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4 v3 z h; F, E; W/ K抗战初期八路军的经济来源 ' F% m. P8 {: L" _, l h8 h" e n3 m * V. ]- F' e/ J) J抗战初期,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着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各级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八路军的经济来源中,国民政府拨付的军饷、海内外人民的捐助、缴获日伪军装备和没收汉奸的资产这四项占了相当比重。. u( o" G. I; p! X) @! ^: N
$ I( Z$ g, E C( b1 _8 ?全面抗战爆发时,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八路军每月可从国民政府处领取50万元军饷和5万发子弹。但驻陕甘宁边区的机关、院校和部队,不能领取分文。八路军总部将所领到的经费,分一半给陕甘宁边区,另一半发给前方部队。八路军每个师,每月可得到4万至6万元。作为参照,国民党中央军嫡系部队,每师每月可领到25万元军饷,半嫡系部队每师每月也可领到16-18万元。八路军出师华北后发展很快,到1938年底发展到15万人,1939年底壮大到27万人。每月50万元军饷,即便只支付吃饭、穿衣和医疗费,也显得杯水车薪。 $ H0 c+ Y3 H- e a. h, H; H. c5 d7 }6 D2 T即使是这等微薄的军费,国民政府也经常拖欠、少发、扣发,借以限制八路军的发展。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停发了八路军军饷。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才迫不得已将1939年10月至1940年3月停发的军饷补发给八路军。1940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政府则全部停止了对八路军的供给。 8 j* w0 n9 D: B " l" k1 K9 i) e: i4 l
, c J. e% N6 {1 T8 c+ d$ H/ Q; n
白求恩大夫初来晋察冀边区时的照片! R" a7 Y0 C; P2 R2 S+ p
5 g# j* O6 \7 n* _' x
为解决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和医疗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敌战区的中共地下组织和八路军驻国统区各办事处,千方百计动员医疗工作者赴各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白求恩、柯棣华等外藉医务工作者抵达抗日根据地后,除为抗日军民提供医疗救治外,也对八路军医务工作者耳提面命,传授自己的医疗经验和技术。八路军总部在延安开办医科大学,各根据地还因地制宜地开办了各种医训队和卫生学校,培训医生、护士和司药工。各团卫生队使用卫校编印的统一教材,开办连、营卫生员轮训班,保证了部队不断发展、根据地不断扩大的需要。: \/ S/ Z' O! D
# ~" c' x: g$ r
八路军各营、连的卫生员们除了为伤病的战友提供简单救治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日常任务——向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要求大家经常理发、洗澡、剪指甲,勤洗勤晒衣被,吃熟食,喝开水,用自己的毛巾和碗筷。部队营地住房、厕所周围要经常打扫、清理,搞好室内卫生和环境卫生。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对防止各种传染病的流行起了很大作用。 ; t& O$ c3 {) _1 m9 n, D. n
" O) A: B/ g3 F' L, b' T* d
1 V) R6 D/ @$ n8 p* N
八路军的土军医在学习- ?2 U, f8 Z. r3 B
- a5 c8 U! v1 f
5 H1 ` o' @1 k6 v& l
八路军救治伤病员工作是在根据地群众的紧密配合下进行的。由于处在敌人残酷扫荡的战争环境中,许多地区把卫生机关、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分散于人民群众当中,既保证了伤病员的安全,又得及时的治疗和照料。晋察冀边区在1939年冬季反扫荡中,军区卫生机关、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全部化整为零,在阜平、易县、唐县一带的山沟村落中,利用无数的天然山洞隐蔽起来。在山洞建立药房,设立医疗组和手术组,对伤病员采取分组治疗。1940年在阜平神仙山建立了山洞医院。为了医院的安全,各村民兵组成联防,在敌军必经之路埋设地雷,建立瞭望哨。日军在1941年、1943年的两次大扫荡时,对神仙山进行了10多次搜剿和突然袭击,均被打退,山洞医院中的伤病员安然无恙。" z/ L: `1 J' g# U
) H# i4 o; Z3 {1 @冀中平原一马平川,日军机动迅速,扫荡频繁。冀中军区将后方医院化整为零,分成若干医疗小组,每组2至3人,以医生或护士长为组长,分散到各县各区各村进行治疗。部队在什么地方打仗,伤员就留在附近的村庄,由当地医疗小组负责收治,不再向后方转送。根据当地村村有地道,户户有地道的特点,医疗小姐将把伤员救治工作转移到地下,由群众分散护理。在白洋淀湖区,八路军卫勤部门利用河川纵横和茂密的芦苇建立船上医院或芦荡医院,在湖区渔民的掩护下进行伤员救治。 : y/ Y4 L$ O' w' @* J4 `; M0 X8 y/ E
晋绥军区利用依托陕甘宁边区的有利条件,先后在黄河对岸建立起神府后方医院、贺家川中心医院、临县青塘民众医院等伤员救治中心,为伤员救治创造较为安定的环境。该军区在北从偏关、保德,南到螅蜊峪、佳县的黄河两岸设置了1010多处接送伤病员的渡口。据不完全统计,军区所属卫生部医院在抗战期间共收治重伤病员2万余名。 , P* q( u9 W% g" g0 E( T3 r0 Z / j1 Z$ a3 f% q2 T% p A
6 @# Q+ W2 h, d5 {) |( y
八路军战士打草鞋* u) x9 u0 A c; n
; D( C& J. E/ r' R4 h
1943年2月24日,晋察冀军区发布《关于棉衣、夏衣收缴与保管》的训令,规定每年只发1套单衣,不做新棉衣,把旧棉衣交上来,由供给部进行拆洗和缝补,再发给部队继续穿。当时晋察冀边区政府发给部队2万双靯布底,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军区后勤部决定把这批布换做棉衣面料,把换下来的旧棉衣面做成鞋底。如此一来,就节约了很大一笔开销。; h/ j. w% Q$ f+ q5 u8 Z _) D p
4 G. T8 m2 A4 c+ U) W
八路军开荒9 h& ~, P2 o3 p' z/ Q* W
( P C6 H7 y. h# t. Y. x
1939年2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生产动员大会上指出:边区有200万居民,还有4万脱离生产的工作人员,要解决这204万人的穿衣吃饭问题,就要进行生产运动。同年春,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方针,并在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开展生产运动的题词中提出:“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足以战胜任何敌人!” 4 ]/ l4 E; B" q! F) M/ |# i' d- k7 L6 v# d ]6 g
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指出:“斗争已进入更艰苦阶段,财政经济问题的解决,必须提到政治的高度,望军政首长,各级政治机关努力领导今年部队中的生产运动。开辟财源,克服困难,争取战争的胜利。”要求各部队根据不同环境和条件,开展生产运动,做到“一面战斗(非战斗机关是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从此,以改善生活为目的的局部性农副业生产,发展为整个陕甘宁边区军民以逐步实现经济自经为目的的大生产运动。! Y" k; g* }8 s
7 x8 R5 @" Q9 n2 ~9 m: A9 J
3 U# G3 i: ?* b
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女战士自己织袜子5 z0 E( H! G U3 w$ r$ i+ a ^$ a, y
2 I( o. n; ~" v
山东军区积极开荒种粮、养猪种菜、开作坊、搞运输、自制日用品。1942年,115师部队做到了每人每天5钱油、5钱盐和1斤菜。1943年,山东军区生产总值达4700万元。1944年,仅胶东和鲁中部队即开荒1.1万余亩,渤海军区垦区部队每人种地1.5亩。为不与民争地,沿海地区部队积极开发盐田。仅1943年,山东部队就开垦盐田2000余亩。全军区部队生活大大改善,有效减轻了人民负担。鲁南军区统计,1944年人民负担较1942年减轻15%-20%,1945年又比1944年减轻了25%。 : D. J$ p3 t! Z+ h 6 B0 u7 f1 l% O: f" L1 g0 i# i1 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