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质疑诗经体 [打印本页]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6 10:00
标题: 质疑诗经体
对《和平宣言》的褒贬不一。据采访其作者的记者言,作者认为《和平宣言》采用了诗经体。

《诗经》风雅颂四大类的作者阶级、用途、风格等都不同,哪里有什么诗经体呢?我宁愿相信是那位记者误会了作者的原意。

诗经里和祭有关的是占少部分的颂,但是这个祭是祭祀神明的,所谓“美圣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和大屠杀公祭完全不同。

我顺便说骈体继承了颂的风格。有网友认为是大胆假设,激励我小心求证。

我觉得证明有些麻烦,但不太难。

首先把骈体的主要特性列出来,然后看风雅颂这四大类哪一个更接近骈体的主要特性就行了。在我看来最接近的显然是颂体。

更直接、简单的方法是看有影响的骈体,例如《山川颂》就是一个颂体向骈文转化的好例子。

骈文中的一体就是颂,大概没有风或雅吧?

看看各位老师同意否。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16 10:52
既然你把评论从日志中搬到这里来,那我也搬来好了,一起讨论,请教方家,也有利我不断进步。

你的意思是必须要从风雅颂中捡一个与骈体比较,看谁最接近,如果颂是最接近的,那么骈体就是继承颂的,你的逻辑是这样的对吧?

那么既然比较,就要不仅看相同点,也要看不同点。比如诗经在总体上属于不重雕琢、不重藻饰、不重声律的,是远古时期质朴文化的代表,而骈体的重要特性恰恰重藻饰,重声律,是后世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体现,具体说,骈文的一种重要的养眼物就是对仗,而对仗在诗经中即便不是绝对没有也是非常罕见的,因此骈文和诗经在整体上风格的差异是相当大的。

是的,所有的诗词歌赋都可以说继承诗经,甚至,也许也能证明,相对于国风,骈文要更接近大雅或者颂(比如在赋、比、兴上,国风多有兴,而骈文恐怕以比赋见长),但是这种接近或者说继承,就好比说我们中国人都是炎黄后裔一样,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没有多大学术意义。
作者: 孟词宗    时间: 2014-12-16 11:36
古代除了诗经还有楚辞。屈原丶宋玉都是代表。从继承角度来说,骈文主要是承继楚辞的。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4-12-16 12:01
俺也不知道什么是诗经体,听着很奇怪,就去查了一下。大为意外的是,“诗经体”不是指旧体诗歌,而是对于一种现代诗歌体裁的叫法。所以和平宣言是新诗,不是古诗。也不必四个字,各种诗经风格都可以。

百度百科有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1935050.htm

诗经体

诗经体是按照《诗经》的格式、特点而创造的现代诗歌。其特点与诗经相近,主要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用诗经体写成的诗歌,表露含蓄委婉,体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

。。。。。。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6 12:02
本帖最后由 仁 于 2014-12-16 23:38 编辑
孟词宗 发表于 2014-12-16 11:36
古代除了诗经还有楚辞。屈原丶宋玉都是代表。从继承角度来说,骈文主要是承继楚辞的。 ...


在这里说的骈体是指有韵脚的骈体。更具体地说是那个铭文。缘由见龙血树的贴子。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6 12:11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16 10:52
既然你把评论从日志中搬到这里来,那我也搬来好了,一起讨论,请教方家,也有利我不断进步。

你的意思是必 ...

你没有反对不存在所谓的诗经体,是不是代表你同意我的观点了?还是在搜集新的证据?我们最好一个一个来说。

我顺便提到了骈体继承了颂体。你当时说的可是如果能证明是大有益处的。现在怎么又说没有意义了?

其实像我在回答你的贴子里说的,你最后一段并不是类比。因为我们讨论的是某种文体继承了某种文体,而你说的是所有的中国人是炎黄后裔。这两者有可比性吗?我想你不是不知道其中的逻辑。

对于诗经中的对仗是不是不胜枚举,只要看诗经就好了。不愿查原文往上搜索以下也可以知道答案。我说过了,轻重/平仄是后来的概念,所以你不能用后来发展的概念去审视诗经里的对仗。
作者: 孟词宗    时间: 2014-12-16 12:14
仁 发表于 2014-12-16 12:02
在这里说的骈体是指有韵脚的骈体。缘由见龙血树的贴子。

楚辞也是有韵的。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6 12:18
龙血树 发表于 2014-12-16 12:01
俺也不知道什么是诗经体,听着很奇怪,就去查了一下。大为意外的是,“诗经体”不是指旧体诗歌,而是对于一 ...

这个我看过,还有一种诗经体-- 隐括诗经而写成的歌词。但这些显然都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所谓的诗经体。
作者: 孟词宗    时间: 2014-12-16 12:21
仁 发表于 2014-12-16 12:02
在这里说的骈体是指有韵脚的骈体。缘由见龙血树的贴子。

另外,宋玉的《高唐赋》就和你说的骈文差不多了。

一般来说,汉赋及骈文出自楚辞,讲究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合于音律。而乐府则继承诗经,多简洁大方,或雄浑激昂。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6 12:32
本帖最后由 仁 于 2014-12-16 12:35 编辑
孟词宗 发表于 2014-12-16 12:14
楚辞也是有韵的。


不一定有韵。
这里主要是说没有所谓的诗经体。
说所有的都是传承于诗经也不是我的观点。我只是说如果认为骈体传承于诗经,那么可以“证明”他传承于颂。
作者: 孟词宗    时间: 2014-12-16 12:42
仁 发表于 2014-12-16 12:32
不一定有韵。
这里主要是说没有所谓的诗经体。
说所有的都是传承于诗经也不是我的观点。我只是说如果认为 ...

诗经体当然是有的,但不是现在那个所谓的诗经体。现在那个只能叫四字顺口溜。汉诗多用四言,这是直接上承诗经的。曹孟德的几首写的不错。
作者: 孟词宗    时间: 2014-12-16 12:44
龙血树 发表于 2014-12-16 12:01
俺也不知道什么是诗经体,听着很奇怪,就去查了一下。大为意外的是,“诗经体”不是指旧体诗歌,而是对于一 ...

这个定义说白了就是四字顺口溜。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6 12:56
孟词宗 发表于 2014-12-16 12:21
另外,宋玉的《高唐赋》就和你说的骈文差不多了。

一般来说,汉赋及骈文出自楚辞,讲究词藻华丽,对仗工 ...

骈体只是总称,可以细分成很多很多题,要想真讨论诗经和楚辞的各自影响,只能就某一种骈体讨论。

你如果看了我怎么提到骈体的缘由就知道我并不是说骈体之传承于颂体或诗经。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6 13:11
孟词宗 发表于 2014-12-16 12:42
诗经体当然是有的,但不是现在那个所谓的诗经体。现在那个只能叫四字顺口溜。汉诗多用四言,这是直接上承 ...


曹操的歌行体,由乐府来,再由诗经和楚辞来,由风体更多,有些句子就是直接从风体诗搬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我去睡了。明天再聊。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16 13:39
仁 发表于 2014-12-16 12:11
你没有反对不存在所谓的诗经体,是不是代表你同意我的观点了?还是在搜集新的证据?我们最好一个一个来说 ...

如果对你说的每一条我都详细评论,那我还不累死。

事实上,很遗憾,诚实地说,你这里说的观点我基本上都不赞同。这个倒是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我不想搞对错输赢。

比如诗经体,你是从内容上评判的,认为内容和诗经的一致方可称诗经体。然而我认为形式上类似也未尝不可称之为诗经体。

我还见过有人用所谓离骚体或者说楚辞体翻译《神曲》(只是一小部份而已),那按你的标准,那也要质疑楚辞体了,这个是你的自由。

所以,你对诗经体的质疑,我不想参与讨论,这里是因为你专门问到才说两句。

至于你提出骈体继承颂体,是否让我辈受益,要看你怎样论述,要看你在论述的过程中是否有让人受益的东西。不过遗憾的是,对此你说得过于高屋建瓴,如“我觉得证明有些麻烦,但不太难。首先把骈体的主要特性列出来,然后看风雅颂这四大类哪一个更接近骈体的主要特性就行了。在我看来最接近的显然是颂体。”恕我愚钝,我看不出让我受益的东西。

你说诗经里对仗“不胜枚举”,我说“极为罕见”,那么举例的责任显然在你而不在我!你枚举出来大家都受益,我也受益。我来这里就是学习的,我本身对诗经也没有研究,如果从你这里得到指教,那真是非常感激。可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你拿出诚意。当然,你的个人自由我不想干涉,你觉得不需要做的事情尽可不做,这个无所谓。

至于那个炎黄后裔例子的问题,这个例子如果你不喜欢,我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太阳总是从东边出来的!这就叫显而易见。汉语诗歌从古到今以《诗经》为源,这也叫显而易见,连我写的新诗我也能说出它和诗经的传承之处。如果你只是泛泛地提出传承关系这么一个观点,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认为这是默认的,有意义的是你在证明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识和智慧。比如,太阳从东边出来,这个大家都知道的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你把这个解释清楚了,大家就都能受到科普的益处了。

作者: 巴巴爸爸    时间: 2014-12-16 14:15
仁 发表于 2014-12-16 12:11
你没有反对不存在所谓的诗经体,是不是代表你同意我的观点了?还是在搜集新的证据?我们最好一个一个来说 ...

抬个杠,并非所有中国人都是炎黄后裔
作者: 月下    时间: 2014-12-16 21:48
我觉得还是叫四言诗吧。其实除了押韵之外,感觉诗的成分不多。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6 23:52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16 13:39
如果对你说的每一条我都详细评论,那我还不累死。

事实上,很遗憾,诚实地说,你这里说的观点我基本上都 ...

好吧,你赢了。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6 23:56
月下 发表于 2014-12-16 21:48
我觉得还是叫四言诗吧。其实除了押韵之外,感觉诗的成分不多。

好坏是个人的欣赏水平和偏好,所以我们不能说 但是不能凭空就造出一个新体来。大概从诗经问世两千年间,还没有人说过诗经体。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7 00:02
成奎花 发表于 2014-12-16 14:15
抬个杠,并非所有中国人都是炎黄后裔

恩,太阳也不是永远从东方升起。不过那样辩论就没完没了了。我小的时候,大院里住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她从来没有错的时候。如果你和他讨论,到了他该承认错误的时候,他就会从你的话中找一个点发问,直到找到了他有可以宏论的话题,于是新一轮辩论开始,大家都忘记了原来讨论的是什么。号称铁嘴。我回国时已经是多少年未见,酒桌上依然是当年的风采。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2-17 05:05
仁 发表于 2014-12-16 11:02
恩,太阳也不是永远从东方升起。不过那样辩论就没完没了了。我小的时候,大院里住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她 ...

她还是他?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7 05:40
山菊 发表于 2014-12-17 05:05
她还是他?

男性。   颇有三老师的风采。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2-17 05:46
仁 发表于 2014-12-16 16:40
男性。   颇有三老师的风采。

三老师辩风颇雄,可惜这几年也转颓废了~~~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7 05:49
山菊 发表于 2014-12-17 05:46
三老师辩风颇雄,可惜这几年也转颓废了~~~

转颓废了是什么意思?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4-12-17 06:05
当文字被大众掌握,而精英文人成为少数,文字形式定义也往往不会再严谨,话语权不再是文人所有。

这就是文化的民主,他是由使用者来定义,并不在意恰当与否,体现了民众的流行口味。如同政治上的民主决议,并不关心正义与否,多数说了算(有时候少数能折腾的说了算,比如服贸)。

如果希望再次回到更加有序有理的定义,就要等待民众普遍的品味提升。
作者: 月下    时间: 2014-12-17 07:57
仁 发表于 2014-12-16 23:56
好坏是个人的欣赏水平和偏好,所以我们不能说 但是不能凭空就造出一个新体来。大概从诗经问世两千年间 ...

古人还是比较尊重诗经的,一般不愿意模仿(亵渎?)诗经。其实除了诗经,哪种有特点的文学样式没被古人玩坏了?!
作者: 板筐    时间: 2014-12-17 08:07
山菊 发表于 2014-12-17 05:46
三老师辩风颇雄,可惜这几年也转颓废了~~~

什么什么什么,三老师颓废了?太可惜了。

居然,还是跟俺学的?这么说没道理,俺颓废吗?俺积极向上,在仁老师的教唆下,什么错误都敢犯。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7 08:10
板筐 发表于 2014-12-17 08:07
什么什么什么,三老师颓废了?太可惜了。

居然,还是跟俺学的?这么说没道理,俺颓废吗?俺积极向上,在 ...

我觉得犯了错误后能坦然地面对自己了,要比哆哆嗦嗦地想犯而不犯更真实。
作者: 板筐    时间: 2014-12-17 08:13
仁 发表于 2014-12-17 08:10
我觉得犯了错误后能坦然地面对自己了,要比哆哆嗦嗦地想犯而不犯更真实。 ...

不是吧,您觉得。您凭的是什么就如此觉得?俺这人一向循规蹈矩的,这本身就是真实啊。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7 08:14
龙血树 发表于 2014-12-17 06:05
当文字被大众掌握,而精英文人成为少数,文字形式定义也往往不会再严谨,话语权不再是文人所有。

这就是文 ...

其实叫什么也无所谓。该操心的事多着呢。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4-12-17 08:39
仁 发表于 2014-12-17 08:14
其实叫什么也无所谓。该操心的事多着呢。

其实我不太介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感觉风的民歌味道很浓厚,心里把风当做古代的新诗看待的。

我猜诗经的大量重复性章节,很可能是有曲子可以唱,所以重复。百度定义的诗经体,不是歌词,单纯为重复而重复就很没有意义了。这种形式化的新诗体有些无聊,估计流行不起来。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7 08:50
板筐 发表于 2014-12-17 08:13
不是吧,您觉得。您凭的是什么就如此觉得?俺这人一向循规蹈矩的,这本身就是真实啊。 ...

不要套我。我一向不循规蹈矩。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4-12-17 09:50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4-12-17 12:38 编辑

其实顺口溜倒也罢了,这个诗经体的《和平宣言》最难以忍受的是自身坐标的丧失。"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一九三七、一二一三,如果用干支纪年(丁丑冬月、甲戌之日),是不是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观:天地循环,生生不息;不必借助于西来的历法来标度这个事件。

另外就是这个”祸从天降“,这不是什么天灾,是人祸,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蓄谋已久的灭亡中国的侵略的一个环节而已,之前有旅顺口大屠杀,同时进行的七三一人体试验、之后有花园口决堤,平顶山大屠杀和数不胜数的暴行。祸从天降四个字太轻飘了,过分强调这个时点,又把南京以外、此时以外中国遭受日本蹂躏的苦难置于何处。

这位作者冯亦同先生已经写了不少篇《和平宣言》,历年的公祭日就是他的命题文章出炉时,这个诗经体是他散文体写腻了的翻新花样。为什么不搞一篇真正能传之后世而非应景即抛的东西,能够年年读下去,其他地方的纪念活动也能用得上,而不是玩弄这种小情调?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7 11:50
石工 发表于 2014-12-17 09:50
其实顺口溜倒也罢了,这个诗经体的《和平宣言》最难以忍受的是自身坐标的丧失。"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 ...

我也觉得这本来应该是载入史册的。没读过这老先生散文宣言,相信应该不错。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4-12-17 13:09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4-12-17 21:57 编辑
仁 发表于 2014-12-17 11:50
我也觉得这本来应该是载入史册的。没读过这老先生散文宣言,相信应该不错。 ...


货比货得扔。就是在1937年,毛泽东的《祭黄帝文》可以拿来和这个《和平宣言》比一下。

祭黄帝陵
  
               毛泽东
  
              1937年4月5日
  
  
   1937年4月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
  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致辞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这两句,放在“建此伟业”的背景中,别有深意。

再来看看《和平宣言》2014诗经版

冯亦同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七十七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四,国家公祭,中外人士,齐聚广场。
白花致哀,庄严肃穆,丹忱抒写,和平诗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这些红字是看起来格外刺眼的部分,既然标榜直追高古,何必去扶耶稣他家的拐棍。连叙事的坐标系和与“国殇”联系的意象都是从耶家趸来的,说是下意识地放弃自主话语权,个人觉得并不为过。至于其他毛病,反而是小的了。

这种文体不是不能用,但首先和诗经没有毛线关系,第二用起来不能这样随意,这是祭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篇《和平宣言》读下来,感觉不到”祭如在“,倒是很像高考政治答卷,踩点得分,面面俱到,用后即抛。货比货得扔,没办法的事。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8 00:13
石工 发表于 2014-12-17 13:09
货比货得扔。就是在1937年,毛泽东的《祭黄帝文》可以拿来和这个《和平宣言》比一下。

祭黄帝陵

这两个在文学性和思想性方面都无法比。除了你染红的句子,还有不好的。例如寒梅怒放尽管老套但本身还是不错,放在那里就不好了。这个怒可不是那个怒。
作者: 易明    时间: 2014-12-18 01:07
我质疑的是,在那样的场合,弄一篇和平宣言,这个举动本身就不合适。那天电视上看到这一段,就觉得不舒服,不搭调。

无非是想说,公祭不是煽动仇恨、动员战争。说到底,底气不足。解释给谁听啊?怕谁怀疑公祭的动机吗?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4-12-18 01:53
易明 发表于 2014-12-18 01:07
我质疑的是,在那样的场合,弄一篇和平宣言,这个举动本身就不合适。那天电视上看到这一段,就觉得不舒服, ...

为和平揍人很有底气啊,就是要为了和平谴责你,为了和平拍死你嘛。我觉得这就是习总思想的正解。

和平是充满勇气和战力的,如同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杀将数十员,就是为了守护,没有人,包括他自己,能够打破这个记录。

守护和保护的和平力量,从思想,到战力,都要碾压军国主义和纳粹。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4-12-18 03:27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4-12-18 03:41 编辑
易明 发表于 2014-12-18 01:07
我质疑的是,在那样的场合,弄一篇和平宣言,这个举动本身就不合适。那天电视上看到这一段,就觉得不舒服, ...


《和平宣言》这个玩意,本身就是拷贝广岛的《平和宣言》。小日本子从1947年以来,一年发表一回,本质上就是贼娃子行凶被抓住打断腿,养伤的时候写的检讨,告诉大家我知道痛了,不再犯了,你们也别再打我了。写到后来,就是陶醉在描写自己被打的惨状,忘了交代怎么挨的这顿打,也根本不提自己给别人造成的更大的伤痛。

南京《和平宣言》也有年头了,这位冯先生从2002年就开始创作,如今终于熬出头。公祭文就是公祭文,放着前人那么多好东西不去学,学贼娃子连糊弄带狡辩的检讨书,“COPIED BY CHINA”弄到庙堂之上,也算是个景观。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4-12-18 05:11
石工 发表于 2014-12-18 03:27
《和平宣言》这个玩意,本身就是拷贝广岛的《平和宣言》。小日本子从1947年以来,一年发表一回,本质上就 ...

去看了一眼,除了和平这个词汇,没有其他相似之处。

广岛说和平,不意味着正常人就不能讲了,也不意味着我们一讲和平就是学日本。这个逻辑不对,和平,即“太平”理念,中国自古就有,不能因为别人用了一下,我们自己就不能用了。日本人还吃饭呢,难道我们就不吃了以示不同?哪怕不是我们自有的文化,只要是好的,不管是谁说过用过,我们照样拿来讲,拿来用。这才是底气,是中国人固有的权利。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4-12-18 06:08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4-12-18 06:09 编辑
龙血树 发表于 2014-12-18 05:11
去看了一眼,除了和平这个词汇,没有其他相似之处。

广岛说和平,不意味着正常人就不能讲了,也不意味着 ...


如果连内容再一样,那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除了南京,世上还就只有日本广岛长崎两家年年在闹《和平宣言》,已经把苦情戏演到头了,年年弹废除核武器,反对一切军事冲突的棉花,中国能演吗?也提废除核武器?也提不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既然演不过,那就老老实实地祭拜亡灵好了,把南京的苦难降低到广岛长崎这种咎由自取的地位,是自取其辱,逝者也不会答应。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4-12-18 06:36
石工 发表于 2014-12-18 06:08
如果连内容再一样,那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除了南京,世上还就只有日本广岛长崎两家年年在闹《和平宣 ...

和平是古今中外普适的,最正大光明的,对于暴行最有力的谴责。

不能因为鬼子用,她就不高尚不道义了。鬼子偷一切好东西,被鬼子用了的好东西,你都不用了?用就是降低地位,自取其辱?这种言论会让鬼子最高兴不过了。假如这种谬论在中国实施,鬼子可以占据一切美好,不战而胜。一切好的,我们要使用,要拿来,要坚持,就是这么简单,这才是有底气的强国之道!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8 09:12
易明 发表于 2014-12-18 01:07
我质疑的是,在那样的场合,弄一篇和平宣言,这个举动本身就不合适。那天电视上看到这一段,就觉得不舒服, ...

因该叫捍卫生命宣言。
作者: 易明    时间: 2014-12-18 09:17
石工 发表于 2014-12-18 03:27
《和平宣言》这个玩意,本身就是拷贝广岛的《平和宣言》。小日本子从1947年以来,一年发表一回,本质上就 ...

讲和平,当然好。问题是在什么场合讲。

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宣读一篇和平宣言?

作者: 易明    时间: 2014-12-18 09:22
石工 发表于 2014-12-18 03:27
《和平宣言》这个玩意,本身就是拷贝广岛的《平和宣言》。小日本子从1947年以来,一年发表一回,本质上就 ...

东施效颦。

这种场合,国家元首的一篇讲话已经足够了。公祭本身就无声胜有声。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4-12-18 09:58
易明 发表于 2014-12-18 09:22
东施效颦。

这种场合,国家元首的一篇讲话已经足够了。公祭本身就无声胜有声。 ...

东施效颦,恐怕在肉食者看来还是跟国际接轨,自鸣得意还来不及呢。

2012年名古屋市长对着前去访问的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某人大放厥词,否认南京大屠杀,刘某人面带微笑直到终场,没有一句反驳,会后还互赠礼物。如果不是日本媒体把这当做中国方面默认日本言论的证据拿出来宣扬,闹到外交部出来反驳,刘书记的和平之旅就功德圆满,蒙混过关。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8 10:35
石工 发表于 2014-12-18 09:58
东施效颦,恐怕在肉食者看来还是跟国际接轨,自鸣得意还来不及呢。

2012年名古屋市长对着前去访问的南京 ...

还有这种事情,难道预先没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类事件并准备相应措施?这种事太丢人。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4-12-18 23:49
本帖最后由 龙血树 于 2014-12-18 23:50 编辑
易明 发表于 2014-12-18 09:17
讲和平,当然好。问题是在什么场合讲。

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宣读一篇和平宣言?


你把鬼子的言行太当回事了,那就是个屁。

我从不让鬼子的丑陋言行影响我的规则,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说什么就说什么,鬼子有没有干过,和我无关系,更不可能把我需要坚持的东西,因为鬼子干过,我就不干了。

我也不会因为地球上有苍蝇蚊子,就不住在地球上了,见了苍蝇蚊子,拍死就好。地球还是要住的。同理,鬼子拿和平做什么文章,都和和平信念无关;无能官吏不会和鬼子论辩,也和和平信念无关。为了一些垃圾的行为,就不要和平信念,那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倡导和平,让鬼子去倡导?这么做的话,鬼子心里要乐开花了!真是为鬼子雪中送炭!

涉及日本,习总每一篇讲话,除了谴责,都大篇幅讲和平,难道也是学鬼子做法?就是堂堂正正倡导和平,反对暴行。不信你去读一下,这就是思想阵地,我方必须抢占!
作者: 板筐    时间: 2014-12-19 07:19
石工 发表于 2014-12-18 06:08
如果连内容再一样,那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除了南京,世上还就只有日本广岛长崎两家年年在闹《和平宣 ...

此番言语,鄙筐坚决鼓掌。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19 21:50
板筐 发表于 2014-12-19 07:19
此番言语,鄙筐坚决鼓掌。

这是新技术?你会 石工的帖子,我收到通知。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