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前进、红色哥萨克!——浅析《第1骑兵军》的历史与真实 [打印本页]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6-12-16 14:07
标题: 前进、红色哥萨克!——浅析《第1骑兵军》的历史与真实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6-12-16 14:12 编辑
. R5 e- p! }7 R5 W, s, C' @( h+ j& t3 d; b- }
注:此文成稿于2010年12月,几经波折,刊载于《军事评论》2016年第7期。稿件刊出后,我才看到梦秋河友的《第一骑兵军》,感觉获益良多。在此向梦秋致敬。
+ Z2 b  C' O- R- e; i1 V. s
  R( O- H% o' q9 @/ }* M; c/ h以下是正文:- z4 `! @: C+ H1 W
7 n$ W, r' h0 ^7 X
马镫和马鞍发明之后,骑士终于可以和马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借助马匹的机动能力和冲击力,骑兵这一古老的兵种,由最初的辅助力量一跃而成为了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在坦克发明前,骑兵在长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堪称“陆战之王”。历史上,无数骑兵部队以其辉煌的战绩而彪炳史册。
: ]$ \+ @" R7 D2 v; w. Q* q/ D) ]0 Q9 q+ m1 w& m+ i# c" O" h7 N
不过,随着人类进入机械化战争时代,随着机枪、火炮的大规模使用,尤其是坦克出现后,骑兵部队的作用及地位便江河日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唯一仍编有骑兵的苏联红军中,骑兵也已沦落为辅助兵种。细数人类战争史,骑兵部队的最后辉煌,出现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这其中最为著名的,非布琼尼骑兵第1集团军莫属。作为新生的苏联红军的“拳头”部队,该部曾转战多地,兵锋所至,所向披靡、威振四海。
, ], d0 ]  }& P1 t6 }: k/ p7 K8 F
( Y; j6 }3 V5 b5 |3 N0 q& V在那保卫十月革命胜利果实的艰苦岁月里,作为大本营代表及方面军军事委员的斯大林,与这个威名赫赫的骑兵第1集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是为什么在斯大林时期,骑兵第1集团军出身的军官在军队高层中占据相当比例的主要原因。1935年,苏联红军授予的首批五位苏联元帅中,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就曾分别是骑兵第1集团军司令员和政委。1940年,苏联红军晋升3位将领苏联元帅军衔,其中就有当年骑兵第1集团军炮兵主任库利克、骑兵师长铁木辛哥。
  U5 X% \% E+ E9 Q, l1 `* f6 N/ ?  J$ ~0 k4 F. [
虽然以上4位元帅早在卫国战争初期,就已被证明无力驾驭现代战争,但在战前那大清洗的岁月里,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尽其所能地保护了一批军事骨干,其中不乏许多日后在卫国战争中屡建殊勋的元帅、大将。从这一点上来说,虽然其建制仅存在于1919至1923这短短的4年时间里,但骑兵第1集团军在苏联红军中的影响极其深远,没有其他任何一支部队可以望其项背。在中国,布琼尼骑兵的名号之所以如雷贯耳,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部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就曾经是布琼尼麾下一名光荣的骑兵战士。
, d6 V" S6 B' F) y) K' U5 H* u) j* W& T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苏联拍摄的《第1骑兵军》,再现了这支传奇部队的英雄史诗。该片在国内公映时,盛况空前。
% ~0 O$ E, u8 f6 E4 P" i0 u1 u# G0 Z9 i5 r* K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6-12-16 14:08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6-12-16 14:32 编辑 + p1 `0 j: k, {& b; g: X2 I3 F, I
/ }. {3 @+ M7 }* `( I
英雄史诗
+ J4 @; A* C9 B" Z0 ^& s5 \$ s& D) n& C) K2 K3 P
影片《第1骑兵军》开场字幕里说:英雄的,神奇的第1骑兵军!它的战斗荣誉与世长存!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国内战争年代里保卫革命成果的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的名字。他们是祖国忠诚的儿子!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第一骑兵军洋溢着英雄气慨,充满着对列宁的党的伟大思想的无限忠诚。本片叙述的是第一骑兵军战斗岁月里的某一天。
2 l4 q! `  G9 q4 V- @% m) G4 I  `7 J! Q! X6 m6 J% Z! m4 m0 ]4 g
首先要澄清的是,电影的片名翻译是不够规范的。因为按照苏联军语,军兵种名称应该在数字番号之前,应称其为“骑兵第1军”。但是从中文角度,“骑兵第1军”就远不及“第1骑兵军”叫得响亮。况且,将“第1”排在兵种之前,在中文语境里还起到了强调、突出效果,读起来更显霸气,彰显出该部队无比伦比的历史功绩和特殊地位。从电影表现艺术的角度来说,这种翻译法也有其可取之处。
' K- h* W0 d) }& b' w8 v% w1 d' c1 p
& H0 x. Z) H1 v. U' F其次,影片中这支英雄的部队正规的称谓,应该是“骑兵第1集团军”。因为布琼尼在作战前部署时,出现了骑4师、骑6师和骑11师的番号,而且还有番号不详的步兵师参战。历史上,1919年6月26日,骑兵第4、6师合编为骑兵第1军,属下无步兵部队。1919年11月,骑兵第1军扩编为骑兵第1集团军,最初编有骑兵第4、第6、第11师,以及直属队。步兵第9师、第12师自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初,一直配属骑兵第1集团军作战。
1 P; U) Q. I& M5 S2 c9 i5 ^; n' h* A( [  |' S/ x) f
此外,伏罗希洛夫在1919年6月至11月,出任的是第14集团军司令和乌克兰内线司令,1919年11月成立骑兵第1集团军时,才转到这支英雄的部队任政委。因此,在影片中同时出现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那反映的就只能是1919年11月,骑兵第1集团军成立之后的故事。" x3 h" g+ m* H9 A) Z

1 R: A. J4 b/ D8 t( d, b
5 R& a& V8 J5 U8 k4 L
. t6 M6 P# X1 K' I+ N+ v5 k( P( a3 }% [1 W: f" D5 [* q
表情凝重的布琼尼
. Y  \" L# U! j" [; N8 z# F( D' P& ~
  m+ U: R# L; G" o$ U$ k
影片一开场,是一幕极为肃杀的场景:清晨,薄雾还未消散,在教堂前的空地上,红军战士们用炮车拉着灵柩,默默集结起来为战友送葬。军长布琼尼、政委伏罗希洛夫亲自主持下葬仪式,《国际歌》响起,人们脱下军帽,鸣枪为战友们送行。悲愤的红军战士们推选出代表,当面质问布琼尼——我们为什么要退却?我们要战斗!请军长领着我们干吧!
1 Z8 Q' W2 G) L9 b. o, T
: @. {' G- k/ F8 U结合影片中,南方面军前线苏维埃和军苏维埃联席会议上所交代的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以上这一幕发生在1919年秋季。当时,南方的邓尼金白匪军成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最危险的敌人。由于形势不利,南方面军司令叶戈罗夫命令骑兵第1集团军负责掩护步兵撤退。在4天4夜的撤退途中,骑兵第1军无法发挥自己快速机动的打击力量,在不利的地形下且战且退,冒着炮火退过顿河,损失了约三分之一力量。此时的敌情仍然十分严重:在北面,纳武缅科的库班骑兵第2军团拥有5000骑兵和4个炮兵连,南边有托冬尔洛夫和冬突托夫公爵的骑兵团、军官团和库奇博夫的志愿军团,西面有克列诺夫斯基的步兵军团和巴甫洛夫将军的骑兵队,约有两万人,配属16个炮兵连。此外,斯拉维奇将军的部队正在渡河赶来,几路白匪军直扑骑兵第1集团军驻止的小城,骑兵第1集团军有陷入合围的危险。, F$ m4 ]( C. x$ K
1 Y3 U6 ^3 B+ j/ G$ j, F' g1 J
堂堂的骑兵第1集团军何曾打过如此窝囊仗?不仅红军战士们激愤,布琼尼本人也想不通。他在与伏罗希洛夫探讨如何给列宁写信告状时激愤地说到:“我现在没有屈服过,将来也不会屈服那些披着沙皇的虎皮,坐在司令部里坑害部队的人!”。布琼尼这话明显是发泄对叶戈罗夫不满。因为叶戈罗夫在沙皇军队里最高做到了上校团长,在初创的苏联红军里,这种级别的旧军官属于“可以使用的军事专家”,但必须被监督使用。这种出身旧军队的指挥员,若不是经过长期考验,则很难得到战士们真正的信任和拥戴。0 G( v  U" P+ j8 s" S3 Q3 Y( e& `1 t
3 q7 f3 S4 J( \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面军苏维埃委员叶夫列莫夫赶来,当面质问布琼尼:为何不按命令掩护全军撤退?结果却在布琼尼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在任何军队里,指挥员战场抗命都是件极为严重的事。因此,得到报告后的方面军司令员叶戈罗夫立即带上方面军苏维埃委员们赶来了。
7 r% m7 R6 e( X" D' H2 x/ v& Y8 Q) r/ n  N
在方面军苏维埃和骑兵军苏维埃联席会议上,方面军苏维埃委员们依次发言,中心意思都是骑兵第1集团军在得不到其他部队支援,又无坚固工事的情况下,无法对付数倍于我之敌。鉴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战场形势不利,要求撤过顿河,等来年春天再行动。从方面军的角度来说,这个决定无可厚非。毕竟身为方面军司令员,叶戈罗夫肩上的责任更重,他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不能轻易地孤注一掷。此时的布琼尼,虽然还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作战预案,但他和伏罗希洛夫以其极富感染力的激情演讲征服了叶戈罗夫,也让方面军军事苏维埃委员们哑口无言。最后,叶戈罗夫决定支持骑兵第1集团军的决议,并以方面军军事苏维埃集体决议的名义,与布琼尼共同承担责任。+ h1 _6 s: ]: t8 U# n, \0 H8 z: z8 d

# I2 w$ r' n8 I  }9 @( ^- H
' V2 Y  A# Y4 Z) f; U3 o- B8 x6 s开完战前会议的第一骑兵军指挥员们
: e2 Q8 {$ C. S' i$ Q2 n* L! X" D) C5 O
    终于要停止退却,与敌人决一死战了!捱过了一个难眠的漫漫长夜过后,布琼尼的作战计划正式形成了:骑4师先向敌正面冲击,缠住敌人,让敌人误认为其是主力,然后收兵撤退,将敌诱入峡谷。埋伏在那里的骑6师用火力迎击敌人,将其消灭一半后,再实施突击。擅长打侧翼突击的骑11师和步兵师守在南边。如果敌人发现上当了,则将敌人逼到河边消灭。
* V' k8 W! O$ H2 E7 X3 i. ?9 Z
( W% p) e9 ?2 W寒冷的清晨,各路红军部队按计划进入阵地,哥萨克白匪军也已列阵完毕。随着一声号令,红军骑兵和哥萨克白匪在令人窒息的杀气中列横队前进,各人胯下的战马由慢步过渡到快步,又突然停下。
- ^& p3 d' S# ^+ D: Z7 s5 o1 L) _$ c5 T3 m  P% f* a! C* ?
心急如焚的布琼尼冲上阵,质问带队的骑兵旅长为何停止不前。随即他抽出马刀冲到两军阵前。“军长上阵了,布琼尼上阵了”,布琼尼的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此时,白匪军队伍冲出来一名哥萨克,就两马交错的一瞬间,布琼尼眼疾手快,一刀便将其斩于马下。应该说,两军交锋前,敢出冲出队列,向对方单独挑战的,皆非等闲之辈。高手过招,一照面就惨败,恐怕敌对双方谁也不曾想到过。面对突出其来的这一幕,双方的士气此消彼长,哥萨克白匪军们垂头丧气,战斗意志明显不足,而红色骑兵们欢呼雀跃。* C( _- T7 i( g& r* D! T- D' ]
5 O0 b8 ~# s8 l/ S7 {1 Y" N6 e
* [  p/ O% m3 j9 I
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并肩冲锋
! [* U+ w* J5 x9 C' n0 b( l1 _3 G& n1 g4 a8 I
“跟着军长冲呀!”,布琼尼的红色骑兵们发出狂野的呐喊,跨下战马以最快的速度发起冲锋,与哥萨克白匪军迎头对撞。一时间,双方搅成一团,马刀飞舞、万马奔腾,尸横遍野,人仰马翻。战不多久,按照预案,骑4师佯装败退,将敌人诱向往峡谷方向。骑4师的炮兵和机枪马车负责掩护部队后撤行动。
7 `8 ^) o- ]0 \) F8 k
2 l  O2 a* n5 J8 D此时,红军指挥部通过观察战场上的旗号发现:南翼的白军库班哥萨克骑兵集团也加入了正面战场。这大大出乎叶戈罗夫的预料,他责怪布琼尼隐瞒军情,威胁战后要将其送上军事法庭。但充满了必胜信心的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毫不动摇,战斗意志坚定不移。2 b% f! C1 h5 y, K  `* V

4 _# f  g+ g9 A# d* ~很快,按照预案,骑6师开始反击了。但冲锋刚开始,带队的骑兵旅长就英勇牺牲了。眼见部队失去了指挥,布琼尼立即指定年轻的军侦察处长丘列涅夫代理旅长,继续率队冲锋。' g- B* i7 \5 ^9 ~

& Z( q' m: E' W+ o% G  {6 f; y
) h! }5 ~) J/ ?! [5 @$ o" v' A: K, V( m  j5 [3 E
红色骑兵士气大涨; n, y8 T7 I9 j( S& w3 O

' V5 l3 _: e- P: l0 Y# b( z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布琼尼、伏罗希洛夫再一次带队上阵拼杀。叶戈罗夫站在机枪马车上率领骑6师部队出击,在冲击过程中不幸遭到白匪军密集火力阻击而负伤。红色骑兵一如既往地挥舞着寒光闪闪的马刀,呼啸着冲入敌阵。配属的步兵部队也对敌展开了白刃突击。最终,红军战士们以激昂的士气彻底压垮了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白匪军,最终的胜利属于光荣的第一骑兵军!
( ?7 J* t# Y( V$ T$ U2 H' O* z) n9 G0 z6 V

$ n9 f1 I% F- ~' F0 a  f$ Z" ~叶戈罗夫率领骑六师冲锋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6-12-16 14:09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6-12-16 14:28 编辑
& f, D/ _) b' M2 i5 z$ N( f* i  W  v( W  L1 _
那些传奇英雄们5 P" U) {  t7 k( M& H* g1 {2 B

; ~7 ^4 \# _/ p9 K- @! W. d- J影片主人公之一的谢苗•米哈依洛维奇•布琼尼,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传奇英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布琼尼以其完美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获得了代表着俄罗斯军人勇气和力量的全套四枚圣乔治十字奖章。要知道,在数量庞大的俄军中,能获得这一殊荣的少之又少。
  `/ {% M. s4 h! ~* N
2 n5 S0 e5 q) c+ n影片中的布琼尼,勇敢坚毅,不惟命是从,每战必身先士卒,平日里待部下宽厚,战场上杀伐决断。在影片中,豪情万丈的布琼尼决心不再理会方面军的撤退命令时,还突发奇想,让人给邓尼金送去一封挑战书,让其第二天在城中广场上集合起全体反革命军队接受布琼尼的检阅。这个桥段有其历史原形:1919年10 月,骑兵第1军向沃罗涅日进攻。布琼尼让骑兵第19团团长奥列科•顿季奇带了一封充满着讥讽的、挑衅口吻的信给白军守将什库罗将军,大致内容是“明天我将拿下沃罗涅日,责成你让全部反革命力量在圆形广场列队,我要检阅,阅兵式的指挥我命令你这个白卫军杂种担任。阅兵式之后,你这个作恶多端,双手沾满工农血和泪的人,将被吊在圆形广场的电线杆上,如果你健忘的话,那我可以提醒你,这个地方就是你这个血腥的刽子手吊打和枪杀劳动人民和红军战士的地方”。
' W/ h8 r% M- @. K9 z$ X8 m
$ A! v5 w5 [# k6 ]: d2 Q   u  P5 j! B1 {2 `; e2 y
伏罗希洛夫的骑兵刀装了护手
: T' m/ o  r6 n3 N4 R2 p( k9 J1 R$ ^
影片中另一位主人公——克列缅特•叶非莫维奇•伏罗希洛夫,位列1935年苏联首次授衔时五大元帅之首,号称“第一元帅”。工人出身的伏罗希洛夫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工作者,而且从未当过兵的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长为一名军政双优的指挥员。从察里津保卫战到骑兵第1集团军,伏罗希洛夫在国内战争时期军功勋赫赫。战争时代,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都认为:大批骑兵部队机动灵活而且威力巨大,苏联红军必须组建一支相当规模的骑兵集团军。于是,当布琼尼向党中央提出这一建议时,伏罗希洛夫表示完全赞同。1919年11月,伏罗希洛夫被任命为骑兵第1集团军的军事委员。布琼尼在回忆中写道:伏罗希洛夫“是领导全军作战的核心人物之一”,“骑兵部队的特殊组成要求任命不仅具有一般政治声望,而且要多少以自己的军事生涯闻名于众,享有一定威信的人”。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政委拥有最后决定权。在影片中,在布琼尼遭到南方面军苏维埃的指责的关键时刻,伏罗希洛夫力挺自己的搭档,愿意为布琼尼的抗命共同承担一切后果。在战场上,工人出身的伏罗希洛夫和老骑兵出身的布琼尼同进退,共同为部队作表率。在惨烈的白刃格斗中,面对凶悍的哥萨克白匪,伏罗希洛夫奋勇拼杀,毫无惧色。
2 i4 s6 g7 N7 q9 ?  n' Y; F5 y. V* j  K* M2 `2 |" Z0 k
' b! T) c- n+ l" H* Y5 {" U* {
叶戈罗夫
2 Y$ O8 f8 x+ l5 o) g+ e
2 @$ ^+ |$ I  T+ b( G1 ?$ q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是一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杰出军事统帅。不过,相校于形神兼备的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饰演叶戈罗夫的演员外形上相差太大。影片中的叶戈罗夫是一个大腹便便,面相苍老的老人。而实际上,叶戈罗夫与布琼尼同庚,都生于1883年。在影片故事所发生的1919年,两人都年仅36岁,正当风华正茂的壮年。影片中,叶戈罗夫乘坐机枪马车,率领骑6师冲锋时受伤的桥段也有历史原形:那是在1919年5月,时任第10集团军司令员的叶戈罗夫,命令骑6师从安德烈耶夫斯卡亚方向打击邓尼金白匪军。战斗开始后,骑6师在距离普列特尼奥夫村 400 米处,遭到了白军机枪的疯狂压制。叶戈罗夫为振奋军心,亲自组织骑6师再次发起冲锋,并光荣负伤。
5 s  j( ?* E+ V: h6 E" P
! p3 q: ~! n2 E2 M; s - |# }* W( x% V+ E
叶戈罗夫的扮相比实际年龄要大得多
! j- O# g2 A4 K6 L; g% e- [( i
& u" b3 ?# d5 i3 z除了以上三位未来的苏联元帅,影片里那位在战场上坚毅果敢,但平时纪律散漫的旅长阿帕纳先科也是位传奇英雄。他与布琼尼一样,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全套4枚圣乔治十字奖章。骑兵第1军成立之初,布琼尼是骑4师师长,阿帕纳先科是骑6师师长,两人资历难分伯仲。后来,因为阿帕纳先科在作战中游击习气严重,为严肃军纪,布琼尼将其降职为第2旅旅长。直到1920年,因为师长铁木辛哥作战不利,阿帕纳先科才重任骑6师师长。这位传奇英雄日后晋升为大将,卫国战争开始时,他坐镇远东,为稳定东线局势,震慑日本关东军,动员人力物力支援苏德战争,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正当他准备到苏德战场大显身手时,不幸于1943年8 月 5 日,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员的岗位上,牺牲于德军空袭中。$ ?$ \* o+ h7 H& s- m, J
% A6 r& X8 w8 D! S. o( _* N

& p! |. f+ Q: g" ~# r: D% m阿帕纳先科大将
! U5 d: N/ Q0 M& E3 V+ M! C5 |' {5 `6 E% l
至于影片中那位浑身上下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军侦察处长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秋列涅夫,也曾在沙俄军队中获得4枚圣乔治十字奖章(但不是一、二、三、四级全套),在这次战斗后不久,就正式转任骑兵旅长。1940年,秋列涅夫晋升大将军衔,卫国战争初期任南方面军司令员。  {0 t6 C9 b* }( J9 H9 l6 R

/ Q$ D$ O" B& c) r2 w7 }9 E ; L* O9 H3 ^. v- w, T
国内战争时期的丘涅列夫  t  r5 x- h" c/ }

2 e# X6 M8 R/ u! G+ _( ~* K0 H' d 6 P: A) t* K# S/ a9 d* A
军侦查处长丘列涅夫,日后的大将
) M4 h9 S# C; r$ n3 N7 K! A0 ~
丘涅列夫大将标准照* `: p: ^4 @8 f4 O: U; S. I  G( P
8 ^- i% d" E; \
影片虽然对骑11师政委巴赫特洛夫着墨不多,但此人却极富代表性。大战即将开始,他着急战士们没有军歌可供鼓舞士气,亲自写诗并打算谱曲。文化水平不高的他为慎重起见,请来了刚来部队报到的彼得堡大学副博士来参考意见。在没有得到正面评价后,师长莫罗佐夫出言教训眼前这个出言不逊的“小资产阶级份子”,却被巴赫特洛夫出言制止。他坦率地承认“也许你是对的,我作的可能真是歪诗”。在巴赫特洛夫身上,体现出那个年代里苏联红军政委们的普遍特点:出身工农、文化程度偏低,但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待人接物能实事求是,能诚恳地做自我批评。5 S0 A! W* D1 W) u+ M, B: {% Q
, U9 a0 x% \, M# i0 Z
此外,影片中还刻划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小人物”。像满怀激情前来报到的军校毕业生;代理步兵排长、喜欢充老大的老兵油子苏奇科夫;平日里放浪不羁,喜欢戏弄副博士的哥萨克;敢当众质问军长,敢向军长讨子弹的侦察兵;初上战场,向老兵讨教如何识别敌我的新兵蛋子;发现了对方阵营里的老乡,担心对方安全的哥萨克机枪手;为自己爱人提心吊胆的女护士们,等等。
4 A( p8 w3 u. C3 K! j; Y. A& g
6 U; D. w- U' u) X' P7 p在诸多“小人物”中,那位性格内向,但却不唯上,初来乍到就敢直言师政委的诗是“歪诗”的彼得堡大学副博士,其原形是曾在骑兵1集团军里担任过战地记者的巴别尔。1920年苏波战争期间,26岁的巴别尔加入了骑兵第1集团军。这位戴着眼镜、稍有谢顶的战地记者化名柳托夫,他在战地日记的基础上创作了短篇小说集《骑兵军》,1930年的版本曾经在7天内销完,巴别尔也由此成为上世纪二十年代苏联文学界最耀眼的新星。在这部小说里,巴别尔花大量笔墨写了布琼尼的红色骑兵们不广为人知的另一面,尤其是反映了战争年代存在的大量军纪问题。《骑兵军》发表后,布琼尼非常不满,他指责巴别尔把骑兵军描绘成了马赫诺匪帮。1939年,巴别尔被捕,他哀求审讯者让他完成 “最后的作品”,但仍于1940年初被处决。, B; o/ m+ W0 J+ K4 a, j
% ^9 |( c: [5 l! W+ ?8 y. q
到了《第1骑兵军》拍摄年代,苏联电影人已经不再为尊者讳,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些真实情况了。在影片中,红军侦察兵们在问完口供后未经上级批准就杀死战俘;政委伏罗希洛夫斥责阿帕纳先科的部下拿老乡的草料,以及男女私生活问题。阿帕纳先科油腔滑调地诡辩,布琼尼以部下的赫赫战功为由,拼命地护犊子。而伏罗希洛夫对违纪行为也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深究。这一切在影片中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但也真实地反映出当年这支英雄部队的另一面。
" {" T' e5 H2 P9 L! J6 y: ?% e! \# S; s8 ~, m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6-12-16 14:10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6-12-16 14:22 编辑
" x) ~. r% O' p8 u' |6 J3 V5 J- g6 _8 c+ P0 N( K, k( O: _
神俊的战马+ ~) V5 w& ^' |9 M7 q( Q+ V( L, r

1 A+ p. q8 ?6 ^
7 f# J0 u9 p5 O, O7 t& x2 r/ h5 g3 H% O
顿河马. k! x+ I( l; r( R4 o' Q( Z
. U" W! S0 R3 q: i% ~1 S7 e. v
反映骑兵部队战斗的影片,自然少不了骑兵们的好搭档——战马。相信看过《第1骑兵军》的观众,都会注意到布琼尼胯下的那匹栗毛闪亮、腿部白章犹如长袜的战马“卡拉巴赫”,都会对那些战场上亢奋得鼻翼大张、拼命撕扯着自己肌肉的战马印象深刻。没错,它们就是近代著名的骑乘型马——顿河马。, }8 r$ B- ]; L0 E

3 o( s, y& W- \8 d  ?, \0 b一般马匹分为挽型马和骑乘型两大类“挽型”主要用于拉车,骑兵的战马则一般属于“骑乘型”。什么是骑乘型?首先就要谈谈体尺结构,马的蹄到肩隆称为体高,胸到臀称为体长,骑乘种的马从侧面看必须呈高方形,也就是说腿比身要长。其次是步法,“骑乘型”的马匹快跑(袭步)时步距很大、又低又长,感觉轻盈漂浮,前腿踢出就象插入水中一样笔直。$ F! P# H' ^5 h# @5 a/ }
& N0 C  i% D3 \; c& B& G6 o5 I
顿河马是骁勇善战的哥萨克骑兵标准坐骑。它在选育中继承了蒙古马的吃苦耐劳、阿克哈—塔克马的惊人耐力、英纯血马的强健筋骨、卡巴金马(高加索优秀山地马)的灵活机敏,外形高大神俊。顿河马能吃苦耐劳,易于饲养。它的适应性强,长距离奔跑能力十分优秀,高大健壮、长颈高扬、步辐伸展流畅,对缰绳反映灵敏,难与匹敌。它可能算是世界上最实用的骑兵用马。细分起来,顿河马也有两个亚型:东方型和西方型。东方型速度快,适于乘用;西方型则体格粗大,中躯深长,骨量充实,属于乘挽兼用型。顿河马的毛色多为金栗色,头和四肢多白章。- M8 l! g7 u' W% r# w' X+ J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6-12-16 14:10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6-12-16 14:23 编辑 2 {. b" U( d4 O5 |; T8 U9 E
/ z: \0 d. s0 _$ @) V  ?/ w6 F
“恰西克”骑兵刀
  d. @0 e# N) v. M+ ^# h) S; ^* X$ @) X( o- q
在影片中,对阵的双方使用的都是传统的哥萨克骑兵刀——“恰西克”。这种刀刀长约90厘米,采用中亚铁矿石冶炼出的精钢打制,厚背宽刃,橡树叶状刀尖,占据整体宽度2/3的深弧血槽,刀身拥有优美却又凶悍的弧度,由此带来的劈砍威力可以轻易砍断小树,辟开木桩。这种威力体现在哥萨克中流行的一句俗语“像劈田菜一样的砍掉对手的头!”。当你跃然马背,手持哥萨克骑兵刀迎风挥舞的时候,你可体会到“如雄鹰展翅,冲向猎物”的感受。
6 Q! h, [) ?# `8 Z: v/ b0 T2 G5 x: g' R8 f0 E& ]2 u$ l( H

/ Z" q+ D6 M: E2 {( ^
. f- E% j3 n- E: S哥萨克“恰克西”骑兵刀, P& [" d1 x7 }5 h3 u
  h) P' q3 G, d8 @. G7 q/ D
标准的“恰西克”握把包铜,无护手,重心靠后,便于挥舞,转刀。为了使刀的整体重心靠后,有些“恰西克”的握把由整体铸造或是灌铅的,这样做的附带好处是当对手距离骑士很近,并拉拽骑士时,够分量的握把底会轻易的敲昏对手甚至打裂对手的头。哥萨克骑兵传统的劈砍技巧就是利用重心弧形劈砍。刀的重心靠后,还便于在骑乘冲击直戳对手时,刀身平稳不晃动。2 g3 k/ H% j7 W: f. k8 S$ N" s3 ?& d
; _" h3 n% y4 e" @4 s. z
标准的“恰西克”没有护手,但在激烈的马上格斗中,如果使用者技巧不足,则非常容易打滑脱手。因此,训练不足的人使用的多为带护手的“恰西克”。在影片中,老骑兵布琼尼使用标准的“恰西克”游刃有余。而半路出家的伏罗希洛夫马上功夫和布琼尼有相当差距,因此使用的是加装了护手的“恰西克”。从这个不起眼的细节中,就能看出中外军事影视制作者在军事素质和敬业精神上的差距。
; O, I) m$ r/ h; a  r5 O) l  W. d7 U6 `" ]: m: ~( ~1 Y4 ^- z
绝大部分的“恰西克”刀鞘都是木制的。木鞘外面先包层牛皮或帆布,再套上棕色的防水橡胶。最外面以铜片包边,铜箍夹紧,刀鞘通体为黑色。* ]5 o8 V/ ]1 O- C  `6 U
- C7 b3 I6 R5 m
因为质量上乘,实用性强,所以“恰西克”不仅是哥萨克骑兵的象征,而且也被其他国家的骑兵所采用,如波兰、伊朗、蒙古骑兵以及我国的新疆民族军。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它仍是苏军的阅兵武器。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组建骑兵团,博采众家之长打造出“雪枫刀”,其主要参考对象就是“恰西克”。7 b- N/ j4 [1 t  c" S' m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6-12-16 14:10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6-12-16 14:25 编辑 9 Y0 j( v4 I3 M3 a( D6 u* n/ i: A( g

+ H- T, V& y; c8 ^% {# B. \+ `2 x% h机枪马车
9 n6 C, |: h! Z" p! Y8 S5 Q, u
9 X" C4 K  h" t! C; @6 w骑兵对战往往会形成混战的局面。双方骑兵相遇,交错穿入对方队列,放慢速度后与就近的敌方骑兵短兵相接。这时,骑手对马匹的控制;马刀的使用技巧决定了白刃格斗的胜负。但真正面对面的骑兵近战时,其伤亡并不是决定性的。反倒是一方不支溃退时,会被追兵尽情砍杀。所以,骑兵部队极少全部投入战场,通常会保留一定的兵力,一旦己方骑兵被迫后撤,这些兵力便用来掩护大部队撤退。
6 W9 {. g, A; A2 f& o! J
5 W) N+ [/ u* _3 S1 N在影片中,红军大量机枪马车和炮兵一起组成阻击阵地,压住阵脚。当哥萨克白匪军如潮水般涌来时,红军机枪马车上喷出一条条死神的烈焰,编织成一道绵密的火网,将哥萨克白匪军打得人仰马翻,遏制了对方的冲击势头。
9 C' ]+ ]' L. h4 a- G0 s6 E' O2 [3 W  R' W( H3 W
: Z/ V0 p/ K6 J# y2 X
关键时刻,红军的机枪马车稳住了阵脚) J4 X, A, o6 A$ O9 N# B

/ b, @9 @- P1 F  m# L
6 v) ^$ i$ p) k7 C4 N6 {7 ~; ~这些在关键时刻稳住阵脚的机枪马车上,架的就是俄制M1910式重机枪。它是马克沁机枪的俄国改进型,自动原理仍为枪管短后退式,取消了制造工艺复杂的枪口消焰器。该枪枪身长1110毫米,枪管长721毫米,枪身重23.8千克,枪全重45.2千克,发射7.62×54毫米M1908 型带底缘枪弹,初速860米/秒,表尺射程为2200米,由250发弹带供弹,理论射速为500-600发/分。该枪在制造工艺和射击稳定性方面比原版马克泌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还采用了独特的索科洛夫轮式枪架,以利于在俄国平原地带快速机动。该枪久经战火考验,从一战开始,一直用到了二战结束。在苏联国内战争期间,无论是苏联红军还是白匪军,M1910式重机枪都是团属重火器。每次战斗统计中,双方都将该型机枪的拥有实力的重要依据。
! a% u/ k8 U9 \1 p# D5 Y
' B- k% ]( p% d' I8 |1 o$ [% e5 V' Q 9 u; j! i! x# v! v' N/ b4 h8 O

1 U2 N& z& W2 z: @0 z4 jM1910一直用到卫国战争; V1 j' b9 m: X0 _5 |
1 n( Z* Z) n9 c2 ^
在苏联国内战争期间,红军骑兵们发现这种机枪在马背上不好携带。为了大幅提高这种机枪的战场机动性,红军骑兵部队自发地利用双套四轮马车或敞篷轻便马车加装M1910,其中以民间最常见的轻便四轮马车为主。车上乘两名机枪手和一名驭手。俄罗斯马车一般由两匹马拉,但这种机枪马车则需要3至4匹马拉。这种机枪马车不但在进攻中可以迅速集中和转移火力,而且在撤退时也能阻击追兵,因此深受部队欢迎。不过,它毕竟属于战场应急产品,在苏军装备完成制式化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3 |0 d2 D- `- k1 X  P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6-12-16 14:11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6-12-16 14:28 编辑 7 ?8 b' D. R: n' N6 s3 e
' I* z0 ^# [, B4 E5 J7 W; ~! x# b+ [9 Q
步枪和手枪$ @# C: ~2 {/ g$ L, ?7 d6 @

/ \0 a0 p9 I9 _3 m  z影片中,敌对双方都使用了莫辛-纳甘步枪。这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弹仓式供弹的栓动步枪,是俄军采用的第一种无烟发射药步枪。它采用整体式弹仓,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单发或用弹夹装填。容量5发的弹仓位于枪托下的扳机护圈前方,有铰链式底盖,可打开底盖以便清空弹仓或清洁维护。由于是单排设计而没有抱弹口,因此弹仓口部有一个隔断面器,上膛时隔开第二发弹,避免出现上双弹的故障。在早期的枪型中,这个装置也兼具抛壳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之后的枪型都增加了一个独立的抛壳挺。该枪膛内有4条右旋转膛线。当枪机闭锁时,回转式枪机前面的两个闭锁凸笋呈水平状态。莫辛-纳甘步枪采用击针式击发,击针在打开枪机的过程中进入待发状态。该枪的手动保险装置是在枪机尾部凸出的一个“小帽”,向后拉时会锁住击针,而向前推时会解脱保险状态,操作不甚方便而且还很费劲。水平伸出的拉机柄力臂较短,因此操作时需要花较大的力气,而且比起下弯式拉机柄,直拉机柄携行不方便,而下弯式拉机柄只有狙击型上才有。该枪分解出枪机时不需要专门工具,只要拉开枪机,然后扣下板机就能取出。莫辛-纳甘步枪刺刀座兼作准星座,枪托通常用桦木制成。其随枪配的三棱刺刀虽然有不易丢失,刚度好,易于刺杀,且给对手造成的创口不易愈合等优点,但功能过于单一。
, @; r  Z( d* m1 I$ c( U, S% a
9 M! C" T! ?- V$ P0 \$ }- e $ J& Y' y3 X- K9 V) g+ g
: q0 c) ~5 L6 y( F( A6 u
M1910一直用到卫国战争9 W* w6 ?4 x, |
! i" o. \0 |  e& E# h8 S
% Q4 h0 v# s! v) H' Y+ B
与同时代的其他军用步枪相比,莫辛-纳甘步枪的优点是易于生产和使用简单可靠——这相对于工业化程度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苏∕俄军队来说是极其重要。尤其是恶劣的战争环境下,急需提高武器产量,而大量补充的战斗人员训练不足时,莫辛-纳甘步枪的优点显现无遗。
2 `* ]- \3 A- m) l" e' t& u8 z
# N$ c# F# }/ y6 c+ \ 8 k# f# I# e4 O
9 d0 ^- O1 S/ b8 |8 A
莫辛纳干步枪的皮制弹盒及五发桥夹
- O& ~: `* B4 r1 p
2 s4 W( {# d  k$ b1 e莫辛-纳甘步枪的改进型在苏军中一直服役到卫国战争胜利结束。战后,它还支援过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中国,该枪被称为“水连珠”,国内亦有其诸多改进型中的一种仿制型——53式步骑枪。在美国,莫辛-纳甘步枪甚至还有一个M1916式7.62毫米步枪的制式编号。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军武器缺乏,沙皇俄国向雷明顿制造厂订购了150万支莫辛-纳干步枪,向威斯丁豪斯兵工厂订购了180万支。这些订单才供货了一半,十月革命就爆发了。新生的苏维埃政府终止了沙皇俄国的所有海外订单,于是约有26万支莫辛-纳甘步枪被美军用来训练,装备了一些给国民警卫队、学生军训练队和后备军官训练队。
/ k3 s- `0 i1 M- c/ x: `( F- a  j( _3 S; S7 e

: C5 V; K. O* N. F  g1 _  K8 c" c5 _
莫辛纳干步枪的枪机分解
' T9 [! w7 B1 k$ p  }0 D/ K2 e: z/ G1 H5 s. Z
影片中出现的M1895纳干转轮手枪由比利时人纳干设计,主要特点是采用气封式7发转轮,发射时压倒击锤,转轮前进,与枪管后端闭锁,防止火药燃气泄漏。该枪使用的枪弹也非常特殊,纳干转轮手枪弹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圆锥体被甲弹头完全装入弹壳内,弹壳的上部(在弹头顶部)逐渐收成锥口。该设计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利用发射药的能量。该枪弹的外弹道性能以今天的标准衡量相当差,但在当时已非常领先。
4 Q- N, Q# S( O! `9 R6 L7 Q+ F
# T, M$ c; C6 Q. ]( b' O+ l: a4 { 纳甘M1895转轮手枪* \- Y) k8 s1 x; C* d8 C: c
2 B) @3 S# M; r) {8 G
虽然威力不足,发射速度较慢,但由于结实可靠,M1895纳干转轮手枪仍得到苏联军队,尤其是骑兵和装甲兵的欢迎。该型转轮手枪一直生产到1945年才结束。7 H" h8 V( x3 k0 z4 Y

# d0 S8 t8 g  j* a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6-12-16 14:12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6-12-16 14:31 编辑 - t9 w; S  l: |1 W, r9 s

; \: z% W; E- I1 H- J斑驳的军装
$ n' l6 `' d. r3 s/ L- Z/ ~) Y( J2 k* P
在影片中,苏联红军的军装样式极不统一。布琼尼本人上阵杀敌及主持葬礼时身穿红色哥萨克军服,身披黑色大氅,头戴圆筒卷毛高帽,平时则穿棕绿色军便服。伏罗希洛夫经常穿着黑色皮夹克,头戴缀有红星的大盖军帽。至于红军将士们,穿什么的都有。有的身穿黑色、兰色、绿色的各式哥萨克军服,有的穿着除去了军衔标志的沙皇军队制服。前来报到的红军指挥员骑兵训练班的毕业学员,甚至穿着给彼得堡卫戍部队准备的,供近卫骠骑兵检阅时穿的红色礼服。没有办法,苏联红军初创时期物质条件匮乏,只能是有什么穿什么。
; C4 n$ \; i/ H4 o+ B0 R
4 o! O7 w: S, L& n( {% r8 O2 W    前来报到的骑兵训练班学员穿着近卫骠骑兵的检阅礼服
. s8 J! W  [. r: q* }; {/ g. \
8 q3 e, u8 |7 b# O; y( \  w. {这样杂乱的军服给部队管理和战场识别带来了困难。在影片中,一位新兵询问老兵:战场上该如何识别敌我?老兵回答说:白军鬓角留得长,红军留得短;白军背枪在右肩,红军在左肩。
6 j1 p) m! [/ D. `, I! D# p: a9 ~* ?
其实,虽然两军服装基本一致,但战场上还是可以通过三种办法识别敌我:红军战士军服上没有军衔标志;军帽上有红五星;还有就是布琼尼的骑兵们有许多人戴着布琼尼军帽,这是一个极为显著的区别标志。4 s8 S$ u. T' i$ z% e
8 j+ @2 z& f# S8 P  o3 N

6 C) }8 i! w" I0 V( k7 A5 `$ G- W4 A# t$ `. O, @$ W
保尔柯察金和他的布琼尼式军帽
. `+ M/ F* w$ B1 u' c
# c0 b4 `* A! {4 L- F以布琼尼的名字命名的布琼尼帽,是苏联内战中红军最典型的装备之一。这种帽子的官方名称是“绒面帽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由沙俄军队研发。不过,沙俄本没打算把这东西装备部队,而是准备在一战胜利后的阅兵式上拿出来阅兵,所以才做成基辅罗斯时代的尖顶盔造型。
  w, K3 q3 j) Z% P& Q" G
! a: K/ g, q" ]% E) u3 N. P红军战士们为了与沙俄军队相区别,采用了这种模样新颖的军帽,并在帽上加上了大大红五星。由于红军骑兵特别喜欢这种帽子,因此才以布琼尼的名字命名。
7 x( \' H9 \% G9 k- s
! l! y6 E, W0 B% }布琼尼帽能将帽墙打下来保护脖子,防护面积挺大,保暖性还行。但是戴上布琼尼帽后,再戴头盔后便会感觉不太舒服。为此,到1927年,苏联红军后勤部门将布琼尼帽的尖顶改小了。
1 [6 K1 d1 {* r0 j" ~
( ~( R! B+ N8 u: Y  o+ X1 _* }$ b8 n2 |4 s0 r

+ y/ }+ f( }# |布琼尼帽作为苏联红军制式军帽的时间并不长。它的主要缺陷在于:成本太高(用羊毛制作)、戴布琼尼帽的时候很难戴钢盔、保暖性不是特别理想等。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这种帽子被皮毛帽子所取代,到卫国战争爆发时,布琼尼帽已经基本(但不是全部)在红军部队中消失。, u7 \# N$ I" H' K" t0 @+ u
) B! _; o: Q7 b) Y" q% v4 A: ^1 S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6-12-16 14:12
  远逝的战神. n; l6 g$ |" \( q" E
; {* F" q& E3 O. t( A
在一望无际的顿河草原上,白雪皑皑的高加索山冈上,红色哥萨克们高呼“乌拉”,在尘土中浩浩荡荡前进。为了解放全世界受奴役的人们,数万匹马纵横驰骋,数万把军刀交错挥舞,这极其震撼的场景,成就了骑兵部队在战争舞台上最后的辉煌。. A, E8 S+ |9 F$ i8 x% F
$ t% }0 l5 s* Z. _
鲜红的军旗高高飘扬,它记载着骑兵第1集团军的战斗荣誉和不朽功勋。让我们以电影《第1骑兵军》中的一段旁白来结束这篇文章:英雄的,神奇的骑兵第1集团军!它的战斗荣誉与世长存!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保卫革命成果的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的名字。他们的英名永垂不朽!
- T9 |- F  P" {$ f' {& B% C* G# M, \

作者: grass    时间: 2016-12-16 15:17
忘情 发表于 2016-12-16 14:11
+ b* d+ D& a- P2 n5 W步枪和手枪! G" m7 T: @" Y8 @7 U# p2 J1 u2 D' h9 f
+ H" G% \" a% T: d: S# l
影片中,敌对双方都使用了莫辛-纳甘步枪。这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弹仓式供弹的栓动步枪,是 ...

. C3 r7 Z3 Y* u张桃芳用的是"水连珠"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6-12-16 16:04
grass 发表于 2016-12-16 15:17
) K4 i2 F# j" h/ s+ V' ]张桃芳用的是"水连珠"
9 J; Q, j3 x7 o( k2 Y) l8 B9 f
水连珠就是莫辛纳干步枪
作者: 回车    时间: 2016-12-16 16:44
好文!有空找找这部片子来看。话说现在俄罗斯拍的电影真没前苏联的好看。
作者: jellobean    时间: 2016-12-17 06:11
先花再看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