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装甲迈耶 [打印本页]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1-10-17 01:39
标题: 装甲迈耶
" R9 ~9 m5 I3 s9 \  |
: o: u2 Q, k- l% I; }4 ?
迈耶肖像
( I" R( N/ b. {& P$ p7 X% F  [6 r2 j/ q5 g/ G- C: @. A& i

1 G9 F) C7 j, a6 ?& p5 }. L“他在俄国作战的三年中,到达了德军推进的最远端 - 高加索山脉深处。他三次被苏军包围,每次都率领少数幸存者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对他来说,卡昂-法莱斯斯战役是代表瓦格纳精神的辉煌之作…当他描述他和他的战友的行动时,听起来好像他把自己看作(瓦格纳歌剧中的传奇英雄)齐格菲,率领着他的战士们慷慨赴死。” $ M1 @7 y0 @' n; d; B
8 o9 ^( B/ w& c7 s
摘自“对党卫军少将柯特 • 迈耶的审讯”,《利德尔 • 哈特文集》之“德国将军专辑”
+ P; E* a( O* Q6 ~' }
0 t( l; P0 q! |4 s6 k/ v* E, f* p* }$ G. A+ ^* A6 u0 s
# [3 c- n% W3 K; b8 O8 P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出一代年轻的党卫军将领,他们的军事指挥才华在德国陆军中是史无前例的,迈耶正是他们的代表人物。迈耶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愿意为他敬爱的元首战死沙场。但迈耶又是一个职业军人,与那些看守集中营的纳粹屠夫截然不同。纵观迈耶的军事生涯,我们可以看到他作战英勇顽强,指挥有方,能够将部下的潜能发挥到极限。迈耶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 T' t: A0 Z7 C  h. T! H$ z+ d- Q! T$ `. v6 I
1954年冬天,在德国监狱服刑的迈耶再次遭到起诉,被控对他部下的战争罪行负责。一天,迈耶被带到加拿大占领军总部,几个加拿大军官告诉他,如果他被判有罪,加拿大占领军全体军官将辞职抗议。须知迈耶的部队曾经在诺曼底和加拿大军队激战,造成数万加拿大官兵伤亡,其中包括被屠杀的27名加拿大战俘。加拿大军官们对迈耶的维护,只能解释为职业军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 _% d: T0 [: g+ ~) c* h% v
+ d3 ?1 x9 B# C' c

0 z/ E( H- w) B8 g; n! F$ _* \1. 党卫军中马前卒 0 O5 t0 V, D, A2 Z' q% Y

9 S7 C- L% x' L迈耶(Kurt Adolph Wilhelm Meyer) 生于1910年12月23日,其父是一战老兵。由於父亲早死,迈耶不得不中途辍学,养家糊口。他先当了一年多的矿工,然后又当了几年警察。迈耶是铁杆纳粹分子,15岁加入“希特勒青年团”(Hitler Yugend), 19岁加入“冲锋队”(Sturm Abteilung),接着进入党卫队,次年正式加入纳粹党。1934年5月,迈耶被调到党卫队精英“阿道夫•希特勒卫队”(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 简称LAH),担任排长。两年以后升为第14反坦克连连长。 4 z+ W; o/ D  q" s, a: i2 I: H

- f- R" J' X5 P- P4 V* z“希特勒卫队”1933年5月由党卫队头目迪特里希(Josef "Sepp" Dietrich)创建,开始只从党卫队各分队中精挑细选120人,标准高得惊人,身高要求一米八以上,腿和躯干的比例都有严格规定,还要求提供追溯至1800年的家族史。1933年11月9日,也就是慕尼黑“啤酒馆政变”失败十周年纪念日,“希特勒卫队”集体向希特勒本人宣誓效忠。次年,“希特勒卫队”参加了著名的“长刀之夜”行动,处决了冲锋队首领罗姆(Röhm)和他的死党。“希特勒卫队”于同年10月扩充,并得到摩托化装备。二战之前,“希特勒卫队”作为团级作战单位参加了吞并奥地利和入侵捷克的行动。 ' b& m: C0 o* B, ^( T% K. S+ b" R

: y4 ~2 E, C4 c3 S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迈耶率部参战,表现勇敢,调任第15摩托车连连长。次年,迈耶跟随“希特勒卫队”参加西线荷兰战役。此战中迈耶表现出极强的冒险精神。当他的部队在荷兰小镇泽沃尔(Zwolle)外遭遇荷军顽强抵抗,迈耶和另一个军官驾驶一辆民用轿车冲过荷军阵地,开进小镇。迈耶前去面见镇长,敦促他立刻投降。镇长被迈耶的胆大妄为所震摄,德军终於兵不血刃开进泽沃尔。由於在荷兰战役中的卓越表现,迈耶被授予一级铁十字勋章。 # f2 G( }+ ?0 Y4 }* }" Z" i/ \
  s7 }. g( [4 Q
1940年9月,“希特勒卫队”再次扩充,达到一个旅的编制。迈耶晋升少校,他的部队扩编为“希特勒卫队”侦察营(Aufklärungs-Abteilung LAH)。1941年春天,“希特勒卫队”参加南欧作战,迈耶开始崭露头角。希腊军队利用希腊北部山区的有利地形,顽强阻击德军。4月17日,“希特勒卫队”旅接到命令,要求派出一支部队,攻克克里苏拉山口(Klisura Pass),迈耶的侦察营奉命出击。克里苏拉山口由希腊第21师把守,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迈耶率部轻装简行,沿着山间的羊肠小道翻越群山,绕到希腊防线的侧后。黎明时分,迈耶的部队上刺刀发起冲锋,和山口外的德军一起夹击希腊守军。经过一天的激战,山口被攻克,希腊守军一万两千人被俘,而迈耶的部队仅仅阵亡9人,伤18人。由於在克里苏拉山口的战功,迈耶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
8 r, i# _/ C4 W8 \1 u8 f
7 Z; S6 F7 G! D1 x: H; Q1 P
& l/ \/ {/ p* C- s+ S+ f迈耶在东线" N3 l& V2 c% }
' b0 H# d/ A$ _5 R1 ~, y* U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希特勒卫队”旅隶属南方集团军群。迈耶的侦察营作为德军的攻击箭头,突破苏军多道防线,经常深入苏军战线几十公里,然后再掉头杀出来。10月,德军开始进攻克里米亚,迈耶的侦察营又是一马当先,深入苏军防线后方。迈耶战后的回忆录中记载,他的侦察营沿途超越多支撤退的苏军部队,士兵们从车里探出身子用机枪扫射。不久,十七万克里米亚苏军被全歼。1942年,“希特勒卫队”在法国换装,组建成“希特勒卫队”党卫军装甲师。次年1月,“希特勒卫队”装甲师被紧急召回东线,参加“哈尔科夫”反击战。迈耶的侦察营在一个坦克营的支持下,突入苏军战线纵深50公里,攻克苏军撤退的必经之地阿莱克谢尤卡(Alexejewka),并坚守数天,打退苏军多次突围,最后使苏军第六近卫骑兵军被全歼。因为此次杰出表现,迈耶的骑士十字勋章被加授橡树叶。 6 o) f1 V% e  n4 @. P$ ~: w% [1 ^

3 P3 O9 U+ ?1 x  c* A+ E' N此后不久,迈耶被调到后方接受团级指挥官培训,准备参与组建一支新的党卫军装甲师。
( a7 V1 f# X* F8 r" I! Q/ ]8 T
2 L. m7 x+ ]2 J7 ~
9 S9 Y, T! a) B! h" ~5 [! k0 `6 s2. “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
& L) ~* {2 e; l% g/ a2 ^0 X; l6 x  [! ~" B7 T# Q4 H! k( r
“希特勒青年团”1926年由纳粹党创建,目的是训练未来的“雅利安超人”、第三帝国忠诚的卫士。在希特勒青年团里,身体和军事技能训练比文化教育更受重视,团员在各训练营里学习使用武器,加强体能和力量,进行基本战术演练,并接受反犹太主义教育。参加希特勒青年团起初是自觉自愿,从1939年开始,纳粹党命令所以17岁以上的德国青年必须加入希特勒青年团。1940年,希特勒青年团的年龄界限降低到10岁以上。
) u6 l1 U3 p# O+ K7 I+ D* t. e( e3 _: w! Z7 _
1943年是二次大战的转折点,纳粹德国在这一年遭受了几次惨败,兵力开始捉襟见肘。这一年,党卫军征兵总监伯格少将(Gottlob Berger)向希特勒建议,征召所有1926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团员,组成一支党卫军部队。是年4月,希特勒签署命令,组建党卫军第12装甲师“希特勒青年团”(12th SS Panzer Division "Hitlerjugend")。命令要求所有新兵接受为期六周的训练。但是由於时间紧迫,军训被缩短到四周。到9月,总共一万六千希特勒青年团员应徵,接受军训。这些人年轻气盛,坚信纳粹理念,狂热崇拜希特勒,可以毫不犹豫地为他献出自己的生命。 5 s, W" P7 H3 n. B9 x$ D' m2 n8 Q
7 _* z% h0 w  C. ~1 ]
为了保证这支年轻的部队具有强劲的战斗力,一大批来自东线的老兵被充实进来,担任中、下级军官。这些人大部分来自久经考验的“希特勒卫队”装甲师。党卫军第12装甲师的首任师长是威特少将(Fritz Witt),此时年仅34岁。迈耶则出任第25掷弹兵团团长。在比利时的训练营里,来自东线的老兵们将德国陆军的步兵操典弃之不用,在四周内教给新兵们许多实战经验,辅以频繁的实弹训练,灵活的战术演习完全代替了呆板的队形操练,因而士兵们在训练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6 a7 M! F  }6 V, W' G" z+ g

% |( p; C) i9 S" H/ w & o) y8 b+ Y, e% y8 Z
迈耶检阅部队
( K. J: N) T) L3 ^) a* F( \9 G
5 R' Z2 T4 R* z+ r+ b/ }& u
3 ]# m- @3 J1 `% B9 ]1 |8 E- @党卫军第12装甲师的年轻士兵
1 c5 m$ x' |$ A  @* f6 i3 h8 E9 V8 G- @7 n
党卫军第12装甲师的装备在德军中堪称首屈一指。全师定员20,540人,拥有7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一百余门,坦克229辆,装甲车658辆,以及其它机动车两千多辆。该师有三个坦克营,包括一个营的“豹”式坦克81辆;一个营的“PzKpfW四型”坦克69辆;以及一个营的StuG III型坦克歼击车79辆。StuG III型坦克歼击车取消了炮塔,高仅两米,装备一门75毫米口径48倍身管的加农炮,威力巨大,在一千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109毫米厚的均质钢板。这种坦克歼击车是防御战的利器,在诺曼底战役中给盟军坦克造成极大的威胁。 ! v! j3 T& r% X

! @& O0 [- k( U2 {6 p& c6 Q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党卫军第12装甲师急忙向诺曼底的卡昂地区集结,企图对盟军发动反击,将他们赶进大海。这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迈耶的第25掷弹兵团里,65%的士兵尚不满18岁,25岁以上的老兵只占3%。老兵们明白未来的战斗将异常残酷,而他们周围这些稚气未消的士兵们将肩负重担。一个老兵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们都知道即将来临的是怎样的战斗,看一眼周围这些年轻的掷弹兵们,一个个都微笑着。他们毫不畏惧,充满自信,坚信他们天生的强壮和进取心。这些年轻人将怎样接受考验呢?”
. D. o) K( K) y& B3 P" v& J
; U, ~, m, i9 m! J2 ^" V% C8 t( }; p/ A" j
3. 血与火的洗礼
8 I* d* v4 R' }- s) l3 E; k1 i
3 \# m4 T% i( ~+ W! W6 e参加诺曼底反击战的德军部队,除了“希特勒青年团”以外,还包括党卫军“帝国”装甲师(Das Reich);“希特勒卫队”装甲师;第9装甲师“Hohenstanfen”;第10装甲师“Frundsberg”;以及德国陆军第21装甲师。他们面对登陆盟军47个师的进攻。由於这些部队散布在法国和比利时各地,向诺曼底集结途中遭受盟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损失惨重,行程延误,结果逐次被投入诺曼底战场,然后逐次被消灭。
" c1 C& J" A- c9 o0 x7 U! l, A+ a! H7 y
6月7日,迈耶的第25掷弹兵团到达卡昂时,发现小镇一片火海。德国最高统帅部命令到达诺曼底的党卫军部队立刻发动反击。此时第12装甲师只有迈耶的部队进入阵地,其他各团仍然分散在卡昂周围。迈耶部队据守的高地前方,加拿大第9旅猛扑上来。迈耶将他的50辆PzKpfW四型坦克埋伏在高地的反斜面,等敌方坦克穿过他的防线以后,迈耶的坦克营冲了出来将加拿大步兵和他们的坦克截断,然后从后面攻击加拿大坦克。迈耶的第三营对加拿大新斯科沙高地团(Nova Scotia Highlander)迎头痛击,另外两个营猛攻加拿大军队的两侧。促不及防的加拿大军队仓皇退却四公里,在小镇布隆(Buron)附近稳住阵脚。 4 o! ]) ~: {' _! @# |0 C
, G4 ^) \. o8 ^9 x  F
6月8日,第12装甲师的“豹”式坦克营终於到达前线,迈耶亲自率领一队“豹”式坦克向加拿大军队占据的小镇罗茨(Rots)发动进攻,激战一夜以后被迫退回,6辆“豹”式坦克被击毁。经过几天的战斗,加拿大军队已经惊诧地注意到对面德军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异常悍勇,前仆后继不顾伤亡。但这些年轻的士兵们也表现出战术纪律和经验的缺乏,常常盲目地发动进攻,打开缺口以后也未能抓住机会扩大战果。
" \' R4 e9 `8 k5 a" {$ X
! o% A% U) {# R* _* B# y3 ]. a迈耶很快发现右侧的第21装甲师并没有跟上来,他的部队孤军深入,暴露的右翼已经有盟军坦克出没。迈耶下令撤退,但士兵们很不情愿放弃用鲜血换来的阵地,撤退行动拖延了许久。第1716炮兵连的沙夫上士(Rudolf Schaff)在日记中写道:“第12装甲师的孩子们精疲力竭地撤了回来,个个沮丧地哭泣 - 他们落泪不是为了沉重的伤亡,而是因为未能达到推进至海滩的战役目的。” 当晚,第26掷弹兵团赶到迈耶部队的右侧,堵住了缺口。至此双方都无力进攻,於是各自掘壕固守,战线暂时稳定下来。6月16日,第12装甲师位於卡昂镇西南27公里的师部遭到英国海军舰炮的火力袭击,师长威特丧生。年仅33岁的迈耶众望所归,接过指挥权,成为德军最年轻的师长。
! n6 l+ p6 o, E  v
, D+ c2 X! b2 n1 y5 c( I. u
% e8 q0 h% }1 e/ L. J1 ~4 @; A" T2 F + @6 {$ ^6 ^7 W6 L7 ~
迈耶指挥战斗 . f* f9 F+ {5 l( h8 c* E$ v

# h6 E& s9 n% n英国第21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决心强攻卡昂,消灭迈耶的第12装甲师。6月26日,英军以三个步兵师,两个装甲旅,在七百多门火炮的支持下,向卡昂防线的重心112高地发动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迈耶的士兵们顽强防守,寸土必争,时常发动疯狂的反击。两天的激烈战斗中,盟军寸步难行,被击毁坦克117辆。英军原计划两天拿下卡昂,但两个星期过去了,卡昂依然在德军手里。最后,攻克卡昂已经关系到英军的声誉,蒙哥马利忍无可忍,下令炸平卡昂地区。7月7日,盟军飞机在卡昂附近投下两千六百吨炸弹,卡昂被夷为平地。8日,盟军两个师再次进攻卡昂,迈耶的部队顽强抵抗,给德军在卡昂以南构筑新的防线争取时间。两天的战斗中又有103辆盟军坦克被击毁。7月10日,第12装甲师撤离前线,到法莱斯以北30公里的地方休整,卡昂随即被盟军攻克。
: _3 R$ \2 ^& r8 U! N/ h$ @7 Z# S9 k
第12装甲师在卡昂遭到重创,人员伤亡60%,坦克只剩下65辆。经过这场血与火的洗礼,幸存的士兵成为经验丰富,冷酷无情的老兵,他们唯一的期望就是倒下之前尽可能多地杀伤敌人。德国党卫军内部刊物“党卫军导报”(SS Leitheft)这样歌颂第12装甲师年轻的士兵们:“天空中数千架敌机,滚动的炮火覆盖,集群坦克的弹雨包围了他们。大地在颤抖,到处是一片火海,但信仰是勇气最坚强的支柱。脸上沾满血污,身上覆盖着尘土,他们喘息着,战斗着,坚韧地钉在自己的战壕里。这些青年让美英军队停滞不前。”5 F' x0 Y) ^# m- T, R+ ~6 _, W
+ B1 [8 f# M! x3 X- ~' y7 H3 R0 o
2 `8 T' V: J7 @8 N/ L& o; ?
4. 玉石俱焚 ' n4 o  e+ f  y' y0 v9 N: }( @

$ w* T  m; I+ L: L* |( G7月18日,英军发动新一轮攻势,目标直指法莱斯城。仅仅休整了一个星期的第12装甲师作为唯一的预备队再次拉上前线,堵住盟军打开的缺口。此时迈耶的部队已经残缺不全,勉强组成两个战术单位:克劳斯战斗集团(Kampfgruppe Krause)和瓦德穆勒战斗集团(Kampfgruppe Waldmüller),由50辆坦克支持,在卡昂以南构成一道坚强的防线。法国西北部起伏破碎的地形非常利於防守,迈耶的部队虽然人数锐减,但战斗力依然强劲。他们运用在东线总结的防守经验,佯装撤退,然后在预设的阵地伏击敌军,这样使盟军每前进一步都要承受巨大的伤亡。
, [, u, @, u% k$ ]2 v1 B9 U$ ?" j& T; B8 c6 O9 p4 M
这段时间的一个典型战例,当属“维里埃尔岭”(Verrières Ridge)争夺战。维里埃尔岭是德军法莱斯防线的重心,由三个德国装甲师的残余部队据守,后来又得到迈耶亲自指挥的部队增援。7月25日,军长西蒙兹中将(Guy Simonds)指挥加拿大第二军向维里埃尔岭一线发动进攻,其中第五旅的蒙特利尔皇家高地团正面强攻维里埃尔岭。当加拿大士兵通过一块麦田时,遭到迈耶部队的伏击,两个连被全歼。经过艰苦战斗,加拿大第二军终於克服维里埃尔岭一线,但代价巨大,阵亡450人,重伤1,500人。加拿大第二军在诺曼底战役中一直是迈耶第12装甲师的主要对手,总共伤亡18,444人,其中阵亡5,021人。8 I: X* W+ Q$ V$ i
* T5 T6 ~: r* E6 o2 C3 c+ G
8月8日,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展开新的攻势,目标是德军第89步兵师据守的140高地。加拿大军队采用全新的战术,他们在夜间发动进攻,在没有炮火准备的情况下,以坦克和装甲车组成一个纵队向德军防线突击,盟军飞机不停地在两侧轰炸提供保护。突破德军防线以后,装甲车里的步兵跳下车来,在坦克的掩护下拔除附近的德军据点。德军防线顿时瓦解,一时溃不成军。迈耶到这个区域视察时,发现卡昂-法莱斯公路上挤满了溃退的德军第89步兵师的士兵。迈耶后来在回忆录中记载:“我意识到必须把他们立刻送回前线。我於是点燃一支雪茄烟,站在路中间高声问他们,是否想留下我一个人去对付敌人。看到一个师长这样对他们说话,士兵们停了下来,犹豫了片刻,然后纷纷转身返回前线。” 迈耶派遣一队坦克歼击车去协助第89步兵师防守,然后亲率自己的部队发动反击。加拿大军队推进5公里以后,不得不停了下来。在接下来的两天激战中,又有90辆盟军坦克被击毁。 7 ?* h& R4 Y9 `& X

! g# u4 r) W0 B- `面对盟军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德军在诺曼底的失败其实早已注定。迈耶的部队连续苦战后大量减员,两个战斗队不得不合二为一。合并时,瓦德穆勒战斗集团只剩下20辆坦克和300名士兵。虽然手下只有几十辆坦克和千余人的兵力,迈耶依然在8月9日向111高地的加拿大第四装甲师发动反击,以遏制其攻势。激战中103辆盟军坦克被击毁。
. U+ ~# ]- x& H& s2 W5 B0 d# O
1 j( ~  X* A, q# I8月14日,加拿大第三师向法莱斯城东北的159高地发动进攻,而坚守此处的迈耶部队只有15辆坦克和500名士兵。在盟军强大炮火的不断轰击之下,迈耶部队坚守了三天,不得不撤出阵地。法莱斯城中尚有大约60名第12装甲师的年轻士兵,他们和其他德军部队一起坚守了三天,最后除3人被俘外全部阵亡。法莱斯城被盟军攻克以后,盟军在诺曼底地区的巨大包围圈已经逐渐合拢,德军19个师在包围圈内垂死挣扎。为了让德军第七军突围,第12装甲师担任阻击任务,一直坚持到8月22日。最后,迈耶率领大约200人和10辆坦克在一个法国农民的引导下冲出盟军包围圈。诺曼底战役以后德国B集团军群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第12装甲师只剩下10辆坦克和300名士兵。对於一个满员两万人的师来说,第12装甲师在诺曼底战役中可算是全军覆没了。 " w  B% C# j) C& ]
: D; r9 {2 w# Y
由於第12装甲师在诺曼底表现卓越,迈耶的骑士十字勋章上又加授双剑徽。9月5日,迈耶在比利时被俘,终於结束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
( {* G# t3 {( d* U9 R" A: j) F) ~) z" a
- L$ m5 H0 C2 G3 l8 ?. g) M
5. 审判迈耶
% `: E/ f* F5 R; w5 J5 c2 w  o7 g) S; _% \. ?3 r
英国战地记者维尔默特(Chester Wilmot)写道:“德国党卫军第12装甲师士兵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坚韧和凶猛,是整个诺曼底战役里无与伦比的。” 迈耶麾下年轻士兵们的过人之处,在於一种义无反顾的自我牺牲精神。青年人的单纯、偏执和冲动,加上对希特勒的崇拜和对纳粹信仰的狂热,造就了一支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师。
) G" y! u. a  {6 J& |# w4 }. c5 Y9 F1 w" B
“希特勒青年团”士兵们在体现勇气、进取心和奉献精神的同时,也犯下了野蛮的战争罪行。诺曼底战役期间,第12装甲师杀俘成性,这大概由於部队里有不少来自东线的老兵,他们和苏联红军的战斗中已经习惯了你死我活,根本没有优待俘虏的概念。迈耶的第25掷弹兵团在驻守阿登修道院(Ardenne Abby)时,杀害了27名加拿大战俘。这些战俘的尸体被草草掩埋在修道院的花园里,随后被加拿大军队发现。二战结束以后,迈耶从战俘营转到加拿大占领军总部,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
9 a8 b* s3 E: r# r5 v
( d2 m' |: X1 @  B3 C ) R& a9 ?) N0 T! C9 h" r
迈耶接受审判
9 [& B( e& \6 J$ C. j2 f' e5 A4 i7 p4 M3 X* z7 j6 ]* D
军事法庭的五名法官都是加拿大军队的高级将领。埃塞克斯步兵团的麦克唐纳中校(Bruce Macdonald)担任公诉人,佩斯步兵团的安德鲁中校(Maurice W. Andrew)担任辩护人。这次审判得到盟军统帅部的高度重视,敦促加拿大军方体现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而被害战俘的家属通过舆论强烈要求政府严惩元凶。麦克唐纳中校提出五项控诉,包括劣待战俘,纵容部下杀俘和亲自下令杀俘等等。 0 o8 x" T( `. v$ u
7 e. {* c7 \! M! h+ c
控方的证人是一个名叫耶斯奥涅克(Jan Jesionek)的波兰裔“希特勒青年团”士兵,他作证亲耳听见迈耶对部下说:“要这些战俘干什么?他们只会吃光我们的口粮!” 但他并没有听见迈耶下达杀俘的命令。另一个证人是15岁的法国少年拉切维(Daniel Lachèvre),家住阿登修道院旁边,他证明战俘是活着进入修道院的。
. n9 Q% [; y; @. N% f8 M" D0 ?0 f, x6 a/ K
迈耶上庭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询时,态度相当倨傲,一副“要杀要刮,悉听尊便”的架势。由於公诉人麦克唐纳中校曾是他的手下败将,迈耶言语之间颇为不敬,惹得麦克唐纳暴跳如雷,需要法官几次提醒他“克制一些”。迈耶先声称不知道修道院里有过战俘,当耶斯奥涅克出庭作证以后,又声称战俘在他的部队进驻修道院时就已经死了,但这又与法国少年拉切维的证词不符。
2 R- A* |: N0 S' B/ T8 s
, [3 \* k3 b6 T' u' `4 W1945年12月27日,军事法庭经过庭议,认为五项罪名中的两项成立,判处迈耶死刑,由行刑队执行枪决。宣判之时,迈耶不卑不亢,神情自若,向法庭鞠躬表示接受判决,然后转过身来,在宪兵押解下昂首阔步离去。
& S4 _% [. O, C$ C
- \) v  H. N5 e; v5 e+ |按照盟军有关规定,军事法庭的死刑判决需要经过最高军事长官批准,於是迈耶的判决书出现在加拿大占领军司令官沃克斯少将(Chris Vokes)的办公桌上。沃克斯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拒绝批准死刑,他在判决书上写道:“当我仔细研究针对迈耶的证据时,我发现都是些牵强附会的旁证。” 於是迈耶的判决改为终身监禁。1946年1月,迈耶被转到加拿大新布郎斯维克省的多切斯特监狱(Dorchester Penitentiary),开始服刑。, m9 g3 T0 R5 q$ b
- K6 J. k$ N9 S$ ]

  X6 ~0 E! O+ h9 S+ y& S- N% Z迈耶在加拿大多切斯特监狱服刑
" f4 H7 [+ d& ^4 q/ g% d5 C  V2 U/ U4 i2 S8 c2 E' S
迈耶在服刑期间,闲极无聊,於是给加拿大国防部写信,根据自己的经验评价加拿大军队,针砭其诸多弊病。迈耶的信在加拿大军方内部广为流传,并受到高层的重视。服刑六年以后,加拿大政府决定将迈耶转到德国的一座监狱继续关押。为了不让加拿大媒体发觉,有关方面让迈耶穿上加拿大军服,趁夜将他偷偷运出多切斯特监狱,直接送上停泊在哈利法克斯港口的轮船。
/ s2 E5 D  ~7 O& x迈耶在德国服刑四年以后,于1956年9月获得假释。迈耶出狱那天,他过去的党卫军部下数百人在监狱门口列队迎接,让当局颇有“放虎归山”之忧虑。迈耶获得自由以后相当活跃,积极为党卫军老兵争取军人养老金。1957年,迈耶的回忆录《掷弹兵》(Grenadiers) 出版发行,立刻成为畅销书,被译成多国文字,再版十几次,最近一次的英文版于2001年发行。1961年,迈耶因心脏病去世,终年51岁。 - k( C- [0 |! [' V' `+ V
1 K( @+ Z: j. T) _8 r2 v
迈耶在加拿大服刑期间,接受了记者多诺修(Jack Donoghue)的专访。多诺修的采访录记载了这样一段插曲:
9 A+ e, x7 U- A9 d# v8 `' |0 Q9 {' i# _  S) O  l
“(迈耶)只谈纯军事方面的话题。当他注意到我胸前的退伍军人绶带时,问道:‘看来你在欧洲西北部打过仗,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你们要在维里埃尔岭向我正面进攻?’ 我回答说,我并不知道答案,不过看过那里的地形以后,我猜想西蒙兹中将一定认为必须拿下这座高地,否则他的后勤补给线将受到高地上德军火力的威胁。迈耶说:‘如果你们绕过我的阵地,你们就会截断我的补给线,而我就不得不投降。这真是一场悲剧,我们简直是屠杀了那些可怜的孩子们。’ 这是他的原话,而他说得很对。那天蒙特利尔皇家高地团有123人死在德军的阵地前。” ' T+ x, Y6 _6 u5 S

3 B( ]0 c% P; y& ^& F战争已经过去多年,被战争扭曲的人性也逐渐复原。迈耶在不经意之间袒露胸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兵内心善良的一面。' w/ M% ?; F6 n9 [% S

  O: k3 l1 |5 t! K
作者: 丁丁    时间: 2011-10-17 07:53
迈耶好像没有上军校或者做参谋的经历,也不是出身于军官世家, 他的指挥才能是天生的还是像我军的优秀指战员一样在实战中磨炼出来的?
作者: 天地一沙鸥    时间: 2011-10-17 08:06
党卫军的制服是很帅滴!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1-10-17 08:37
丁丁 发表于 2011-10-17 07:53
' `- n  f5 A# @3 q* z, W迈耶好像没有上军校或者做参谋的经历,也不是出身于军官世家, 他的指挥才能是天生的还是像我军的优秀指战 ...

3 A# h2 @* ?' K, r8 g# h: ]党卫军系统的将领大多都没有军校或参谋部的履历,我记得只有帝国师第一任师长豪瑟早年当过参谋,其他几位军级指挥官正如斯坦纳和比特里希也都没有参谋部履历,师级指挥官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党卫队历史短,党卫军系统出身的将领年纪大多很轻,三十多岁的迈耶和蒙克颇具代表性。这帮人的特点就是能打,指挥才能是战场上磨练出来的,当然德军大环境的熏陶也有帮助。但是党卫军出身的将领罕见集团军司令以上的指挥官,我所知道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希特勒的卫队长迪特里希,一个就是斯坦纳,我后面有专文介绍。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1-10-17 08:43
天地一沙鸥 发表于 2011-10-17 08:06
/ T% g8 k; ]4 k$ C党卫军的制服是很帅滴!

1 ?1 P2 n/ `( @3 P6 U党卫军的制服应该和国防军没有区别,只是徽章有区别。纳粹德国的制服都很帅,蛊惑性非常强。
作者: landy    时间: 2011-10-17 09:03
好文啊,呱唧呱唧。
4 I* {9 V3 @0 Z  M6 g+ N0 X/ N9 a' {; H5 O! w/ q$ p, V' r- ?& E
克劳斯战斗集团(Kampfgruppe Krause)和瓦德穆勒战斗集团(Kampfgruppe Waldmüller),这里是不是翻译成战斗群更好些?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1-10-17 09:13
landy 发表于 2011-10-17 09:03
+ l2 Z8 C4 v! w$ F0 _8 P! R- ]好文啊,呱唧呱唧。
4 K" a# v( Z' A# D
. N1 y) X0 ~$ }: Z& H& y$ k( e. s克劳斯战斗集团(Kampfgruppe Krause)和瓦德穆勒战斗集团(Kampfgruppe Waldmüller), ...
1 \5 D( X$ N6 k0 f1 _, _
“战斗群”觉着别扭,让人想起“航母战斗群”。
作者: 丁丁    时间: 2011-10-17 11:23
史鉴 发表于 2011-10-17 08:37 - g  I) v1 x# V3 s/ Q* d, I
党卫军系统的将领大多都没有军校或参谋部的履历,我记得只有帝国师第一任师长豪瑟早年当过参谋,其他几位 ...

4 i* \" j# c/ S3 M: q看来现代战争的大兵团指挥还是要靠科班出身, 期待关于迪特里希和斯坦纳的大作.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1-10-17 13:44
似乎很多二战将领活得都很短,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去世了一大批。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1-10-17 18:15
猫元帅 发表于 2011-10-17 13:44
: \- Q! ?& r2 o4 R, {  ]似乎很多二战将领活得都很短,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去世了一大批。

1 Z4 w0 {* z3 }被冤魂索命去的。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1-10-17 18:16
狂热代替不了实力呀。
作者: 赫然    时间: 2011-10-17 21:07
关键是实力。
$ e9 `0 A$ z1 o* M) q
- d- z' s$ a. u" [$ \# c德军的著名战斗主要发生在西线和东线前期。东线后期德军是很惨的。苏军的光辉是主要在后期。1 C# X7 g1 ?! u% w
& Y; o8 p# |& N9 C% B) R
东线前期,德军在训练指挥上都优于苏军。火力上德军不弱于苏军,而且应该说绝大部分时候,火力是德军好。而且,德军的技术兵种比苏军好很多。于是德军屡屡获胜。
. Y3 V* e$ q9 h5 x6 R3 b
! {2 i" u/ E, L( e8 [到了东线后期,德军训练跟不上损失,苏军的技术兵种训练期基本都超过一年。苏军的炮兵,坦克和空军水平急剧提高。炮兵更是压倒性的优势。火力上德军在43年以后,就被上就是被压制的。而且,苏军的兵员相对充沛很多。在指挥和参谋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德军只能屡败屡战了。
0 c# i$ J) s6 P/ ~0 U/ Y# G$ o0 L8 p' K# \: G* C& G9 t
西线的情况对于德军要好一点。主要是盟军在战术战役协调上还在磨练中,战略思想还比较落后。盟军虽在火力上远远优于德军,德军还可以进行有序的反抗,虽然是屡战屡败。要是西线德军面对的是苏军,从诺曼底到柏林也就是两个战役就完蛋了。
: l4 K1 _& D" h# q* w( I) o, T& b' B& G; ?; F0 B: v) j. C
关键还是实力。Meyer要是后期在东线,估计也就是德军阵亡将领名单上多一个。: l% T* f8 ~- j1 ]" E7 @

作者: 魔术师    时间: 2011-10-17 22:35
唉,青年团的这些年轻人都是炮灰啊。。。确切说所有德国军人都是。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1-10-18 10:25
猫元帅 发表于 2011-10-17 13:44 ' [% H$ [5 s0 ^7 ^$ A/ E# f
似乎很多二战将领活得都很短,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去世了一大批。

) m# k6 k" s/ n% e( q/ P这是错觉,德军高级将领二战的时候基本都五十开外,到六十年代就七八十岁了。事实上德军将领但凡熬过战争结束,普遍都高寿,先看看元帅们的寿命:
( P: t* X, _2 o5 O& h
) ?- q& {9 x$ Z; RWalther von Brauchitsch (1881-1948) 67岁- w$ L+ b" A; C: g8 y2 S
Albert Kesselring (1885-1960) 75岁
. g: ^( I! N! r  ]6 s7 P$ xWilhelm Ritter von Leeb (1876-1956) 80岁/ M4 y- k9 @9 b
Wilhelm List (1880-1971) 91岁/ v1 u1 x* T% T6 z
Erhard Milch (1892-1972) 80岁" D; F3 N& U5 k; {
Gerd von Rundstedt (1875-1953) 78岁
" u! \' `0 o+ v2 ?7 W3 S2 p6 RHugo Sperrle (1885-1953) 68岁
1 L- D2 ^5 E6 u  VGeorg von Küchler (1881-1968) 87岁$ I. t5 ~0 B- o& _! {( R2 G
Erich von Manstein (1887-1973) 86岁
. A1 T3 q* D# K4 z' W1 m' @4 ?8 nFriedrich Paulus (1890-1957) 67岁
, N5 q' B, m" F* M. g4 @( ^Paul Ludwig Ewald von Kleist (1881-1954) 73岁
  v; Y+ ~. w) XMaximilian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1881-1954) 73岁$ `/ i' e) Z) B, [
Ferdinand Schörner (1892-1973) 81岁4 F4 H1 U) K6 i* @5 h) s
  l8 C8 G, g# R5 A% {+ n
另外我写过的几个德军将领,巴尔克活到89岁,斯坦纳活到70岁,奥托·库姆活到95岁,比特里希活到85岁,梅林津活到93岁,哈尔佩活到81岁,劳斯活到67岁,内林活到91岁,布莱特活到72岁,曼托菲尔活到81岁。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1-10-18 10:29
魔术师 发表于 2011-10-17 22:35 6 |5 P- h0 d  r2 u7 m7 y
唉,青年团的这些年轻人都是炮灰啊。。。确切说所有德国军人都是。
; l- V1 |* l6 d# r3 r- m8 I7 s
所有军人都是炮灰,只不过有人是正义的炮灰,有人是法西斯的炮灰。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1-10-18 11:08
赫然 发表于 2011-10-17 21:07 7 ^+ r* H2 ]  r: i4 K- Y
关键是实力。
5 l; S- u& ?4 h& r3 Z8 r6 g" S( a3 R4 e. T# e2 B6 h$ R* v
德军的著名战斗主要发生在西线和东线前期。东线后期德军是很惨的。苏军的光辉是主要在后期。 ...

7 D  w: \, P' Z0 O2 s德军对于苏军拥有相差悬殊的战术优势,这个包括士兵和中下级军官的战术素养,以及将领的指挥水平。除此以外,德军从一开始在硬件方面和苏军差距就相当大,尤其是坦克和大炮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不能说火力是德军占优,这个对比双方投入的坦克大炮数量就明白了。比如德军入侵苏联的时候所有坦克加起来两千多辆,苏军则拥有两万辆坦克,其中包括1700辆T-34坦克。有人强词夺理说苏军坦克绝大多数是落后型号,我实在看不出T-26、BT-7比德国的II型、捷克38t坦克差在哪里,后者大概占到德军坦克的将近一半。但是德军的后勤组织比苏军强,可以在局部集中发挥火力优势,而苏军大炮虽多,弹药往往跟不上,这里有一定的此消彼长。) A( j, X1 {1 x3 J, X
3 J  l- w$ @6 [$ \
至于训练,苏军是出了名的糟糕,41年夏天丧师三百万,丢掉了绝大多数训练有素的部队,后面组建的部队都是仓促上阵,根本没有时间训练,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战争后期。所以苏德战争前两年,苏军官兵的战术素养根本没法跟德军相比,基本就是靠人垫,一个师从组建、集结上阵、然后打光,往往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电影《兵临城下》开始的镜头夸张了一点,但距离事实并不远。43年后苏军开始屡战屡胜,官兵信心提高了,经验丰富了,战术素养这才渐渐提升,尤其装甲兵进步很快,到44年几乎赶上了德国装甲兵。但这也是实战锻炼出来的,跟训练无关。2 ~, \7 X! F: C0 N0 ~+ o5 K

9 Y+ q. L* o( A% ^西线完全不同于东线,德军面对彻底摩托化、拥有绝对空中优势的盟军,有劲使不上。那些从东线调过来的百战劲旅,往往进入战场的途中就被炸掉一半,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模范装甲师”(Panzer Lehr),荟萃德军装甲精英,装备最先进的坦克,一路上被狂轰滥炸,进入诺曼底战场时就已经元气大伤了。5 p( T% g2 g7 K5 p8 ^

作者: 空气精灵    时间: 2011-10-18 16:12
感觉在后期,尤其是西线,相当大的功劳得归于空军,如果没有他们的狂轰乱炸,光靠地面作战,似乎战斗一时半会还结束不了,也许还会制造几个新的德军的胜利?
作者: 安静    时间: 2011-10-18 17:13
天,迈耶在狱中的眼神。。。。。。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1-10-19 08:56
安静 发表于 2011-10-18 17:13 8 a. i! ~, W+ [. y! g3 {
天,迈耶在狱中的眼神。。。。。。
$ F) Y0 m: m+ S
酷毙了吧。党卫军可是出了不少帅哥,迈耶算是代表之一。
作者: warbrai    时间: 2011-10-19 12:36
啥时候出成书啊,暂定"纳粹将军传"吧 ,哈哈~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1-10-20 09:07
warbrai 发表于 2011-10-19 12:36
/ [$ F5 p, g2 ?% G7 Z啥时候出成书啊,暂定"纳粹将军传"吧 ,哈哈~

; g& j& p9 `, ?) G* K这种书没多少人愿意看的。
作者: 山远空寒    时间: 2011-11-4 19:29
史鉴 发表于 2011-10-20 09:07 / U6 t6 g8 c! w: F, T8 R
这种书没多少人愿意看的。
" D* ?: d5 w9 V- _
军迷喜欢呀!让大伙也知道一下,不光我们有不畏的将领,纳粹的也很厉害!
作者: 老土拨鼠    时间: 2012-5-6 16:48
天生是指挥官。
作者: 老土拨鼠    时间: 2012-5-6 16:49
史鉴 发表于 2011-10-20 09:07
' F, N9 m+ ~+ ~- j( h! N+ A0 N5 X这种书没多少人愿意看的。
% v+ x, k# Z7 q: i
愿意看的人不会少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2-5-7 07:55
老土拨鼠 发表于 2012-5-6 16:48
/ ^7 E" o! w5 B" B( U8 y天生是指挥官。
  p  v5 {* M& K# a
这种人是为战争而生的,如果放在和平时期,肯定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作者: 兜胖胖    时间: 2012-5-8 03:46
空气精灵 发表于 2011-10-18 08:12 + k9 @1 a( I7 x3 L4 y* d/ @5 T& W2 G: h
感觉在后期,尤其是西线,相当大的功劳得归于空军,如果没有他们的狂轰乱炸,光靠地面作战,似乎战斗一时半 ...

( e- U; t3 m2 K9 m- L# O* b; c/ E是这样的,美苏在二战东西战线的经验一直延续了下来,美军重视空军制空权保证对地打击,苏俄重视大兵团广正面大纵深的机械化突击
作者: 舍也是得    时间: 2012-5-8 10:15
兜胖胖 发表于 2012-5-8 03:46
% @* H, h, D- o- Q9 k是这样的,美苏在二战东西战线的经验一直延续了下来,美军重视空军制空权保证对地打击,苏俄重视大兵团广 ...

$ Z& x& t4 J0 T; w3 p. d8 }' X我们也打了那么多年,都有些啥经验呢?
作者: 兜胖胖    时间: 2012-5-9 00:38
舍也是得 发表于 2012-5-8 02:15 9 A: E) s+ A2 s3 t
我们也打了那么多年,都有些啥经验呢?

2 L) v2 a5 F, ?/ ]* d6 H4 U共军打得是游击战,所以一直强调单兵素养,步兵战斗散兵线,还有铁脚板什么的。在陆军技术兵器上则向苏联路线靠,重机械化,前线火炮装备数量甚至比老大哥的还要强。近些年开始像美军学习了,不过我认为美军的空中力量建设走过头了,陆军基本纯粹变成了空中打击引导队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