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e: u8 j4 K G6 ^$ ^
小说之中,李达康的形象无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改革者形象。从80年代开始,改革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主题词。也不停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改革人物,而这些改革人物又以描写官场人物的作品最有代表性。李达康形象的滥觞似乎就在于此。年纪大一点的朋友们说起《新星》里李向南的形象应该也还是耳熟能详的。在80年代后期,这个改革派的县委书记形象如果简单地映射一下,是不是能看到李达康当年在金山县任上的影子。虽然已经转型骗子神医和婚姻育儿专家的柯云路绝对不如人民的股神周梅森拥抱时代的手法,但是不得不说,三十年前后的人物线索是有影子的。李向南和李达康,隔着三十年的岁月依然可以感觉出相同的改革者的热血情怀。理想主义者的热血让这两个人在前后的传承上看起来无比自然,今天的李达康正是昨天的李向南;而昨天的李向南也许还要经过千难万险的跋涉才会变成今天的李达康。然而,今天并不是为了比较李向南和李达康;想说的只是理想主义者的炮灰情节。毕竟没有炮灰做翅膀,理想主义者情怀的蝴蝶是飞不过欲望的沧海的。 2 B Z y0 Z8 U& C" v; Y
, f0 E( ]6 R" V( G( u V+ W
柯云路 ( V1 y4 _/ K! T$ I, F李达康是一个典型的颇有些理想主义的官员,挑起担子就喜欢把GDP放在肩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心态让这样的理想很受老百姓的认可,也进而得到了读者和观众的欢迎。曾经这样的想过,中国的主旋律作品里最缺少的是如同好莱坞主旋律里”一辆车子一栋楼,老婆儿女一条狗“为基础的典型中产阶级,却能够为了 拯救地球而舍生忘死的形象。李达康的形象仍然与此相距甚远。但是比起总是试图催人泪下的优秀奉献者来说;这个颇有些乾纲独断,刚愎自用却一心以京州为己任的官员却收割了无数观众的心。想想道理也很简单,理想主义重合的情况下,群众的认同感是最容易提升的;而这种模式得来的认同感很容易就把一个还有些致命缺点的理想主义者渲染的无比完美动人。. C8 A) [, A$ j# _8 Q
- C1 c/ I7 f |, d' s/ w李达康的目的总是很明确,为了改革,为了发展。这个理想主义的诉求和大部分人民群众的诉求是一致的。李达康的缺点也很明显,他洁身自好,但是身边前腐后继;他自信心爆棚,但是下属却怨声载道;他为了GDP而乾纲独断,但是却换来了四面楚歌,一地鸡毛。这样的理想主义者,除了新星里最后被黯然调走的李向南,这几十年的主旋律官员形象里也难以寻觅。反过来看,这个形象的隐喻是什么?理想主义者的奋斗困境?还是万历十五年里申时行看着张居正身后惨状的感叹?其实万历十五年里最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似乎应该是海瑞,这个理想主义者倒确实不需要炮灰,但是李贽的评价似乎也很中肯——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E) q+ @) d/ L! ]+ |6 O: m w; @
& h; @: V! H4 f8 U( @- S2 L
可是已经被欢迎的群众制成了表情包的达康书记需要炮灰,为了GDP的理想和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个事情似乎颇有些矛盾。直白的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中总是不免要找些炮灰来的,不管是用魅力还是权力。当年在金山县,三个理想主义者开常委会,为了有政治资源的达康书记能够让老百姓赢;另外的两个理想主义者努力的变成了炮灰,背锅执行的背锅下海,领导责任的承担责任;只留下了为了摊派逼死人的始作俑者推进改革。按道理来说,三个理想主义者的如此约定是临时事急从权的变通办法也没有什么。但是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有了政治资源的达康书记飞黄腾达,却始终不愿意拉上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易学习一起实现理想。说轻了这是爱惜羽毛,洁身自好;说重了,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炮灰式利用。对曾经志同道合的理想同志都如此,后面在易学习作为纪委书记试图帮助李达康刹车时候的冲突也就顺理成张了。已经做了炮灰的白骨来监督自己,这是达康书记无法接受的关键原因吧。! p; m/ B- E1 w9 _& J9 q3 c% r
6 f0 C E( Z& M1 d y, D- x感觉周梅森的小说里,李达康似乎有一个转变。也就应该是顺利的有炮灰垫背之后。之后不管是林城的李为民还是京州的丁义珍,似乎都是最好的炮灰配置。而一心为了GDP的达康书记可以万花丛中过,一叶不沾身的进入了省委常委,踏上了高李配或者是沙李配的坦途。有一个比喻很能说明问题,但是不够恰当;说达康书记最擅长构筑自己的防火墙,李为民也好,丁义珍也好都是。可细想一下,这个防火墙的比喻绝对不如炮灰恰当。面对汹涌而来的糖衣炮弹,这些炮灰的存在最好的吸收了糖衣,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变作炮灰消化了炮弹,而稳坐其间的李达康可以坐收政绩和GDP。如此炮灰,实在是死得其所,甚是快哉。回头还可以揪来同级的纪委书记一顿臭骂,让其惶惶而不可终日的也变成下一个炮灰。 G8 o: \& P. f
! i% S: _$ ^0 |2 y
所以说,从这样的人物进化历程,柯云路和周梅森高下立判。当年写新星三部曲,电视剧一样可以万人空巷的柯云路。稀里糊涂的被气功大师圈粉,被司马南做了垫脚石。之后沦落到了情感问题专家和育儿专家的职业书手。而能够在改革大潮里“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儿周梅森,却能够在金丰投资股改过程中通过银行代持等手段成为第一大流通股东,并在之后借用自己的名气率领股民怒怼证监会而入选二套的年度十大经济人物,顺利的加冕“人民的股神”。而看了周梅森的公开信——“七千万股民的投资信心丧失殆尽,远离毒品,远离股市!”之后·。跟着周股神一起否决金丰投资的股改方案后淡出的股民们也顺利的成了见证他在牛市中成功的“增加了十年财富”的注脚。这也许也是一种更惨的炮灰吧。# g9 n- c( s( e; e% A6 D) ?/ L)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