时书呆子们才知道这回事,在拿到材料清单的第二天,书呆子打了个报告过去,部分材料要全退,部分材料损耗80%,前期进料2200t综合总损耗:36%,请总包单位看咋办。
这个损耗80%的是厚度45mm的钢板,这个钢板只有在高炉的热风围管的吊挂主梁上使用,这个主梁宽度是1m,而那个事务所所提的材料根本就不知道定尺这回事,结果送来的45mm钢板宽度是1.8m宽,于是,80%损耗登场了。全退的材料,是设计中的轧制H型钢,这个可以在市场上买成品,那事务所全提的钢板,很多轧制H型钢的厚度都是非标准厚度,就是这种厚度一般情况下是不生产的,结果,这帮人还专门联系某钢厂进行订轧,结果,这种费了一大圈的事,在书呆子这里全部要退货,或者代用为薄1mm的钢板来用。
书呆子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一次把做栏杆用的30mm宽,4mm厚的扁钢,全部提成了钢板,结果,老师傅专门用废料给我切了一小段让我看,钢板太薄,火焰切割切出来热量变形,收缩变形,条子要长的话都肯定扭成麻花了。
写在这里,是我对上岗培训和业务培训的一点反思,公司在进行施工员培训时,就是拉到教室请某学院老师来上课,不管是土木的,钢结构的,机械设备,电气的都用的建筑工程教材,讲的仍然是课堂上曾经听过的课。就这还因为工程忙,很多人甚至都没去上过课,考试都是人代考。在工程要人时,抓住一个人就用,在钢结构工程中,钢结构制作和钢结构安装的业务要求的侧重点都不一样。作为一个有5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我们居然没有一个可针对当前岗位的专用培训教材,以前未改制之前,还有师徒传帮带,现在,我们连这个也丢掉了,在公司层面,中层管理同一线管理脱节也在加重。现在我对我公司的感觉,就像忙总在经理人笔记中对企业评价中那种还在解决生存问题阶段的企业,而且里面每一条都好像在说我公司,呵呵。
作者: 阿忙 时间: 2011-11-8 22:48
文档这个东西,说起来很俗,很烦,可实际工作中,的确非常有用。
作者: erha 时间: 2011-11-10 10:15
我有点好奇:老工程师都跑哪儿去了?
作者: 老杨 时间: 2011-11-12 19:26
本帖最后由 老杨 于 2011-11-12 19:38 编辑 ; i& h% z8 d! k
: @$ q9 q/ Q" K/ H6 F5 v5 E师徒制对于培训新员工真是个好东西啊 可惜 可惜0 |2 p {, \; g+ w# z* r- ~
8 O8 ?! L* B) `- }看楼主写到这些就想起偶当初的岁月
0 }( s! f! r# d+ p; B0 l1 Q; Y3 g8 o9 \
1. 70多岁的老技工 60岁退休 闲不住 工厂反聘 干到70多岁依旧孜孜不倦 一直干到工厂关门倒闭, f, e! J4 p( [4 {5 G7 ~
2. 一说话面面的 颠三到四的技工 50多岁 工伤把胳膊搅断 伤好后带着残疾依旧开机床 干到关门倒闭1 g4 S9 d* N( D* v; X7 Y' T
这两位老人都是从50年代工人当家做主的时代走出来的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0 {! ^8 i& _/ V5 i' D
6 a0 ?6 c) H# L9 X T' X
作者: zealangel 时间: 2011-11-12 21:41
erha 发表于 2011-11-10 10:15
O% |9 o) n; _+ u% ~$ J5 i我有点好奇:老工程师都跑哪儿去了?
erha 为什么呢?突然消失了?经验的传承很重要。不可能什么都写在书上。不过你要是一致坚持下去,将来就牛了。 发表于 前天 22:29
/ z+ b: G; Y- a* r& g我现在在我专业公司算小牛,但是人际关系和上层关系上缺乏拓展。等明年拿了高工就要考虑换个地方了。
作者: 空气精灵 时间: 2011-11-13 15:24
erha 发表于 2011-11-10 10:15 6 z; _' M- y( x( b. `
我有点好奇:老工程师都跑哪儿去了?
, A; @ @2 u" |1 Q, u4 C2 }: y老工程师在也未必有用:没人听。 |$ M" ~5 C s
象我老爸,退休下来返聘到别的企业去,人家都是只听大概其,老头仔细,要叮嘱一二三,结果人家嫌烦。做什么都是差不多,精度不够,有时老头也只好睁一眼闭一眼,不影响总体质量就行了。出了问题,老头就说应该如何如何,可到了下一次,人家还是差不多。最后老头儿只好回家,眼不见心不烦。
作者: 农民家的狗 时间: 2011-11-14 00:43
很多事儿,听起来、说起来都容易,拿起来就难了。这种文章俺喜欢
作者: 小绿爷 时间: 2011-11-14 16:55
学徒制真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天天混在一起,这小子有什么毛病,到哪步了,没人比师父更清楚了。配合洋人的培训记录表,每小时的培训记录,把翻过的错误写着,做的好的也写着,有啥错当场指出来,马上要求他改正,有点把一个坯件打磨成品的感觉。上周四去绿奶单位附近的医院补牙,中午一起吃饭时。一个技术主管聊天说,其实技术好的还是从国有企业出来那波工程师,每天的进度记录,操作规程一看就训练有素。年青人缺少了那种好的培训氛围,混到三十人也就废了。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