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第一骑兵军(十):第三次违抗命令 [打印本页]

作者: 梦秋    时间: 2016-5-4 22:48
标题: 第一骑兵军(十):第三次违抗命令
, {% N2 k# E! ~9 b4 S
谢谢各位坛友的厚爱。在这里就《第一骑兵军(九):向利沃夫进军》一文补充说明一下。这篇文字写得过于匆忙,结论失之简单。其中一个关键错误是将”卢布林缺口“作为西方面军华沙惨败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卢布林缺口“虽然是华沙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没有那么致命。4 Q0 b! M& I7 c4 B$ }

; U$ E) b# F( I3 V因为连日写稿,加上今天出差,只能将昨夜匆匆写好的第十部分贴出来。资料不在手边,周日之前无法更新,也无法一一回复各位坛友的跟帖。在这里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了。/ z. s$ [$ M. S, E4 w- P
6 ?2 t, q+ v3 r
——————————————————————————————————————————————————————————————————————! n) S7 l1 }3 Q/ M; ]
7 O. B5 L$ r- ]! t. W9 i0 I
1919年8月的华沙战役,红军遭遇到惨败。西方面军被击退了200公里。西南方面军被击退100多公里。西方面军的四个集团军有三个遭到毁灭性打击。西南方面军的第一骑兵集团军也在扎莫希奇地域陷入重围。
$ S! S" U' N( J; Q. }  b$ v9 k4 k' K, z+ j7 [& P
惨败的原因,各方的历史学家分析的观点基本一致。首先,西方面军前出太远,远离补给基地,补给线脆弱,导致粮弹不足;其次,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不论是西方面军还是西南方面军,士兵伤亡过大,疲惫不堪,战斗力急剧下降;其三,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缺乏互相协调,导致两个战略方向没有形成完整战线,出现了宽约300公里的“卢布林缺口”。在关键时刻,让毕苏斯基得以从容部署兵力,发动反攻。而机动能力很强的第一骑兵集团军,竟然在利沃夫城下逡巡不进,迟迟不去增援西方面军,最后自己也被击破。, T- O& `0 D4 T  G; n- S9 E

( m+ }4 j( v" K% I! Q在这些无可置疑的观点之下,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达成一致:为什么第一骑兵集团军迟迟不愿北上,去增援西方面军?+ w2 J8 m; Q) j0 B, {% G
/ ?0 a& b: I) g6 s0 B) I, H. V
历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很纠结。有很多人试图从自己的角度给予解读。例如英国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就认为,第一骑兵集团军没有及时北上的原因,不在于布琼尼,而在于加米涅夫、图哈切夫斯基、斯大林、叶戈罗夫等四位红军高级领导人。他们要么过于自信,要么过于摇摆,对战略全局无法达成共识,如刘伯承元帅说的,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而我国社科院某位以研究苏联著称的历史学家,则坚持认为斯大林、叶戈罗夫、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因为无法参加夺取华沙的战役,对图哈切夫斯基充满了憎恨和嫉妒——出于私仇,出于权欲,他们坚持不去北上增援,终于导致自己也赔了夫人折了兵。" a3 u$ |$ @) M+ f% d: O& ^

8 c  I. Z* Z! B1 e究竟谁的观点更加正确呢?3 ?1 D  R, ]( B* M  C
- o. ]/ L) g- V) P" c* Q( v# m7 ]
先看双边态势。8月13日这一天,西方面军已经兵临华沙城下,对华沙从西北到东北部构成半包围的态势。华沙的西北是第四集团军。该集团军下辖的第三骑兵军已经切断但泽到华沙的铁路,准备从西北沿维斯瓦河南下,袭击华沙的侧背。华沙北部是第十五集团军,东北部是第三集团军,东南部是第十六集团军。第十六集团军的东南是莫吉尔集群。这个集群的防线勉强可以影响到卢布林北部,再往南就没有任何兵力了,因此在卢布林与利沃夫之间有一个可怕的200公里宽的缺口。如果把莫吉尔集群因兵力不足而漏得像张破网一样的防线算上的话,“卢布林缺口”宽度足足达到300公里。# W" t% M! M, \& `4 `: h
5 D; O  k6 \- ~# ~7 N0 s
图哈切夫斯基和加米涅夫都看到了这条缺口。但是至少在8月8日之前,他们相信波军已经不堪一击,只需要投入西方面军的四个集团军中的三个就可以拿下华沙,实力最弱的第十六集团军就在边儿上歇着吧。西方面军军事委员斯米尔加认为,红军的战斗人员是波军的两到三倍。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认为,图哈切夫斯基并不是没有认识到红军已经疲乏之极,补给极度缺乏。他只是觉得,如果就此停止进攻,让波军得到喘息并得到补充和重新部署,将会使他永远失去夺取华沙的机会。这位27岁的红色拿破仑显然过于渴望胜利,以至于不惜将他手中所有部队拿出来作为赌注。( M$ ]( n/ N& `* q7 n3 f

/ s: M' H' d% i1 x9 ]在北高加索前线突破马尼齐河战役中,图哈切夫斯基也曾经完全不顾自己侧翼,利用突击集群袭击敌人侧翼,只要比对手更快地掐住敌人的七寸,自己受点损失不足为奇。那场战役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邓尼金白军夺回了重要城市罗斯托夫。只是因为布琼尼在马尼齐河南岸的出色奔袭,最后才迫使邓尼金后方不保,被迫撤军。在华沙城下,他打算重复这一做法:宁可侧翼不保,有被包围的危险,也要在华沙西北部和北部取得突破。
& a" }6 @8 i) m* T; X6 V
2 x  }/ y, d0 ?加米涅夫对于图哈切夫斯基能否拿下华沙,在8月初至少毫不怀疑。正是如此,加米涅夫同意叶戈罗夫和布琼尼,在夺取罗夫诺之后先不北上与西方面军会师,而是让第一骑兵集团军朝西南方向进攻。两个方面军一个往西北,一个往西南,“卢布林缺口”变得越来越宽。另外,因为对于红军拿下华沙信心爆棚,在第一骑兵集团军进攻利沃夫之前,加米涅夫甚至批准了叶戈罗夫的请求,将转隶布琼尼指挥的普里马科夫的第八骑兵师调到了克里米亚前线,使这支突击兵团实力受到削弱。等到图哈切夫斯基和加米涅夫发现西方面军在被波军暴打,根本无力反击遑论拿下华沙时,他们急急忙忙地将第一骑兵集团军从利沃夫城下北调。不料西方面军兵败如山倒,红色骑兵还没来得及赶到卢布林,西方面军便一路绝尘跑向东,跑得连影子都看不见了。波军得以腾出手来,集中所有兵力对付布琼尼。
  E( z! f" `. ]. l; v" j! V; i, H" u  q$ A1 e& i# b
这大概是整个事情的简单经过。当然里面还隐藏了致命的细节,为后来图哈切夫斯基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v; G7 D& _8 k0 v/ a/ ?
! R* ?4 X3 k' A9 V
毫无疑问,在8月13日波军向第三集团军发动反攻之前,没有人会预料到风雨飘摇的波兰政权还有足够的实力动员、补充、训练、部署这么多顽强作战的部队。当时的战场兵力是15.6万波军对阵图哈切夫斯基名义上的11.6万红军——按照我国某位苏联史学家的说法,此时因为战斗减员,西方面军只剩下了4.5万人——波军占据了人数优势。平心而论,毕苏斯基并没有充分利用“卢布林缺口”,因为部队的重新部署会导致华沙城防动摇。所以,他的反击重拳并没有从“卢布林缺口”北端落下,去进攻图哈切夫斯基的左侧翼。这一红军不设防区域给毕苏斯基的好处是,波军完全不必担心自己在华沙的右侧翼遭到红军威胁,可以从容调动军队去对付图哈切夫斯基。! J! w! A* }. S1 `6 h6 ^: W# p
; v8 [( U+ S& u  t
毕苏斯基的反击是一个“黑虎掏心”,从西方面军的最中间部分开始。8月13日的战斗,其实还不是首先从波军发动进攻,当时反攻的波军还未来得及集结完毕。这天早上,红军第三集团军向距离华沙市仅有20公里的拉济明发动进攻,很快就夺取了这座小镇。波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哈勒尔陷入了恐慌。背后就是维斯瓦河,华沙市区紧靠维斯瓦河西岸,波兰人没法再后退了。当天,哈勒尔电令手上的所有部队向拉济明发动反攻。双方刀光剑影地打到8月14日,波兰人发现对面的红军没有获得任何增援,判断敌人已无后备力量,波军自己却还留有预备队。随后波军立刻将其投入作战,不但夺回了拉济明,而且迫使红军后退。后退很快就变成溃散。到8月18日,第三集团军已经溃不成军,华沙东部最直接的威胁解除了。接下来,波兰第一集团军向北旋转,立刻切断了第十五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的退路。红军一个集团军被击溃,两个集团军陷入三面包围之中。5 ~0 ^- {% x  V4 C" Y3 S5 H; {  [
/ T$ Q8 z3 m7 P8 J3 Y4 r7 a
唯一没有被包围的那一面,背面是德国东普鲁士。退入东普鲁士的结局是被德军缴械、监禁。
* |" U. R' n1 E1 E, b5 Y! B. P) |$ b9 W/ N* |
8月8日,加米涅夫意识到西方面军的战线出现问题。当天他致电图哈切夫斯基,认为波军在从布格河撤退时秩序良好。而西方面军在自己的左翼实力不足,这样容易导致西方面军的左翼和后方暴露在波军打击之下。
0 {9 e0 Q; S' y0 |; e* |1 }
, V* C5 A" m( l8月11日,加米涅夫致电叶戈罗夫和斯大林,要求将第七集团军和第一骑兵集团军转隶西方面军,并立即北上以弥补“卢布林缺口”。如果此时第一骑兵集团军北上,以轻装奔袭,每天行军最大距离70公里计算,需要在三天时间才能赶到卢布林,即使这样,8月14日也犹未为晚。有意思的是,西南方面军以通讯延误为理由,拒不回复加米涅夫的电报。心急如焚的加米涅夫不得不在8月13日和8月14日两次电令叶戈罗夫和斯大林,要他们交出第七集团军和第一骑兵集团军。) \2 p  i; z9 h: B* a
- N5 `# W. V: f
西南方面军的通讯真的出现了延误?西方历史学家们,如艾伯特·西顿,倾向于相信斯大林和叶戈罗夫的解释,即红军的电报通讯出了问题。当时电报通讯采用的是接力式的传递。西南方面军的电报,需要接力传到基辅,然后再传往莫斯科。在这期间可能会出现收不到电报或者译电延误的情况。另有历史学家认为,以斯大林的风格,如果接到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命令,会立刻提出抗议,不会以电报延误为由进行推脱,因而推测西南方面军的通讯确实出了问题。
) ]2 v4 k% d# M: {7 W. K3 R/ }# X7 f5 T; P
斯大林的风格还真的如上述所说。8月14日加米涅夫的电报到来之后,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的三名成员中的两名,叶戈罗夫和别尔津在重重压力之下,还是在表示服从的回电上签名,这就说明加米涅夫的命令生效了。拒不签名的斯大林第二天就被电召回莫斯科解释原因去了。% {0 T' R' ?4 J5 T; f# z0 r0 x6 k
# o: q, h6 l: A; n
因此,可以认为,西南方面军虽然不愿意在进攻利沃夫的紧要关头放弃进攻,但是它的主要领导人还是服从了加米涅夫的命令。只要第一骑兵集团军最晚在8月16日前赶到卢布林,西方面军至少不会败得那么难看! I$ S; B+ x1 @$ B9 e
! a6 H" I0 I" V+ J
但是有人不服从加米涅夫的命令。不用说,这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红色骑兵司令员谢苗·布琼尼同志。' y0 X( p2 i/ l0 O: I! h! s$ j: l
0 L" s) O) u2 @9 }8 ]) z
加米涅夫和叶戈罗夫、斯大林之争仅限于共革军委和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在8月14日叶戈罗夫忍痛交出了第一骑兵集团军后,布琼尼才得知这一命令。他对此表示抗议,因为他认为只需要两到三天就可以攻占利沃夫,到时候再北上不迟。图哈切夫斯基在8月15日,8月17日和8月19日连续三次致电第一骑兵集团军,令其北上,遇到了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的强烈反对。布琼尼质问图哈切夫斯基,他的电文缺少必要的西方面军其他军委委员的联署,合法性是否有问题?伏罗希洛夫甚至致电共革军委,询问做出放弃攻打利沃夫的意图。5 G( J% O' b3 |( R& Z6 Q

! K2 r& ?, t3 T, x利沃夫对于红军来说,确实太有吸引力了。它是有着至少八百年历史的城市,波兰属性很重。奥匈帝国占领时期,利沃夫是加利西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苏波战争时期的波军将领西科尔斯基和索森柯夫斯基以及毕苏斯基于1908年在这里创建了波兰独立运动组织。攻下它,对于红色骑兵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耀。
# p8 y- z& E7 X3 e& }) a
) K' c; o" T"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这里有大量的波军士兵据守。在后来,布琼尼为自己的抗命辩解时说,如果放弃对利沃夫的进攻北上,那么容易被利沃夫的波军蹑踪而至,造成巨大的麻烦。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而且,红色骑兵在利沃夫城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8月19日,红色骑兵打到距离利沃夫城只有三到五公里的地方时,第四骑兵师师长利图诺夫阵亡了。此人从顿河起兵开始就跟随布琼尼,是他最欣赏的一员爱将。利图诺夫的阵亡几乎立刻对整个红色骑兵的士气产生了巨大打击。
2 s( A& Q) K9 L+ ]( [- C8 K. Y0 R6 {/ p# o# N- o% _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师怎样炼成的》一书当中描述了士兵们听到利图诺夫阵亡消息之后的反应:1 c# o# m* y7 a5 `

; r0 J; m5 k2 c- I“八月十九日,在利沃夫地区的一次战斗中,保尔丢掉了军帽。他勒住马,但是前面的几个骑兵连已经冲进了波军的散兵线。杰米多夫从洼地的灌木丛中飞驰出来,向河岸冲去,一路高喊:‘师长牺牲了!’( |6 f1 ~0 K6 c& }8 c; A

+ C8 w! s1 }9 X保尔哆嗦了一下。利图诺夫,他的英勇的师长,一个具有大无畏精神的好同志,竟牺牲了。一种疯狂的愤怒攫住了保尔的心……”6 z7 D, E, @% k" g$ \/ U" V" Y- B

. Z- \" {" \; O) |. [和文中的保尔差不多,奥斯特洛夫斯基在8月9日作为补充兵员加入第一骑兵集团军。8月19日,利图诺夫阵亡的当天,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负了重伤,被转移到了后方的野战医院。8 H' ?2 a) u" \& ~+ ?+ k% O
/ |* t" y6 e+ p$ \
所以,他的书中没有写到,在8月20日,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满含着怎样的失望、愤怒和遗憾,服从了图哈切夫斯基的命令,放弃了几乎就要到手的利沃夫,向西北180公里外的卢布林攻击前进。1 a6 C, v2 j5 w' O
. N2 r% d, u2 M0 \- p+ ]4 R
而一切已经太晚。波兰军队像是一片越来越大的乌云,悄无声息地盖在这支部队的头上。
作者: mingxiaot    时间: 2016-5-4 23:57
再顶一把,看来俺的想象和事实之间还是有很大距离。
作者: 鳕鱼邪恶    时间: 2016-5-5 00:15

作者: grass    时间: 2016-5-5 03:45
兵败如山倒-真理
( Q. b$ F3 g" Q5 M7 s6 _/ e7 i适用于任何颜色的部队。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6-5-5 22:52
grass 发表于 2016-5-4 14:45/ z, _( D6 v6 E' j$ X7 o
兵败如山倒-真理
$ M( t" r, L: E  ~* H! v9 n适用于任何颜色的部队。

: W& ^" g) i4 s' s衡量一支部队的精锐程度,就看在打了败仗时还能否保持住基本的组织队形和纪律。。。8 k& b* q( D; ~  s
7 I: W2 g. U: c% i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6-5-6 10:34
MacArthur 发表于 2016-5-5 22:52! {! H. \7 h  v! ~$ ~
衡量一支部队的精锐程度,就看在打了败仗时还能否保持住基本的组织队形和纪律。。。6 L; H* [9 g+ z( H) P4 H* \
9 N% B7 Q/ w+ O% c; w2 D) i- Q: ]
...

- Q; H- B% z0 `+ J& c如此,只有武装党卫军才最够格了。
作者: mingxiaot    时间: 2016-5-6 23:04
看电影《第一骑兵军》,叶戈罗夫很面呀,你写的似乎也挺牛。
作者: 梦秋    时间: 2016-5-7 23:04
mingxiaot 发表于 2016-5-6 23:04
; P' \6 k) Z! e) P  q看电影《第一骑兵军》,叶戈罗夫很面呀,你写的似乎也挺牛。

9 I, Y' _- v% W3 i* k5 {0 o8 w电影把叶戈罗夫形容得弱一些,正好突出布琼尼的强势。叶戈罗夫本人在指挥上能力是很强的。
作者: jeckforlete    时间: 2016-6-10 08:29
MacArthur 发表于 2016-5-5 22:525 c/ i; R9 r0 `$ j) j5 S* e
衡量一支部队的精锐程度,就看在打了败仗时还能否保持住基本的组织队形和纪律。。。
) R4 z  V! [$ p
$ B% m$ k& O# T ...
# N5 d, y1 l% }0 i1 {( d! V
虽然鬼子就是一群禽兽,但是能一个人坚持到七几年不能不说太厉害。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