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6 I4 C( h. t/ |4 R
第二段的议论却是愤儒的论辞,重点在于“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陈腐的紧,言辞还算犀利,但是调子实在陈腐。套用现在的话就是不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的普世真理。( X& u; U. k! P5 U+ U; l
第三段是此文之文胆。我最喜欢的也是这一段,四六句骈文,先天韵转鱼模韵;到“可胜言哉”。描绘的是第一人称的战场将士观感。情景悲壮惨烈,情绪沉郁顿挫。一种列队战场随军厮杀的既视感充溢在骈韵文中。以电影的镜头而论,可以比拟打的冷兵器战争场面中的壮士视角:领命上阵,舍命攻杀,百战余生,却进退两难。后面一大段骚体有国殇之风骨,以骚体之形式而行散文之实语;也确实是能够为韩柳之滥觞了。这一段也是我最喜欢诵读的部分。这段文字读起来,比译注的《海燕》要雄浑百倍。个人以为这是古文雄浑文字的一个巅峰,以白话文难以做到。白话文要想达到此类效果,文明就会变成口号式的空洞无味,粗俗就会变成粗口式的豪强横蛮。而古人以四六字的骈文加上兮啊兮的骚体,表达的如此有效果也确实是我中华古文的专有特色。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真正才气的音乐人谱曲,如果能得到一段类似将军令的古曲支撑,这一段应该远胜风靡华语界数十年的《男儿当自强》。 ! o' A, d* v8 w#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