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L+ q6 @6 z9 B % y2 u) r a7 d9 S5 f( c1.自毁前程的海军中尉3 U' ~' F0 s) N5 h9 D( N. y
- E- Y! e, O' k5 \+ o, `
海德里希(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1904年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Leipzig)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当地一家音乐学院的院长,外祖父则是著名的德雷斯顿音乐学院的创始人。由於父母忙於事业和社交,并没有太多时间照料三个孩子,排行第二的海德里希渐渐养成一种沉默孤傲的性格,整日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天地里。入学以后,海德里希学业优异,但要强好斗,不服管束。 % Y; P% _. `/ B3 t( M, e V. t2 T5 @
一战结束以后的两、三年里,德国政局动荡,德国共产党和无政府主义者在各地组织暴动,魏玛政府摇摇欲坠。老海德里希的乐团入不敷出,家境一落千丈,举步唯艰,到二十年代初期才有所好转。1919年德国共产党在萨克森州领导了“斯巴达克斯军团”起义,企图建立苏维埃政权,随后同前来镇压的自由军团发生血腥内战。进入青春期的海德里希正值思想观念形成阶段,目睹左翼激进分子造成的社会动荡,因而接受了右翼极权思想,加入了一系列民族主义青年组织。1922年,18岁的海德里希决定参加海军,这个决定让他的父母大失所望。老海德里希期望他能够子承父业,花了很多心血培养他的音乐才能。海德里希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好,钢琴、大提琴、作曲等方面也很出色。但是老海德里希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子,野心勃勃的海德里希早已厌倦了保守的小资产阶级家庭的繁文缛节和循规蹈距,非常渴望冒险和荣耀。老海德里希最终还是认可了儿子的这个决定,因为海德里希家族的确需要一个军队里的实权人物,而在海军服役满十年就可以享受德国政府的终身养老金,这在当时也是相当诱人的。 / _: | d- m$ n0 R" I7 v, E4 w L. a' q$ D' \% z0 K2 h" N
海德里希到基尔海军基地报到时,在一群士官生里显得鹤立鸡群。他身高1.85米,身材瘦削,四肢修长,略显稀疏的金发下面是宽阔的额头和窄长的面颊,一双距离有点太近的灰蓝色眼睛下面是一支硕大高耸的鼻子。最不同寻常的是海德里希肩上背着一个黑色乐器盒子,里面是父亲赠送的一支小提琴。海德里希被编入海军第22大队第2中队(The 2nd Squad of Crew 22),在这里和普通海员一起训练。最初几个月对海德里希来说简直度日如年,他无法适应繁重的体力活,被教官斥为“一身细皮嫩肉”。在基尔军港粗鄙的海员中间,海德里希是一个异类,他举止文雅,不抽烟,不喝酒,喜欢拉小提琴,显得很不”正常“。倍感孤立的海德里希又回复到幼年的沉默孤僻,依靠意志力克服各种困难完成训练。 3 o" t1 W! M' _ [- v* B. V6 ]0 X' P
1923年7月,海德里希登上”柏林号“驱逐舰实习,将在这里完成他的士官课程。柏林舰的大副卡纳里斯(Wilhelm Canaris)很快注意到这个气宇轩昂的年轻士官,而后者的音乐天份尤其让卡纳里斯欣赏,因为他的妻子正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海德里希於是频频出现在卡纳里斯夫人举办的家庭音乐沙龙里,而他演奏的小提琴经常让听众神魂颠倒。依靠这个特长,海德里希结识了不少德国海军的头面人物,为将来的飞黄腾达奠定基础。卡纳里斯后来晋升海军上将,1936年出任国防军情报局总长。此时主持盖世太保的海德里希如日中天,卡纳里斯凭借和海德里希这段早年的渊源,成功地维持了军事情报局的独立地位,使军情局成为德国地下抵抗运动的枢纽。 1 r" L8 U, |; G3 B ( A; @. F) I8 h) U3 P B1926年10月1日,海德里希结束了四年半的士官课程,获得海军少尉军衔,开始接受无线电专业培训。海德里希转正以后手头有了很多闲暇时间,他全部投入竞技体育,表现出一种惊人的进取精神和完美主义倾向,不能接受自己体能、力量和运动协调能力各方面的一丁点缺陷。海德里希的击剑教官做过这样的评价:“他做任何事情都投入骇人的精力,完全不顾自己的体质和实际能力。” 海德里希在其它方面也力求完美,自学英语、法语和俄语,并在海军的语言考试中成绩优异,无线电专业课也同样出色。培训完毕以后,海德里希很快被分到波罗的海舰队,并在1928年晋升中尉。这个时期海德里希得到上级相当高的评价,后来成为海军中将的克莱坎普(Kleikamp)曾评价道:“他的天赋、学识和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我相信后面的主管军官也会这样认为。” 大概没有人会怀疑海德里希今后的事业将会一帆风顺。 & X, x. d+ I0 X& ?" k$ U
+ c( q8 u8 B) M! r5 F. U) d; q. t
但是海德里希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私生活。海德里希是年轻女子最为青睐的一类青年才俊,因此绯闻不断。1930年夏天,海德里希结识了汉堡造船厂主管的女儿,两人很快同居。这年冬天,海德里希在一次舞会上对出身丹麦贵族家庭的金发美女丽娜(Lina von Osten)一见钟情,施展浑身解数热烈追求,两人在圣诞节订婚。海德里希的前任女友得知此事,精神崩溃,她的父亲同许多海军将领关系密切,於是向海军当局提出控诉,要求调查海德里希的个人操守。海德里希非常恼怒这种仗势欺人的做法,在三名海军将领组成的操守法庭上声称,那女子没认识几天就和他同居,一个海军军官怎么能娶这样随便的女人。海德里希玩世不恭的态度激怒了操守法庭。本来这种风化事件最多是一次内部警告,结果法庭认为海德里希品行不端,不适合继续留在海军。1931年4月,海德里希在海军服役九年以后被通报遣退,扫地出门。 8 r" y8 J+ l+ a5 E4 o9 b! o & l9 o- w- e0 d' [/ ^+ f" C' I' X) E9 [* K; o# ^; @5 k b
2. 党卫队保安处 " T% |+ `+ f" p5 ~ ! v7 r( j! ^: b& K7 s! i被海军开除大概是海德里希一生中经历的最大一次挫折。他回到家里,悔恨不已,整天以泪洗面。唯一的心理慰藉来自未婚妻丽娜,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来到海德里希身边悉心照料。这段时间海德里希生活相当窘迫,不得不屈尊在一个赛艇俱乐部担任教练。 ; s( ]9 d7 s' j/ Y
8 i1 x) V5 u3 {# F$ ], g5 L1 L海德里希的教母易伯施坦因夫人(Frau von Eberstein)得知他的困境以后,立刻伸出援助之手。她的儿子易伯施坦因男爵(Baron Karl von Eberstein)在纳粹冲锋队担任要职,和罗姆、希姆莱等人熟识,非常乐意推荐海德里希加入冲锋队。在海军服役多年的海德里希对冲锋队并没有好感,认为他们是一帮乌合之众,希望能够进入更具有精英气质的党卫队(此时的党卫队仍然隶属冲锋队)。1931年6月初,海德里希加入纳粹冲锋队的申请书和易伯施坦因的推荐信一起出现在罗姆的办公桌上。罗姆不知怎么安排这个被开除的海军军官,於是把海德里希的申请转给了希姆莱。 1 |6 M0 M# B' a. p7 y 1 a$ W6 ]8 E2 G% {; [1931年夏天的纳粹党卫队已经成为德国右翼激进青年趋之若鹜的组织。自从1929年1月希姆莱出任党卫队总指挥以后,两年多的时间党卫队从280人发展到1万多人,而且吸收了大批社会精英。此时的党卫队10%的头目具有贵族血统,而希姆莱的参谋长是荷兰女王的侄子约西亚斯亲王(Prince Josias of Waldeck)。希姆莱竭力将党卫队打造成一支血统纯正、纪律严明的精英队伍,海德里希典型的北欧人长相先就让希姆莱心生好感。希姆莱对海德里希履历上的无线电官员(Nachrichtenoffizier)一项颇感兴趣,因为他刚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准备筹建党卫队情报机构。显然希姆莱并不知道无线电官员和情报官员(Nachrichtendienstoffizier)根本就是两码子事。 # B- A- l8 P( c; t6 @! i ! O) Z$ G% w2 C, t5 u( }5 X3 |1931年6月17日,希姆莱在自己的家中面试海德里希,开门见山地说明他打算招募一个情报官员,让海德里希在20分钟内写下开展党卫队情报工作的想法,海德里希这才恍然明白希姆莱是张冠李戴了。海德里希面对机遇没有退缩,绞尽脑汁地回想在海军修过的情报课程,以及闲暇时看过的关于英国军情机构的书籍。他写的答复准确使用了相关的军事术语,还附有一张机构设置图。虽然海德里希对情报工作没有半点经验,小学校长出身的希姆莱更是一窍不通,因此对他的答复相当满意,很快作出录用的决定。 " n0 ~. e ]& c4 a4 H; ]- ^
) U j1 l% }5 G4 G7 x) a z' m( e% ^# L
1931年8月10日,海德里希开始在慕尼黑党卫队总部办公。保安处的起点很寒微,海德里希不得不和迪特里希的参谋长希尔德布兰特(Richard Hildebrandt)共用一间办公室,他的办公用具只有一张餐桌,连打字机都必须从希尔德布兰特那里借用。坐在这张餐桌后面,透过狭小的窗户向外远望,海德里希开始默默策划保安处的未来。希姆莱交给海德里希一个木箱子,里面是一些索引卡片,记录了纳粹党敌对势力的一些资料,海德里希的情报工作,就是从这些索引卡片起步的。海德里希将卡片按照不同敌对势力重组,分为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天主教政敌、资产阶级保守党派、贵族敌对势力的代理人、犹太人和共济会(Freemason)等类别,将监视范围从慕尼黑扩展到整个巴伐利亚,进而覆盖德国其它地区,监控对象不仅限於敌对势力,还包括纳粹党内的头头脑脑。海德里希精明强干,心细如发,上任不久就挖出了慕尼黑警察局政治处安插在党卫队总部的一个间谍,他对此人软硬兼施,成功地将他转变为双重间谍。从1931年11月开始,海德里希开始定期得到慕尼黑警察当局动向的情报。 8 v$ `7 x8 x; W9 e, P4 E8 E6 G1 i$ B- S, O, V
海德里希的保安处并不是纳粹党此时唯一的情报机构。1931年夏天党卫队地区宣传干事劳歇(Rauscher)和助手舒曼建立了一个隶属纳粹党中央的情报机构,不但收集敌对情报,而且主动出击干扰敌对势力的活动。与此同时,冲锋队总参谋长罗姆命令慕尼黑律师杜穆林博士(Dr. Graf Karl DuMoulin-Eckart)筹建冲锋队情报处,打探敌对党派的行动。这两个情报机构由於后台很硬,经费充足,兵强马壮,相比之下保安处就很寒酸了。1931年的德国政局相当微妙,纳粹党成为德国议会第二大党,引起德国政府的警觉,各地政治警察加强了对纳粹党的监控,其他党派也大力挖掘纳粹党的丑闻以打击政敌。劳歇和杜穆林不注意隐秘,没有建立独立可靠的情报网,而依靠冲锋队各地的头目收集情报开展工作。没过多久两个情报机构就被慕尼黑媒介暴光,杜穆林还惹了一身官司。海德里希谨小慎微的性格使保安处始终包裹在一团迷雾里,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壮大。慕尼黑警察局政治处虽然知道有海德里希这个人,但一直不清楚他是干什么的。 6 p) }) {' z: g; p' ?( a- W2 Y' M$ U" l: F# T2 t3 W
1931年12月,海德里希晋升党卫队少校,手下已经有三个全职副手和大批兼职特务,他精力过人,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工作。为了增强保安处的秘密性,海德里希搬到一座不起眼的公寓里办公,丽娜承担了很多保安处的日常杂务,并为大家做饭。保安处的财务状况非常拮据,每月经费除去交180马克的房租以后所剩无几。丽娜买不起肉类,每周三做一次土豆沙拉,就已经算是改善生活了。为了扭转财政困境,海德里希想方设法让纳粹党首脑们认识到保安处的价值。终於有一天,罗姆、希姆莱和赫斯同意前来视察,海德里希喜出望外,连忙让丽娜领几个马克去买了两支雪茄烟和一瓶啤酒招待贵宾。罗姆对保安处收集的敌对情报印象深刻,当场批下1千马克的经费。从这以后,保安处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 " H3 s/ z8 I& B( j( E$ c4 @4 F# N7 _4 s" Z
! {9 L' y2 A% E7 u! m# i
从一开始,海德里希就将希姆莱置于保安处日常运作之外,希姆莱只能看到收集的情报,并不知道情报如何得来。海德里希掌控保安处所有的行动,不但对外保密,内部的人通常也不知道别的同事在做什么。海德里希虽然表明上对希姆莱毕恭毕敬,百依百顺,心里对这个”头脑简单的妄想狂“颇不以为然。根据海德里希的遗孀战后回忆,他曾经嘲弄都是小学校长出身希姆莱和莱德海军上将(Admiral Raeder):”德国因此而失去了两个多么优秀的小学校长啊!“虽然海德里希恃才傲物,但他很明白自己在纳粹党内没有根基,需要借重希姆莱的威望来攫取权力。海德里希小心地躲在希姆莱这面盾牌后面,而推动着希姆莱向他预想的目标稳步前进。' _( \! N, l& {" j& B) ?
' O- e0 ]; k; a2 n
: ~8 `$ x c, t3 W* P
3. 黑色恐怖 9 l4 W5 F0 p& i/ o: d* I8 _- H* Y: Z1 \4 m4 c7 p# R& n! ^3 \ ?% @
海德里希非常崇拜英国情报机构,因为他们雇佣大批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遍布世界各地的情报员都是分文不取,基於信仰和道义责任感提供服务。海德里希对希姆莱过分注重血统和外形的募员标准相当不满,认为党卫队充斥着”金发碧眼的笨蛋。“ 1932年4月开始,海德里希到德国各地招募情报人员,唯才是举,挑选的人几乎全是专业人士,很快就在整个德国建立了一个由工程师、律师、会计师、经济学家和国防军退役军官组成的庞大网络。这些人都是各自社区、团体的头面人物,完全基於纳粹信仰为海德里希义务工作。 9 r% M: z( ^7 B/ ^2 N7 T! O
$ a0 W5 G/ t, V0 d保安处的核心成员也和党卫队其它部门大相径庭,体现出高学历、高智力的特点。保安处的二号人物贝斯特博士(Dr. Werner Best)是行政法学的专家;负责调查天主教党派的帕丁(Dr. Whilhelm Patin)拥有神学和法学两个博士;负责国内事务部的霍恩博士(Dr. Reinhard Höhn)曾经是柏林大学宪法教授;负责犹太团体和共济会的西克斯博士(Dr. Franz Six)也曾是柏林大学外国研究教授。海德里希还挑选了一个25岁的政治法律学者加入保安处,此人名叫沙伦堡(Walter Schellenberg),后来成为著名的纳粹德国谍报大王。所谓物以类聚,纳粹党能够吸引来的最优秀人才几乎全都进了海德里希的保安处。 * `/ T+ J ^. a$ s {$ k9 t3 H4 C4 ]; c
! t3 c) Q) D( l
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纳粹党各头目瓜分了德国政府的关键职位。戈林出任普鲁士部长会议主席,掌握了德国三分之二地区的行政大权;戈培尔、弗里克等人都进入了希特勒的内阁担任部长。希姆莱和海德里希是这场权力分配的失意者,希姆莱仅仅得到了巴伐利亚州警察总监的位置,远离柏林这个权力中心。海德里希入主慕尼黑警察局六处,也就是政治处,后来在此基础上扩张成为巴伐利亚州政治警察署。2月间,希姆莱派海德里希前往柏林,企图和新任普鲁士警察总监的达鲁格(Kurt Daluege)商谈建立统一的德国国家警察机构,达鲁格在戈林的授意下根本不予接见。戈林已经把普鲁士视作自己的地盘,岂能容他人染指。纳粹执政的第一年里,希姆莱和海德里希不得不暂时偏安一隅,等待时机。; F" E: f% V. o% q: h
' p3 F6 Q- k/ v. [ 海德里希上任以后立刻执行纳粹党中央的指令,对巴伐利亚政治警察系统进行大清洗,淘汰政治思想不过硬和业务水平不强的冗员。具体实施过程中海德里希仍然是唯才是举,淡化政治立场,只要不信仰共产主义就行,因此网罗了大批人才。慕尼黑警察局政治处的两名资深侦探穆勒(Heinrich Müller)和胡贝尔(Franz Joseph Huber)属於极端仇视纳粹的天主教巴伐利亚人民党,据说此二人在海德里希率领党卫队接管慕尼黑警察局时曾打算组织武装抵抗。大清洗过程中穆勒和胡贝尔都是先被解雇,而后由海德里希特批召回,原因很简单,穆勒对德国共产党了如指掌,而胡贝尔则是其他右翼党派和教会方面的专家。此二人后来都得到重用,1939年海德里希主持帝国保安总署以后,穆勒就担任盖世太保总监一直到1945年。胡贝尔后来成为奥地利盖世太保地区总监。 # @! j& C" a6 U* V) D 4 _& V2 J6 S2 `* n' F+ v海德里希的下一个动作就是大肆抓捕反对派人士,保安处两年来辛苦建立的档案资料现在派上了用场。国会纵火案以后希特勒迫使总统兴登堡签署了紧急状态法案,授予警察当局不经司法程序而拘捕犯人的“保护性拘留”权力。德国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天主教人民党和犹太团体都在抓捕之列,巴伐利亚各地的监狱因此人满为患。巴伐利亚州内务部长瓦格纳和司法部长弗兰克征用慕尼黑北郊的一个废弃电站,建立了达豪集中营,成为纳粹德国臭名昭著的集中营系统的始作俑者。希姆莱出於本能没有把集中营交给海德里希掌管,而是先后任命了瓦克雷(Wackerle)和艾克(Eicke)为指挥官。此二人军衔、资历都高过海德里希,后者根本指挥不动。 - ~8 W! M; I- a: X) I6 p
/ s$ s! G2 V: z9 V
事实上被海德里希抓捕的大部分人很快得到释放。据统计巴伐利亚州1933年里共有16,409人被保护性拘留,其中12,554人得到释放。海德里希非常善於利用保护性拘留制造一种恐怖气氛,使“敌对分子”不敢轻举妄动。史学家阿朗森(Aronson)对此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每个城镇乡村总有一些人突然消失,几个星期后情绪沮丧、惊魂未定地回到家里。老百姓听说这种事情以后受到惊吓,众口相传制造的恐怖气氛往往言过其实,这样使异议分子惶惶不可终日,敌对活动於是陷于瘫痪。” 海德里希后来主持盖世太保以后,将这种恐怖统治扩展到德国全境,进而覆盖德军占领的欧洲各国。德国纳粹自我标榜的“黑色秩序”(Das Schwarze Korps),其实是建立在黑色恐怖之上的。 0 |+ h* Z4 R& C1 g7 E; c$ W + B$ R+ O2 X1 L! V$ J7 P * ?, L* x; `: A( a# B0 O% V- o0 h( m6 r( v. o0 V
4.盖世太保 1 E% b' Y/ y+ b: N/ E) b2 W' Q4 a2 ~. v
/ `6 K3 T& v4 |- a: T7.治理捷克 6 p9 Y$ {) G- U M2 A+ J5 _% n; \' ]3 f 3 |. H2 J% |( T8 C( a苏德战争爆发以后,捷克在第三帝国里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捷克是中欧相当富庶的工业国,尤其以优良的军工企业著称,捷克皮尔森(Pilsen)的斯科达军工联合体是仅次于德国鲁尔区的欧洲军火生产基地。二战爆发以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地将鲁尔区的军工企业迁往盟军轰炸机鞭长莫及的捷克腹地。到1941年夏天,纳粹德国三分之一的坦克,四分之一的卡车和百分之四十的机关枪产自捷克。跟随德国企业的迁入捷克的还有大批德国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这些人的到来,加剧了捷克的民族矛盾。 0 X! T& E/ } M2 B1 j+ X 3 _5 b8 B1 |: f' [7 a- B7 y. a, S捷克境内居住着三百多万德意志少数民族,他们大多集中居住在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地区(Sudetenland),占捷克总人口的23%。1919年捷克斯洛伐克建国以后,政府对德意志少数民族采取压制政策,没收他们的土地分给捷克人耕种,迁移捷克人到苏台德地区居住。1939年3月,德国正式吞并捷克,捷克国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扬眉吐气翻身做主人,开始变本加利地欺压捷克人,而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如贝赫尔博士(Dr. Walter Becher)领导的“同志联盟”(Kameradschaftsbund)尤其臭名昭著。德国在捷克实行食品配给制度,捷克人的肉类和油脂的定量明显少于德国和奥地利,一些捷克不法商人和德国实权人物勾结,投机倒把,黑市猖獗,加剧了食品的短缺,捷克民众因此怨声载道。8 c; U; V% Q' I7 J& B
5 y* o$ d; H$ v9 m. [0 Y: j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一溃千里,损失三百万部队,斯大林痛切感到不能单纯依靠军队抗战,必须想尽办法削弱德国的战争潜力。因此苏联一改此前对捷克流亡政府的轻慢态度,指示捷克共产党和忠於流亡政府的资产阶级抵抗组织达成协议,协调抵抗运动。苏联把持的“泛斯拉夫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呼吁所有斯拉夫人尽其所能阻挠破坏德国军事机器,而捷克流亡政府也通过英国BBC电台广播,呼吁捷克工人消极怠工。捷克民众正满腹牢骚,立刻积极相应,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1941年6月到9月间,捷克军火企业产量平均降低18%,有些工厂下降了35%。抵抗组织的破坏活动也变得异常活跃,捷克政府通讯线路被剪断,铁轨被拆毁,8月间一个油库被破坏发生爆炸,烧掉10万公升汽油。 0 ]# X* U* T5 Q0 o2 {" m3 L- d0 W, D0 s
捷克局势的恶化使希特勒非常担心,於是决定替换捷克总督。海德里希主持帝国保安总署两年以后,倦态毕现。海德里希的口头禅是“猎犬的角色总得有人承担”,几年来他一丝不苟地执行了纳粹政策,踏踏实实地做好“帝国垃圾箱”,但这种机械冷酷的生活越来越让他厌烦,他性格中敏感的艺术气质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压抑。当希特勒决定派一个铁腕人物到捷克恢复秩序时,海德里希立刻请缨,他对妻子说:“生活总算有了一个积极的变化,总算不用再做那个帝国垃圾箱了!”7 _* C7 J# b; z
9 e- n G* W* e$ X+ e
1941年9月27日,海德里希抵达布拉格。当天晚上,海德里希就宣布在捷克主要城市实行戒严,开始着手打击捷克地下抵抗运动。海德里希的铁腕治国一视同仁,打击对象并不限於抵抗组织,还包括民愤极大的不法奸商,而且并不因当事人的社会地位、财富或民族而区别对待,这种铁面无私颇得人心。1941年9月底,德裔化学家梅彻尔(Joseph Melcher)因向捷克流亡政府提供情报而被枪决。11月,德裔工厂主亚当兄弟(Walter and Helmut Adam)以“破坏经济秩序”的罪名被处於绞刑,事实上这二人是死硬的纳粹份子,所雇员工也都是纳粹党员。极端民族主义份子贝赫尔博士和其他“同志联盟”骨干都被送进了集中营,罪名是激化民族矛盾。' \1 k. j: r6 {/ n+ M
9 l$ J' {4 a3 D 戒严持续了三个月,期间一共有404人被判处死刑,其中包括前捷克军队的6名将军和10名上校,另外有5千多人被送进集中营。被枪决的404人里面,169人属於经济罪犯,主要是那些投机倒把份子的。海德里希的秘密警察效率极高,几个星期内捷克地下抵抗运动几乎被破坏殆尽,仅捷共还有零星活动。这种后来史学家所谓的“恐怖统治”其实言过其实,抓捕行动基本上都在夜间悄无声息地进行,白天各大城市依然歌舞升平,并不是战后捷克官方历史描述的那种警笛长鸣,盖世太保横冲直撞的景象。/ A1 o6 [3 U! w, o3 d. Y
) O# K$ L. h' u( V海德里希治理捷克的基本方针是软硬兼施,恐怖统治的另一面则是怀柔政策。10月初,海德里希命令重新统计全国的谷物和牲畜数量,结果查出大批非法囤积的食品和肉类,而没收的食品直接送到各个工厂的食堂去。海德里希在捷克工厂企业推行食堂制度,政府保证食堂的食品供应,以改善工人的营养水平,工人在这里就餐不用花费食物票证。海德里希还努力将捷克的食品配给标准提高到德国本土的水平,捷克两百万工人的油脂定量提高到每月420克,核心军工厂的工人则达到每月1040克。在社会福利方面,海德里希在捷克施行德国本土的福利标准,大幅度提高捷克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1942年4月1日起实行的新福利制度,老年病残养老金增加20%,遗孀福利增加三分之一,孤儿福利增加75%。全民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则是捷克史无前例的。 0 h$ N$ ^$ e3 e% K / ?! r7 W6 ~* p/ P1 X Z- B捷克的纳粹宣传机构大力鼓吹海德里希“为捷克劳工打拼”。海德里希经常到各地工厂视察,不顾保安的反对走到工人中间问寒问暖。海德里希亲自掌握一部分资金,可以绕过官僚渠道直接用于解决工人的切身问题,他经常到一个工厂去,站在工人中间宣布增发一周的薪水以资鼓励,往往得到工人们雷鸣一般的掌声欢呼。海德里希把捷克温泉疗养圣地卢哈科维奇(Luhacovice Spa)建成工人疗养院,劳动模范可以免费去那里疗养。1942年的五一劳动节,海德里希宣布放假两天,向全国的工人免费发放电影票和戏票,光布拉格一地就发放了电影票11万6千张,戏票1万8千张。 % W# K3 |8 `# t6 z; X1 f( J5 z9 Z* K; J! {: m" H0 }% p
海德里希的“新政”在几个月里就完全改变了捷克的政治气氛。捷克社会各界开始发自内心地拥戴他,不遗余力地歌颂他,捷克工人的劳动热情无比高涨。捷克总工会在五一劳动节发表文章,提醒工人们捷克共和国时代谈论了十几年而未能实现的“社会主义”,海德里希在半年里就实现了。“今天捷克工人的福利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在海德里希无与伦比的举措之下,深刻的社会变革已经得以贯彻,而这些变革在过去总是因为财政困难和政府低能而束之高阁。” 希特勒对海德里希的工作非常满意,他在1942年5月20日的一次讲话里声称:“看来只要给那些捷克人双倍的食物配给,不送他们到东线去打仗,就可以把他们转变为帝国狂热的追随者。然后他们就会在军火生产上投入两倍的努力,并当作自己神圣的责任。” 7 s4 A' w1 g9 z) V+ h8 w + F8 H0 K: c7 x# F, K" U" b( U* g% M- @* U2 x
8.遇刺身亡 . d" m7 x4 s! W' o: t5 p$ b " m, H& I( P2 M( {0 F# ~4 J捷克流亡政府安插在布拉格的情报人员发回报告,称海德里希“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异常有效,已经完全遏制了地下抵抗运动,而捷克军工企业的产量进入1942年以后也开始大幅度增长。盟军高层对此深表忧虑,捷克流亡政府因此决定派出特种部队刺杀海德里希。布拉格残余的地下抵抗组织得知此事大为震惊,因为德国人对这种暗杀行径的报复一向非常严厉。他们直接向英国政府申诉,要求取消行动,英国政府置若罔闻。 a9 I! P% o( l3 e5 t
' {" h0 z( b0 |4 J
代号“类人猿”的刺杀行动由前捷克军情负责人莫拉维奇中校(Frantisek Moravec)组织策划。莫拉维奇招募了10名前捷克军人,明白地告诉他们,此次行动生还的希望渺茫。这些人经过英国军情六处严格的跳伞、侦察、爆破、射击等训练,然后在1942年5月中旬由英国空军陆续空投到捷克。空投以后有几个人被盖世太保追捕击毙,其余的人迅速隐藏到事先联系好的平民家里。剩余的行动人员以前捷克军队中士库比斯(Jan Kubis)为首,开始跟踪海德里希的活动,很快找到他的致命弱点。海德里希的官邸和总督府都戒备森严,但他每天前往总督府时乘坐一辆未装甲的奔驰敞篷车,车上仅有他的司机陪同。海德里希每天的行车路线和时间非常固定,他的专车使用SS-3这个醒目的车牌,车头两边还插着党卫队和捷克总督的旗帜。骄傲的海德里希根本不相信在捷克还有人敢於向他动手。库比斯等人很快选择了暗杀时间和地点。 ! y4 v) {4 b; r Z$ {6 Y; B/ m9 }" A* [, K k
1942年5月27日清晨,海德里希告别妻儿以后,跳上他的敞篷车出发前往总督府,准备当天飞往柏林。在伏击地点,库比斯握着一枚特制的炸弹,他的同事加布齐克(Josef Gabcik)手持英制斯坦冲锋枪,紧张万分地等待着。10点32分,前面望风的行动组人员打了一个手势,表示目标出现。马上海德里希的专车就开了过来,在马路转弯处开始减速。这时库比斯和加布齐克跳了出来,冲到敞篷车面前,加布齐克平举冲锋枪,近在咫尺向海德里希扣动扳机,但枪居然卡壳了。面对伏击,海德里希犯了个致命错误。如果他命令司机加速冲过去,绝对能够安然无恙。但海德里希大声命令司机停车,然后站起身来,准备拔枪自卫。库比斯见大事不妙,将炸弹投向车里,但没有投准,炸弹在车门上反弹,掉到地上爆炸。库比斯和加布齐克分头逃跑,海德里希则跳出汽车向库比斯追来,手枪连连射击,但他没跑多远就停了下来,手按住右臀 - 那里一块暗褐色的污迹正迅速扩大。海德里希挣扎着回到座车,靠在门上喘息连连。路边旁观的一个金发妇女认出了他,立刻当街拦住一辆运面粉的卡车,让司机立刻送他去医院。海德里希勉力绕到卡车后面爬进车厢,然后瘫到在里面。" U* `7 ?3 m3 B5 ]% b7 q& D8 R" _5 `7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