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第一骑兵军(六):第二次违抗命令 [打印本页]

作者: 梦秋    时间: 2016-4-22 09:56
标题: 第一骑兵军(六):第二次违抗命令
从沃罗涅日和顿巴斯败退回来后,邓尼金利用顿河及其支流马尼齐河构筑了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北高加索的马尼齐河从东南向西北流淌,全长210公里,构成一道天然的地理障碍。如果这条河流被突破,白军要么就向南撤退,越过高加索山脉去面对外高加索的各个民族。要么就只能经过新罗西斯克上船,撤到克里米亚。那里至少还有弗拉格尔的友军。
4 O+ ]6 Y/ A8 d  f2 U2 \0 R4 C% ]- ^2 u5 A# s# t* b
在防线部署上,邓尼金把他能拿出来的一线部队全部展开。在罗斯托夫以南的顿河入海口一带,是邓尼金的志愿军。志愿军以东沿马尼齐河南岸布防的是顿河军,更东边一点的是战斗力最弱的库班军。这条战线的薄弱地带是东部。邓尼金做的打算显然是:一旦马尼齐的防线被突破,他就立刻收缩志愿军和顿河军,向黑海沿岸城市新罗西斯克撤退,从海上撤到克里米亚。
5 O& p0 ^0 x, g4 {) ^
+ w& ?0 A6 |! y# _9 X6 s! J对于马尼齐河的军事价值,红军当然看得很清楚。沿着罗斯托夫及马尼齐河防线,由西向东分别部署了五个红军集团军,分别是第一骑兵集团军、第八集团军、第九集团军、第十集团军。最东端靠近里海城市阿斯特拉罕附近还有一个第十一集团军。它是一支监视性的力量,如无必要,不用投入到进攻当中。$ H& J) i8 n; J' L0 f
+ D' j6 {3 p' x: G
红军和白军究竟拥有多少兵力,是一笔糊涂账。加米涅夫认为,邓尼金的有效作战部队大约只有6.5万人,红军则有10.5万人。邓尼金认为自己的部队有5.4万人,红军则有5万-5.5万人。苏联军事史学家认为,东南方面军(含阿斯特拉罕的第十一集团军)一共有2.91万名步兵,1.93万名骑兵。447门大炮和2029挺机枪。邓尼金的一线部队大约2.94万名步兵,2.74万名骑兵,451门大炮,1185挺机枪。不管各方怎么说,总之红军在兵员或者技术装备上有轻微优势。, ~6 F9 E! l' F* v4 }
9 p# T; M, f+ n
按理,经过1919年10月到1月的连续胜利,红军应该在人数和装备上占有较大优势。事实并未如此,因为在1919年11月份,红军南方面军进行了重组。原来从南方面军划出来、配属两个集团军的特别集群改名为东南方面军。南方面军余部及其余增援部队改名为西南方面军,仍旧由叶戈罗夫指挥,却并不用于北高加索地区,而是留在顿巴斯和基辅一带,准备用来对付克里米亚的白军。东南方面军的番号里增加了第八集团军和第十一集团军。但是后者基本上不会用于作战,前者则问题多多。集团军司令员索科利尼科夫向加米涅夫抱怨说,自己的部队受到伤寒和战损的影响,有经验的作战人员大量减少,不得不从战俘和当地居民补充兵力。没有任何增援,手下的第13步兵师在进入新切尔卡斯克时,能够战斗的人手只有400人。而邓尼金白军的实力正在迅速恢复。) j& H6 O. [. P$ a
/ c# [4 E7 i/ S2 d1 Y# V/ Z& a
真正的问题其实不在兵员和装备的劣势,而在指挥部内部。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脱离叶戈罗夫的指挥,再次回到东南方面军司令员绍林的指挥之下,与第八集团军协同作战。可是,绍林和索科利尼科夫和布琼尼的关系都很差。沃罗涅日战役本身就是布琼尼反出绍林家门的抗命之举。索科利尼科夫天天都抱怨布琼尼抢走了自己的部队。这三个冤家要能配合到一起去就怪了。0 _) N- E# c5 r  R7 ]6 [
9 U. o8 L: u" T  \, \; E0 D. W2 K
指挥部没有做到人和,然后在地利上的判断又输了一招。1月9日,绍林下令,要求骑兵军发动进攻。此时罗斯托夫的白军尚未完全肃清,骑兵军需要休整。显然绍林求胜心切,并没有仔细了解战场的情况,就要求红色骑兵向库谢夫斯卡亚方向越过顿河发动正面进攻。骑兵军左翼的第八集团军也将发动辅助性进攻,最后两军同时朝库谢夫斯卡亚进军。东部的第九和第十集团军同时也要越过马尼齐河朝维利科克尼亚谢斯卡亚方向进攻。. Y& U5 `1 F  Q/ }& P

* ]+ b% z5 m# K8 E9 @2 @在库谢夫斯卡亚和罗斯托夫之间横亘着巴塔伊斯克高地,红军首先需要强渡顿河,然后沿着铁路进攻路线。骑兵部队无法展开,因为脱离铁路线,骑兵就要陷入到下顿河流域的冲积平原沼泽上。展开进攻的那几天天气情况不佳,小阳春气候造成解冻,顿河上的薄冰容易破碎,原野上大雾弥漫。气候、地形均不利作战,而正面进攻又是布琼尼极力希望避免的作战方式。对于绍林的这道命令,布琼尼并没有马上执行,而是回电绍林,向他解释前线的情况。% d' \$ t# g; @- N

$ ~0 c9 L, E3 y1 W. a1月14日,绍林回电,仍旧坚持第一骑兵集团军向巴塔伊斯克一带发动正面进攻。布琼尼这一次没有抗命,应该说还是比较坚决地执行了命令。1月17日和18日,红色骑兵两次攻击不利。在1月19日取得了有限进展,这是在占领了顿河南岸奥利金斯卡亚的第八集团军支援下才取得的成果。第二天骑兵军又在反击之下被迫撤回顿河北岸。1月21日,第一骑兵集团军发动最后一次向巴塔伊斯克的攻击,还是没有成功。在一周的时间里,红色骑兵的指挥员两度用直通电话向绍林请求取消攻击命令或者用步兵增援,都遭到了拒绝。
- C- g9 G& T; g+ C5 U/ F* Q( q- h. s6 t8 c( ^  x
更加麻烦的事情发生在第八集团军指挥部。1月19日,由于红色骑兵连续进攻失败,绍林给配合红色骑兵作战的第八集团军副司令员莫尔卡察诺夫打电话。后者称第八集团军已经尽力,但是骑兵军后退了,而且后退时的队形很凌乱。* f& P! i3 U( W" ^+ }: F* Z
# T- ^' I: V5 B' ]/ k; v+ G
莫尔卡察诺夫是替生病的索科利尼科夫代理集团军指挥工作。他借着邵林询问的机会,要求配属给骑兵军的第12步兵师归建。同时他告了布琼尼一状,说高加索方面军之所以兵力缺乏,是因为重要兵力都配属给第一骑兵集团军,而骑兵军所取得的战果被夸大了。
( m* o0 n" f1 Y& {, q
/ l( j, i) R: v6 Y- `如果说司令员索科利尼科夫只是在抱怨红色骑兵夺走了自己太多的部队。那么莫尔卡察诺夫就是在拆布琼尼的台了。关键是,绍林经过这么一说,就答应了从红色骑兵中调走第9和第12步兵师,让其归建。这个决定不得了,顿时就把布琼尼给惹火了。三方的矛盾就此爆发。5 `. S: Z2 u, H6 t3 T0 S$ q* s

/ e1 L5 i! V/ p) G! E- f1月22日,布琼尼做出的第二次违抗命令的决定。他下令红色骑兵在顿河沿线停止进攻并撤退,并在1月23日与伏罗希洛夫联合致电托洛茨基,同一份电报抄发斯大林。电报对自己进攻不利进行了辩解,认为长途奔袭后部队需要休整和重新部署、地形不利和气候恶劣是导致自己进攻拖延的原因。电报建议,对巴塔伊斯克的进攻交给第八集团军,骑兵军向东运动到达康斯坦丁诺夫卡,从那里渡过顿河,然后向西南运动,袭击巴塔伊斯克白军的侧翼和后方。电报认为,继续从罗斯托夫和纳希切万方向进攻巴塔伊斯克将会使共和国骑兵遭到“毁灭性的后果”。
; \5 e8 g0 w- p1 [$ R; T0 i( o
4 E  I+ W3 V8 Q3 D; `4 d1月24日绍林亲自到第一骑兵集团军司令部与布琼尼等人会谈,可是根本没有缓解矛盾,反而使之更加激化了。同一天,布琼尼与伏罗希洛夫直接发电报给列宁、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要求撤换绍林。在这段时间里绍林本人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1月22日,加米涅夫致电绍林,认为第八集团军和骑兵军在顿河南岸的进攻遇上了极大困难。向这些部队重复同样的命令无济于事。很显然,加米涅夫对自己的门徒绍林的指挥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和不信任。1月25日,加米涅夫再次致电绍林,要求他取消红色骑兵和第八集团军继续进攻的命令。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下,绍林照办了,并将红色骑兵东调至巴加耶夫斯卡亚地区,在这里渡过了马尼齐河。绍林调走了配属给红色骑兵的步兵师,作为补偿,命令第二骑兵军(军长杜缅科)和红色骑兵联合作战。
; W! h2 L' C  y! ~, y6 l6 U( ?- i  E4 d8 A* J' e3 [& R; q9 \
但是高级指挥员们在这里又犯下一个错误,在指定第一骑兵集团军和第二骑兵军的隶属关系上出现了问题。加米涅夫要求布琼尼指挥杜缅科的部队。而绍林却莫名其妙地要求布琼尼服从杜缅科的指挥。就指挥层面而言,军长的级别要比集团军司令要低。绍林的这个做法违背常识,显得有点奇怪。不知道他是不是觉得杜缅科是第一骑兵集团军创始人,布琼尼曾经当过他的下级和扶手,所以杜缅科就可以指挥布琼尼?
8 }& P5 l6 f' l2 p2 j" o/ ^9 [0 ]$ N) x2 o
结果事情就这么搞砸了。
0 C3 w& g8 `/ k: I3 c3 F; z( m9 Z; {6 K
布琼尼和杜缅科会师后,布琼尼骑兵军向库谢夫斯卡亚发动进攻,杜缅科向季霍列茨卡亚进攻。两边都没有配合作战的意愿。1月26-27日,杜缅科在叶夫列莫夫地区的进攻得手。但是在28日,杜缅科部奇怪地撤回马尼齐河北岸,第九和第十集团军转入防守。同日布琼尼部在马尼齐河南岸好不容易才占领了一个桥头堡,因为孤掌难鸣又缺乏增援,被白军打回了北岸。直到2月1日,杜缅科和布琼尼的部队才协调一致,但是敌人的防御已经大大加强。红军第八和第九集团军在这段时间里无所作为,让布琼尼十分恼火。他将进攻未获进展归咎于绍林调走了配属自己的步兵,一怒之下决定要告御状。2月1日,布琼尼给列宁发出了一封亲笔信。这封信的语气很激烈,在这里兹引用几行:
' S2 W4 _/ v5 _8 B* D$ M2 U1 t4 x) S. g) r) o
“绍林一旦有权指挥我的集团军,不幸之事就连续不断……而现在这一切都反映在我们共同的革命事业中。我领受的任务是消灭敌人,向前推进60俄里,而友邻集团军却依照绍林的命令原地不动,从而使敌人能够自前线抽出部队对付骑兵集团军。这显然是犯罪……”7 `. P: B' d7 p0 y0 p" G* |

; A0 c- m) M; k0 Y8 I' E( \1 E2月2日,在夏坚科的建议下,布琼尼用直通电话跟已经调往莫斯科的斯大林通了电话。斯大林在电话里安慰布琼尼说,他已经想办法调走绍林,安排奥尔忠尼启则前往高加索方面军(1月17日东南方面军改名为高加索方面军)。2月3日晚上,斯大林给了布琼尼明确的答复,不但承诺要赶走绍林,也承诺连第八集团军司令员索科利尼科夫一起赶走。) ^# W$ }9 L2 s2 W
8 z( v: z2 v. X1 U. m- T6 A
斯大林这么说,也真的这么做了。2月4日,共革军委正式调图哈切夫斯基出任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另外两名委员是奥尔忠尼启则和斯大林。图哈切夫斯基上任之后,对前线进行了重新部署。第一骑兵集团军继续东调,前往第十集团军防守区域,并作为预备队使用。在第九、第十和第八集团军渡过顿河和马尼齐河之后,红色骑兵从库班军和顿河军的结合部进行突破,尽快占领季霍列茨卡亚。阿斯特拉罕的第十一集团军穿过斯塔夫罗波尔高地,向西进攻。/ C& r1 F) b. ]4 j% \1 ]! m
4 u  B/ I* |: R( D
这一策略带来的问题是高加索方面军的右翼会比较空虚,容易遭到邓尼金的偷袭。最危险的地区是第八集团军正面,它的防线因为红色骑兵东调缺少兵力而被拉得很长。如果白军正面进攻,防守空虚的罗斯托夫就会出问题。2月20日,白军确实重新夺回了罗斯托夫。加米涅夫因此致电图哈切夫斯基,警告他右翼的问题。图哈切夫斯基回电说,左翼的进攻已经得手,重点进攻将在那里展开。/ Y1 U" B% I- _: F* S9 x

2 [5 n$ p6 [; |& R5 [' l5 g& e这场战役的部署突出了图哈切夫斯基的一个作战指挥特点。为了进攻得手,他可以甘冒战线被敌人突破,丢失重要城市的风险。后来他在华沙战役中的表现也大致如此。
$ ~9 U$ B" |1 h4 u
' n5 G" t- t' M& m% y2月15日,图哈切夫斯基下令发动进攻。次日第十集团军利用马尼齐河结冰的机会一举渡河,占领了托尔戈瓦亚铁路会让站。白军随即发动反攻,几乎将全歼了此处的红军。2月19日,在最后一刻即将来临时第一骑兵集团军抵达托尔戈瓦亚。白军以为红军已经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不顾一切地发动了最后一场进攻,遭遇惨败。当天晚上起了暴风雪,野外无处藏身的白军骑兵只得露天宿营,一夜之间竟然冻死了五千余人和两千多匹战马(红军方面统计各有不同,冻死五千到冻死两千都有。邓尼金则认定白军被冻死五千人)。
1 F. |6 P6 B/ Y5 t; f8 m* D( G8 h1 u+ U) u: ]
布琼尼对这幅惨景是这样描绘的:
7 P, P- Q) [% ^" {8 B3 X! M& [# a, o/ B
“一片恐怖景象,几百个被打死和冻死的哥萨克白军遍布草原。在丢弃的火炮和机枪旁,在弹药箱和击毁的马车边,都是冻死的人和马。冻死的白军有的蜷成一团,有的跪着,而另一些则在齐腰深的雪里站着,旁边是他们冻死的马匹。”
+ J) @5 x1 s! @% @" K+ v9 E+ @9 x. H- R0 y9 s! ~" n
托尔戈瓦亚的战斗发生得有点出乎意料。当时图哈切夫斯基命令布琼尼向另外一个方向进攻。布琼尼后来辩解说,因为大雪深达一米,骑兵军到达托尔戈瓦亚之后无法再进行机动了。
3 u9 n1 D* ~$ e0 L. [3 |
7 T1 `, v0 [$ F在很多历史研究者看来,布琼尼似乎比远离前线的图哈切夫斯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战机,由此带来了新的抗命不遵的问题。2月26日,加米涅夫写信给图哈切夫斯基,有点生气地指责他放纵布琼尼:“你派布琼尼去叶格尔利克,但是他却去了白格林纳。你把他往西派,派往季霍列茨卡亚北部,但是他却直接朝季霍列茨卡亚跑过去了。这让我感到很不高兴。老实说,他没有听从你的命令,这极大地增加了风险。”
6 v% a4 j, b+ r9 T+ B0 c' U; Q/ g7 G& R% ?4 P
可是,正是这两次抗命,让布琼尼捕捉到了战机。第一骑兵集团军在白格林纳赶走了库班军,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粮食补给基地。随后红色骑兵和第十集团军转向西北,朝叶格尔利克进攻。在半路与巴甫洛夫将军的骑兵发生遭遇,发生了苏联史学家们称之为“内战中最大的一场遭遇战”。双方大约总共投入了2.5万名骑兵。邓尼金更加夸张一些,说双方投入了总共4万名骑兵。实际上这些兵力当中应该包括相当数量的步兵。布琼尼不顾自己在数量上的劣势,使用两翼包抄战术,同时以小部队正面佯攻,使白军产生错觉。当两翼的红色骑兵包抄上来时,顿时引发白军的恐惧。这一仗打得相当干净利落,以红军的大获全胜告终。0 }- K0 ]- |4 K* ^. M% Y# |& E
9 M; A( o$ i! g+ Y6 o' z
邓尼金的白军主力被歼灭了。2 Q1 d& I( U& ]& A0 I/ q& r  j# O
4 Q( G7 D6 X% ~
3月1日,北高加索白军开始了全面撤退,最后从新罗西斯克海运到了克里米亚。《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在新罗西斯克没有上船。他被红军俘虏,加入了第一骑兵集团军。和一万多名红色骑兵一样,格里高利·麦列霍夫下一个将要面对的敌人,是波兰士兵。
作者: 鳕鱼邪恶    时间: 2016-4-22 10:41

作者: duanjian    时间: 2016-4-22 10:52
不久前刚看完《静静的顿河》,这个系列正好可以填补大背景的空缺,谢谢!
作者: 梦秋    时间: 2016-4-22 11:22
duanjian 发表于 2016-4-22 10:529 a! m; T( w! L2 V- Q9 g/ Q
不久前刚看完《静静的顿河》,这个系列正好可以填补大背景的空缺,谢谢! ...

+ M- n; [2 _* c) m( R《静静的顿河》大体上符合当时历史的情况。1918年初,格里高利·麦列霍夫本来先加入了红军,但是因为顿河苏维埃主席波得捷尔科夫滥杀白军战俘,政策极左,引发了1918年春天顿河军州普遍的哥萨克暴动。波得捷尔科夫此人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后来被暴动的哥萨克处决了。- m9 J7 v$ r# R2 Z: ~
1 @; z. R, N; j: {
格里高利从此脱离红军,加入顿河军,与红军作战。战线几度向前推,又被打回来。1919年底,红军占领了维申斯克镇之后,格里高利一路南撤。他的父亲也作为难民逃了出来,死在半路。在新罗西斯克,格里高利被俘,加入第一骑兵集团军,在和波兰人作战中升到副团长。这些片段也基本遵循了历史事实。2 T( B, p0 a) Z% c
7 _+ y- P  P0 Y' L2 R
后来他被遣送回家,因为担心布尔什维克算账,再次逃出来,加入了福明匪帮。阿克西尼亚中弹身亡之后,他失去一切希望,回到了维申斯克镇,全家只剩下一个他的儿子,和已经嫁给红军士兵的妹妹。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不过很容易可以猜到,对于一个两度加入红军两度加入白军的人,他的命运最终会如何。6 n$ l8 H$ n7 b, N

+ D% @' ?( C9 g- }1 Z1990年代有人进行了调查之后认为,格里高利的原型应该在1926年被苏维埃政府枪决。
+ ?$ u  i, m- ?' D$ }
作者: grass    时间: 2016-4-22 11:42
杀,杀,战争时期,人命如草芥
作者: 一瞬无尽    时间: 2016-4-22 12:01
梦秋 发表于 2016-4-22 11:22# g. Q+ {" ?, b# j- s$ Y& B
《静静的顿河》大体上符合当时历史的情况。1918年初,格里高利·麦列霍夫本来先加入了红军,但是因为顿河 ...
2 q$ I' c& d# W- }: r
格里高利被俘前做到了师长,虽然军衔还是尉官
! ~; K) G7 |) y7 m/ ^3 Y. n% u被俘后居然还能加入红军,看来红军当时缺人缺得厉害
, g+ s. D% y- [- p+ c; ^
; T0 ]4 b" {. A/ x/ X8 Y( u副团长从红军出来别回家去个城市,没准儿还能留条命5 P- |2 l  N3 g* o$ Y4 O' j/ ?
大革命时期,确实就是文中说的,有自己明确坚定立场的反而比动摇中间立场的活的简单些
作者: dashanji    时间: 2016-4-22 12:58
精彩求更
作者: 老票    时间: 2016-4-23 16:37
梦秋 发表于 2016-4-22 11:221 |6 W" Q- Q) {
《静静的顿河》大体上符合当时历史的情况。1918年初,格里高利·麦列霍夫本来先加入了红军,但是因为顿河 ...
1 F8 D3 W- d. w' a$ j, E
精彩无限求更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