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浅析“红箭-11”反坦克导弹的装备前景 [打印本页]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12-8 13:19
标题: 浅析“红箭-11”反坦克导弹的装备前景
      
, U) o+ ^, y! _3 Q本文刊载在《世界军事》2017年第21期上,以下是正文:
) h  y6 |0 t  H* }4 ^, ~, G& w7 W7 w& u; g7 K! P

( n. k3 O8 U+ W& c
% T% h" O' k8 Y多年前,一枚标有“AFT11武器系统设计定型”字样的纪念章在网络上曝光,引发军迷高度关注。“AFT11”是按我军新的武器装备命名规则命名的新型反坦克导弹,不过坊间仍按传统习惯称之为“红箭-11”。
2 i7 U( k& s+ V3 ~* P9 s: }) V9 }( W' a
之所以在国产高技术兵器如井喷般涌现的今天,一款并不那么起眼的反坦克导弹系统还能引发关注甚至争议,盖因在纪念章那不甚清晰的图片上,“红箭-11”系统结构外形显得与俄制9M133“短号”反坦克导弹颇为神似。故而在网络上,“‘红箭-11’是山寨‘短号’”的传言一度甚嚣尘上。% F5 C3 L2 b# H& S" A7 G8 _  H( P$ g
2 o' ^- H2 Y7 j8 V5 R
在今年8月16日举行的中国“装甲与反装甲日”活动中,“红箭-11”实物首度曝光,并进行了实弹射击表演。在事实面前,传言不攻自破。不过,在“装甲与反装甲日”上对外展示的新型反坦克导弹,并非只有“红箭-11”。面对体积、重量与之相仿的“红箭-12”,人们不禁要问:我国为什么要同时推出两款规格类似的反坦克导弹?它在我军中的装备前景又如何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红箭-11”的设计特点,以及我军未来反坦克体系建设方向谈起。
8 b- P3 \5 n) ]; Z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12-8 13:22
, D& M+ e, q' W
沙场新锐9 s$ f  e  M% H+ N

$ j+ T/ z5 K( S3 G. u$ i6 U$ k7 @从“装甲与反装甲日”上展示的实物来看,一套完整的“红箭-11”武器系统,由顶置的导弹储存∕运输∕发射筒、制导系统和三角架这三部分组成。, c6 d- Z% Q" _- J) u
1 z5 z, v6 Y3 S' p. G
5 L1 N! x5 A9 p9 q+ M/ Z; w
“红箭-11”反坦克导弹全貌$ F$ y. K7 H1 A2 n& [  \' H3 U6 Z2 K

, \0 E% b# h3 H" [0 y- R0 j2 U“红箭-11”的储存∕运输∕发射筒前后均有八边形护罩,发射前取下。“红箭-11”导弹外形与采用鸭式布局的“短号”导弹几乎找不到共通之处,但却与美国“陶”2A重型反坦克导弹非常相似。导弹从前到后分别由伸缩式前置探杆、串联聚能破甲战斗部、续航火箭发动机和助推火箭发动机等4大部分组成。“红箭-11”的4片主弹翼和4片尾翼均是内埋式平直弹翼,错开布置,呈“X-+”布局。4片尾翼中的2片处在2个续航火箭发动机喷口的后部。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气动布局,可借助发动机喷出的高速燃气气流来提高尾翼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减少导弹初始飞行阶段的扰动。由于续航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通常在2秒以内,因此不会造成尾舵的烧蚀甚至失效。& |& Q( I0 R; m; x; L- a
; `' t' n6 w+ ]% X! c% A
和“陶”2A 完全不同的是,“红箭-11”采用激光驾束制导。导弹发射后,射手通过瞄准设备连续不断的跟踪目标,同时激光设备发射出与瞄准线重叠特殊“调制”的激光束。“红箭-11”导弹在飞行中,弹尾激光接收机解码、解算出导弹在这一激光波束中的偏移,将自己修正回到波束正中。只要射手连续瞄准目标,导弹就会最终准确击中目标。6 V- M, w8 |7 B2 {

  v/ b+ Y. f0 w! N9 X 8 d8 ?7 D0 o7 }9 p
“红箭-11”反坦克导弹的4片主弹翼和4片尾舵错开布置,类似于X-+的布局  M8 |. x: V5 K8 u9 `) N
5 q  b* k  E4 C+ F% Q+ f# U5 c
和“红箭-8L”一样,“红箭-11”的观瞄系统采用潜望式设计。孔径巨大的热成像瞄准位于储存∕运输∕发射筒左下方。其右侧是激光驾束制导仪及其他配套设备。低置的目镜仅比三角架略高一点。潜望式设计极大降低了射手在战场上的暴露面积,有助于提高隐蔽性和生存概率。和大多数步兵反坦克导弹采用的跪势操作相比,卧姿操作不仅让射手更舒适,而且能让射手心理上感觉更安全一些,有助于其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静下心来操作,从而提高导弹命中率。正是由于这个潜望式设计,“红箭-11”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人误会是“短号”的山寨品。实际上,潜望式设计亦非“短号”专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入役的前苏联9M111反坦克导弹(北约代号AT-4“塞子”)就采用了类似设计。
8 U, B$ `/ h8 b) Z. @- x
. I7 J5 V2 ^/ k8 T+ U2 g0 u$ N) M  L ' I; y# q$ Q4 V. ~6 w6 G+ {
“红箭-8L”实现了潜望式操作& B# `9 x% A/ j& _& ?% o3 d3 c

( B2 R! f3 b! H# @6 {  x, e“红箭-11”系统最下方的三角架上,冲制了不少工艺孔,由此彰显出设计单位对系统减重的重视。, d- \. m' N: \) s% e

0 O1 \3 ~8 H- t+ H) \. T' O虽说在“装甲与反装甲日”上,“红箭-11”进行了实弹射击表演,但有关方面却并公布性能参数。从现场实物与背景参照物的对比来看,“红箭-11”的弹径应该在130至140毫米之间;弹长估计在800毫米左右。系统全重应该与同台展出的“红箭12”不相伯仲。考虑到“红箭-11”弹体明显比“红箭-9”小一圈,其射程应该达不到“红箭-9”的5500米。既然比“红箭-11”个头小一圈的“红箭-8”后期型号能到达4000米的射程,因此估计“红箭11”射程应该在5000米左右。& S) j* @- n. j1 Q

/ U/ U$ V( {9 ]# B+ \# z从北方工业公司在“装甲与反装甲日”上的实弹射击视频看,“红箭-11”射击距离约2000米,飞行时间约7秒左右,因此其最大飞行速度约300米∕秒。
. o& r$ e7 t4 }
, d: S- k. P. |. \& D在最大静破甲深度方面,上世纪90年代初定型的PF89型80毫米单兵火箭筒破甲战斗部,采用了双锥度药形罩,最大静破甲深度为628毫米,约为7.85倍弹径。20余年过去,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突破,加之“红箭-11”粗壮的前置伸缩探杆内,应该装有小口径前置装药用以引爆反应装甲,因此“红箭-11”的最大静破甲深度达到、甚至超过10倍弹径,绝非天方夜谭。1300至1400毫米的静破甲深度,足以击穿当今世界任何一款主战坦克的炮塔正面。" X$ \, s1 Z; {) V
3 C6 R0 U3 \6 T7 i; h6 u: r
! y0 G6 T- Q) ], M/ q
“红箭-9”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 `# T( y( o) s" f4 t/ k3 O/ U1 j( H  W' o9 L; o; y' I
所以,别看和“红箭-10”、“红箭-9”这样的重型反坦克导弹相比,“红箭-11”从“体形”上来说不过是个“小不点”,但这“小不点”作为沙场新锐,威力绝对不容小觑。只是“红箭-11”要想大规模列装我军,面临的不确定因素着实不少。首头其冲的,便是与“同门师弟”——“红箭-12”的“同室操戈”。: u% E, E  q+ Y7 h6 |* J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12-8 13:27

6 |, @& C5 l; m6 k% ~4 w* _. I. c# U7 L7 v# \

# v2 H8 J: n' Q0 @- p不相伯仲
) s4 L0 ]* H! ?  X1 h+ r, |  u  Z* w" p/ X0 M* t" T# O
! v( t% ^7 ?/ L! q
“红箭-12”9 i3 w4 C+ |( _3 Z$ _
6 u# c7 v) I- T
“红箭-12”是近两届珠海航展上的明星。根据公开资料,它是一种单兵或班组携带的红外成像制导、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拥有掠飞攻顶和直接攻击两种飞行模式。导弹采用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成像导引头,弹长约980毫米,弹径约135毫米,最大射程2000米以上。系统全重约22千克,其中带储存∕运输∕发射筒的导弹重达17千克。
1 D6 X; v* j5 K1 |. ]' p# N/ ?" m3 y; X' e( Z+ c1 h& l
从实弹射击视频看,“红箭-12”射击距离约2000米,飞行时间约10秒左右,因此其在水平面投影上的平均飞行速度,约为200米∕秒。考虑到“红箭-12”在射击时采用高抛弹道,有个爬升的过程,因此其实际飞行速度应在200米∕秒至300米∕秒之间,略低于“红箭-11”,但没有本质差别。
! g2 g# e$ o" a$ ?3 i+ u  l6 N  s( X; M; ^

/ D% C; h. l3 S% k“红箭”-12三种型号从左到右分别是半主动激光型、红外热成像型和电视制导型
& h$ R* j( y9 b( }/ m' ^% L
$ F0 e% h/ ]4 W& B/ `( y从公开信息判断,同样采用了串联战斗部的“红箭-12”几乎与“红箭-11”同期研发,二者弹径又相近,因此最大静破甲深度也应当相差无几。
2 F5 H1 J! g: t7 B- l0 \: r  s& Y* L0 C: P
令人吃惊的是,在此次“装甲和反装甲日”上,“红箭-12”展示了3种亚型:分别是红外成像的基本型、激光半主动制导型和电视制导型。其中,电视制导型将最大射程提高到4000米,激光半主动制导型最大射程则在4000米以上。% z+ ?- D2 B, w7 E7 O8 ^

3 e' [) Y+ L3 H$ p  ^# R6 v$ n , L) i" x; H# D4 w7 m! r' {
“红箭-12”导弹的半主动激光制导型,该弹射程达到4000米,仍具备攻顶模式,昼夜间可以作战,只是没有了“发射后不管”能力,不过倒是挺适合作为车载导弹使用
' s. ?2 m; O+ D1 a+ G2 E0 W
  e! D* M% c: j从以上数据来看,“红箭-11”和“红箭-12”除了制导方式截然不同,其他在诸如体积、重量、威力等方面,“同质化”的问题相当突出,构成了直接竞争关系。其各自的优缺点归根到底,都是由制导方式决定的。" V1 F$ ?/ |2 G0 c- B) ?
% e5 M9 o0 T3 j/ W" v
“红箭-11”采用的激光驾束制导,比“红箭-9”采用的激光指令制导更为简单。导弹系统的激光发射装置,以及测量、计算瞄准线偏差并发出飞行控制指令的主要设备,都安装在地面控制装置上,可重复使用。导弹上既无需安装导引头,也无需装弹载计算机,弹载设备和制导装置得到了极大的简化。在降低导弹技术复杂性,提高了可靠性的同时,也极大降低了造价。负责接收调制编码信号的激光接收机位于导弹尾部,敌方很难对激光传输环节实施干扰。尤其是公开资料声称,“红箭-11”所采用的激光束频段,对大气烟雾的穿透力极强。因此在阴霾、沙尘、硝烟弥漫等恶劣的条件下,激光驾束制导的作用距离和制导精度依然优于热成像制导。此外由于激光单色性强,功率不高,地面背景散射光干扰也远低于热成像制导。采用激光驾束制导的额外好处,是射手可以在导弹飞行途中,临时改变攻击目标。这样就有可能避免在混乱的战场上,多个反坦克小组向同一个目标开火,造成“过杀”浪费的现象发生。当然,在目标多样化的战场上,激光驾束制导的反坦克导弹也可用来攻击火力点等固定目标。9 ^9 z7 d; A8 e: F0 Z8 r

6 {" q4 N$ n8 ]4 u! M( S. O2 F- t任何一种制导方式都不是完美远缺的,激光驾束制导亦不例外。具体来说,现代坦克上普遍装备了激光告警器。在察觉到被激光照射后,敌方肯定会采取机动与施放热烟雾、发射干扰等反制措施,甚至会利用相较于反坦克小组更好、更先进的战场观测设备,迅速寻找危险源并用火炮压制反坦克小组。而“红箭-11”导弹平均速度虽较第一、第二代导弹快得多,但从出膛到命中目标,都需要射手持续不断地对攻击目标实施连续跟踪、照射,这就将射手置身于危险之中。虽说“红箭-11”观瞄系统采用了潜望式设计,但在面对敌方炮火压制时,跪姿和卧姿的生存概率并无本质区别。
$ b1 Y' O1 ?. A* k
1 s. s. W( L1 e. X. c1 Y " R( G6 t& U, }( k& m- H8 c
珠海航展上的“红箭-12”红外成像制导型1 ^8 s" K) [. T2 {. i2 F! o& _
( _0 v9 K" J* f! o, I' h$ i
反观“红箭-12”基本型所采用的红外成像制导,理论上可以做到“发射前锁定、发射后不管”。这种看起来“高大上”的制导方式,不仅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造价极为昂贵,而且这个“发射前锁定”,是要在敌方坦克逼近的情况下,耗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考虑到“红箭-12”基本型最大射程仅有2000米左右,如何能抢在敌坦克观通设备发现前,顺利地对敌坦克实施识别、瞄准、锁定,并扣下发射扳机,恐怕不仅取于射手的心理素质和操作熟炼程度,也取决于许多诸如敌方装备质量、官兵素质等不确定因素。实际使用时颇为冒险,效果存疑。况且在诸多红外对抗、干扰措施面前,在热源颇多的战场上,红外成像导弹的实际命中率非常不容乐观。而且这种制导体制,决定了它不可能发射后中途改变攻击目标(被敌方红外对抗措施欺骗,导向错误目标不在此列),在对付与背景红外差别不明显的目标(诸如火力点)时,效果也很糟糕。
$ l( L2 M7 G2 ^( ~; o. R
; @5 ^/ U3 K4 s: h, l& q至于电视制导型的“红箭-12”,固然极大降低了造价,但这种制导方式只适用于白天能见度较好的环境,而且必须实施全程人工引导。半主动激光制导型的“红箭-12”和激光驾束制导的“红箭-11”相比,导弹上多了弹载计算机。需要由它处理导引头接收到的制导信号,自主控制导弹飞行。因此其导弹本身更贵更复杂一些。不过,半主动激光制导可以实现“A射B导”。即射手发发射半主动激光制导型“红箭”-12后,可立即撤离发射阵地,导弹制导由其他人员或者平台携带的激光照射器负责。这种制导方式命中精度不亚于红外成像制导型以及电视制导,而且不仅可以打移动目标,而且也可攻击各种火力点。
: S% f% d. R3 q: m' {8 m/ {/ }) m
综上所述,同属第三代便携式导弹的“红箭-11”和“红箭-12”,性能各有千秋,但大体在伯仲之间。为什么同时研发两种水平大致相当的导弹?笔者以为,这是因为红外成像制导技术复杂,为稳妥起见,北方工业公司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于是便有了“红箭-11”。* r  r, W0 T- |# J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12-8 13:31

& P  V% |' }) l$ K前途未卜
# d! d1 y! E9 S' _# f
% u4 b$ Y* U) |6 J和“红箭-11”相比,拥有3个亚型的“红箭-12”无疑让不同档次的客户,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看似比“红箭-11”更具竞争优势。不过,在笔者看来,目前这二者均前途未卜,鹿死谁有还未可知。+ w! @  w6 K# i3 J  p
$ i! G3 y& ^* m  ^0 W
( O2 Z4 i2 [' Q4 `* x* t) X6 B2 ^
“红箭-73”系列可在使用前根据需要换装弹头。: B/ `, E8 [. T7 p) c+ T. w3 K6 ^
" @0 _1 U+ }" y$ q- N6 k$ \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北方强邻的钢铁洪流,给予我军以极大的压力。鉴于重工业水平和国力的不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军一直饱受重型机械化部队不足的困扰,因而着重发展反坦克导弹,并于上世纪90年代建成了集团军-师-团三级反坦克导弹装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集团军一级装备的是“红箭-9”重型反坦克导弹。“红箭-8”则是师级反坦克导弹分队的“当家花旦”。经过现代化改造,老而弥坚的“红箭-73”系列导弹,则装备在团级。
9 Q8 z! z, ]. N4 r
8 ?8 o# s6 H( i: [- v
  h! q7 H  I6 a, S$ ^“红箭-73D”反坦克小组! p4 q2 p9 i. u; `) Z- L' C5 y  z

9 `% z: Z. y- K% h& L6 q不过,进入新世纪后,我军向机械化、信息化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陆军作战的主导思想,亦由过去的运动战向数字机械化部队正面高速突进转变。在作战环境、装备条件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我军的反坦克能力建设思路,明显由过去以步兵反坦克武器为主,转型为以武装直升机、重型装甲单位为主,以步兵反坦克武器为辅。: g& m  Y; U! ^# J& d/ |* h- I- C

# N& ^+ g2 e& S- L0 U" k% x3 g& o
+ ~6 b8 R  U2 |2 s8 C“红箭-9”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接受检阅。/ {& V$ Q( }& a/ R) {7 y% S  c7 z

  z# r) v1 d9 \& j/ C$ A0 R/ ]4 i& S尤其是近年来实施的新一轮军改,力度之大,变革之深,前所未有。从不久前在朱日和演兵场上亮相的陆军新型合成旅来看,“红箭-10”反坦克导弹很可能已由原先的集团军直属,下放到了合成旅。这种基本型最大射程10千米,改进型最大射程25千米的光纤制导导弹,采用“人在回路”设计,不仅可以打击敌坦克,还可打击低飞的敌直升机,必要时甚至还可以当成无人侦察机使用。该型导弹下放到合成旅一级,将步兵反坦克拦截线向外推至超视距,让敌坦克火力无从反击,形成对敌坦克集群的单向猎杀,反映的是“集火远射、火力歼敌”、“尽量不与敌打近战”的装备思路。以此推论,原先装备师一级的“红箭-9”反坦克导弹,今后应该是合成营的直接火力支援武器。这种装备在4×4轮式轻型装甲发射车上的重型导弹,拥有比单兵(小组)便携式导弹更好的系统支持,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大的威力,可以迅速向指定方向集中火力。
, x0 `# p# [+ Y7 |* m1 ~' J& c5 Z- ?$ p" k

1 Y6 @% b& D, H+ M“红箭-8”发展出了一个宏大家族, X4 ?. x; J$ [0 W  |  f

, s2 B0 p/ V2 m5 K+ _; T( U笔者以为,从装备条件、作战任务等各方面情况分析,我军不可能像美军那样,把“标枪“作为机械化步兵班的选用武器,或者像日本陆上自卫队那样,在步兵班中设专职的反坦克导弹操作手。以此而论,“红箭-73”、“红箭-8”、“红箭-11”、“红箭-12”这四种单兵(小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只能在连属火器排和步兵战车车载两方面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了。! I. T: [* I# e" `! Z( J, `$ F

3 F; g* W: b- w! x* m 7 C/ Q+ `3 a2 J5 R1 h. u6 Z! ]
“红箭-8”可由小组携带,但所需人手较多。
8 N& p) I- w; x. G7 O
0 P; Z" A8 q7 O: \3 O1 a和美军步兵战车是车载步兵班的火力支援单位不同,我军一直以来,都将步兵战车视为机械化步兵班火力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求步兵战车车载反坦克导弹在必要时,也能下车伴随步兵作战。换句话说,未来我军步兵战车车载导弹和步兵连装备的反坦克导弹,有统一型号的现实需求。由于发射时储存∕运输∕发射筒必须后抛,对下车步兵构成一定程序的威胁,“红箭-8”因此从未装备在步兵战车上,未来在我军反坦克导弹装备体系的竞争中中最有可能率先出局。在“装甲和反装甲日”活动中“艳惊四座”的VN-17型步兵战车炮塔两侧,分别装了1枚半主动激光制导型的“红箭-12”,似乎给外界传递了一种该型导弹在竞争中处于领先的信息。不过别忘了,VN-17只是款外贸战车,其配置未必和国内自用型完全一致。无论是“红箭-11”还是“红箭-12”,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对手”,那就是老而弥坚的“红箭-73D”。/ o) Q+ a6 g/ P8 |2 i( C

2 P" b5 h1 W+ Y! `" R7 R5 ^% C' k
7 f# W. X" J. s5 G9 sN-17炮塔两侧的半主动激光制导型“红箭-12”。9 W1 G0 \2 g. |4 T6 j

: s" [  v9 _% M' X! |“红箭-73”本是款技术老旧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但经过军工科研单位一路魔改到“红箭-73D”,已经脱胎换骨成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在未来我国周边不大可能发生库尔斯克式的坦克大会战的情况下,“红箭-73D”无论是被步兵当作支援火炮,远距离打击各种工事、火力点,还是回归本职,打击在我反坦克体系层层拦截下,少数侥幸逃脱的“漏网之鱼”,都还堪用。“红箭-73D”这种需要在发射前组装的导弹,在遂行上述不确定性任务时,因为可以根据需要临时更换战斗部,所以反而比用储存∕运输∕发射筒预先封装的第二代、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更具灵活性,打击效果也更好。5 h" Q1 l# r; x7 h* d
) `; U5 B" L0 g4 E+ O" h) H

) C( c% O3 w' Z目前,军中的“红箭-73D”保有量还很大。
1 d! v0 Y% ]  B- D& {
* U7 d$ }$ o- R: y5 @; G& b/ ]最为关键的是,“红箭-73”生产线已经持续运转三十余年,各种改型产量蔚为可观,由此极大地摊薄了研发和生产成本。根据2014年联合国军控机构文件显示,中国出口南苏丹的100套“红箭-73D”反坦克导弹,包括1200枚导弹,100具发射控制制导装置,200块电池,9个训练模拟器及零备件,总价值1500万美元。也就是说,每套配备12枚导弹的“红箭-73D”武器系统才15万美元。如果每套发射控制制导装置单价5万美元,那么每枚“红箭-73D”导弹售价仅为8000美元。如此“白菜价”造就了超高的效费比,这是“红箭-11”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就更遑论造价昂贵的“红箭-12”了。9 D$ n& t# l7 e+ k. _: u+ |  p& j

. H+ U- d3 d& W' {, S& ~5 }
& h0 |4 w: }! H0 z  @6 g“红箭-8”系列既可车载发射,也可由小组便携。( S0 M+ B1 n% U6 Z9 t# u
" H# h5 d* m& r* H% w
以中国陆军深入骨髓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作风,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不把老旧装备的潜力和剩余价值挖掘殆尽,是断然不肯“善罢甘休”的。所以,除非有要全方位提升性能的紧迫现实需求,否则的话,在“红箭-73D”和“红箭-8”导弹库存消耗光或导弹寿命到期前,“红箭-11”和“红箭-12”恐怕都只能在外贸市场上寻求突破。6 L8 F3 B. ^0 e

, k6 P$ _1 w) t) I% T
3 N* i* K1 o3 Z' w7 |. ^2014年珠海航展上的“红箭-8L”7 L' `, z. \5 e# m2 z& I
" G" P8 _! g' ^) G; z( x) D* j
7 Y3 X& T+ `- Z! M0 P4 K  A4 P
不过,在决定是否大规格列装前,笔者认为无论是“红箭-11”,还是“红箭-12”,都有进入侦察兵分队、空降兵分列领先试用的机会。因为它们的系统全重毕竟要比“红箭-73”、“红箭-8”轻不少,很适宜这类经常需要孤军深入敌后的部队需求。它俩的前途命运,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其实际表现。
+ S, M: u$ w  q/ f% `
- S$ x* O9 r  e& T2 f- B6 _1 \) d( D

作者: cloudian    时间: 2017-12-9 01:36
本帖最后由 cloudian 于 2017-12-9 01:39 编辑
9 F1 s" j: [; Z+ [2 A$ A% W1 Z6 p9 A
泛RPG神教公开申明,愿意接纳反坦克导弹这一成员;但是RPG神教的原教旨主义者表示坚决反对;多炮塔神教认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反坦克导弹是可以拉拢和利用的对象,只要能装在炮塔上的,就是盟友;然而多炮塔神教中也有很多人担忧,反坦克导弹的“制导”能力,是不符合“多铆蒸刚”的教义的,虽然教义中没有明确指出,但是信众们一般认为:三角函数计算出来的弹道才是唯一的正途,所有对弹道的事后修正,无疑都是某种修正主义的懦弱表现——在这一点上,RPG神教和多炮塔神教,恰恰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所以,反坦克导弹的前途和命运,仍然晦暗不明。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7-12-9 03:35
忘情 发表于 2017-12-7 23:31* }' W! U9 g0 j4 o$ I( `
前途未卜
# ^% ~3 `" Y7 I+ a) x
4 c! m2 V# |$ r+ A2 u" s' ?和“红箭-11”相比,拥有3个亚型的“红箭-12”无疑让不同档次的客户,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看似 ...

' u$ y7 P; S- b1 W- V$ q5 l. b激光驾束制导有三个问题:
# p! i5 u& I0 X* {7 ^8 C- E' B1、发射平台要高度文tin,激光束不能抖动。步兵匍匐在一个地方或者车辆短停没有这个问题,直升机在悬停中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毕竟危险较大/ [  `4 H  s6 t
2、目标不能高速移动,激光束高速追踪超出制导单元响应速度的话,会被“甩落”瞄准线
3 X! k, v5 @' Y4 R! L! w+ F6 `/ p3、距离越远,波束约“肥大”,瞄准精度越低: Z* b9 d  |+ ^
; T& R+ P8 f4 O' l  q6 S
激光半主动的波束可以宽大得多,由于是寻找目标回波,导弹离目标越近,回波越强烈,精度越高。
: c, D9 e& Z# z! [5 e4 J1 p/ I8 V8 E  ^. V, D
如果40火简易制导化可以白菜化,红箭73D的吸引力也将下降。
作者: 红茶冰    时间: 2017-12-9 06:59
看样子晨大童鞋对这个还是不十分了解哈。问题只有一个,烟雾 哪怕是穿透性最好的紫外激光对于特殊烟雾一样没办法穿透。
* T; l# D, w0 D& A$ ?激光束抖动是因为导弹上的主动寻引头上激光头开启了,目的是两个,第一 锁定目标 第二 用来测速与测距,这点最关键。 当然也有早期型号采用发射具自带的激光头来采集信号在经过编码传给飞行中的导弹,也既发射具做全局控制不过发现效果不好,还是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导弹更合适。
) g/ p& W* e' l7 R) V% K. ?运动目标还得分对象,如果是直升机那就没辙了。 激光波束随距离增加光斑变大不是问题,,只要码率对得上就OK " }# ^) \4 V( p: J- s7 D/ z: ]" g
激光制导最难的地方极少有人说,那就是控制系统。这个我了解的肤浅,等专业人士来讲解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7-12-9 09:18
红茶冰 发表于 2017-12-8 16:59
) q2 }2 h! }- ]7 R& ~看样子晨大童鞋对这个还是不十分了解哈。问题只有一个,烟雾 哪怕是穿透性最好的紫外激光对于特殊烟雾一样 ...

) L; m6 m& e& f) v, _; }激光驾束制导还有导弹上的主动引导头?8 e* a; k4 A+ \+ C/ H+ Z6 M
; r4 v+ T- o2 E
激光束光斑随距离增大,码率不是问题,但瞄准精度就糟糕了。束肥大了,导弹在整个肥大的束里都自认为还在精确跟踪,怎么可能不是问题呢?
作者: njyd    时间: 2017-12-9 17:11
晨枫 发表于 2017-12-9 09:18
$ Y  l0 G' s' |$ X激光驾束制导还有导弹上的主动引导头?
9 ?7 d# j! {  {  U+ G
  ?* e( V; ?4 A激光束光斑随距离增大,码率不是问题,但瞄准精度就糟糕了。束肥 ...

0 t/ M' [# q) `3 A2 I. Q* a' F激光不会是简单的一束不动的激光,应该是圆锥扫描或多束不同编码的并行激光,单束不动的激光导弹飞出激光束都不知道往哪修正。7 ~- d6 a2 J4 R1 D
其实重要的是不能单装备一型导弹,否则对手研发出一种反制措施你就全完了。你拥有多种不同的制导方式,对手反制起来也麻烦得多。
/ x8 y! L1 A, h6 |7 s0 V$ R早期红箭73的目视手动制导还是不能丢,这其实是最难反制的手段。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