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 _8 t1 s R+ u, g
LRASM-A未来将取代服役了几十年的 “捕鲸叉” 导弹。 4 ~* D" q$ |; ~* y ~$ q , m5 k( K, N# j* s# P航母是整个航母战斗群的力量核心,同时也是被重点保护的目标,处于防御圈的中心。我们所看到的航母战斗群的照片,其实都是在非实战状态下的摆拍。为了凸显其战力强大,为了能将整个战斗群的水面舰艇都纳入镜框,舰艇采取了密集编队。而在实战中,航母战斗群为了获得足够的防御纵深,以及拥有足够的机动空间,编成内的水面舰艇在洋面上分得很散。其中,负责区域防空的“宙斯盾”舰至少分在航母前方50至100千米处,甚至更远。为了抗反舰导弹饱合攻击,航母战斗群除了采取远、中、近、末端相结合的硬杀伤措施,也会采取电子欺骗、电子干扰等软杀伤措施。 4 L: h8 r" W& K. O! W1 \$ ^# R J+ L( H# A7 j2 q& n/ w% ~* I4 [ `
LRASM-A靠什么突破这软硬结合的层层拦阻呢?综合美方透露的信息,总结起来无非是三条:一,导弹自身的低可探测性;二,飞行中段不依赖GPS和数据链修正航路;三,末制导增加了被动雷达制导和红外成像制导模式,进一步增加了攻击隐蔽性。* U7 y9 k9 G; M$ a: e0 K
+ j0 ]; |1 b5 _% M! a/ E# I0 r
这三项措施,猛一看,颇为“高大上”,不过是否真管用呢?. O, C8 |# M. z: \* f2 e+ U: W# J, ]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22 16:30
1 W; S4 S( L8 D3 D7 B
隐身尴尬/ e0 ]7 }, i1 t( Z+ Z( r* @( f6 Z
+ x& q+ d4 Z+ b: T
首先来看这个低可探测性。由于飞行途中不依赖GPS和双向数据链修正航迹,这确实让防御方的GPS干扰措施无用武之地,也无法通过数据链信号发现LRASM-A的踪迹,这较美军现役的各型制导武器来说确实更难对付。 ) l& h* T7 u# l1 R0 j 2 \/ t7 b. \3 Z ~ ]不过,由于地球曲率的存在,一定高度的舰载雷达天线,对掠海目标有一个最大可能探测距离。这个距离一般称为海天线。在这个距离之外,也就是在海天线以下掠海飞行的导弹,就算没采取隐身措施,舰载雷达也一样探测不到。导弹的飞行高度越高,同等条件下有可能被探测到的距离就越长,对手就有越多的应对时间。/ U' e1 @6 Q' |8 F5 e
5 P" A# M. G5 `1 x8 a) h那么,LRASM-A在飞行中段会选择掠海飞行,还是选择中空飞行呢? ! a( g m5 l( G+ z 3 ^/ q% X- w! X; K如果选择掠海飞行,攻击隐蔽性固然得到了增强。但掠海飞行阻力大,严重压缩了导弹有效射程。不是导弹根本够不着航母,就是迫使B1B必须冒更大的风险,突进到离航母更近的地方发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防御方载舰雷达固然探测不到在海天线下掠海飞行的LRASM-A,但LRASM-A同样也收不到航母战斗群发出的电磁信号,无法藉此修正航路偏差,以及规划攻击航路。 - E$ M# M) l; |" I c' s- d' B, D. V1 Z5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